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科(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Hirundinidae),属
雀形目的鸟类,截止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将燕科鸟类分为19个属、88个种。其全球广布,中国有6属14种,全国广布。其多成群栖息于岩壁、河岸、山谷和农田,飞行能力甚强。其身长11.5-23厘米,体小呈流线型。,主要以昆虫为食,大多在飞行中捕食。
燕科善于在高空疾飞啄取昆虫。其体型小巧,行动敏捷,雌雄相似,嘴形平扁而短阔,近似三角形,嘴裂宽阔,嘴缘光滑,仅上嘴先端处具一小的缺刻。该科鸟类鼻孔裸出,都具有狭长的翅膀和叉状的尾羽,跗细而弱,经常长时间在空中迅速地飞行,捕食空中昆虫。
燕属鸟类嘴须短弱,初级飞羽为9枚,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2枚几乎等长,次级飞羽甚短,最长者仅达翅的中部,尾羽为12枚,基本上都呈叉状;跗蹠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不被羽,前缘具盾状鳞。
由于
栖息地丧失和退化、自然系统变化、其他物种的入侵和疾病等因素,燕科鸟类有25个物种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截止至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燕科鸟类中有1个物种被列为极危(CR),2个物种被列为濒危(EN),4个物种被列为易危(VU),2个物种不详(DO),79个物种被列为低危(LC),1个物种被列为近危(NT)。
燕属褐喉沙燕、
崖沙燕、
家燕等十余种鸟类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起源演化
燕科的起源较古老,可追溯到
侏罗纪时期的
始祖鸟化石,是由
爬行纲进化为鸟类的中间类型。到了
新生代,鸟类已进化到现代鸟类了。我国也发现了鸟类化石标本,如在华北、华南报道的在200万年前
更新世黄土中发现的鸵鸟蛋化石。燕科的演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其体形较大,初级飞羽10枚,嘴、脚粗壮,杂食;第二阶段,体形适中,喜食
浆果和昆虫;第三阶段,体形较小,初级飞羽9枚,食物为种子和花蜜。
燕科分类
截止2024年,全球生物物种名录(COL)将燕科鸟类分为19个属、88个种。燕科鸟类的部分物种如下:
形态特征
燕科鸟类体型小巧,行动敏捷,雌雄相似,嘴形平扁而短阔,近似三角形,嘴裂宽阔,嘴缘光滑,仅上嘴先端处具有一小的缺刻。该科鸟类鼻孔裸出,都具有狭长的翅膀和叉状的尾羽,跗蹠细而弱,经常长时间在空中迅速地飞行,
捕食空中昆虫。
燕属鸟类嘴须短弱,初级飞羽为9枚,第1枚初级飞羽与第2枚几乎等长,次级飞羽甚短,最长者仅达翅的中部,尾羽为12枚,基本上都呈叉状;跗蹠除少数种类外,一般不被羽,前缘具盾状鳞。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燕科鸟类多为迁使鸟,除两极外几乎遍布于全世界。如
金腰燕分布于中国的
福建省,
西藏自治区,
贵州省,
上海市,
湖南省,
湖北省,
广东省,澳门特别行政区,
香港特别行政区,安徽省,
四川省,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江苏省,
吉林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
河南省,
河北省,
广西壮族自治区,
江西省,
重庆市,
云南省,北京市,
甘肃省,
山东省,
陕西省,
浙江省,
内蒙古自治区,
青海省,辽宁省,
天津市,台湾省,
黑龙江省,
山西省;
斑腰燕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台湾省;
烟腹毛脚燕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壮族自治区,
福建省,
西藏自治区,
贵州省,重庆市,江西省,
上海市,
湖北省,
湖南省,
广东省,云南省,北京市,
