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笠谷,男,
汉族,中国国籍,
歙县人,现居北京。自称刻者,兼习书画。当代学者型砚雕家代表人物、古砚收藏家、砚文化学者,高级工艺美术师、安徽省工艺美术大师,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兼制砚委员会主任。
人物经历
从砚刻到收藏,从研究到“砚学”,从复兴“砚学”到弘扬砚文化,作为当代学者型砚雕家标志性人物的吴笠谷才、学、识兼备,年富力强,厚积薄发,志存高远,把自己对砚文化的热爱和感悟,上升为一种使命,为此他不辞辛苦地奔走呼号,让这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重放光芒。
――择自《
中华儿女》杂志专访文章《“钻”砚人生,大师本色》
向著名漫画家
华君武先生(已故)请教画艺以及探讨砚雕艺术
(1997年·北京华先生书房)
(1998年·北京张先生书房)
应邀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委员长乔石和原轻工业部部长陈士能介绍砚艺
(1998年·北京沈先生书房)
2001年6月,
韩国大韩佛教天台宗邀请访问韩国月余。与韩国宗教界、汉学界及砚界人士进行广泛交流。
应邀为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何鲁丽讲解砚史
2010年8月,邀参加“
中原地区当代制砚大师作品邀请展暨砚文化高层论坛”并作《当代砚雕艺术的发展方向》发言
2011年10月,在“第二届中华砚文化
高峰论坛”上发表《确定“砚学”概念的意义》的演讲。该演讲成为第一个首倡“砚学”概念的宣言书。
(2011年10月·北京政协礼堂)
2011年10月,责组织“西湖博览会”的“中华砚文化展”,并有砚雕作品参展
负责在美国
纽约时报广场播出的《中华砚》系列片入选砚台的评选、节目的策划,并有砚雕作品入镜。为推广中华文化、中华砚文化事业作出一定贡献。
(2012年3月)
2012年7月,主持调研苴却砚并组织“苴却砚文化研讨会”
2012年10月,应邀参加由歙县统战部和歙砚协会举办“飞天歙砚荣归故里”活动。与相关人士座谈、研讨歙砚文化。
2012年10月,应邀参加“首届中国(
黄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荣获金奖,接受
黄山电视台就“歙砚文化的发展问题”所做的专访
2012年12月·山东胶南,参与
中国教育电视台30集汉语教学片《万家有宝》的编、演,担任部分剧情的编剧、艺术顾问,3方道具砚的设计制作,并实名客串演出一位砚文化学者,在剧中传播砚文化知识。
2013年1月,负责“
云南省国际文化艺术周”的“中华砚文化展”,并有十余方砚雕作品参展。该展由云南省委宣传部和
保利集团主办。
2013年4月,负责统筹“
上海市中华砚文化展览”,包括展品的筛选、文字介绍、布展方案、图录编辑并有十余方砚雕作品参展。完成50万元捐献的“中小学生礼品砚”设计、监制。负责研讨会发言稿的审核。制定精品砚评选程序。接受上海电视台、《
文汇报》、《
新民晚报》采访,接受
青浦区电视台《砚文化走进青浦》专题访谈。
该展由上海市文联和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
中国国际文化传播中心、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联合国
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生态艺术委员会联合在上海展览馆举办。规模宏大,场地3600平方米,全国各地50个砚种500余方砚参展,规模之大和质量之高为
上海市历史上前所未有,取得极大的社会效应。
负责2013年度两次“中华精品砚评选”活动,负责起高标杯准、严要求的评选标准,制定公平、公开、公正的评选程序,召集全国各地各砚种参选,获奖作品的文字介绍,图录编辑。
应邀担任评委会主任,主持“第二届中国(
费县)国际赏石旅游文化节”精品砚的评选活动。
接待来访的美国
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主任高彦颐(Dorothy Ko) 教授,多次就“砚学国际化”等问题进行深层次的学术对话。高彦颐博士为
美国汉学界的代表人物,精研中国妇女史和明清史,对砚学也颇有造诣,为研究
清代砚雕名家
顾二娘的专家。
(北京·砚文化专家工作室)
艺术成就
吴笠谷幼好绘画与古典文学,其画曾得
黄宾虹大师入室弟子、乡人
程啸天先生指授。20世纪90年代负北上入
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研习山水、人物。又得山水画名家
龙瑞先生指点。与已故的著名学者、“燕园三老”之一的
张中行先生为忘年交,国学上得张先生颇多教益。画砚一理,择制砚为业,缘于对砚艺的追求渐入佳境,逐奉为千秋事业。
性喜山水风物,为搜集绘画素材和考察各地砚文化,行迹遍及全国。砚艺理念崇尚“天人合一”,缘石赋艺,以刀代笔,融文心画意于一体,人称“文人砚”尤其是其仕女,世推独步。自喜写意之作,追求禅意,得清空之美。所作必有感而发,决不轻许,为国内外收藏家、名流学者及国内外政要所珍藏。作品多次在日本 、
