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东是历史
番禺区鹿步司棠下乡中心与东部,水月宫
甘棠树下的经历开村起源地文化历史记载文物聚集地,古时棠下水月宫前面有一株高大甘棠树,甘棠树前面为池塘,后面叫三角市,北上火罗岭又名
火炉山森林公园,南下
珠江又名珠江,棠下是当时较为兴盛风水结构完美的宝地。
水月宫为棠下中心西部与东部交界处,西街棠西荣(丰乐大社、达善、北社、新墟)东街棠东华(东北社、东南社、菱角社),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行政土改,棠下村被一分为二,原属棠西荣的丰乐大社和棠东华的东北社、东南社、菱角社共同组成棠东,而原属棠西荣的达善、北社、新墟共同组成棠西,后来
上社村从一条独立小村划入棠西荣共同自然组成承袭了棠下古名,棠东华承继了西部的棠下丰乐大社与东部棠溪简称棠东亦称棠下东村。
清乾隆初年鹿步司
棠下街道,棠下地带位于广州东部比邻车陂村,棠下范围东起
车陂路,西至华师大东围墙,北至北环高速路,南临与
珠江紧靠。棠下东南涌、棠下涌从珠江流过棠下,村庄分东、西村,两河景色秀美。据(
天河区区志)的记载,天河所在地区为古百越地,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
南海郡,郡治在
番禺区,棠下属番禺管辖,古史记:棠人不是寻常部族,棠人先祖祭祀之神,护佑之神便是
水月宫庙堂,
甘棠树便是棠人灵魂树,他们赖以生存在珠江
母亲河周围,棠人以农业耕种为主,棠人穷都是在粗衣简食中磨出来,他们在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形成,便在棠人长期勤劳世代相传的传统已经深入他们的骨髓。
棠德
广州市市为妥善安置广州老城区拆迁户的住房问题,由
广州市人民政府出资建设棠德社区,棠德形成于九十年代,“棠德”一词出自古籍、古诗词中有:“耕道而得道,棠德而得德”(耕种真理而得到真理,棠取自甘棠树下的经历)。“棠德”的意思是:“像甘棠树下的经历那样用勤劳双手世代相传去追求完美高尚的道德品质。”棠德南下辖有棠下、东、西村。
中山大道
广州市中山大道位于广州城区东部,1925年开始修建,路线呈东西走向,全长约14公里。西接
天河区区
天河路,东至
黄埔区黄埔东路,横跨天河、黄埔二区,全长14.8公里,是
广州市东西走向的干道之一。广州中山大道快速公交线广州BRT。西起
天河体育中心,东至黄埔夏园,共设26个BRT站点。包括体育中心、石牌桥、岗顶、师大暨大、华景新城、
上社、学院、
棠下街道、棠东、天朗明居、车陂、
东圃镇、黄村、
珠村、莲溪、茅岗、珠江村、下沙、乌冲、
黄埔客运站、双岗、沙浦、
南海神庙、庙头、南湾及
夏园站。其中,岗顶站和师大暨大站是世界上最长的BRT站点。
1925年,
孙中山在他的《建国方略》中提出了一个就是以
广州市为中心的南方大港,为了实施他的计划,就必须得打通广州市中心与
黄埔区之间的道路,
广州市人民政府动员了大量劳动人民,尤其是
石牌村、上社、棠下村(棠西荣、棠东华)车陂、黄村、东圃、珠村等城中村的人民,日夜奋战,终于在短短的几个月中就完成了道路的建设。因为这是由孙中山在《建国方略》中所提出的计划,为纪念孙中山而命名为中山大道。1987年为了迎接六运会的到来,就把它拓宽为48米的混凝土马路。
棠下春秋
鹿步司棠下乡
南宋初年开村,“棠下”这个名古已有之(亦称棠溪)。“棠下”的得名,取自“甘棠树下”之意,其源自一美丽的传说《棠下开村的故事》。而“棠溪”的得名,则是源于它有三条小河叫棠下涌、棠下新涌、棠下东南涌(古时“涌”、“溪”都是小河的意思),这是棠人赖以生存的
珠江母亲河。目前
广州市东部面积最大的
棠下街道,这片土地饱受古典乡村的浸润滋养,散发着勤劳世代相传的理性光芒,这里曾经是广州农业生产运动发祥地,以农业和生产量闻名于世,也曾经是以
水月宫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的策源地,以惊人的士气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捍卫了民国时期政权,也成就了自己在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而这一切都源于这个地方强大的集体力量,在近六十多年来,棠下美丽与曲折历程中这片一再让世人惊叹的土地上,曾经上演了怎样的各阶段
历史剧。
棠下水月宫,棠下中心的灵魂风物,它见证了甘棠树下的经历和棠下跌宕起伏的命运,在水月宫的神灵,棠人称她为水月观音菩萨,棠下两街以水月宫为界,东村棠东华、西村棠西荣。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古代的棠下隶属
番禺区鹿步司车陂堡,1952年棠下脱离车陂堡,独立设乡。1953年6月
广州市设立
