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
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所著的乡土小说
《边城》是中国现代作家沈从文以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创作的乡土小说,原载于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于1934年10月由上海生活书店首次出版。《边城》在1996年由《亚洲周刊》推出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排行榜”中位列第二。
《边城》描写了撑渡船的老人与他的孙女翠翠相依为命的纯朴生活,以及当地掌水码头船总顺顺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不约而同的爱上翠翠,后又因为哥哥天保去世,弟弟送选择离开她,只剩下失去爷爷的翠翠独守渡船等待归人的悲剧故事。小说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一个古朴的爱情故事为线索展开叙事,展现出一种优美、健康和自然的人生形式。小说呈现出一种未受现代文明浸透的边城整体生活风貌,塑造了作为爱与美化身的翠翠形象,重点描绘了乡村世界中的人情美和人性美。沈从文从道德视角出发,为湘西民族和华族的文化精神注入美德和新的活力,并关照民族品德重造的未来走向。
创作背景
沈从文出生于湖南省西北部凤凰县,出生于行伍世家,身上流着苗、汉、土家各族的血液。湘西封闭的自然环境使童年的沈从文很少受到封建文化的束缚。湘西秀丽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长期被歧视的历史在他日后的创作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1917年,沈从文按照当地的风俗进入地方行伍,目睹了湘兵的勇猛威武,以及各种迫害和杀戮。过早地直面生活中的鲜血,引发了他对生命价值的思考,促使他在以后的创作中形成了一种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品格。他自小熟悉川、湘、鄂、黔四省交界的地带,了解沅江流域及这一带人民的生活样式和吊脚楼的乡俗民风,因此形成了对民间、世俗的东西具有特殊敏感的审美情趣。这都对他日后创作《边城》具有直接的影响。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这是一场传播新思想、新文化和新知识的思想启蒙运动新文化运动,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五四精神。“五四”新文学孕育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作品,新思想在文学中的发育使得作家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待故乡和农村中的人与事,沈从文接触到“五四”新文学后,受到触动,1922年独自前往北京决定学习写作。1930年代起沈从文开始创作他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主题的代表作。1934年1月,沈从文回到湘西故乡,经过现代文明和新思想的影响后,沈从文不再以单纯的怀念视角来看待故乡,而是用现代的眼光重新审视故土的落后和停滞。他带着对湘西原始的人性和社会现代化发展趋势的思考,重返北京继续《边城》的创作。
内容情节
在地处湘川黔三省交界的边城镇里有一座白塔,塔下生活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里只有一个管理渡船的老船夫,他的孙女翠翠和一只黄狗。老船夫的女儿十五年前和一个茶峒军人相爱,两人原计划私奔,但因两人各有顾虑于是选择相继殉情,留下翠翠。
在端午节赛龙舟的集会上,翠翠和她的爷爷老船夫意外走散。和当地掌水码头顺顺的二儿子傩送发生误会,但傩送不计较,帮助翠翠顺利地返回渡口。从此翠翠对傩送产生了好感。但第二年翠翠和爷爷躲雨时见到了傩送的哥哥天保,天保也爱上了翠翠,并且派人前来向爷爷说媒。此时,傩送也被王团总看上,王团总愿意以一座碾坊作为女儿的陪嫁与顺顺结为亲家。傩送拒绝了王团总的说亲。兄弟俩最后协商,按照当地的风俗习惯所认可的公平竞争,在月夜里到溪边山上轮流唱歌,由翠翠从中选择。天保自知唱不过傩送,所以就选择外出闯滩,却落水身亡。傩送在得知哥哥的死讯后,十分悲痛,不能忘记哥哥的死,对老船夫爷爷报以冷眼,他无心留恋儿女之情也驾舟出走。爷爷硬着头皮到顺顺家去说起翠翠和傩送的婚事,又被失去大儿子的顺顺冷漠拒绝。他不禁为翠翠的未来感到担忧,经受不住这样的打击,在一个暴风雨的晚上白塔倒塌,爷爷去世。翠翠只剩孤身一人,守着渡船等待着傩送的归来。
