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
淮南西路碑记述了
李纯元和十二年(817年),
裴度平定淮西藩镇
吴元济的功绩。这篇碑文韩愈写了70天,通篇1500余字,唐宪宗看后大喜,诏令在
蔡州刻石立碑。后因
李愬争功并借裙带关系翻案,唐宪宗下令磨去了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
段文昌重新撰写后刻于石上。
宋朝时,
汝南县知府命人磨去段文昌所书的平淮西碑,重新刻上韩愈的文章。
清代时,第三次复刻碑文。
晚唐诗人
李商隐曾做长诗《韩碑》,诗中赞韩碑道:“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苏轼的《沿流馆中得二绝句》也赞扬了韩碑:“
淮南西路功业冠吾唐,吏部文章日月光。千载断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原文
天以唐克肖其德,
圣子神孙,继继承承,于千万年,敬戒不怠,全付所覆,四海九州,罔有内外,悉主悉臣。高祖
李世民,既除既治。
李治中睿,休养生息。至于
李隆基,受报收功,极炽而丰。物众地大,孽芽其间。
李焞李豫,德祖顺考,以勤以容。大慝适去,莠不薅,相臣将臣,文恬武嬉,习熟见闻,以为当然。睿圣文武皇帝既受群臣朝,乃考图数贡曰:“呜呼!天既全付予有家,今传次在予。予不能事事,其何以见于郊庙?”群臣震慑,奔走率职。明年平夏,又明年平蜀,又明年平江东,又明年平泽潞,遂定易定,致魏博贝卫澶相,无不从志。皇帝曰:“不可究武,予其少息。”九年,蔡将死,蔡人立其子元济以请。不许,遂烧
舞阳县、犯叶、
襄城县,以动东都,放兵四劫。皇帝历问于朝,一二臣外皆曰:“蔡帅之不庭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因抚而有,顺且无事。”大官臆决唱声,万口和附,并为一谈,牢不可破。皇帝曰:“惟天惟祖宗所以付任予者,庶其在此。予何敢不力?况一二臣同,不为无助。”曰:“光颜!汝为陈许帅,维是
山西省、魏博、阳三军之在行者,汝皆将之。”曰:“重!汝故有河阳、怀,今益以汝。维是
朔方郡、义成、陕、益、凤翔、延庆七军之在行者,汝皆将之。”曰:“弘!汝以卒万二千,属而子公武往讨之。”曰:“文通!汝守寿,维是宣武、
淮南市、宣歙、浙西四军之行于寿者,汝皆将之。”曰:“道古!妆其观察鄂岳。”曰:“愬!汝帅唐、邓、随,各以其兵进战。”曰:“度!汝长
御史,其往视师。”曰:“广度!惟汝予同,汝遂相矛,以赏罚用命不用命!”曰:“弘!汝其以节
都统诸军。”曰:“
朱守谦!汝出入左右,妆惟近臣,其往抚师。”曰:“度!汝其往,衣服饮食予士。无寒无饥,以既厥事。遂生蔡人,赐汝节斧,通天御带,卫卒三百。凡兹廷臣,汝择自从。惟其贤能,无惮大吏。庚申,予其临门送汝。”曰:“御史!予悯士大夫战甚苦,自今以往,非郊庙祠祀,其无用乐。”
颜、胤、武合攻其北,大战十六,得栅城县二十三,降人卒四万。道古攻其东南,八战,降万三千。再入申,破其外城。文通战其东,十余遇,降万二千。愬人其西,得贼将,辄释不杀;用其策,战比有功。十二年八月,
丞相度至师,
都统弘责战益急,颜、胤、武合战亦用命。元济尽并其众洄曲以备。十月壬申,愬用所得贼将,自文城因天
大雪,疾驰百二十里,用夜半到蔡,破其门,取元济以献。尽得其属人卒。辛巳,丞相度入蔡,以皇帝命赦其人,淮西平,大功。师还之日,因以其食赐蔡人。凡蔡卒三万五千,其不乐为兵,愿归为农者十九,悉纵之。斩元济京师。册功,弘加侍中,愬为左仆射,帅
山南东道。颜、胤皆加
司空,公武以
