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是为了纪念百花的生日,也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花神生日、百花节、百花生日、花卉生日、赶花会、赶插花节、百草生日、挑菜节。
有关花朝节节日的由来争议较多,至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从
晚唐至今,花朝节经历了兴起、繁盛、衰落直至被人遗忘,又由于当代以来人们生产生活习惯的改变,以及现代文明和文化活动的影响花朝节开始复兴,一些地区恢复举办了该节日。 它的产生并流行与古代中国人爱花离不开,古人认为花与人一样是有灵性生命的,他们以人的感情世界去关照花的世界,赋予其人格内涵,觉得花也应该有自己的节日,这一天人们会装饰花卉为祝贺花王生日求百花茂盛、果实累累;祭祀花神求百花繁盛或生意兴隆;节日的时间也因地域、气候、节期有异,大多在农历二月十五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初二举行的,在节日期间有祝神庙会、游春扑蝶、制作花糕、挑菜、赏红、放花神灯、晒种祈丰、种花、插花簪花、踏青等习俗活动。
2010年,花朝节被列入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
杭州市花朝节在西溪复办。紧接着,2012年,
新洲区旧街花朝节被列入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随后
苏州市、江西南昌、北京、
襄阳市、河南云台山、福建福州等地相继开始恢复创办花朝节。此外,汉服元素的国潮风也被加入其中,改造成为“汉服花朝节”。
历史沿革
节日由来
花朝节由来从根本上来说其与自然崇拜和中国人传统的爱花情结有关,起源于古代中国
古代历法一个特殊的时间点—阴历二月十五。
对于花朝节的形成有诸多说法,其中认可较多的有
武则天时期制作花糕,后上行下效,久而久之便流行形成了节日,但明
谢肇淛《
五杂俎》卷二《天部二》的记载可证花朝节并非自武则天执政时始;有根据明
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寺院启涅盘(涅)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认为花朝节的由来与发展同佛教有密切关系;有源于
十二花神之说,对于花神有女夷、迦叶、魏夫人、
百花仙子、汉慧帝皇后张氏、十二花神等多个说法。还有一些有较大争议的说法,有学者根据春秋时期著名政治家范蠡的《陶朱公书》中的记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推测这是有关花朝节的最早记载,但有学者根据史料查询《陶朱公书》是《陶朱公致富奇书》的简称且该书已经亡佚,是明末记载农业生产的民间实用通书,该书为坊间书流传可信度较低;还有学者认为起源自魏晋,
南宋陈元靓《
事林广记》前集卷二《节序类·花朝》引晋周处《风土记》云“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但《风土记》是出自宋人之手。
关于其由来还有一传说
唐朝天宝,一位爱花成痴的崔玄微花农,在某年的二月的夜晚看见一群百花之精幻化成美女,还对他说风神阻止她们开放,请求他解难,随后他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
日月星辰于其上,然后在二月二十一日五更时分,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果然当天刮起大风,但枝上花卉在彩帛护持下,一朵也没被吹落,于是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便有了这个习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安排在五更,便有了“花朝”。
总之,有关花朝节节日的由来争议较多,至今学界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历史发展
花朝节从
晚唐至今,经历了兴起、繁盛、衰落直至被人遗忘,又到当代复兴的过程。
唐朝文献中“花朝”一词开始较多的出现,但有关唐代花朝节活动的相关记载寥寥无几,可见尽管唐代赏花风俗盛行,却没有形成固定的节日;花朝一词作为节日开始大量出现在诗文中于
南宋末年,从
吴自牧《
梦粱录》 卷一《二月望》和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卷六《收灯都人出城探春》等诗文可推测花朝节的正式形成在南宋
淳熙年(1174-1189)之后,宋亡国之前,在这时期花朝节只在下层文人之间流行,这天士庶皆外出游玩;到了元明清时期,花朝节影响进一步扩大,文人雅士时常提及,史书方志典籍中常有记载,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其有关花朝节的活动、内涵进一步丰富,花神成为花卉行业的行业神,
