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林错自然保护区:位于
西藏自治区西北部的
羌塘高原,位于
班戈县与
申扎县交界处,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30米。色林错
黑颈鹤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93年,2003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是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地理气候
色林错黑颈鹤自然保护区位于
冈底斯山脉北麓,藏北高原断陷盆地,位于班戈县与申扎县交界处,地理坐标为东经87°46′~91°48′,北纬30°10′~32°10′之间。
东西长72公里,南北宽约22.8公里,东部最宽处达40公里。面积1640平方公里。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530米,最大水深超过33米。流域面积4.553万平方公里。
保护区区为半干旱草原地带,年均温-3℃~-0.6℃,最热月均温9.4℃。年降水量约290毫米,6~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90%,夏季多冰雹。
湖周湖相台地和
湖积平原广泛分布。湖积平原上砂砾堤发育,南岸最明显,多达几十条,最长者可达40公里。湖泊形态不规则,西侧多半岛和
峡湾。
基本概况
色林错又称奇林湖(世界上最大的黑颈鹤自然保护区),
藏语意为“威光普照的魔湖”,是仅次于
纳木错的
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湖。湖面海拔4530米,湖泊东西长72公里,平均宽22.8公里,其中东部最宽达40公里,湖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色林错总流域面积45530平方公里,为西藏最大的内陆湖水系。流域内有众多的河流和湖泊互相串通,组成一个封闭的内陆湖泊群。
色林错面积曾达1万平方公里。后因气候变干,湖泊退缩,从中分离出格仁错、错鄂、雅个冬错、
班戈错、
吴如错、恰规错、孜桂错、越恰错。色林错湖区是传统的牧区,主要放养
野牦牛、
绵羊。湖内产短尾高原鱼。
色林错是个湖泊的王国,在它的周围有
格仁错、吴如错、
错鄂湖等23个微型小湖,如同
甲山翡翠项链般缭绕,湖中有山,山又有湖,山环水绕,风情万种。湖面蓝绿的色彩让蔚蓝的天空也相形失色。相传
格萨尔王征战魔王阿炯,阿炯战败,口渴难忍,恳求让他死后能喝上足够的水。格萨尔王砍下了阿炯的头,把它扔进了色林错让其继续喝水,从此湖水纵有几条
黄河的汇入而永远不满。这个湖的湖水微咸,人畜少有饮用,但奇怪的是与
色林措相连的扎林湖居然是个
淡水湖。
1985年被列为
西藏自治区级保护区,是
黑颈鹤主要的
栖息地之一。保护区面积总189363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713920公顷,缓冲区面积829160公顷,实验区面积350550公顷。由于保护措施得力,黑颈鹤到此地栖息的数量快速上升,成为
中原地区最集中、
种群数量最大的栖息地。据专业人员观测,每年到此越冬的黑颈鹤数量从1992年的近700只增加到了现在的1600多只,停留时间也延长到半年左右。
据说几百万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整体的巨大湖面。在这众多的微型小湖中,
错鄂湖沈阳鸟岛成了候鸟的第二根据地。每年的春夏季,都可以看到数以万计的
地中海棕头鸥,不远千里从地中海飞过来,场面极为壮观。这里的棕头鸥其实跟在
班公湖见的品种一样,都是修长的红腿,尖尖的红嘴,除翅膀和尾巴白中带灰外,浑身洁白的羽毛,性情温和,不太惧怕人。“
拉昂错”传说
色林错是
西藏自治区第二大湖。
藏语意为“威光映复的魔鬼湖”。曾名
色林措。色林错——大魔鬼栖息的“鬼湖”
色林是以前居住在
拉萨市西面
