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始建于1948年,其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1997年以前学科建设工作主要依托在教研室中,1997年撤消教研室建制以后,学科建设工作主要是以科研团队形式出现,2004年1月撤系建院。
学院简介
数学与统计学院创建于1948年,其前身为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2004年1月撤系建院。2009年9月,经过调整,学院下设基础数学系、信息与计算科学系、统计系、
应用数学系、运筹与控制系、数学教育系、金融与
信息工程研究中心、应用数学研究所、统计咨询中心,建有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学院现拥有数学一级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数学)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数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具有2个
吉林省重点学科。目前,学院在
纯粹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五个专业招收博士研究生,在基础数学、计算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应用数学、运筹学与控制论、数学教育、全日制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 、在职攻读教育硕士(学科教学(数学))九个专业招收硕士研究生。学院开设
数学与应用数学(师范)和
统计学(非师范)两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在读博士研究生79人,硕士研究生279人,本科生848人,函授生46人,留学生5人。
组织结构
教授委员会
2000年
东北师范大学在学院一级开始实行“教授委员会集体决策基础上的院长负责制”,这是“教授治学”的制度体现,也是“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高校管理模式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近十年实践,
东北地区师范大学教授委员会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运行轨道,走出一条创新高校内部管理机制的新路。教授委员会是学院改革、建设与发展中重大事项的决策机构。
发展委员会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发展委员会自成立以来,在院长的直接领导下,积极探索,努力工作,逐渐形成了“立足本职,勇于创新”的理念。实现着发展委员会为学院谋发展的宗旨。发展委员会有两个功能,其一是学院对外服务的载体。根据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社会需要高素质的教师,高等学府应该为社会服务,特别是为东北三省社会经济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这是使命,也是责任。
学工委
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精神,加强该院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促进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该院成立了学生工作委员会。学生工作委员会是在党委领导下的学生工作机构。学生工作委员会(简称学工委)由院党委书记任主任,主管学生副书记任副主任,委员由教学、科研副院长、学院团委书记、学院办公室主任、本科生专职辅导员、研究生辅导员组成。学生工作委员会的职责是统一领导、协调全院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决定学生工作重大问题。
(更多组织机构请查阅参考资料)
师资力量
据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简介显示,该院有专任教师64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58人,教授15人,副教授21人,博士生导师1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第四、五、六届数学组成员各1人,
长江学者讲座教授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
吉林省特聘教授1人,“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4人,国家级教学名师1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数理学部委员1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人,另有名誉教授2人、客座教授19人、兼职教授11人。
知名学者
国家批准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史宁中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郭建华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郭建华
裴东河 范猛 张宝学
国家级教学名师:史宁中
荣誉教授:白志东
资深教授:史宁中
博士生导师:白志东陈良云 范 猛
高夯 高 巍 郭建华 蒋达清 裴东河 史宁中 陶 剑 王 勇 张宝学 张凯军张润楚张永正
专业设置
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专业是该校办学历史较长、办学声誉较高的传统优势专业。该专业渊源于1948年创建的
东北大学自然科学系数学科,后更名为数学教育专业,1999年采用现名“
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2002年增设“
统计学”本科专业。
学院有数学与应用数学、统计学两个本科专业,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被教育部批准为2007年度“第一批高等学校师范类特色专业建设点”。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分为师范和普通两个方向。师范方向实行免费师范教育,主要培养中等数学教学和研究、教育管理的高素质专业化教育工作者;普通方向为非师范方向,主要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需求的高素质复合型数学专门人才。统计学为非师范专业,培养能在企事业单位和经济、管理、卫生等部门从事统计调查、数据分析工作,或在科研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学院本科毕业生以专业思想牢固、基础知识宽厚、基础理论和专业基本功扎实收到社会广泛欢迎和好评,在基础教育界享有很高声誉。该院本科专业已发展成治学严谨、管理规范、学风优良、社会影响好、发展潜力大、具有鲜明特色的优秀本科专业,在国内同类专业中具有很大影响。2005年,在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学院的本科教学工作评估结论为优秀。
