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姓是一个古老的、多民族的中华姓氏。苏姓起源河内,祖宗昆吾。其来源一是出自“己”(妃)姓,以国为氏;二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复姓所改。据《
元和姓纂》和《
苏洵族谱》等所载,
颛顼裔孙吴回为
帝喾祝融,生子
陆终,陆终生樊为昆吾,至周武王,其后裔有
司寇忿生,受封于苏,后
迁都于温(故城在今
温县西南部),其后代子孙遂以地名为姓,称为苏氏。
苏姓世代住在河内(今天河南温县、
武陟县、
沁阳市一带),在先秦时代,有一支迁徙到今现在
湖南省、湖北境内,一支迁徙到东周洛阳(现在的河南洛阳东)。
西汉初,苏姓有一支迁到武功杜陵(现在的陕西西安东南),后来又有一支迁到扶风平陵(现在陕西咸阳西北);东晋十六国时,中原士族大举南迁,苏氏有一批人随之渡江,在江、浙一带安家。
唐朝,赵郡苏氏有一支迁徙到
四川省,
河南省苏氏曾两次向
福建省迁徙。
苏姓的名人有
战国纵横家苏秦、
东汉武原令
苏章、西汉大臣
苏武、唐代宰相
苏味道、
北宋词人
苏轼、
苏洵、
苏辙,天文学家苏颂、数学家
苏步青等。
《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录了苏氏159例,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42位,在2007年全国姓氏人口中排名第41位。
历史发展
姓氏源流
源流一
出自己(妃)姓,为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玄孙吴回之子陆终有六子,长子樊居于
昆吾,后发展为强大的部落,史称昆吾氏,为
己姓。
姬发时,其后裔有
司寇忿生,受封于
温国,称为
苏忿生,后迁于温邑(今
温县西南),为史料中明确记载的苏姓第一人。
春秋时,苏国被狄(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人攻灭。其国人便以国名为氏,称苏氏。其得姓始祖为苏忿生。
源流二
来自外族的改姓。汉晋时辽东乌桓部的苏姓人、
南北朝北魏时
鲜卑族拔略氏氏族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实行
汉化,
单姓苏氏。汉晋时
辽东乌桓、
北宋时西夏党项族、
金朝女真族均有改苏姓者。清朝满洲八旗中苏佳氏、苏都哩氏、苏尔佳氏等改为苏姓,锡伯族苏木尔氏、裕固族苏勒都斯氏以及彝族阿苏氏、达斡尔族乌尔克氏,亦改姓苏。
迁徙分布
黄帝有熊氏姓公孙,居于
姬水,又以姬为姓。黄帝生子二十五人,黄帝妃
方雷氏生玄嚣,
嫘祖生
昌意。昌意娶蜀山氏族女
景仆,生
颛顼于若水。颛顼称帝,初国高阳,故以
国号为姓氏,名高阳氏。高阳氏六世孙樊之子封于苏(今河北临漳县),因以封地为姓,苏氏自此始。
苏氏受姓后至
周代姬发时,出现
苏忿生。他是
西周开国功臣之一,得到周公旦的称赞,因此被封于
黄河流域一带,家居其封地,从此黄河以南及
河南省黄河以北有了苏氏。
春秋时,苏氏从入楚仕庄王,而有苏姓定居于两湖一带。战国时,苏氏族人外迁的主要聚居地在洛阳,并涌现出纵横家苏秦一族。
汉初,苏氏始徙于秦,自此,苏氏由黄河河南以北迁入陕西。汉武帝时,苏建于元朔二年(前127年)以校尉跟随卫青击匈奴有功,卒后,葬于陕西武功大犹乡,从此,苏建成为
苏妃武功派始祖。此后不久,此支苏姓又派生出扶风苏姓、武功苏姓、蓝田苏姓。汉末,有苏姓一支由河内迁四川眉山。
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战乱,中原苏姓大举南迁。
晋朝时,
江苏省、
浙江省、安徽和
广东省等地已有了苏姓的足迹。
隋朝时,苏则三子苏遁之八
世孙苏威因忠谏而为
隋炀帝贬为
光州市(今
光山县)
刺史,始为光州固始苏姓。
唐朝,苏姓移民大量南下
四川省和
福建省。唐初,
陈元光入闽开基
漳州市,已有苏姓人入闽。唐末时,苏威五世孙
苏益随
王潮、
王审知入闽,死后赠
上将军、武安侯,葬于
同安区,是为芦山堂同安苏姓始祖。苏益长子苏光谊的子孙分布在福建德化、
永春县一带,次子苏光谓的子孙分布于
莆田市一带,三子
苏光诲的子孙仍居同安,而早期迁至
新化县、
安化县一带的苏姓被称为梅山蛮。
宋朝,
章惇平定梅山蛮,苏姓幸免者,大都南逃至两广、
云南省一带,也有逃到
越南、
老挝、
泰国的北部山区。芦山堂的苏姓因仕宦在
