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博物院,也称“晋博”,位于中国
山西省太原市汾河西岸,占地168亩,建筑面积5.2万平方米,展览面积1.3万平方米,是国家一级博物馆。山西博物院创建于1919年,现代化新馆于2004年竣工,于2005年9月26日正式建成开放,现任馆长为张成元。山西博物院共四层,是山西省重要公共文化项目,也是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院。
山西博物院创立于
新文化运动的背景下,其前身为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山西博物院馆藏包括新时代时期陶寺遗址文物、商代方国文物、两周时期文物,北朝文物、山西地方陶瓷、金元戏曲文物以及明清晋商文物等,其基本陈列以“晋魂”为主题,展示了三晋文明在华夏民族历史长河中的重要地位。山西博物院一万多平方米的展示空间,分为文明摇篮、夏商踪迹、
晋国霸业、民族熔炉、佛风遗韵、戏曲故乡、天下晋商七个历史文化专题和土木华章、山川精英、翰墨丹青、方圆世界、瓷苑艺葩五个艺术专题。
2008年3月起山西博物院免费向公众开放,同年5月入选首批
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年成为11个
中央地方共建国家级博物馆之一。2013年,山西博物馆被评为“2013年度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历史沿革
创立背景
20世纪初,中国内忧外患、灾难深重。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掀起了学习西方文化的浪潮,一批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具有现代意义的博物馆应运而生。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建立,与南通博物苑、北京国立历史博物院和
北京故宫博物院等十余所博物馆一道开先进思想风气之先,领近代文博事业之潮。
发展历程
成立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
1919年10月9日,山西博物院的前身——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成立,图书博物馆建立初期,广泛搜集教育品,教育图书以促进教育普及;搜集中外动植矿物标本,乡里金石文物,先贤遗文,举办展览供观众观览。
屡次改名及合并
1925年10月,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附设博物馆。因获政府大力支持,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原馆面积扩至9万平方米,馆员增至13人,藏书也增至13万余册。
1933年10月,遵照省府颁发的《山西省民众教育馆组织规程》,就山西公立图书馆原址及所有图书物品筹备开办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并制定了以教育为主的办馆宗旨,先后设立民众学校、体育场、电影院、茶社等,创办《民众教育》月刊,并举办展览,广泛开展民众教育活动。
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后同年11月8日,
太原市沦陷。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沦落日军手中,更名为太原图书馆,附设于“山西文化保护会”,由日军山冈部队管理,之后又先后由日军舞兵团和山西陆军特务机关代管。
1940年12月,太原图书馆由山西陆军特务机关移交伪
山西省署。
1941年1月,更名为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日军从全省各地掠夺书籍、文物等以充馆藏,并且将一些珍贵文物、书籍运至
日本,文物藏品损失惨重。
1945年,抗战胜利,
阎锡山委任王仲元为接收委员,恢复“山西省立民众教育馆”馆名。
1948年太原解放前夕,阎锡山将兵工厂设于民众教育馆馆址文庙,馆舍建筑和藏品损失惨重。
