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斑叶螨
叶螨科叶螨属下的种
二斑叶螨(食虫类:Tetranychus urticae),俗称二点叶螨、白蜘蛛,隶属于节肢动物门蛛形纲前气门目叶螨科叶螨属。二斑叶螨雌成螨体长0.45~0.55mm,呈椭圆形,体色为黄绿色或绿色,体背两侧各一块褐斑,其外侧三裂,内侧接近体驱中部呈横“山”字形。拥有4对足,背面表皮的纹路纤细,。雄螨体长0.35~0.45mm,前端近圆形,腹末较尖,体色与雌螨相同。越冬螨一般呈橙红色或桔红色,且背部斑点消失。
二斑叶螨广泛分布于温带和亚热带地区,如北美洲的美国北部,欧洲英国俄罗斯地中海沿岸,非洲的南非摩洛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泰国菲律宾等。一般常见于寄主叶背,冬季时在树干翘皮、土壤裂缝、禾本科杂草和落叶等环境过冬。
二斑叶螨是一种广泛分布的植物害虫,可以在多种果树、蔬菜、观赏植物和农作物上寄生,危害作物达50余科800多种。受害叶片初期出现细小失绿斑点,严重时叶片呈褐色,变硬、变脆,直至枯黄脱落。果实停止膨大,果面粗糙,成熟推迟,有的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并造成大小年结果等诸多问题。可以增加环境湿度或释放捕食螨来减少虫口数量,也可以使用联苯肼酯乙螨唑化学手段来达到防治目的。
分类
二斑叶螨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蛛形纲(Arachnida)前气门目(Prostigmata)叶螨科(Tetranychidae)叶螨属(Tetranychus)。
二斑叶螨(Tetranychus urticae)与棉红蜘蛛(Tetranychus cinnabarinus)曾共用复合种名Tetranychus telariu,1971年该复合种名正式废除后,二者独立成为两个近似种。由于二斑叶螨与朱砂叶螨在外形及生理特征等诸多方面方面存在相似性,因此国际上对二者的分类地位至今仍存在争议。
形态特征
雌成螨呈椭圆形,体长0.43~0.52mm,拥有4对足,体色一般呈淡黄色、黄绿色,体背两侧各一块黑斑,其外侧三裂,内侧接近体驱中部呈横“山”字形。背面表皮的纹路纤细,呈扁月形。拥有刚毛状背毛12对,腹毛16对,无背刺毛及臀毛。气门沟不分支,顶端向后内方弯曲成膝状,须肢跗节的端感器显著。足呈黄色,或端部微红,各足环节上的刚毛数为:转节I~IV各1根;股节I~IV分别为10、6、4、4根;膝节I~IV分别为5、5、4、4根;胫节I~IV分别为10、7、6、7根;跗节I~IV分别为18、16、10、11根。深秋时期越冬螨呈橙红色或桔红色,背部斑点消失。
雄成螨前端近圆形,腹末较尖,体长0.35~0.42mm,略小于雌成螨。拥有4对足,体色一般呈淡黄色或黄绿色,体背两侧也各有一块黑斑。背毛13对,最后一对是肛后毛。各足环节上的刚毛数为:腿节I~IV分别为10、6、4、4根;膝节I~IV分别为5、5、4、4根;胫节I~IV分别为13、7、6、7根;跗节I~IV分别为20、16、10、11根。阳茎端锤十分微小,两侧的突起尖锐。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二斑叶螨广泛分布于温带亚热带地区。例如北美洲的美国北部,欧洲英国俄罗斯地中海沿岸,非洲的南非摩洛哥,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亚洲的中国、日本泰国菲律宾等地。在中国,二斑叶螨主要分布于东北地区辽宁省,华北地区的北京、河北省山西省西北甘肃省陕西省,以及华东地区江苏省山东省、台湾等省区。广东省海南省等地区也有发现,但存在争议。
栖息环境
二斑叶螨喜高温干燥的环境,最适温度29-31摄氏度,最适相对湿度为35%-55%,环境适宜时常见于寄主叶背。冬季时,在树干翘皮、粗皮裂缝、果树根际周围土壤缝隙、和落叶、禾本科杂草等环境越冬。
吐丝行为
·二斑叶螨有群居栖息和吐丝爬网的习惯。蛛丝主要由蛋白质构成,可用来栖息、交流以及抵御天敌等。通过蛛丝,二斑叶螨可在植株间爬行,或将蛛丝下垂,随着风力进行被动传播。二斑叶螨喜定居在有丝网覆盖的区域,以形成群体生活的环境,而且它们还会通过合作的方式来修复和扩大丝网。当螨虫数量大时,常堆集在叶片边缘或叶中央,其丝网可覆盖叶的后部或在叶柄与枝条间拉网。
生活习性
取食行为