办学特色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本科生教育秉承“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校训,努力形成和保持自身专业优势。在“尊重的教育”的理念指导下,实施“因材施教,分流培养,学研结合,重在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营造“尊重的育人环境,自由的学术氛围,公平的竞争平台,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教学科研软环境,旨在培养一流的基础教育数学师资和未来的教育家、高层次数学研究及应用人才。
历史前沿
一、1946年—1965年
1946年1月,
东北大学在本溪市组建,1948年8月
东北地区大学自然科学系数学科在
吉林市(现
东北电力大学校址)成立。
1948年12月,东北大学将系改为院、科改为系。自此,东北大学数学系诞生。1949年1月24日,吴莲溪被学校任命为系主任。
1950年1月,数学系首次制定本、专科教学计划。
1950年4月,东北大学数学系易名为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
1950年10月,数学系成立
代数、几何、
数学分析和初等数学4个教研组,校长聘任吴莲溪教授、杨春田教授、吴宗函教授和马忠林副教授分别为教研组组长。
1953年2月,根据学校安排,数学系开始实行教研室建制,1950年成立的4个教研组改为教研室,又成立了教法教研室。
1953年5月1日,数学系正式开办函授教育。
1953年,学校开始培养研究生,吴莲溪教授被确定为研究生导师。
1958年10月5日,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易名为
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
1960年9月,数学系招研究生班30人,各10人分别编入
常微分方程、
偏微分方程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三个研究生班,学习期限2年。
二、1966年——1976年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开始,数学系一切教学、科研及教研室活动均被停止。
1970年9月,举办“试办班”,“工农兵学员”开始上大学。
三、1977年——1999年
1977年7月,数学系恢复教研室建制。
1977年冬季,
恢复高考招生,数学系时隔11年录取180名高考本科生。
1978年,数学系在
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个专业中各招生12名和2名硕士研究生,这标志着数学系研究生的培养工作正式恢复。
1978年上半年,数学系正式恢复函授教育,当年招收函授生1000名。
1980年8月1日,
吉林师范大学数学系恢复为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
1981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东北师大具有
纯粹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两个硕士学位授予权。1984年,数学系有学科教学论(数学)硕士学位授予权。
1997年,数学系撤消教研室建制。
1998年8月,经
吉林省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学科评议组评议,省学位委员会审批,东北师大取得
应用数学学科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和教育硕士(数学)学位授予权。
四、2000年至今
2000年9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核批准,
东北师范大学应用数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校学位委员会有权审批博士生导师资格。
2000年9月,经吉林省学位委员会会议审核批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获运筹学与控制论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3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核批准,东北师范大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3年11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核批准,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数学)专业为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
2004年1月,撤消数学系,成立数学与统计学院。
2004年5月,
东北地区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被确定为数学博士后流动站。
2005年10月,数学与
统计学院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检查工作。
2005年12月,教育部批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建立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6年4月,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会议审核批准,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为数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单位,这样数学与统计学院数学学科中所有二级学科专业均具有了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
2006年6月,学院“应用统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通过教育部组织的专家委员会论证。
研究团队