1949年4月,省立民众教育馆由人民解放军太原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下设博物部。
1953年9月,山西图书博物馆与太原文物馆合并,更名为山西省博物馆。
1956年,秉承“为科学研究服务,为广大人民服务”的宗旨,按照地志博物馆模式陆续完成山西省博物馆的自然之部、历史之部和社会主义建设之部的基本陈列,并对公众开放。
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
博物馆陈列和藏品被列为“封资修”或“四旧”受到批判,博物馆事业遭到破坏。
1971年11月,博物馆开始逐步恢复业务工作。
新馆建设时期
1992年,
中国共产党山西省委员会和省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1997年,山西博物馆新馆项目报经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立项,并被列为国家“九五”重点建设工程。
2001年,山西博物馆新馆奠基。
2003年5月,展览方案定稿。
2004年,山西博物馆新馆宣告竣工,定名为“山西博物院”。同年8月,陈列设计工程启动。
2005年1月8日,“晋魂”陈列在新落成的馆址举行预展。同年9月26日,山西博物院正式向公众开放。
2019年7月27日,省委、省政府部署的重要公共文化项目——
山西青铜博物馆正式开馆,这是山西博物院的第一座分馆,也是中国首家省级青铜专题博物馆。
建筑布局
建筑设计
山西博物院,总建筑面积51930.82平方米,总高度39.9米,南北长170.4米,东西长167.4米。结构为
框架剪力墙结构,地下一层,地上四层,局部二层。总平面采用中国传统的轴线对称构图手法,东西轴线为主轴线,南北轴线为次轴线。4层高的主馆位于主次轴线的交会处,形成对称的格局,4座角楼衬托着主馆,主馆4层外形方正规矩,逐层向外斜挑,舒展大方。主馆外部像一座鼎,内部呈八角形,仿照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木质建筑
释迦塔的外部轮廓而设计,有着“鼎中藏塔,塔中藏宝”的寓意,整体外观造型“如斗似鼎”,“斗”象征丰收喜悦,“鼎”象征安定吉祥。
展览布局
山西博物院共有四层,每层大门都位于西边,且靠近大门建造有两个南北对称的卫生间,靠近东边的展厅外面都设有两个南北对称的游客休息处。山西博物院第一层的正中间为总服务台,靠近大门设有两个临时展厅;另外南边还有一个贵宾室和多功能厅;北边设有商品部和商品寄存处;正对西大门的东墙设有“沃土直根”浮雕墙。博物院第二层靠近东墙的拥有南北对称的茶舍,另外展厅北面分设了文明摇篮和夏商遗迹,展厅南面设有
晋国霸业展厅。博物院第三层北面设有民族熔炉和佛风遗迹两个展览点,南面设有天下晋商和戏曲故乡两个展览点,值得一提的是,东面靠墙也为佛风遗迹展览点。博物院第四层南面设有翰墨丹青和瓷苑艺览两个展览点,北面设有土木华章和玉韫
中原地区展览点,东面设有方圆世界展览点。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晋魂”陈列
文明摇篮
“文明摇篮”是整个“晋魂”陈列的起点,该展厅展示了大量
西侯度遗址出土的文物,呈现了
旧石器时代和
新石器时代的
山西省风采。第一单元为“人类远祖”,主要藏品是西侯度、
丁村、柿子滩等500多处
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第二单元为“华夏直根”,藏品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出土的文物,代表有
晋西南出现的
陶寺遗址都邑文明,晋西北黄土高原出现石城文明等。
夏商踪迹
“夏商踪迹”主要展品为在山西境内发现的众多夏商时期的文化遗存,以青铜器为主。第一单元为“大夏之墟”,
山西省南部素有“
夏墟”之称,山西已发现的夏时期遗存有600余处。第二单元为“
商朝重地”,山西的南部、中西部都发现了重要的商文化遗存,主要有垣曲商城、平陆前庄遗址、中条山采冶铜遗址等。包括商代后期兼具北方草原文化遗存也陈列在内。
晋国霸业
“晋国霸业”展出的展品主要是三千年前,从
西周到
春秋战国的历史遗迹。第一单元为“肇基河汾”,主要藏品为“天马—曲村遗址”以及“晋侯墓地”的出土文物;第二单元为“争霸
春秋”,主要藏品为“
