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之会又称“渑池之功”,发生于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是秦昭王嬴稷与
赵惠文王赵何在渑池(今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为改善两国关系举行的一次会盟事件。
赵国经胡服骑射改革之后,国力军力大增,与齐、秦呈三强并立之势。
田地田地在位时期,不顾各国反对吞并
宋国。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之兵,攻破齐国
首都临淄区(今
淄博市)。齐国元气大伤,无力与秦国继续抗衡。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秦国在破齐之后,转而将赵、魏、楚等国作为重点攻击目标。此后秦国多次出兵进攻
赵国,夺取兹氏(今
汾阳市)、
离石区(今山西省
吕梁市离石区)等城,秦赵两国处于长期对抗状态。在秦相
魏冉的建议下,秦国改变策略,决定先行伐楚。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为避免赵国在秦国伐楚时发起进攻,秦昭王嬴稷约
赵惠文王赵何在渑池举行会盟。与此同时,赵国与秦国作战往往败多胜少。齐国将领田单复齐后,威胁着赵国后方。而赵惠文王亦有意通过进攻齐国,扩大赵国领土。。在
蔺相如等人的劝说之下,赵惠文王赵何决定前往渑池与秦国会盟。双方在渑池之会上明争暗斗,秦国始终无法居于上风。此后秦赵两国结盟,双方罢兵言和。
秦赵结盟后,秦国得以集中力量大规模伐楚。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
白起率军攻克楚国郢都(今
湖北省江陵市),
楚顷襄王横被迫将
首都迁往陈(今
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楚国经此一役元气大伤,短时间内无法再对秦国构成威胁,加快了
秦朝统一天下的步伐。与此同时,随着秦赵结盟,
赵国西部边疆暂时得以稳定。但是此举也使得关东诸国削弱了对赵国的信任,打击了抗秦信心与决心,为日后赵国在
长平之战中陷入孤立埋下隐患。历史学家
林剑鸣评价:赵王敢于同秦王在
渑池县之会上对抗,一方面固然是
蔺相如机智勇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
秦国当时主要目的在于准备大举攻楚,而不愿同赵决裂。
事件背景
秦国
赵国在经过胡服骑射改革国力大增,
战国形势由原来的秦齐对峙转为秦齐赵三强并立。
秦昭襄王十九年(公元前288年),秦相
魏冉图谋采用和齐
连横的策略,灭亡
赵国。
秦昭襄王自称西帝,尊
田地田地为东帝。齐湣王在
苏秦的劝说之下,废除了帝号,并改与赵、魏、韩等国
合纵伐秦。秦在五国攻秦的形势下,被迫废除帝号,割让土地与五国讲和。五国伐秦结束后,
齐国不顾诸国反对,出兵吞并
宋国。齐国的强盛,不利于
秦国在中原的扩张,严重威胁着赵、魏等国的安全。此后秦国拉拢赵国、
燕国、
韩国、魏国,任
乐毅为将,于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大举伐齐。乐毅所率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国都
临淄区,齐国元气大伤,无力与秦国继续抗衡。
秦国在齐国衰落之后,多次出兵攻打魏国,想要一举灭亡魏国。
赵国燕国亦多次
合纵抗秦援救魏国,一度将秦国围困在林中,秦国被迫与赵、燕求和。秦国
相国魏冉认为魏国居于
中原地区,如果攻打魏国,那么关东各国必定前来相救,不如南下攻楚。
秦昭襄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81年),
楚顷襄王熊横谋划和
齐国、韩国合纵攻秦,此事被
秦国得知之后,秦国遂出兵伐楚。由于赵国多次组织合纵抗秦,且在历次战争中发挥重大作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公元前280年),秦昭王以
白起为将,攻占了赵国的代(今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东北)和光狼城(今
