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谈村,位于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是历史文化名村,隶属于
路罗镇。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分为3个自然村庄,共有200户,620多口人。英谈村始建于唐末黄巢农民起义军的营盘,明代“
靖康之变”的移民中也逐渐兴盛发展起来。村庄地处
太行山东麓深山腹地,自然风景独特秀丽,历史底蕴深厚。英谈村被誉为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拥有“一川”、“三山”、“六岩”、“九沟”、“十八”等自然景观,以及“江北第一古石寨”之称。
英谈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富。村内既有堂院文化、河桥文化,也有抗战文化。作为太行山区红石寨,英谈村是研究明清冀南太行山东麓地区的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迹。2007年5月,英谈村被入选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12月17日,英谈村成为住房城乡建设部、文化部、财政部公布的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2020年7月,英谈村入选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第二批全国乡村旅重点村名录。2020年8月28日,英谈村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乡村旅遊重点村。
历史沿革
在古代,
邢台市战略地位极为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占据
太行山就可以囊括
山西省,跃马幽冀,挥戈齐鲁,问鼎中原。
关于
黄巢起义,在太行山一带有许许多的传说和古迹遗存,如黄巢岩、朱温坪、血流峪、天明关、贺家坪等村名地名的由来都与黄巢有关。如山西省
和顺县东的
走马槽村,是因黄巢的骑兵从这里经过而得名;又如圈马坪村,是因黄巢在此圈过马而得名;再如南天池村,是因黄巢在此饮过马而得名。位于
邢台大峡谷半山腰石岩下的黄巢岩古建筑,是黄巢起义的历史遗存。可惜的是该建筑于1972年当地乡中学盖校舍拆掉木材作门窗口料。对黄巢起义相关的传说,如黄巢祭旗、点将台、二鬼偷油、黄巢刀岭在当地广为流传。
据史料考证,
邢台市本是
黄巢朱温部的领地。朱温,宋州山(今安徽省
砀山县)人,公元877年,也就是唐乾符四年朱温和兄
朱存一起加入黄巢起义军,受到黄巢的重用,封为东南面行营先锋使,
同州防御使。他负责防守东线。黄巢攻入
长安后,黄巢做了皇帝,
尚让为
丞相。因为屡次为河中节度使
王重荣战败,请求增援,黄巢没有答应。882年9月,朱温背叛了黄巢,率军投降
唐朝,被
李儇封为左金吾卫大将军,充河中行营副招讨使,赐名全忠。公元883年,封为宜武(治
开封市,今
河南省开封市)节度使,与
李克用等联合镇压了
黄巢起义,并被提升为检校
司徒,同
中书门下平章事等职。
黄巢起义失败后,只剩千余人逃亡今
邢台市西部山区的大峡谷在今黄巢岩扎寨,伺机再次起义。
黄巢、黄邺、
黄揆等及他们的妻子后被其外甥林炎杀害。去报功路上路遇唐兵,杀了林炎,黄巢起义宣告最后失败。由此可见,黄巢据
太行山是有史事根据的。在英谈村安营扎寨是符合历史事实。这些传说又给英谈村又增添了丰富的文化与富有传奇的神秘色彩。
由来