散骑常侍帅坊、丹、延,道古进大夫,文通加散骑常侍,
丞相度朝京师,道封
东晋公,进阶金紫光禄大夫,以旧官相,而以其副总为工部尚书,领蔡任。既还奏,群臣请纪圣功,被之金石。皇帝以命臣愈。臣愈再拜稽首而献文曰:
唐承天命,遂臣万邦;孰居近土,袭盗以狂。往在
李隆基,崇极而,
河北省悍骄,
河南省附起。四圣不宥,屡兴师征,有不能克,益戍以兵。夫耕不食,妇织不裳,输之以车,为卒赐粮。外多失朝,旷不岳狩,百隶怠官,事忘其旧。帝时继位,顾瞻咨嗟;惟汝文武,孰恤予家。既斩吴蜀,旋取
山东省,魏将首义,六州降从。
淮蔡不顺,自以为强,提兵叫谁,欲事故常。始命讨之,遂连奸邻,阴遣刺客,来贼相臣。方战未利,内惊京师;群公上言,莫若
惠来县。帝为不闻,与神为谋,乃相同德,以讫天诛。
乃敕颜、胤、恕、武、古、通,咸统于弘,各奏汝功。三方分攻,五万其师,大军北乘,厥数倍之。常兵时曲,军士蠢蠢,既陵云,蔡卒大窘。胜之邵陵,
郾城区来降,自夏入秋,复屯相望。兵顿不励,告功不时,帝哀征夫,命相往釐。士饱而歌,
马腾于槽,试之新城,贼遇败逃。尽抽其有,聚以防我,西师跃入,道无留者。额额察城,其疆千里,既入而有,莫不顺俟。
帝有恩言,相度来宣:“诛止其魁,释其下人。”蔡之卒夫,投甲呼舞,蔡之妇女,迎门笑语。蔡人告饥,船粟往哺;蔡人告寒,赐以缯布。始时蔡人,禁不往来;今相从戏,里门夜开。始时蔡人,进战退戮,今旰而起,左飧右粥。为之择人,以收余惫,选吏赐牛,教而不税。蔡人有言:始迷不知;今乃大觉。羞前之为。蔡人有言:天子明圣,不顺族诛,顺保性命。汝不吾信,视此蔡方;孰为不顺,往斧其吭。凡叛有数,声势相倚,吾强不支,汝弱奚恃?其告而长,而父而兄,奔走偕来,同我太平。淮蔡为乱,天子伐之,既伐而饥,天子活之。始议伐蔡,卿士莫随,既伐四年,小大并疑。不赦不疑,由天子明。凡此蔡功,惟断乃成。既定淮蔡,四夷毕来;遂开
明堂,坐以治之。
作品简介
碑志文
古代记载死者生前事迹的文章。碑是墓碑,多在碑前;志是墓志,写在碑后,这类文章记述死者生平事迹高度概括,用语极精简。而内含丰富,言尽而意无穷。平淮西碑,又名韩碑,顾名思义,说的是
韩愈所书写的一块碑。
概述
写的是
李纯元和十二年(817年)平定
淮南西路(今
河南省东南部)藩镇
吴元济的战事。
安史之乱以后,唐王朝陷入了中央与藩镇的长期苦斗之中,王朝已处在了风雨飘摇之中,当时边疆内地,藩镇四起。其中,从公元783年淮西节度使
李希烈叛唐开始,“
蔡州之不廷授,于今五十年,传三姓四将,其树本坚,兵利卒顽,不与他等”。也就是说,从李希烈到吴元济,这些叛唐之将占据蔡州已经50年了,事实上形成了国中之国。当时吴元济手握重兵,据地千里,对
唐朝威胁甚重。为了平定
淮南西路,
李纯下令讨伐叛贼。由于用兵不利,平淮之战虽连打几年,却收获甚微。最后,才在朝中重臣
裴度统领下,由部将
李愬在
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10月乘敌不备,采用掏心战术,以三千兵勇,借风雪一夜,突袭
吴元济老巢,在
蔡州活捉敌魁吴元济。此
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结束了长达5年之久的平叛,结束了蔡州长达52年的割据局面,稳定了大唐基业,也让裴度、李愬一战成名,为万民仰望。这就是史称“李愬雪夜入蔡州”的由来。作为历史上的著名战例,这段历史自然被载入史册(直至后来被选入中学生的课本当中),足见其深远的影响。而《平淮西碑》正是在这场战斗之后,为了表彰这些人的功绩,由皇帝授意撰文立碑,以示后人。在今天看来,这本是一桩文坛佳话,在当时却引发了一场惊动朝野的麻烦官司。
作者简介
