疏勒镇
唐安西四镇之一
疏勒镇,唐安西四镇之一。贞观二十二年(648)置,治所在今新疆喀什市
正文
历史
安西重镇(疏勒都督府)一、自公先前60年(西汉神爵二年)开始;西域疏勒国就已正式归属我国中央政权,此后与历代中原王朝,均保持着政治与经济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两汉时自不必说,即使魏晋南北朝中原政局纷扰的年代,这种联系也不曾中断。
三国时期,曹魏政权在西域没西域长史,封疏勒王为“守魏侍中大都尉”,并颁发印绶。
晋朝时代,疏勒国不断遣使贡献名马、方物,还将王子送到晋朝京都作“侍子”,在那里学习文化和中原典章制度,同时,疏勒王也曾自豪地接受了晋朝所赐封的“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的封号--这些都有出土的古书简为证。
东晋之后,内地先后有前凉前秦后凉武威郡北凉、宋等地方割据政权统辖过西域。疏勒国一如既往,并不因中原政权更迭频繁而稍改初衷,依次与上述政权保持政权隶属和经济文化联系。
大约在东晋明帝太宁元年,即公元323年前后,疏勒国又被势力强大的龟兹因兼并,疏勒王被降格改称为“贵人”,成了一个傀儡。龟兹王又派遣将领对疏勒国实行“监护”,很有点儿大国占领军的味儿。这种局面维持了几乎一个世纪,直至公元420年左右,龟兹受到吐谷浑的侵袭,疏勒“贵人”才乘机起兵杀死龟兹派遣的监军,重新恢复了原有地位。
新的疏勒王上位后要做的第一件事,便是派遣使者到内地与北魏政权取得联系,表示臣属。可惜疏勒国使者行至途中,被兴起于天山以北的柔然部族大兵阻挡,不得已才又返回。
随着北魏政权日益强大,疏勒国终于有机会冲破阻力前往朝贡。自公元435年至公元512年间,仅正史所载,疏勒就曾先后15次向北魏派出使者表示臣属,北魏还曾派出王恩生、许纲等人前往抚慰。虽然其间自公元480年至公元563年间,疏勒国不幸又被游牧于中亚地区的口厌哒(白匈奴)人所征服役使,但心向中原、维护统一之志始终未变。
公元567年前后,西突厥驱逐厌哒,疏勒国又落入突厥贵族之手,并由其派“吐屯(官名)一人监统之,督其征赋”,采用了与当年龟兹占领军相同的手法。疏勒与西域各地苦不堪言,无不渴望与内地早日恢复政治上的统一。
当得知隋朝立国后,疏勒国马上派人于公元615年遣使朝贡,希望能回归中央政权。但才仅过了3年之后,这个短命的隋朝就灭亡了,疏勒王只好翘首以待新的机会。
到了唐朝,随着大一统局面的形成并不断巩固,为疏勒国回归愿望的实现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公元635年,也就是李世民贞观九年,疏勒国终于冲破突厥政权的军事高压,遣使来到长安,面见太宗李世民,要求恢复中央对西域的统辖。
疏勒国的这一举动,不免使突厥贵族政权大为恐慌。对疏勒国在经济和军事上的地位,突厥贵族们一向看得极重,失去疏勒对他们损失太大。‘基于这一点,为了减少突厥“吐屯”对疏勒国重利盘剥所带来的怨恨,早在公元615年疏勒王遣使入隋之后,突厥政权就曾授予疏勒王“颉利发”这样一个突厥官爵,以示政治上的拉拢和恩宠,但疏勒王似乎并不买帐。这一次,突厥贵族们决心下大本钱稳住疏勒王,于是把汗室公主下嫁给疏勒王,企图以联姻手段强化对疏勒国的控制。
但是,疏勒王还是不买账。疏勒王的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早日回归中央王朝!