一、统计学及其应用
该研究团队现有教师18人(均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8人(均为博士生导师),副教授4人,讲师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1人,国家级教学名师一人。另有兼职教授3人: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厄巴纳-香槟分校张华华教授现受聘为本专业兼职教授。
该研究团队承担了大量科研任务,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据统计,2000年以来该研究团队教师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大多发表在Annals of
统计学、Annals of Probability、J. Amer. Stat. Assoc.、J. Royal Statist. Society Ser. B、Biometrika、Biometrics等SCI检索的统计刊物上。
在理论研究方面,该研究团队的优势方向主要是约束下的统计推断、
生物医学统计以及大维随机矩阵的谱分析理论。近年来在约束下的统计推断、药物临床试验、因果推断和混杂的判定及
生物信息学等方面,都做出了一系列世界级的研究成果,发表在《JASA》、《J. Roy. Statist. Soc. B》、《Ann. Stat.》、《Biometrika》等国际上很有影响的著名统计期刊上。在大维随机矩阵的谱分析方面,创立”白-不等式”,从而解决著名”圆率”猜想; 建立谱分布收敛速度的唯一方法; 首次提出分段截尾法并给出Wigner随机矩阵最大特征值收敛的充分必要条件;给出了极限谱的精确分离性, 从而彻底解决
无线电电子学界的一个长期理论问题。近五年来共发表论文近百篇,其中SCI检索近60篇,单篇最高引文达100次,多篇论文成果被写入
教科书或专著中。
除了理论研究外,该研究团队还特别着重应用方面的研究。近年来,他们承担了
吉林省高考成绩的统计分析,“吉林省灾害气候分析及中长期预报”项目,长春市长公开电话“12345”的“智能化综合服务平台”研制和开发等工作,为相关部门决策提供了大量具有前瞻性的有价值的参考消息。他们在研究中提出的新模型、新方法,发表后已引起国际上的重视。
该研究团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企事业单位委托的项目等十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国家“973”计划子课题1项、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1项等,累计科研经费一千余万元。近三年来所主持的科研项目、研究课题获得了多项荣誉和奖励,其中《大维随机矩阵理论及其应用》获教育部(2007年度高等学校)科学技术奖
一等奖,《应用统计方法研究》获教育部(2006年度高等学校)
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基于Internet的教育资源管理系统》获教育部(2006年度高等学校)
科学技术进步奖推广类二等奖。出版了专著6部,其中3部英文专著《Statistical Hypothesis Testing: Theory and Methods》、《Ranked Set Sampling. Theory and Applications》、《Spectral Analysis of Large Demensional Random Matrices》分别由世界科学出版公司(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Pte. Ltd.)、
施普林格科学+商业媒体(Springer)出版社、科学出版社(Science Press, Beijing)出版发行。
目前该研究团队优势明显,特色突出,已成为国内一流、国际有一定影响力的、有持续创新能力的教学和科研队伍。为该校的专业建设和改革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
该研究团队现有教师9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3人,副教授2人,讲师4人,8人拥有博士学位。有
吉林省教学名师1人。
该研究团队教师分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
复旦大学、
浙江大学、
吉林大学和
东京大学等国内外知名学府和科研机构。形成了以中年教师为核心,青年教师为主力,年龄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学术梯队。该学术梯队成员学术思想活跃,学术视野开阔,与美国
明尼苏达大学、
俄亥俄大学、
罗马尼亚亚西大学、
日本东京大学、
马德里自治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和
香港中文大学等大学的同行保持着密切的学术合作关系,科学研究成果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
该研究团队教师在最优控制理论,系统的能控性与稳定性,半导体超晶格模型的
偏微分方程理论以及非线性
扩散方程理论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很好的结果,发表在《J. Differential Equations》、《SIAM J.Control and Optim.》、《J.Optim. Theory Appl.》、《J.Math.Anal.Appl.》、《J. Austral. Math. Soc.》、《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中国科学》、《
数学学报》等重要杂志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与重视。
近5年来,该研究团队共发表SCI检索论文31篇。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高校博士点基金1项,天元青年基金1项,高校博士点新教师基金1项,累计科研经费超过300万元。参与合作的研究项目2008年获得教育部
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自然科学奖)
二等奖。
常微分方程是数学与统计学院传统的优势学科。现有教师8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2人,副教授4人,讲师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全国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1人,
