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瓦普是一种维吾尔族、乌孜别克族弹弦乐器,流行于
中原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热瓦普有多种称呼,除“热瓦普”外,还有“拉瓦波”“喇巴卜”等。
热瓦普由琴身、音箱、蒙面、琴颈、弦等部件构成,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热瓦普分为喀什热瓦普、新型热瓦普、
多朗热瓦普和牧羊人热瓦普等。热瓦普起源于公元14世纪的南疆喀什,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南北广泛流传,
清代被列入宫廷的回部乐。《律吕正义后编》(公元1746年成书)收录称“喇巴卜”。20世纪50年代,
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在喀什热瓦普的基础上制成了改革热瓦普(又称新型热瓦普)。
如今,热瓦普面临使用频率低、学校教学开展较少、学生学习兴趣较低的困境。越来越多的高校意识到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乐器传承的重要性,开始大力的开展各项传承和保护工作。
历史沿革
公元14世纪,
中亚和东亚地区民族文化交流广泛开展,维吾尔族人民在原有民间乐器的基础上,吸收外来乐器,创制出一些新乐器,喀什热瓦普在民间一直盛传不衰。到了
清代,热瓦普被列入宫廷回部乐(即维吾尔族音乐)中,并以“喇巴卜、喇叭卜“”之名载入史册:成书于公元1746年的清《律吕正义后编》(卷四十五)《回部乐技》载:“司胡拨一人,回名喇巴卜”。清《
皇朝礼器图式》附有其图。《
清史稿》(卷一一)载:“喇叭卜,丝弦五、钢弦二,木柄通槽,槽形如半瓶下冒以革。曲首凿空纳丝弦,以五轴之,左二右三,曲首右侧以两轴绾钢弦。用手冒拨指,或木拨弹丝弦,应钢弦取声。”在公元1854年毛拉·艾斯木吐拉穆吉孜撰写的《乐师史》(古维文
手抄本)中,叙述了十七位艺人创作的“术卡姆”流行情况,据艺人讲:热瓦普起源于南疆喀什。
20世纪30年代,上海民族器乐演奏社团大同乐会,曾参照历史资料制作了一套我国民族乐器,包括古代乐器和少数民族乐器,其中就有喇巴卜两件,并且还做了一些改革尝试,原形制的七条琴弦,有五条丝弦、两条钢弦,乐会制作的喇巴卜只张了五条丝弦。喀什热瓦普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并在
北疆地区也有流传,它在工艺、
音质和演奏诸方面,都较以前有了较大的发展。
1951年左右,维吾尔族
器乐演奏家、作曲家
乌斯满江出访苏联
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带回一件源于
中亚的乌孜别克热瓦普。五十年代初,
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与乌斯满江等音乐家合作,在喀什热瓦普的基础上,参照苏联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形制,制成了中国乌孜别克热瓦普,也称之为改革热瓦普或新型热瓦普。
构造与种类
基本构造
热瓦普琴身为木制,音箱为半球形,以羊皮、驴皮、马皮或蟒皮蒙面。琴颈细长,顶部弯曲。
南疆的热瓦普琴身较小,指板上缠丝弦为品,可以调换和移动品位,音色铿锵;
北疆的热瓦普以铜或兽骨为品,通常使用五弦,音色柔和清脆。
南疆喀什一带热瓦普的琴身、琴杆和琴头上部常以兽骨镶嵌出美丽而丰富的民族图案,既是一种
独奏乐器,又是非常精致的工艺品民间流传的喀什热瓦普,全长130厘米。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块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驴皮。琴头的弦槽部位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上缠有二十八个丝弦品位。琴杆与音箱连接处两侧各设一弯角。琴杆、音箱上镶有驼骨、贝壳等装饰。张一条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鸣弦,均用钢丝弦。
形制同
多朗热瓦普,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琴码和琴弦等部分组成。通体用一整块桑木、杏木或
梨木制作,规格大小不一。常用者琴身全长80厘米-90厘米,较多朗热瓦普稍长,共鸣箱也较大,瓢形琴箱正面蒙以
野牦牛皮、马皮或驴皮,面径22厘米-24厘米。琴杆较短,约占琴体全长的3/5,上窄下宽,正面平直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杆背呈圆弧状,琴杆中空,下与共鸣箱相通,在琴杆下部的指板上、多钻出30多个圆形的或镂刻若干个各种花饰的小
音孔。琴头在弦槽处呈直角向后弯曲,其上设有T形弦轴五个(左三右二),在琴杆左上侧设有一个T形高音弦轴。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左右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也有的呈近似
梯形的机翼状或
等腰三角形的菱状装饰,起着保护共鸣箱、美化乐器的作用,这也是所有热瓦普、热布普系列弹弦乐器的共同特征。琴头与琴杆相接处嵌有一个木制山口(又称上马),皮面上置木制长桥形琴码(又称下马),琴底设有缚弦。张以六条琴弦,传统多用
肠衣弦,现在则用丝弦。
乐器形制
热瓦普乐器的形制特征主要体现在琴首、琴杆、琴杆与共鸣箱连接处两侧、弦轴、共鸣箱等部位。
从侧面看,喀什热瓦普和伊犁热瓦普的琴首基本形为“?”