事隔一年。即公元63G年2月间,疏勒国再一次遣使入唐。此时,突厥贵族对西域的割据,正面临着崩溃的边缘。
二、当疏勒国于公元635年第一次遣使入唐时,曾强烈要求在西域设置唐朝派驻机构,以统辖各国,引起李世民的高度重视,并产生了要在西域设置都护府的初步设想。这一印象之强烈,甚至导致《新唐书·地理志》误记疏勒都督府设立于公元635年。
公元639年,疏勒国第3次遣使入唐,再度重申了上两次的请求,终于使唐太宗下定了决心。在唐朝设立安西都护;府及其所属四大军镇(以后升为四大都督府)这个重大决策问题上,疏勒国的再三强烈要求是起了巨大作用的。
当时,唐太宗曾就疏勒王三次遣使之事,对大臣房玄龄说过这样一段耐人寻味的话:“我南征北战平定了天下,建立了大唐王朝,远处四方的各少数民族无不欣然前来归附。但像疏勒这些西域小围,至今还在苦难之中无法保存自己,这是很让人难过的。希望你们认真辅佐我,不要老是说些丧气话,让我难下决心,动摇唐朝的统治。”这段明确记载在《新唐书疏勒传》中的话,深刻表明了李世民对疏勒王愿望之理解,对尽快统一全中原地区决心的坚定不移,真不愧是雄才大略的千古一帝。
于是,就在第二年,即公元640年,唐太宗断然发兵西域攻占高昌国(今吐鲁番盆地),并且不顾大臣魏徵的再三劝阻,果断地在酉域设置了安西都护府,以乔师望为首任都护。
公元642年,安西都护郭孝恪南击焉耆,北破突厥,在天山以东以北站住了脚,西突厥军队被迫退往天山以南固守观望。公元646年,西突厥乙毗射匮可汗唐军节节逼近之际,被迫向唐朝遣伎求和,并提出求婚,还答应割让疏勒国等5国作为娶唐朝公主的聘礼。从这个不识时务的请求中,说明在此时,疏勒国还未被唐军收复。
公元649年,唐朝军队再接再厉,一鼓作气从突厥兵手中夺回了龟兹,疏勒、金玉国等地的突厥军队全都望风而降,天山以南失地尽为唐朝收复。李世民命都护郭孝恪安西都护府高昌国迁往龟兹,恢复两汉以来的旧制;同时宣布正式建立危兹、焉营、疏勒、于围四镇,统归安西都护府辖制。“镇”即军镇,是唐朝派驻西域的军事机构。公元675年(庸上元二年),才又成立疏勒都督府。
三、疏勒镇及后来的疏勒都督府驻址,就在今略什市附近。
《新唐书地理志》记载:“疏勒镇南、北、西三面皆有山。城在水中。城东又有汉城,亦在滩上。赤河(即克孜勒河)来自疏勒西葛罗岭,至城西分流,合于城东北。”据其描述,唐代疏勒镇址可能就在今喀什市东28公里处的汗诺依古城遗址上,即史书上所说的“伽师城”(但不是今日的伽师县城),是当时疏勒王裴阿摩文的首府。据专家考证,在这座“伽师城”之东的“汉城”,即今阿西克栏附近的托卜沁古城,位于一条古河道附近,城作方形,周长约363米,规模不大,可能是当时镇守疏勒国唐军所驻小城堡。
疏勒都督府辖境,西达帕米尔高原(在今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当年没有“葱岭守捉”,即在其辖区内);东北至今阿克苏市,东南至今皮山一带,是当年安西四镇中辖地最广、领州最多的一方重镇。下分15个州,其名可考的,有达满州,在镇治东北70公里(可能即今伽师县境的黑太沁遗址);有耀泽州,州治即与镇治同处;有寅度州,在镇治南49公里(在今阿克陶县境内);还有金州,方位无可考。
都督府是天宝派驻西域的行政机构;最高长官为都督,由唐朝委派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都督府下设司马与参将,前者协助都督理政,后者主办文言文文书。各州首脑为刺史,也由本地少数民族贵族兼任;刺史之下,也分设州司马与州参将。都督和刺史都可以享受世袭待遇。都督府的主要职责是代唐中央政府在当地实施行政治理,处置各种民、刑案件,收取租赋和过往商税,用以维持地方和驻军所需,并协助唐朝军队从事征战、保卫边疆。