黄埔区,由番禺县划归黄埔区管辖,棠下乡被划入黄埔区,成为广州市的一部分,1953年9月土改棠下乡被一分为二,被拆分为棠西乡、棠东乡。
1957年棠西乡恢复原名棠下,棠东乡启用棠东,1958年4月30日毛泽东主席来到广州棠下,成为棠下历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一笔。1973年8月成立东圃人民公社,棠下、棠东随东圃公社划归郊区管辖。1984年2月
白云区撤销全区15个公社,东圃公社改称
东圃镇。1985年5月24日国务院批准广州市设立天河区为
市辖区一级政权机构,棠下由广州郊区划归天河区管辖。棠下脱离东圃镇,1997年12月获广州市文明单位称号
棠下街道成立,棠下划入棠下街,2002年9月3日东圃镇撤销解散,棠东划归棠下街,
水月宫的观音菩萨又一次显灵见证了棠下命运,被拆分半个世纪的棠下再次统一,棠下、东、西村范围再次统一了,凭借的不再是铁与血,而与六十多年前相同的是在和平发展的环境中,棠下人兴建工业区,建大量标准厂房、仓库,搞生产队分红股份制造福村民,经过一代人的努力,这个历经分分离离合合的棠下,它也找到了通过振兴搞经济联社发展来壮大自己的富强之路。完整的棠下在哪里,也许近半个世纪执着的寻找,已经有了答案,在这一漫长的寻找中,所经历的大悲大喜,不仅成为棠下人的集体记忆,也书写了一段不可忘记的历史。
甘棠树下
棠下村的开村有一个十分美丽的传说,
水月宫一带绿草如茵,溪水晶莹,花香鸟语,翠竹横斜,杨柳依依,还有一株高大的
甘棠树,一天一位衣衫褴褛、憨厚诚实的青年大汉路经此地,坐在甘棠树下,顿觉得沁人心扉,不知不觉就睡着,梦中一位白发老翁告诉他这是块风水宝地,是个好有发展前途的地方,如今赠给你,你就做这里的主人吧!”说完,跨上
丹顶鹤,腾云而去,青年一觉醒来,举目四望,发现此地果然是个好地方,便决定扎根于此。他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披荆斩棘,开辟出一块块良田。此后不懈努力,世代相传,这里就成了鸡鸣狗吠,炊烟袅袅的村庄。为纪念甘棠树下的经历,人们把村子命名为“棠下”以后,
潘姓、
锺姓、
梁姓、
李姓、
苏姓人家相继迁来,开发繁衍。
棠下街道不断壮大,棠下村两街棠西荣和棠东华,按达善社、丰乐大社与
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1953年由于行政土改棠下,西部棠西荣承袭了棠下的古名,而东部棠东华承继了棠下中心与东部棠溪简称棠东,故民国时期同属棠下,从此旧社会时期著名的五虎村棠下村两街棠西荣与棠东华被分成棠西与棠东两大行政村,棠下开村的美丽传说终归棠下(棠下西村),风水宝地
水月宫归属棠东(棠下东村),这是
天河区最美丽最曲折的真实历史故事。
水月宫
天河区原是
广州市郊区的农村,百姓们都信神佛,天河区
庙宇水月宫,除建筑价值外,皆因其灵气而著名,从而保留至今。为古代志书志所记载的是棠下村水月宫。
天河区最有灵气寺庙水月宫,说水月宫最有灵气,皆因其有两个传奇的故事。一是古代志书记载和
举人题联。二是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
故事一:古代志书记载和举人题联。
据民国20年(1931年)版《番禺县续志》记载:“观音庙,
乾隆初棠下乡人建……乾隆庚子乡人李名奇有记。又相传每年棠下收租食物必先供奉然后才散食,耕丁欠租牵牲入庙内,牲即不育,故欠租者不畏佃主而观音之烜赫云。”其大意是:观音庙(
水月宫)清乾隆初年由棠下乡人所建,当时棠下乡包括棠下和棠东。李名奇是棠下乡举人,曾在庙内柱上题有对联:“乾隆,庙建戊辰,越五载重光,奇之生,同此岁、月、日、时,周甲始登科,承先祖经营,劳堪称慰;嘉庆讼成壬戌,历六载而再犯,树之大患在庚、申、坤、未,旁门能消煞,荷灵神点庇,泽普无疆。”其意为:水月宫在
乾隆戊辰年间建成,经过25年再重修,李名奇是在建庙的那年那月那时出生的,60岁才中
举人,这座庙和各项事业靠先辈经营而得,感觉满意安慰;而在
爱新觉罗·颙琰壬戌年间,曾经和龙眼洞人因水利而打过官司。门口的大榕树每当庚、申、坤、未之年会有事故发生。而在增开过旁门之后,得到神灵的
庇护,棠下乡便安然无恙。李名奇将自己的身世与水月宫的灵异连在一起。县志记载,每年棠下乡人将收租得来的东西先供奉
观世音,然后才分发给各户。耕丁。如佃农欠租不交,佃主就将他的牲口牵入庙内,牲口就不能再生育。所以,欠租者不怕佃主而怕观音的显灵。这段记载,显然有
迷信色彩,但是否牲口因被牵入庙,受到惊吓或巧合等原因导致不能生育也有可能。在当时一些现象不能做出合理解释时,人们往往用神鬼显灵来补充。
故事二:信赖水月宫的灵气,协助国军平定军阀叛乱。
民国时期天河地区深得民心的平叛战斗光辉事迹,强权可以逞能于一时,但时机一到乡民百姓则群起而攻之,旋即土崩瓦解。史论“
得人心者得天下”,在此再次得到印证。
民国13年(1924年)9月,
孙中山在
韶关市誓师北伐。11月,孙中山离穗北上,次年3月病逝于北京。
广州市局势十分复杂。
民国14年(1925年)6月,驻粤滇军将领
杨希闵,
