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灿(1901---1973.9.29)字灿之,别号旭之。湖北
鄂州市葛店镇葛洪街人。曾留学日、法、德、俄
四国,精通六国语言。万灿因革命家教渊源,奠立毕生献身革命的思想意识。祖父为科举人士,父亲
万廷献(字仲)为中国首批公费出国留学生,在日本士官学堂学习时,参加孙中山先生的兴中会、同盟会。回国后任北京军学司司长、军学部编辑局主办,继而任南京陆军第四中学管带。
辛亥革命与
黄兴先后为战时总司令,是“中华民国”的开国元勋。
人物生平
万灿幼年在家读私塾,1914年开始就读武昌
私立武昌中华大学附属中学,1915年随家人迁居北京,考取“
清华大学”。万灿自幼常听父辈(尤其
吴禄贞、
良弼、黄江……)讲谈革命道理,并受新思潮影响。稍长知道父亲是革命党,且在成长过程中,经帝制复辟,奉、直、皖、
北洋政府、安福、政学等军阀之混战,目击民不聊生的种种苦况,非常痛恨那些军阀政客的种种罪行,立志要扫除这些鬼魔。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万灿积极参加运动,后被捕入狱,数月后取保释放,回校又被清华学校当局开除出校,便去汉阳工厂当学徒,旋尊父命,与嫡亲的堂哥
万籁天同去
日本留学。过沪时,以父辈友谊,拜见
孙中山(因
陈炯明叛变,孙在沪休养),承勉以革命大志,教导殷之。抵日本学习年余,感到日本保守,无啥可学,留此无益,徒荒废学业,遂独自回国,后考入上海沪江大学。后于1922年与多数有志的青年学子,纷纷前往
法国“勤功俭学”。在法国,结识许多进步同学,但见法国社会花天酒地,纸醉金迷,实非求学之所,遂于次年与朱德、
谢树英、许斌等同学转道
德国,考入
德国柏林大学经济学系学习。
1924年秋,孙中山派
林森到
欧洲宣传,组织革命活动,万灿与留德的青年学生约二十余人,于欢迎会后加入了
中国国民党。从这时起,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次年,邓演达来德国留学,认识后即情同意合。邓演达在德多次宣传革命演讲稿,皆为万灿所写,并译为
德语,在报刊上发表。万灿才华横溢,下笔洋洋不能自止,一气成文三四千字,从未修改,邓常称赞万灿为“
华盛顿奇才队”。在民国十五年春,邓演达回国,二人合影留念。万灿常以当时学业尚未完成,未能随年长的同学回国参加“北伐”而以为遗憾。在德期间,万灿改组留德学生总会;拥护
孙中山北上,主张召集国民大会,解决国事问题;组织宣传革命,揭露“五”惨案真相,推动反帝运动;拥护北伐;旋任
中国国民党驻德支部执行委员。1925年,他受聘德国来勃测西大学(即来比锡大学),任教授,讲
政治经济学和中国文学,并任驻德支部常委兼驻法总支部执行委员会(时年22岁—28岁)。
1927年,
邹鲁与
胡汉民先后到德学习游历,万灿被邀请为翻译,拟讲稿,1928年毕业后万灿应胡汉民之邀回国任立法院
编修。回国细看,实饿满
渭河平原,遍野哀鸿,南京政权已腐败不堪,深为
孙中山遗教未能实现而惋惜。乃下定决心,决不能再走国民党的道路,坚立革命意志,再奋起斗争。遂心怀壮志,拟再返
欧洲。
生平事迹
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后,邓演达又回到
德国,二人一见抱头痛哭,为革命失败而伤心。但好友重逢,尤为亲切,朝夕相处,倍觉情投,纵论革命失败,必须重新再起,于痛心扼腕之余,革命意志留学注意事项坚定,奋力宣传组织有志革命的青年,壮大革命队伍。1929年冬,邓演达第二次绕道返国,及抵沪滨,约万灿面谈革命大计,二人经过两天的讨论研究,万灿完全接受邓的主张,于1930年8月,正式召开所谓“第三党”的结党仪式,参加代表共约四五十人,共同通过了“我们的政治主张”宣言为当时的行动纲领。自此积极献身革命,努力于“倒蒋”、“反
中国国民党”的运动。
1930年参加筹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中国农工民主党的前身),担任宣传和设计,还被推选为南方区主要负责人(即书记),负责南京方面的活动。
1931年夏,邓演达不幸遭叛徒出卖,在上海被捕,万灿当时和许多同志,极力奔走营救,并请孙夫人宋庆龄由沪来宁,当面与