《平淮西碑》之所以有名,其一碑文是出于名家之手,其二是一碑二文,天下少有。说出于名家之手,绝非故弄玄虚,信口雌黄。它的作者即使站在
苏轼面前一样能平起平坐。这就是被后人称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
韩愈。而所谓一碑二文的另一位作者,也并非浪得虚名,是时任翰林
大学士的
段文昌。
韩愈是
唐朝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出生于河南河阳(今
孟州市),因平日自称祖籍
义县(今
义县),世称
韩愈。韩愈早年父母双亡,由其嫂抚养长大,从小就聪慧过人,加上后天刻苦自学,
贞元年间入
进士,曾任
监察御史、国子博士、
刑部侍郎,后贬为
潮州市刺史,后官至国子
祭酒、
吏部侍郎。时人有“孟(郊)诗韩笔”、“韩柳(宗元)”之称,甚至有人把他和同朝的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比成古时的屈(原)宋(玉)班(固)马(
司马迁),可见名望之高。
元和十二年,
裴度统领大军平
淮南西路时,
韩愈和
李愬一样都在军中任职。对于平淮西之战,韩愈亲历所见。战事过后,
李纯皇帝点名让韩愈撰文立碑。接到圣谕,韩先生“公退斋戒坐子阁,濡染大笔何淋漓。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李商隐《平淮西碑》)”。碑文千八百字,如行云流水,如大江出峡,汪洋恣意,一挥而就。文章之华美,所谓“下笔烟飞云动,落纸鸾回凤惊”。勒碑之时,国人视为奇文争相诵之。但是,让韩先生和喜爱韩先生诗文的人料想不到的是,这通立于
汝南县城北门外的“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龟蟠以”的平淮西碑,在立好后不久便被
李愬的部将石忠孝“长绳百尺拽碑倒,粗沙大石相磨治”(李商隐·《平淮西碑》)了。这还不算,石碑被拽倒之后,仍不解气的石孝忠又亲自挥锤将其砸断。这还得了,平淮西碑是尊圣上旨意立于此地的,拽倒砸碎此碑无疑触犯天条,是罪不能赦的。更为严重的是,当官吏来抓捕他时,他非但不束手就擒,反而动手又打死一名吏卒,真是无法无天到了极点。
历史背景
“这时候管理注重地方上的特殊情况,以代替由一种抽象概念组成的大帝国,其管制的范围缩小,行政的效率必较前提高。”唐王朝对藩镇,特别是北方边防的节度使,其实也是尽量采取承认现状的政策,只要他们能够拱卫国土。但是,当时北部凋敝,中央政府在财政上依赖
江淮平原,如果这一带有自行其是的藩镇,甚至影响到从江南至
开封市(
通济渠)的运河
航运,那就威胁了唐王朝的生命线。所以唐王朝无法容忍自
李焞宝应元年(762年)开始的
李忠臣、
李希烈、
吴少诚等人在
淮南西路的坐大。德宗
贞元十七年(801年),趁着
吐蕃在中亚与
阿拉伯人对峙的机会,唐王朝和
回纥汗国、
南诏联手大破吐蕃。
李纯即位后,唐王朝终于可以从西部的边境战争中腾出手来,专心对付淮西的心腹大患。
招讨并不顺利。从
元和九年冬到元和十二年秋,虽然官军小有斩获,战事基本处在僵持状态。暗帮淮西的藩镇,焚烧从运河转运的军粮,暗杀宰相
武元衡、击伤
裴度(“贼不死神扶持”),甚至骚扰
洛阳市。朝中屡次有人建议罢兵,但是宰相(
中书门下平章事)裴度坚持要打下去,宪宗也认为,如果半途而废,还有什么朝廷纲纪可言?他命令裴度亲自监军,统筹
李愬、
韩公武、
李道古、李文通诸将(“愬武
古通作牙爪”),在今日的
河南省、湖北、
安徽省三省,从西、北、东南、东四个方向围剿
淮南西路。
韩愈也是裴度的随行人员(“行军司马智且勇”)。出发时,