桂军将领
刘震寰发动叛乱,控制广州
珠江北岸。
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迁往
河南省(今
海珠区)士敏土厂办公,下令罢免
滇军将领杨希闵,桂军将领刘震寰的职务,并命令在韶关的粤军回师平叛。
滇桂军驻扎在东圃地区、
瘦狗岭和广九沿线一带。他们军帽上有着一条红色的辫带,因此当地老百姓多叫他们为“红头军”。该军纪律松弛,叛乱后设防至员村、石牌、沙河附近时违纪更严重,经常强买强卖,找大床当铺板。他们性好食辛辣味,路过菜地,刚出土的姜苗也被拔光,造成军民关系非常紧张。当地流传着“红头军,(睡)大床,(找)姑娘,食子姜”的顺口溜。
6月12~13日,粤军东征军回师,沿
广九铁路(今广深铁路)向
广州市进发,并派人到各村联络,要求组成农民自卫军协助平叛
为讨平滇桂军叛乱,广州国民革命政府命令东征军回师广州,并派人到棠下村联络,要求村民协助平叛。
因信赖
水月宫观音菩萨有灵,村中父老在水月宫商讨,经研究决定在庙里组织临时救护站,同时派出村民随部队支援。村民按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共4段,每段派25人,共100人左右,任务是做向导、运送弹药、后勤
熬粥送饭、组织担架运送伤病员等。初期国军还计划给支援人员发放枪支,后来因从
黄埔军校发运的枪支弹药未及时运到,村仅有几支毛瑟单响步枪又留作治安联防之用,最后决定这些人员准备一些铁罐,到时在罐中放鞭炮,佯装
机关枪声,以补火力不足。军民出发前夕到观音庙内烧香以求神灵庇佑。在阵地战斗中,双方对峙,关键时候,有点痴呆的村民潘有顺突然站起来,大呼:“有怕(不要怕)!,冲啊!”结果潘有顺被敌人子弹打中,负伤,但他仍然大呼大叫,发狂似的向敌军阵地冲去。敌军顿时一片慌乱,军民于是士气大振,一齐高呼“冇有怕!”发起冲锋,一举击溃敌军。战后评功时认为潘有顺虽违反纪律,但勇敢不怕死,振奋了士气,应当受到表扬。后来人们都叫他傻司令。但人们相信,这是观音菩萨显灵。讨平叛军后,广州国民革命政府派人到棠下乡感谢乡民的支持。国民革命军
何彤旅长等几十人从城里乘搭广九车到车陂站,下车后浩浩荡荡,迈着整齐步伐,打着战鼓,奏乐进村,棠下村乡绅父老和村民也列队在
水月宫前夹道欢迎,并在庙内设宴招待。为表彰平叛相助,密切军民关系,何彤旅长还送来烧猪一只,供奉神灵后分派各人。军民再三烧香叩拜,酬谢神恩。水月宫又称观音庙。据佛家经典所载,
观世音有33形态之说,其中民间流传较为广泛的是观音看水月的形态,因此观音又称水月观音。观音以救苦救难著称,是民间尤其是妇女最崇拜的菩萨。
水月宫位于棠下街棠东新庙前街13号。此庙属番禺鹿步司棠下乡两街棠西荣、棠东华各自然村共有,俗称众村庙。始建于
南宋,修建于清
乾隆十三年(1748年),重修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1993年初,重修时填高地台。2004~2005年再次重建,大部分使用新材料。该建筑坐北朝南,两进三间一天井,通阔25米,通深30米,占地面积750平方米。前临街口,为两段街(棠东华与棠西荣)交界处,左右均为6层楼房。该宫在清《
番禺区志》和民国《番禺县续志》中均有记载,在
天河区旧社会被人们称为‘十八乡总舵’,是当时较为兴盛的观音庙之一。
两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脊身有一些彩色灰塑,人字形封火山墙,瓦面铺作碌灰筒瓦。青砖砌墙,勒脚和门框部分用
花岗石。屋前有檐廊,较窄,没有檐柱。屋檐有文字瓦当,檐下有彩色雕花檐档。大门门额有石刻牌匾,上刻阴文“
水月宫”,笔画流畅有力。传说是清末有“岭南第一才子”之称的
宋湘(1757~1826年)所题。大门两旁有石刻对联,上联:“莲性闻香皆宝筏”,下联:“杨枝垂荫即甘棠”。门联为本乡
举人李名奇所题,描述观音端坐莲花之上,手持
垂柳的状态。门联上方有
浮雕的蝙蝠像。门额上方有壁画,光鲜艳丽。头门面宽3间,进深3间。天井两边有走廊,卷棚顶,有两根四方石檐柱。后堂大厅前面有一廊,卷棚顶。靠天井处有两根八棱檐柱。厅内有四条圆木金柱,上有对联。神坛上供奉着观音菩萨。
棠东丰乐大社潘氏始祖
棠下的第一大姓是
潘姓,棠下丰乐大社与
上社和福善的南边大街、迎福里一带是他们的聚居地。相传他们的远祖是中原古潘国人,其地望可能在今
固始县。
晋朝时,
荥阳市中牟潘氏已成名门望族,故棠下潘氏以荥阳为堂号。棠下丰乐大社建有兰溪潘公祠,与上社潘氏同宗
同源。
棠下潘氏与棠下钟氏都是中原人,本有姻亲关系。
章怀皇后远祖
潘美与钟氏南迁始祖钟轼是翁婿关系。
赵匡胤时候,潘美率兵抗辽,与大将
杨业不和,导致兵败将亡,被朝廷追究,株连九族。其族人、亲眷南逃
傣族。钟轼隐居番禺慕德里司马腾堡村(今
从化区屈洞村)。潘氏族人亦在
广州市和珠江三角洲一带隐居,钟、潘两姓世代友好,和睦相处。故民间有“凡有钟氏聚居地,必有潘氏毗邻”之说。
这是古代传说,本村老人在整理族谱和寻根过程中,发现这个传说是受小说《杨家将》影响所致,潘美是
