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冷战
美国对抗中国的冷战现象
美苏冷战,是指随着美国的“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为维护全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复苏,联合盟友,遏对抗中国的冷战现象。
“新冷战”表现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个方面。其形态首先体现在西方战略思想中出现新的“二元论”。即: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和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威权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还体现在地缘战略优势的争夺。美国地缘战略学者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书中断言,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目标是欧亚大陆。
“新冷战”的破坏力将是世界级的,美国对中国“新冷战”战略已经成形,其实质就是想把中国变成苏联。美国试图发动的“新冷战”的重点在没有硝烟的无形战场,即贸易战、金融战、网络战、科技战和人才战等。
概念
新冷战
“新冷战”是指,随着美国的“重返亚太”或“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美国希望通过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等多个方面加大对亚太地区的投入,联合并扩大盟友,维护美国的全球霸权,推动美国经济复苏,遏制中国的崛起和不断扩大的影响。同时,美国继续在战略上挤压冷战时期的老对手——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最早于2011年10月提出,时任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在《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署名文章《美国的太平洋世纪》,提出随着伊拉克战争的结束,“今后10年,美国外交方略最重要的使命之一是大幅增加对亚太地区外交、经济、战略和其他方面的投入”。希拉里的这篇文章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先声。是年11月,美国总统巴拉克·奥巴马在夏威夷举行的亚太经济合作组织峰会上,正式提出美国“转向亚洲”战略。
形态
“新冷战”形态首先体现在西方战略思想中出现新的“二元论”。这种二分法认为,国家性质类别的划分标准是“政治和经济的混合体”,按照这种标准,世界上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国家:一种是以美国等西方国家为代表的自由主义市场经济国家;另一种是以俄罗斯和中国为代表的威权主义市场经济国家。这两种国家不是互补的,而是相互挑战的。
“新冷战”形态再现还体现在地缘战略优势的争夺热度不减。美国最负盛名的地缘战略学者兹比格涅夫·布热津斯基美苏冷战结束数年后,出版了著作《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他在书中断言,美国最重要的地缘战略政治目标是欧亚大陆,在这副棋盘的角逐中,美国应支持苏联国家,避免俄罗斯成为一个新的欧亚帝国。而中国则是“远东之锚”,一只与西方“民主桥头堡”竞相匹敌的“远东之锚”,除非美中能就地缘战略达成共识,否则,美国在亚洲大陆将失去政治立足点。
特征
与冷战的对象和角色有所不同
冷战时期,世界格局主要是美苏两大阵营的对抗,主角是美苏两国,当时中国基本属于苏联阵营,但不是主角。而“新冷战”主要将在中美两国之间展开,以美国为首的势力企图遏制中国和平崛起,俄罗斯也是被遏阻的对象,但中国首当其冲,主要角色易位。其根本原因是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的综合实力取代了苏联原来的地位,实力和地位的变换导致“新冷战”的主角随之改变。
脱胎于冷战
美苏两极冷战格局崩溃后,并不意味着冷战就已在地球上消失,事实上一直保留着几处冷战的“种子”,如冷战结束后美国同俄罗斯始终存在某种程度的战略对抗。又如,20世纪70年代中国同美国等西方国家改善了关系,朝鲜也试图同美国等接触并缓和关系。特别是苏联解体后,朝鲜一直努力将半岛停战机制转化为和平机制,与美国实现关系正常化,彻底走出冷战阴霾,但美国因其全球战略的需要始终不给朝鲜机会,使朝鲜半岛长期并将继续成为“冷战的活化石”。因此,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新美苏冷战”是美国抱着旧的冷战思维并在冷战“种子”的基础上演化而来的。
