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伯庸(1980年11月14日-),本名马力。中国当代作家,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马伯庸出生于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曾在
新西兰留学。1997年发表一系列戏仿文章,2005年,出道作品《
风起陇西》问世,此后相继推出《风雨》《
三国机密之潜龙在渊》《
古董局中局》等作品。2015年成为全职作家,2016年小说《
龙与地下铁》出版,2017年出版《
长安十二时辰》,同年,马伯庸开始陆续写出六篇发掘明朝历史上真实发生的案件的历史纪实文章,在2019年1月集结出版《
显微镜下的大明》。2019年出版小说《
七侯笔录》,2020年推出长篇历史小说《
两京十五日》。2023年上线历史短篇小说《
太白金星有点烦》。2024年4月1日,马伯庸的新书《
食南之徒》正式发布。6月23日,马伯庸获得“
新浪微博年度文化传播影响力人物”奖。7月31日,马伯庸的作品《大医》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骏马奖”长篇小说奖。
马伯庸是
人民文学奖及朱自清散文奖得主,他的作品涵盖历史、悬疑、文化等多个领域,被称为“文字鬼才”。他擅长以历史事件作为背景,突破真实与虚构界限,写就令人惊叹的历史悬疑巨制。马伯庸小说改编的影视频频出圈,作为电影改编的作品《
古董局中局》上映10天累计票房3.3亿,成为马伯庸作品改编电影中票房成绩最好的一部。
人物经历
早期经历
马伯庸,原名马力,于1980年11月14日出生在
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长在
桂林市,学在上海市,曾在
新西兰留学,多次转学。马伯庸父母都是工程师,他们不限制其阅读书籍种类,因此马伯庸养成了杂读的习惯。
马伯庸从小酷爱《
三国演义》,并希望有机会能去实地考察。当时他放学后就回家收听
袁阔成老师的
评书《三国演义》,后来还会拿《三国演义》的原文与电视剧做比照,从政治和历史的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他在中学时期迷上了《
三国志》系列以“三国”为题材的
电脑游戏。
初露锋芒
1997年,马伯庸开始在网上写作,最初他靠着一系列戏仿他人的小文章,如
田中芳树、
村上春树和
王小波的文笔写的《三篇作文》:“一只小船”“送伞”和“记一次难忘的劳动”等,“混搭”的文风引起他人的注意。1998年,正在
上海市读大学的马伯庸,在一个叫做“银河英雄传说”的同人论坛上开启了原创之路。
2001年,马伯庸成立带有行为艺术性质的非正式社团组织"西肃慎代天启运后请诸上神圣千年上等开明大帝国"(简称“后清”),自号"太祖威武文圣德仁昭明高贤景匡弘皇帝"。研究生论文答辩期间,马伯庸写的小说《QQ怪谈》一开始未引起人们关注,直到读者为其取名为《她死在QQ上》,这部小说才一炮走红。2004年马伯庸在写毕业论文时为转移压力,开始了《风起陇西》的创作。一开始他的历史水平不太好,很多细节没有考虑到。曾经把汉中描写成一个如同陕北黄土高原的地方,后来一个读者告诉他汉中号称“小江南”,马伯庸去实地考察了一圈,才知道自己犯了错,在再版的时候做了修正。2005年,他的出道作品《风起陇西》问世,同年,凭借仿写《1984》创作的《寂静之城》获得中国科幻文学最高奖项“银河奖”。马伯庸进入施耐德电气工作近10年时间,其中还推出了一款名为《大清要完》的桌游。2007年,马伯庸推出恶搞小说《殷商舰队玛雅征服史》。
2010年马伯庸的长篇历史散文《风雨洛神赋》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并获得了“茅台杯”人民文学奖散文奖。2012年,马伯庸获得
朱自清散文奖。同年出版一部关于古董鉴定、收藏、造假的百科式的小说《古董局中局》,该书成为当年图书界的畅销书,2013年推出《古董局中局2:清明上河图之谜》。
厚积薄发
2014年马伯庸进行“大三国遗址北线行”,重复诸葛亮第一次出祁山的道路。同年,马伯庸的儿子马小烦出生了。2015年,马伯庸担任全职作家兼全职奶爸,他会把和儿子有趣的日常记录在微博上。此外,马伯庸编成童话集《到处捉故事的爸爸》作为生日礼物送给了儿子。2016年出版小说《