字形,刀郎热瓦普和哈密热瓦普的琴首酷似抽象的狼头或马头等动物头部形状。琴杆一般上细下粗。琴杆与共鸣箱连接部位两侧,喀什和伊犁热瓦普均有一对“羊角”形装饰,
刀郎和哈密热瓦普只是一对简单的长方形木条,而牧羊人热瓦普在相同部位的造型类似于“羊/牛角”的变体。热瓦普最常用的弦轴形制为“T”字形,有粗细和高低差异;此外还有类圆柱形,如伊犁热瓦普的弦轴,横截面为大小不同的圆形,纵剖面为倒写的“凸”字形;还有类圆锥形和植物叶形等。从正面看,热瓦普的共鸣箱有圆形、梨形、
扇形等,从侧面可以看出在厚度上有区别。
装饰工艺
乐器的工艺体现在制作和装饰两个层面。传统热瓦普的装饰工艺以手工镶嵌和雕刻为主,有些是半镶嵌,一半嵌在乐器中,一半裸露,如喀什热瓦普的共鸣箱,裸露在外的部分需要打磨光滑。镶嵌的材质有动物碎骨、金属条、珠宝等,一般镶嵌骨质花纹,一件热瓦普可能需要几千颗碎骨粒,打磨拼接成规矩的
纹样,使用
骨胶、
皮胶等动物胶粘合,工艺复杂,产量小,需求量少。刀郎热瓦普和哈密热瓦普上也有雕刻和绘制的纹样。
装饰图案
图案的色彩
维吾尔族善用纯色和对比色。木材稳重的本色构成乐器的主体色,此外,乐器图案多用黑白两色。从色彩学来讲,黑白属于无彩色系中的两极,黑色
明度最低,白色明度最高,两种颜色放在一起形成了强烈的明度对比和跳跃感,有规律的排列组合,使之装饰意味十足。黑白两色又可以与任何别的色彩进行搭配,提高或降低另一种颜色的亮度。此外也有蓝色和橘红色的运用(如哈密热瓦普),构成
色相上的强对比以及冷暖对比等,利用冲撞的色块寻求耀眼醒目的视觉冲击力。最适宜与另外两种强对比色彩同时搭配的就是中性色。黄褐色、棕色等在有彩色系中无论从明度、纯度和色相上来讲都属于中性色,大面积的乐器本体中性木色起到了平衡和舒缓的作用。
图案的构成形式
热瓦普的装饰图案以几何
纹样为主,也有植物、动物等吉祥图案。几何纹样的基本元素是折线、三角形、
平行四边形、
菱形、方形、圆形等,将之进行拆解和重构之后,利用联合、分割、重叠、旋转、镜像、大小渐变等方法形成对称、二方连续等规律的构成形式。
类型种类
维吾尔族的热瓦普种类很多,分为喀什热瓦普、新型热瓦普、
多朗热瓦普和牧羊人热瓦普等。喀什热瓦普因流行于喀什一带而得名,它发出的声音柔和,音量虽较小,音色却委婉细腻。新疆的
塔吉克族把热瓦普称为“
热布卜”,是塔吉克族人民使用最普遍的弹弦乐器。主要流传于新疆西南部的
塔什库尔干塔吉克自治县及邻近的
莎车县、
泽普县、
叶城县和
皮山县等地。热瓦普多用杏木制成,与维吾尔族的多朗热瓦普相似,全长70厘米,比热瓦普稍短、粗,琴箱较大、呈扁圆形,主要以牛、马或驴皮蒙面。演奏时用杏木、
梨木、牛角或
化学拨片弹奏音乐,演奏出的乐曲音色丰富,音响旋律多变,所以常用于合奏及
独奏。
阿拉其热瓦普
阿拉其热瓦甫又被称为“克依奇热瓦甫”,意思是放羊人的热瓦甫。阿拉其热瓦甫制作最好选用红枣木、桑木、沙枣木。阿拉其热瓦甫琴体分为三部分,即头部、热瓦甫把子、热瓦甫“肚子”。阿拉其热瓦甫琴体没有喀什热瓦甫那么长,但二者形制相似。阿拉其热瓦甫制作的第一步,在刨好的桑木板上分别画出头部、热瓦甫把子和热瓦甫肚子。然后沿着画好的线边刨、边拿刀削。第二步是制作乐器的共鸣箱体,关键技术是把刨好的四块板子粘好。用一张羊皮,比照共鸣箱的大小,拿刀裁下一块蒙在共鸣箱上扎紧,其弦采用羊肠来制作。最后在阿拉其热瓦甫的“肚子”上挖槽置弦。阿拉其热瓦甫的音调独特,其他地方常见的热瓦甫一般有五根弦,而阿拉其热瓦甫只有三根弦。从左到右为低音弦、中音弦、高音弦,第一根弦上的音调是五个,第二根弦上是三个,第三根弦上是一个。阿拉其热瓦普在举行家庭麦西热甫、婚礼,或是在田间地头、放、出行时,都可以愉悦的弹唱。在弹奏时,头部一般在右胳膊下方右胳膊夹紧后,左手压琴弦,右手的大拇指与食指中夹
柳木条片(名为:再合买克)在琴弦上方弹奏,在肚子其正面下方放一个小长木块以便将琴弦垫起来,乐器制作就告大功告成了。阿拉其热瓦甫的
调式和曲调结构简单、轻快,许多
民俗音乐适应阿拉其热瓦甫的声调特点而被演唱。
牧羊人热瓦普
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因牧羊人使用而得名。又称扣齐依热瓦普,意为山里人热瓦普。流行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南疆叶城等地。形制和喀什热瓦普相似。桑木制,共鸣箱呈半球形,但尺寸较小。琴杆也略短,指板不设品位。张有三条琴弦,使用钢丝弦。奏法与喀什热瓦普相同。定弦为:g、a、d'。牧羊人常随身携带自弹自唱,亦为弹唱艺人所使用。它在民间乐队和人民文娱生活中,是常见的弹弦乐器。
乌孜别克改革热瓦普
乌孜别克热瓦普是乌孜别克族、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又称新型热瓦普、改革热瓦普。流行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各地,尤以
乌鲁木齐市、喀什、伊宁等城市最为盛行。能歌善舞的乌孜别克族人民,居住于新疆城市经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与维吾尔族人民杂居、关系密切,不仅经济较为发达,文化艺术也具有较高水平,民间流传的乐器也与维吾尔族大体相同。