二斑叶螨的颚体基部存在可前后移动的针鞘,针鞘下侧存在一对口针。取食时,针鞘推动口针向下,伸入植物组织中约100毫米,然后缩回口针,在叶片表面形成一个孔,使植物汁液从细胞中流出,然后通过咽泵来吸取植物汁液。幼螨、若螨和成螨均通过这种方式吸取叶背汁液。二斑叶螨的口器效率非常高,每分钟大约可以刺穿18~22个细胞。
滞育行为
二斑叶螨可以通过滞育来度过不良环境。温度、湿度和寄主营养是影响二斑叶螨滞育的重要因素。深秋时期日照时间减少,气温降低,此时开始陆续出现滞育越冬雌螨,它们会寻找安全的栖息地,如树皮缝隙、干草堆、落叶下等,而雄螨及幼螨会因为温度过低而死亡。滞育个体的生理活动通常会发生改变,如体色变红,体背褐斑消失,停止产卵,并拥有更强的耐寒及耐热能力等。第二年春天随着气温升高和日照增加,二斑叶螨就会从滞育状态中恢复过来。
生长繁殖
个体发育
二斑叶螨生命周期依次为卵、幼螨、第一若螨、第二若螨、成螨五个阶段。其中,幼螨与第一若螨之间、第一若螨与第二若螨之间、第二若螨与成螨之间各有一个静止期。一般认为雄螨无第二若螨阶段而直接发育为成螨,但在部分实验中观察到了处于第二若螨阶段的雄螨。二斑叶螨的生长发育历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温度差异和寄主植物的不同。一般而言,21~35摄氏度为二斑叶螨发育最适温度,超过40.1摄氏度时会停止发育。在30-32摄氏度的温度条件下,卵期一般3-5天,幼螨及若螨期4-5天,预产卵期1-2天,完成一个世代仅需8-12天,而在20摄氏度条件下,完成一个世代则需要26天之久。此外,植物的性状及其次生代谢物、抗虫基因等通常也会对二斑叶螨的发育造成影响。有研究称相比于月季、茄子、Bt基因抗虫棉,二斑叶螨在桃树和菜豆上所需的发育时间更短。
卵呈球形,光滑,直径约0.12~0.14mm,常分布于叶脉两侧,初产时为透明无色,随着胚胎发育,逐渐变为淡黄色、红色,临近孵化前可见红色眼点。
幼螨
幼螨呈半球形,体长0.15~0.21mm,拥有3对足。初孵时为无色透明,取食后逐渐呈现淡黄绿色,且背部分布有两个红色眼点。背毛数与雌成螨相同。
若螨
第一若螨呈卵圆形,体长0.20~0.29mm,拥有4对足,体色比幼螨稍深,体背有黑色斑出现。
第二若螨呈椭卵圆形,体长0.31~0.39mm,拥有4对足,体色呈淡橙黄色或深绿色,形态与成螨相似,无生殖褶皱纹。背毛数与雌成螨相同,雄性个体较雌性个体短。
繁殖习性
二斑叶螨主要营两性生殖,但也有孤雌生殖。两性生殖时可产生雌雄两种性别的后代,其数量比为3:1,孤雌生殖所产生的子代皆为雄性个体。通常而言,雄螨比雌螨提前羽化。当雌螨处于第二若螨静止期时,雄螨往往在其周围爬动,有些雄螨会出现帮助雌螨蜕皮的行为。当若螨脱皮后,雄螨即进行交尾。交配时,雄螨在下方,锥形腹端翻转向上与雌体交接。雌螨一生可多次交配,交配后,其卵主要产于寄主的叶片、叶脉或丝网上,也可产于叶表、花萼、叶柄和果柄上。繁殖最适温度为25摄氏度,此时产卵量可达最高,为108.92粒。平均一只雌螨一生中可以产下90-110粒卵。
危害
寄主
二斑叶螨不仅可以寄生茄科豆科葫芦科、伞形花科、百合科等蔬菜作物,还能危害草莓、玉米、高粱、棉花、苹果、梨、桃、杏、李、车厘子葡萄、各种花卉、禾本科杂草等。危害作物可达50余科800多种。
发生规律
当平均气温升到3摄氏度以上时,越冬成虫开始出蛰,当平均气温达到10摄氏度以上时,开始大量出蛰。出蛰后大多集中在小旋花、律草、菊科十字花科等杂草和草莓上为害,第一代卵也多产在这些杂草上。卵期10余天,成虫开始产卵至第一代若螨孵化盛期需20~30天,之后世代重叠。随着温度升高,其繁殖也加快,在6月上中旬开始进入猖危害期,此时约10天就能完成世代交替。发生严重时,大量二斑叶螨个体吐丝拉网,随风传播扩散。盛害期持续到8月中旬前后。10月,随着气温下降,成螨数量减少,并开始陆续出现红色的滞育个体。11月后均滞育过冬。一般而言,高温干旱年份发生严重,多雨潮湿年份发生则轻。二斑叶螨每年发生的代数与地理纬度和寄主有关,一般而言,在美国维吉尼亚果树可发生9~10代;在韩国可发生8~10代;在日本青森县苹果树上可发生5~7代,其他果树上发生9~10代,在中国南方一般发生20代以上,北方发生12~15代。在温室和大棚内,二斑叶螨可以全年繁殖而无需越冬。
危害症状