邢台县英谈村距今已有600余年历史,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典型的古太行建筑风格,是该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英谈村建筑多为明清时所遗存,筑有围寨墙,留有四门,错落有致,该村民风纯朴,热情好客。
相传
唐朝黄巢起义军在此村扎过营地,古寨原是黄巢义军留下的营pan(营盘),明朝
永乐年间,
山西省一位
路姓的大户举家来此落户,目前的建筑多为
清代咸丰时所建,一处经典的明清建筑群。千年古寨,岁月流逝,原来的“营pan”被乡民叫来叫去(用了谐音)叫成了今天的名字———英谈。故得名英谈。此村始建于明朝永乐年间,至今有600多年的历史,村内67处院落依山就势,高低错落,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典型的古
太行山建筑风格,是我省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石寨。
抗战时期此村曾是
中国国民党河北省政府驻地和
冀南银行总部。另外,在抗日战争时期,这村近百户人家的小村,
参军参战的村民竞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村民在战场光荣牺牲,成为革命烈士。
地理环境
英谈村位于
河北省邢台市邢台县西部太行山深山区,此村有太行山崎峰雾子垴、和尚垴紧紧包围,有万亩山场古树参天,枝繁叶茂。传统的古建筑规模有4500平方米,现在保存完好。邢台县
路罗镇英谈村被列入中国第一批传统村落。
英谈村分为三个自然村庄,当地称东庄、前庄(前英谈)、后庄(后英谈)。东庄人口房屋最少,解放前只有四座四合院。前庄人口多于东庄,共十四座院落。后庄人口最多,共有六十七座院落,是英谈村古村落的主体建筑群,建筑风格独特,依山而建,错落有致,保存完好。
英谈村村民以
路姓为主,路姓宗族后英谈分为三股。即前股、南股、后股。三股是从
清代分开的。三股贫富发展距离较大。鼎盛时期最为富裕的是前股,是顺德府赫赫有名的富家大户。路姓前股从法字辈分为三支三堂,即贵和堂、汝霖堂、德和堂。后德和堂分出中和堂。即三支四堂。
英谈村三面环山,东面临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静谧宜人。英谈村靠山而居,依形营造,错落有序,层层叠叠看古寨,山寨如同在画中,所以有人说这里是世外桃源。
位置境域
英谈村,隶属于
河北省邢台市信都区,位于
太行山东麓腹地,距邢台市中心城区70公里,距
路罗镇西8公里处,村域面积6平方公里。
地质地貌
英谈村地处太行东麓深山区,村落三面环山,村南临河。周边有独特的自然地理地质环境,岩石多为红色,地质学上称
石英砂岩。14亿年前这里曾是一个浅海环境,红色
石英砂沉积后,在高温高压的作用下形成红石岩层,后经
燕山造山运动山体形成褶皱,又经千万年的流水切割和侵蚀形成的地势地貌。
气候特征
英谈村属暖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区,大陆性季风特征显著,四季分明,寒暑悬殊,雨量集中,干湿气候明显。春季气候回升快,少雨多风,蒸发量大,气候干旱;夏季受北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控制,风多自海洋吹入,天气炎热,雨量集中,多有暴雨、大风、冰雹等自然灾害;秋季天气稳定晴好,气温迅速下降,昼夜温差大,雨量也明显减少;冬季寒冷、干燥,
降水稀少,盛行北风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关于英谈山寨的寨墙,这是有中国保存最完整的寨墙,根据东寨门上的墨书题记,可以知道现在的寨墙修建于