最早使用的也是喀什热瓦普,但这种乐器共鸣箱小、琴杆较长,故音量较小、音区也较低:据说,1951年左右,维吾尔族
器乐演奏家、作曲家
乌斯满江(1932-1990)在伊型文工团工作期间曾出访
苏联乌兹别克斯坦加盟共和国,带回一件源于
中亚的乌孜别克热瓦普。乌斯满江拜民间艺人为师,擅长演奏热瓦普、
弹布尔、
冬不拉和达卜等乐器。
20世纪50年代初,
乌鲁木齐市依堤伯克乐器厂与乌斯满江等音乐家合作,在喀什热瓦普的基础上,参照苏联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形制,制成我国乌孜别克热瓦普,也称之为改革热瓦普或新型热瓦普。外形保持了喀什热瓦普的结构特征,琴身用桑木、杏木或
黑胡桃制作而成,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块木料拼合而成,比喀什热瓦普大,琴箱长20.5厘米,正面蒙以皮,面径15.4厘米,较喀什热瓦普窄,琴箱厚11.4厘米,比喀什热瓦普浅。琴杆短而宽,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为圆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个或25个铜制音品,按
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左右各一。琴头与琴杆的角度比喀什热瓦普大,使之不易断弦,琴头有后下弯(设弦槽)和平板式(无弦槽)两种,上设T形或
提琴式弦轴四个(左右各二)或五个(左三右二)皮面置木制长桥形琴码,琴底设有木制缚弦。张有四条或五条琴弦、采用钢丝弦。
此外,还有一种中音改革热瓦普。琴形、选料、制作和演奏方法均与乌孜别克热瓦普相同,琴身全长100厘米,共鸣箱面径22厘米。可用于
独奏、合奏或伴奏,在民族乐队中常与乌孜别克热瓦普配套使用。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乌孜别克热瓦普一件。桑木制,全长90.5厘米,用八块
实木板拼合而成的共鸣箱呈半球形,正面蒙以蟒皮,面宽18厘米。琴头在弦槽部位向后下弯,与
绵羊角形相似,上置红本制
提琴式弦轴五个(左二右三),琴杆前平后弧,上粘红木指板,嵌有24个骨制音品。在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各设一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竹制长桥马,通体镶嵌
黑白相间骨饰图案条纹。这件乐器选料上乘,做工细致、可谓琴中精品。1959年6月29日,我国
轻工业部轻工业局将这件刚刚制作完成的乐器赠予了音乐研究所。
多朗热瓦普
是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因流行多朗地区而得名。又译称刀郎热瓦普、多兰热瓦普。流行于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
巴楚县麦盖提县和
莎车县等地。相传,多朗是古
维吾尔语的“吐兰”(即“群”之意)。古代在
塔克拉玛干沙漠西部边缘一带的人合群从事劳动、生息,形成了维吾尔族的一个支系,所以被叫作多朗人。也说这是对
塔里木盆地河畔人的通称。形制多样、造型各异的多朗热瓦普(图),是多朗人不断改进乐器制作的真实写照:最早的多朗热瓦普,是用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共鸣箱为扁圆形,正面蒙以驴皮、体积硕大,琴杆较短而指板宽阔,琴头在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与古代的
曲项琵琶相似,琴头两侧和琴杆左侧面置有若干个弦轴分别张有若干条主奏弦和共鸣弦,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装饰,它起着平时保护共鸣箱、演奏时稳定琴身和美化乐器的作用,这也是
多朗热瓦普的显著特征和标志。这种古老的多朗热瓦普现在已不多见。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制作技术的提高,在流传过程中,为了携带和演奏方便,共鸣箱逐渐缩小,但要比喀什热瓦普较大,形状也演变为半葫芦形。传统的多朗热瓦普,琴身用桑术、杏木或
黑胡桃制作,全长80厘米左右。共鸣箱的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其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
音孔。共鸣箱的下半部呈中空的瓢形,正面蒙以驴皮、马皮、
野牦牛皮、