裴度慷慨发誓:“臣若贼灭,则朝天有期;贼在,则归阙无日。”
李纯也为之流泪。
裴度估计得非常正确:“若臣自诣行营,诸将恐臣夺其功,必争进破贼矣。”李愬在一个大风雪之夜,不顾“旌旗裂,人马冻死者相望”,强行军一百二十里,从今日
京广铁路上的
遂平县向东奔袭
蔡州(今河南汝南),在敌军毫无戒备的情况下,攻进州城,活捉了
吴元济(“入蔡缚贼献太庙”)。这就是中国军事史上的著名战役——李愬雪夜入蔡州。罔顾朝廷号令五十余年的
淮南西路,终于回到了中央政府的手里。这一仗震骇了
河北省、
山东省的藩镇,纷纷表示输诚效忠。元和天子似乎重建了中央政府的权威,复兴了“第二帝国”(借用
黄仁宇先生的词汇)。
这样的大事,古人是要在蔡州树碑记功的。这撰写碑文的重任,当仁不让地落在了
韩愈身上(“汝从事愈宜为辞”)。当时,参战的人个个加官进爵,
裴度是
东晋公,
李愬是凉国公,韩愈也升了
刑部侍郎。如何在碑文里摆正这些人的关系,是个难题。韩愈也算乖巧,有功的人,他在《平淮西碑》的序里一一点到,在正牌的铭里,则集中力量歌颂皇帝的英明。但是皇帝的代言人是裴度,赦免
蔡州降将,让叛兵解甲归田,豁除
淮南西路两年捐税,这些美事都是裴度执行的。有人因此觉得《平淮西碑》将裴度的作用说得太重(“帝曰汝度功第一”),对李愬的功劳说得太轻。李愬本人,其实还是很谦虚的。打下蔡州后,他迎接
裴度进城,拜道旁。裴度不好意思接受,
李愬很诚恳地说:“蔡人顽悖,不识上下之尊,数十年矣,愿公因而示之,使知朝廷之尊。”而且他的奇袭所以能够成功,也是因为
韩公武、
李光颜和
乌重胤自北面猛攻,迫使
吴元济的主力沿
汝水布防,以至西面门户洞开。但是李愬的妻子就不是这么想的了。这位贵夫人是
韩国贞穆公主(
李纯姑母)的女儿,可以在皇宫出入。在她的撺掇下(“谗之天子言其私”),宪宗下令磨去
韩愈的碑文,让翰林学士
段文昌重新撰写。到了宋代,又有好事者把“颠倒的历史再颠倒过来”,磨去段文,重刻
韩语,但是已经不是韩愈的手迹了。
据《
大清一统志》记载,“平淮西碑在汝宁府城内裴晋公庙中。”
文学特色
韩愈的《平淮西碑》写得古意盎然,桐城派大家
张裕钊赞为“此文自秦后,无能为之者,……殆欲度越盛汉,与周人并席矣。”
后世评说
李商隐《 韩碑》一诗,记录韩愈《平淮西碑》的撰写、刻石及被毁情况,对研究韩文的流传和影响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不过,有关韩碑本身及其在后代流传的情况,还有不少问题有待考察。
附:《韩碑》
作者
李商隐
元和天子神武姿,彼何人哉轩与羲。
誓将上雪列圣耻,坐法宫中朝四夷。
不据山河据平地,长戈利矛日可麾。
帝得圣相相曰度,贼斫不死神扶持。
愬武古通作牙爪,仪曹外郎载笔随。
行军司马智且勇,十四万众犹虎。
入蔡缚贼献太庙,功无与让恩不訾。
帝曰汝度功第一,汝从事愈宜为辞。
愈拜稽首蹈且舞,金石刻画臣能为。
古者世称大手笔,此事不系于职司。
当仁自古有不让,言讫屡颔天子颐。
公退斋戒坐小阁,濡染大笔何淋漓。
点窜尧典舜典字,涂改清庙生民诗。
文成破体书在纸,清晨再拜铺丹。
表曰臣愈昧死上,咏神圣功书之碑。
碑高三丈字如斗,负以灵蟠以螭。
句奇语重喻者少,谗之天子言其私。
公之斯文若元气,先时已入人肝脾。
汤盘孔鼎有述作,今无其器存其辞。
公之斯文不示后,曷与三五相攀追。
愿书万本诵万遍,口角流沫右手。
注
轩,即
黄帝;羲,即
伏羲,皆为传说中的占古圣王。愬武古通:指随
裴度出征的大将军
李愬、
韩公武、
李道古、李文通。尧典舜典:《 尧典》和《 舜典》皆系《
尚书》篇名。周颂·清庙大雅·生民:《清庙》和《生民》为《诗经篇名。汤盘:传为
商汤沐浴之器;孔鼎,指