山西省高平市西),斩杀三万赵军。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决定全力伐楚。为避免
赵国趁秦国伐楚之际袭击秦国,秦昭王派遣使者前往赵国,约
赵惠文王赵何在
渑池县(今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会面,表示欲与赵国停战重修旧好。
赵国
赵武灵王赵雍即位初期,赵国危机日益严重。除不断受到北方
戎狄侵袭外,还面临着
秦国威胁。赵国与秦国的作战中,往往败多胜少。为增强国力,赵武灵王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改革,将消灭中山国作为主要目标。在此期间,赵国在外交上采取与各国结盟的策略。
秦昭襄王十一年(公元前296年),赵武灵王成功攻灭中山国,吞并中山国领土,国力军力大增,逐渐形成秦、齐、赵三强并立局面。而作为
三晋之一的魏国则积极向
赵国靠拢,双方在外交、军事上合作越发紧密,
赵武灵王率军南征北战,欲与
齐国争夺宋地。随着赵国军力的发展,赵武灵王曾计划奇袭
秦国,后由于赵国内乱,赵武灵王死于沙丘之变,袭秦计划不了不了。
秦昭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284年),
乐毅率赵、秦、燕、韩、魏五国之兵,后攻破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此后赵国与秦国多次联兵伐齐。
秦昭襄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83年),
赵惠文王听从辩士苏厉不再与秦国联兵伐齐。秦国因此恼怒出兵伐赵。赵国在西部边境与秦国的交锋中,数次被秦国打败,先后丢失兹氏(今
汾阳市)、
离石区(今山西省
吕梁市离石区)、代城(今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东北)和光狼城(今山西省高平市西)等城,秦赵两国处于长期对抗状态。。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
齐国将领
田单在
即墨区(今
山东省青岛市)大破燕军,收复齐国失地,对赵国后方造成威胁。与此同时,随着与秦国作战不利,
赵惠文王有意通过进攻齐国,进一步扩大赵国领土。
事件过程
秦昭襄王二十八年(公元前279年),秦昭王嬴稷派遣使者出使
赵国,表示欲与赵国交好之意,约赵惠文王赵何在
渑池县(今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西)相见。赵惠文王畏惧秦国势大,恐对自己不利,并不打算前往。赵国大臣
廉颇、
蔺相如等人劝谏赵惠文王,表示秦国此举正是为了试探赵国,如果赵惠文王不去的话,就会显得赵国软弱畏惧秦国威势。赵惠文王遂改变主意决定前往,蔺相如陪同赵惠文王一并前往。廉颇将
赵惠文王一行人送至国境,提出此次会盟来回三十天左右,如果赵惠文王在三十天内没有回来,请允许立太子为王。如果赵惠文王遭到
秦国扣押,可以杜绝秦国借赵惠文王威胁
赵国的念头,赵惠文王同意了廉颇的提议。
赵惠文王来到渑池与秦王会面,双方举办
宴会商谈两国盟好之事。
秦昭襄王在宴会上提出听说赵惠文王喜好音律,邀请赵惠文王鼓瑟。赵惠文王不便推辞,于是在宴会上进行鼓瑟。秦昭王让秦国
史官记录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与赵王会饮,令赵王鼓瑟”。跟随在
赵惠文王身边的
蔺相如,见秦昭王故意折辱赵国,于是上前说:“听说秦王擅长击,希望秦王可以在宴会上击缶,为大家助兴。”秦昭王大怒,不肯答应。蔺相如不肯罢休,再三邀请秦昭王击缶,并且表示自己距离秦王只有五步,如果秦昭王依旧不肯答应击缶的话,那么就要跟秦昭王以命相搏。
秦昭襄王侍从见蔺相如如此逼迫秦昭王,想要将他杀死。蔺相如怒目相对,秦昭王侍从慑于蔺相如气势不敢贸然行动。秦昭王迫于无奈,只好勉强击了几下缶。蔺相如令
赵国史官也记录下来:““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秦国大臣们要求赵王用十五城为秦王祝寿,
蔺相如不甘示弱让秦王献出咸阳给赵王祝寿。至
宴会结束时,秦国始终无法居于处于上风。此后