不以意识形态为阵营
“新冷战”不以意识形态为阵营,更注重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冷战时期基本上是以国家的意识形态为标准划分为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而“新冷战”时期,意识形态在国际关系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变得不再重要,更注重各自的国家利益和地缘战略利益。例如越南仍是社会主义国家,也是共产主义政党执政,但目前中美越三边战略关系同过去相比就显得非常复杂和微妙,同美苏冷战初期相比有着天壤之别。
双方的对立表现为竞合关系
“新冷战”时期双方的对立表现为竞合关系,对抗的烈度或低于冷战时期,但竞争更多属于战略层次,合作更多属于战术层次。冷战时期,对立双方一般没有正常的交流关系,或者交流非常有限,甚至相互封锁对方。而“新冷战”时期,对立双方早已正式建交,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或许密切,甚至在军事安全领域也有少许沟通和交流,尤其是中美、中日和中韩在经贸领域相互依存度还很高,中美在国际反恐等诸多领域有着良好的合作。但美日等国对中国的战略围堵却毫不含糊,从朝鲜半岛到南中国海的C型线上,到处都有美日身影,战略矛盾和冲突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剧烈,如最近爆发的在韩部署“萨德”和菲律宾南海仲裁案就是典型的案例。所以,“新冷战”时期的对立双方虽然是竞合关系并存,但竞争更多体现在战略层次上,合作更多体现在战术层次上。
是一个长期战略对峙过程
“新冷战”将是一个长期的战略对峙过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苏联解体美苏冷战时期长达40多年。“新冷战”的过程或许更为漫长,原因是“新冷战”对立双方是竞合关系,在一定程度上牵制了双方短期内爆发大规模战争的可能性。但凡大国,战略方向一般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这就决定了“新冷战”也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6月4日,美国防长卡特在第15届香格里拉对话会上表示,美国“亚太再平衡”政策不是暂时的而是长久的。
表现形式
美国不断介入中国东海和南海等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问题,挑唆和支持周边国家与中国对抗,对中国形成牵制之势。军事上,美国把60%的精锐军事力量向亚太地区集中,并不断在中国家门口军演、侦察生事。美国军队近来全力推进“空海一体战”计划,奥巴马政府一位高级官员直言不讳地表示,“这种作战构想是用新冷战方式应对中国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战术上,美国在网络安全、太空科技等一系列问题上频频向中国发难。以及美国航空航天局禁止中国科学家参加太空探索学术研讨会,就是典型案例。
还有军事联盟机制单向强化。西线方面,美国在欧洲推动北约东扩,不断加强北约的整体实力,在这个进程中,北约的性质已经发生了质变,它由一个本来的集体防御组织转变为具有扩张性、侵略性的军事集团。东线方面,美国不断强化美日韩澳菲军事同盟,夯实巩固在亚洲的战略据点和前进基地。
2016年7月8日,在东亚的韩国首尔和东欧的波兰华沙同时发生了影响世界局势的事件。这两个事件将成为世界“新冷战”的重要标志。
当天,韩美两国最终决定驻韩美军将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这说明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在紧锣密鼓地往纵深推进,另一方面也说明韩国甘愿深陷美国的同盟体系并绑在美国的战车上,不惜与中俄战略对抗并破坏东亚的战略平衡。这标志着美国打造的“亚太小北约”已经形成。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峰会同一天在波兰首都华沙召开,北约秘书长斯托尔滕贝格在新闻发布会上宣布,北约成员国领导人决定从明年起向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部署4个营的多国部队,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将分别率领派驻在波兰、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的多国部队。北约已明确将接纳黑山社会主义共和国为第29个成员国,还明确将加强与乌克兰作为北约伙伴国的关系。北约意欲与俄罗斯进行军事对峙的色彩日益浓重。