韩国举行个人展览。
新华出版社、
中国新闻社、
中国中央电视台、
中国教育电视台、
北京电视台、《
人民日报》、《
经济日报》、《
北京日报》、《
京华时报》、《
收藏家》、《中国收藏》等主流媒体都为其制砚、藏砚作过专题报道。
为人洒脱浪漫,嗜学好古,潜心研究砚学,为倡言“砚学”第一人。已出版砚学专著《赝砚考》、《
名砚辨》,两书多达70余万字,内容广博,引起学术界的巨大反响,奠定了砚界的学术地位。
2012年创作的“飞天砚”搭载“
神舟九号”送往太空;2012年创作“蛟龙砚”搭载“蛟龙号”深潜
太平洋,从而实现砚雕史上“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不朽传奇。
吴笠谷在制砚研学之余临池挥毫不缀。书法从
宋徽宗瘦金书及《
大唐三藏圣教序》、《龙门二十品》、《曹全碑》入手。狂而不野,粗头乱服之中金石味、斧凿痕,被识者戏称为“石体”。人物画脱胎
陈洪绶而变以狂放,气息醇古;山水画秉承新安画派之正脉,尤其追步黄宾屸,浸淫于墨法、水法,追求浑厚华滋之山川气象。识者评其书画已初具个人风格,假以时日,必将大成。
铁笔生花——制砚艺术
代表作品
《中华飞天第一砚》
年代:当代
石品:金晕
规格:9×7×0.5(cm)
作者:吴笠谷
题铭:刘红军
2012年6月16日,我国神舟九号
载人飞船带着中华民族的梦想,也带着这方袖珍歙砚——“飞天砚”,在太空翱翔14天后胜利返航。这是人类第一次将传承五千年中华文明的功臣——砚台,载入太空,“飞天砚”也成为“中华飞天第一砚”。
此砚由著名砚雕家吴笠谷先生选用上品龙尾金晕歙石所精心创作。整体设计为“太平有象”,象征国泰民安、世界和平。砚长九厘米、厚五毫米,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中“九五之尊”所特有的恢宏气度。砚面刻有隶书“聚砚斋”三字;砚池刻红山文化“中华第一龙”造型,体现了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砚背刻“敦煌飞天”图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象征。刘红军将军亲笔题铭“飞天砚”三字,遒劲刚健,点明主题。
一飞冲天、完成中华砚台腾飞传奇的“飞天砚”,是砚中的鲲鹏,在中华砚文化发展史上占有特殊重要地位。
中华砚文化展览馆专辟一个主题单元,举行隆重仪式,永久珍藏。
多方仿制品《纪念版飞天第一砚》,由有关部门选赠台湾前
中国国民党领导人
连战先生、
许历农上将,著名书法家
沈鹏、
欧阳中石及
乌干达驻华大使等国内外名流政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国际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飞天砚在河南郑州展出
(从左至右:吴笠谷、张文台
上将、吴双战上将、刘红军
中将、中国国际关系联合会高玉家主席)
飞天砚在河南信阳展出
(右五:吴笠谷、右六刘红军中将、右七:
中国共产党福建省委员会原副书记黄瑞霖)
《中华潜海第一砚》
年代:当代
材质:端石
石品:石眼
规格:9×9×0.7(cm)
作者:吴笠谷
题铭:刘红军
2013年9月19日,我国深海载人潜水器“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带着中华民族探索海洋的神圣使命,在历时113天圆满完成海试任务后从
太平洋顺利返航。“蛟龙号”此次远航搭载着这方用钻石制作的蛟龙砚。“
蛟龙砚”也因之成为“中华潜海第一砚”。
“蛟龙砚”由著名砚雕家吴笠谷先生精心创作而成。整体设计为“四水回归”:砚池采用汉代皇家藏书楼石渠阁四面环水的造型,所以又称四水归源,砚边浅刻
摩尔纹,象征现今四大洋,寓意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和世界的和平安宁。砚额刻篆书“聚砚斋”三字。砚背
浮雕蛟龙戏珠,灵珠为天然石品活眼巧作,象征“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的科考是为了探索海洋科学这颗璀璨的明珠。著名砚台收藏家刘红军将军亲笔题铭“蛟龙砚”三字,浑厚端庄,点明主题。
“潜海端砚”是继搭载“神九”的飞天歙砚――“中华飞天第一砚”之后,又一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当代名砚,从而谱写了“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的砚界传奇,是当代砚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壮举。
中华砚文化展览馆专辟一个主题单元,举行隆重仪式,永久珍藏。
尺寸:87*5.6*7(CM)
收藏:北京 孔子学院总部
此砚采用自然形,砚面
浮雕孔子佩剑合手形象,面部表情和蔼安详,若有所思,大智若愚。衣纹简约洗练,富有装饰性。铭文刻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刘红军会长楷书“大哉孔子”,浑朴刚劲。前侧刻着著名书法家