侯马晋国遗址”出土的文物;第三单元为“三晋称雄”,主要藏品为战国时期文物。
民族熔炉
山西,地处中原腹地与塞外草原的交错地带,加之丝绸之路的开辟,留存了更具民族异域风情的历史遗迹。“民族熔炉”为山西民族融合交流的遗迹。第一单元为“长城内外”,主要藏品为两汉,
魏晋以及五胡十六国时期的文化遗存;第二单元为“平城时代”,主要藏品为北魏时期文化遗存;第三单元为“别都晋阳”,主要藏品为东魏,北齐时代文化遗存;第四单元为“异城来风”,展示民族大融合时期北部多民族碰撞和文化交融的成果。
佛风遗韵
山西是佛教艺术嬗变的核心区域,以云冈昙曜五窟开凿为始,石窟、寺院、
佛塔遍布城乡,石刻
造像、壁画、彩塑众多。“佛风遗韵”就为
山西省佛教遗迹。第一单元为“北朝风貌”,主要展示北朝佛教发展时期文化遗存;第二单元为“盛唐气度”,展示盛唐时期佛教造像艺术的遗存;第三单元为“宋明市相”,展示宋代佛教艺术更加丰富的文化遗存,如彩塑、木雕、
金铜造像兴盛,寺院壁画、水陆画等。
戏曲故乡
中国戏曲是中国特色艺术,山西为中国戏曲发源地之一,“戏曲故乡”展出的即为山西戏曲物质遗存。第一单元为“戏曲先声”,展示先秦到隋唐五代中国戏曲艺术形成发展的萌芽;第二单元为“搬演人生”,展示宋金至明清时期,戏曲从形成到鼎盛发展的局面;第三单元为“梆音彻响”,展示明末清初,
梆子戏的蓬勃发展。
天下晋商
晋商,通常是指明清时期的
山西省商人,他们与潮商、徽商,并称为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商帮”。“天下晋商”展现的就是山西商人留存的遗迹。第一单元为“渊源”,讲述明初起山西商人对外兴贸,促进东西方文明交流的历程;第二单元为“辉煌”,讲述清道光初年,晋商在
平遥县创立中国历史上第一家
山西票号,走向辉煌发展。以及
洋务运动后,晋商兴办近代工业,走实业救国之路的发展史;第三单元为“承传”,展示
山西省大地遗存下来的晋商大院,
会馆商号等。
“青铜分馆”:吉金光华
土木华章
山西古建筑数目众多,时序完整,“土木华章”展出的不仅包括山西建筑遗迹,还包括附属其中的彩塑、壁画、
碑刻、匾额等艺术品。第一单元为“早期营建”,讲述从人类祖先夯土版筑、立柱搭架的造屋技能到夏、商、周时期土木建筑技术渐成体系,至
秦汉臻于成熟,
北朝时又进一步融合创新的建筑史。通过考古发现的建筑
基址,以及各类文物上的建筑图像来集中展示。第二单元为“
唐朝遗构”,展示隋唐以及五代十国时期遗存下来的木构建筑,主要有
南禅寺、佛光寺东大殿等。第三单元为“千年法式”,展示辽、宋、金时期的木构建筑;第四单元为“精工华筑”,展示元明清时期独具特色的建筑艺术。
玉韫华夏
“玉韫华夏”展览区展出的均为
玉石遗迹。第一单元为“美石有灵.礼仪以彰”,主要展示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传承中国礼仪文化的礼仪玉遗存;第二单元为“润泽以温.喻瑞喻德”,展示从新时期时代到商周时期、
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至唐宋以后,佩玉风尚的发展。第三单元为“清室雅伴.静潋芳华”,展示玉器走向世俗化的发展,以玉器皿、玉陈设器、玉佩饰、玉文具、玉山子、文房观赏、伴身雅玩、日常器用等为代表。
翰墨丹青
“翰墨丹青”展览区展出的元、明、清三代技艺精湛的书画作品。第一单元为“绘画”,展示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藏品代表有风竹图轴(元·
顾安)、桃竹锦鸡图轴(元·
王渊)、起蛟图轴(元·无款)等。第二单元为“书法”展示中国书法艺术的风貌,藏品代表有
草书杜甫诗轴(明·
祝允明)、行书池上篇轴(清·陈廷敬)、行书轴(清·
祁寯藻)等。
方圆世界
“方圆世界”展出了数十万件中国古代货币,最经典的货币为晋及三晋的货币。第一单元为“货币萌芽”,展示商周时期出现的具有货币作用的中介物质。第二单元为“先秦铸币”,展示先秦时期的四大货币体系。第三单元为“制行铢两”,展示秦改革后统一的“方孔圆钱”铸币形式以及汉初币制改革后五铢钱的发展史;第四单元为“宝文千年”展示唐至清末“宝文”币制的发展及影响。
瓷苑艺葩
“瓷苑艺葩”展出的是瓷器遗迹。第一单元为“星火积著”,展示瓷器发展史——瓷器脱胎于陶器,出现于
夏朝,至东汉发展成熟。三国、两晋、