香港特别行政区,
四川省,安徽省,甘肃省,陕西省,浙江省,
江苏省,青海省,台湾省,黑龙江省,
宁夏回族自治区,山西省。
栖息环境
燕科多成群栖息于岩壁、河岸、山谷和农田。喜栖于房前屋后的墙壁之上筑巢。如
褐喉沙燕栖息于中低海拔湿地周边的沙质
岸滩;
崖沙燕栖息于湿地边沙质岸滩或土堤,也停歇于岸边树枝或电线上。
生活习性
燕科鸟类主要生活于居民点、农田以及山谷中比较空旷的岩壁周围和湖泊山丘岸边,喜欢在电线上栖息。其经常长时间地在空中飞行,
捕食空中昆虫。如灰沙燕常结群在低空飞翔,晨昏间特别活跃,掠过水面或沼泽地。
生长繁殖
求偶交配
性成熟的鸟类都有发情求偶的表现。燕子出生后次年即性成熟,发情求偶的主要表现是雄鸟用展示羽毛和十分殷勤的姿态来取悦于
雌鸟,并用悦耳的鸣声招引或追逐雌鸟前来匹配,雄鸟发情比雌鸟略早,双方通过鸣叫和接近,使性活动协调起来进行交配。
筑巢产卵
雄鸟雌鸟匹配后即开始成对活动,并在雄鸟选定的巢区进行筑巢。每一对鸟都要占有一块地盘,作为活动和取食的范围并在其中筑巢,这块地盘就叫巢区。每巢产卵4—6枚,每
日产汽车公司1枚,连续数日产完。卵白色呈椭圆形,杂有大小不等的斑点,钝端较浓密。平均重1.38克,大小为13.06x15.62毫米。
孵卵育雏
燕类营巢于沙质壁上的洞穴内、各种天然或人工缝隙内,或在峭壁和人类建筑物上用泥巴建造成杯形到囊状的巢。其产卵后孵化期10-21天,育雏期21-28天,由
雌鸟或双亲筑巢和孵卵,双亲共同育雏。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燕科鸟类中1个物种处于极危(CR)状态,另外,截至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燕科鸟类有25个物种的数量处于下降趋势,3个物种数据未知,有30种处于稳定趋势,31种处于增长趋势。
白眼河燕(Pseudochelidon sirintarea)是
极危物种,2021年,全球种群暂时被评估于1-49只且数量还在减少;另外大部分物种虽然都属于无危,如
毛脚燕(Delichon urbicum)、
崖沙燕(Riparia riparia)等,但其数量也处于下降趋势。
致危因素
威胁燕科鸟类生存的因素主要包括住宅和商业开发、农业与水产养殖、能源生产与采矿、生物资源利用、人为入侵和干扰、自然系统变化、其他物种的入侵和疾病、污染、气候变化与恶劣天气等。
人类威胁
燕科鸟类的
种群资源受到对燕科鸟类的
种群资源产生一定威胁,约有2种该科鸟类受该因素影响。
资源开发
资源开发对燕科鸟类的种群资源产生一定的威胁,约有4种该科鸟类受到影响。如人类非法采砂对长期在河岸上繁衍生息的
崖沙燕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一些
鸟卵及孵化出来的雏燕惨遭灭顶之灾。如不制止,可能会使
颍河沿岸的崖沙燕景观不复存在,危及当地生态平衡。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对燕科鸟类的种群资源威胁较为严重,约有7个物种受到影响。如气候变化可能会影响
家燕,干旱会导致其体重下降,羽毛生长缓慢,
撒哈拉沙漠的扩张成为候鸟迁徙的更大障碍。炎热干燥的夏季会减少
早成雏获得昆虫食物的机会。温暖的春天可能会延长其繁殖季节,有利于繁殖更多的雏鸟。
农业发展
农业的发展以及生物制剂的应用对燕科鸟类的
种群资源威胁较为严重,约有10个物种受到影响。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投入的
辅助功能越来越多,产生了环境污染、资源紧张以及其他一系列生态问题。20世纪50年代使用
敌敌畏后,由于其可食用的昆虫减少,数量减少。
自然系统变化
自然系统变化对燕科鸟类的种群资源威胁较为严重,约有7个物种受到该因素影响。
保护级别
截止至2023年,根据《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燕科鸟类中有1个物种被列为极危(CR),2个物种被列为濒危(EN),4个物种被列为易危(VU),2个物种不详(DO),79个物种被列为低危(LC),1个物种被列为近危(NT)。其中被列为极危(CR)、濒危(EN)易危(VU)的物种分别为:
以上参考资料
燕属褐喉沙燕、
崖沙燕、
