鱿鱼
软体动物门头足纲下的一个目
鱿鱼属于头足纲枪形目(学名:Teuthida),主要是指柔鱼科和枪乌贼科动物。截至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学信息系统(ITIS)收录该目下有2亚目、26科、79属,共286种动物。它们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种海域;均为海生生物,多见于沿海和大洋水域,且必须生活在气体含量充分的水中。
不同种类的鱿鱼大小存在较大差异,体长在1.6-1300厘米之间。它们体狭长,呈枪形;有一层薄薄的未钙化的壳嵌在外套膜中,眼睛通常位于头部两侧;肉鳍通常为端鳍型;腕十只,腕吸盘多数为两行,触腕穗吸盘多数为4行;吸盘有柄;具角质内壳。鱿鱼为游泳生活,一般是群居生活,属于母系社会。
截至2024年,鱿鱼中的柔鱼科和枪鱿科共有68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均为无危(LC)或数据缺乏(DD)。鱿鱼的主要价值体现在:第一,丰富的营养及食用价值;第二,很高的商业和经济价值;第三,鱿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另外,鱿鱼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首先其饮食文化自中国宋代时期就有记载;2018年,中国福建泉州惠安县小岞更是将鱿鱼美食与旅游推介、文化体验融为了一体,使“小鱿鱼”成为了靓丽的“美食品牌”。而“炒鱿鱼”一词也源于爆炒的鱿鱼会翻卷起来,人们便将“炒鱿鱼”之“卷”与“卷铺盖”之“卷”联系起来,用“炒鱿鱼”来比喻被解雇或辞职,离开工作地点
起源演化
鱿鱼最早出现于侏罗纪,一直延续到现代。其与八腕目存在同一祖先,其祖先被认为在古生代晚期进行分化,而鱿鱼则被认为在侏罗纪时期才开始分化。关于枪形目的演化过程,许多科学家例如美国学者纳夫(Naef)等坚持认为其是由箭石鞘退化而演化而来的,主要是由于鞘的退化和变形;但在1996年,美国科学家杰列茨基(Jeletzky)坚持认为现代枪形目是与箭石目无关的。
枪形目动物的化石较为少见,截至2024年,考古学家发现的化石主要为侏罗纪的针枪鰂(Acvnthoteuthis)、近枪鰂(Plesioteuthis)等,并且考古学家们发现原始的枪形目动物中的前甲随着闭锥与鞘的退化而发展,而现生的柔鱼类鞘完全消失,闭锥成为小的中空无构造的圆锥体,位于很长的前甲后端。
命名与分类
命名
鱿鱼属于枪形目,也称为管鱿目,食虫类为Teuthida或Teuthoidea,英语名为Squid,中国古代就有对其的描述,例如《图经本草》:“一种枪乌贼与乌贼相似,但无骨耳,越人重之。”《闽中海错疏》:“柔鱼似乌贼而长,色紫,亦名锁管。”《庶物异名疏》:“锁管似乌贼而小,色紫。”《兴化府志》:“锁管大如指,其身圆直如锁管,其首先有薄骨插入管中,如锁须。”且由于它和乌贼、章鱼都在海洋中生活,所以古人把它们同鱼类归为一类。另外,通过古人对鱿鱼、乌贼、章鱼的叙述,可看出三者虽同为头足纲,但具有一定区别,从外形看,章鱼较另两者为8条腕,而鱿鱼较乌贼(又称墨鱼)头部较小,身体呈梭形,整体像一个“标枪头”,故鱿鱼别称为“枪乌贼”。
分类
现生头足纲的分类系统正式建立于十九世纪初,科学家们主要以鳃和腕的数目及形态特征为分类依据将头足纲分为2个亚纲,分别为二鳃亚纲(Dibranchia)和四鳃亚纲(Tetrabranchia),原本二鳃亚纲下仅具有两个目,分别为十腕目(Decapoda)和八腕目(Octopida),但由于枪形目的形态结构和生态习性与乌贼类差异过大,所以分类学家们将乌贼类从原本的十腕目中分出另成为一个目,名为乌贼目(Sepiida),而枪形目(Teuthida)则取代了沿用已久的十腕目。而鱿鱼正属于头足纲枪形目,主要是指柔鱼科(Ommastrephidae)和枪鱿科(Loliginidae)动物。
截至2024年,国际综合分类信息系统(ITIS)收录枪形目下有2个亚目,26科,79属,共286种动物。其亚目和科具体如下:
形态特征
体型
鱿鱼大小不等,体长在1.6-1300厘米之间,其中最小是Idiosepius notoides,其雄性长度仅有1.6厘米,而最大的是海洋大王乌贼的两个物种,其成体长度接近13米。它们体狭长,呈枪形。部分物种体表具有色素斑,例如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日本枪乌贼(Loliolus japonica)、剑尖枪乌贼(Loligo edulis)等体表均具有大、小相间的近圆形色素斑
外部特征