南北朝时期,南方青瓷生产突飞猛进,北方釉陶独具特色。隋唐时期,白瓷异军突起,形成青、白并行局面。宋元时期,瓷窑遍布南北,产品种类繁多,制瓷工艺精湛,除青、白两大体系外,黑瓷、青白瓷、彩绘瓷也在民间广为流行,形成百花争艳的繁荣景象。第二单位为“三晋窑火”,展示独特的三晋陶瓷;第三单元为“国瓷天工”展示元代以及明清时期制瓷工艺的成熟发展,其中景德镇窑居首要地位。
华夏印记
“华夏印记”展示了晋文化在华夏文明传承、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华夏民族印记”分为了“青铜先声”“率土内外”“赫赫晋邦”三个单元,展示出陶寺文化和青铜文化的蓬勃发展。
山西是华夏文明和国家起源的重要地区,陶寺遗址表现了最早的王权和国家形态,与古史传说中的唐尧时代相互吻合。夏商周时代山西拥有最重要的铜矿资源和制铜技术,对青铜文化的发展和繁荣起到了举足轻重的支撑作用。
晋国从周初分封的“百里小国”开始,吸纳了周边诸侯国和北方草原文化的新鲜血液,逐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晋文化。
礼乐春秋
“礼乐春秋”阐释中国青铜器作为礼器使用的鲜明特色和礼乐文明的精神内涵。“礼乐春秋”分为“钟鸣鼎食”“我武惟扬”“立身以礼”“礼通四方”“赵卿之制”“古韵新风”六个单元,藏品为出土的代表礼乐文化的青铜乐器、礼器以及大量车马器、兵器和各种作用的青铜器。
技艺模范
“技艺模范”展现古人范铸青铜的智慧之光。“技艺模范”被分为“冶石成金”“殊途同工”“执简驭繁”“铸物象形”“错彩镂金”五个单元,展示
青铜铸造的独特成就和魅力。
山西省已经发现多处采铜、
冶炼和铸造遗址,出土的相关文物揭示出了几近完整的青铜工业生产链。其中,
侯马市铸铜作坊范铸青铜的技术成就达到了
青铜时代的巅峰,形成了晋系风格,所铸造的青铜器艺术造型构思巧妙,图案纹样独特。
赴外展览
丝路传奇——虞弘墓石椁展
2013年8月22日至11月10日,《丝路传奇——虞弘墓石椁展》在
澳大利亚国立
新南威尔士州艺术博物馆展出。《丝路传奇——虞弘墓石展》由中国山西博物院和澳大利亚国立新南威尔士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以山西太原虞弘墓出土的石椁为主体,辅以
北齐、
隋朝部分出土文物,共29件(组)文物,从山西博物院赴澳大利亚展出,向世界艺术再现了1500年前的
太原市(今中国山西省太原市)发达的经济政治面貌以及繁荣的文化交流盛况。
山西古代艺术展
2016年11月22日至2017年2月27日,《山西古代艺术展》在
俄罗斯首都
莫斯科的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展出。《山西古代艺术展》由俄罗斯国立历史博物馆和中国山西博物院联合举办,展出了来自中国山西博物院的藏品11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1件(组),分为“三晋之源与贵族礼仪”、“日常器具与生活艺术”和“宗教信仰与精神世界”三大部分,展示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晋文化、古代山西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精神信仰与艺术审美。
临时展览
香魂——中国古代香文化展
2021年2月4日至5月18日,《香魂——中国古代香文化展》在山西博物院主馆一层临展厅展出。
中原地区古代香文化展通过160余件藏品,向观众展现了香文化在中国的传承。
最初,香文化与先民焚燃香草祭祀习俗相关,目前所存的众多遗址和遗物中也多有香料的存在。汉代丝绸之路开辟,
没药树类香料也开始传入中原;同时,原产于东方的麝香源源不断地向域外输出。香料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随着历史的发展,在宗教和文人的推动下,上自朝堂,下至市井,皆习香事。各类香料广泛应用、各种香器应运而生,各种情感赋予其中。从隋唐至宋元再到明清,香文化日益融入普通民众生活。祭祀、庙堂、书房处处可见香的影子。
追迹——芮国文物精华展
2021年5月18日至7月25日,《追迹——芮国文物精华展》于
山西青铜博物馆二层临展厅展出。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为“揭秘芮国”,以文献和实物双线梳理了芮国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至五单元,按质地和功用分为“器以藏礼”“钟和鸣”“金玉璀璨”“金戈铁马”等四部分,再现了芮国曾经的庄重典雅和灿烂辉煌。