花神庙在明代开始大量修建,花农、花匠、花商都祭祀花神以求百花繁盛或生意兴隆,北京、南京等多地举行花市、花会;清末至近代,有关花朝节的诗作数量逐渐减少,仅有少数诗人仍吟咏花朝,花神庙遭毁,民间逐渐不再流行祭祀花神;到
新文化运动时期,花朝节受到文化冲击快速衰落,花朝节活动接近消亡,尽管在1925年农历二月十三日,上海
世界书局发行的《红玫瑰》杂志第32期专门开设“百花生日号”专刊,纪念已远离普通民众生活的花朝节,仅仅可见花朝节的影响还在。
花朝节的时间因地域、气候、节期有异,多在农历二月十五举行,也有二月十二、二月初二者。
唐朝花朝定为二月十五,成为和正月十五
元宵节、
中秋节并列的三个“月半”佳节。到了宋代,花朝节在某些地方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史地风俗记载中,花朝主要是庆贺花神诞辰的祭祀性节日,就是说悬彩于花枝的意义并非护花,而是祝诞。到
清代,北方一般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为二月十二。
其中于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举行,据说选择这一天是为了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对,称”花朝“与月夕”,明
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
中秋节为月夕也”便可证明。还有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
节日习俗
因南北地域差异,有关花朝节节日习俗活动也稍不同,大都有祝神庙会、游春扑蝶、挑菜、制作花糕、花朝宴饮、插花簪花、赏红、放花神灯、晒种祈丰、种花、踏青、赶花会等等活动,在江浙等地区,还有赋诗题篇、斗草之戏、百花之戏、互赠食物等等活动。
祝神庙会
花朝节这天,一些地区寺庙、道观会举行盛会,乡间祭里社,在民间还会有许多人聚集于花神庙内设供,祝贺花神生日,祀奉她的有花农、耕种庄稼果蔬的农人等。在这天夜里,人们还会提举各种形状的“花神灯”,在花神庙附近巡游,以延伸娱神活动。
游春扑蝶
扑蝶顾名思义即扑蝶游戏,这是在花朝节形成以前就存在的一种春季游戏,其在宋时开封一带曾流行。每到花朝节,古时文人便会邀请三五知己,赏花、饮酒、互相唱和高吟。
挑菜
挑菜即采摘
食用野菜(到向外挖菜)。花朝前后,是白蒿、荠菜鲜嫩之时,其营养丰富,对于当时食物不甚丰富的古代百姓来说,是重要补充粮食。同时,早春野菜还具有强体祛病功效。《翰墨记》:“
洛阳市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其中“挑菜”习俗来源于
唐朝“
曲江拾菜”传统,传说唐太宗
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曾亲自在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故花朝节也有“挑菜节”的别称。但节日衍至明清, “民间只于初二日或戴蓬草,和米粉煎为饼,或只取所余
年糕煎食以应节物”。
制作花糕
花朝节民间有制作花糕的习俗。据传
武则天嗜花,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就会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久而久之,民间就流传了这种习俗。
花朝宴饮
花朝日,官方与民间皆有宴集活动。明代朝廷有花朝节赐文武百官宴,民间宴饮更多。在这一天人们会分食百花糕、
百花粥及饮
百花酒,并相互馈赠。
插花簪花
簪花是女性追求美的一种方式,花朝节这一天,有女子剪彩花插头的习俗。
唐朝宫廷盛行,所用花材主要是牡丹,后来的民间多用普通花草或彩色布帛剪裁,以应花朝气氛,如明
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
赏红
赏红即赏花,是花朝节很有韵致的民俗活动。这一天花贩在出售时花时,会特意用红布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称为“赏红”或“护花”,这一天姑娘们还会剪五颜六色的
彩纸或者用各种鲜艳的绸带来装扮花,代表送给花神的礼物,其中把花树打扮得最好的为魁。
放花神灯
民间有放花神灯的习俗,即姑娘们把自己做的花神灯挂在树枝上,既展示自己的手艺,又表达对春日生命、优美环境的亲近和渴望。
晒种祈丰
花朝节这段时期正是芳菲酝酿之际,民间每家会摊晒各类种子,还有凑其“百样种子”,以祈丰收的说法。许多古代农民认为花朝日的天气与一年的收成关系密切,有“预卜”的习俗,预卜的方法很简单是以当日的晴雨天气预卜年成的丰歉。
文化内涵
