萧姓是中国古老的大姓之一,最早起源可追溯于夏朝,南齐、南梁、西梁三朝的国姓,据《中国姓氏》所载,汉族萧姓起源主要有三支:嬴姓、
子姓和外族改姓,其以“兰陵”为堂号,兰陵郡为郡望。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在《二〇二〇年全国姓名报告》中排名第33位。1977年的《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中,将“萧”简化成“肖”,但未注明“姓氏不在简化之列”。因此,大量的“萧”氏族人被改姓为“肖”。
萧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川鄂湘赣四省大部、广东东部、福建西部、山东东部。历代名人主要有西汉萧何、齐武帝次子萧子良、南齐宗室萧子云等。
历史沿革
姓氏溯源
出自嬴姓
史载贤士
伯益善用火,
大禹时掌管火种,他带族人焚烧
荆棘,使禽兽逃匿,开辟农田,疏通河道,为人造福。因其功绩,孙都得到了封赏,其中一个叫孟亏的分封至萧地(今安徽萧县西北),建立了
萧国,并以国为氏,其后代都姓萧
出自子姓
周代宋国微子后裔大心(讳叔,字正义)诛
南宫长万有功,被分封于萧,并升萧邑为附庸国,大心为萧国君主。宣公十二年,萧为楚所灭,大心子孙复国未得,遂以国为氏,称萧姓。
外族汉化改姓或赐姓
汉朝时就有巴哩、伊苏济勒、舒噜三族被赐姓萧。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连年战争,外族民众南逃进入中原,其中一些人姓了萧。
北宋末年,
辽朝契丹族的拔里氏族、回鹘族的述律氏族等5个氏族全部改为萧姓,整个北方乃至中原一下子增加了许多萧姓。少数民族中
满族、
佤族、
傣族、
普米族等也有受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的影响而改姓萧的。
外姓改入
宋朝有一将军名钟达,为奸臣所害,抄斩九族,他有七个儿子,其中三个死里逃生,为避害而分别改姓萧、叶;金、元时期,在中国北方流播的太一教中,因创教人姓萧,一些非萧姓嗣教者被改为萧姓。
迁徙分布
先秦时期,萧姓族人由于国家被灭而居鲁、宋、楚之间,后子孙多居丰沛。秦汉时期,社会动荡,迫使萧姓外迁,进入第一个发展迁徙时期。
汉时随着
萧何拜相封侯,其子孙也多有列侯为官者,分封各地,
陕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和
山西省等地也逐渐有萧氏迁入。
晋朝初,已有萧氏因任官南迁,最远到了今
广东省等地。西晋末年“
永嘉之乱”后,北方士族大举渡江南迁。萧氏在此次迁徙中,主要定居于
江苏省和湖北。其中,萧彪后裔萧整举家定居在
丹阳市附近的南
兰陵县县。从此兰陵即为萧氏主要聚居地和重要郡望。
南北朝时期,萧整后人
萧道成和
萧衍分别建立了
南齐和
南梁两朝。并且萧姓在
刘宋、
南陈,以及
北齐、
北魏和
北周也十分显贵,萧氏族人因任官而散居各地,南到湖北、
湖南省、
江西省、广东,北至河南、
河北省、陕西,都有萧氏族人活动的踪迹。
隋唐两代,萧氏族人依然显赫,既为皇亲,又历代为显宦。除
长安外,主要聚居地还有河南和
山东省等地。
李治、
武则天时期,陈征、
陈元光父子率河南固始府兵征闽,后在当地屯垦,军士便在
福建省落籍,其中有将佐萧润尔,从此开始了萧氏移居福建的历史。
“
安史之乱”和唐末的农民起义,两次引发由北向南的大规模迁徙潮,更多萧氏族人在这两个时期,迁移到了江西、安徽、湖南、广东和福建等地。
从
晚唐五代十国到宋、元的460多年间,萧氏的主要迁徙地是
江西省、福建和湖南。随着“湖广填四川”的开始,萧姓开始大规模进入四川,成为四川的大姓之一。
人口分布
宋朝时期,萧姓大约有2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34%,排在第64位。其时江西萧姓人口约占中国萧姓总人口的5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江西、安徽,这两省萧姓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福建、山东、河北、
山西省,这四省的萧姓又集中了26%。形成了以赣皖为中心的萧姓聚集区。
明朝时期萧姓大约有6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69%,跃升到第二十七位。
江西省仍为萧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40.4%。
至2010年,萧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99位,人口约936万,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59%。主要集中于