欧阳中石先生行书“聚砚斋”。砚采用孔子出生地曲阜尼山的尼山石所制。用孔子出生地所产砚制作的孔子砚捐赠予孔子学院,具有特殊的砚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意在象外、情在境中——论砚雕艺术“天人合一”之美》
书号:lSBN-7-5149-0251-8 p78~p82页
意境,是一切文学艺术的灵魂;缘于此,一件砚刻作品的意境深浅与否,体现了作者本身审美情趣的雅俗和艺术修养的高低,也决定了这件砚刻作品的艺术品味和思想格调。
所谓意境,是指主观的文艺作品或客观的自然景象中所表现出来的情调和境界。明代诗人朱承爵在《存馀堂诗话》中说:“作诗之妙,全在意境融彻,除音声之外,乃得真味。”我国古典美学关注心与物的关系,认为人的情感是外物感动的结果,强调艺术创造中主观情感和客观情景统一的问题,追求“以形写神”,进而达到“气韵生动”,注意对审美对象的内在特征的把握。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和
朱承爵所说的“除音声之外,乃得真味”,都是文学家、艺术家独特的审美体验和情趣意兴的体现。
与我国古典哲学崇尚“阴阳互补”一样,意境的结构特征为“虚实相生”。实,指“实境”;虚,指“虚境”,虚境是实境的升华,是实境创造的意向和目的的体现,决定着整个意境的艺术品位和审美效果。所谓相生,是指虚境不能凭空产生,实境是其载体,虚境通过实境来表现。
具体就砚雕艺术的“虚实相生”而言,虚,指艺术构思、艺术效果;实,指雕刻技术、表现手法。换句话说,也可以归纳为所谓“工艺”二字。“工艺”二字,其实可以分开说,工,指雕刻技巧、表现手法;艺,指艺术构思、艺术效果。工只是手段,艺才是目的。
一方砚作,繁工琐刻而意趣浅陋,匠气十足,属匠人砚,未脱工艺品范畴;一方砚作,刀法高妙,点石成金,意境深远,方可称从工艺品上升到艺术品的高度。这就是文人画历来为画史的主流,同理,文人砚也是砚史主流的原因。
艺术品的意境所要表现的本质特征是“生命律动”,即展示生命本身的美。黄钟大吕是种美,牙扳细敲也是种美,恬淡闲适、华美壮丽、清新自然、明快高旷、慷慨激昂、寂静肃穆亦都是一种美。总之,可以说,表真挚之情、状飞动之趣、传万物之灵,种种人类美好的情感、砚雕家的心灵寄托,都可以在砚这个方寸之地得以体现。
“天人合一”,是中华文化的一个哲学概念,其基本精神之一是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缘石赋形、因材施艺,利用砚石材质其形其色其纹之天然之美,赋予自己的创作灵感、艺术构思,使作品达到“天人合一”的理想境界,这是我历年来制砚一直探索和追求的艺术宗旨。
以下试举拙作三方砚刻作品,为本人历来主张和推崇的“天人合一”制砚观作例说。
才高气傲的明代解元公六如居士唐寅唐伯虎,命运多,留给后世“油头粉面”的“香艳”形象,实在是因为后世文人杜撰出的小说家言“三笑”、“九美图”一类情事所渲染。而这种种尴尬,显然又是因为六如居士聊以自嘲的一个斋号——江南第一风流才子——演绎而来。
呜呼!此风流岂是彼风流?
所以,说部文人笔下的唐伯虎是香艳的、是后世
登徒子门的偶像;真实的唐伯虎是寂寥的,是失意才人的一个代表人物。
唐寅的“桃色新闻”,固然多数都是子虚国里事,但居士构桃花庵以居则实有之,尤其居士自况、自谴兼以警世之作《
桃花诗》更是脍炙人口。全诗回风舞雪,虽然满眼皆是花、桃、酒、醉等香艳字眼,却并无低俗之气,读之让人猛然一醒。
此砚砚面上部布满金花,宛若花团锦蔟,岂不正是桃树林中那满树的娇烂漫红,万枝的丹彩灼春吗?用铁笔勾勒几根树干,金花便成了遍野的
桃花,再在花树掩映之中刻一茅庐,庐内几置酒瓮,壁挂
古琴,便是桃花庵了。砚面下部有水波纹、眉纹,就势刻一池塘,可以洗砚、可以观鱼,乱石野水,了无尘俗之气。
某年过姑苏,我曾专门往唐六如墓遗迹。对之,唯有唏嘘太息,长揖而已!在砚背摹刻清人摹本《六如小像》,更作一点纪念。
唐寅桃花庵小景砚(砚面)尺寸:525px×400px×87.5px
唐寅桃花庵小景砚(砚背)
《
桃花诗》诗有云“但愿老死花酒间,不愿鞠躬车马前”,是一种看破红尘的绝望,让人生心有戚戚焉之感。对花斟酒,兴来抚一曲、浮一白——且让胸积块垒的六如居士,在我为他在此砚中营构的挑花庵小筑中,觅得些许慰藉吧!
砚为端溪坑仔岩石所琢。椭圆形,有火捺、蕉白等石品。
三国
孙吴大画家
曹不兴,某次为吴大帝孙权画一屏风。曹不慎误将一滴墨滴在画面上,因就墨点画成一
苍蝇,活灵活现,致使
孙权疑是真蝇,以手弹之。此即所谓“误笔成蝇”之画史名典。
误笔成蝇,这种化腐朽为神奇的表现手法,在雕刻艺术中也常有之,如刻石章印纽的高手,便能避开
印石本身的瑕,甚至妙用石疵,以求达到出奇制胜的趣味——制砚亦同一理。
此砚石品虽有火捺、蕉白等美品,但也有石疵虫蛀。所谓“
虫蛀”,色黄,状若小虫啮蚀之痕,是为石病。此石砚面右上部有虫蛀三,色黄有晕,若萤火虫状,于是刻一仕女执团扇追逐捕捉着这些“
萤火虫”,遂成一唐人
杜牧《秋夕》诗中描写的“轻罗小扇扑流茧”之画面。砚面的火捺、蕉白,互相交映,仿佛秋夜如水的月光,追逐“流萤”的宫女,以虚笔为之,了了几笔,追求月光下的朦胧之美、虚空之境,恍兮惚兮,其情其境,是何等的惬意,何等的令人销魂?