龙与地下铁》。
马伯庸曾和朋友谈论到关于万历年间
徽州的一桩民间税案骚乱,马伯庸搜寻到关于这桩案件的资料,由于大部分人对于阅读原始史料有困难,因此他决定以较为通俗的方式转述给大众。他花了三年的时间搜集资料,并于2019年出版了包括《徽州丝绢案始末》在内的描写明代冷门案件的作品《
显微镜下的大明》。
功成名就
湖北人民出版社为《绝迹动物古抄本》寻找合适的推荐人,而身为具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家马伯庸因
写作风格和
新浪微博互动风格与该书的内核十分契合,成为了最佳的推荐人。马伯庸被这本书的创作方式和阅读趣味吸引,当即同意友情推荐,利用其号召力使该书的传播甚广。2017年
湖南人民出版社为该书在网上发起众筹,马伯庸的推荐将该书的关注度推向高峰。同年,出版历史
奇幻《草原动物园》和《长安十二时辰》。
马伯庸从《
后西游记》中获得灵感创作出一本
幻想小说《
笔冢随录》,这部小说先后在杂志上连载了四次,最终于2019年将此书重新修订并补完结尾,以《
七侯笔录》这个名字,第一次作为作品完整地呈现给读者。同年,网剧《
长安十二时辰》的红火使马伯庸的《长安十二时辰》登上“年度付费电子书畅销榜”第二名。
2020年,马伯庸推出长篇历史小说《
两京十五日》,故事的灵感来自《明史》关于
朱瞻基的一段真实记载。2021年马伯庸当选
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他的同名小说改编的《古董局中局》成为2021年第50周唯一一周内票房破亿的电影,次周超越首周成绩收获1.66亿,蝉联周榜冠军,十天累计3.3亿。同年他的小长篇《
《长安的荔枝》》首次亮相传统文学期刊《
收获》。
2022年马伯庸创作的《
大医·破晓篇》问世,这部小说的创作契机源于2017年,当时马伯庸参观了原红会总院的门诊楼,发现这座建于1910年的院史馆里的展示物“几乎每一件都能勾连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大事件”。于是他有了想要去重新审视那个时代大事件和大人物的想法。2020年初,由于新冠疫情的爆发,马伯庸担心被人误解在蹭热度,一度想要放弃这部小说的创作,但后来他看到了抗疫医护人员的努力,忽然就产生了一种责任感,最终坚持完成了这部作品。同年,马伯庸的《
大医·破晓篇》入选
中国作家协会等在
益阳市共同启动的“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该计划主要针对以长篇小说为主的优质选题提供支持
2023年9月1日,马伯庸的新书《
太白金星有点烦》上线电子阅读平台
番茄小说App。该书为马伯庸历史短篇小说见微系列的作品,用现代视角另类演绎西游故事,讲述了神仙们如何在“职场”斗智斗勇,带领读者以新奇视角重看西游故事。11月4日,马伯庸担任编剧的电影《
敦煌英雄》定档于2023年12月22日上映。11月25日,马伯庸获得
2023爱奇艺尖叫之夜戏剧单元年度作家奖。2024年4月1日,马伯庸的新书《
食南之徒》正式发布。6月23日,马伯庸获得
2024微博文化之夜奖项中的“
新浪微博年度文化传播影响力人物”奖。在微博文化之夜现场,马伯庸以新书《食南之徒》为例,分享了如何透过历史文献去剖析人性深处,进而找到创作思路,让现代的读者与小说中的历史人物
同理心。7月31日,马伯庸的作品《大医》获得“第十三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
骏马奖”长篇小说奖。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资料参考
散文作品
资料参考
编剧作品
资料参考
参加综艺
资料参考
创作风格
真实历史的细节与重构
马伯庸的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他擅长挖掘和捕捉历史中耐人寻味的真实细节,并将之作为灵感,与推理悬疑结合,在历史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中找到了平衡,将看似无关的记载重新构成逻辑通顺的故事。