南宋时散居
江南各地,并有一支由闽入粤。苏轼幼子
苏过一支迁往山西洪洞,后迁往山西晋中苏封村。宋元明六百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中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清朝,苏姓人已广布中国。
近代以来,苏氏有不少人走出国门,到海外开拓新的事业,现主要分布于新加坡、泰国、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
菲律宾、
越南、老挝、缅甸、美国、
加拿大等国家。
得姓始祖
苏忿生。商末
温国被侵并后,一支苏人迁居
苏州市(今江苏省苏州市),北上的一支继续北迁
信都县的苏人亭(今
河北省邢台西南),接着迁到完县西南的苏。而留在苏岭的苏人归顺了
周代,首领苏忿生入朝作
姬发的
司寇,被封于苏,
首都温(今
温县),
春秋时(公元前650年)苏国灭于狄。苏姓后裔子孙尊称苏忿生为得姓始祖。
传统文化
郡望堂号
苏姓的郡望主要有武功、
扶风县、河内、
武邑县、
蓝田县、
洛阳市等。
苏姓的堂号有武功堂、扶风堂、蓝田堂、洛阳堂、芦山堂、嵋山堂等。
扶风郡:
刘彻太初元年置
右扶风,为
三辅之一。
曹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
槐里县。蓝田县。秦置县,再今
陕西省蓝田县。
河南郡:汉高帝二年置郡,治所在阳。相当于今
河南省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及黄河以北
原阳县。
河内郡:年龄时期初汉之际置郡,治所在
怀县。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以北,
京汉铁路以西地区。
宗祠楹联
五教传诵;片言息争。
引锥剌股;仗节全忠。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上联典指
北宋文学家、眉山人
苏洵、
苏轼、
苏辙父子。下联典指北宋诗人
苏舜钦。
——佚名撰苏姓宗祠有用联
此联为台湾省
新竹县东镇苏氏公祠“武功堂”联。典指西汉时杜陵人
苏建这一支。
瑞雪飞花,映中郎之节;金莲绚彩,辉学士之文。
上联典出西汉大臣苏武事迹。下联典出宋代
进士苏舜钦。
家谱
字辈
•四川广安苏氏
字辈:“德广公添伯盛贤宗政纲自仲子启云金文洪长永大廷万理明怀忠声荣至仁厚世代兴慈良存善道正直树仪型敬祖承庐眉雄才毅华卿凯湖甲故砺志展鹏程。”
•四川南充苏氏字辈:“应笔丹成安怀大中文子世代兴云华克光绍万己。”
•四川广元苏氏字辈:“承启永自奉君玉正宏仁
清代必世代荣光万绍兴。”
•四川资阳苏氏字辈:“永远於宗世大荣龙登金光玉绍先德贤才必振兴”。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苏氏字辈:“应再正昌才茂光元万仁君同秀世明宗大义乾坤武功为藩祖泽余庆笃生哲贤广昭帝德永锡周官汉封节显唐选尤宣麟阁焕美凤昭增欢侯伯爵列少保禄颁平林重任南阳久安笔珍许国文着眉山清高志远刚直履端善行积福奇术登纯孝可表道学相传谟谋克绍统绪长延天佑启后炳耀千年”。
•
益阳市苏氏
字辈:“固能福文盛志彦祖崇永安成国正天心顺光昌启后英圣道昭隆运贤良显大名其祥开世业有子绍宗勋选士惟升秀傅家益尚清万邦同照曜端拱庆承平”。
•湖南陵苏氏字辈:“金克渊志祖廷国可眉正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
湘潭市苏氏字辈:“□仁开景运新怀忠本孝尚清纯敬承先泽家光永树德扬名振汉滨”。
•
靖州苗族侗族自治县苏氏字辈:“云益应再政昌才茂光元万仁均同秀”。
•湖南武冈苏氏字辈:“光景良开养贤书是本文”。
•
漳州市苏氏
字辈:“文佛郎言五十干启国崇潜惟恒允用奕世振家风孝友承宗志诗书迪俊英伯仲和叔季科甲永联登”。
•福建同安苏氏字辈:“平存世子德君国有道庆象贤允克盛守法宜永宁文章灿奕冀勋振盈廷嘉谋昭伦绪踵懿耀景声”。
•
西乡县苏氏字辈:“天克世美丙德林赔建桂香枝永盛世久发祥成任新兴科家才华树芝明”。
•河南镇平苏氏字辈:“士丈占修志安有清克芳常泰全哲崇宏显襄林扬英惠恒裕立元新明玉良道德宣延熙秉肇锡敬光”。
•河南商水苏氏
字辈:“文国加有宗大万自兆建光前业宏开裕后图”。
•贵州