吉林省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2005年至今共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8项(其中面上项目4项、青年基金2项、数学天元基金2项、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1项、教育部科学技术研究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博士点新教师基金2项、吉林省杰出青年研究计划项目1项。
常微分方程团队的主要研究方向有常(泛函)微分方程理论及应用、随机微分方程、时标
动力学方程、数学生物学等。近五年,出版学术专著一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90余篇,其中SCI检索收录70余篇,研究结果被国内外同行广泛引用。
该学术团队年龄结构合理,以青年为主体,形成了强有力的学术梯队,创新意识强、攻坚能力大。
拓扑学研究团队主要从事奇点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该研究团队应用映射的奇点理论对拟欧氏空间和双曲空间的曲线、曲面及子流形的奇点进行了较完整的分类,并且揭示了这些奇点与
几何学不变量之间的关系。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的杂志上,如《Proc. London Math. Soc.》、《J. London Math. Soc.》、《Israel J. Math.》、《Proc. Edinb. Math. Soc.》、《Proc. Roy. Soc. Eginburgh Sect. A》、《Glasg. Math. J.》、《Publ. Math. Debrecen》、《Tohoku Math. J. 》、《Asian J. Math. 》、《Sci. China Ser. A》等,受到国外同行的关注和引用。近年来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共发表学术论文3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15篇. 一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现(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教育部留学归国人员启动基金项目2项,组织过3次国际学术会议。目前该研究方向具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已成为国内外奇点理论及其应用研究的中心之一。
五、李代数
该研究团队主要从事李代数和李超代数理论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该研究团队在小特征模李代数、Cartan型李超代数以及限制李超代数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较为深刻的研究结果,为有限维模李超代数的分类最终解决奠定基础。系列研究成果发表在国内外重要的杂志上,如《J. Alg.》、《J.Pure.Appl.Alg.》、 《Comm. Alg.》 、《Int. J.Alg.Comput.》、 《J.Aust. Math. Soc.》、 《Phys. Lett. A》、 《Science in China》等,受到国内外同行的关注和引用。共发表了80多篇研究论文,其中SCI检索30余篇。近年来主持教育部科学技术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并曾获得教育部科技进步奖1项,
吉林省科技进步奖1项,组织过1次全国学术会议。目前该研究方向具有结构合理的学术梯队,已成为国内外模李超代数的重要研究团队之一。
科研成果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共承担“211工程”三期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国家科技部973项目,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重点项目、杰出青年基金项目、面上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人才培养计划和其它省部级项目50余项,总经费2600余万元。学院教师每年在重点
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检索30篇以上。荣获
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
二等奖3项,国家统计局全国统计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教育委员会二等奖1项、
三等奖3项,
中国教育学会二等奖1项,
钟家庆数学奖1项。现在一年发表的学科级以上的论文数量超过
改革开放前30年的总和。良好的科研之风对于该院学术水平的提高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升具有关键性的作用。下面是2005年至2009年来该院教师发表论文情况的一个数据统计:(注:以上数字单位为“篇”)
学术交流
数学与
统计学院十分重视与国内外高校与研究机构进行学术交流。近年来教师有近70人次先后到美国、
英国、日本、
加拿大、西班牙、
波兰、
罗马尼亚、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讲学、合作研究、攻读学位。学院与美国
伊利诺伊大学、
耶鲁大学、
普林斯顿大学、
明尼苏达大学、
俄亥俄大学、
加拿大约克大学、
日本东京大学、
九州大学、英国伦敦经济学院、
新加坡国立大学、
马德里大学、
香港大学等建立了亲密合作交流关系。数学与统计学院同时还聘请多名境外知名人士为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名誉教授,如美国科学院院士J.O.Berger,印度科学院院士Rahul Mukerjee等。美国科学院院士
氖 Breslow、J.O.Berger 、L.D. Brown教授、统计学最高奖COPPS奖获得者
普林斯顿大学Jianqing Fan教授、
哈佛大学Jun S. Liu教授、
密歇根大学Xihong Lin教授、
北京大学姜伯驹院士、
复旦大学李大潜院士、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林群院士、
陈希孺院士、
严加安院士、
马志明院士、
北京师范大学陈木法院士、
耶鲁大学张和平教授、英国伦敦经济学院姚琦伟教授、“台湾中研院”陈珍信教授等均曾到数学与统计学院讲学和交流。
数学与统计学院还注重推动国内数学研究与发展,注重为兄弟院校提供交流的平台。2005年7月,校长助理