芮国,受封于周初,历
西周、
春秋早期,后在
诸侯争霸中被秦灭,存国近400年。然而,史书对其记载寥寥,零星散布的铜器,也让芮国湮没在历史深处。2004年,
绛县横水国墓地出土的几件带“芮”铭青铜器,使芮国空白的西周中期历史显现出一角;2005年,陕西
韩城梁带村遗址,数以万计的芮国遗物横空出世,春秋之芮重回世间;2018年,
澄城县刘家洼遗址,展示出芮国晚期的鼎盛辉煌,芮国的面貌在一次次“追迹”中越来越清晰。
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
2021年9月19日至2022年3月13日,《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在
山西青铜博物馆二层临展厅展出。展览共分为五个单元,第一单元“天工开物”,主要展现了齐家文化至
西周,铜镜在宗教、祭祀等仪式中的作用。整个展览,介绍了铜镜从贵族的日用品逐渐进入普通百姓生活的过程,同时也展现了铜镜样式、制作工艺、装饰手法的变化。
铜镜,最早可追溯到4000年前的
齐家文化,到19世纪玻璃镜的普及,它才慢慢消失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先秦时期,铜镜仅贵族享用,
秦汉以后才逐渐走向民间。宋代以前,铜镜以
青铜范铸而成,宋代开始以
黄铜翻砂铸造。形制以圆形为主,时代愈晚造型愈丰富。镜面经研磨抛光用来照妆容,镜背丰富多彩的装饰图案,则成为展现不同时代思想、文化和艺术的载体。铜镜不仅能观容貌、正衣冠,古人更赋予深刻的寓意:
东周就有“以人为镜”的思想,汉代倡导“君子三鉴”,
李世民与
魏徵的故事千载流传,《
资治通鉴》表达了
司马光“以史为鉴”的治国理念。现“昭明——山西博物院藏铜镜展”精选院藏铜镜近200件,以时代为序,划分为四个单元:天工开物、见日之光、繁花如镜、照见生活。
重要馆藏
综述
山西博物院现有藏品 50 余万件,其中,珍贵文物 40282 件(组),包括一级文物 2129 件(组),另有图书古籍 11 万余册。藏品主要来源于 20 世纪 20 年代以来的考古出土和百年来的征集积累,尤以
青铜、瓷器、石刻、佛教造像、壁画、书画等颇具特色。其中青铜器有鸟尊、胡傅酒樽、兽形觥、
彩绘雁鱼铜灯等;瓷器有
庙底沟遗址彩陶罐等;玛瑙串有六联珠串佩等;石刻有
虞弘墓石椁、
侯马盟书等。
鸟尊
鸟尊为西周时期文物,于2000年,在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114号墓出土,出土于第一代晋侯燮父墓中。鸟尊的整体造型为伫立回首的凤鸟形,凤尾下弯成一象首,与双腿形成三点支撑,高39厘米,长30.5厘米,宽17.5厘米。鸟尊的器盖和腹底铸有铭文,“晋侯作向太室宝尊彝”。
胡傅酒樽
胡傅酒樽为汉时期文物,1962年
右玉县大川村出土。通体鎏金加彩绘,高34.7厘米,口径65.5厘米,器身彩绘虎、象、鹿、马等动物图案。胡傅酒樽的口沿刻有铭文“阳阴城胡傅铜酒樽,重百斤,
河平三年(公元前26年)造。”勮阳和阴城均为
西汉雁门郡所辖县,勮阳位于今
应县北,阴城位于今
朔州市东南。
兽形觥
兽形觥为西周时期文物,2006年县横水墓地出土。高29厘米,长30.5厘米,方体,龙头盖,腹壁微曲。龙头张口露齿,唇上饰蛇纹,盖上饰龙纹和兽面纹,口沿以下饰花冠凤鸟、长冠凤鸟和弯角龙纹。体四壁和圈足分别饰内卷角大兽面和长冠凤鸟,均以雷纹填地。主体花纹之上又以阴线刻花,形成三层花,豪华富丽。此为倗国铜器。
彩绘雁鱼铜灯
彩绘雁鱼铜灯为国家一级文物,由公安机关移交。高58厘米,长40厘米。雁颈与灯体以子母口相接,鱼身与雁颈、腹腔中空相通。圆形灯盘附柄,可自由转动,盘下
圈足与雁背直口套合。当灯火点燃时,燃烧形成的灯烟会通过鱼和大雁的颈部传导至贮有清水的大雁体内,起到降低污染,净化室内空气的功效,且灯的照明方向可以随意调整。这种雁鱼灯在其他地方也有出土,但器型如此之大,工艺如此之精却十分罕见。
庙底沟彩陶罐
庙底沟彩陶罐为
新石器时代文物,1989年
芮城县金胜庄村出土。高45厘米,口径35厘米,腹径43厘米,底15.6厘米。泥质红陶,器表磨光。侈口,圆唇,短颈,宽肩,上腹突出,下腹内收,小平底,上腹部以黑彩绘以弧线和圆点等组成的花卉图案。体型硕大,器形完整无缺。属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的典型遗物。