宋朝开国大功臣,而且棠下潘氏是潘美后人。
潘达微与兰溪潘公祠
棠下最早的潘氏太公祠堂皆因有皇帝赐的牌匾而逃过清兵烧毁而著名的棠下丰乐大社兰溪潘公祠按资料记载,潘达微生在鹿步司棠下乡棠西荣街,为安葬黄花岗烈士,潘曾经将祖屋
典当,祖屋数易其主,近年在村委会和文博爱好者的努力下得以保全,并在2001年定为
广州市市内控文物。在祖屋不远,有潘达微的太公知祠堂——兰溪潘公祠,也是普通的岭南祠堂的格局,并不格外豪华。1913年,与潘有交往的同盟会会员、警察厅长
陈景华被清兵缉捕,潘也受到牵连,清兵追到棠下棠西荣街丰乐大社,曾准备烧毁兰溪潘公祠,后来还是见到
聂氏宗祠内皇帝赐的牌匾,士兵不敢烧,只好把祠堂封了(牌匾文革时期被烧毁)。潘的父亲是清朝的武官,祖上有皇帝赐匾,至少也应该是知名的乡绅——历史就是这样的耐人寻味,反清的革命者出身于官宦人家,宗祠又要靠自己所反对的皇帝的面子来保全,可见推动历史进程的艰难。
潘达微的—生,着力建设一个人人平等的平民社会,而今天的棠人,带着浓郁的平民气息,如果真如文物部门和学者所愿,在棠东建成纪念潘达微的纪念馆,也应该符合潘的精神。
兰溪潘公祠
位于
棠下街道棠东丰乐社大塘边街10号(棠下丰乐大社),始建于
南宋,清末修建,民国13年(1924)曾做济美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做过生产队队部,1999年重修时主要是首进改盖绿色琉璃瓦,室内改铺粉红地板砖,新绘壁画。坐北朝南。三间三进,总面阔13.6米,总进深42.4米,建筑占地面积576.6平方米,三进均为龙船脊,人字封火山墙,首进为绿色琉璃瓦。第二、第三进为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石勒脚。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廊立有两根方身石檐柱,檐柱与山墙之间为木虾公梁,梁架上有雕花。封檐板雕有“回”字形纹饰,山墙头上有灰塑花纹。石门额阴刻“兰溪潘公祠”。石门联阴刻“凤毛欣济美,麟趾庆兰溪”。门联上有蝙蝠兽面
浮雕,门额上方墙上端有壁画。大门口两边有石门枕。内有两根
砂岩石八棱后檐柱。
中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一架。有两根砂岩石檐柱,4根
坤甸铁樟木圆金柱。设有屏门,上悬木匾,书“济美堂”。
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有两根砂岩石八棱檐柱。间有一古神盒,上面有古朴的人物花卉。后墙有两根八棱檐柱。天井放有一块
花岗石匾,上刻“启明”二字,上款“民国甲子”。下款“季秋吉旦”。
为不忘祖荫,其玄孙尔政、尔昌、尔旺分支棠下丰乐社后,在丰乐大塘边建了兰溪祠堂,取名济美堂,供奉盘兰溪夫妇神位。
潘兰溪,棠下村潘氏二世祖
梅溪潘公祠
又称慕隐潘公祠,位于棠下村丰乐上街,是丰乐社梅溪房的
聂氏宗祠。
史达祖的来孙慕隐分支丰乐,居上街。在丰乐上街建有梅溪祠堂。
因只有二进,规模较小。坐西向东,长22米,宽13米,面积286平方米。
供奉梅溪夫妇和慕隐夫妇神位
新中国成立后曾作过生产队队址。
德珍潘公祠
潘德珍,棠下村潘氏兰溪房祠堂。
尔政潘公祠
尔政潘公祠、尔旺潘公祠、尔昌潘公祠,棠下村潘氏兰溪房在丰乐的祖祠。
(兰溪潘公祠,梅溪潘公祠)公布为
广州市市文物保护单位。
棠下杰出人物传
潘达微是我国近代史上著名的革命家。他的功绩已镌刻在黄花岗上,彪炳千秋,潘达微出生于
天河区区
棠下街道棠东,他15岁就出外干革命,常受通缉追捕。由于怕连累乡亲,非必要他甚少回家乡,而且由于知道干革命的危险,一旦暴露身份,便会株连九族,所以遂谎称自己是南海人。但尽管如此,他的故乡仍受到连累。当清兵追到棠下乡棠西荣街找不到潘达微,就准备烧潘达微的太公祠堂——兰溪潘公祠,可是当时祠堂上挂着一个皇帝赐的牌匾,士兵不敢烧,只好把祠堂封了。(牌匾文革时期被烧毁),却烧了
潘达微家族潘溢祖的花厅和尔昌祖的书房、花园。从此之后,潘达微再没回过故乡,他的子女也便和故乡的亲人失去了联系。
2001年是潘达微诞辰12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历史名人,
广东省省美术家协会、
广东美术馆、广东中山图书馆主办了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暨广东早期漫画史料展,并于8月14日举行开幕式。知道这个消息后,
天河区棠东的乡亲父老奔走相告。开幕那天,天河区政协覃盛初、符勤兵、
蔡国强3位副主席来了,棠东委会的乡亲父老开着车来了,潘派及十婶来了,潘晶及他去了美国定居的儿子也来了……在这个特殊的时刻,特殊的场合,潘家后人和乡亲
欢聚一堂,参加了这个隆重的开幕式,以特殊的方式纪念潘达微诞辰120周年。
2001年10月6日,潘达微唯一健在的女儿潘剑波和潘达微的四儿媳刘玉琼及其一双儿女潘经纶、潘灵君专程从