高夯教授召集“全国分布参数系统控制理论与应用高级研讨班”;2007年10月,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了由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主办,国家财政部资助的“2007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统计学及其应用”;2008年6月,东师现代统计讲习班在数学与统计学院召开,为研究生与青年学者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学习与交流平台;2008年9月,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了全国高师数学教育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高等师范院校数学教育研究会2008年学术年会,有200多名与会学者就“新时期数学教师教育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交流与讨论。2009年6月,数学与统计学院承办了“2009统计学全国研究生暑期学校”,来自全国各高校、科研院所的研究生、青年教师利用本次契机,实现了“夯实理论基础、促进学科交叉、提高科研能力、增强创新意识、探索统计学及其相关领域的未来发展方向”的目标。在请进来的同时,数学与统计学院还注重将青年教师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养深造,目前有多名青年教师正在国外或国内进行学习研究。2009年6月,数学与统计学院11名教师代表赴
大连理工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参加了由大连理工大学主办,
东北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参与的三校数学学科教学、科研研讨会。此活动为我院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交流、合作的平台。
招生就业
学院招生
东北
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每年都吸引了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
高中毕业生,生源数量充足,遍布全国31个省、自治区、
直辖市。本科生招生人数逐年递增, 2006年招生184人,2007年招生215人,2008年招生219人,2009年招生229人。2006年至2009年第一志愿录取率平均超过87 %。实行免费师范生教育以来,2008年我院的第一志愿录取率增长为94%,创造了历史新高。
学生就业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较高水平,就业率连年位居学校前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总体评价很高,就业结构合理。2006年至2008年的年底就业率平均为99.46%,在本专业领域内的年底就业率平均为94.79%,就业区域多集中在东北、南部沿海和北部沿海地区,且有从
东北地区向南部沿海偏移趋势。行业流向主要集中在中等教育、初等教育和升学等方向,该院本科毕业生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高,社会声誉越来越好。
历史沿革
东北师范大学地处
长春市—吉林省长春市,本部校区位于宽阔笔直的
长春市人民大街中段,学府林立,人才荟萃,净月校区位于长春国家级森林公园净月潭旅游风景区内,群山环抱,绿树掩映。在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东北
师范大学走过了一条辉煌的道路,成为一所著名的“人民教师的摇篮”;在这块丰沃的黑土地上,一代代学子在这里学习和创造,陶冶着“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高尚情操,憧憬着做人民教师的远大理想。
东北师范大学的前身是
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创建的第一所
综合性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华民族处在两种前途、两种命运的决战关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先后从
延安市、华北、
山东省派遣干部和部队挺进东北,开展政治、军事斗争,发展文化教育,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
1945年8月,毛泽东同志亲自到
延安大学,向校长周扬和副校长
张如心传达了党中央的决定,要求延安大学的一批骨干力量去东北,办
东北大学。10月25日深夜,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政府接见了周扬、张松如等延安大学中层以上领导干部,指示说:你们去创办的东北大学,是新型的东北大学。
这样以周扬为队长、张如心为副队长的延安大学部分干部、教师组成的“松江支队第四大队”告别延安,开赴东北。
1946年
元旦前后,
中共中央地方局指示著名作家
舒群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以“依照民主政府建设新东北之方针,广集各级学员,以造就行政技术及师资等实际工作人才”为目标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
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
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至此,一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的大学,迎着纷飞 的战火在东北大地上诞生了。她为东北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了学习革命理论的基地,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道路。
建校伊始,为局势所迫,学校辗转颠沛,1946年3月15日转至
丹东市(现丹东市)后,继续转移经通化、梅河口、吉林,于4月26日到达
长春市。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5月,由于
中国国民党反动军队向
公主岭市进犯,学校再度北撤。27日到达
哈尔滨市,除留部分师生接收
哈尔滨医科大学,继续北撤。6月1日,最后一批师生到达北满根据地
佳木斯市。学校定址于“满赤医院”,开始了新的历程。在历时3个月,行程1500余公里的北撤中,学校的队伍不断壮大,干部、教师始终和同学同甘共苦,表现出了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显示了党的干部的优秀品质和作风。青年学生们在艰苦历程中,表现出了积极向上、追求真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坚决跟着共产党走的革命意志,显示了一代英才的风貌。他们是先驱,是榜样,在学校创建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光辉篇章。
1946年8月,
张如心所率