山羊皮或蟒皮,面径22厘米左右。琴杆短而粗,上窄下宽,正面按弦指板较宽,不设品位、琴头向后呈直角弯曲,弦槽通透,两侧置有三至六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五或六轴用于张主奏弦。琴杆左侧面置有四至十三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七至十轴,用于张共鸣弦。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也有个别共鸣弦使用
肠衣弦的。皮面上置竹或木制长桥形琴码,琴底设有缚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
多朗热瓦普多件。其中一件为桑木制,全长85.5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
野牦牛皮,面径18.4厘米。琴头平顶,弦槽处较厚、呈扁方形,上置六个T形弦轴(左四右二),张六条钢丝主奏弦。琴杆长而宽,表面平滑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左侧面置有七个T形弦轴,张四条钢丝、三条肠衣共鸣弦。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竹制山口,木制长桥形琴码。乐器造型古朴、工艺细致,出自
南疆民问艺人之手,为1958年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赠品。此琴已被载入大型画册《
中国乐器图鉴》中。另一件核桃木制
多朗热瓦普,全长75.5厘米,共鸣箱形,正面蒙以
山羊皮,面径21厘米,琴头在弦槽处后弯,上置五个T形弦轴,左三右二,张五条钢丝主奏弦。琴杆窄而长,左侧置有四个T形弦轴、张四条钢丝共鸣弦。此琴原为我国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程砚秋先生之藏品,1958年,程先生将其捐献国家。
哈密热瓦普
哈密热瓦普,维吾尔族弹拨弦鸣乐器。以流行
哈密市而得名。随着交通的发展便利和文化的交流借鉴,多朗热瓦普逐渐流传到东疆,为当地维吾尔族人民所喜爱。流行于哈密、
吐鲁番市和
鄯善县等地。形制和
多朗热瓦普相同,琴身用桑木、杏木或
黑胡桃制成,全长90厘米左右,共鸣箱呈瓢形。其中有一种在琴杆的指板上嵌有铜制音品。制作工艺较为细致精良。多张有五条主奏弦(有两组双弦,定弦e、a、d')、七或八条共鸣弦(定弦g、a、c1、d1、e1、g1、a1),均用钢丝弦。
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中国乐器博物馆收藏哈密热瓦普一件。核桃木制,琴身全长91.5厘米。共鸣箱呈瓢形,正面蒙以牛皮,面径23.7厘米:琴头呈钝角后下弯、上置五个T形弦轴(左二右三),张五条钢丝主奏弦。琴杆长而宽,表面不设品位,指板上嵌以三个
铜钱和三块铜片为饰,琴杆左侧置八个T形弦轴,张八条钢丝共鸣弦。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琴杆上端山口骨制,竹制长桥形琴码,琴底设有缚弦。琴背通体雕刻出凸条图案
纹饰。这件制作精细的热瓦普,出自
哈密市民间艺人之手,1963年,音乐研究所的民族音乐学家
简其华先生赴新疆采风时,将其由哈密带回。已被载入大型画册《
中国乐器图鉴》中。
阿富汗的喇巴卜
阿富汗的喇巴卜(Rabab)名称是借用于
阿拉伯语的“拉巴卜”(Rabap),但是阿拉伯的“拉巴卜”是一种
弓弦乐器。在
阿拉伯半岛上的“拉巴卜”,其共鸣体是一个半
椰子状,在
埃及和
摩洛哥则是梯形状,而在
伊拉克则为
菱形状,在
叙利亚为方形。阿富汗的喇巴卜有一种很奇特,它有类似葫芦状的双型共鸣箱。这个乐器在
波斯细密画中出现过。这个乐器只有三根弦,共鸣箱上还有两个羊角的装饰,与波斯不同。这种乐器在中国敦煌石窟壁画上也有描绘,中国学者称其为变形琵琶。阿富汗的喇巴卜还有一种比较奇特的形状,它有11根共鸣弦,四个用琴丝缠绕的四个相,但是没有品位。这种乐器后来传入
巴基斯坦和
印度。
巴基斯坦的喇巴卜
巴基斯坦的喇巴卜有4根主奏弦,12根共鸣弦,与阿富汗的形制一样。主要在与阿富汗交接的边境省流传,用于伴奏,也用于
独奏。
中亚塔吉克斯坦的热布普(Rebupu)
库木日伊
塔吉克斯坦的
传统音乐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其中热布普(Rebupu)又称作库木日伊。库木日伊只能在为死者送葬、演奏《卡素依》哀乐时才能弹奏。库木日伊,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
琴马和琴弦组成。通体用杏木制成,琴身较大,全长84~93厘米。共鸣箱呈扁瓢形,正面蒙以大马皮或
野牦牛皮,面径27厘米,有的还在琴箱内张以两条钢丝作为琴胆。琴头从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较短而中空,上窄下宽,正面平直为按弦指板,背面呈圓弧形,不设品位,琴杆左侧面另设一个高音弦轴。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呈长方形木翅状的护身装饰。皮面中央置木制实心琴马,横截面呈锐三角形。张七条或十一条