杜牧《秋夕》诗意砚 尺寸:14.150px×9.125px×55.00000000000001px
画有“画眼”,全画点晴之处也。砚也有“砚眼”,此砚之“砚眼”便是那几点虫蛀,那几只“
萤火虫”。
砚艺的旨趣,从美学的角度说,在于欣赏;从哲理的角度说,还在于感悟。刻一个人物,要提炼出所刻人物内在的气质
风神,使人观之有所思、有所感进而有所悟。
此砚石材为老坑龙尾
歙石。有金星银星、金晕银晕、玉带金花诸美品。
观石生情,缘石得意,借砚背似雪一般的细点银星石品,琢刻身穿粗衲,手持念珠的弘一大师于雪地苦修,比喻大师澄心如雪之意,故题刻曰:“心头雪。”“花非花,雾非雾”,是雪则实又非雪也!
砚面玉带金晕,大似清空无垠、祥云流动,又正堪比大师勘破红尘之后那种光风霁月的心境。追求意在相外,所以砚面无须琢池,已自具风流。
“丹青难写是精神”,刻制此砚自认为得意之处,在于大师双眸中流露出的那种悲天悯人的奥目光耳,一个作家朋友观砚后如此评曰:那眼神,望过来时,当下心便静了许多;又有一位藏砚颇丰的书法家朋友看过为上刊登的此砚照片,后来对我说:看大师那种悲悯眼光,我情不自禁流泪了。能令睹者矜平躁释,意气全消——对之可不生敬意乎?
李叔同造像砚(砚面)尺寸:437.5px×350px×62.5px
弘一大师造像砚(砚背局部)
从华屋玉食到空门苦修,由“风花雪月”的风流才子到以青灯古佛为伴的托钵孤僧,再到坐化之际“悲欣交集”的慨叹,个中滋味,冷暖自知。灿烂之极归于平淡也好,济世情怀而普渡众生也罢,总之,上师大德的襟怀,铁笔难尽;向慕之心,意犹未了,遂更为草撰铭辞一首题赞之。
铭曰:
兀个阿师,清貌颜。
遗世伫立,菩提现前。
才人风致,佛陀契缘。
在家出家,妙慧脉延。
化从悯生,品澡弥洁。
了融悲欢,天中月圆。
悱恻红尘,吾曹障眼。
绚烂皈寂,醍醐心田。
勘相外相,斯雪非雪。
恁味之味,岂言可言?
觑渠云澄寒潭,映绮花万点。
上举三例,所追求的意境各有不同,艺术表现手法也各有侧重:
唐寅桃花庵小景砚,求画意之美;
杜牧《秋夕》诗意砚,求诗情之趣;
李叔同造像砚,求哲理之思。
元初宋遗民
郑思肖,心怀故国,以画无根兰表明心志,“泪泉和墨写离骚”,一件好的艺术品,一方好的砚作,作者必须是用心甚至是呕心沥血地去经营,情真意方切,这样才能创作出有艺术感染力、有艺术生命力的作品。同然是用心、用情去对待砚,因着眼点不用,杜牧《秋夕》诗意砚,表现出的更多的逸趣,只是种闲情;唐寅桃花庵小景砚,倾注的更多的可能是同情;弘一大师造像砚,表达的更多的应该是敬意。精美的石头会唱歌,只要你用心去听,自然能听懂石头本身所唱出的优美
弦律。
唐朝庞蕴精研禅理,其禅理名言云“好雪片片,不落别处”。此处之好雪,是指意念中的雪,意象中的雪。
大雪飘飘,不落别处,就是当下即悟。其隐含的意思是:生活中之美无处不在,只是世人看不见而已。砚材本身的天然之美,亦无处不在,如何利用、巧用、妙用砚材其形、其色、其纹的自然之美,加上作者主观的艺术构思,完成一方高品味的、蕴涵“天人合一”之人文精神的砚雕作品,是砚雕家们毕生探求的方向。所谓“功夫在诗外”,砚艺的功夫也在砚外;作者的思想境界决定作品的艺术境界,因之,加强砚外的文化积累、艺术修养,更是砚雕家们应该永远求索的一个永恒的课题。所谓“匠心独具”,匠心之所以独具,是因为艺术家、砚雕家具备独到的审美品味,才能产生高妙的艺术灵感,创作出不可方物的传世高品——这点,更是每个艺术家、砚雕家攀登艺术高峰的不二法门。
尺寸:13.5*9*.5(cm)
发表于:
《
北京纪事》杂志(2001年第16期);《中国当代名家砚作集》(2005年2月,
湖北美术出版社)。
砚为旧端残砚所改制。椭圆形。石质润泽,胭脂晕美艳。砚面略凹为砚堂,墨池饰以云纹,简练古雅。背就原砚残池,稍加整形刻为一片蕉叶作为覆手,又在其间浅雕晚明名妓、“秦淮八艳”之一的马湘兰小像。人物衣纹适意,手持兰花,眉宇清雅,意态娴静间略显落寞。刀法之
精练,虽浅刻薄意,触若无痕,而观之层次分明,凹凸有致,栩栩如生。覆有左边刻数则铭文:隶书“
马湘兰小像”,行楷“人若幽兰,写愁根病叶,倩影珊珊”,行草“同花素心”。印“幽怀”,“落落
李隆基”。
名人收藏
飞天砚、蛟龙砚纪念版作为国礼赠送各界名流及国际政要
多方仿制品《纪念版飞天第一砚》,由有关部门选赠台湾前
中国国民党领导人
连战先生、
许历农上将,著名书法家
沈鹏、
欧阳中石及
乌干达驻华大使、马来西延上议院院长曾永森等国内外名流政要,为祖国的统一大业和国际交流做出杰出贡献。
