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红军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
陕西省北部和陕西、
甘肃省边界地区的工农红军。正式番号为红26军和红27军,1935年,西北红军在
刘志丹的指挥下,使陕甘边和陕北根据地完全连成一片,为中共中央与各路红军落脚西北建立了一个稳固的根据地。西北红军牵制了大量
中国国民党军队,策应了南方红军的战略转移参加
长征的各路红军,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贡献。
军队简介
西北红军是陕甘红军与
陕北红军的合称,正式番号为红26军和红27军,主要创始人刘志丹、
谢子长。它是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北方的一支重要武装力量,对中国革命作出了特殊贡献,在其建设和发展过程中,特点鲜明,既有丰富的经验,又有沉痛的教训。
1934年11月7日,中国西北的第一个红色政权———陕甘边区苏维埃政府在甘肃
庆阳市华池县南梁乡诞生(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成为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后期全国硕果仅存的一块根据地,它是西北红军的摇篮,是西北革命根据地和陕甘宁边区形成的历史基础,更是各路红军会师和党中央把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的坚实基础。
1932年2月,
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成立,
谢子长、
刘志丹、阎红彦先后任总指挥,在陕甘边开展游击战争。同年12月,陕甘游击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开始创建苏区。至1934年11月,形成了以南梁为中心的纵横各七十公里的陕甘边苏区。与此同时,陕北地区的游击战争也逐步发展,开辟出了陕北苏区,并于1934年底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27军。
1935年2月,中共陕甘边和陕北两特委商议,成立党的西北工委和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统一领导两区的党组织和
中国工农红军。人们通称红二十六军和红二十七军为西北红军。
1935年9月18日,红25、红26、红27军部队在中共中央
西北代表团和陕甘晋省委的主持下,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三个军依次改编为第75、第78、第81师。整编后的红15军团,合计三个师九个团,共七千余人。徐海东任军团长,程子华任政治委员,
刘志丹任副军团长兼参谋长,高岗任政治部主任,郭述申任副主任。
战斗历史
1934年2月,
中国国民党调集正规军和各地方民团,对以
南梁为中心的陕甘边根据地发动了第一次大规模“围剿”。习仲勋指导组织领导根据地军民坚持了艰苦卓绝的后方反“围剿”斗争。至5月底,陕甘边红军经过大小30多次战斗,歼敌3000余人,胜利地粉碎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
1935年春,当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转战云贵川、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进行强渡嘉陵江作战之时,国民党当局调集陕、豫、晋、宁、甘五省军阀,共四万兵力再次对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围剿”,时称第二次“围剿”。西北红军
刘志丹、习仲勋带领下,经历大小十余战,连战皆捷,俘敌200余人,解放了延长、延川、安塞、安定、靖边、保安6座县城,使游击区扩大到三十多个县,陕甘主力红军发展到5000余人,地方游击队扩大到4000余人,把长期分离的陕甘边、陕北两块根据地连成了一片,陕甘根据地由此形成。大江南北红色区域遥相呼应,使国民党军在围追堵截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和“围剿”西北红军中南北不能相顾,兵力分散,客观上减轻了南方红军的压力。
1935年9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组建后展开反攻,相继取得了劳山战斗和榆林桥战斗的胜利。仅劳山一仗,红十五军团俘敌3000余人,缴枪3000余支,轻重
机关枪180多挺,火炮12门,战马300余匹和1部电台,还有大量弹药。这对红十五军团是一次装备上的重大补充。
就在这时,即10月19日,党中央率原红一方面军主力编成的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
吴起街道,结束
长征。11月初,
陕甘支队到达甘泉下寺湾与红十五军团会师。3日,中央成立
中国工农红军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同时决定恢复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陕甘支队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军团,红十五军团编入红一方面军。
接着,在党中央直接领导下,红十五军团参加了
直罗镇战役。这一战役的胜利,为党中央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放在西北举行了奠基礼。此后,红十五军团又投入了扩大和建设西北革命大本营的斗争。
红二十六军
当时的革命发展形势
1927年,党的“八七”会议给中国革命指明了发展方向。继
南昌起义和
秋收起义之后,同年10月,陕西清涧起义爆发,揭开了