清代咸丰七年九月,也就是公元1857年。寨墙宽三米,高低不等,最高达六米许。有以墙为房的,有以房为墙的,墙随地形而建,依山坡蜿蜒起伏,整个寨墙置四门,东门修有阁楼,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虽然装饰较为简单,但大方、朴实、粗犷。在寨门并有“大清咸丰柒年九月吉日立”十一个楷书墨字。南寨门外修石板阶梯,路外有断崖,甚为险胜。
英谈村的民居是英谈最精华地方。建筑选材是当地盛产的一种红石材,也有少量的青石建筑。这座用石头建成的山寨,在国内其它地方是没有的,进入山寨后民居大多以两三层建筑为主,民居都是依山而建,随坡就势,因地形差异而千姿百态,这些
红石民居层层叠叠,参差错落,房前屋后,树影离离,绿荫婆娑,别具一格、自成特色。开放院落,设有后门,无论是从军事意义上理解,还是从村民和谐相处上去体味,都不失古老文化的风韵。
英谈村有一姓三支四堂之说,所谓的一姓,全村的村民95%以上
都姓路,
路姓有三支,三支又分设有四堂,这四堂是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贵和堂。据说三支四堂鼎盛时,是当时顺德府的首富,土地遍及冀晋交界处五县。这一姓三支四堂的历史,有与
黄巢传说的神秘,有艰苦创业的精神,有和谐文化的体现,有英谈人文的内涵。
经济
英谈村主要产业为旅游业、农业、林果业。
据2020年2月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官网显示,英谈村集体年收入60万元,村民人均年收入7000元。
文化
非物质文化遗产
民俗奇事一,英谈人不信鬼神敬堂口。所谓堂口,就是
路姓四堂。探查英谈历史,英谈村的宅院中没有农耕社会家庭中敬祭的各种神神码,而坐落在村中央的四大路姓堂口在人们心目中却充满了神秘和敬崇。逢年过节大家都到自己所属的堂口去献香祭祖,红白喜事由堂口主持人帮助操办,家庭纠纷由堂口主持人调解。堂口是英谈人的圣殿,也是村民血缘相传的链条和源泉。这种习俗在全国罕见,有人说这是当年黄巢起义军组织体系的孑遗,四大堂口就是驻在营盘中四位将军的支系,也有人说这是古代
道教组织在民间的遗存。是与非,尚无定论。
民俗奇事二,家家有后门。按冀南民居风俗,四合院讲究进出只有临街的大门,认为宅开后门跑财招贼,而英谈村不仅家家院落开后门,且门开的与前门一样大,只是没有前门的宏伟和精雕细绘。仔细观察,无论前门或后门,每个门后左右都有一个直角型的墙垛。这固然是固门的需要,但在
古代兵器时代,无疑也有着攻防掩体之效能。民俗有敲门而进之说,而英谈村只要家中有人就前后门大敞,客人可以畅通无阻。当地人笑谈,端着碗吃饭可以串遍全村的各家各户。笔者认为,农家院呈现的这种具有军事攻防功能的建筑奇观,不仅是出进方便,也是世人将其称为古堡的重要原因所在。
民俗奇事三,妇女喜好纳鞋垫。山区人注意保护脚力,粗麻纳底细针纳帮做鞋不罕见,讲究做鞋垫的地方并不多,英谈村妇女对此却情有独钟。串村走户常看到妇女们手拿鞋垫在飞针走线,形成一种罕见的民俗景观。本以为这种习俗与历史上这里曾是驻军的营盘有关。军人要行军打仗,亲人远行心连心,送双鞋垫既是古人表达情感的方式和信物,也是由衷的祝福和惦念。
民俗奇事四:石臼、石杵、石磨这些用具在今天的英谈村仍是举目可见的活景观。英谈人用它们捣
豆沫、
玉米渣熬粥,磨豆腐、拐
米浆摊煎饼,尽管已有了许多现代化的加工粮面的工具,但英谈人仍固守着这些古老而传统的器具和生活模式,他们称这样加工的
米面做饭香,与机器加工的滋味不一样。
村内的小石楼楼体全部用小石砌成,故名为小石楼,它是村里的祖居,是全村最古老的建筑物。其余利用各种建筑手法修建的有:始建于清
