炉桥镇
安徽省定远县辖镇
炉桥镇是安徽省滁州市定远县下辖镇。行政区域面积为178.8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炉桥镇辖11个居民委员会和14个村民委员会。截至2022年3月,户籍人口为12.8万人。
炉桥镇历史悠久,1949年建炉桥镇,1958年属八一公社,1959年析置炉桥镇,1992年八一乡、十里黄乡并入。
炉桥镇为北亚热带气候,雨水充沛,物产资源丰富。镇内有窑河、高塘湖、九连塘、大柳塘等水系。盛产水稻、小麦、玉米、漂藕和雪里蕻蔬菜。2019年炉桥镇被授予“安徽省经济实力百强乡镇”荣誉称号,2019年炉桥镇获得省级表彰为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先进集体,2020年炉桥镇荣获省级文明村镇荣誉称号。
截至2019年,炉桥镇工业企业个数为516个,营业面积为50平方米,综合商店或超市个数为163个。
历史沿革
炉桥镇历史悠久。自秦汉前就是冶水之滨人口密集的一大聚落,因冶水所经,故日:“冶溪”。汉末曹操兵进孙吴,曾在此地建百余炉铸造兵器,因炉旁有桥,俗称“百炉桥”,后因设炼兵南炉在下塘集,后简称炉桥,该镇古乃形胜之地,离山障于左,冶水(窑河古名)环于右,重冈屏于前,长淮襟于后。地处要冲,水陆交通,曾为淝水之战古战场和古代商贾巨埠,素有“小南京”之称。前清时有福建省山西省、新安、徽州等会馆,众商云集,市井繁荣。风景尢以“重桥月夜”、“淮浦归帆”、“凤领晴岚”、“西郊柳浪”等著称。炉桥镇建制至今约2000年多年历史。1946年炉桥镇解放,为定远县直属镇,1999年经乡镇撤并,原炉桥镇、十里黄乡、八一乡合并为炉桥镇。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2003年又被确定上为省级重点中心建制镇。2007年4月,经乡镇再次撤并,原炉桥镇、年家岗镇、青洛乡合并新的炉桥镇。2009年被选入安徽省第一批扩权强镇试点镇,2012年入选第三批改革发展试点镇,2014年被选入新一批的全国重点镇,2016年被入选安徽“千年古镇”。炉桥工业发达,境内的定远盐化工业园是安徽省目前唯一以盐化工为特色的省级工业园,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基地、安徽省三大化工基地之一、滁州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和三大千亿元产业之一、定远县五大支柱产业之一。
建制沿革
1、秦时属九江郡西曲阳县治所。
2、西汉时沿袭秦治,在原治上建立曲阳侯国。
3、东汉刘协时,改曲阳县为西曲阳,治所即炉桥。
4、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于此置炉铸造兵器,此地自此称炉桥,镇名沿用至今。
5、明清前期,炉桥古镇建筑在数度兵火中已不复存在。
6、明清时期,炉桥仍为商贸重镇,清代炉桥设有“徽州会馆”、“新安会馆”、“山西会馆”等商贸机构。
7、1946年炉桥镇解放,为定远县直属镇。
8、1999年经乡镇撤并,原炉桥镇、十里黄乡、八一乡合并为炉桥镇。
9、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10、2003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中心建制镇。
11、2007年经乡镇再次撤并,原炉桥镇、年家岗镇、青洛乡合并为新的炉桥镇。
12、2009年被确定为省级扩权强镇试点镇。
13、2012年确定为第三批全国发展改革试点镇
原炉桥镇是一座有2200年历史的古镇,为定远县第二大建制镇,1999年被确定为省级中心镇,
人口民族
截至2011年末,炉桥镇辖区总人口12.2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35000人,城镇化率28.%,另有流动人口6000多人。总人口中,男性63346人,占51.9%;女性58654人,占48.1%;14岁以下25540人,占20.9%;15—64岁87909人,占72.1%,65岁以上8560人,占7.0%。总人口中,以汉族为主,达121634人,占99.7%;有回族等少数民族,共366人,占0.3%。 
截至2017年末,炉桥镇常住人口为96854人。 
截至2019年末,炉桥镇户籍人口110365人。 
截止2020年11月1日,常住人口为84206人。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炉桥镇辖桥上桥、冶溪、三眼井、迎宾东路、人民路、康乐6个居民委员会,马元、七里、俞圩、河头、大陆、郢里、魏庄、姚庄、范湾、魏岗、路南、路北、滨湖、柿元、沈桥、年东、年岗倪庄、青洛、河北魏、李巷、皇庙、严涧、大单24个村民委员会。 
截至2020年6月,炉桥镇辖11个社区、14个行政村:人民路社区、迎宾东路社区、桥上桥社区、冶溪街社区、康乐新村社区、三眼井社区、马元社区、七里社区、大陆社区、年岗社区、青洛社区、俞圩村、河头村、魏庄村、姚庄村、魏岗村、路南村、柿园村、年东村、河北魏村、李巷村、黄庙村、大单村、严涧村、滨湖村。
经济