香港特别行政区、
澳大利亚赶回广州,参加10月9日
广东省纪念
辛亥革命90周年暨省政协文史委、省美术馆编的《魂系黄花——纪念
潘达微诞辰120周年》一书首发式活动前,表示要回父亲生活过的乡下看看。
10月7日,村委会一早就派车到东方宾馆迎接潘氏一行,首先把他们送到黄花岗公园,拜祭七十二烈士和父亲的陵墓后,便驱车前往故乡棠下街棠东。潘剑波拄着拐杖,在乡亲的搀扶下,来到了
棠下街道棠东启明大街6巷8号——潘达微的祖居。他们面对着这残旧的父辈的祖居,潘氏一行感慨万千,先后在这祖屋前拍摄留念。随后,他们在乡亲的带领下,参观了正在重修的兰溪潘公祠,游览了故乡的街道。所到之处,乡亲们前簇后拥,欢声笑语,迎接历史名人的后代,海外的亲人。
中午,村委会盛情地招待
潘剑波一行。潘家的族人都来了,大家频频向潘剑波一行敬茶,倾诉着各自的思念,畅谈着
潘达微的生活细节,缅怀着潘先生的革命事迹。
在频频的举杯中,在絮絮私语中,在泪花与欢声笑语中,潘达微的后人圆了几十年的故乡梦,而故乡的亲人也尽情地表达了他们对潘达微无穷无尽的思念。
棠下人民将永远怀念这位在本村出生的历史名人潘达微
民国时期天河地区最具国际意义的营救
此事由1996年编者采访记载。当事人潘惠其已经病故,当潘太太从床底下把佩刀找出来时,两眼已有泪花。
美国军队飞行员所赠送的其他东西都销毁了,潘太太以佩刀用来砍柴为理由保留了下来。
1944年11月29日上午,盟军机群袭击
武汉天河国际机场。据目击村民回忆,日机一听警报就四散飞走。一架美军重型轰炸机B49轰炸完后可能还想炸什么,多盘旋了一下,结果落后了。被飞回来的日机截住,几架围攻。盟军战机在击落日机一架后,也被日机击落,飞行员被迫跳伞,降落在棠下乡北面的山岭。
次日早上,棠下乡青年农民潘流泰上山砍柴,见到在山上野坟的棺材中向他求救的飞行员。潘流泰不懂英语,当即回村找潘惠其商量。潘惠其曾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读过书,略懂英语。当晚潘流泰与潘惠其,以及潘磷献、苏娣、潘苏娣3名热血青年乡民上山见飞行员,得知其是打
日本的美国盟军飞行员时,大家决定营救其脱离险境,并亲切称呼其为阿活(译音)。
当晚,几位热心的青年农民冒着生命危险,将阿活打扮成农民护送下山。
美国军队飞行员阿活将佩刀以及一身军装、一批宣传品赠送等物资送给潘惠其。随后,又护送到附近驻
萝岗区的国军第六十三军第十二大队(此大队有棠下乡
李姓族人当排长)。随后按照大队的要求,共同组成护送队,将阿活乔装打扮成普通百姓,经过十多天步行到达
曲江区国军第六十三军军部,再转美国盟军第十三航空队(飞虎队)指挥部。乡民的爱国行为,受到当时
国民政府和美国军方的奖赏。
1945年,日军投降后,设在
广州市的国际善后救济总署的美国官员无偿地调拨一批大米给棠下,作为向当地乡民冒着生命危险拯救
美国军队飞行员一事的酬谢。
美军飞行员留下得佩刀长395厘米,其中刀身长25厘米,刀把长14.5厘米。刀尖略弯,最宽处3.5厘米,窄处2厘米。刀把为黑色
PR 酚醛树脂。刀重1公斤。与普通的刀不同的是,此刀把中有槽坑,装有弹簧。平时可将刀的一半缩入刀把内,必要时一按弹簧,刀立即弹长一倍,令对手猝不及防。
棠东龙门李氏始祖
文翘李公祠
位于
棠下街道棠东龙门路(棠下村东北社),左邻李氏
聂氏宗祠。始建于明永乐年间,清
康熙和民国期间都有重修。坐东南朝西北。三间三进,总面阔13米,总进深32米,建筑占地面积416平方米。硬山顶,耳封火山墙,龙船脊上有灰塑。由于长期被雨水冲蚀,图案已模糊不清,碌灰筒瓦。青砖墙,红砂岩石脚,前面有小广场。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十一架。前廊左右有石包台,上有八棱檐柱,柱身上部有柱头装饰,檐柱与山墙之间有木梁。封檐板,前廊斗及步梁均有雕花。墙上端有山水壁和诗词。墀头上有灰塑,部分被破坏。施红砂岩石门夹。石门额阴刻 "文翘李公祠"。
后堂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十三架。有4根圆木金柱。有两根方身石檐柱,3层漏斗形柱础。前廊梁上有十字交叉栱。
驼峰,斗栱上有繁复的雕花。
李文翘棠下村
李姓第十世祖(今棠东村李氏第十世祖)。
棠下村东北社李姓(今棠东),明永乐年间,李佛观从程界东村分迁棠下,在东北社择地建祠,成为棠下李氏基祖,现已传至29传。
棠下村丰乐社李氏(今棠东),明朝时期,李广居从程界西村迁棠下丰乐。现已传至25传。
位于
棠下街道棠东龙门大街(棠下村东北社)的蚝壳屋不仅建筑年代久远,而且规模宏大,墙基就有4米,故称“石楼”,而且还有一段故事。
据史书记载,“广州自唐以前,皆以竹茅为屋。”(民国《番禺县续志》)。又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广州城内大火,烧毁草房无数。官方下令,以后城内民居不得盖草屋。因此可以推论,当时城外天河地区大部分是草屋。从
南宋时期至
清代五百年间,除少数富裕人家住土墙屋外,大部分平民住的是茅草房。建于清