堆龙德庆区的大魔鬼,他每天要贪婪的吞噬千万生灵,包括人和所有的禽兽,对他的淫威,谁都束手无策。在一个雷雨过后的良辰,一路降妖锄魔的莲花生大师终于找到了色林,色林怎么是大师的对手呢?于是在莲花生大师的紧追下,色林逃到岗尼羌塘南面的一面浩瀚浑浊的大湖里,大师命令色林永远不得离开此湖,在湖中虔诚忏悔,不许残害
水族,并把这个大湖名为“色林堆错”,意为“色林魔鬼湖”。
动物资源
自然保护区是世界上
黑颈鹤最主要的繁殖地。保护区在高原高寒草原生态系统中是珍稀濒危生物物种最多的地区。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
雪豹、
藏羚、
盘羊、
西藏野驴、
藏雪鸡、
玉带海雕、
白尾海雕等;
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棕熊、
猞猁、
兔狲、
藏原羚、
猎隼、
秃鹫、
红隼等。
在保护区范围内,除了黑颈鹤以外,还生存着大量的
棕头鸥、班头雁、
赤麻鸭等珍稀水禽。根据已有资料和2000年7月的考察结果,保护区鸟类即达100余种,可见,色林错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珍稀水禽的
栖息地、繁殖地,保护价值是非常大的。
黑颈鹤是世界上现存15种鹤类中最为珍稀的种类,全世界仅存不到10000只,仅有黑颈鹤5000多只,是极为罕见
的
鹤科候鸟,也是所有鹤类中唯一以高原为主要栖息地的种类。黑颈鹤活动范围较小,仅限于
西藏自治区、
云南省、
青海省、
贵州省等省区的偏僻地区。
黑颈鹤(Grusnigricollins):
鹤形目,
鹤科,
鹤属。黑颈鹤是
中原地区特有的珍稀
鸟纲,属国家重点一级保护动物。
(1)形态:黑颈鹤别名青庄、冲虫(
藏语),颈鹤体格高大,形态优美。全身灰白色,颈、腿比较长,头顶皮肤血红色,并布有稀疏发状羽。除眼后和眼下方具一小白色或灰白色斑外,头的其余部分和颈的上部约2/3为黑色,故称
黑颈鹤。初级飞羽和最内侧延长的次级飞羽呈黑色,后者被覆于尾羽上面。外侧次级飞羽内和尾羽黑色,尾上覆羽灰色。虹膜黄色。嘴角橄榄绿到角灰色,端部黄。附和趾黑色,雌雄相似。幼鸟棕黄色,颈、背、翅部略深,腹部颜色较淡,其嘴、腿为肉红色。黑鹤颈体重在5.3—5.7公斤之间,体长1.14—1.18米。
(2)生活习性:黑鹤颈为候鸟,每年在青藏高原繁殖,冬季在南方越冬。每年4月份迁至
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高寒草甸沼泽地或湖泊河流沼泽地中活动,并选择适应的地区进行繁殖育幼。
长途飞行时,黑鹤颈群多排成“一”字纵队或“V”字队形前进,到达目的地后,开始分群配对,并转为成对活动。这一阶段,在栖息地处觅食,伸颈低头,或仰首长鸣,或绕着大圈跑动,雌雄鸟之间表现极端兴奋,特别是雄鸟更主动,绕着雌鸟跑动,展翅跳跃,向雌鸟展示自己的风姿。
(3)筑巢繁殖:5月初开始,经常在早晨到中午时间交配,5月底开始产卵。没有明显的筑巢期,而是在开始产卵及以后整个卵化过程中不断完善巢穴,巢结构简单,大小不定,巢材无特殊需求,因生长的草被而定,刚产不久的卵淡青色,布满不规则的棕褪色斑点,特别是钝端十分密集,经孵化一般时间后,淡青色变为土褐色。孵化期31-33天。
藏雪鸡
藏雪鸡(Fetarogallustibetanus):
鸡形目,
雉科,鹑亚科,雪鸡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1)形态特征:下体白,故称淡腹雪鸡,头、颈褐灰,翅有一大白斑,上体全部土褐,大部呈黑褐色虫状斑;前额和上胸各有暗色环带,下胸和腹杂以黑色纵纹。
雄性成鸟:前额、眼先及耳羽土棕色,眼先棕色比较深,背和腰土棕色,上背棕色较淡,成一淡色环带,下达至胸侧,尾上覆羽灰棕,尾羽深棕,均略缀以黑色斑点,两翅的覆羽与背同,但各羽两侧缘部白或棕白、形成显著的纵纹。初级飞羽和覆棕
褐色,飞羽外翈部边缘和覆羽外翈均
杂以黑褐色虫蠹状点斑,各羽端部有
白缘𫚐,向外至外翈几全变白,成一大白斑,颏、喉及前颈均白色,颏带土棕,前颈有一灰褐色带环,上胸与背同,亦形成带环状,下胸以下为乳白色,羽毛两边黑色,因而使胸与腹均呈白色而具黑纹,尾下覆羽白,内翈略黑,
