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军大业》(英文名:The Founding of an Army)是
刘伟强执导的战争历史片,是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总策划和艺术总监由执导了前两部《
建国大业》和《
建党伟业》的导演
韩三平担任,影片监制由
黄建新担任,由
刘烨、
朱亚文、黄志忠、
王景春、
欧豪、刘昊然等演员主演。电影《建军大业》以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南昌起义、
三河坝战役和
井冈山会师等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讲述了中国共产党组建人民军队、武装起义、为了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幸福不懈奋斗的故事。
影片于2017年上映,是对中国人民解放军
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纪念日90周年的庄重礼赞。2018年获得
大众电影百花奖杰出电影奖、
中国电影华表奖杰出电影奖、长春电影节最佳音乐奖,中国票房为4.07亿人民币,全球票房为60,600,361美元。(截至2022年9月24日)
影片剧情
1927年4月12日,
蒋介石背叛革命,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开展了“清共”行动。上街游行呼吁保护工人运动的学生们被
机关枪扫射,共产党员
汪寿华被蒋介石的支持者青帮头目
杜月笙杀害,武装工人纠察队的枪械被缴,之后的日子里,大量的共产党员被批捕杀害,英勇就义。
在这个非常时期,中共五大在武汉召开,血的教训使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内积极分子意识到了武装力量的重要性,周恩来和毛泽东一拍即合,开始购买武器,动员军队和农民,同时团结了叶挺、叶剑英、贺龙、
周逸群、聂荣臻、刘伯承、朱德等人。
南昌起义开始前,朱德把南昌城的敌方军官集结到一起喝酒,为起义争取时间。八月一日凌晨,周恩来鸣枪三次,
起义军各部按计划行动,占领藩台衙门、督军府,控制火车站,打得敌军节节败退,激战至拂晓,南昌起义获得胜利。
南昌起义之后,周恩来带领的革命党人判断形势,决定举兵南下,在进入
揭阳市地界后,部队正面遭到粤桂敌军围堵,后方遭受
钱大钧带领的部队追击,朱德主动要求死守三河坝,决定带领三千将士抵挡敌军三万人三天时间,帮助主力部队挺进潮汕。朱德率部队在
三河市坝布置战壕,同时根据三河汇聚的地形部署军队。经过三天的殊死搏斗,部队挡住了敌军的冲击,但也伤亡惨重,为了保留更多的革命力量,朱德方留下两百人阻击钱大钧部队,带领其他人撤离。
另一边,毛泽东回到湖南长沙后,遇到了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警卫团长
卢德铭,1927年9月9日,卢德铭宣布起义,率领一团出发到江西湖南边界。
秋收起义攻打
长沙市失利后,卢德铭不幸中弹,为掩护主力部队撤退而牺牲。毛泽东同志意识到大城市打不得,左倾盲动主义要不得,决定继续挺进
井冈山市,他走遍了
湖南省的农村,考察国情,在湘赣边界创建工农武装。朱德带领部队杀出重围后,在湖南江西边界和毛泽东的部队会合。
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了
三湾改编,建立了党对军队的领导制度。1929年12月
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在
上杭县古田召开第九次党代表大会,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古田会议决议,确立了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原则,指明了建设无产阶级新型人民军队的方向。
中国工农红军面貌焕然一新,人民军队由此定型发展壮大。
角色介绍
影片制作
前期筹备
编剧谈到上海“四·一二”的
政变是以街巷战来展现的,
南昌起义则呈现了作战全程,
秋收起义以小型的
山地作战和运动战为主,而血战
三河坝战役是防守战。从空间上看,编剧还设计了水战,水战、
伏击战、遭遇战,但是笔墨还是有限的,战争片创作的一个关键,是立足于战争动作、战争场面,然后组建情节,同时把人物前后的转变联系起来,文武要结合在一起推进和转换。
在电影拍摄前,所有演员都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军事训练,不仅锻炼了演员们的体能素质还增强了纪律意识,有利于更好地饰演角色。
中国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喇培康透露,电影《建军大业》经过长达五年的精心筹备,在服装、道具和场景布置上以最大程度还原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力求为观众带去一部真实好看的精品之作。
幕后故事
在117天的拍摄过程中,全组600余人辗转北京、
上海市、
南昌市等多个城市,横跨数千公里,再现了上海杜公馆、湖北武汉都府堤、南昌牛行火车站等60个场景。这些场景跨越湖北、
湖南省、
江西省、
广东省、
江苏省、
福建省、北京、上海等近十个省市,十分逼真。
为了真实再现“建军之路”,更好地了解那个年代,导演
刘伟强查阅厚度近1米的相关历史资料。除阅尽能找到的全部历史资料外,刘伟强还携核心团队到访上海、江西、广东等多个革命故地进行考察,几乎是沿着建军之路重新走了一遍。监制
黄建新也被刘伟强的努力所打动,“他几乎已经变成这方面的历史专家了!”