同治六年(1867年)的
渔沙坦村和浩
徐庶庙,算是当时村中最好的建筑,也是土墙,现仍有遗迹。
通常的红砂岩石地脚只有1米高大约从清朝中期开始,人们陆续住上泥墙屋。著名学者
陈韵于民国16年(1927年)写下一组《自然讴歌集》,其中一首名《北郊书所见》:“泥屋三间树几株,春光如海注
黑眶蟾蜍;儿孙鸡犬齐环膝,白发村婆唱木鱼。”可见,民国时期广州郊区泥屋已经很普遍。泥屋的墙体分两种,一种是用泥土打制成大块的泥砖砌成,另一种是用夹板把泥土逐层夯实为墙,当地人们称之为“墙”。泥墙很厚,约有半米,隔热保温,冬暖夏凉,这种房屋造价便宜,但经不起风雨和震动。而富有人家在舂墙外砌砖墙,既防风雨又防暑保暖,美称“金银包”。冼村
新中国成立前四分之一是泥墙屋。至今,
天河区村中仍有一些泥墙屋。据2003年前进村统计,仍有14间泥墙屋。1993年8月,因台风暴雨,珠村倒塌泥墙屋5间。
棠东东南社东边苏氏始祖
达孝苏公祠
《棠下东边苏族谱》讲述广州棠下达孝苏
公祠苏氏后裔的源流:原来
广州市天河棠东(以前称棠下东边苏)苏达孝公是
苏轼的第十一世孙(轼—迈——峤—师德—万方—日新—震诚—汝之—茂霖—达孝),距今已有600多年了。
位于
棠下街道棠东桂大街南头(原棠下村东南社)始建于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1945年改作小学,1988年小学搬出时曾作过装修,最近一次重修于1996年,门面外部保留原有柱,墙,地面,室内新铺
大理石。
该祠坐西朝东(方向82度),同宽18.4米,同深38.2米,占地面积702.9平方米。门前有空地,左右为民居。
龙船脊,硬山顶,碌灰筒瓦,人字形封火山墙。屋檐有文字瓦当,青砖墙,红砂岩。
大门条石筑砌,门额木刻:"达孝苏
公祠",落款:"戊辰年重修"。
头门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四廊。天井
花岗石铺砌地面,两侧有廊,廊内有花岗岩檐柱。
二进
聂氏宗祠建于0.32米高的平台上,4级台阶而上,红砂岩地面。4根花岗石柱,明间宽阔。神台上供奉苏达孝夫妇神位,旁边还有苏子宽神位。
左侧有衬祠,衬祠后边两进是厨房和杂物间,村民婚嫁,生日喜庆都喜欢到祠堂来摆酒。
始祖苏礼(号达孝),元代流落车陂,以补鞋为业。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定居棠下,后建有达孝苏公祠,至今有千余人。
苏达孝,棠下村东边苏氏始祖,
苏轼的第十一世孙。(今棠东)
棠东东南社东边梁氏始祖
位于
棠下街道棠东正南大街6号(棠下村东南社),始建于明代,
新中国成立后作过孵化场。1993年重建,现此祠门面已修一新,墙壁已贴瓷砖,木梁已换石梁,外部地面已用水泥铺过,门框为
大理石,室内四壁均贴瓷砖。整座
聂氏宗祠全部采用现代建筑材料,连梁架都是水泥结构。
祠堂坐北朝南(方向198度),三进四廊两天井,宽20米,深25米,建筑面积500平方米,前有空地,临街。
三进大厅的屋顶都是硬山顶,龙船脊,人字形封火山墙,琉璃瓦滴水剪边,虾公梁。墙面全部贴了瓷砖,勒脚用水泥加石米,门框用
花岗石。
花岗岩门额,上刻阳文:"梁氏宗祠",落款:"癸酉年重修"。
门联被红门联遮盖。
俗称“田边梁”,至今20代。
故棠下村棠西荣街(今棠下)。
棠下达善社钟氏始祖
维新钟公祠
锺姓也是棠下的第一大姓,始祖钟维新,其祖先为
宋朝将军,钟维新的祖父钟永,有一子钟洪基,钟洪基有二子:钟维章、钟维新。
南宋咸淳二年(1266年),钟维新迁居棠下。钟维新有三子:钟友儒(早逝)、钟云涧。钟云涧留居棠下。棠下钟姓今传31代。
钟维新,棠下村钟氏始祖,
北宋防御使
钟轼的第五世孙。
兴教钟公祠
钟兴教,
棠下街道钟氏第二世祖(棠下菱角社钟氏始祖)
一政钟公祠
钟一政,棠下村钟氏第三世祖。
南溪钟公祠
钟南溪,棠下村钟氏第八世祖。
湛川钟公祠
该祠位于棠下街棠下村达善大街27号。建于明代,清末重修,其后20世纪80年代,1993年和2003年5月再次重修。祠坐西朝东。两进三间一天井,通宽9.86米,通深16.20米,占地面积159.73平方米。前面临街,街对面是4层房,左边临巷,右边为6层民房。
花岗石门框和门枋,门枋上悬挂黑漆木匾金字"
毛主席视察棠下纪念馆"。无上下款。檐板雕缠枝花纹图案。硬山顶,正脊为龙船脊,瓦面铺作碌筒瓦,滴水剪边,青砖砌墙,花岗石勒脚。
第一进面阔一间9.86米,进深两间4.4米。大厅中有花岗石柱两条,高4.40米。
第一进后的天井长4.97米,宽3.10米。天井两边有卷棚廊。天井中心起棚。并与前后进封闭连接。
第二进面宽一间9.86米,进深两间6.8米。共有三十七架,大厅中有
花岗石柱两条,高4.40,米。第二进大厅上有会议桌和两长椅。
1954-1956年初,该祠是棠下第一农业社社址,1956年又做棠下高级农业合作社社址。
龙葵钟公祠
该祠位于
棠下街道棠下村达善大街49号。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