乾隆建成的德和堂、贵和堂、如林堂。始建于
咸丰年间中和堂、古城墙等。另外,还有中华第一波浪石影壁,是用一块高有2米,宽有1.4米的天然奇石建成。
目前,英谈村已被正在邢台拍摄的《
走遍中国》之《走进邢台》四集专题片中独占一集,被拍摄成一集纪录片。
特产美食
英谈村主要的经济作物有板栗、核桃、柿子等。
粉欠:制作原料是当地产的
番薯,从地里刨出来后,能过粉碎加工成粉欠,晾干后储存。
英谈村的美食美味主要有饸饹面、
大锅菜、大子煎饼等。
饸饹面:制作饸饹面用甘薯面,先开水烫软,和面,捏窝头或面饼,揭笼后放入饸饹床(轧饸饹工具)轧成或圆或扁形状
面条。食时加卤,也可炒着吃。口感筋道,味道鲜美。
大锅菜:大锅菜必须用灶火
铁锅才能做出本地味道,其制作方法:先将蔬菜(白菜、冬瓜或茄子等)洗净切块备用,鲜猪肉切片过水,豆腐切片用油炸过,放在一边备用。柴火灶上支大铁锅,热锅放油,
煸炒猪肉,然后加水,将洗干净的
粉条加入锅中,水开后,加入蔬菜和豆腐,进行熬制,出锅时在根据个人口味点上香菜、
香油、酱醋等作料,
大锅菜就制作而成。
地名由来
据《
邢台县地名志》记载,
黄巢在龙门川内一条山沟里建立营盘,后有人居此占田为庄,以营盘命村名。后人又因唐末黄巢起义军在此扎营召开英雄座谈会为由,再将营盘村名改称英谈村。
非遗项目
刺绣作品
刺绣:英谈村的刺绣工艺始于
清代,开始为针绣,即选用白布或彩布,用绣花撑子将布绷展,布面上先绘出图案,再用绣花针穿引彩色丝线往布面上绣出各种图案。20世纪末,引入“十字绣”工艺。即选用带孔的布料,选在布料上绘制图案,用绣花针引彩线往孔中扎绣。英谈村女子刺绣的针法有:齐针、套针、扎针、长短针、打子针、平金、戳沙等几十种。
扭秧歌:亦称秧歌舞,是
邢台市西部山区具有代表性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英谈村因位于
太行山东麓,西与
山西省和顺县不路50公里,因此,英谈村的秧歌与山西省
上党郡秧歌基本一脉相承,带有山西秧歌演变的印痕,又具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其表现形式一般为队舞,由十多人至上百人组成,或双手持扇、或腰系彩绸,边走边舞,随着鼓点节奏,不断变换队形。英谈村一带的秧歌为农闲时或新年时的一种游艺性化妆表演。
坠子戏:英谈村化妆坠子剧团成立于20世纪60—80年代。有单唱、对口唱、多人分唱等演唱形式。英谈村化妆坠子的主要剧目有《宝莲灯》、《大八义》、《小八义》、《
济公传》、《
杨八姐游春》;现代戏有《儿女风尘记》、《血泪仇》、《
沙家浜》、《夺印》等。英谈村化妆坠子剧团已经解散,但村子里仍保留着旧时的戏剧服装。
文物古迹
碑文石刻
英谈古寨现存一块“
后土娘娘碑”,青石质,高66公分,宽46公分,厚约10公分,上面仅刻有“后土”两个字。据专家考证为明代文物。后土,通常是指
女娲,是专司大地之母,就是土地之神。后土崇拜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在英谈涉及到后土文化的有三个地方:一个是
土地庙,一个是社楼,一个是路家墓地。这一块“后土碑”是
清代乾隆,路万富一支在英谈立祖,选择吉地旺宅时,立下的对土地神的祭祀碑。
古代神庙建筑
山神祠,位于英谈雾子垴分水岭,处于
骡马古道上。山神祠坐北朝南,面对雾子垴岭,为一座三间
拱顶式建筑,顶上铺红石板,墙体为
耐火石方解石砌成。庙堂内北面正中墙壁上有一神龛,内供奉“山神爷爷”。该神祠最早称土地神祠,民间又称山神祠,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1847年)三月由贵和堂倡仪进行重修。
古代井泉
英谈村内有很多古井,井上建井棚以保持井水的卫生。尤其是汝霖堂房基内的古井,相传为