羊肠弦。
巴朗孜库木
塔吉克斯坦热布普中还有一种叫巴朗孜库木。它的外形和热布普十分相像,但形体较大。巴朗孜库木由共鸣箱、琴头、琴杆、弦轴、
琴马和琴弦等部分组合而成,琴身用一整块杏木制成,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扁葫芦形,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其上开有6~9个圆形小
音孔,也有将音孔拼成各式图案的,两侧设有与鹰翅形相似的装饰物。共鸣箱的下半部呈扁瓢形,上面蒙以
野牦牛皮、羊皮、马皮或驴皮,面径24厘米。琴头部分呈半圆形向后弯曲,中间开有弦槽、不通透。六个弦轴分列两侧(左右各三)。琴杆较长,约占琴长的3/4,上窄下宽,正面子直为按弦指板,不设品位,杆的背面呈圓弧形,在琴杆的左侧面设有一个高音弦轴。木制桥形
琴马,置于
琴面正中。琴的底部设有缚弦。张有七条琴弦,过去多用
羊肠弦,后来才改为用丝弦。演奏时,左手持琴按弦,右手用木制
拨片弹奏。经常将两条相邻弦定为同音,以外弦作为主奏弦,其余各弦为共鸣弦。
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Rewap)
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Rewap)并没用采用中亚
塔吉克斯坦的模式,而是受到
印度音乐的影响。
印度的维那(Vina)发展到许多种。其中有一种维那(Vina)它只有七根主奏弦,没有共鸣弦,有24个品位,同样带有一个圆形共鸣箱。
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琴颈较宽,有5条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两条主奏弦同定为d音,3条共鸣弦定音为d、a、a音,是里外
八度、中间加
纯五度。演奏时以主弦为主,时而会弹扫共鸣弦。这种热瓦普音量较大,弹奏出的音乐音色明亮、浑厚。
乌孜别克族民间艺人在制作工艺不变的情况下,只稍把热瓦甫的体积缩小。全长92厘米。共鸣箱呈中空的半球形,系用多块木料拼合而成,琴箱长20.5厘米,正面蒙以蟒皮,面径15.4厘米,正面粘有塑料指板,背面为圆弧形,指板上面嵌以24个或25个铜制音品,按
十二平均律排列。在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置有两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左右各一。琴头与琴杆的角度比喀什热瓦普大,使之不易断弦。琴头有后下弯(设弦槽)和平板式(无弦槽)两种,上设T形或
提琴式弦轴四个(左右各二)或五个(左三右二)。皮面置木制长桥形
琴马,琴底设有木制缚弦。张有四条或五条琴弦,采用钢丝弦。
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还有一种中音改革热瓦普。琴身全长100厘米,共鸣箱面径22厘米。可用于
独奏、合奏或伴奏。中音改革热瓦普用桑木制,全长90.5厘米,用八块
实木板拼合而成的共鸣箱呈半球形,正面蒙以蟒皮,面宽18厘米。琴头在弦槽部位向后下弯,与
绵羊角形相似,上置红木制提琴式弦轴五个(左二右三),琴杆前平后弧,上粘红木指板,嵌有24个骨制音品。在琴杆下端与琴箱相接处两侧各设一个对称的鹰翅形木制弯角。竹制长桥马。通体镶嵌
黑白相间骨饰图案条纹。
中国维吾尔族的刀郎热瓦甫(Rewap)
维吾尔族
刀郎热瓦普流行刀郎地区而得名。流行于中国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瓦提县、巴楚、
麦盖提县和
莎车县等地。刀郎是古
维吾尔语的“吐兰”(即“群”之意)。最早的刀郎热瓦普,是用一整块桑木挖制而成,共鸣箱为扁圆形,正面蒙以驴皮,体积硕大,琴杆较短而指板宽阔,琴头在弦槽处向后呈直角弯曲,与古代的
曲项琵琶相似,琴头两侧和琴杆左侧面置有若干个弦轴,分别张有若干条主奏弦和共鸣弦,琴杆下端与共鸣箱相接处的两侧,设有两个对称的长方形木制护角装饰。它起着平时保护共鸣箱、演奏时稳定琴身和美化乐器的作用,这也是
刀郎热瓦普的显著特征和标志。这种古老的刀郎热瓦普现在已不多见。
传统的刀朗热瓦普,琴身用桑木、杏木或核桃木制作,全长80厘米左右。共鸣箱的上半部与较宽的琴杆相连,其上开有若干个圆形小
音孔。共鸣箱的下半部呈中空的瓢形,正面蒙以驴皮、马皮、
野牦牛皮、
山羊皮或蟒皮,面径22厘米左右。琴杆短而粗,上窄下宽,正面按弦指板较宽,不设品位。琴头向后呈直角弯曲,弦槽通透,两侧置有三至六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五或六轴,用于张主奏弦。琴杆左侧面置有四至十三个T形弦轴,一般多为七至十轴,用于张共鸣弦。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也有个别共鸣弦使用