人物角色
翠翠
翠翠成长于茶峒的绿水青山中,是直率单纯的女孩,爷爷是翠翠唯一的亲人。她在情窦初开之后,就敢于执着地追求爱情,一心等待着心上人傩送的归来。
翠翠是一个美丽、天真、纯洁、意志坚定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少女。翠翠外表柔弱,但内心坚强刚毅,对于事情有自己的主见。在与爷爷摆渡的时候,她对每个渡船的人都很温柔、体贴。她对待自己的爱情非常坚定、执着,在内心里已经认定了傩送,即使知道傩送出走后,翠翠仍旧守着渡船独自等待傩送的归来。在爷爷去世后,翠翠体面地办完了爷爷的丧事,谢绝了船总顺顺要接她到家中住的好意,她独自承受着爷爷的逝世、天保的丧生和傩送因愧疚离开茶峒的痛苦,最后选择了坚强地活下去,坚守着摆渡人的身份。
爷爷
爷爷是翠翠的外祖父,他从二十岁起就开始渡船,过了五十多年的摆渡生活。他质朴诚实,不计较报酬也不贪图便宜,从不关心个人利益的得失,反而还常常帮助和接济他人。他对过渡人分文不取,当过渡人非要给他钱的时候,他只收取一点钱,又把这些钱托人到茶峒去买茶叶和烟草,再把烟草赠给过渡人。爷爷对翠翠也是充满关爱和疼惜的。因为自己的女儿曾经遭遇过婚姻的悲剧,所以他很关心翠翠未来的婚姻,希望能够帮翠翠找一个好人家。当他知道天保对翠翠有爱慕之情后,建议天保按照苗族的成亲习俗向翠翠提亲。在发现翠翠的意中人是傩送之后,他开始为翠翠和傩送的婚姻来回奔波,但却弄巧成拙被顺顺家误解。为了尽快落实翠翠的婚姻大事,爷爷周旋于各方之间,忍受了许多尴尬和误会。天保死后,爷爷到顺顺家里打探傩送和翠翠的婚事,结果碰壁而归,他最终因为愧疚、自责和遗憾在暴风雨的夜晚逝世。
傩送
傩送是船总顺顺的二儿子。他长相英俊,勤劳敏捷,性情豪爽慷慨,心地善良,专情不二。他十六岁的时候就和伙计出外行船,行船的过程中他吃苦耐劳,和气亲人。傩送初次遇到翠翠的时候,看到翠翠一个人站在码头,出于对翠翠安全的考虑,好意邀请翠翠去他家等候爷爷。尽管翠翠误解了傩送的好意,但傩送没有计较,反而叫人来送翠翠回家。在端午节赛龙舟的时候,傩送站在船头指挥进退,得到了王团总妻女的注意。但傩送拒绝了王团总以碾坊作为陪嫁的美意,决心选择翠翠。他在知道哥哥天保对翠翠的感情后,想出了一个公平的解决方案,以”斗歌”的方式来决定谁退出。天保的溺亡对傩送的打击很大,他把天保的死亡归因于自己,这种自责让他无法正视与翠翠的感情,最终选择远走他乡。
天保
天保是顺顺的大儿子,他豪放豁达而不拘小节。他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他喜欢翠翠就托人向老船夫表达心意。当天保知道傩送对翠翠的心意后,他愿意通过比赛唱歌的方式来解决这个矛盾。即使知道自己的嗓音不如傩送,但他在面对自己的爱情时并没有做出退让。为了保全手足之情,也为了成全自己的弟弟和翠翠的爱情,天保选择外出闯滩,结果却因为意外落水身亡。
主题思想
人情人性之美
沈从文怀着对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故土的热爱,写出了湘西朴实的人情世态,古朴的风俗习惯和美丽的山色风光。小说以翠翠和傩送的爱情为主线,展现了湘西边城中淳朴的人性美。《边城》中的爱情是一种生命形式的表现,翠翠傩送的爱情是纯真、含蓄而又朦胧的。小说中也描写了乡邻之间的人情美、祖孙兄弟的亲情美。翠翠的爷爷是一名船夫,不收取任何报酬,不计较得失。沈从文也描写了翠翠和爷爷之间纯洁质朴的亲情,在爷爷去世后,乡亲邻里帮助翠翠埋葬外祖父。在边城里生活的人们是善良的,他们保持着勤俭、淳朴的民风。小说中对天保和傩送的兄弟情也进行了细致地描写。反映出一种理想的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表达一种充满爱与美的人情世态。《边城》体现了人世间的美好,在大自然熏陶下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批判社会现实