由中国国际公共关系联合会选送台湾前国民党领导人连战先生的《纪念版飞天第一砚》
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副会长张维业(左)向乌干达驻华大使(右)赠送《纪念版中华飞天第一砚》
尺寸:21.5×13×8(cm)
作品简介
此砚以老坑歙砚
龙尾石所制。石色苍黝,质地坚密温润,扣之铿然,为具备“玉德金声”特质之
歙石良材。石品眉纹,通透砚体,横曳生姿,疏朗挺秀,间杂水浪、罗纹,仿佛渭水风生,
洞庭湖波起,令观者顿生秋水之思,心旷神怡。砚琢为长方形高台抄手式。此种砚式从
唐朝箕形砚演变而来,因可用手抄底托起而得名,也被称为插手砚、手抄砚或
太史姓砚,是宋代的主流砚式。
砚一侧刻当代商界奇才
马云先生书法“砚禅”二字。字有草篆笔意,纵横恣肆,用笔险峻奇峭,直抒胸臆的性情之作,大堪玩味。行书款“马云”,印“梁山好汉”、“马云之印”。刻字用刀斩钉截铁,简洁遒劲,功力深厚。
此砚石色凝重,石品华美,雕工简练,铭字清奇,属于名石名品,名人书法,名家精制诸美并具,为当代精品砚中之上上品,弥足珍贵。
获得奖项
2012年5月,《洮河石仿古瓶纹砚》获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举办的“首届出国(境)精品砚遴选”活动
特等奖(最高奖)。
2012年6月,
歙石《中华飞天第一砚》获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联合颁发的
特别贡献奖(最高奖)。
2012年10月,《中华飞天第一砚》获“首届中国(黄山)非物质遗产传统技艺大展”组委会颁发“金奖”。
2013年5月,歙石《唐伯虎小像歙砚》获
上海市市文学艺术家联合会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联合主办的和“2013上海中华砚文化暨书画艺术展精品砚台评选”金奖(最高奖)。
2013年9月,歙石《唐伯虎小像歙砚》获安徽省经信委、安徽省文化厅、安徽省人社厅、
合肥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三届安徽省传统工艺美术产品展览”金奖(最高奖)。
2014年4月22日,中华飞天第一砚和中华潜海第一砚随着中华砚文化展在
山东博物馆首次展出。在展览开幕式上,山东博物馆馆长给“中华飞天第一砚”、“中华潜海第一砚”的作者吴笠谷先生颁发收藏证书。“中华飞天第一砚”、“中华潜海第一砚”的纪念版被山东博物馆永久收藏。
拍卖记录
2013年11月,《书圣王羲之小像洮砚》在北京“远方拍卖”以41万4千(含佣金)人民币拍出;
2014年3月,《陶渊明小像歙砚》在北京“荣宝(斋)拍卖”以61万6千(含佣金)人民币拍出。
作者:吴笠谷
石品:彩带纹
规格:21.2×12.8×80cm
砚为龙尾绿歙石所制。质细腻而温润,色绿如春波,沉稳幽雅。数道暗紫色彩带横亘,熠生姿。长方形,
古琴式砚池,池边起阳线。砚额刻苏士澍篆书题铭“天籁无弦”,行书款“士澍书砚铭,笠谷刻”,方印“苏”,圆印“平安”。传五柳居士陶渊明尝蓄无弦琴一张,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大音希声,超然绝尘,是谓天籁无弦。
砚两侧刻
苏士澍隶书手录古贤成句:“饥来乞食非要誉,书不求解琴不御。遇酒便酌不计人,我醉欲眠君且去。宅边菊,社中莲;非避俗,非逃弹。
陶渊明心自远,北窗长对羲皇眠。”行书:“堂辞。”诗中道及五柳居士诸多名典逸事:乞食诙谐入诗、读书不求甚解,弹无弦琴、采东篱菊、过访莲社、高卧北窗,赞誉居士的隐逸人生,仿佛
伏羲以前太古时人的无忧无虑,自然闲适。
砚背覆手内
浮雕人物,摹刻晚明人物画大家
陈洪绶晚年版画《博古叶子》最后一幅《陶渊明——空汤瓶》,陶渊明微醺状,双目微眯,以手撑地,如玉山之欲倾倒。右横藤,上系菊花一束。右置酒罐、汤勺各一。刻工精细,人物线条流美,表情生动,观之似有酒香
袭人。左上摹刻行书原题:“其卧徐徐,其觉于于。之罄矣,其乐尺且。”言五柳居士醉态舒缓,瓶空意足,自得其乐。右上刻隶书“人淡如菊”,印“癸巳”。左侧刻行书“老莲笔意”,款“笠”、“谷”(印)。
古砚收藏
多年来,他以自己治砚所得,倾力于砚藏。每遇佳物,辄倾囊鬻归。