肠衣弦的。皮面上置竹或木制长桥形
琴马,琴底设有缚弦。
中国维吾尔族的喀什热瓦普(Rewap)
中国维吾尔族的喀什热瓦普是根据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改良发展的。其音箱呈半球形,用整块桑木挖制,面部蒙羊皮或驴皮。琴头的弦槽部位向后呈直角弯曲。琴杆上缠有二十八个丝弦品位。琴杆与音箱连接处两侧各设一弯角。琴杆、音箱上镶有驼骨、贝壳等装饰。主奏弦和四至六条共鸣弦,均用钢丝弦。新型热瓦普全长93厘米。音箱较大,采用多板拼合,蒙蟒皮,琴杆较短,上黏指板,嵌二十四或二十五个铜制品位,按
十二平均律排列,不置共鸣弦。热瓦甫多为木制,外形独特,上部是细长的琴身,顶部弯曲,最下方是一个半球形的共鸣箱,
琴面用驴、羊或蟒皮蒙裹,有5~7根弦,通常用最外一弦弹奏旋律,其余各弦作为共鸣弦,大多用于
独奏。
音域
在
音质上,热瓦普乐器所演奏出的音乐音质声域比较宽,再后来,改革过的热瓦普音色更加明亮,音域更宽,更加方便于演奏和音、
和弦。
喀什一带热瓦普
喀什一带热瓦普主奏弦定弦c1,四条共鸣弦定弦e、A、d、g,六条共鸣弦定弦#f、B、e、A、d、g或B、e、E、A、d、g,音域约两个
八度。
牧羊人热瓦普
牧羊人热瓦普定弦为:g、a、d1。
乌孜别克热瓦普
五弦乌孜别克热瓦普定弦为:d、a、a、d1、d1或d、g、g、d1、d1或c、g、g、c1、c1,。
音域d-d3或c-c3,达三个八度。
彝族月琴乌孜别克热瓦普定弦为:B、e、a、d,相邻弦之间为四度关系。
多朗热瓦普
定弦为:c1、d1、g1,十条共鸣弦的定弦:g、c1、d1通常为双弦同音,其余四弦定弦为:e1、f1、g1、a1。音域g-d2。
哈密热瓦普
五条主奏弦,定弦为:e、a、d1,七条共鸣弦定弦为:g、a、c1、d1、e1、g1、a1。音域e-a1。
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
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琴颈较宽,有5条琴弦,全部采用钢丝弦,两条主奏弦同定为d音,3条共鸣弦定音为d、a、a音,是里外
八度、中间加
纯五度。
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
五弦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定弦分为三组,即内弦为一弦一音,中、外弦为两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种:第一种定弦为:d、a、a、d1、d1,内、中两弦为五度关系,中、外两弦为四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第二种定弦为:d、g、g、d1、d1,内、中弦为四度关系,中、外弦为五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第三种定弦为:c、g、g、c1、c1,内、中、外弦之间的关系与第一种定弦法相同。
音域d~d3或c~c3,达三个
八度。
中国维吾尔族的刀郎热瓦甫(Rewap)
主奏弦多为双弦同音,定弦为:c1、d1、g1,十条共鸣弦的定弦:g、c1、d1通常为双弦同音,其余四弦定弦为:e1、f1、g1、a1。音域g~d2。
中国维吾尔族的喀什热瓦普(Rewap)
喀什热瓦普的定弦,不论五弦或七弦的,高音主奏弦(外弦)都定弦为c1,四条共鸣弦的定弦为:e、A、d、g。六条共鸣弦的定弦为:♯f、B、e、A、d、g或B、e、E、A、d、g。
音域三个
八度。
演奏
牧羊人热瓦普
演奏牧羊人热瓦普时,琴横于胸前,左手扶琴杆,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腕部夹持音箱,拇指、食指执三角形牛角或塑料
拨片弹奏。技巧有单弹、弹挑、滚奏、弹挑挑、扫小滚等。用于
独奏、合奏、伴奏。传统乐曲有《塔什瓦依》《宫特帕依》《夏地亚那》,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普》《天山的春天》《美丽的祖国》等。
乌孜别克热瓦普
演奏乌孜别克热瓦普时,不论坐立,身体都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将琴横置胸前,共鸣箱放在右肘弯中间,指板朝上。左手
合谷穴托持琴杆、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与琴码平齐,拇指与食指执拨片弹弦发音。拨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赛璐珞板或术片制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赛璐珞板制的拨片为佳。五弦乌孜别克热瓦普的定弦分为三组,即内弦为一弦一音,中、外弦为两弦同音。常用的定弦法有三种,第一种定弦为:d、a、a、d1、d1,内、中两弦为五度关系,中、外两弦为四度关系,内、外弦为