天山以南的安西都护府辖境内,分设以龟兹为中心的北道防线和以于为中心的南道防线。在塔里木盆地上的这两条军事防线,既是国防动脉又是丝路干道;而两线在西端又总汇于疏勒国。这就使疏勒都督府在唐朝西陲的军事战略上,具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要地位,实属举足轻重。
因此,在疏勒除有疏勒镇所辖的常规性地方部队外,还有安西都护府直接控制的疏勒军,其作用相当于现在的野战部队,常备兵力最盛时可达万人以上,兵员大半来自内地其余不足部分由西域各地少数民族士兵补充。疏勒军设正、副军使统率,镇设镇守使,其下又有城(设城主)、守捉(设守捉使)、堡(设堡主)、成(设戍主):、烽(设烽帅)和驿(设驿长)等一系列有严密组织的军政机构,有效地执行着唐朝中央政府的军政命令。
除以上那些正规军、政组织外,由原来疏勒王担任的大都督,还直接领导着一支由本地少数民族士兵组成的地方军队。其军事长官称“藩落大使”,同样也接受安西都护府的调遣,但主要责任是维护地方治安。
为了维持这样一支庞大部队的军需衣食,除在当地居民中征收租赋并加一部分国家拨款外,驻军本身也实行屯垦自助。据《唐六典》卷7记载,当时驻疏勒国的军队垦田达7屯。每屯以50顷计,这个数字也很可观。在屯垦的同时,驻军也畜牧牛羊并从事其他一些副业。当地方供应和屯田仍不足以供应的情况下,公元719年,唐朝又规定疏勒与其他三镇,可以自行征收丝绸之路上各国客商的货物过境出入税,以资军需补给和地方开支。
四、设立安西四镇的当年,李世民驾崩,西域局势为之骤变。
公元650年,李治继位。当时的吐蕃贵族违背了松赞干布的遗志,公然叛唐,为了取得对丝绸之路的控制权,领兵攻陷了天山以南的安西四镇。当年,又有西突厥瑶池都督阿史那贺鲁发动大规模叛乱,自称“可汗”,领兵前往天山以北与吐蕃争锋,整个西域陷入一片混战之中。则继位的高宗李治无力对付,宣布放弃天山以南。建立才仅1年的安西四镇就此夭折了。
其后,为了平定阿史那贺鲁的叛乱,唐军投入了大量兵力。公元658年贺鲁被擒,第二年底,其残部由思结阙俟斤都曼带领,窜往天山以南,以兵威胁迫疏勒王联兵攻破金玉国,企图勾结吐蕃共同对抗唐军。但都曼还是在几个月后被唐军击溃擒获。
公元662年,原居于伊犁河谷的西突厥弓月部,又窜至疏勒国一带。唐军飓海道行军大总管苏海政奉命前往征讨,在疏勒以南地带,同已经勾结了吐蕃来犯的弓月军遭遇。尚未开战,苏海政感到唐军行军疲惫而且兵力悬殊,就暗中以军需物资买通了吐蕃,双方约和而还。三年之后,疏勒王在弓月与吐蕃大军的压力下,再度被迫联兵进攻于阗,致使公元670年夏季吐蕃势力大增,一举攻险了天山以南18州之地。倒疏勒军民始终不甘受叛唐之名,随时伺机摆脱突厥和吐蕃的控制,结果在公元673年,弓月又串通吐蕃与回鹘样磨部共攻疏勒,逼迫疏勒王就范。就在当年,唐朝为了夺回安西重镇疏勒国,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征讨弓月,以援救疏勒。弓月部感到害怕,带上疏勒使者入朝请罪,表示愿意归降。
公元675年,天宝恢复了安西四镇,同时正式设立疏勒都督府。不料想,疏勒又被卷土重来的吐蕃大军于公元677年攻占,至680年秋,安西四镇又全部沦入吐蕃之手。此时的吐蕃势力,“地方千余里。诸胡之盛,莫与为此”,堪称是西域霸主,使唐朝的苦心经营遭受惨重损失。