其斗室之内,却琳琅满目,诸宝杂陈。在其寓所,我有幸亲睹那方
苏轼原藏汪少微
歙石残璧,恭抚之际,想当年坡公写“大江东去”“十年生死两茫茫”,或即以此砚濡毫,千载之后,今竟置于不才掌上,心不禁怦然而动。又见
唐朝虢州澄泥箕形砚巨制,品相、规格远逾日本奈良东大寺正仓院宝藏千年的唐代箕形陶砚,令人得窥盛唐气象之宏伟、博大。此外尚有
邢侗、王君、
余甸、
黄士陵诸名家佳制。每出一砚,笠谷必溯源逐流,如数家珍。兴到时还要从满坑满谷的书堆中翻检出一部部典册、图谱,熟练地找到他课读时所做的标记,指给你看。其得意之态,毕现于其标志性的“笠谷式微笑”之中。
――摘自《
名砚辨》刘德水先生序文《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
吴笠谷不仅精砚雕、通绘事,还是藏砚大家,在其工作室——“斫云楼”里,历代古砚精品很多,甚至不乏达到博物馆高等级的孤品、绝品。这么多古砚让吴笠谷不仅神交古人、陶冶性情,而且在鉴赏古名砚中,也练就了一副鉴别古砚的好眼力,他每从形制、石材、砚工、题铭内容及风格等处,一上眼,便可分辨真伪。
吴笠谷说:“收藏古砚是为了研究学习。只有从各个历史时期那些“真、善、美”的古砚中,才可以更好地学习、领悟古人的雕刻工艺及文化内涵。”这也是吴笠谷艺高于人的重要原因。
——择自《
京华时报》专访文章《雅楼斫石,砚林独步》
吴君的著作别开生面,书中一些观点对砚界习说的颠覆性,想必会一石激起千重浪,不仅是砚林之中的一家醒世之说,更是收藏热中的一帖冷静剂。有争鸣才有进步,才能活跃学术气氛。由此可见,吴君《赝砚考》、《
名砚辨》两部砚著的出版,无疑有着嘉惠砚林、添彩
砚史的特殊意义。
――择自《名砚辨》蔡鸿茹女士序文《铁笔生花,文心辨砚》
年代:唐
规格:15.4×10.3×2.1(cm)
藏家:吴笠谷
说明:砚为
唐朝人以北朝铜雀台古砖所制。砚背模印花纹及“铜雀台”三字,字为北碑体。魏武帝曹操所修
邺城遗址邺城三台遗址――铜雀、金虎(北朝改名金凤)、冰井,为史上著名
台阁,且筑台所用砖瓦皆为特制品,故三台尤其主台铜雀台遗迹砖瓦为后世文人所争求。
史载
北宋人
李琮就曾得到过一方唐代诗人元结所藏
北魏三台砖砚,可见铜雀台砖砚唐代已为士大夫所争求。
唐十二峰陶砚
年代:唐
规格:15.4×10.3×2.1(cm)
年代:唐
材质:澄泥
规格:18.9×13.2×9.6(cm)
藏家:吴笠谷
说明:砚作长方形,风字池,砚额墨池两侧各有一孔,插笔所用。砚四侧线刻装饰花纹。间有数窍,手指抠提所用。背深掏,刻铭文两行:“会昌四年六月五日记。孙素敬砚瓦一□。”字看似率意刻划,然结体行笔皆合法度。会昌,是
李炎的年号(公元841年~846年),会昌四年即
公元844年。今天存世的
唐朝带年款砚,凤毛麟角。
此砚出自今
商丘市隋唐大运河码头遗址,为唐砚的标准器一种,砚史价值极高。
风字形石砚
年代:辽
材质:石质
规格:20×12.5×8.125px
藏家:吴笠谷
砚出内蒙赤峰。砚面呈淌池风字,尚有唐代箕形砚的痕迹。四侧镂空半圆雕,前后两侧刻一对护法灵兽狮子,作正面蹲伏状,龇牙裂嘴,狰狞可畏;左右两侧刻一对托座金刚力士,曲膝
蹲踞现象,抬首侧视,一手支地借力,一手作擎举状托起砚体,意态威猛,真力弥满。
辽朝建国之初便崇奉佛教,置佛教于国教的地位,所以在辽国境内佛教盛行,此砚亦一例证。此砚材质为黑沙岩,也是辽代石佛造像所经常采用的石料。
工艺上,此砚大刀阔斧,线条粗犷,尤其金刚力士,面部浑圆,形态扭曲夸张,神情生动有趣,真有“力拔山兮气盖世”之气概,充分体现出契丹这个马背民族粗犷豪放的草原文化特点。
年代:南宋
规格:30.6×19.3×2.9(cm)
藏家:吴笠谷
说明:砚长方,出土于
浙江省。纵向数道大眉纹通透,水锈斑斓,润泽之气逼人。背三足,前足一半凿凹,当是丧葬习俗所致。刻隶书铭四行:“君有文章,作而芬芳。君有翰墨,吐而馨香。非石丈人,何以发扬?铭之者谁,曰虞仲房。”
铭者
虞似良,字仲房,号横溪真逸,祖籍
余杭区,迁台州黄岩。
赵昚淳熙中为兵部
郎官,终成都府路运判官。擅诗,尤工隶书,有《篆隶韵书》行于世。为
南宋隶书大家。虞似良现存书迹,有其任福建
泉州市舶提举时所题刻的
九日山祈风石刻,为海上丝绸之路的珍贵史迹。此砚隶书用笔细长遒劲,与虞书九日山祈风石刻字体及史载虞字“波皆长,而首尾加大”风格正相吻合。
龙尾名品,煌煌大材,辞华字精。宋名人砚存世罕少,可见此砚于砚史、书史价值之高,不喻而言。