延安大学和
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
哈尔滨市,加入了
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党的理论工作者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在党的领导下,东北大学继承和发扬延安大学的办学经验和革命传统,坚持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努力构建毛泽东同志指示的“新型东北大学”,为解放区建设和全国解放培养了大批急需人才。
1948年7月,
中共中央地方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
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
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1949年2月,
长春大学、沈阳
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
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
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1952年,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
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到校后,带领全校干部、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加强科学研究的领导和管理,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
1958年,东北师范大学下放归
吉林省领导,同年10月学校更名为
吉林师范大学。十年动乱期间,学校遭受到严重的摧残和破坏,但富于革命传统的广大师生在动乱中风雨同舟、患难与共,为学校后来的发展保存了力量。
1978年2月,经国务院批准,学校重新划归教育部领导。1980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了“
东北师范大学”的校名,一个蓬勃发展的师大在高等师范教育的沃土又开始了新的耕耘。
目前东北师范大学设有教育科学学院、政法学院、
商学院、经济学院、文学院、历史文化学院、外国语学院、音乐学院、美术学院、数学与统计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软件学院、物理学院、化学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体育学院、传媒学院、继续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等19个院系,逐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体系和以生命科学、
历史学和
汉语言文学等为代表的、在我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成为一所以培养优秀中学师资为优长的高等学府。
东北师范大学传承、弘扬的是老一代革命家所积淀的光荣的革命传统,践行的教育理念是“尊重的教育”。建校至今,共培养了15万名优秀中学教师和各级各类专门人才,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东北师范大学以卓越的人才培养质量、良好的学术水平和严谨的治学精神蜚声海内外,成为有志献身祖国教育事业的青年学子追求和向往的地方。
东北师范大学学生课余活动丰富多彩,经过多年培育,形成了精品化、系列化、学院专业特色化的校院两级校园文化格局,其中“双百论坛”学术报告、“挑战杯”科技竞赛、“文明修身”道德发展、“炫亮东师”原创艺术、“激情年华”精品展示、学院专业素质竞赛等校园文化活动,使大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为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不断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平台。2007年1月,学校成功承办了第六届
亚洲冬季运动会开幕式文艺演出,这是国内首次由一所大学承办国际性体育赛事开幕式的文艺演出。
东北师范大学学子在第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中喜获
特等奖,实现了
吉林省在这一奖项上20年来零的突破;在被誉为“中国青少年科技类最高奖”的“
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评选中,东北师范大学学子连续两届榜上有名;东北师范大学红烛青年志愿服务活动也具有全国性影响,红烛志愿者协会先后被评为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
学校注重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已经先后与美国、
加拿大、
日本、
英国、
韩国、
澳大利亚、
俄罗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余所大学和科研机构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开展了一系列重要的交流合作项目。 2000年以来学校聘请了长期外籍专家学者300余人来校授课,先后聘请了以
诺贝尔奖获得者
杨振宁教授为代表的80余名外籍专家学者为名誉教授、客座教授。每年派出近百名教师出国访学、进修,开展国际学术交流。近年来,举办了30多个国际性和区域性学术会议,开展了多项重大合作研究,促进了学校的建设发展,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和国际知名度。学校分别在
韩国韩国东亚大学、
巴伦西亚大学建立了孔子学院。
世纪交替,百年更迭,
东北师范大学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1996年学校被确定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的大学;1999年,学校顺利完成新一轮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了与教育规律和经济规律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2000年,启动净月校区建设,进一 步增强了学校的办学实力和整体竞争力;同年,学校被批准试办研究生院,成为全国53所拥有研究生院的高等院校之一,实现了东北师大几代人的夙愿和梦想。
1996年,江泽民总书记为
