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缨,男,1963年生,1984年从
中山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毕业后进入
中国中央电视台任纪录片编导。1989年到
日本留学。1991年至1993年研究影像人类学,1993年受聘为日本文化厅海外艺术家研修员,在日本与制片人张怡一起创立第一家在日华人的影视制作公司龙影。现为日本电影导演协会国际委员会委员。
电影之路
生于1963年的李缨,父亲是诗人
李士非,他小时候时值文革,父母都被批斗,要下放干校改造,同读一个小学的哥哥因“写反动标语”被打成了反革命。老师认为兄弟俩都是反革命的小孩,动员同学们都孤立他们,因而李缨一直感到很孤独,“基本上没有朋友的感觉。”
“而且我最早的记忆你知道在哪里?在尼姑庵,大概二三岁时。跟宗教真是离不开,这都是命。”那时母亲没时间带李缨,就把他寄托在那里,如此,尼姑庵成了保育院,尼姑成了保姆。若调皮不想睡觉,那些尼姑就装猫叫,很尖利的猫叫声,搞的很恐怖,吓得李缨钻到被子里睡觉,这个习惯一直到中学才改掉。后来李缨就到幼儿园全托了好多年,小学时,父亲从干校回来,李缨问母亲“这个叔叔是谁?”,母亲当即掉泪了。
回顾自己曾经作出的选择。“每个选择,结果是不可知的,但放弃什么总是很清楚。我发现,我每次都选择了不清楚的结果,而放掉这个,放掉那个。” 1984年,21岁的李缨刚刚从中山大学中文系毕业,进入
中国中央电视台,很快被派往西藏拍摄纪录片。 1987年,他带着《雪顿西藏》去参加
莱比锡市国际纪录片电影节,当时挺有成就感,可一看别人拍的东西,便被震住了。他想:在
中国中央电视台再呆5年,恐怕也拍不出人家那样的东西。1989年3月,李缨到了
日本。
不会一句
日语,住4.5平方米的小屋子,刷过盘子,学厨师和按摩,一做3年运输公司的搬运工……这是李缨最初的日本。有一天,搬运工李缨偶然看到了日本导演黑泽明的电影《梦》,突然对自己说,我也要拍电影!当他兴奋地跟别人说起,听者说:“你?算了吧!”但李缨没有“算了”。
1993年,李缨与制片人张怡组建了龙影公司,师从日本电影大师
大岛渚,从事纪录片和故事电影创作,终于在1997年开始制作自己的电影。
当被记者问起生活这样艰辛,为什么没想去当AV导演,已是日本电影导演协会国际委员会一员的李缨,笑言今天发现不少委员还真是拍AV起家。“AV在
日本,已是相当规范的产业。日本人不觉得这有什么。
日本有个词叫"性风俗",他们认为这也是一项文明指标,跟工业文明、玉器文明一样。他们说自己是"性风俗"最发达的国家。当时真有人找过我,说是拍关于男人和女人的宣传片,但我不太明白,胆小,就没干。”
李缨第一部独立制作的电影,是《2H》,主角是国民党元老马崇六。
马崇六1920年留学日本陆军
士官学校,1924年毕业归国任孙中山先生的士官,参加北阀,后参加抗日,任
中国国民党工兵总司令,
国共内战时任国民政府交通部代理部长。
蒋介石败退
台湾省后,到
东京定居,上世纪60年代子女移居
美国及夫人去世后一直独居。《2H》,用影像记录了他生命中的最后两年。马崇六留下的遗嘱,第一句话是讲自己:“1902年12月26日,在
云南省出生,近百年来,适逢世纪动荡,祖国混乱,历尽艰辛痛苦。”一个生命的去来,和一个世纪的去来,融为一体。李缨称,拍摄《2H》,首先是一种“自我拯救”。“他是海外漂泊的一个缩影。他大陆留不下来;与蒋关系不好,没去
台湾省;1956年到
东京,却一直没有
日本国籍。我们是忘年交,但孤独是相同的。”《2H》,后来在1999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获得“最佳
亚洲电影奖”。
让李缨神伤十年有余的《
靖国神社》,和《2H》拍摄几乎同步。李缨称,自己的电影人生始于日本。拍摄《靖国神社》时,电影之于他,等同石头之于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是刀耕火种、自卫取暖的生存工具。1997年,李缨代理了由中国人制作的纪录片《