黄巢义军时所遗留,称为千年古井。贵和堂东院有两个泉眼。门前泉眼因为泉水如线,常年不断,称此泉为“一线泉”;院内正房下还有一泉眼,常年一滴一滴的向下滴,滴速不紧不慢,因此得名“一滴泉”。
传统民俗
英谈村的祭祖礼仪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是
正月十六、
清明节、
寒衣节,这三日是传统祭祖日。男女携带供品、香烛、鞭炮、冥纸到坟墓上烧纸哭悼祭奠。一般都是女人痛哭、烧纸,男人用铁锹往墓上添土,燃放鞭炮。二是
春节期间家中供祖宗牌位,有的家庭悬挂家谱轴画,俗称“家谱案”,点蜡烛、烧香、摆供品祭奠。吃饭时先给祖宗牌位上供。英谈村的拜神仪式多在春节、
元宵节、
中秋节或庙会期间。
拜神仪式讲究颇多。一是,拜神前必须先洗手脸,以示洁净;二是,燃香,即点燃柏香或
老山檀香,往神像前的香炉中插香时分一支、三支。如插三支香,应在香炉中先插中间一支,次插右边一支(以神像为参照),最后插左边一支。如此插法,是传统文化中讲究的“右为上”。在神像前叩首(俗称磕头),双手作揖,也须连拜三次。此也是传统民俗文化中讲究的八卦中“三为乾卦”。为神灵上供也讲究三、五等单数。英谈村民俗“单数为阳”;如在坟上为先祖坟墓摆供品,则是四个,因双数为阴。因此,村俗中有“神三鬼四”说法。
特色习俗
拉碌是流传于英谈村(居)的一种古老花会舞蹈。表演人数3~5人不等,常常为一人拉碌碡,一人端鸟笼,一人担尿壶,众人伴舞。表演主题是表达农业丰收后,农民收获庄稼时的各种喜悦心情。伴舞者可做碾场扎谷、扬场、簸谷、筛谷等舞蹈动作。拉碌碡活动,多在
元宵节期间,有时也参加寺庙的祭祀或企业、单位庆典活动。因此,也可以说,拉碌碡既是娱人又是祭祀的一种民间舞蹈。此外,英谈村民有绑红绳的习俗,用红绳来护身祈愿,求平安。
社会
村落格局
空间布局
英谈村域有“一川、三山、六、九沟、十八垴”之说。聚落形态依山势筑建,北高南低,错落有致。村南有南山,南山后为太平沟;西南有后长沟、梯子沟和风景峻秀的雾子垴,其北有北岭,东有桥驾山,南西北有三道梁将村庄围住,形成—个簸箕形。三个自然村庄面对蹲财垴,南有英谈沟环绕,村中有座后沟穿过,东约1.5千米处为龙门川河。
英谈村由三个自然村组成。其中后英谈为中国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核心区村落格局有“街北9条巷,街南三关六字街”之说。所指,全村有9条长短不等的小巷,各宽在1——1.5米宽之间,路面全为红石铺设。村内主街两条,长200——500米,路面为红石和青石杂陈铺设。街面宽在3——6米之间。此两条古街道为东西走向,呈八字形向西延伸,至村中心汇聚处,有一椭圆形街心广场。如从高空俯视,呈“六”字形状,故称“六”字街。“三关”指英谈古寨的东、南、西三座寨门。村域有自明代以来,陆续建造石桥36座,架设在村内和村外沟河上。另在雾子垴分水岭上建有一座
山神祠。
综述
英谈村每一次扩建与发展几乎都与战争故事息息相关。英谈村的传统村落建筑都具备着战争攻防功能。为了增加村落建设中的战争防御色彩,英谈村祖祖辈辈在建村过程中发挥聪明才智,把英谈村打造成一个地下排水系统完善,地面防御功能齐全,建筑物充满民俗文化的智慧村庄。
街巷
英谈村整座村落每一条街、每一条巷的两端都有出口,都可以相互贯通,可谓四通八达。英谈村古人之所以如此修建街巷,为的就是提防一但有歹人或兵匪侵袭,村子里住着的每家每户都可以通过各条街巷随时逃脱,保全性命。
寨墙
英谈村四周建有约两千米红石寨墙,将村庄与山野分隔开来。一是可以防御兵匪入侵,骚扰百姓;二是村民可以凭借坚固寨墙工事,抵抗来犯之敌。另外,村子西、南、东、北四寨墙上建筑着四座寨门。
英谈村每户宅院都建有地下流水暗槽,每户宅院内的存水还可流出院墙,流进街道路面下开挖的排水暗槽,让雨水和生活废水啧着地下暗槽排泄到村外。地下水槽遍布各个角落,形成完整的地下水网。使英谈村雨天不存水,旱时水长流。