东北师范大学题词: “办好师范教育,培养优秀教师,提高民族素质”,这是党和人民对东北师范大学的拳拳重托和殷殷厚望。身国内一流国际有影响的师范大学行列,以研究型、综合性的姿态跨入崭新的21世纪已经成为今天全体东北师大人的奋斗目标和努力方向。 “勤奋创新、为人师表”的师大精神,必将激励一代又一代师大人,为创造东北师范大学更加辉煌的未来,为我国基础教育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不断拼搏,不断奋进。
2007年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国务委员陈至立,在吉林省委常委、长春市委书记王儒林的陪同下来到东北师范大学,和同学们热烈讨论起师范教育问题,并首次就免费师范生教育问题和同学们交换意见。温家宝总理来校视察,鼓舞着全校师生员工更加满怀信心地走强校之路、特色之路、开放之路,为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研究型综合性师范大学而努力奋斗。
2007年5月,国务院转发了《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师范生免费教育实施办法(试行)》,东北师范大学担负起了首届免费师范生教育的重任,东北师范大学将继续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为中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1946年,
东北大学新生在
哈尔滨市的东大办事处门前集合赴
佳木斯市。
1947年5月9日深夜,东北大学学生、刁县土改工作团团员李雷,被土匪杀害。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
烈士墓。
1947年5月12日,东北大学学生
张建堂在参加土改时,同土匪激战中光荣牺牲。中共刁翎县委为他修建了烈士墓,并将刁翎村改名为建堂村。
1947年,东北大学学生在佳木斯过着艰苦的生活。
1948年4月,东北大学宣传队为群众演剧。
1948年4月,
东北大学师生300余人下乡参加土地改革。1948年5月,东北大学学生绘制的
解放战争发展形势图,竖立在校门口。
1949年3月,东北大学学生刘自然率东北学生代表团出席第十四届全国学生代表大会。
1949年10月1日,东北大学师生参加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大会。
1949年11月6日,东北大学青年团、教工会、学生会召开庆祝党公开大会。
专业介绍
学校2004年获批成立研究生院,学科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校现有22个学院,59个本科专业,204个硕士学位点,2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点,151个博士学位点,设有研究生院。有
马克思主义理论、
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
历史学、数学、
化学、地理学、生物学、
环境科学与工程、哲学、应用经济学、
政治学、心理学、体育学、外国语言文学、艺术学、物理学等17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教育学、中国语言文学、历史学、应用经济学、数学、化学、生物学和地理学、政治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环境科学与工程、理论经济学等12个学科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有教育博士专业学位博士点,教育硕士、公共管理硕士、体育硕士、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工程硕士、翻译硕士、艺术硕士、
工商管理硕士、法律硕士等9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同时招收高等学校教师在职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有
教育学原理、
世界史、细胞生物学、生态学、
思想政治教育等5个国家重点学科。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重大问题,全球视野下的亚欧美文明及其互动关系,
真核生物基本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分子
细胞生物学,我国东北草地、湿地生态过程、功能及修复技术基础,
东北地区人地关系的时空过程研究及其成果应用,
多酸及光发射材料与应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问题驱动下的
应用统计学等8个“十一五”“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21个“十二五”
吉林省一级学科优势特色重点学科;历史、中文、生物等3个学科是国家文科、理科基础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我学科点覆盖了除军事学和医学以外的11个学科门类,形成了综合性学科格局。
教学改革
学校以科学研究为强校之本,不断推动科学研究向高水平、有特色方向发展。2006年至2010年底,学校共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400余项,科研经费总额5亿余元。目前人文社科领域承担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和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以及
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国家清史工程项目等115项,自然科学领域承担国家“863”和“973”计划项目、教育部和科技部重大项目96项。2006年以来,CSSCI论文3700余篇,SCI论文数2000余篇,2009年SCI论文被引用次数在全国高校排名第20位。2001年以来,人文社科获省部级以上奖励350项,其中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25项,全国教育科学优秀成果奖4项;自然科学获省部级奖励共54项,其中部级奖励17项,省级奖励37项。同时,学校与
英国、美国、日本、
澳大利亚、韩国等多所大学合作,通过“3+1”或“2+2”培养模式,培养中国某些短缺专业的人才。
荣誉成就
半个多世纪以来,学校形成了以生命科学、生态学、教育学、
历史学等为代表的、在中国学术界有较高地位的优长学科。细胞遗传学、草地生态学、
应用数学、
多酸化学、功能材料学、
环境科学、世界上古、中古史专业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影响的地位。世界文明比较、基础教育重大问题、草地生态、细胞遗传等优势领域的研究都有可喜的进展,并逐渐形成了信息化 东北、材料科学等新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