西北武装斗争的序幕,之后,以星火燎原之势,相继在爆发了渭(南)华(县)、旬邑等数十次起义和兵暴。这些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促进了陕甘两省广大地区人民的自觉斗争,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的骨干,积累了武装斗争的经验,为后来创建
中国工农红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党的正确路线指引下,在中共陕西省委和陕甘特委直接领导下,以
刘志丹、
谢子长为代表的革命先辈。为创建红二十六军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在刘志丹、谢子长等同志的率领下,这支部队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在极其艰苦复杂的斗争中,坚持以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坚持从实际出发发展革命力量,扩大革命阵地,治愈了“左”倾机会主义多次干扰所造成的巨大创伤,逐步发展为西北红军的主力部队。红二十六军从诞生到编入红十五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
机关枪150余挺,
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南梁为中心的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二十七军八十四师将陕甘边和
陕北地区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西北革命根据地。这块根据地,是
中央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仅存的一块苏维埃根据地,担负起党中央和各路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和抗日战争的出发点的历史重任。
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是在中国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下组建起来的,是
西北最早的由党中央授予正式番号的一支正规红军队伍。1927年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失败后,党召开了“八七”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发展方向。同年10月,在陕西党的领导下,发动了
清涧起义,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反抗
中国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1928年5月爆发的
渭华起义,在方圆200多平方公里的区域建立红色政权,实行武装割据。起义军民与“围剿”之敌进行了三月之久的英勇斗争,沉重打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成为继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和
广州起义之后全国最有影响的起义之一。到1931年,
西北先后爆发过
清涧县、渭华、
旬邑县等数十次武装起义、兵暴。虽然都失败了,但却促进了民众的觉醒,培养锻炼了一大批武装斗争的骨干,积累了斗争的经验,为后来创建
中国工农红军和陕甘、
陕北地区革命根据地打下了基础。
刘志丹等人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经过长期艰苦斗争,于1931年9月在陕甘边界的南梁地区建立了南梁游击队。10月下旬,晋西游击队渡黄河转战至南梁地区,两支游击队胜利会师。1932年初,部队改称“西北反帝同盟军”。2月12日,在
正宁县三嘉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游击队。12月24日,部队开到
陕西省旬邑县马栏镇转角村,正式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第26军第2团。
1933年5月,在敌人向红2团和照金根据地进行“围剿”之际,
左派机会主义者领导人杜衡强令红2团南下渭华地区,遭敌重兵围追堵截,部队在
秦岭被打散。历经磨难,
刘志丹、王世泰等幸存下来的
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和骨干,终于在4个月后返回
照金。千辛万苦建立起来的第一支陕甘红军部队,就这样被“左”倾机会主义者断送了。
红二十六军红二团南下渭华后,陕甘边的革命斗争又有新的发展。1933年11月3日,陕甘边特委和红军总指挥部召开包家寨会议,决定恢复红26军。8日正式宣布成立红26军第42师。下辖红3团和红4团(骑兵团),共500余人。随即进军
南梁,扫除陕甘交界的反动地主武装。到1934年,以南梁为中心的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初具规模。 1934年2月至5月,陕甘宁三省军阀纠集1万余人的兵力对于南梁革命根据地策动了第一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
刘志丹率领红26军主力,在游击区赤军和游击队的配合下,转至外线,连战连捷,歼敌3000余人,粉碎敌人精心筹划的“围剿”。红26军也不断壮大,新组建了红1团、红2团和
西北抗日义勇军,主力达到5个团3000余人。11月,陕甘边工农兵代表大会在
南梁召开,宣告陕甘边苏维埃工农民主政权正式成立,各县区都接踵成立了红色政权。在
陇东高原上诞生并成长起来的红26军和各路游击军汇集成了一支不成阻遏的红色铁流,严重动摇了反动派在
西北的统治。
1935年春,
中国国民党集合4万兵力,对陕甘边和