蒋介石进行说理斗争,但蒋却于第二次下野之前,先下毒手,于11月29日夜,竟将邓先生杀害于南京麒麟门外。万灿和当时的许多同志都痛不欲生。当局部宣布“第三党”为非法组织,且诱骗同志“自首”。万灿遂逃出南京,到广州
中山大学任教。
但
中国国民党左派自邓演达烈士牺牲,虽失去了革命导师,仍然不畏艰难险阻,坚持把革命进行到底,不过到目的,誓不罢休,遂发展组织,继续活动,吸收青年,散发宣言,出版刊物……但又被割据军阀
陈济棠发觉,向中山大学指名逮捕 万灿, 拟处死刊,幸当时中山大学当局反对,因而暂获安全,继续工作,并任中山大学经济系主任兼校长室秘书,后任法学院院长等职。
1933年,
福建省的抗日革命事变酝酿成熟,万灿和许多同志前往参加,又曾几次秘密赴沪活动。这时,万灿任“中国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的秘书,李济深是该政府的主席。闽变失败后,万灿又被国党通辑悬赏捉拿,万灿隐蔽深山两天一夜,历尽艰险仅存一命,旋亡命
梧州市,后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在香港客居李济深家一年余,于1934年在香港与章伯钧、詹显哲等人,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李济深为主席。1935年底,万灿再度赴
德国,奉派为“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驻欧特派员,在德参加组织“中华民族革命同盟”驻德分部。后来,
邹鲁、
陈铭枢莅德,万灿为之翻译,亦从邹、陈处了解到国内革命活动情况。
1937年夏,国内发生“
七七事变”,国共合作,抗日战争开始。万灿其时正在
苏联参观学习,接李济深与周恩来电报,“已取消通缉令,速回国,赴国难”。他怀着一腔爱国热忱,于8月底离开德国柏林,9月下旬至
香港特别行政区,转
广州市,乘车至武汉(本拟先去南京与李济深等会合),当时
国民政府已决定撤退,以
重庆市为陪都,重要机关已迁至武汉。此时,军委会拟成立“政治部”,以
陈诚为部长,周恩来、黄琪翔为副部长,邀请各党派参加。万灿因陈诚与黄琪翔的介绍被邀请参加筹备工作,参与签订了国共合作的协议,并被任命为第三处处长,兼留日学生训练所的总教官(因该所远在江陵,故未就任),所长由黄琪翔兼任。不久黄的所长职务被
康泽夺去,万灿便将总教官与处长职一并辞去。随后陈诚改委万灿为“军委会政治部设计委员”。这时,
蒋介石因
邹鲁推荐万灿是“人才”,即被召见,问:“为何不就总教官?”万灿答:“没有经验。”问:“你要求何职?”答:“无何要求。”无结果而罢。在任设计委员期间,陈曾向万灿征询有关“三青团”组织意见,后又派他赴
西安市一带参加“军训部”所主持的校阅工作,虽然
胡宗南等热情招待,但万灿拒之,乘机却联络上几位“第三党”老同志。
1938年秋,
日寇侵迫更紧,万灿和一些老朋友,满腔悲愤由武汉撤退至
重庆市。但至重庆不久,因患伤寒病垂危,住院四个月始愈,去
成都市父亲
万廷献处疗养半年之久。病中,往访老友谢树英和
于右任,于右任当即邀万灿出任监察院监察委员,万灿欣然同意,即辞去设计委员职。在任设计委员期间与共产党朋友们朝夕相处,情谊深厚,尤其与周恩来、邓颖超等相处受益颇多,觉悟提高不少,并
吕振羽李济深同中共代表团的周恩来、董必武、吴玉章、秦邦宪、陈绍禹等在“新川饭店”会晤,商谈如何搞革命合作的事。
1939年春,万灿的老友李济深任战地党政委员会主任,邀约万灿商谈,并请挂名设计委员(不领薪,不办公,参议而已),约两月后,受监察院所派参加“军风纪”巡查团第三团,赴
江西省接近前线巡查“军风纪”,为期半年始回院。次年春,又奉派
四川省西部各县视查县政,历时五月回
成都市,陪父
万廷献小住三月。后接监察院来信,指令任
中央训练团第二十六期的指导员。同年秋,又受监察院派赴贵阳,监考当时所举行的“高等考试”,任主考官,典考县长以上的新官员。回监察院未久,适李济深改任军委
桂林市办公所主任,按制度办事万灿前往桂林挂名军委桂林办公所顾问,住了两年。在这空闲期间,写了一部《政治经济学》续稿和《经济思想学史》初稿;还想组织一个进步的“学行励进社”,后因成员良莠难分而作罢。
1943年春,因父
万廷献逝世,万灿赴
成都市奔丧,事毕即回重庆监察院。1943年春,万灿与谭平山、
臧克家、
陈铭枢、
何公敢、吴艾菊、王昆伦……在谭平山家开会,组织“三民主义联合会”简称民联(即“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前身)。不久,万灿又正式加入“民主同盟”,仍保持与中共代表团接触,响应各项号召,采取一致行动。还