咸丰十年(1860),1994年和2003年。坐西朝东。三进三间,通面阔21米,通进深48.70米。建筑面积1022.7平方米。三进大厅都是硬山顶,龙船脊,脊身有灰塑狮子,花卉等,两端是镬耳封火山墙。青砖石脚墙。
门前有檐廊,瓦当有文字,没有滴水,檐下有壁画,檐廊左右各有一个石包台,上面各立有两根
花岗石4方檐柱,其中中间两根檐柱柱头上有柱衬。两根檐柱之间有木质虾公梁,横梁上满是繁复的雕花,上面的斗栱上也都有雕饰,挑尖梁上的横梁,
驼峰,斗栱以及昂嘴上同样满身雕花,封檐板雕花精美。墙壁上有壁画,中间的一幅是"春满乾坤",左边包台上方墙壁上的是"三口吉庆"。壁画都是很精美。大门门板漆成黑色,有铜门。
石门额阳刻繁体字"龙葵钟公祠",无上下款,石门联阴刻"青山环廊北 绿水绕祠前"。落款"钟和春"(该村
清代举人)
厅中供奉"明十三世祖考
龙葵钟太老府君神位" 据族谱记载,钟延圭(1491-1573)字应文,号龙葵,棠下钟氏第十一世祖,钟湛川之叔。
2002年7月,毛泽东视察棠下农业生产合作社旧址。
(湛川钟公祠,龙葵钟公祠)公布为
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世美钟公祠
该祠位于棠下街棠东村正南大街西头。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
咸丰十年(1860),坐西朝东。两进两间,通面阔21米,通进深48.70米。建筑面积1022.7平方米。
头门面宽2间,进深1间,平面形状如凹字形,中间内凹的部分是大门,门口两边有门墩。门额挂有一块木牌匾,上书:世美钟公祠,下款:壬午年,无上款。
室内改建较大,大部分柱子换成砖柱,梁托雕花精美。
钟世美,棠下村钟氏祖先。
棠下潘达微故居
潘达微祖居,又名新厅。位于天河区
棠下街道棠东启明大街19号,建于
清代,两进三间,水磨青砖石脚,硬山顶,碌灰筒瓦。面宽约11米,深约18米。两进之间的天井已经盖上瓦。首进门官上的灰雕图案十分精致。二进厅堂残留的屏门上还有精致的木雕花卉。左间宽约4米,是卧室;右间宽约2米,前是厨房,后是柴房;天井与祖堂之间有门进入卧室和厨房。同盟会员,曾冒险收葬辛亥三·二九起义死难烈士遗体于黄花岗。少年时,
潘达微曾在该屋居住过,后为支持
孙中山革命,将该屋典卖。
潘达微(1880~1929),又名心微,乳名阿忠,字铁苍,号景吾、冷残、觉庐冷道人等,祖籍番禺县鹿步司棠下村(今广州市天河区棠下东村)人,其本人出生于今广州市
荔湾区。父为清末武官和广州广仁善堂的创始人之一。潘达微晚年潜心艺术,在美术、
摄影等方面很有成就,其摄影作品曾获国际摄影沙龙奖。
2002年9月1号,公布为广州市登记保护文物单位。
棠下龙舟历史
以前棠下村一共有九条龙船,福善社、丰乐社与上社、东北社、东南社、新墟社、每年从农历四月初八日开始,就将龙船从淤泥中挖出来,洗净、装修,然后采青、训练,从五月初一至初五棠下(西村)和棠溪(东村)的龙船都会一起出去探亲,连续5日外出会友,有时还有政府或地方组织噶竞赛活动。之后又埋回如泥土度保存。民国19年(1930年)棠下丰乐大社有一只船系新涌口翻沉,91人落水,38人溺死。就是因为这样,棠下丰乐大社的人就将龙船埋了,发誓不再参加这项活动,后来还把棠下新涌填埋了,棠下新涌现还保留一小段遗迹在骏景花园内,之后棠溪东南也没再扒龙船,所以从此棠下中心与东部就没再扒龙船,后来上社也由于历史原因再没扒龙船,历史番禺县鹿步司棠下村只剩、棠下福善、棠下北社、棠下新墟继续发扬着这项传统龙舟活动至今。
棠下涌
是一条由
珠江连接到棠下村的水乡涌,历史棠下村福善社、丰乐社与
上社、东北社、新墟、龙船外出探亲会友出珠江路线。
从BRT棠下村站出来,就是棠下涌。平时的棠下涌行人并不多,显得十分安静。但每年的
端午节,这里却热闹欢腾。棠下龙舟景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如今,棠下村已有16条龙舟,平时都藏在棠下河涌里,每年龙船赛期间,活跃的有8条船。
棠下新涌(原棠下大社)
原棠下村中心还有一条棠下新涌已填埋,也有着上百年的历史。
棠下东南涌
又称棠溪东南涌,是一条由珠江连接到棠东东南社的水乡涌,历史棠下东南社(棠溪)龙船外出探亲会友出
珠江路线。
从
车陂南站地铁站出来,
车陂路向南直走右边就是棠下东南涌,平时行人并不多,显得十分安静,棠下东南涌同样有着上百年的历史,现还残留存一小段遗迹。
棠下陂头拦河坝
这是一个大型
水利工程,至今仍在。270多年前的清朝
乾隆时期,落后的乡民是怎样将它建起的?太不可思议了,于是将功劳归于法力无边的神仙,这样就产生郝公和尚半夜施法筑陂的神话。
水利,是农田的命脉。天河地区的农村,历史上曾多次因为灌溉争水而发生大规模的械斗。为了保证灌溉,乡村都组织兴修水利设施,包括筑堤、修水库、河道裁弯取直。其中最大的,并延续至今的水利工程是棠东村陂头拦河坝。
该水坝位于
车陂涌上游的棠下街棠东。建于清乾隆四年(1739年),1965年重修。坝宽50米,高8米,底座宽30米。坝下设有分水口,将水分别引向棠下东、西村、车陂3乡。
