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七擒孟获
发生在公元225年的事件
“诸葛亮七擒孟获”指的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于建兴三年(225)发动了平定南中的军事行动,对夷民化汉族豪强地主孟获七擒七纵,终于使其心悦诚服,不再背叛的事件。
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逝,民族关系错综复杂的南中地区相继发生了一系列动荡,牂牁镇太守朱褒益州大姓雍闿以及夷人首领高定发动了叛乱,导致蜀汉政权任命的郡太守正昂、焦、龚禄被杀,鉴于夷陵兵败,蜀汉元气大伤,直到建兴三年(225),诸葛亮亲率大军,分三路远征南中地区。面对蜀汉的大军压境,唯有雍部将孟获不服,其率领雍闿残部一路退守,诸葛亮率部一路追击,七擒七纵。其中,一擒于白崖;二擒于邓赊豪猪洞;三擒于佛光寨;四擒于治渠山;五擒于爱甸;六擒于怒江傈僳族自治州边;七擒于怒江之蟠蛇谷。从此孟获心悦诚服,臣服于蜀汉政权,不再反叛。不久,孟获前往蜀汉中央担任御史中丞一职。
对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实性,古今学者论见素来莫衷一是。刘统勋缪钺方国瑜、罗荣泉、江玉祥、胡杨等人持怀疑的态度,其中刘统勋认为称颂“七纵七擒”实在太没有见识,简直像儿戏一般;不过,张若、范文澜吕振羽等人则认为“诸葛亮七擒孟获”确有其事。
背景
民族关系复杂
南中地区因为历史原因,其不安定因素由来已久。一是自古分布着夜郎、滇、邛都三个较大的部落之外,尚有巂、昆明、冉、白马等民族部落,先秦以后陆续迁入汉族大姓,使得该区域内民族关系更加错综复杂。至三国时期,南中地区少数民族酋领(即夷帅)或割据一方,或与汉族大姓结合形成势力,由此形成了:雍闿孟获共同盘踞了益州郡;朱提大姓朱褒,则以牂牁太守的身份控制了郡;吕凯与一些汉族官吏在永昌郡闭关自守;越巂郡郡成了夷帅高定的势力范围。其次由于其地理位置偏离以成都市为中心的统治,朝廷派出的官员难以进行有效的管理。汉代就曾因夷汉之间的矛盾,爆发过几次边夷与朝廷间矛盾的局部冲突。
此外,蜀汉政权刚建立之时,刘备鉴于财政极度困难,军用开支无所出,采纳了采用了刘巴的建议,在全蜀铸造“直百”大面额钱即同样大(或更小)的一个铜钱,因有“直百”二字,就相当于过去一百个“五铢”钱的购买力,并强行推行使用,使得蜀汉政权府库充盈的同时,令到南中大姓及各民族部落首领等遭受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生叛乱
章武元年(221),益州称帝的刘备亲率蜀汉大军攻打孙吴孙权则以镇西将军陆逊大都督应对。章武二年(222),陆逊趁刘备不备,采取进攻,用火攻破蜀军四十余营,在猇亭区(今在湖北宜都北)重创了刘备,蜀汉战死投降数万人;章武三年(223),刘备病逝于永安宫,导致了蜀汉国内一系列的动荡。越巂郡叟帅高定派遣的李求承杀了知府焦璜,诸葛亮只得任命越巂太守龚禄在八百余里之外的安上遥领;益州大姓,夷民化汉族豪强地主代表雍闿杀了建宁太守正昂,其后又将重新任命的太守张裔绑架送至孙吴牂柯郡丞朱褒则自领太守控制了牂柯郡。此后,龚禄又遭李求承杀害。
蜀汉策略
后主刘禅即位,蜀汉政权大小事务皆由诸葛亮决断。其志在“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早在《隆中对》中,便提出了“南抚夷越”的国策,即只有先安定了南中,然后才可以巩固巴蜀;只有先巩固了巴蜀,然后可以进图关中。基于此,同时又考虑到蜀汉政权元气大伤,加之曹魏的咄咄逼人,孙吴集团的居心测,诸葛亮没有立即出兵平叛,而是派遣邓芝出使东吴,重新确立与东吴的联盟关系。对内一是对南中进行安抚,如益州从事常房早已觉察了朱褒反叛迹象,为防患于未然,将其主薄收监杀掉,结果激怒了朱褒,反诬常房造反;诸葛亮不经调查,便诛杀了常房并将其四弟流放至越巂郡。其次是开府治事施展政治才能,提拔官员,以及采取更积极恢复经济的政策,以恢复蜀汉政权的元气。
平定南中