湖南省、四川、湖北、江西四省,大约占全国萧姓总人口的53%,其次分布于广东、
山东省、
河南省、
福建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贵州省六省,又占萧姓人口的25%。湖南为萧姓第一大省,约占萧姓总人口的18%。在湘赣黔、闽粤大部、广西北部、
云南省东北角、四川东部、渝鄂大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87%以上,中心地区可达2.4%以上,这一区域覆盖面积大约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4.4%,居住了大约55%的萧姓人群。在台湾、
海南省北部、粤桂南部、云南大部、四川西部和北部、渝鄂北端、
青海省东部、陕甘南部、河南大部、鲁皖苏沪浙、
河北省东部、
天津市、
辽宁省大部、黑吉西部、
内蒙古自治区东部,萧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29%一0.87%之间,其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1.7%,居住了大约39%的萧姓人群。
姓氏文化
郡望堂号
• 郡望
兰陵郡:萧氏望出兰陵。历史上有两个兰陵。“北兰陵”,在今
枣庄市一带,
晋朝元康元年(291年)置郡,汉、晋数百年间,
西汉丞相萧何的后裔多聚居于此。隋时废此郡。“南兰陵”,在今
江苏省武进县一带,
东晋初年置郡,为东晋时萧姓南迁后主要聚居地。
广陵郡:即江都郡。原为
战国时楚国广陵邑。
秦朝时期置广陵县,在今
扬州市西北一带。
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
三川郡。西汉高宗二年(丙申,公元前205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
洛阳市(今河南洛阳)。
• 堂号
兰陵堂:以望立堂。
河南堂:以望立堂。
广陵堂:以望立堂。
定汉堂:汉代陪人萧何,从汉高祖刘邦在
沛县起兵反秦,到建立汉朝即皇帝位,始终帮助汉高祖,汉朝一切律例典制均为他制定。
制律堂:同定汉堂。
宗祠楹联
• 四言
收图兴汉,辅政匡君。——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汉初大臣
萧何,秦末辅佐
刘邦起义、建立汉朝,作有《九章律》。下联典指西汉大臣萧望之,宣帝晚年,受遗诏辅政。元帝即位后,因当过师傅而受到尊重,对时政多有匡正。
上联典指
唐朝初年大臣
萧瑀,家中八代任宰相。下联典指
南梁文学家
萧统,信佛教,能文章,曾招揽文学之士,编集《
昭明文选注析》30卷,世称《
昭明文选》,选录了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及部分诗书(不选经、子)共38类、700余篇,已初步注意了文学与其他著作的区分,是现存最早的诗文选集。
上联典指宋代萧定基为御史,
赵祯尝称彭齐文章,杨清操、定基政事为“三瑞”。下联典指唐代萧之后,凡八世宰相。
上联典指
萧史娶
秦穆公女弄玉为妻,教弄玉吹箫,能作凤鸣,后携弄玉成仙而去。下联典指
清代萧启奉母避乱,堕虎穴中,启以身蔽母。
全联典指南朝梁萧统,撰《文选》三十卷。
选文心,制律功高。——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梁萧统事典。下联典指汉
萧何为刘邦定律令制度。
• 五言
聚书三万卷,为政十二州。——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
萧统。下联典指南朝宋尚书左仆射
萧思话,官拜郢州刺史,先后历十二州,爱才好士,人咸归之。
上联典指太平天国领导人之一的
萧朝贵,参加领导
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
军师,领前军主将,封西王八千岁。下联典指明代修撰
萧良有,万历中会试第一,有《玉堂遗稿》。
指汉星旗转,分霄日羽明。——萧楚材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
李治时
太常博士萧楚材《奉和展礼岱宗涂经济》诗句联。
入谷烟雨润,登崖云日明。——
萧颖士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
进士萧颖士《游马耳山》诗句联。萧颖士,字茂挺,兰陵人。年十九举
开元进士,对策第之。曾仕秘书正字、
扬州市功曹参军等。高才博学,致力于
文言文,时有佣人事颖士十年,或劝其去,答曰:“非不能去,爱其才耳!”