获得荣誉
旅游
英谈村是中国目前发现保存最完好的古石寨,是研究明清冀南地区风土人情的重要历史遗存。近年来,在当地政府的帮助指导下,该村党支部村委会及全体村民进行了较大规模的保护和初步开发,已成为中国北方艺术院校写生实习基地和国内外艺术专家创作基地,吸引了不少国内外艺术专家和文化名人前来观光欣赏,游客乐于不断。称赞这里是自然风景独特秀丽,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使人们潇洒避暑,回归自然,休闲度假欣赏历史文化理想之地。2007年被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称号。
该村174座村民住宅为二、三层楼房全部由青红两种沙石岩建筑,2000米古石城墙围绕古村,古寨落于“一城四门”之中。村内大小石孔桥36座,还有古石楼、窑洞、古石栏杆、石巷、龟背石壁、古井、一滴泉、古木雕刻、财主院等古迹。八路军总部、
冀南银行、印刷厂旧址,
中国国民党省政府旧址等景点。该村以
路姓为主,古时分为“三支四堂”“贵和堂”“德和堂”“中和堂”“汝霖堂”。
抗日战争时,百户人家的英谈村
参军村民竟达三四十人之多,其中有六名在战场上光荣牺牲,成为了革命烈士。在
解放战争中,这里是
八路军第129师被服厂、造纸厂、印刷厂所在地,刘伯承元帅曾在汝霖堂住过,在石板路南侧有一个四合院式建筑,这是中和堂的房产,中和堂建于
咸丰年间,院在桥上,院内有果梨树,下细上粗别有情趣。1937年
日本侵华时,时任
河北省主席的
鹿钟麟来到英谈村,这个中式的小院成为河北省府衙门。在门口右侧的一间房里,是鹿主席洗澡的地方,至今在这里还保存有鹿钟麟当年洗澡用的石头澡盆。
主要景点
太行奇峡群位于
邢台市县西南
路罗镇镇内,距邢台市区65公里,又名邢台大峡谷、邢台峡谷群。景区游览面积18平方公里,景区由24条天然峡谷组成,其中达到千米长的有8条。兼具狭长、陡峻、深幽、集群、赤红五大特点,形成了垄断性的石英
砂岩峡谷群,是集峡谷、绝壁、流水、瀑布、原始次生林、地质遗迹、历史遗迹为一体的山岳型风景名胜区。主要景观有鬼门天堑、卧峡晴虹、云崖撒珠、飞瀑写玉、瑶池妆台、龙宫玉珠、济公观海、三山销翠等。
贵和堂
英谈村内最典型的传统建筑是贵和堂。贵和堂位于村中间主街路北,该宅院外观看为三层石楼,底层楼门朝外,为窑洞,用来放置杂物;二层石楼放置粮食;三层石楼从院子里看是一楼,宅院主人居所。该院最大特点为北房墙基下有两眼泉水。一眼叫“一滴泉”,滴水如钟。另一眼叫“一线泉”,流水均匀如线。无论旱涝年都是一滴一滴的往下滴水和如线般地细细流着,数百年如一日。
古寨墙
英谈村古寨墙,相传始建于明代初期,现存寨墙为
清代咸丰柒年(1857年)九月重修。英谈村古寨墙是北方保存最完整的寨墙。寨墙随地形而建,依山坡蜿蜒起伏,寨墙宽3米,高低不等,最高达8米许。寨墙的四向置有四门,以南寨门为正门,寨门外为英谈沟,隔河而望是英谈南山。南寨门修建在断崖上,地势甚为险胜,寨门东西两侧依山修筑石板阶梯,与村外建筑和道路相连。西寨门地形较为平缓,门外石板路与南寨门的石板路相交汇。自东寨墙依山势向北折辟北寨门,北寨门建在高坡上,辟石板路通往北岭。东寨墙开辟水关以防泄洪,东寨墙辟门修建石板路与前英谈相连。寨墙上筑有阁楼,阁楼的梁架上施有彩绘,用黑墨、白粉、朱红等绘成云纹、暗八仙、花卉等纹样。装饰风格朴素大方,东寨门凡顶横梁上保存有“
清代咸丰柒年(1857年)九月吉日立”十一个楷书墨字。
交通
自驾游线路:出
邢台市市区,沿
东营-吕梁高速公路,进入S323过道,最后进入英谈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