炉桥镇是定远县重要经济区,其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总和名列全县国民经济的前列,乡镇经济进行综合指数仅次定城而位于全县第二,工业基础较好。驻镇的县属企业为有化肥厂(现已作为泉盛化工搬入盐化工业园区)、国家粮食大库等。
2006年省“861”项目的重点工程——盐化煤化一体化工程正式落户该镇,总投资143亿元,占地6000亩,为该镇迎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
该镇在盐化工业园区的基础上,又规划了10平方公里的化学工业园,现已做到水、电、路、通讯等四通一平。在沙河两岸以凯源粮贸产业园为龙头,又兴建了炉桥粮油加工工业园。
为使该镇的城镇建设上规模,上档次,有品位,规划开发炉桥老工业园区230亩土地,建设花园街。在花园街开辟1.5万平方米的市场,9000平方米的商业用房,18万平方米住宅。
炉桥镇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占地1000余亩的个体私营经济开发区,功能齐全,入区企业150多家,涉及农产品加工、农机、预制、装运、建筑、养殖等20多个门类。
炉桥镇向来就是商贸重镇,交易活跃,市场繁荣,约占整个国民经济的40%,全镇现有农贸市场6个,专业市场10个,个体工商户2300家,全年集内交易额7.2亿元,辐射10多个乡镇,20多万人口。
镇上设有110千伏的变电所一座,六级电灌提水站和自来水两家,可保证全镇乃至周边乡镇工农业生产、生活的用电、用水。铁路三等站的炉桥站年货物吞吐量近300万吨,客运量18万人次。
银行、信用社等金融机构8家。有电信、移动、联通三家通信机构,30000门程控电语可直拨国内外。有线电视覆盖全镇。有定远县第二人民医院(炉桥中心医院)和5所卫生院。中学5所(含完中一所)、小学30所、幼儿园15所。炉桥宾馆、桥上桥酒店、金谷饭店等提供星级的餐饮住宿、休闲服务。
炉桥镇有农村商业银行2家,农行、工行、邮政银行、中行,民丰村镇银行各一家,现在的炉桥镇金融机构林立,百家争鸣,汇通天下。人们常说欲看一个地方经济发展如何,首先得看这个地方的银行发展如何,炉桥已经是3步一个支行,5步一个储蓄所,炉桥经济发展已见端倪。
炉桥农村商业银行在炉桥经济发展中立下了汗马功劳,截至2009年12月底贷款净投放5000多万,其中农户贷款4000多万,有力的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综述
2011年,炉桥镇农民人均收入6966元。 
2019年,炉桥镇有工业企业536个,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63个。 
农业
2011年,炉桥镇农业以种植业为主,粮食产量9.5万吨,棉花产量6.5吨,油料作物产量1500吨,蔬菜产量8500吨。 
工业
2011年,炉桥镇工业总产值达到16亿元,比上年增加1.5倍;工业增加值占全镇地区生产总值的53.3%,中小企业960多家,其中亿元规模企业7家,超过5000万元规模的12家工业园区2个。 
商贸
2011年末,炉桥镇有个体工商户2300家,大型超市6家,商业网点1320个,职工7890人,社会商品销售总额75000万元。
社会
教育事业
2011年末,炉桥镇有小学6所,在校生8915人;初中3所,完中1所,九年一贯制学校2所,在校生958人,共有专任教师584人。 
文体事业
2011年末,炉桥镇有文化站1个;图书室24个,藏书35万册,学校体育场地9处。 
医疗卫生
2011年末,炉桥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个,其中二级乙等医院2所;病床260张。 
社会保障
2011年,炉桥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1428户,支出145万元,比上年增长5%,月人均84.6元,比上年增长6%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270户,人数5846人,支出333.8万元,比上年增长6%,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481人,抚恤事业费支出98万元,比上年增长10%,敬老院3家,床位350张,收养农村五保人员320人,社区服务设施2个,服务项目5个,全年接受慈善捐款3.0万元,受益群众8560人。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3680人,参保率为91.0%。全镇居民参加医保3662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8.1万人,报销医疗费用115万元。参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36689人,参保率100%。 
基础设施
2011年末,炉桥镇镇区有自来水厂1座,现有华东地区最大的电灌站,灌溉面积23.2万亩。 
2011年末,炉桥镇镇区有110千伏变电所1座,有工作人员63名,月电费收入354.5万元。服务区域300平方千米。用户4万余户。 