《长安十二时辰》是一部以
天宝天宝三年为背景的历史小说,书中的古城、器具、服装和饮食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历史真实性,且书中还有一幅唐朝天宝年间手绘的长安地图。马伯庸借助特定的历史语境,在不改变历史大背景的前提下,演绎出一段具有历史悬疑性质的破案故事。《
两京十五日》同样也是一部历史小说,灵感来源于《明史》的一段历史细节,是马伯庸在真实历史框架和细节中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小说《古董局中局》非常注重历史细节,文中题材取自真实的历史细节,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编,构建了一个各方势力交错的古董界。被网友称为“考据体”的《风雨洛神赋》,曾有人提出
曹叡可能是
袁熙之子的假设,虽然被证实是错误的,但并非马伯庸的
二次创作,他将曹睿的身世以一条清晰的线索和甄必三人复杂的关系串联起来,创作出一个全新的历史故事。
混搭风
马伯庸的《
龙与地下铁》是一部与传统风格截然不同的本土化
蒸汽朋克科幻小说。在小说中,马伯庸颠覆了传统蒸汽朋克的建构思路,将故事背景定位在远离19世纪的
唐朝,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建构。书中描绘的世界将19世纪西方蒸汽朋克机器美学与具有东方特色的
神秘主义形式相融合,把西方的魔法和幻术替换成东方
道教的仪轨、法术和修炼。除此之外,马伯庸还会用西方翻译的腔调去写三国:“诸葛亮是如此惊讶,以至于他半天说不出话”;用东方武侠的风格写中世纪欧洲:“一名教士跃至半空,刷刷刷甩出三剑,将对手迫退,然后长啸一声”。在《三国机密》中,马伯庸借鉴了美剧的镜头语言和
英国谍战剧《锅匠,裁缝,士兵,间谍》,而叙事的开头借鉴了
亚历山大·仲马的《铁面人》。在小说《风起陇西》中,马伯庸模仿了
克里斯蒂安·贾克等名家的创作形式和创作手法。
人物思想
小人物的英雄情怀和拼搏精神
马伯庸非常关注小人物的命运,他认为从小人物的视角了解小细节和小人物,才不会在谈论大政策、大趋势的时候失之空泛。如《两京十五日》中的小人物——
捕快吴定缘、土匪白龙挂、盐商王极以及“病佛敌”梁兴甫等人,他们都是一举一动能够带来
蝴蝶效应,影响故事走向的小人物。
在《
长安十二时辰》中的
张小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英雄,他有很多的缺点,但也有底线,在被掌权当局和秩序利用伤害后,他自己动手维护信念,惩恶扬善,是一位坚守信念的孤胆英雄。而在马伯庸的三国世界中,他所塑造的小人物们作为小说的主角,始终保持单纯正直去对抗或拯救阴云密布下的世界,这种以小博大的精神彰显出小人物个体奋斗的重要价值和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悲壮感。
阴谋论
马伯庸是个阴谋论者,他认为历史的本质是阴谋性的,应该被发掘出来。他的三国世界也充斥着隐秘阴谋、凶残和恶毒。《官渡杀人事件》中,
贾诩为争取政治利益出手保护
曹操和
张绣,并抹平了
刘协的指示痕迹。在《宛城惊变》中,贾诩为获得在魏营的荣华富贵,以张绣的政治生命和
曹昂等人的死作为交换筹码。在《白帝城之夜》中,诸葛亮之所以不设
史官,是为了防止他所做的一系列图谋泄露给后世。而马伯庸的“
街亭之战”认为
马谡之所以会战败是因为他与
王平有私人恩怨,而他的朋友
费祎为谋取政治地位,力图将他置于死地只为阻止他揭示真相,而马谡在逃亡数十年后以死侍的身份重返
蜀汉,在
姜维的掩护下刺杀费袆后被姜维的侍卫砍杀。这些故事都在暗示阴谋之所以可怕是因为它深植于人性深处。
荣誉奖项
作品荣誉
个人荣誉
人物影响
马伯庸已成为一种现象。他擅长将传递知识经验的故事讲述得栩栩如生,经他重新编写的公共经验能够激发读者的好奇和激动。他的热切、兴奋、取悦自我和想象力为年轻的作者带来启发。他探索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交互融合的创作方式赢得了读者的认可,将互联网脑洞与历史背景相融合,并受到影视界的推崇,成为影视改编市场的‘流量担当’”。他善于挖掘历史叙事中暗藏的细节,却又像玩心奇重的孩子,偏爱天马行空的感觉。对历史细节的精确还原和对历史人物的同情式理解,拓展了读者对世界的认知,并引发了价值观和情感的深层共鸣。他认为