建兴三年(225),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愿公服其心”的策略,亲率大军,兵分三路南征。其中诸葛亮亲率一军从西路进攻,从成都市到安上,然后由陆路入越嶲,主攻目标为南中叛乱的首发地越嶲、南中叛乱的首领高定部;中路由降都督李恢率领,经平夷至建宁,主攻目标为盘踞在建宁一带的雍闿;东路则由巴西阆中人牂牁镇太守马忠率一军从东路进攻牂牁,由泸州市入今贵州省境,主攻目标为据守在牂牁一带的朱褒部。
七擒孟获
面对蜀汉的大军压境,雍闿率部北上越巂郡驰援高定,不料双方阵营却发生了内讧,高定斩杀了雍闿及其部曲,部将孟获取代雍闿,率领残部退守云南省。不久,高定所部便遭到诸葛亮率领的西路军悉数剿灭,高定战死,而马忠的东路军也顺利攻下牂牁,唯有李恢的中路军遭受败绩。同年五月,诸葛亮率领三路大军渡过泸水,目标直指孟获,不日便生擒孟获至军中。诸葛亮问及蜀汉军队;孟获并不服气,认为是不了解蜀汉军队之虚实,才导致败仗,如今已知悉情况,若再打一仗定能取胜。诸葛亮答应了,如此对孟获七擒七纵。其中,一擒于白崖(清赵州定西岭,今云南大理凤仪镇南);二擒于邓赊豪猪洞(清邓川州,今云南洱源县邓川镇);三擒于佛光寨(清浪穹县巡检司东二里,今洱源县三营永乐村东山峡谷中);四擒于治渠山(今云南省永胜县);五擒于爱甸,(清顺宁府地,今云南顺宁县);六擒于怒江边(清保山县、腾越州之间,今保山县、腾冲县之间);七擒于怒江之蟠蛇谷。
事件结果
七次被擒的孟获心悦诚服,彻底臣服于蜀汉政权,表示不再反叛,不久接受任命,前往蜀汉中央担任御史中丞一职,也标志着南中地区大规模叛乱的基本结束。战后,诸葛亮对南中地区作出重新划分南中四郡、任用南中大姓和夷帅、征调大姓“聘策”的部曲入蜀、扶植南中地区的发展等一系列的治理措施。
历史影响
诸葛亮七擒孟获标志南中地区大规模叛乱的基本结束,安顿了蜀汉二分之一以上的国土,巩固了后方家园。其次,南中发生叛乱的同时,曹魏屡次进犯,为避免陷入两面夹击,东吴选择了与蜀汉重新确立联盟关系,也意味着基本放弃夺取南中。此前东吴不仅暗中支持雍闿,还曾派出刘璋之子刘阐前往益州交州边界,担任益州刺史,意在谋夺南中地区。第三,扩展了蜀汉的实际统治区域。蜀汉国土在当时三国中本来最小,仅有汉代的一州之地。而南中区域广大,占整个蜀汉国土的二分之一以上。南中失控,就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一半国土。诸葛亮平南中战争后,不仅保住了这一半国土,还在某些局部地区有所扩大,如在水昌郡新置三县,实际控制区达到今果敢地区等。最后,南中地区也成为了蜀汉明成祖北伐统一中原的大后方和兵源、赋税来源的重要基地,为诸葛亮北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关争议
真实性
陈寿写《三国志》时,曾两处提到建兴三年(225)春,诸葛亮率军南征之事,但只字未提“七擒孟获”。最早记载“七擒孟获”的是东晋习凿齿所著的《汉晋春秋》,而后被南北朝史学家裴松之引用;晋朝常璩所著的《华阳国志》也记有“七擒”之事,但民间传说色彩很浓。
据此,历史上不少人对于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实性,持怀疑的态度。清代大学士刘统勋认为七纵七擒被记载此事的人所称颂,太没有见识了。对蛮夷固然应当使他们心服,但将被俘的蛮夷首领多次放掉,简直像儿戏一般。一放再放已经很过分了,怎么可以达到七次呢。况且当时诸葛亮急于平定南方好去北伐,哪有屡纵屡擒耽搁拖延时间的道理。清代学者张若骕则认为“七擒孟获”确有其事,并在其所著的《滇云纪略》中详细列出了“七擒七纵”的具体地点。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及为之作注的胡三省,均将“七纵七擒”之说作为信史看待。此外,当代的学者范文澜吕振羽诸先生对“七纵七擒”之事也是信而不疑。