小说中也有许多情节体现了封建的宗法关系。翠翠的父母因为身份的差别而无法结成夫妻,最终选择殉情,反映着封建宗法关系对婚姻的制约。《边城》中作者用一种看似平淡的社会环境来展现暗自存在的阶级对立的现实。船总顺顺性格慷慨洒脱,但在得知王团总想要结亲的意愿后,他出面干预儿子的婚姻。在牌桌上用轻慢的态度和语气来回答爷爷的询问,表现出了他和爷爷之间地位的悬殊以及阶级的对立。爷爷的努力最终以失败告终,他积郁成疾,最后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离开了人间。沈从文通过翠翠的爱情悲剧揭示了封建习俗对于人的摧残,即使是善良的人们也需要摆脱旧的习俗来重建自我人格。
艺术特色
乡土抒情形式
《边城》描写了优美和谐的自然景物和单纯简单的生活,塑造了恬静平和的气氛,具有“牧歌情调”。小说展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独特风俗,如龙舟竞渡,对歌,傩辞等,展现了湘西社会的风土人情。《边城》具有丰富的中华文化内涵,描绘乡土风光时留白、写意,在描写人们的感情时优雅、克制,强调边城中人与社会善的一面。沈从文从现实关系的层面上来评价人物的伦理道德,让小说中的人物成为某种道德品质或某类性格的代表,把环境作为人物的外化,通过理想化的乡村形象来批判现实,传达主旨,抒情自然,富有乡土气息。
人物形象
沈从文在小说中塑造了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他运用白描、心理等描写手法对翠翠的性格、亲情、爱情等进行描述,把一个成长于边城的山村少女情窦初开的内心情感细致地呈现出来。作品中还塑造了其他鲜明的人物形象,如热心忠厚的爷爷,豁达大度的天保,对待感情专一的傩送等,展现了作者理想中的人性美。沈从文在人物形象塑造上达到了美好的人生理想与美丽的外在形象的统一,呈现出了单纯的人性美。沈从文对于人物性格的刻画和充实的细节描写,使得人物形象具有美学和哲学意义。小说美的主题思想与美的艺术技巧的相互融合,形成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边城》人物塑造上存在着明显的镜像结构,如翠翠和母亲,二人美丽善良、通过唱歌选择对象,而她们的爱情悲剧又无比相像。连爷爷都莫名感到“翠翠一切全像那个母亲,而且隐隐约约便感觉到这母女二人共通的命运。”还有老船夫和船总顺顺,老船夫忠厚善良,乐于奉献,顺顺“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闻名求助的,莫不尽力帮助”。穷的爷爷和富的顺顺也互为镜像。他们身份、地位不同,对待儿女婚事时表现出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但两人的不同态度都导致了最后的悲剧。这种情节结构上的前后映照,让人倍感人生的无奈和命运的无常。
语言艺术
《边城》的语言具有诗化的特点,追求纯和真的美文效果。小说的语言还具有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特色,有具有湘西地方色彩的地名、人名,方言词汇、俗语、谚语,也有湘西地域的风俗人情。这些独特的方言、谚语歌谣和湘西特有的人物景象、风土人情共同构成了小说的地方特色。沈从文运用这种具有乡土特色的语言来描写湘西的人事景物。
《边城》中常用单音节词来取代双音节词,使语言隽永精炼,富有古味。如:若(如果)、故(所以)、则(那么)、且(而且)、告(告诉)、或(或者)、见(看见)。简练达意,展现出文言文含蓄内敛之美。沈从文以现代白话文为基础,融合了口语化特色明显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方语言,吸收了中国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创作出自己独特的文学语言风格,显的既凝练达意又活泼自然。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沈从文采用新的叙事、语言、题材、观念、民间立场和民间审美观念促进了新文学的发展,改变了原来文学偏重于知识分子自身题材的狭窄性,把创作立场转向了普通的民众社会。《边城》的出现,标志性地显示了中国民间创作思潮的完成。自刊登以来,涌现了大量针对小说的研究评论文章和专著,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边城》出版后成为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文化名片,也带动了湘西旅游经济的发展。《边城》是一部杰作,作为代文学牧歌传统中的顶峰之作,它巩固、发展和深化了乡土抒情模式,重塑了中国形象。2020年4月,《边城》列入《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 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2020年版)》。