兴义市苏氏字辈:龙子学朝庭,万国九洲,定家邦,“富”字辈为继十一世“家”字辈后的十二世)、贵、荣、华、启、文、兴,必、登、皇、榜,礼、志,君、仁、义、道、德、永、昌、盛、忠、孝、崇、伦、政、乾、坤”。
•(贵州兴义市苏氏龙榜公支兴化狮子山学望公派已传第十二世长房
世孙苏邦子函)苏龙榜(一世)苏子才(二世)苏望学(三世)苏朝。金。久。祖。向。富。贵.(四世)苏廷贵。虎.(五世)苏万。举。林。宗(六世)苏国发(七世)苏久文。常毛。先(八世)苏云州(九世)苏定.华。国。波。彪(十世)苏家。正。盛。民鸿.勇。平。松。生。良。宁.龙(十一世)苏邦子函(十二世)
兴义市苏氏前谱原议十二字辈,自一世起启用至十一世(经众议十一世后不再启用“邦”字辈),迄今已延用至十一世“家”字辈,此次修谱又议二十八字,可延续至二十九世。
兴义市龙榜公支下学望公派兴义苏氏,兴化狮子山苏氏、深沟苏氏、孔白湾苏氏、明塘苏氏、撵场苏氏、松林苏氏等均参与本次修谱议字辈。学望公派系苏氏皆沿用原议字辈和现议字辈,并一一记载入谱。
原字辈如下:“龙、子、学、朝、廷、万、国、九、州、定、家、邦”(“邦”字辈经议不再启用)。
本次修谱议
字辈共二十八字如下:“富(由于不再启用“邦”字辈故“富”字辈为继十一世“家”字辈后的十二世)、贵、荣、华、启、文、兴,必、登、皇、榜,礼、志,君、仁、义、道、德、永、昌、盛、忠、孝、崇、伦、政、乾、坤”。
•
天津市苏氏一支字辈:“忠启孟明德齐文宝连成庆有余”。
•苏氏一支字辈:“文鹤永廷桂良”。
•苏氏一支字辈:“昌弈世安康美利庆汉朝”。
文物保护
姓氏图腾
苏姓图腾为一象形苏(稣)字。图上为苏草符号;图下,左为吊于火上之鱼(鱼眼不闭,义在清醒);右为一株谷物。显示出神农氏半农半渔,苏氏先民以苏草醒人的意象。
姓氏名望
《中国人名大辞典》收入苏姓历代名人173名,占总名人数的0.38%,并列排在名人姓氏的第六十一位。苏姓的文学家占中国历代文学家总数的0.54%,并列排在第四十六位;苏姓的医学家占中国历代医学家总数的0.26%,排在第七十四位;苏姓的美术家占中国历代美术家总数的0.41%,排在第五十六位。
人口统计
宋朝时期,苏姓大约有46万余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9%,排在第三十三位。苏姓第一大省是
四川省,约占全国苏姓总人口的43%,占四川总人口的2.5%。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
福建省,这两省的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7%;其次分布于
陕西省、
河南省、
山东省,这三省的苏姓又集中了22%。全国已初步形成了西四川、东南福建、北陕豫鲁三块苏姓人口聚集区。
明朝时期,苏姓大约有37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4%,为明朝第六十四位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苏姓人口增长为负值,比
宋朝净减少了9万。
广西壮族自治区为苏姓的第一大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9%。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西、福建(11%)、山东(11%)、
广东省(9%),这四省苏姓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50%;其次分布于
江西省、安徽、
浙江省、
河北省、
江苏省、
山西省,这六省的苏姓又集中了35%。南方苏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苏姓大省
四川省,在明朝时人丁锐减。宋、元、明600余年,苏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南迁移,由西向南方迁移。全国重新形成了南部桂粤闽和北方山东两大块苏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苏姓的人口606万,排在全国第四十四位,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46%。从
宋朝至今1000余年中,苏姓人口的增加率呈“∨”形。主要分布于广东、
广西壮族自治区、
河南省、
福建省、
山东省五省区,大约占苏姓总人口的40.3%;其次在