八度关系。第二种定弦为:d、g、g、d1、d1、内、中弦为四度关系,中、外弦为五度关系,内、外弦为八度关系。第三种定弦为:c、g、g、c1、c1,内、中、外弦之间的关系与第一种定弦法相同。
音域d-d或c-c,达三个八度。
彝族月琴乌孜别克热瓦普定弦为:B、e、a、d1,相邻弦之间为四度关系,这种定弦法流行于南疆
阿克苏市等地。乌孜别克热瓦普的每条琴弦发音都具有不同的特色,外弦清脆、响亮,中弦明亮圆润,内弦丰满、厚实。演奏方法与喀什热瓦普基本相同,常用弹、挑、滚、扫等技巧。不仅能在外弦上弹奏主旋律,在中、内弦的较高把位也能演奏旋律,弹出
八度以内的双音和
三音和弦。
移调极为方便,常用C、F、G、B、D等几个调。这种热瓦普,
音域宽广、音色清脆、明亮,最适于
独奏,也可参加乐队用于
器乐合奏或歌舞伴奏。我国的民族音乐作曲家为乌孜别克热瓦普创作了许多富有民族特色的独奏曲,较著名的有:《天山的春天》《美丽的祖国》等。乌孜别克热瓦普音域d-d3或c-c3,达三个八度。
多朗热瓦普
演奏多朗热瓦普,常采取坐姿,将琴斜抱于腰间,共鸣箱置于右腿根部,皮面斜向上方,琴头在左方抬起、呈45°角,左手
合谷穴托持琴杆,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拇指、食指执握
拨片弹拨琴弦发音。主奏弦多为双弦同音,定弦为:c1、d1、g1,十条共鸣弦的定弦:g、c1、d1通常为双弦同音,其余四弦定弦为:e1、f1、g1、a1。
音域g-d2。演奏以原把位为主,高音旋律常在共鸣弦上弹奏。主奏弦音色深沉、浑厚,共鸣弦音色清脆、明亮。两者交织在一起,构成音响铿锵、
豪迈奔放的独特风格。可用于
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可自弹自唱。是民间演奏“多朗
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哈密热瓦普
演奏哈密热瓦普姿势和方法,均与
多朗热瓦普相同,但琴头抬起的角度较小,约为30°角。五条主奏弦,其中有两组为双弦同音,定弦为:e、a、d1,七条共鸣弦定弦为:g、a、c1、d1、e1、g1、a1。
音域e-a1。演奏以原把位为主,一般不换把位,高音旋律常常在共鸣弦上弹奏。可用于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常用于自弹自唱的热瓦普弹唱,并已成为“哈密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中亚乌孜别克斯坦的热瓦普
演奏时,不论坐立,身体都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将琴横置胸前,共鸣箱放在右肘弯中间,指板朝上。左手
合谷穴托持琴杆、手指按弦取音,右手腕与
琴马平齐,拇指与食指执
拨片弹弦发音。拨片可用骨片、牛角片、赛璐珞板或木片制成三角形,其中以用0.4厘米左右厚的赛璐珞板制的拨片为佳。
中国维吾尔族的刀郎热瓦甫(Rewap)
演奏刀朗热瓦普,常采取坐姿,将琴斜抱于腰间,共鸣箱置于右腿根部,皮面斜向上方,琴头在左方抬起、呈45°角,左手虎口托持琴杆,常用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取音,右手拇指、食指执握拨片弹拨琴弦发音。演奏以原把位为主,高音旋律常在共鸣弦上弹奏。主奏弦音色深沉、浑厚,共鸣弦音色清脆、明亮可用于
独奏、合奏或伴奏,也可自弹自唱,是民间演奏“刀朗
木卡姆”的主要伴奏乐器之一。
中国维吾尔族的喀什热瓦普(Rewap)
演奏时,琴横于胸前,左手扶琴杆、食指、中指、无名指按弦,右手腕部挟着音箱,拇指、食指执三角形牛角或塑料
拨片弹奏。用于独奏、合奏、伴奏。演奏喀什热瓦普,坐姿或立姿均可,但身体要端正,肩部保持平正。将琴身横于胸前,共鸣箱正置于右胸处,皮面朝上,左弯角紧贴右胸部肌肉。左手
合谷穴托持琴杆,稍微抬高,
琴面稍向外倾斜,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均可按弦取音,右手腕部抬起与
琴马平齐、夹持琴箱,用拇指和食指持握拨片、在琴马上方弹拨琴弦发音。拨片常用0.3厘米~0.5厘米厚的赛璐珞板制成三角形,也可用骨片、牛角片或木片制作。
传承与发展
困境
使用量降低
热瓦普作为一种传统乐器,较其他民族乐器受欢迎程度是比较低的。因此,从乐器的使用数量来看,热瓦普的使用量人数是比较低,维吾尔族特有的音乐文化传承以及独有的文化发展就有了一定的局限性。对于这种现状应该加大人们对于热瓦普这种乐器的宣传,让更多的人去了解这种乐器,从而让大家明白热瓦普在维吾尔族人民的心中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教学开展较少