春随莺燕至,歌引
不死鸟来。——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 六言
高帝以廉治国,名臣惟俭传家。——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南朝齐建立者
萧道成(427-482),以清俭自奉,卒谥高帝。下联典指汉初大臣
萧何,晚年不置坦屋,尝曰:“后世贤师,师吾俭。”
•七言
制律功高能固汉,选文心瘁继传经。——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三代以还谁翰墨;六经而后此传书。——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指南朝梁文学家萧统事典。
• 十言及以上
宿腾辉,应延赞侯祥瑞;忠心报赤,特呼宗老芳名。——佚名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西汉大臣萧何。下联典指梁代
江夏区太守萧琛,字彦瑜,少明悟,有才辨。频莅大郡,不事产业,特进金紫光禄大夫。有《汉书文府》;《齐梁拾遗》文集。
钓游怀旧迹,将老屋托为支祠,堂堂皇皇,历八年始臻美备,恰好魂招南岳、神寝
西安市,灵爽共归来,故土莫辞千里路;
品学得优名,与
仲姓香分贡柱,绳绳继继,至十七世愈觉繁昌,总因风不常凋、霜难殒叶,本根最深厚,浓荫永庇六房人。
——萧杏南撰萧姓宗祠通用联
家谱文献
家谱文献参考资料来源:
字辈排序
字辈排序参考资料来源:
姓氏名人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萧姓历代名人497名,占总名人数的1.09%,排名在名人姓氏的第十四位;萧姓的著名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83%,排在第二十四位。萧姓的著名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48%排在第四十六位;萧姓的美术家占中国历代七美术家总数的0.47%,排在第四十八位。
历史遗存
四序堂
四序堂为潮阳萧氏肇基祖萧洵的“生祠”。有‘潮汕第一祠’之称。该祠坐东向西,主体采用中轴线布局,三壁联,三进厅,配龙虎天井二个,前天井一个,左右厢包各具厅房,通连穿堂,是宫殿式结构,整座建筑面积920平方米。三山门上匾额书“萧氏始祖祠”,背书“兰陵世胄”。
萧家老宅
萧家老宅位于
富顺县童寺镇墨香村灵芝,2009年初被公布为第六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为
肖永升嫡孙萧之芮修建于清
爱新觉罗·旻宁三十年(1850年),该建筑分前后两院,木结构,悬山式屋顶,穿斗式结构。前院大门为砖砌的高大山墙,四合院型制,内设竖排天井两口,左右为房舍,分别六
开间,通过中部石门进入后院,中间设长方形天井一口,两侧房舍分别六开间,每间由石柱相隔,北端墙中部设后门一道,南右角设侧门一道,楼上为回廊式,中部设长方形木围栏,其建筑型制仿西方建筑风格,整个建筑实用、严谨。
姓氏考证
《通志·氏族略》:“萧氏,古之
萧国也,其地即徐州萧县,后为宋所并,
微子之孙大心平
南宫长万有功,封于萧,以为附庸,宣十二年楚灭之,子孙因以为氏。”
《辽史·列传·后妃》记载:“太祖慕汉高皇帝,故耶律兼称刘氏,以乙室、拔里比
萧何,遂为萧氏。”
《姓氏考略》《姓氏辩误》都载有:“
伯益之后孟亏,作土于萧,是为萧孟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