六璜联珠串佩
六璜联珠串佩为西周时期文物,1992年
曲沃县北赵村晋侯墓地31号墓出土,大璜长16厘米,出土于墓主的胸部,上端过颈,下端至腹部以下,共有408件。由绿色料珠、红色
玛瑙珠串连接6件玉璜,自上而下第1、2件,呈白色,刻有镂空龙纹,第3、4件饰龙纹,第6件玉质透亮,色白微黄,刻有镂空龙纹。墓主人为晋献侯夫人。
虞弘墓石椁
虞弘墓石椁为隋时期文物,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宽220厘米。1999年
太原市王郭村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整体呈仿木构三
开间歇山顶房屋。
汉白玉,由底座、椁身、顶三部分组成,以及支撑石椁的
石狮8件。石椁内外皆雕刻并施彩绘,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图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均具有浓厚的
中亚和
波斯风格,部分画面带有
琐罗亚斯德教的内容。展现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虞弘是中亚鱼国人,
北齐时入华,曾任职于北齐、
北周和隋三个朝代。
侯马盟书
侯马盟书为春秋时期文物,1965-1966年
侯马市晋国遗址出土。在40多个祭祀坑内
出土玉、石质盟书5000余件片,绝大多数为圭形,最长者32厘米,另有圆形及不规则形。辞文多以朱笔书写,少数为墨笔。文字可辨识者有656件,多则200余字,少则10余字。内容可分为主盟人誓辞、宗盟类、委质类、纳室类和诅咒类等五大类。对于主盟人和盟誓时间存在不同说法,多数学者认为,侯马盟书是春秋晚期至
战国早期,以赵氏家族为首举行盟誓活动的约信文书,忠实地记录了
晋国晚期强族间相互斗争的史实,具有政治档案的性质。它的发现对于研究晋国历史、古代
盟誓制度及古文字等均有重大意义。
学术研究
学术委员会
山西博物院特设有“山西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以协助院务会审议院科研、业务工作;审定院科研课题的立项,审定需资助的科研项目的出版;督导博物院所承担课题;按照评聘结合的原则,评审和推荐本院专业人员专业技术职称;评审院科研成果奖;组织各项学术活动,聘请有关专家学者,定期举办学术报告会或学术研讨会;促进与文博单位学术工作的资料交流与组织联络。
专利发明
2021年,山西博物院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共同申请获得了纸质文物保护技术类两项国家专利:“一种用于修复古代书画文物折痕的方法”和“一种用于古代纸质文物保护的加固剂及其使用、制备方法”。获国家专利发明两项。
科研项目
山西博物院积极推进研究型博物馆建设,承担国家级科研课题及项目108项,省部级科研课题20个,出版著作140余部,发表论文数百篇。
山西博物院文物保护研究部积极推动可移动文物保护工作,2021年至2023年间,共协助省内文博单位成功申报可移动文物保护修复项目方案百余个、预防性保护项目45个;完成保护修复项目50余个,累计完成了山西各地文物收藏单位近5000件(套)可移动文物的修复保护、近3000件(套)文物的保养;搬迁保护壁画墓40余座。
文化活动
社教活动
铜喜铜乐:博物馆同您七天乐
“铜喜铜乐:博物馆同您七天乐”系列访谈节目是山西博物院在2022壬寅虎年
春节期间推出的一档文化类访谈节目,通过对经典文物的解读、探馆、访谈等形式,让观众云游博物馆,了解青铜文化。该节目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青铜特色文物为切入点,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展开谈论,让观众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展现,了解更多历史文化。系列视频在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视频号、
微博等多个平台推出,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总播放量3.6万余人次。