家燕等十余种鸟类被列入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淡色崖沙燕(Riparia diluta)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
家燕(Hirundo ru.stica)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物种,中澳候鸟保护协定物种。
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中日候鸟保护协定物种。
烟腹毛脚燕(Delichon dasypus)国家“三有”保护鸟类,安徽省一级保护鸟类。
2019年,燕科鸟类中
白眼河燕(Pseudochelidon sirintarea) 被列入《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
燕科鸟类
淡色崖沙燕(Riparia diluta)、
家燕(Hirundo ru.stica)、
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烟腹毛脚燕(Delichon dasypus)由于
种群无危/CSRL,未列入/IRL,PWL,CITES,CRDB。
主要价值
药用价值
家燕、金腰燕等燕科鸟类的巢泥(
燕窝)和卵有药用价值,巢泥有清热解毒之功效,卵有利水消肿之功效。
生态价值
燕科是一种
益鸟,在自然界以取食昆虫为食,它们在维持生态平衡中起重要作用,同时对农林业生产起到保护作用。
主要危害
燕科种类分布于世界各地。其中刺尾燕子(Chaetura dubia)是最主要的
蜜蜂属捕食者。刺尾燕子整年可在蜂场出现,但多数出现在凉爽、多云和多风的天气。这种鸟飞进蜂场时,可有300多只成群攻击蜂群,上午8时至下午3时,这种鸟经常出现在蜂场。通过解剖发现,刺尾燕子主要是取食蜜蜂,包括
西方蜜蜂、
东方蜜蜂以及
大蜜蜂,且主要取食
工蜂。
相关文化
古籍记载
从《诗经》的“燕燕于飞,颉之之”,到“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前村春社毕,今日燕来飞;将补旧巢阙,不嫌贫屋归”;“燕子营巢得所依,衔泥辛苦傍人飞。秋风一夜惊梧桐,不恋雕梁万里归”。诗人写燕子之多、之妙、之细,使燕子更加逗人喜爱。
相关资料记载,诗歌《风·燕燕》是中国诗史上最早的送别之作,“燕燕于飞”描述了女子出嫁的场景;《诗经》里的燕即是燕子的意思。江南三月,桃红李白,春风梳柳,乳燕呢喃。《旧约》记载“天空的鹳,也知道自己的时令,而斑鸠、燕子和鹤,都固守自己的归期”。唐代诗人李白作诗《双燕离》赞美燕子;唐代诗人温庭钧的《菩萨蛮》写道:“杨柳色依依,燕归君不归”。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在其作品《匆匆》也提及了燕子。
造型设计
燕子尾巴两边长,中间凹,像分叉的剪刀,人们根据其尾巴形状,设计出了燕尾服,专门用来出席重要活动。
春天是放风筝的好季节,有一款起源于我国北方,并且流行于祖国大江南北的风筝,几百年来长盛不衰,深受人们的喜爱-“沙燕儿”风筝,“沙燕儿”看起来像一个“大”字,风筝头是燕子头部的平面变形,一对剪刀尾也完全按照燕子尾羽的形态来设计。
燕子在
蒙古族文化中寓意吉祥与和平,民间艺人、说书艺人和民谚中都有记录与燕子有关的故事,在蒙古族刺绣、剪纸,以及
软陶泥中与壁画中,均有燕子的形象与图案出现。
象征意义
燕子在古人眼里是神圣的灵鸟,是一种
吉祥鸟属,甚至被认为是人类的祖先神;在文艺家的眼里,燕子蕴涵丰富的象征意义。文学作品中多是将燕子的飞翔轻捷英姿,化为舞蹈形象, 去表现欢乐、轻松、愉快的情绪,或者生气勃勃、升平吉祥的景象。 它带给人温和、可亲、善良、 轻盈、机敏、迅捷、优雅的感受;它又是春天的信使,是美好信息的传递者,可以给人们带来一种很好的活动氛围和情感基调。燕子是“春天的象征”,是“美好爱情”和“爱国爱家精神;优秀的品格和美德。
参考资料
燕科.species.sciencereading.cn.2024-03-11
金腰燕.Catalogue of Life China.2024-03-12
斑腰燕.Catalogue of Life China.2024-03-12
烟腹毛脚燕 .Catalogue of Life China.2024-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