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穆之(?—?),字宪祖,小字虎生,荥阳阳武人。因与哀靖皇后王穆之同名而称字,后又因权臣
桓温母亲
孔姓名字有“宪”字而再称小字。故此史书中有称毛宪祖和毛虎生替代其名。
东晋将领
毛宝的长子,自己亦是东晋将领,曾协助
桓温北伐和参与多场东晋与
前秦的战事。
毛穆之果敢坚毅,很有其父毛宝的风范,最初担任安西将军庾翼的
参军。
咸康五年(339年),毛穆之的父亲毛宝阵亡,毛穆之继承父亲州陵县开国侯的爵位。
建元二年(344年)十一月,
车骑将军、江州刺史
庾冰病逝,庾冰之弟庾翼接管其部众。庾翼因家事国事难以兼顾,于是留下儿子庾方之担任
建武将军,代替他镇守
襄阳市。由于庾方之年轻,庾翼担心他不能胜任该职,于是挑选可以信赖的将领辅佐他,便挑选毛穆之担任
建武将军
司马,辅佐庾方之。
庾翼自己返回
夏口镇守。
永和元年(345年)七月,庾翼病逝,庾翼的部将干、戴羲等人作乱,杀害冠军将军
曹据。毛穆之与安西
长史江虨、司马朱焘、将军
袁真等人共同诛杀干瓒等人,平定叛乱。同年八月,
徐州市刺史桓温接替庾翼,担任安西将军、荆州刺史等职务,桓温复以毛穆之担任其
参军。
永和三年(347年),毛穆之跟随桓温消灭
成汉政权,因其功劳朝廷赐封他的次子为都乡侯。不久,升任
扬武将军(一作扬威将军)、颖川
知府。
永和十二年(356年),毛穆之跟随
桓温北伐后秦,收复
洛阳市(今河南洛阳),进入
渭河平原。桓温上表朝廷请求任命镇西将军
谢尚为
都督司州诸军事,镇守洛阳。桓温准备撤军时,因为谢尚还未到达,就留下毛穆之与督护
陈午、
河南省太守戴施率领二千人的兵力戍守洛阳,保卫
皇陵。
升平四年(360年),
桓温受封
南郡公,朝廷因毛穆之受封的州陵县隶属南郡,于是改封毛穆之为建安侯,并担任桓温的
太尉参军,加任冠军将军,把招募的士兵配给他。
太和四年(369年),
桓温北伐前燕,派毛穆之监督开凿河道一百多里,成功引
大汶河让桓温水军进入
黄河。同年,桓温烧船撤退,任命毛穆之为督
北燕四郡军事,兼任东燕
知府,原官如旧。同年,
河南省刺史袁真在寿春叛乱,投降前燕,桓温将要前往征讨。毛穆之以冠军将军之职兼任淮南太守,镇守历阳。
太和六年(371年),
桓温攻陷寿春,平定袁真叛乱,袁真余党逃散,桓温于是任命毛穆之为督
扬州市之
江西省军事,兼任
陈郡太守,以作安抚。
司马昱即位后,调任毛穆之为督扬州之义成、荆州五郡、
武威郡之京兆七郡军事,
襄阳市、义成、河南三郡太守,将军如旧。毛穆之与其弟
毛安之都是晋简文帝亲信。不久,进升兼任
汉中市刺史。但不久便因病解职,后以冠军将军身份召回京城。
宁康元年(373年),
前秦攻打蜀地,梁州
刺史杨亮、
益州刺史
周仲孙都不能抵抗前秦的攻势,各自都弃州逃走,周仲孙因益州失守而遭免官。
桓冲于是让毛穆之督梁州之三郡军事、
右将军、西蛮
校尉、益州刺史,兼任建平
知府、假节,守卫
巴郡,以其子毛球为梓潼太守。毛穆之随后便与儿子毛球率军攻打前秦,但到
巴西郡时,因缺粮而退屯
巴东郡。
太元三年(378年),前秦将领
彭超进攻彭城,毛穆之以将军身份为假节、监江北军事,镇守
扬州市。后升任右将军、
宣城市内史、假节,镇守
当涂县。毛穆之认为驻防地靠近京都,不再有军事警报,不应当加节,上疏辞让,朝廷同意。
太元四年(379年),州
刺史谢玄率兵救援
徐州市,成功令留守彭城的沛郡太守戴安全撤出彭城,然而彭城最终被
前秦攻占。毛穆之在谢玄出兵后,奉诏接受荆州刺史
桓冲节度。桓冲派毛穆之在沔水中游流动作战,以支援被围困在
襄阳市的
朱序。同月,襄阳陷落,朱序被
秦军俘虏。毛穆之于是率领三万兵进攻
巴郡,派赵福、袁虞率水军沿江西上,以图救援被围困在魏兴的
吉挹,但赵福等人被秦军击败,毛穆之退屯
巴东郡,而魏兴后亦被秦军攻陷。不久,毛穆之病逝,朝廷追赠他为中军将军,谥号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