“约读·晋魂”
“约读·晋魂”,是山西博物院的线上文化品牌传播栏目之一。“约读·晋魂”主要围绕“晋魂”基本陈列,邀请国内外知名文博专家、考古学家,通过“口述”后剪辑为音频的形式推送,解读“晋魂”基本陈列及重点文物,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让公众了解
山西省的地域历史文明、古代文化艺术。该栏目自2017年通过“山西博物院”微信公众号和微博播出以来,已推出考古人主题系列24期、博物馆人系列12期,捐赠人系列第一季12期,收获了300多万人次的阅读量,荣获2020年度“中华文物全媒体传播精品(新媒体)十佳推介项目”。
“晋界”讲坛
“晋界”讲坛,是山西博物院依托山西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晋魂”基本陈列以及近年来策划的具有山西地域文化特色的临时展览为主题,结合国内外研究热点、最新考古发现、观众需求,推出的系列讲坛。同时,山西博物院对线下讲座进行拍摄制作成视频,通过山西博物院官方网站、
微信公众平台、
新浪微博及学习强国等多个媒体平台进行线上推广,线上讲座累计点击量达204655次。“晋界”讲坛获得2021年度“全国文化遗产云传播(云讲堂)十佳项目”。
文创设计
自2013年山西博物院与社会合作设立山西博物院商品部以来,一直秉承“文化·创意·生活”的理念,潜心研发集观赏性、历史性、文化性、艺术性、趣味性、实用性和唯一性于一体的博物馆文创产品,研发了一系列具有山西博物院
文化遗产特色的文创产品,荣获“全国博物馆十佳商店”以及“全国博物馆十佳文创产品”荣誉,入选十个“首批全国博物馆文化产品示范单位”。
所获荣誉
2007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院参评的“晋魂”主题基本陈列展荣获“第七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称号。
2007年6月8日,山西博物院荣获“全国文化遗产保护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2013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院在2013年“5·18国际博物馆日”,荣获
中国博物馆协会颁发是“2013年度最具创新力博物馆”荣誉称号。
2013年10月,山西博物院应邀参加了“第六届海峡两岸(
厦门市)文博会”,并获“第六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博创意产业精品展”
二等奖。
2015年5月18日,山西博物院“
印度的世界——美国洛杉矶郡艺术博物馆藏印度文物精品展”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国际及港澳台合作奖。
2019年8月27日,山西博物院获“第五届全国十佳文博技术产品与服务奖”。
2019年12月3日,山西博物院荣获“2019年度文博十大创新力官微”奖项。
2020年11月9日,国家应急管理部党委授予山西博物院安全保卫部荣获第五届“全国119先进集体”。
2021年8月20日,
国家知识产权局授予山西博物院“一种用于修复古代书画折痕的方法”和“一种用于古代纸质文物保护的加固剂及其使用、制备方法”两项发明专利。
2021年10月20日,山西博物院藏北齐壁画修复项目入选“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
2021年11月24日,山西博物院《三组红色文物讲述山西共产党人的故事》获
中国文物报社、
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主办的“十佳文博社教案例宣传推介活动”——“优秀文博社教案例”。
2021年12月15日,
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的“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推介活动”中,山西博物院荣获“2021全国十佳文物藏品修复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