公元684年,武则天登基后,决心再振唐咸,重新把握对西域的控制权;为此,在西域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方面的部署。公元686年,便有疏勒人、唐忠武将军裴沙钵罗积极筹划献策,与安西李大都护共同制定收复四镇的大计。后来,由武威军总管王孝杰与武卫大将军阿史那·忠于公元692年统兵大败吐蕃,完成了这一重大使命。
由于连年征战,朝中大臣多主张放弃安西四镇的设置;而独有武则天秉承李世民遗志,绝不同意放弃四镇。公元698年5月间,疏勒大都督裴夷健遣使入唐,进一步加强了与中央的联系。
公元703年冬天,居于碎叶的突骑施部首领娑葛自立为“可汗”,杀害唐朝派驻的使者,悍然发动大规模叛乱。为了防止吐蕃乘虚而入,唐朝发重兵征讨。娑葛事先闻报,立即出兵2万先发制人,以其中5千骑兵部队抢攻疏勒国
当时金山道行军大总管、安西都护郭元振正驻扎在疏勒镇。郭元振深知疏勒为安西四镇中的咽喉要害之地,疏勒失则安西亡,安西亡则西域危。为了暂避娑葛叛军的锋锐,郭元振集中所带不多的士兵与疏勒镇屯兵,驻扎在赤水河口的要津之地,固垒坚守,堵绝娑葛派来渡河攻城的骑兵,使敌人一时无法突破。幸亏为时不算很长,仅半年时间,到了第二年夏天,唐军大规模反攻,娑葛请降,疏勒镇才转危为安,整个天山以南都回归到安西都护府手中。
从这以后,疏勒镇——疏勒都督府的一切活动走上了正钦,开始为唐朝的边陲大业发挥出重大作用。
五、因不敢再正面强攻安西四镇吐蕃大军迂回到喀喇昆仑山脉以南,企图从这里先攻占小勃律围,而后再挥兵北上,进犯安酉都护府。
这小勃律国在今巴基斯坦东部,当时也是天宝属地,安西都护府所辖的绥远军就驻扎在这里,军事地位很是重要。按北庭节度使张孝嵩的话说,勃律即唐朝的西大门,勃律如果被攻破,整个四域很快就会落入吐蕃之手。情形看来是极危急的。
公元722年10月29目,张孝嵩命令疏勒国军副使张思礼,率领疏勒镇与今中亚地区的各族士兵共4千余人,在疏勒会集之后,日夜兼程、倍道前进,越过帕米尔高原,穿过瓦罕谷地,抵达小勃律境,与前来接应的小勃律军队自南北两个方向灾攻吐蕃军队。经过几个昼夜激烈的战,吐蕃军大败溃逃,被杀被俘达上万人。
由疏勒军为主力参战的这一重大战役,顿时解除了吐蕃对四镇的军事威胁,至少在此后的15年间,有力地保障了朝和中南亚各国的交通。疏勒军旗开得胜,疏勒都督府由威名大振,安西上下无不为之欢呼!
于是,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朗历正月,李隆基特遣大理正摄鸿胪少卿乔梦松,持节奉诏前往疏勒国,正式册封太都督裴安定为疏勒王,并在渝旨中嘉奖道:“(疏勒都督府)能捍彼边陲,归我声教;载阐畴庸之义,俾弘利健之风。……绥厥戎落,永为汉藩!”给予高度评价的同时,对疏勒军民寄予了深厚期望。
公元8世纪30年代之后,唐朝辖制之下的中亚西突厥各部发生分裂,四处骚扰西域各地。公元734年,突厥突骑施的一支劲旅企图强攻疏勒镇,疏勒镇守使夫蒙灵察安西四镇节度使王斯指示,加强边备,力拒突骑施,保住了帕米尔高原通道。
公元739年秋,突骑施又在中亚碎叶城发动叛乱,发兵占据了坦逻斯(今中亚哈萨克斯坦塔拉兹)城。唐西节度使盖嘉运立即发兵进击‘在碎叶城以东的贺逻岭大败突骑施叛军。这时,住在坦逻斯城的黑姓可汗尔微特勤,闻讯后赶忙调遣突骑施军队,打算救援碎叶城。