清代的陂头拦河坝,经重修后依然发挥着抬高水位和分流的作用(2005年摄)
当初这样一个巨大的工程是谁主持兴建的?为何选址在这里?筑坝石块来自何方?这都没有任何文字记录,但民间却有种种传说。
据传,清乾隆时代,有一郝氏僧人从北方云游南下,路过车陂村官路边,看到有
郝氏宗祠,喜出望外。他说,踏遍江南数省,找不着本氏族人,这里有偌大的
郝姓祠堂,人丁肯定不少。于是他特地拜会郝氏长老,交谈甚欢。郝氏长老询问和尚籍贯及俗家名字。和尚说:“出家多年,如闲云野鹤,早已忘记籍贯和名字,人皆称我为郝公和尚。”
骏棠广场
广州骏棠广场位于
天河区中山大道西棠东BRT站旁,以周边大型高尚小区(骏景花园、天朗明居、棠德花园等)近10万白领商务群体和40万棠东现有居民为基础消费群作为支撑,为商户提供盈利的坚实基础和保障.目前已进驻的商家有:1、餐饮类:
必胜客、麻田会、
傣妹火锅等;2、休闲便民类:
屈臣氏集团、怡家联惠、流行美、尚美女孩等;3、服装、鞋类:
潮流前线、
九牧王、
艾哲、古川琦、
卡路约翰、莱古洛、CO\u0026Li、酷酷乐童装等;4、鞋包、皮具类:
啄木鸟科、
花花公子等;5、内衣类:贝尔妮芬、
姣莹、挺美、舒微、丽人诗歌等;6、化妆品、精品类:
梵美诗、美爆、女人坊等。
骏景花园
位于天河区棠下街棠东牌坊对面,骏景花园土地原属棠东,棠东村委前村长潘迎满签字出售此土皮给
合生创展集团建造科技园后来建成了大型的高绿化低密度园林社区。占地面积:6.4万平方米,建筑面积:20万平方米。绿化面积近15万平方米。
社区建有多个主题园林景观、2个大型会所、5个泳池、2个
羽毛球场、20多项康体设施、1家文体协会、12个社区活动团体,随时愉悦您的身心。小区内有超市、往东走几十米有“
卜蜂莲花”,银行,文化中心,肉菜市场等。还附设有从托儿所、幼儿园到中学一应俱全。毗邻
天河公园,南临黄埔大道,北依中山大道,多达18条公交路线令交通方向。
东村回忆被征用棠下土地状况
天河区原是
广州市郊区,作为广州东部的农业乡村,棠下人甚至是卷起裤脚下田,挥起锄头种菜的地道农民。他们都没有编写的经验,甚至还“拿起笔杆比锄重”,但在历史“号角”的驱动下,毅然拿起了笔去干“常人不敢干的事业”,值得佩服他们的勇气,也赞美他们的精神。
过去记述了过去村中发生过的历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历史上各阶段的状况。此中有欢笑,也有眼泪;有经验,也有教训。成功的令人自豪,奋发向上;失败的可以作为借鉴,令后来者可以绕过暗礁,避开过去的尴尬。我们相信,善于承先启后继往开来的棠下人,一定能善用历史,开拓进取,创造更美好的宏业。
进入新世纪之后,作为
改革开放前沿的
广州市,除了在经济上继续充当领头羊角色外,在城市改造和建设中也走在前列。当前改造。“城中村”的呼声越喊越响,随着近郊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中村”即将成为历史。等到改造的鼓声一响,那时棠下街的一切就要成为历史,史资料记载是件功在千秋的美事,如此难得的瑰宝,愿历史留在读者心中。
村界的划分,初时并无明确标志,只是按土改时“耕者有其田”的原则,以田块的主人的归属为依据。因此最初的边界并不是直线,而是犬牙交错,还有一些“飞地”(远离本村,深入邻村范围的土地)。为了便于管理和灌溉,合作化和公社化时期,相邻的村、队曾作过一些小量的调整,“飞地”没有了,但“犬牙”还在。因此,现在的棠东边界图还是弯曲的,象个曲背的人形,也有人说象海马。
东边征地情况
棠东位于
广州市东部的城乡结合部,南临珠江,北靠
车陂涌上游大坑,
广深铁路、黄埔大道、中山大道、
广园快速路公路、北环高速公路横贯其中,形成优越的交通环境。广州市区向东扩展,要建设未来国际大都市的第三组团,棠下街正处在地段的中心。
五六十年代起,刚开始向工业化迈进的广州便在棠东征地建厂,广州化工厂、珠江造纸厂、广州化学纤维厂、广州合成橡胶厂都相继定址棠东。尤其是1956年
广州氮肥厂筹建,连续几次大量征用棠东田地。到了八九十年代,随着
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更多的企事业单位、更多的住宅楼盘开发商都相中了棠东这块黄金宝地。目前,骏景花园、棠德解困小区、省检察院宿舍、市检察院宿舍、春江花园等几十个项目均已建成,还有一批征地项目正在洽谈当中,棠东可利用的土地将会越来越少。
除了国家征用大量土地外,为了保住“财路”,棠东村还利用工业预留地在村子周围兴建了工业区,建了大量的标准厂房、仓库,有些经济社还集资兴建了社员公寓,再加上私人建房,村子规模不断膨胀。现在,从中山大道到珠江岸边,土地的使用权已全部易主,中山大道到
广九铁路之间已没有一块现成的农地,只有广园东路以北到北部台地之间仍有少量耕地可供耕作,而这些土地很多即将被征用。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