南京大屠杀》。他到原附属于
靖国神社的军人
会馆去拍摄一个“
南京市问题六十周年研讨会”。研讨会开场,即放映日军当年拍摄的纪录片《南京》,里面有日本军怎么攻入南京,怎么在南京城里维持秩序。放映到日军占领南京、举行升国旗仪式时,会场上竟然响起一片掌声。李缨震惊了,恍然间甚至觉得现场响起的是枪声。李缨发现,这是
日本的一个社会问题,在
南京大屠杀这件历史大事上,日本人的认知跟中国人有着如此之深的隔阂。他决定要碰一碰靖国神社,这个在日本影视界完全不敢触碰的禁区。
1869年,
明治天皇为了纪念那些帮助他建立明治政府的战死者,创立了“东京招魂社”。10年后的1879年正式更名为“
靖国神社”。迄今为止已有246万多个在历次战争中战死的军人被招为“英灵”供奉于此,其中80%以上是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丧生的,他们的名字精确到个人,包括
中国抗日战争和
太平洋战争的主要决策者之一
东条英机、
南京大屠杀主要罪犯
松井石根。在导演阐述中,李缨写道:“靖国神社既是
日本天皇的战争
祭坛,又是日本一个表情最为复杂的舞台。它是日本"大和魂"的精神堡垒,战争与和平,生与死,
殖民主义与
爱国主义,名誉与羞耻,宗教与政治,
右派与
左派,不断在这个舞台上交锋呐喊。”,
靖国神社背后的复杂性在就于天皇问题,
昭和天皇在战争中是最高的战神,而在和平时代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和平之神,同样一个人,只是身份换了而已,那么战争的责任到底要谁来负责?
电影以无解说词的形式,从靖国神社的灵魂象征体“
日本刀”作为切入点,以最后一位“靖国刀”刀匠为线索,结合靖国神社这个舞台上发生的种种参拜现象和冲突故事,从多方视点将靖国神社的“神圣性”及矛盾性予以层层深入的呈现与追寻,从而将一座“神殿”的虚构性予以破解。其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理性探索,在柏林电影节和圣丹斯(
美国)与
釜山广域市等等重要的国际电影节得到广泛而热烈的反响。
香港国际电影节荣获最佳纪录电影人道大奖。
《
靖国神社》,世界上第一部以“靖国神社”作为主角的纪录片,曾被
日本右翼视作“反日电影”,被国会议员审查、各大影院迫于政治压力取消放映、但日本各大媒体均发表社评来支持影片的上映。日本首相
福田康夫也发表讲话:“如果仅仅因为遭到故意骚扰或部分人的某些特别原因而停映,这是非常遗憾的事情。”电影公映后创造了日本纪录片电影票房最高纪录,并获多项国际大奖。为了它,日本媒体创造了一个新词“靖国骚动”,这被视作战后日本电影史上最大的社会文化事件。而不少中国人在网络上看了《
靖国神社》之后,认为这部片子是在为靖国神社辩护、为
日本辩护。李缨回应道:我并不是为
靖国神社辩解,而是通过不断地进入,试图用对方的语言和思维而不是通过翻译来理性表达靖国神社。我不断地试图超越各种局限性。令我感到很糟糕的是,中国人总是带着“愤青”的情绪来看日本,始终没有一个平和的心态来真正认识日本。
从开机到最终上映,这部片子耗时整整十年,让李缨在日本获得了“全国电影观众联盟奖”,也惹了官司李缨说,能把奖颁给《
靖国神社》,荣誉是属于日本的;这一路关于
日本历史文化、中日关系的体察、思索才是属于自己的。
代表作品
1986年电视纪录片《雪顿——西藏》1997年
莱比锡市国际记录片
电影节参展
1988年电视纪录片《西藏大祈愿》(与陈真共同导演)亚广联(ABV)特别推荐奖
1993年NHK纪录片《西藏大河纪行》共同编导
1996年
朝日电视台特别节目《香港电影与香港归还》
1998年 电影《2H》
2000年 故事片《
飞呀飞》2001年
柏林国际电影节青年论坛参赛作品
李缨历经10年拍摄完成的纪录影片《
靖国神社神社》(
日本片名《靖国》)在拍摄期间得到了日本文化厅下属独立行政法人的资助,现已公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