2016年7月12日,海牙国际仲裁庭对南海仲裁案作出最终裁决,判菲律宾“胜诉”,并否定了中国主张的“九段线”。仲裁庭罔顾南海诸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的历史事实,罔顾基本法理,轻率开庭,武断裁决,遭到中国政府和人民的强烈反对。这是“新冷战”的最新表现形态。
2023年8月,美日韩三国领导人在美国总统度假地戴维营专门举行首脑会谈,这种形式的峰会在三国历史上还是首次,其针对中国的一面已不加掩饰;当月,日本美国还将同意联合打造反导拦截弹,“以对抗中国、俄罗斯朝鲜正在开发的高超音速武器”;而约瑟夫·拜登不久前刚签署的“对华投资限制”行政命令,其负面影响正在蔓延发酵。美国的以上行动及政策措施,无一不带着浓厚的“新冷战”色彩,并呈现出很强的延续性和不断升级加码的势头。
影响
“新冷战”的破坏力将是世界级的,全人类的命运正站在一个十字路口。美国政治精英可能认为美国是美苏冷战的赢家,这存在争议,但确定无疑的是,美国不可能是“新冷战”的赢家。
中美两国的竞争领域同美苏“冷战”不同,技术领域是美国遏制中国的一个重要战场。美国将会把重点放在限制技术向中国流动、重塑全球供应链等领域。中美竞争已经出现一种不同于“冷战”的新的大国冲突形式,这种形式包括贸易战、科技战、金融战、生物战甚至是舆论战和网络战。也有人认为,现在出现的不是“新冷战”,而是“新铁幕”。“新铁幕”与“新冷战”的区别在于对抗的低风险性、成本的高敏感性和结果的可控性。“新铁幕”战略希望达到的目的不是消灭而是控制。
尽管当今中美冲突不同于美苏冷战对抗,但美国对华“新冷战”战略已经成形,其实质就是想把中国变成苏联,迫使中国不得不以“冷战”的方式应对,卷入竞争,落入陷阱,尤其是利用中国急于在高科技上取得突破然而又有技术不足的时刻彻底卡住中国。美国试图发动的“新冷战”的重点在没有硝烟的无形战场,即贸易战、金融战、网络战、科技战和人才战等。
然而,为了配合无形战场,美国在有形战场的造势有可能持续升温,不断踩踏中国红线,制造战争边缘危机,力图打乱中国的应对节奏,让中国自乱阵脚。虽然中国无意于加大中美冲突的烈度,但美国不断在涉华核心利益和重大利益上对中国进行挑衅干涉,中国将不得不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虽然中美目前尚未陷入“新冷战”,但如果美国延续当前政策,中美进入“新冷战”的危险将进一步增大。
在“新冷战”影响下,美国国内反亚裔种族主义抬头,包括对无辜者的暴力袭击,以及对亚裔和亚裔美国科学家与研究人员的怀疑。主张以外交代替对华战争的人士、和平活动人士、认识到不与中国合作就无法应对全球气候危机的环保人士等,也都被指责对共产主义软弱,或“散布中国政府的观点”。
专家评论
2020年7月28日,美国纽约时报》网站发表题为《与中国的美苏冷战会是什么样子?》的文章,内容节选如下:
理查德·方丹和埃利·拉特纳在《华盛顿邮报》上称,回顾冷战历史在更大程度上会令美中关系变得模糊而不是明晰。最初那场冷战是由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之间的对抗所界定。他们指出,这两个集团之间几乎没有经济活动,战略地区的不结盟国家相对较少。今天的情况并非如此,世界各国同美国和中国都有牢固的安全和经济联系。
纳撒尼尔·塔普林在《华尔街日报》撰文称,由于中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令它们“脱钩”需要付出非常高昂的代价。美国人使用在中国生产的IPhone和个人防护用品,他们上的大学也因为几十年来投资不足而靠支付全额学费的中国学生维持。
塔普林写道:“如果‘脱钩’继续进行,那么美国或许需要为基础研究以及美国科学和数学教育投入比现在多得多的联邦资金来填补缺口。这可能意味着提高税收,以及为抵消可能出现的中国人才流失而对来自印度和其他国家的外国人才实行更友好的移民政策。最后,美国消费者需要准备好为一条安全、多样的供应链支付更高价格。”
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布雷特·斯蒂芬斯写道,哪个国家会赢得这样一场对峙,这一点目前不得而知。他说,由于腐败和无能,美国海军的状态已经下滑。他问道:“如果美国和中国在某次由南海某个环礁引发的事件而大打出手,我们有信心获胜吗。”
哈佛大学哈佛大学肯尼迪政治学院贝尔弗科学和国际事务中心的国际安全问题研究员蕾切尔·埃斯普林·奥德尔说,防止这些危机的最好办法是合作,而不是零和竞争。在太阳能电池板、风力涡轮机、电池和电动汽车方面,中国的生产、出口和安装量都是全世界最大的,它的可再生能源研发投入也是世界最多的。因此,要想尽快部署尽可能多的清洁能源,对进入中国市场的机会加以限制将带来反效果。
目录
概述
概念
新冷战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
形态
特征
与冷战的对象和角色有所不同
脱胎于冷战
不以意识形态为阵营
双方的对立表现为竞合关系
是一个长期战略对峙过程
表现形式
影响
专家评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