中国历史与传统文化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值得我们用一生去探索和挖掘。并让古与今以一种艺术重构的方式有机地联系到一起。
人物争议
2013年,马伯庸在一篇题为《少年Ma的奇幻历史漂流之旅》的博文中质疑
冀宝斋博物馆“丰富藏品”的真实性,吐槽其陈设,让这所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区、属于衡水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
冀州区重点打造的标志性
民间博物馆,一夜之间成为网友口中的吐槽对象。一周后,冀宝斋发表了《马伯庸怀不可告人目的诽谤冀宝斋博物馆》,反击马伯庸,但在事实真相面前打出的拳头是软弱无力的。
2023年12月30日,网剧《
天启异闻录》播出,这部网剧在很多观众的印象中,是改编自马伯庸的作品。然而,2024年1月3日,马伯庸微博辟谣称,这不是他写的小说,让很多观众、网友大吃一惊。事实证明,的确是个大乌龙。该剧官方微博发布的信息从未提到马伯庸,马伯庸此前也从未提过这部剧。
人物轶事
开明的父母
马伯庸从小对理科不感兴趣,他上数学课时经常用课本掩饰写作。他父母虽然听说儿子上课不认真,但未采取强制行为,任其自由发展。在他出书后,其父母常第一时间收藏其出版的新书和刊登的文章。
编写后续故事
马伯庸大学时代曾于网吧下载了一部小说,但因
软盘损坏内容只剩一半。他因此对小说的写作产生兴趣,便自己写出后续故事。写完后对自己编故事的能力还颇为满意。之后,当网友再看见他的作品时,不免惊奇:“嘿,他不写杂文,开始写小说来了!”
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著名历史写手,纪录片撰稿人
党人碑:“我很欣赏他的文风,特别是文章结构的巧思,甚至也影响了我——现在我写文章也喜欢用他那种‘障眼法’式的写作方法。不管别人怎么看,马伯庸的东西,最起码让我学到了不少。”
北京市体育局党组成员、纪检监察组组长白菊梅:“马伯庸这类作家存在的最大价值就在于他们能让浮躁的我们在短时间内,以最为直接的方式了解历史、了解一些我们不太懂的行业,当然,仅仅是了解而已。”
复旦大学教授
严峰:“文笔凝练,有情节,有结构,也有那么一些让人会心一笑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讲师,兼任《
现代中文学刊》责任编辑
黄平:“马伯庸的艺术风格,不是基于他自己说的‘天生的恶趣味’,而是基于包括马伯庸也包括笔者在内的一代人的历史处境。马伯庸的小说与笑话,既不肯定什么,又不否定什么,在想象力的释放中消耗掉过于沉重的时间,一切千奇百怪,恍如幻梦。”
《幻想1+1》编辑,著名游戏、奇幻编辑和撰稿人罗四维:“他很难写那种看了让人哭的东西,他还在不断发展中,而且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所在,所以我就看好他的潜力,这不仅是因为我和他交好。”
出版社主编高寒凝:“如果说标准的‘网络作家’的定义是在商业文学网站上进行VIP付费连载,并基本上保持日更的作者,那么马伯庸从来都不是网络作家,他的创作从来都没有远离过互联网文化。他其实是在一个网络趣缘文化的大背景之下接受、讨论这些作品和著作并从中吸取养分的作家。”
著名网络写手
周行文:“对于马伯庸来说,在其熟练的文字掌控之外,最醒目的特征还是创新。从模仿到戏仿,从恶搞到颠覆,这一路走来,他的求新和求变从未说在嘴上,却永远在文体和题材上创造出让人眼前一亮的东西。因为热爱永远的
王小波,这些创新中又带着让人唏嘘的幽默,仅从这点来说,他的存在价值远远大于许多无病呻吟的同龄装嫩作者。”
负面评价
马伯庸本人:“我是一个没有什么天分的写作者,有很多人比我厉害的多,市面上有很多作家是’一战成名‘,他们写出来的东西,我血都学不来,想去模仿都模仿不来,这些都属于是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