吕振羽重庆市各界人士共同发表宣言,拥护组织联合政府和政治协商。
1944年,原中共地下党西南区负责人鲁自成发展张含清、万灿为中共外围组织的成员,后鲁自成调任中共代表团的秘书、联络员,仍与万灿继续保持联系,并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由万灿出任工矿企业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
1945年春,毛泽东到重庆进行国共谈判时,由
王若飞陪同来鲁自成家,听取了鲁自成的工作汇报,并秘密召见了万灿(鲁在解放后为国务院参事,与万灿仍有往来)。解放后,有一次国务院在怀仁堂设宴招待政协委员,周恩来总理在席间问:“万灿来了吗?”万灿遂由统战部部长许斌陪至总理在席前碰杯,总理问万灿有何设想,万灿称:“还是教书好,教书可以育人。”总理点头称是。1945年,抗战胜利,万灿回南京,抵宁次日,全家前往麒麟门外邓演达烈士蒙难处悼念亡友,伫立良久,百感交集。此时,万灿仍为监察委员,并继续民主党派活动,还与一些革命同志组织“孙文主义同盟”。当监察委员任满时,李济深、
于右任鼓励并支持他参加立法委员竞选,但他因无钱请客买票而落选。后来为全家人的生活计,应聘
安徽大学教授兼任系主任,旋回南京在
金陵大学任教。于解放前三个星期,立法院出缺,
递补为 立法委员,与“民革”及“孙盟”同志合作,共同在立法院做“策反”工作,共出席了四次会议,曾四次演说抨击
国民政府失职失策。当立法院逃去台湾时,院方曾送来两张撤离去台的飞机票,他安然未动。解放前夕,张治中请至家中(有屈武和卢郁文在座),商谈和平问题。
南京解放时,万灿在炮火声中,亲去
下关区欢迎解放军入城,又与其他同仁发表宣言,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人民革命。解放初,万灿被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任命为
南京市人民政府的政法委员和建设委员,以及首届
中苏友好协会主席,并任民革中央团结委员,仍为
南京大学教授。在
中国人民大学进修后,派赴
厦门大学任经济系、外文系教授和公共外语教研室主任,以及工会主席,
福建省和
厦门市政协委员。他勤恳地工作,任劳任怨工作二十年
牺牲
在“文革”期间,万灿受尽“四人邦”的折磨与惨酷摧残,捆绑毒打,虽年近古稀,仍在“牛棚”劳动队中,忍受体力难支的劳动,精神肉体备受摧残,于1971年秋带病回家。虽承党和政府关怀照顾,不惜重金,大力抢救,厦门大学党委,亦两次派员来宁探望,无奈病入膏肓,回天乏术,于1973年9月29日中午去世。万灿在弥留之际,仍教育子女,要紧跟伟大的共产党,努力为“四化”建设作贡献,把我国建设成为
社会主义强国,还要认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因其子尚在农村插队),并将生前所收藏的俄译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全集,赠送
厦门大学图书馆。
万灿去世后,
厦门市大学派工宣队长和组织部长专程来宁治丧,南京与厦门两地都为他举行了追悼大会,并将他厚葬于南京南郊的望江矶公墓,树碑立传为之悼念。
出版著作
万灿在从事革命活动之外,还努力著书,如德译三民主义和孙中山先生著作《有志竟成》及《三十年革命史》,将邓演达的纲领性文章,译成
德语或英文,在德报刊上发表。这些文章中,有《关于新总统罗斯福登台前后的美国政局》和《甘地运动》。闽变失败,流亡
香港特别行政区时写了一本《大同哲学》。抗日胜利回南京后,写有一篇“黄金案调查报告”,
上海市各报争着登载,万灿被誉为“打虎
御史万灿”,万灿还写有《政治经济学》和《经济学思潮史》。万灿与詹显哲合写一本《经济学》。万灿的著作因经济困难,多未能付印出版,原稿随身带回国后,存放在家中,不幸在“文革”期间,三次遭抄家,原稿被毁尽。万灿痛心万分,多次言之流泪。
万灿昆仲五人,万灿排行三。万灿夫人吴艾菊。万灿有二子二女;长子万慕达和长女万慕玉在
德国,次子万慕道在美国,次女万慕兰有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