选角过程
《建军大业》与《
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相比,演员阵容更加偏向年轻化。“我们在挑选演员时是非常慎重的,最终选择了一批合适、认真、愿意为《建军大业》付出的演员共同参与这部史诗电影的创作。”监制黄建新表示,“考虑到先辈们在当年参加革命时都是热血青年,我们慎重而严苛地精选了一大批年龄相仿的演员,来诠释先辈当年青春激荡的风采。”影片不仅注重形似,更加重视表演的神似。谈到《建军大业》剧组的创作过程时,
黄建新介绍道:“这部电影仅剧本就反复打磨了两年,每位演员在进组前都做足了资料文本功课,也接受了专业级的军事训练,所有主创都不遗余力地为《建军大业》奉献出自己的才华和心血。”
关于选择较为年轻的演员出演革命先烈,导演
刘伟强表示,“电影里周恩来是28岁,叶挺是25岁,所以要找一些年龄相仿的年轻演员出演。”当被问到是否有印象最深刻、演得不错的年轻演员,刘伟强称赞了
欧豪和
朱亚文,“比如欧豪演叶挺,他就去查很多书,查叶挺到底是什么样的人,朱亚文演周恩来,他就不停地看周恩来的生平,他们真的很努力。”
拍摄花絮
刘昊然为了演好角色粟裕,把剧本里涉及的所有人物的年龄和军衔都做了书面的角色分析。拍摄时刘昊然每次跃起挥刀就有20多个炸点连环爆破,他坦言“那几天的戏天天炸,天天打,晚上睡觉的时候躺在床上,自己身上都是一股硝烟的味道。”
电影官方微博曝光叶剑英的扮演者小爱与朱亚文、
欧豪等演员训练视频,在气温高达40度的情况下,演员们进行军事化训练,站军姿,布列行走、练习持枪奔袭、匍匐前进、射击等。欧豪每天一早就练习马术,被驯马师调侃“起得比马早”。在初冬十一月份,他为了演好一段狂奔的戏,跑到
中暑和呕吐。
在拍摄战斗牺牲的场面时,卢德铭的扮演者
张艺兴在没有保护的情况下,倒地时后脑着地,只为了演出最真实的效果。在拍摄卢德铭被火葬的场景时,张艺兴直接躺在火堆里,充分信任剧组的保护措施,给观众们呈现出革命先烈不畏牺牲的风范。
为了精准地展现人物鲜明的特点,各位演员都力求“形神”贴近人物。年近70的戏骨
王庆祥为了演好52岁的
张作霖,画上了眼线;
张涵予借助费时的倒模特效化妆体现
杜月笙的高颧骨。
宋佳为了演好角色神韵,把宋庆龄的资料照片贴在墙上模仿,着力演出角色“沉稳中也有年轻热情”的状态。23岁的
董子健将能够有机会饰演23岁的邓小平看作是一种“难得的缘分”,他为贴近角色而苦练方言,更引得网友通过社交平台和他“对四川话”。
影片配乐
主题与亮点
主题
影片《建军大业》尊重客观事实,真实地还原了历史,让观众感觉回到了当时的历史场景。影片将重要节点与历史事件发展脉络相结合,讲述了人民军队创建的光辉历程与英勇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视死如归与坚强气魄。
影片展现出1927年国内局势风云变幻,而在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该何去何从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要面对的问题。面对严峻的形势,中国共产党人没有放弃,选择灵活面对各方的威胁和挑战,坚守革命初心,回到
南昌市重整力量,发动起义,终成大事。电影体现了无数革命先贤以国家和民族为己任的强烈的使命感,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
影片通过展现“四一二”反革命
政变、
南昌起义的激烈反击和
三河坝战役的绝地激战等情节,展现了青年一代信仰觉醒的过程,歌颂了誓为家国身先死的豪情。
人物塑造
影片打破了传统固化的“脸谱化”创作模式,注重历史的真实性,不虚美,不掩恶,除了拍摄战争场面,也尽量贴近生活,塑造出拥有家国情怀和
人文主义精神的人物形象。影片在刻画三河坝战役时,描述了几百将士为了掩护大部队撤离而坚守阵地的情景,他们视死如归,舍生取义,为了伟大的事业甘愿自我牺牲。“八七会议”后,毛泽东返回
湖南省时先到板仓看望杨开慧,但不久后毛泽东要离开去指挥
秋收起义,双方的坚定的爱情和分别时的不舍与心酸,使剧中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在近代中国救亡图存的运动中,也无数热血青年为了祖国挺身而出,奔走呼号。《建军大业》中也刻画了革命中的青年人,比如影片开头,青年学生上街示威游行,呼吁保护上海工人运动。他们那种激昂澎湃的爱国热情也感染了当代青年。