盖嘉运当机立断,于9月22日火速征调能征惯战的疏勒国镇守使夫蒙灵察,率领疏勒精兵以最快速度穿越疏勒西北的铁列克山口,在中亚会合拔汗那(今乌孜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国王阿悉烂达干的军队,奇袭坦逻斯城,第一次世界大战即斩系了尔微特勤及其拔斯,其党羽皆四散逃走。夫蒙灵察招回了散的数万百姓,交还给拔汗那国王。这一仗,不仅保证了盖嘉运唐军主力在碎叶城的全面胜利,而且使先前被阿拉伯帝国(阿拉伯)和突骑施部裹胁的中亚各小国,纷纷前来归附唐朝。疏勒军民为保卫唐朝边疆又立奇功。
公元741年,西突厥达奚部落又反,发兵再攻碎叶城。李隆基闻报后,直接下令征调饱有作战经验的疏勒国镇守使夫蒙灵察往击达奚部,其部将高仙芝在这一战役中击溃敌军力,荣立战功。不久,夫蒙灵察由疏勒镇守使荣升安西四镇节度。
看见西域局势混乱,吐蕃又开始打安西四镇的主意,首先又拿小勃律开刀。吐蕃以武力为后盾,要挟迫使小勃律王吐蕃公主成亲。时间,附近的20余小国纷纷倒向了吐蕃,丝绸之路又为之堵绝。当时的安西四镇节度使田仁琬盖嘉运夫蒙灵察诸将领,曾先后3次发兵征讨,均未成功。于是朝廷令安西四镇节度副使高仙芝领兵前去征讨。
公元747年8月底,高仙芝的1万大军齐集疏勒国镇,令疏勒守捉使赵崇38为前部先锋,拨换(今阿克苏市)守捉使崇为接应,高仙芝与中使边令城统率唐军主力,浩浩荡荡越过帕米尔高原,渡过播密州(为阿姆河在葱岭中之支流)进入小勃律境。当时先锋赵崇现所率的30督9各硫勒铁骑,最先由北路进入吐蕾重兵把守的连云愿(在今阿富汗东北的萨尔哈榴一带)。
当时连云逐内有吐蓄守军千余人;其南15里的山上又吐蕾兵八九千入。堡下有黄河,水涨不可渡。在高仙芝的指挥下,赵祟耻率部与拔换军强渡激流,杀敌500,生擒千余,俘战马上千匹,一举攻克连云堡。之后,安西大军会绍于坦驹岭(今巴基斯坦北部达尔科特山口)下,向敌军发动了罕见的猛烈攻势,首先击溃了小勃律叛军,活捉了小勃梯王与吐蕃公主。遭受惨重损失的吐蕃军主力全线溃退,唐军大获全胜。
这就是当时震撼中外的“坦驹岭大战”。
战役结束之后,帕米尔高原之西的东罗马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等72个国家受到强烈震慑,纷纷遗使修好,表示要和唐朝永结睦邻关系。
在这场战役中,疏勒国的军民功不在小。为此,公元753年2月,疏勒首领兼耀泽州司马裴国良长安朝贡时,李隆基特地赐他紫袍与金鱼,并授予他“折冲都尉”的头衔,以示嘉奖。
六、公元755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内战不巴无暇西顾。这时吐蕃又加强了对西域的军事攻势。唐朝在无法应付的情势下,于公元784年命令安西、北庭二大都护府全线撤回内地。但驻守西域的唐朝各族军民,不甘心投降退让,违旨不从朝渝,又继续抗战多年。吐蕃铁骑步步紧逼,公元790年攻陷了苦战到最后的北庭都护府;被迫逃亡的节度使杨袭古,也在第工年的10月间被回鹘骑兵袭杀。西域至此完全丧失。
在这悲壮撼人的空前血战中,疏勒都督府的军民,也以自己的血肉之躯谱写了辉煌的一页。
公元789年,中原僧人悟空(原名车奉朝,为唐朝官员,护送宾使者时在那里出家),在返国途中经过疏勒国镇时,见到疏勒王、大都督裴冷冷与疏勒镇守使鲁阳,仍然在原地率领全体军民,在吐蕃大军的苦逼围困下,不辞艰险奋力镇守。
在“安史之乱”后35年,又值西域局势近于穷途来路之肮酿钧都督府军民依旧满坏信心矢忠唐朝,为维护祖国的统一。竭尽了最后的努力,真正是难能可贵!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正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