平底风字湔墨点洮河砚
年代:宋
规格:13.5×7.7×37.5px
藏家:吴笠谷
砚为洮河石所制。质细腻,扣之铿然。色青碧,所谓“绿如春波”,含蓄沉稳。砚背数处不规则黑斑点,即洮河石中的名品“湔墨点”。其形略呈长方,前窄后宽,四侧内敛,背平无覆手,此种砚式即
南宋初《
端溪砚谱》所记各种砚式中的一种――平底风字。砚池内墨锈斑驳,为实用之物。
据古文献记载,洮河砚始自北宋中期。至南宋时,因战乱等原因,洮河砚已不可多得,连皇室贵胄
赵希鹄也感叹:“虽知有洮砚,然目所未睹!”今日存世的宋代洮河砚真品,更是如凤毛麟角。
许遇铭心经端砚
年代:清
材质:端石
规格:18.8×12.3×3.4(cm)
藏家:吴笠谷
说明:砚为长方形,池刻纹边。砚四侧满刻
小楷《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款“
许遇”。背覆手内下部,线刻一梵僧样貌出家人,抱膝作参禅状。人物左上行书题:“
片石孤云窥
色相,清池皓月印禅心。轮川。”
许遇(1650~1719),字不弃,号月溪,福建福州人。许友子,
黄任舅父。
顺治间贡生,先后任河南陈留、江苏长洲知县。
王士祯门人,擅诗,亦工画松竹梅石。著有《紫藤花庵诗钞》。
题铭者
林在峨,字涪云,号轮川,福建福州人。
林佶三子。学述文钜,才名动公卿。被
大学士赵国麟目为国士。曾寓居
苏州市,善作写意作花卉。著有《砚史》十卷,为研究
清代藏砚家的经典文献。
“洪宪年制”款墨彩山水瓷砚
年代:民国
材质:白瓷
规格:10×7.5×2.2(cm)
藏家:吴笠谷
砚风字式,前额似圭。桃形墨池。砚堂及子口露始,余皆施白釉。砚侧墨彩细绘山水小景:近处坡坨洲渚,嘉树垂荫,左侧渔家扫棹,右侧钓叟垂钩;远处碧波万顷,烟波浩。砚背正中署双方框蓝料楷书款“洪宪年制”。
袁世凯“洪宪复辟”时间之短,加上官窑瓷器烧制之精,这两个因素使“洪宪瓷”成为民国瓷中引人注目的品种。但“
洪宪瓷”的存在与否颇有争议,相对主流的看法:“居仁堂制”款者真,“洪宪御制”、“洪宪年制”款者少数为真。
此砚造型别致,胎质纯净坚密,釉面匀洁莹润,绘工精致,款字规整,为民国文房瓷中的雅玩上品。
学术成就
1、砚学专著
《名砚辨》与《赝砚考》为姊妹书。《赝砚考》主要对伪品古名人砚的考证;《名砚辨》既有证伪,也有辩真,并包括对一些砚史争议问题的辨析。与主题相关的
古琴及印章等文房什物,亦附考于两书各篇正文之后。
两书作者吴笠谷先生为砚艺名家,通文史,擅书画,以精制“文人砚”享誉中外砚林。多年来致力于收藏古砚,潜心研究砚文化,主张确立“砚学”概念,曾用近一年时间遍及南北考察各地砚坑近况,又先后赴全国各地访察古砚不下百余次,所撰两书是吴先生多年研究“砚学”心血的结晶,能对一干砚史问题作去伪存真,证本清源的考证,故两书兼具学术性与实用价值。因作者考证严谨,眼光独到,多有发前人所未能发的观点,言今人不敢言的砚坛时弊,资深藏砚家也可从中受益良多;又有辨伪方法作为例说,且图文并茂,初涉藏砚之道的爱好者更可从中汲取鉴砚、赏砚经验。
2、《确定“砚学”概念的意义》
该文为首倡“砚学”概念的学术论证,在砚文化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学术意义。是在2011年10月北京政协礼堂“第二届中华砚文化
高峰论坛”上的演讲文稿。该论坛由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和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联举办。亦收入《中华砚文化发展联合会2012年活动文集》。
笠谷致力砚学,其生活行迹,全以砚为中心延展开去。他客居京师多年,在这座艺术之都进德修业,广交师友,而后又游历四方,遍访古迹名山,其故里
徽州无论矣,其他如端州、青州、州、州、洮州、
长安、洛下乃至产
高丽紫石砚的韩国
忠清北道丹阳郡……举凡与砚、砚人、砚事有关之地,无不往访驻足。因热爱
李商隐,他亲往
沁阳市,拜谒义山墓于夕阳荒野之中,执杯相,与心仪的古人会神交心。全国各地博物馆及各地私家所藏名砚,他多所寓目、上手。语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脚僧般的游历,使他于书斋之外,收获了另一辨砚之功——开阔的眼界。不仅砚台,其馀如书画、玉器、