高校的学生接触到热瓦普的机会比较少,除了专业学习这种乐器的学生外,其余人对于热瓦普的了解很少,高校在教学中开展的也是比较少。在许多高校当中,对于这些少数民族乐器所开展课程是比较局限的,因此,在高校当中很少会有专门的热瓦普教学课去教这一门乐器。大多数都是在一些少数民族特有的学校当中才会大力的推广这种乐器,而对于内地的高校以及其他高校,对于这种少数民族乐器的教学是比较少的。这就说明维吾尔族的热瓦普乐器,它的知名度还是不够的,人们对于它的重视程度比较欠缺。
学生兴趣较低
许多少数民族高校当中,有了专门的教学课,但是学生对于这些乐器的教学并不是很感兴趣,这就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改善这种局面。应该让学生知道,热瓦普对于维吾尔族人民来说,它是具有独特意义的,它所包含的文化价值,作为学生应该去学习这种优秀的文化传统。用更加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去引导学生学习这门课程,要学生对热瓦普乐器产生更多的兴趣。要加深对热瓦普的研究。对于热瓦普乐器的了解,仅限于一些历史文化以及传说,但对于它真正的结构以及它的内涵还需要进一步的去了解。在真正的了解过后,相信学生会对于这门课程会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加顺利的开展这门课程的教学工作。
传承方式
热瓦普的民间传承
亲缘传承
在维吾尔族民族音乐的传承体系中,这种古老的方式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而在口传心授的传承方式中,最为重要的是亲缘关系。根据现在热瓦普传承方式的调查结果,很大一部分热瓦普乐器演奏家都是通过亲缘传承的方式,从而进一步学习到乐器。大部分演奏家第一次接触到热瓦普也是因为周边的亲人。这种亲人传承的传承方式不仅能够培养众多的热瓦普演奏家,而且还能够促进家族人员之间的关系,拉进家族人员之间的距离。
非亲缘传承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一方面,部分当地人为了得到更好的经济生活,从而来到比较发达的城市。比如说歌手刀郎,其具有独特民族风格的音乐让他能够在歌坛有一定的地位和知名度。另一方面,经济发达城市里面的一些服务场所,比如北京有名的饭店火宴山,具有民族风格的演出成为了饭店特色招牌,吸引了很多慕名而来的顾客,其中具有新疆风格的演出则更是得到了很多观众的喜爱。因为很多演出者都是年轻人,这也为热瓦普的传承注入了一股新鲜的活力。
非民间传承
书本教材传授
很多改良热瓦普乐器的爱好者都会通过购买书籍自行了解热瓦普乐器的相关知识。书店中的情况,关于改良热瓦普的书籍甚少,找到的仅有《维吾尔热瓦普演奏》《热瓦普教程(1)》《维吾尔族器乐技术理论演奏,热瓦普篇》和《热瓦普教程》这四本书籍。来购买改良热瓦普书籍的人群主要是幼儿或者是专业的学生,其中成人只占少数。
影音光盘网络媒体传承
信息高速发展,网络媒体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改良热瓦普也可以通过电视,视频等网络媒体进行传承。通过观看电视中的晚会节目,在乐团演奏和
独奏中都会用到改良热瓦普。在一些音像制品中,能够找到关于改良热瓦普的教程。比如
新疆音像出版社出版的《热瓦普初学教程》等。同时通过
优酷、
腾讯视频等媒体网络,也能够找到关于改良热瓦普的教学视频。网络的快速发展为大众提供了一个了解改良热瓦普更多信息的平台,有效地促进了热瓦普的传承。
名家
募明江·于苏甫
募明江·于苏甫,
维吾尔族青年热瓦普演奏员。
大学本科、
学士。
新疆艺术学院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系热瓦普演奏与教学助教,多次参与热瓦普演奏。
2005年9月考入了新疆艺术学院
音乐表演(热瓦甫)专业,在校期间连续三年获得了《国家一等奖学金》,2010年7月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并留校任教。2012年荣获文化艺术院校奖-第四届全国青少年民族器乐演奏比赛集体“金奖”;2014年参加第七届中国原声
民歌大赛荣获“银奖”;2015年参加第八届全国高校
美育成果展评荣获教师组“表演
一等奖”;2016年参加第四届全疆
器乐大赛荣获青年组“
二等奖”。曾先后赴
德国、
日本等国家进行交流演出。
古再丽在2014年11月29日参加了星光大道节目,并在现场进行表演。古再丽在
新疆艺术学院毕业后,在一场新疆文艺演出中获得北自北京艺术学院的领导欣赏,邀请其到北京工作,后又被推选到星光大道比赛上。
名曲
独奏乐曲多为“
木卡姆”或
民歌曲调,较著名的乐曲有《芒果里》《格罗吾里》《莱勒古勒》和《白鹰》等。传统乐曲有《塔什瓦依》《宫特帕依》《夏地亚那》,创作乐曲有《我的热瓦普》《天山的春天》《美丽的祖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