二斑叶螨主要以幼螨、成螨聚集于叶背吸取植物汁液危害。一般而言,二斑叶螨首先聚集在植物根状茎部,逐步转移至中下部老叶为害。受害初期,叶片主脉两侧会出现失绿斑点,如茄子、辣椒的叶表会出现白色小点,直生刀豆豇豆、瓜类叶片会出现黄色的细斑,而后叶片会呈灰白色。新生叶片水分丧失,其分泌的毒素会使叶片退绿而呈红褐色,并萎缩卷曲,新梢叶尖可见到害螨吐丝结网聚集栖息。果树的叶柄和枝条间也能见到拉网。不仅如此,二斑叶螨的侵袭还会造成叶片叶绿素水平下降,并使植株对磷钾的吸收减少,严重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造成抽枝发芽迟缓、花叶畸形等情况。随着虫害加剧,叶片逐渐呈褐色,变硬、变脆,直至枯黄脱落,造成植株早衰,严重时甚至会造成植株整棵枯死。果实受害后会停止膨大,变得粗糙,成熟推迟,有的失去商品价值,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并造成大小年结果等诸多问题。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弱化二斑叶螨的生存环境是防治二斑叶螨的关键,应加强田间管理,科学管理水肥,增加空气流通。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以增强长势。控制氮肥施用量,增加磷肥和钾肥,以增强长势。二斑叶螨喜高温干旱环境,因此可以通过增加湿度,如拍打植株将螨虫震落,而后灌水,使其陷入淤泥而死亡,或安装喷灌设施向叶背喷水来降温增湿,减少二斑叶螨的发生。此外,还可以通过及时清理枯枝禾本科杂草、刮除树干翘皮,修剪树根上的萌蘖,或者在入冬前在树干上捆绑干草引诱越冬螨后集中烧毁,以及出蛰前深翻根际周围土层等方式来减少虫口数量。
化学防治
化学防治是防治二斑叶螨最有效的手段。常用的药品有:乙螨唑联苯肼酯螺螨酯噻螨酮、唑螨等。 由于二斑叶螨增值速度快、发育时间短、寿命较长,以及雄性是单倍体等原因,再加上化学农药使用频繁且不规范,导致二斑叶螨对多种杀螨剂的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
生物作用
生物防治是通过天敌来控制虫口数量从而达到防治的效果。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种是寄生性病毒和一些菌类,如巴氏蚕白僵菌、苏云金芽孢杆菌等,另一种是通过天敌昆虫,如各类捕食螨
苏云金芽孢杆菌
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是近年来研究比较广泛的一种杀虫细菌,其次生代谢产物苏云金素对二斑叶螨幼螨具有高效的毒杀作用,且无选择性。
球孢白僵菌
白僵菌(Beauveria)是一种真菌性杀虫剂。当白僵菌孢子接触二斑叶螨后会产生芽管来进入害螨体内,然后不断繁殖并产生毒素,使害螨新陈代谢紊乱而死亡。缺点是害虫死亡速度较慢,一般需要4~5天。
智利小植绥螨
智利小植绥螨(Phytoseiulus persimilis)是叶螨类的专食性天敌,具有个体比叶螨大、爬行速度快、在叶螨的网间穿梭、较远距离扩散和捕食猎物的能力强等特点。每个智利小植绥螨每天能捕食5~30头害螨。该方法绿色环保,且后期效果优于化学防治手段,但对湿度等环境条件有一定的要求。
参考资料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3
二斑叶螨的识别与防治技术.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023-03-27
二斑叶螨 Tetranychus urticae.国家动物标本资源库.2023-04-03
朱砂叶螨.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4-04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3-24
中国农技推广信息服务平台.病虫害技术 | 木薯虫害防控技术.2023-03-24
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业信息网.2023-03-27
Tetranychus urticae.CABI Digital library.2023-04-28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3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4-23
目录
概述
分类
形态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吐丝行为
生活习性
取食行为
滞育行为
生长繁殖
个体发育
繁殖习性
危害
寄主
发生规律
危害症状
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
化学防治
生物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