影片《建军大业》没有像传统主旋律电影那样选择特型演员,而是选择了大量年轻演员对英雄人物进行塑造,展示了特定年代下年轻人的家国观念,用年轻人的力量与革命精神启发现代观众,同时这种“人物形象塑造陌生化”的方法拓展人物的表现空间,可以减少演员的局限,突破观众对历史人物的固有印象,带来全新的观影体验。比如影片中周恩来身上就表现出一种极为侠肝义胆的气概,不怒自威,在沉稳中有一种霸气。叶挺身上既有豪爽与青春义气,也有一丝超越时代的玩世不恭。而在反面人物的塑造上,影片深入地挖掘了他们的内心世界,而非直接丑化。
影片还注重对边缘小人物的形象刻画。例如一位年长的女医务兵看到战士被炸断的双腿时吓得不知所措,但是他们都没有退缩,这不仅没有损伤英雄人物的光荣形象,反而从让现代观众切实地感受到革命先烈的艰辛和伟大。总之,影片在人物塑造上既尊重历史,又没有回避人物应有的个体情感、甚至性格缺陷,用人性内涵和情感书写打动观众,多了一份鲜活。
拍摄风格
《建军大业》的拍摄利用了航拍技术,多使用长镜头和俯视角度构建故事,给人以穿越时空的感觉。在大段的全景场面和宏观叙事中,建军史如同画卷般缓缓展开,而俯视的视角为影片增加了客观感和离间感。这部影片和香港导演
刘伟强的其他作品一样,保持了叙事客观、节奏明快、暗藏玄机的风格。这种风格在影片开头对南昌起义爆发前的叙事中得以淋漓展现,将周恩来与斯烈的对峙、杜月笙对汪寿华的狠毒、反动军队对积极分子的屠杀等情节穿插叙述,让观众迅速明了当时的复杂形势,又不显得拖沓,可谓步步惊心、扣人心弦。与此同时,香港电影经过多年实践形成的理念与美学,也渗透其中。
作为战争类影片,该片的爆破场面颇具特色。导演刘伟强凭借自身丰富的经验,精心设计了包括普通摄影机、航拍器、摇臂和GoPro在内的11个拍摄角度全方位地呈现激烈的战斗场景。在三河坝战役的拍摄中,导演
刘伟强创下单镜头200炸点的记录,最大程度还原了历史现场。
以前很多的战争大片,领袖形象都会被放到绝对的重要位置,但如果拍摄过多领袖人物决策开会的内容,电影就会显得单调不接地气。在《建军大业》中,真正激烈的战争场面和人性迸发的营造是来自于中层、基层人物的表现,因为这是一支走到了人民这边来的队伍,而且是白手起家建立的一支军队,所以从高层到中层和基层都需要有一定的展现。同时影片也侧重于展示领袖人物丰富的侧面形象。
南昌起义、
三河坝战役等战争戏相关的场景亦占到近一半,让擅长制造爆破等热血场面的
刘伟强“炸出新花样”,创造出单镜头200炸点同时引爆的视觉奇观。
剪辑手法
关于如何叙述时间跨度较大的故事,导演选择使用流行线性的结构和碎片式的剪辑手法。《建军大业》以宏观的全景历史为主体,时间跨度逾两年,它没有花太多笔墨在某一时间节点或场景,而是通过线性序列来展示南昌起义前后的事态变化和各方博弈,其中有浴血奋战,有穷途末路,有拼搏抗争,也有生死交付。
在《建军大业》中,几乎随处可见把电影时空解构、扩张、交错,大胆抽离然后再缝合的多线条“立体剪辑”架构形成的片段。比如叶剑英和周恩来谈到还可以再争取一下贺龙,画面切到蒋介石与宋美龄跳舞,交流当前遇到的难题,说到贺龙,画面切为贺龙吸烟的镜头,
中国国民党“
右派”正企图收买贺龙,蒋介石与宋美龄的交谈也顺便交代了贺龙的背景。经过这样的处理,把情节内容和动作细节大量抽离、省略,加快叙事,也使得情节流畅紧凑。
影片使用了宣传片式剪辑方法来提升画面的信息量。比如
南昌起义前夕,朱德安排战斗部署时,说到第五军司令部,地图画面接陈赓在藩台衙门活动的画面,说到贡院三军,则接三军第二十三团训练的场面,特别是强调炮兵支援时,画面衔接敌方炮兵的黑白照片。导演还使用了慢动作镜头来表达人物的内心情感,比如毛泽东和杨开慧告别时,导演采用慢动作表现毛泽东的内心活动,他不舍得离开杨开慧和儿子们,但又执着于强烈的信念。
影响
《建军大业》突破了《
建国大业》和《
建党伟业》的历史片段串联模式,叙事上聚焦于“四·一二”大屠杀、
南昌起义和起义部队南下这三个因果相继的核心事件,人物塑造上突出青春勇敢的革命气质,画面呈现上追求战争
史诗片的恢弘,它对提升中国电影的制作水平意义重大。
《建军大业》的另一个突破是大胆地采用商业类型片的模式来拍摄革命历史电影,不仅考虑到意识形态性,承担有关革命的正统讲述,同时注重影片的可观赏性,追求矛盾冲突的紧张、视听效果的刺激,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这样的探索很具有启发意义。此外,《建军大业》大量起用一线年轻明星,让电影很快获得商业回报。影片中的历史人物大多不超过40岁,电影着重阐释革命者的青春激情与理想,使得对革命历史的叙述显得别具一格。