古琴、宜壶等等,他也多加留意。读《赝砚考》《
名砚辨》两书的附考,就可知他的视野之广博。
――择自《名砚辨》刘德水先生序文《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
“所谓‘功夫在诗外’,砚艺的功夫也在砚外;作者的思想境界决定作品的艺术境界,因之,加强砚外的文化积累、艺术修养,更是砚雕家们应该求索的一个永恒的课题。”吴笠谷是这么认为同时也是这样做的。
近些年,吴笠谷为探究砚学闭门苦索,
中国国家图书馆的古籍馆几乎变成他的书房,凡馆藏砚文化专著及与砚史相关的著述,被他检阅遍。“坐馆”既久,宛若孤云野鹤,以致砚界同仁多称其清高傲世、踪影诡然。为请他制砚,有人竟然在网上发帖“寻找吴笠谷先生”。
――择自《
中华儿女》杂志专访文章《“钻”砚人生,大师本色》
上世纪90年代,是吴笠谷破茧成蝶的开启。他进京入
中央美术学院深造,汲养丰富,眼界开阔;学成后在京发展,砚雕事业突飞猛进,精品层出;且将收入大部分用于收藏古砚,并遍览古今砚文化的专著、著述,踏遍家乡歙砚
龙尾石诸坑以及全国各地端砚、红丝砚诸砚产地,潜心研究,著书立说,辨伪析真,充当“砚学”先锋。十年磨一剑,吴笠谷终成雕刻、收藏、研究的集大成者,圈内名头响亮。
古代砚台玩家基本止步于藏砚,吴笠谷则不然,他不仅雕砚、藏砚,还研砚,有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成为倡导“砚学”学科概念的中国“砚学第一人”。
在2011年北京全国政协礼堂举行的“第二届中华砚文化高峰论坛”上,吴笠谷作了《确定“砚学”概念的意义》的主题发言,第一次提出将砚的学术研究明确定义为一个独立学科——“砚学”,并系统地阐释了“砚学”所包含的研究范围,和确立“砚学”对于复兴砚文化的历史意义 ……从而成为开创“砚学”的奠基人。
学者刘德水在《
名砚辨》序中评价说:在这两部书里,笠谷的辨伪,始终是为了识真——倡导一种积极、健康的砚文化。对并无铁证可定必伪的古名人砚,他首倡‘疑罪从无’的收藏观。——这是一位饱含深情的砚学家对历史、对文化的尊重!
——择自《
京华时报》专访文章《雅楼斫石,砚林独步》
名家评论
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
笠谷大师寓观砚,背多刻昔贤,戏为一联书之。己卯
重阳节张中行。
——已故国学大师张中行先生题赠对联
笠谷先生刻《竹林七贤砚》,古朴生动,精微典雅,书以赞之。
天下艺事,本出一源。绘画、书法与砚雕三者之间相互影响,让吴笠谷赢得“当代文人砚雕第一人”的美誉,佳绩频传。
吴笠谷先生,我认识他首先是与他的砚刻晤面,作品构图清秀、典雅,尤其是人物比例合度,有别于其他,令人赞赏。吴君从三雕之乡徽州走来,那片具有浓郁文化气息的热土哺育了他,成就了他的刀笔。后北上入
中央美术学院学习绘画,砚刻、绘画相互影响,同功并进,步入佳境,正因为胸有才学,故出手不凡,创出佳绩。
――择自《
名砚辨》蔡鸿茹女士序文《铁笔生花,文心辨砚》
其时,笠谷不过一崭露头角的毛头小子,(
张中行)先生如此嘉许,我曾颇有疑问。先生说,笠谷所雕之砚,“有古风,有文人气,不亚于
顾二娘”。尤对其“秦淮八艳”砚,先生赞不绝口,还出示所藏三多侍妾“玉并女史”小砚给我,“你看看,笠谷的砚,绝不低于这个水平”。后来,我在笠谷寓中曾见到一方,是“八艳砚”之一的
李香君砚,紫端石,大仅如掌,扇面状随形,一面有火捺胭脂痕,恰似鲜血滴落所化,笠谷寥寥数刀,划出扇骨,俨然一柄美人鲜血所染的桃花扇。另一面,精镌李香君小像,旁刻题铭。天然造化,巧施人工,其才思之妙,令人叹为观止。张先生从不轻易许人,目睹此砚,方知老人“大师”云云,良有以也,绝非虚誉。
――择自《
名砚辨》刘德水先生序文《妙伎成佳砚,奇缘会古人》
人物访问
虽然砚台的实用价值早已式微,但其作为一种传统文化的载体,无疑乃是今人寄情养性的首选之一。领悟到砚道精髓的吴笠谷,不仅自己钻研砚艺,还率先提出了“砚学”的概念,将实践与理论研究相融合,互渗互透、相得益彰;并且开放自己的工作室,他力图使砚文化这颗传统文化的璀璨明珠重放光芒。
――择自《
京华时报》专访文章《雅楼斫石,砚林独步》
武警部队原司令员吴双战上将到访斫云楼品砚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