孔子祖先
正考父之鼎,二者上面的铭文分别在《
礼记》和《
左传》中有记载。玉检:古代宣扬帝王功业封禅祭祀仪式中《
封禅书》的封套。
简析
这首诗是一则历史。
李纯元和十二年(817),宰相裴度率兵平定
淮南西路,但首先破
蔡州生擒叛者
吴元济的是大将李愬。宪宗命
韩愈撰《平淮西碑》时,韩主要是突出了
裴度在执行宪宗旨意后的运筹帷幄,引起
李愬不满。愬妻(
韩国贞穆公主之女)进宫诉说碑文不实,宪宗就命翰林学士
段文昌重新撰文勒石,观点迥然不同。
李商隐是完全赞同韩愈观点的,诗中强烈地表达以对《韩碑》被磨去的愤慨,更热情地歌颂了这篇碑文。本诗基本上是叙述性的,但笔力矫健,很有感情,诗中一些名句也一直为人传诵。
附:《平淮西碑》
作者
千古残碑人脍炙,不知世有段文昌。
苏轼简介
苏轼(1037~1101),字
苏轼,号
苏轼,
北宋眉山市人。是著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
蔡襄、
黄庭坚、
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
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
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 豪放派词人。
嘉祐二年(1057)
进士,任福昌县主簿、
大理评事、签书
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
赵顼元丰二年(1079)知
湖州市时,以讪谤系
御史台狱,三年贬
黄州府团练使,筑室于
东坡区,自号
苏轼。后量移诸州。
赵煦元祐元年(1086)还朝,为
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
儋州市,
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
常州市。著有《
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背景
公元1080年正月十八,时称
蔡州的
汝南县城北门,在寒风凛冽、漫天飞雪的午后来了一老一少两位骑马远行的客人。这两个人下马入城后,便匆忙找到道旁的一家旅店投宿。店主见有客人投宿,自然欣喜不已,忙命手下牵马入厩,迎宾入室,先是掸净客人身上的积雪,再捧来炉火给客人烘手暖身。过了许久,客人
冻僵的手足才得以舒展,脸色也渐渐红润起来。当然,店主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他接待的这两位客人,其中那位年纪大的竟会是名冠天下的大文豪
苏轼。
苏东坡先生是正月初一从京都汴梁启程的,目的地是
长江边上离汉口几十公里的一个小镇
黄州府。半年以前,苏先生因为一场所谓的“
乌台诗案”身陷囹,在狱中度过了4个月又20天,险遭杀身之祸。幸遇皇上恩典,在当年的
除夕获释出狱,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可能是路上不好走,从正月初一上路的他和儿子
苏迈到
蔡州时整整走了18天,却又赶上下
大雪,真是时运不济,景况凄凉。
但是苏东坡毕竟不是常人,虽然被贬外迁,却总算有了自由之身,心情悲凉中也有快意。因此,苏先生在过蔡州时的几天之内,竟一口气写了7首诗歌。其中一首,就是上述那首载入
驻马店市历史的怀古幽思之作《平淮西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