荣誉奖项
(截至2022年9月24日)获奖信息来源
制片与发行
上映信息
中国票房成绩为4.07亿人民币,全球票房成绩为60,600,361美元。(截至2022年9月24日)
《建军大业》从观念到策略上的一大突破在于演员的青春化与偶像化,《建军大业》上映首周末票房过2亿元。当然,影片第二周票房收入急下滑原因也在于《建军大业》没有把握好度的问题,青年偶像演员数量太多,戏份不够,不但未能充分调动粉丝的观影热情,而且可能因为粉丝电影的标签影响了其他观影群体的选择。
技术参数
反响与评价
“作为一部历史战争片,《建军大业》做到了忠实历史。与影片《
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一样,《建军大业》着意塑造的是
中国工农红军建立之初,我党、我军的一批英雄群像。在那个危机重重、步步艰险的年代,不是一两个英雄豪杰改变了中华民族的历史命运,而是成千上万为国家的未来不惜流血牺牲的华夏儿女,站在了决定中国命运的最前沿——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贺龙,等等。这样一个伟大的群体领导中国人民从烈士的血泊中,从黑暗的地狱里站了起来,迈向了谋求民族解放、人们幸福的伟大征程。”——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贾磊磊“书写历史是为了告诉未来。这部电影其实是在呼唤中国年轻一代的历史担当。众多年轻的有票房号召力的明星参与演出,使电影更容易为青年观众所接受。年轻演员的演技可能还不成熟,其表演技巧也尚存可议之处,但他们正是通过自己的热情参与向‘当年的同龄人’致敬,向今天的年青一代传递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传递正能量,推动越来越多的青春力量凝聚到民族发展之中,这种热情相信已被广大观众感受到、领悟到。《建军大业》是今天的中国向人民军队和现代中国人的奋斗致敬的影片。它让人们在记住过去的奋斗和光荣的同时,激励今天的中国人用激情和力量努力创造中华民族更加美好的未来。”——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受题材的限制,想把《建军大业》从一部革命历史片完全转变为一部现代战争片是有难度的,因为根据史料披露,‘南昌起义’战斗进行得并不激烈,而且敌我力量悬殊,胜负并无悬念,双方伤亡也不大。因此尽管制作团队重建了南昌城,把起义的攻防细节合理虚构、放大,从规模上也很难支撑起一部战争片,不得已又增加了
三河坝战役这场战斗。三河坝战役是全片的重头戏,也是最能体现战争片类型特征的。但对这场战斗的过度渲染是以牺牲建军历程中其他更重要的历史事件为代价的,这也是影片结尾仓促、重又落入宣教套路的原因所在。”——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宋维才
系列作品
《建军大业》由
刘伟强执导、
韩三平策划、
黄建新监制,是“新中国成立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也是献礼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周年的优秀作品。
“建国三部曲”的前两部作品是《
建国大业》《
建党伟业》。《建国大业》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在2009年上映,讲述了在抗战结束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共产党人建立新中国的一系列故事。《建党伟业》由韩三平、黄建新导演,于2011年上映,是为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周年而制作的献礼影片。作为中影“建国三部曲”系列的第三部,《建军大业》延续了《建国大业》《建党伟业》两部前作的宏大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