世界影响
《边城》从上个世纪30年代起开始不断被译介至欧美各国以及日本韩国等东方国家,并且入选世界其他国家大学课文,不断接受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1936年,《天下月刊》连载由中国现代诗人、作家、出版家、翻译家邵洵美和美国作家、翻译家项美丽合作翻译的《边城》,英译名为Green Jade and Green Jade(直译为《翠翠》)。此后,沈从文的作品开始不间断地被翻译或者重译。1947年,中国翻译家金和英国作家、翻译家罗伯特·白恩翻译出版了《中国土地:沈从文的小说》,收录《边城》这篇作品。
1961年美国学者夏志清耶鲁大学出版《中国现代小说史》,对沈从文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因而其作品在海外受到更大的欢迎,被不断翻译和阅读。1962年,外文出版社的月刊《中国文学》刊发了戴乃迭翻译的《边城》,英文名为The Border Town。20世纪80年代,英国翻译家戴乃迭在1980年至1982年间翻译《边城及其他》,收录了《边城》和沈从文的其他14篇作品。2009年,由美国汉学家、翻译家金介甫翻译的《边城》由哈珀·柯林斯出版集团出版,《边城》被收录进该集团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系列。这是沈从文的作品在海外的第一个单行本,推动了《边城》在英语国家的传播和影响力。
作品评价
夏志清认为在道德意识方面,沈从文“是与华茨华斯、威廉·叶芝威廉·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是中国最伟大的印象主义者”。夏志清以专章讨论沈从文的小说时称《边城》为:“玲珑剔透牧歌式文体里面的山水人物呼之欲出”。这种牧歌体是沈从文“最拿手的文体”而《边城》是这方面“最完善的代表作”。
在《中国新文学史》一书里,司马长风对《边城》感叹到:“平凡的人物、平凡的梦、平凡的坎坷,可是却表现了不平凡的美。”
朱光潜在《沈从文的人格和风格》中对《边城》概括:“它表现出受过长期压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数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忧隐痛。”
李健吾称:“《边城》是一首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情歌”。
获奖情况
1999年,《亚洲周刊》编辑部和海内外十四位文学家联合评审选出“二十世纪中文小说一百强”,《边城》位列第二,仅次于鲁迅的《呐喊》。
衍生创作
1953年7月,根据《边城》改编的中国香港电影《翠翠》上映,该片由严俊导演,由林黛、严俊、鲍方主演。
1984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出品的中国大陆电影《边城》上映,该片由中国第三代导演凌子风执导。该片于1985年获得了第五届第2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奖和四项提名,同年获得第九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委会荣誉奖。
2004年11月,由彭镇南导演的《边城》音乐剧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上映。
2015年,由湘西烟雨凤凰旅游演艺有限公司打造的《边城》舞台剧在中国凤凰古城上演,这是世界首部改编自文学巨匠沈从文原著的大型实景演出《边城》。
参考资料
..2023-04-15
..2023-04-15
403 Forbidden.中国政府网.2023-12-18
沈从文:从湘西走向世界.中国作家网.2023-04-01
翠翠 (1953).豆瓣电影.2023-04-01
边城.豆瓣.2023-04-01
目录
概述
创作背景
内容情节
人物角色
翠翠
爷爷
傩送
天保
主题思想
人情人性之美
批判社会现实
艺术特色
乡土抒情形式
人物形象
情节结构
语言艺术
作品影响
中国影响
世界影响
作品评价
获奖情况
衍生创作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