陕北地区两块苏区策动了第二次大规模的军事“围剿”。面对十余倍于己之敌,红26军、红27军(1935年1月在陕北成立)在西北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
刘志丹的统一指挥下,先后在吴家寨子、马家坪歼敌
高桂滋部两个营又一个连。至6月底,
中国工农红军主力和游击队连战连捷,俘敌2000余人,解放了延长、
延川县、安定、
靖边县、
安塞区、保安等6座县城,在陕甘20余县建立了工农民主政权,游击区扩大到30余县,陕甘边和陕北两块根据地联成一片。敌人的第二次“围剿”被彻底粉碎。红军主力发展到5000余人,游击队4000人,革命力量空前壮大。
1935年7月,
蒋介石调兵10万之众,亲任“西北剿匪”总司令,向陕甘边、陕北根据地发动了第三次大围剿。8月初,
刘志丹率红26军、红27军北上
吴堡县,于幕家园围点打援,首战告捷,歼敌600余人。随即隐蔽南下,到达绥德新店一带,再度围点打援,以游击队、
赤卫军围困定仙焉守敌
晋绥军一个营,红26军主力及红27军84师埋伏于敌必经之路。8月21日,一举全歼西渡
黄河来援的晋军第3旅第6团1200余人,取得定仙焉大捷,首次一战歼灭敌人1个整团,狠煞了敌人的气焰,充分体现了刘志丹的指挥艺术和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
1935年9月,鄂豫皖红25军
长征到达
陕北地区,与红26军和红27军胜利会师。9月18日,在永坪合编为
中国工农红军第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红26军改编为红15军团78师。抗战暴发后,相继改编为
八路军八路军第115师344旅第689团,八路军第2纵队344旅、第4纵队4旅,
新四军第三师10旅,
东北民主联军第2纵队5师,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十九集团军116师,
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9军116师。其建制一直完整地延续至今天。
历史功绩
红26军从诞生到编入红15军团,独立奋斗两年零九个月,大小战斗500余次,毙伤俘敌10000余人,缴长短枪6000余支,轻重
机关枪150余挺,
迫击炮18门,击落敌机1架,以小的代价换取了大的胜利。经过艰苦战斗,开辟了以
南梁为中心的
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继而会同红27军,粉碎敌人的“围剿”,将陕甘边和
陕北地区两块根据地连成一片。在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后,全国各苏区几乎全部丧失,中国革命处于低潮的危难之际,保存了全国仅剩的一块红色根据地,使之成为党中央和各路
中国工农红军的
长征落脚点和抗日出发地,在中国革命史上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光辉业绩。
编入
中国工农红军第十五军团后,78师参加劳山、
榆林桥战役,以战斗的胜利迎接党中央和
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陕北。此后,在党中央、毛主席的亲自指挥下,参加
直罗镇战役,东征
山西省、西征
宁夏回族自治区、
甘肃省,实现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抗日战争时期,出师华北,首战
平型关大捷,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驰骋中原,血战长乐村,粉碎日军的“九路围攻”。南下
华中地区,淮上反顽,东进苏北,巩固与发展淮海根据地,坚持敌后游击战争,拔据点,反“扫荡”,壮大人民武装,攻克苏北重镇
淮安市。
解放战争时期,挺进东北,参加
四平保卫战。三下江南作战期间,二打靠山屯,师长钟伟打了一场违抗命令的胜仗,威名远扬。连续参加夏、秋、冬季攻势,聚歼大黑林子,激战
昌图县,攻克彰武城,会战温家台,活捉
中国国民党新5军军长
陈林达,首开活捉东北敌军长先例。辽沈战役首战
义县,创造新鲜战场经验;主攻
锦州市,率先突破,涌现出舍身炸地堡的英雄
梁士英;会战
辽西地区,
解放沈阳。部队连续作战,不怕牺牲,受到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总部的表扬。参加
平津战役,解放
天津市,率先打到
金汤桥。进军华中南,参加衡宝和
广西战役,解放
南宁市,从
松花江一直打到中越边境。1949年
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军区将116师评为“东北部队中最有朝气的一个师。突击力最强,进步快,战斗经验丰富,攻、防兼备,能猛打、猛冲、猛追,三猛称著;善于运动野战,攻坚力亦很顽强,为东北部队中之头等主力师”。
1950年10月,116师首批入朝,连续参加志愿军一至
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和340天阵地防御。创造
抗美援朝战争战场的“六个之最”:最先与
美国军队交锋,最先击毁美军坦克和缴获美军飞机,最先迫使美军成建制投降,最先攻入
平壤,最先攻入汉城,打到抗美援朝战场最南端。首战云山,打得美军王牌骑兵第1师溃不成军,取得了自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以来中美两国军队首次交锋的胜利。战场上迫使美军一个黑人连成建制投降,引起美军高层震动,从而改变黑人单独编制为黑白混编。突破临津江,7000余兵力、
火器在敌人阵地前伪装隐蔽,一举突破江河天险,创造了战争史上的奇观。
革命战争年代,由红26军改编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16师及其前身,纵横驰骋,南征北战,足迹遍及18个省、市、自治区和
朝鲜半岛,征程10万余里,作战3600余次,歼敌16.4余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