雌性成鸟:体色与雄鸟相似,但跗蹠无距。幼鸟上体与成鸟相似,眉以下稍沾棕,喉为沾土棕的白色,后胸以下为沾黄的白色,两胁个别羽毛一边具黑色纵纹。
藏雪鸡虹膜褐色到红褐色,嘴角紫色,基部以及掩盖鼻孔之腊膜为橙红色,眼围和眼睑石板蓝色,跗蹠与距暗橙红色或
栗色。
(2)生活习性:藏雪鸡栖息于海拔3000-6000米之间的高山裸岩带,好结群,一般3-5只结成群,有时特别在秋季也可见30-50只左右的大群,性怯畏人,翅强,善飞,但在遇敌害时往往奔走逃避,不得已时才鼓翼起飞,逃跑时,摇摇摆摆,略似雁行走姿势,尾特别直,显出白色的尾下覆羽,觅食时不设“岗哨”但在休息时则由老鸟站高的岩石上,发现敌害就发出长而大的鸣听声。有季节性垂直迁移性。
藏雪鸡的食性以植物性为主,兼食少量昆虫,巢很隐蔽,置于裸岩裂缝的草丛中,很简陋,呈盘状,内铺干草、
苔藓植物、兽毛和自身腹羽。6月中旬开始产卵,4—7枝,每1—2天产一卵,10—15天产齐,产齐后才开始孵卵,孵卵过程全由雌鸟承担,孵化期27天,刚孵出的雉鸟体重45—47克,全身被以沙黄褐色绒。
植物资源
保护区湖周山地海拔5100米以下发育了
紫花针茅草原;
草原带以上特别是山地阳坡,有由小蒿草和
羊茅组成的高山草甸或高山草原化草甸。
保护区内还生长着许多珍稀、濒危植物物种,如:
西藏沙棘、掌业
波叶大黄、
马尿脬、
合头菊等。
西藏沙棘:
西藏沙棘:别名
沙枣、醋柳果,系野生植物。是一种生命力极强的灌木,一般生长在干燥、寒冷的贫瘠山区。在中国,
沙棘主要分布在
山西省、
西藏自治区、
青海省、内蒙、
陕西省等省区,占全世界沙棘资源的90%以上。
(1)基本特性:西藏沙棘枝干遍布棘刺,叶子呈条形至条状被针形,两端趋尖,背面密布淡白色鳞片,叶柄极短。沙棘花先于枝叶开放,雌雄异株;花小,呈淡黄色。果实为肉质花被筒包围,近于球形,直径5-10毫米。每到秋末,橙黄色的
沙棘果在阳光照耀下闪烁着灿烂的光辉,桔红色的沙棘果红得逗人喜爱。
(2)价值:
沙棘果和叶含有丰富的生物活性成分,沙棘中富含
维生素c、
维生素e、
类胡萝卜素、多种氨基酸、
亚油酸和
黄酮、
磷脂化合物及
甾醇类化合物等,还有微量元素、
蛋白质等营养成分。其中VC含量高于任何一类水果中的含量,VE与
β-胡萝卜素也远高于同类植物含量。沙棘籽中不饱和脂肪酸高达80%,十八种氨基酸中人体必须的八种全有,而且含量都很高。
沙棘含有十二种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其中以钙、铁、锌、钾、的含量较高。是珍贵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同时
沙棘还对防止水土流失,治理生态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形态特征:多年生草本植物,根粗壮。茎高4-30厘米,常至少部分埋于地下。生于茎顶端露于地面上叶密集生,铲形、长椭圆状卵形,连柄长10-15厘米,宽3-4厘米。6-7月开花,总
花梗腋生,具1-3朵花;
花萼筒状钟形,长11毫米;花冠檐部黄色,筒部紫色,长约25毫米,檐部5裂,裂片卵形。果球形,直径1-2厘米,果萼椭圆形或卵状,长可达8-13厘米,近革质,网脉凸起,不闭合。
(2)生境分布:生于海拔3200-5000米的高山砂砾地及干旱草原。分布于
青海省、
甘肃省、
四川省和
西藏自治区。
(3)用途:根药用,有镇痛、镇痉及消肿的功效。
相关链接
参考资料
http://
NEWS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3-07/02/content_949520.
HTMLhttp://www.tibettour.net.cn/tibet/naqu/selincuo_176.html
http://www.yiqilai.com.cn/bin/view/travel/%e8%89%b2%e6%9e%97%e9%94%99%e6%b9%96
http://www.chinatibet
NEWScom/huanbao/2008-01/17/content_7429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