2011年末,炉桥镇镇区群众文化广场1处,绿化面积2.8万平方米。
交通
2011年,炉桥镇境内有淮南铁路线,为客运货运三等站,311省道和淮南接合徐高速公路连接线交会,东距合徐高速公路永康上下道口15千米。南距合肥市90千米,镇区新建彩砖路面16000平方米。 
旅游
景点
据零星的史料和野老传言。始建于东汉年间,第一重桥是当年曹操所建,后被淮河淤埋,至宋代,又在桥上建桥,又淤,明代时再建。从而形成了桥上叠桥的奇观。后来老桥低于水面,后代在原桥上又建桥,所以叫桥上桥。现存有五孔,长约十多米,宽约3米。西侧尚有数米石头桥栏杆,花纹依稀可见。上世纪五十年代曾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代表人物
历史名人
1、方氏三兄弟:清代时期,江淮一带流传着“寿字、怀画、定文章”之说,即寿县的书法、怀远的绘画、定远的文章在江淮之间享有盛誉。“定文章”的主要代表便是炉桥的方氏三兄弟:方濬颐方浚师方浚益
2、杨文定爱新觉罗·旻宁十三年(1833年)进士,官至江苏巡抚。
3、钮筱屏:晚清实业家,先后开设货栈、煤矿,历任直隶煤矿总办、户部郎中、观察使等职。纽筱屏乐善好施,每遇灾荒,必捐资赈济,为乡民所称道。
4、方绍舟(1867-1940):名璧,定远县炉桥镇人,同盟会会员、中国国民党党员。早期追随孙中山参加反清民主革命,晚年投身于抗日事业,为国捐躯。
文化
炉桥镇因东汉末年魏武帝曹操在此置炉冶炼兵器,并建桥连接寿州得名。
特产美食
大救驾是一种油酥饼,相传五代十国末,后周大将赵匡胤坐镇炉桥攻打寿州,久攻不下,心情烦躁,胃口不佳。炉桥镇上的糕饼家作此糕点献上,赵尝后食欲大增。
然后一口气攻下寿州,后来他做了大宋皇帝,称此点救过他的"驾","大救驾"遂由此得名。大救驾形扁园,色乳白,外皮数道花酥层层叠起,犹如金丝盘绕,中间呈激流漩涡状,内馅白中现红丝缕缕、青丝条条,食之酥脆,油而不腻。
鸡丝小刀面
“鸡丝小刀面”:炉桥鸡丝小刀面做工精细,现在除了在炉桥有店之外,周围的合肥市淮南市蚌埠市、定城镇、水家湖等地都有炉桥小刀面面馆,吃过的都交口称赞。
小笼包
炉桥镇上的传统早餐。特点在于白面皮,大肉馅,小个头。超大的蒸笼里整整齐齐地摆放着20多个包子,一口一个,吃的就是豪气。且店面位于炉桥镇菜市口,有地势之利。又因做工特别。所以仅此一家。另外拥有油酥烧饼牛肉粉丝汤花生酥等特色小吃。
桥尾
安徽省定远炉桥镇特产 一种猪肉腌制品。选用猪臀部带尾的一块肥瘦间半的肉,加工腌制而成。切片做菜,味香色美。产于安徽省定远县的炉桥镇,故名。清龚自珍《与吴虹生书》之一:“今日又得桥尾之赐,仍赊酒与儿女共酌之。”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炉桥镇地处定远县西部,西临高塘湖(又名窑河),镇人民政府东距县城45千米,南距省会合肥市75千米,行政区域面积178.8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炉桥镇地处江淮分水岭褶皱带,属于丘陵地貌。境内地势东高西低,最高点海拔27.5米,最低点海拔21.4米。
气候特征
炉桥镇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无霜期长,全年降水变化大,年均降水量为1000毫米,6、7月为“梅雨”季节,降水相对集中。年平下均气温15.9℃,极端最高气温41.2℃,极端最低气温-16.5℃,年平均日照时数2427小时。生长期年平均280天,无霜期年平均305天,极端年最大雨量1250毫米,极端年最少雨量550毫米。
水文
炉桥镇境内河道属淮河,主要河流有严涧河、南洛河沛河高塘湖。 
自然灾害
炉桥镇主要自然灾害有冰雹、暴雨(雪)、干旱等,1991年夏天遭遇百年不遇的水灾。1994年、1995年连续两年大旱,全镇农田午季每亩仅收七成,秋季颗粒无收。1996年冬季,高塘湖水位最高达19.4米。从10月29日至11月20日连续降雨20天以上,累计降雨量180毫米。2003年6月底,高塘湖水位23米,洪水淹至炉桥中学门口,联合国红十字会官员易尔斯和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等来视察水灾。2008年炉桥境内积雪达一尺厚。
自然资源
炉桥镇境内已探明地下矿藏资源有高岭土,矿区面积20万平方米,深度1.8米。孟岭子山有方圆3000平方米的优质碳酸钙资源。
获得荣誉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参考资料
炉桥镇简介.定远县人民政府.2024-02-22
定远县人民政府.统计局.2021-07-20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人口民族
行政区划
经济
综述
农业
工业
商贸
社会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社会保障
基础设施
交通
旅游
景点
代表人物
历史名人
文化
特产美食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水文
自然灾害
自然资源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