赵惠文王返回赵国,赵军在边境严阵以待,秦军不敢发动进攻。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暂时停战,双方重归于好。
事件影响
秦国
渑池之会后,秦赵两国签订盟约,双方罢兵言和。此后秦国兵分两路大举伐楚,一路由大将
白起率领进攻楚国的城(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一路由蜀守
张若率领进攻巫、黔中等地。白起率军深入楚国腹地,进攻鄢城(今湖北省宜城市西南)时遭到楚军顽强抵抗。而
赵国因与
秦国结盟,未出兵干涉秦国伐楚,使秦国避开了多国
合纵伐秦的危险。白起见鄢城久攻不下,遂引西山长谷水灌城。鄢城内防守的楚国军民损失惨重,伤亡达数十万。鄢城被秦国攻陷后,白起乘胜追击,于
秦昭襄王二十九年(公元前278年),攻克楚国郢都(今湖北省江陵市),烧毁楚国先王夷陵。
楚顷襄王芈横被迫将国都迁往陈(今河南省周口市淮阳区)。秦昭襄王三十年(公元前277年),
张若率兵攻占
黔中郡,
巫郡。在遭到秦国多番打击之后,楚国元气大伤,无力与秦国抗衡,促进了秦国兼并天下的进程。
赵国
渑池之会后,赵国与
秦国结盟,暂时结束了秦赵多年对抗的局面,使得赵国西部边疆暂时得以稳定。此后,赵国趁秦国忙于进攻楚国之际,多次出兵伐齐、魏国,由此获得大片领土。虽然赵国国力较之以往进一步加强。但是也加深了与魏、齐、韩等国的矛盾,关东诸国对赵国不再信任。而赵国作为六国抗秦中的重要力量之一,它的缺席无疑减弱了其他国家对抗秦国的信心与决心,对
战国后期发展产生深远影响。长平之战时,赵军初战作战不利,
赵孝成王赵丹派使者
郑朱前往
秦国求和,秦国厚待赵国来使,对外放出消息宣称赵国已经与秦国议和,此举打消了关东各国出兵救赵的想法。此后
赵括大军被秦国围困在长平(今
山西省晋城
高平市西北)粮草不济时,赵国曾向
齐国请求借粮,齐国没有答应。最终,赵括率赵军突围失败,四十五万赵军没于此役。长平之战后,无一国能与秦国单独抗衡。
相关评价
宋代学者
胡安国评价:在渑池之会上,
蔺相如一鼓作气威慑敌国,即使是作为虎狼之国的秦国亦不敢轻举妄动。
明代官员
郑岳评价:旧时
秦国自恃强大,逼迫
赵国前来渑池参加会盟。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怒斥秦王,就跟斥责孩童一样。当时各国明争暗斗彼此倾轧不断,和邻国保持友好关系并不是明智之举。
长平之战的祸根,早在齐鲁夹谷(今
山东省莱芜市)之会时便已经埋下,即使蔺相如令
秦王击缶亦无济于事。
学者
钱锺书评价:完璧归赵及渑池之会中的情节,有可能是
司马迁增添渲染所作,未必完全属实。
清代学者
武亿评价:“哉 ,此以其君为试也。”武亿认为渑池之会是
蔺相如、
廉颇等人让赵王只身犯险。
历史学家
林剑鸣评价:赵王敢于同秦王在
渑池县之会上对抗,一方面固然是蔺相如机智、勇敢;另一方面也是由于
秦国当时主要目的在于准备大举攻楚,而不愿同赵决裂。
关键人物
成语典故
渑池之会:其本义是指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不畏惧秦王威势。为捍卫
赵国尊严,不顾自身安危怒斥
秦昭襄王,为赵国立下功勋。后人根据此故事,将为国立下重大功勋,称为渑池之功。
后世纪念
秦赵会盟台:位于
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城西南500米处,相传为秦昭王嬴稷与
赵惠文王赵何在此会盟。明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4年),
渑池县知县王之都在此建碑亭,至明朝末年毁于兵灾。 清嘉庆十二年(公元1808年),知县甘扬声再次重建碑,后又遭损毁。1941年,
中国国民党将领
卫立煌、
章士钊等人主持对秦赵会盟台进行重修,历时四年重修完成。秦赵会盟台中的“古秦赵会盟台”6个大字为书法家
寇遐所写
隶书,其余三面分别为章士钊所书本人的《唐多·令景蔺》词一阕,卫立煌、郭昌锦撰写的《重修秦赵会盟台记》和《重建秦赵会盟台记》。后文化大革命期间,秦赵会盟碑遭到破坏。1978年,
渑池县将秦赵会盟台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85年,渑池县人民政府对秦赵会盟台重新修建,1986年修建完成。1989年3月,秦赵会盟台被列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