花朝节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间传统节日,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最初在民间流行后到宫廷达官显贵盛行,饱含华夏传统花文化和农耕文化,花朝节的产生并流行与古代中国人爱花离不开,古人认为花与人一样是有灵性生命的,他们以人的感情世界去关照花的世界,赋予其人格内涵,觉得花也应该有自己的节日,于是在花朝节人们这天除了赏花, 更重要的是护花、贺花,并有了花神成为花卉行业的行业神,花神庙的大量修建,花农、花匠、花商都祭祀花神求百花繁盛或生意兴隆;赏红装饰花卉是为祝贺
牡丹生日求百花茂盛、果实累累;尽管花朝节这天农业
占卜活动有一定的
迷信,但是古代农民在日常生活劳作中根据气象观测所得的经验,为古代农业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而且该日还赋予了女性出游自由,有着中国古代“女性的节日”之称。
传承与保护
花朝节是因为有了文人的自觉参与才能够得到发展、流传,尽管在清末花卉业衰落的环境中,祭祀花神等民俗活动渐渐消失,但花朝节文学却依赖着文人墨客的创作一直被延续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的发展,节日的封建迷信活动成分不适应时代,还有其他活动代替了花朝节活动所以并没有恢复,但在1950年武汉当地政府将花朝庙会改为“旧街花朝物资交流大会”;紧接着到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民对美好的追求剧增,提高了对传统节日的重视;2003年,
新洲区人民政府、
武汉市旅游局和旧街打造将“旧街花朝物资交流大会”打造为“旧街花朝文化旅游节”;2006年,花朝节被确认为武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花朝物资交流会逐渐演变成集文化活动和经济商贸于一体的盛会;2010年花朝节被列入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首届
杭州市花朝节在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复办,随后每年一般在的3月——5月中旬举办开展;紧接着,2012年,武汉新洲旧街花朝节被列入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2016年开始
宁波市在
梁祝文化公园复办花朝节,每届都以与花相关的主题举办活动;2020年,
福州市举办首届西湖花朝节。现如今
苏州市、江西南昌、北京、
襄阳市、河南云台山、福建福州等地都开始恢复创办花朝节,将花朝节传统节俗与文化融入到以花展为中心的节日主题中。此外,汉服元素的国潮风也被加入其中,改造成为“汉服花朝节”。为复兴花朝传统文化全国各地相继开始举办花朝节。
但花朝节在现代传承保护过程中还有诸多问题,比如花朝节文化底蕴不足且民俗内涵缺失、民俗特色不明显,缺少传承保护意识,还有经济思维过盛商业化过于浓厚和生态环境等,还有2019年新冠疫情也威胁到了花朝节原有举办形式的延续,并进一步威胁到了花朝节的传承。对此各地政府开始考虑将文化和旅游结合,探索出新的改变措施;袁瑾建议探索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融合路径以满足多元人群的文化心理需求;宁稼雨建议花朝节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学术研究为根基,将与花朝节相关的历史文献结集出版,并建立数据库,推出有关书籍;湖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学者韩忠认为可以从商人和商贸活动为切入点研究花朝节等等。
相关作品
花朝节最早记载于
春秋的《陶朱公书》,随后有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
南宋《梦粱录·二月望》,还有《
广群芳谱》引《诚斋诗话》、《翰墨记》、《梦粱录》等等作品。据统计《
全唐诗》中共有15篇出现“花朝”,《
全宋诗》中共有26篇 出现“花朝”,在明
清代,花朝节和花神文化依然在民间盛行并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中,如清代
乾隆成书的《帝京时岁纪盛》中记载农历二月的习俗:“十二日传为花王诞日,曰花朝。”
元明戏曲中经常以花朝节作为故事发生的时间背景,或者是以劝农为主题;话本小说中
冯梦龙《
醒世恒言》第四卷中的《
灌园叟晚逢仙女》、凌漾初《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七《同窗友认假作真》,
古典小说中
曹雪芹的《
全本昆曲《红楼梦》》,近代张恨水的《
金粉世家》中都涉及花朝节。
参考资料
西溪花朝节.杭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