不过,学者胡杨并不认可,指出诸葛亮是建兴三年(225)三月从成都市出发,四月平定四川西昌,五月渡金沙江,至秋,四郡俱平,遂取道滇东北冬至四川庆符,十二月回到成都的,并没有到过滇西,但《滇云纪略》中却明确记载的七擒孟获地点几乎全都在今天云南西部的大理、保山一带地区。缪钺方国瑜、罗荣泉、江玉祥等学者也认为“七擒七纵”不合情理,为后来附会之说。此外,民国时期,彝族上层开明人士岭光电游武侯祠时也曾作诗:七擒七纵我不信,南人悦服却是真。
孟获族属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邵献书认为,孟获与同时期的朱褒雍闿一样,与高定不同,其身份不是少数民族首领,而是南中的汉族大姓。其一,根据《华阳国志·南中志》所载,孟姓为南中八家有影响的大姓之一,而孟姓在南中可考者颇多,自东汉孟孝琚起至唐初孟骋、孟启父子500多年间。有些孟姓在有关史籍中被明确地指出是领有部曲的南中大姓。有些孟姓虽未确指其为大姓,但从他们历任辅汉将军、知府、参军等职观之,也应为南中大姓。与孟获同时期的牙门将孟通、孟干、孟岳及曾任牂牁太守的孟才等,均为领有部曲的大姓。
虽然不能断定他们与孟获的亲属关系,但从《汉晋春秋》记载中也能说明孟获为南中的汉族大姓。据《汉晋春秋》记载,闻孟获者,为夷、汉所服。如果说孟获是少数民族首领,为当地少数民族人民所服,那是合乎情理的。然而在当时大民族主义浓厚的情况下,同时为汉族人民所服,似乎不大可能。所以孟获应当是世居益州郡,并与当地少数民族共同相处的汉族大姓,才会“为夷、汉所服”。此外南宋时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区立有一尊汉族装束的孟获石刻像,亦佐证了孟获非少数民族。
地点争议
对于七擒孟获的地点,学者张绍荣有着不同的看法,其认为一擒孟获的地点是石棉县东边的“孟获城”。今天石棉县“孟获城”的遗垒尚存;据《一统志》记载,二擒孟获于宁远城东二里;三擒孟获于会理市。孟获驻扎在会理市的黎溪东岸扎营,妄图借拉拉铜矿流出的碱式碳酸铜毒水阻止蜀汉军队;四擒孟获于建宁。孟获退守家乡建宁的洱海地区,希望借助洱海的山高水险据守;五擒孟获于大理佛光崖;六擒孟获于陇川县。陇川为金齿部落的聚居地;七擒孟获于缅北的八莫地区。连续六次被擒的孟获逃往了缅北的八莫地区,向当地部落乞援,还是被诸葛亮所擒。
历史遗迹
唐以后随着中原文化的渗入,关于诸葛亮平南中战争遗迹的传说不断的向西推移。特别是滇东汉族向滇西的迁入带给了云南省文化活力,从而在当地留下了大量与诸葛亮南征以及有关孟获的历史遗迹:
汤团箐:广通县翠屏山中传云汉诸葛擒孟获驻军于此,腊月二十四军士追思荆楚,用汤团祝灶;盘蛇谷:保山市腾冲市途中,有地名盘蛇谷,两壁悬岩,中有大溪,溪岩之间有小道相传即武侯火烧孟获藤甲兵处;天生桥:位于下关镇之南洱海水出口处,水流奔腾,有大石横跨河上,形势险绝,名天生桥,相传为孔明七擒孟获处。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三国演义》第87-90回,蛮王孟获与蜀汉太守雍闿朱褒高定等人勾连,发兵10万进犯永昌郡。诸葛亮说服后主刘禅出兵平叛,抓住孟获七次,放了七次,使其心悦诚服,臣服于蜀汉政权,不再为敌。其中,被诸葛亮五擒五纵的孟获回到银坑洞召集人马,让妻弟请来能驱赶虎豹食肉目木鹿大王。交战中,木鹿大王口念咒语,手摇铃铛,驱赶猛兽向蜀军冲去;蜀军推出自制的巨兽,口里喷火,鼻出黑烟,吓退了蛮兵的兽团,乘胜追击,占领了孟获的银坑洞。而后孟获的妻弟将孟获诈降被识破,被擒的孟获仍旧不服,表示若诸葛亮能够第七次捉住,便心服口服,孔明便第六次放他离开。不甘的孟获请来了乌戈国的藤甲军。交战中,藤甲军果然刀不能入,箭不能透,蜀军败退。回到桃花渡口,诸葛亮观察地势地貌,命令马岱赵云魏延分三路部署,用油车火炮烧死无数藤甲兵,孟获第七次被擒。
参考资料
三国志之七擒孟获.豆瓣电影.2023-07-04
三国演义.豆瓣电影.2023-07-04
目录
概述
背景
民族关系复杂
发生叛乱
蜀汉策略
平定南中
七擒孟获
事件结果
历史影响
相关争议
真实性
孟获族属
地点争议
历史遗迹
艺术形象
影视形象
文学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