河北省、四川、台湾、安徽、
江苏省、
湖南省,这六省集中了苏姓总人口的24.3%。
广东省约占苏姓总人口的15%,为苏姓第一大省。形成了南方两广闽台、北方豫鲁冀两块苏姓集中分布区。
2020年的“百家姓”,“苏”姓排名第46位。
历史名人
苏秦(约342—前284):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人,战国时期的
韩国纵横家。
苏洵: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散文家,与其子
苏轼、
苏辙合称“三苏”,均被列入“
唐宋八大家”。
苏武(前140—前60):
杜陵(今陕西西安西南)人,代郡太守,
苏建之子。
苏良嗣:官至
唐朝宰相陕西雍州武功人(今属
西安市),
苏世长之长子。为人刚烈耿直,注重法治。
苏瑰:
李显神龙元年(705),任
尚书右丞。二年(706)升为
户部尚书兼侍中,刚正不阿。
苏(670-727):
唐朝大臣、文学家。京兆武功(今今
武功县)人。
苏检:武功(今江苏武功)人。
仓颉用。官至唐朝宰相。
苏颂(1020年-1101年):天文学家兼药学家。厦门同安人,父
苏绅进士。
苏曼殊(公元1884~1918年):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著名近代文学家、佛学家,有《梵文典》、《
苏曼殊全集》。
苏步青(公元1902~2003年):原名苏尚龙,
浙江省平阳县人,著名数学家。
苏光(公元1869~1919年):福建德化人。近代
德化县雕塑瓷艺术家,
何朝宗优秀雕塑风格和技法主要传人。
苏兆征(公元1885~1929年):广东香山人(今广东中山),中共工运领袖之一。
苏景三(公元1888年~1968年):甘肃白银人氏,曾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时期任甘肃省长公署参事一职。
苏振华(公元1912~1979年):原名苏七生;
平江县人。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上将。
苏静(公元1910~1997年):福建海澄人(今
漳州市龙海)。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将。
苏炳文(公元1892~1975年):辽宁新民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
东北地区民众抗日救国民革命军总司令。
苏祖馨(1896-1963):
容县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第二十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四十八军军长。
苏文钦(公元1907~1996年):湖南醴陵人。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前台湾省“国防部”战史编纂委员会主任。
苏国平(生卒年待考):苏东坡第三十三世孙;江苏江阴人。当代苏氏族谱续修者。
苏国荣:江苏无锡人,1964年毕业于
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曾任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
苏晓云:
中国共产党湖北省委员会常委、省政协党组副书记、省委统战部部长。
苏起:台湾前”国家安全会议“秘书长,曾任”立法委员“
苏绍成:新界西区资深区议员
苏桦伟:香港伤健运动员,如今是男子100米及200米伤残人士
世界纪录保持者。
苏丽文:台湾跆拳道运动员,曾获2008年
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女子跆拳道铜牌。
苏建忠:蓝点科技董事长
苏铸:华国锋,1921年生,
交城县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
苏炳添: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是
亚洲第一个跑进九秒大关的本土选手。
研究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