鱿鱼有一层薄薄的未钙化的壳嵌在外套膜中。其眼睛同人类的眼睛一样复杂,通常位于头部两侧,其中大王鱿(Architeuthis dux)的眼睛大如餐盘。肉鳍通常为端鳍型。触腕十只,位于头部前端,这不仅是其捕食与交配等的行为器官,也是其完成水中滑行的重要运动器官之一;腕吸盘多数为两行,触腕穗吸盘多数为4行;吸盘有柄,角质环小齿发达,例如太平洋褶柔鱼的吸盘角质环部分具尖齿;剑尖枪乌贼的吸盘角质环具有8、9个长板齿;中国枪乌贼(Loligo 黑枕黄鹂普通亚种)的吸盘角质环具大、小相间的8、9个尖齿有些种类的吸盘特化成钩。具角质内壳,呈长羽状,主要为前甲部分,鞘极小或缺失,闭锥也不发育;输卵管1对或1个。
柔鱼科与枪乌贼科特征
鱿鱼主要由柔鱼科(Ommastrephidae)和枪乌贼科(Loliginidae)组成。
其中,柔鱼科胴部呈圆锥形,末端尖细。肉鳍短小,位于胴后,两鳍相接多呈横菱形。腕吸盘2行,第3对腕仅侧扁,中部侧膜突出,右侧或左侧第4腕或第4对腕茎化,触腕穗吸盘4-8行,不特化成钩。闭锁槽略呈矮塔形,居上形钩。内壳呈狭条形,末端形成中空的圆锥物。
而枪乌贼科胴部呈圆锥形,后部削直。肉鳍较大,端鳍型,位于胴后,两鳍相接多呈纵菱形,少数种类为周鳍型。腕吸盘2行,雄性左侧第4腕茎化,触腕穗吸盘4行,不特化成钩。闭锁槽略呈狭长形。内壳狭长,披针形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鱿鱼广泛分布在全世界各种海域。其中柔鱼科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热带温带寒带海域,南、北海域也有报道;枪鱿科广泛分布于太平洋、印度洋及大西洋的温带至热带海域。
中国分布
鱿鱼中的柔鱼科在中国沿海地区被发现7个属,约10种,在黄海、东海和南海均有分布;而枪乌贼科在中国四大海区均有分布。
栖息环境
鱿鱼均为海生生物,多见于沿海和大洋水域。鱿鱼必须生活在气体含量充分的水中,在它们的许多双壳纲“亲戚”茁壮成长的低氧环境中,鱿鱼是无法生活的,这是因为鱿鱼要持续收缩和扩张外套膜,为外套腔里的两片鳃提供有力的水循环。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鱿鱼为游泳生活,它们可能会快速的游泳,也可能属于漂浮的海洋生物之一。它们会用鳍或者通过喷射水流的方式游泳,即利用外套膜将水从外套腔中通过漏斗喷射水流产生动力;且它们通常以腹侧面向前的姿势游动,较长的背侧面在后,上表面在结构上是腹侧和前部,下表面在结构上是背侧和后部;它们的外套膜厚且结实,是主要的游泳器官。它们的游泳速度是头足纲里最快的。另外,鱿鱼夜晚具有喜光性,故沿海渔民捕捉鱿鱼时,会用汽灯光引诱其浮上水面,再用网捞迅速从其后堵住逃走方向,将其捕捉。
摄食行为
鱿鱼的食性研究较少,主要原因是胃含物难以辨别,需要引入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胃含物辨别,这也是未来鱿鱼食性研究的重要方法。但鱿鱼被认为有强烈的猎食欲望,能够通过伪装成与背景相近的颜色接近其猎物。而且,它们身上具有许多发光器官,这些器官可能是用来识别和吸引猎物的。它们属于迅捷的掠食性头足纲动物;当它们看见猎物时,其漏斗的尖端向后弯曲,射出的水流推动鱿鱼快速向前移动,去抓住猎物;它们会用两只较其他更长更细的腕先前伸展抓住猎物并将其拉向口部,口边的其他腕紧紧抓住猎物,口里的两个强有力的硬颚将猎物刺穿,然后迅速吞下去。
社群行为
鱿鱼一般是群居生活,属于母系社会。研究表明,多数鱿鱼在幼体时期便形成了群体,例如乳光枪十腕总目(Doryteuthis opalescens)。它们虽属头足纲,但生态学和行为学特征在某些方面与鱼类十分相近。科学家美国帕克(Packard)和保利(Pauly)认为头足类在功能上是一种鱼类。很多鱿鱼种类会像中上层鱼类一样进行频繁而密集的群体迁移行为,这种社会性的行为可能与其生殖有关,例如日本枪乌贼剑尖枪乌贼中国枪乌贼,也可能与其觅食行为及防御行为有关,例如美国大赤鱿(Dosidicus gigas),因此鱿鱼捕捞方法与鱼类也有类似之处。
但也有少数鱿鱼属于独居生活,例如大王乌贼种群之间处于分散状态,并无集群行为。
防御行为
鱿鱼在海洋中数量众多,是许多动物的食物,包括海豚鲸目、海豹、海鸟等。但它们会通过三种方式进行防御:首先,它们并不是靠厚重的壳来保护自己,它们主要靠的是游得快。其次,研究发现鱿鱼会利用其伪装技术,即在浅水中伪装成与背景相近的颜色,以保护它们免受捕食者的伤害。最后,研究发现鱿鱼具有墨腺及其相关的墨囊,会利用这种器官通过喷射“墨水”来分散捕食者的注意力,从而给自己一个逃跑的机会。
伪装行为
研究发现鱿鱼具有伪装能力,这是由于鱿鱼具有复杂的视觉系统,以及皮肤上覆盖着可控的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这就使得鱿鱼能够将自己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相匹配。
伪装过程
包括鱿鱼在内的头足纲动物的伪装过程都是先通过其敏锐且复杂的视觉系统评估其所处的场景,其中,研究人员发现鱿鱼的眼组织中的宽带反射器是由一种密集排列的富含蛋白质的梭形细胞所构成,这种梭形细胞中的蛋白质的折射率为1.56,而其周围的细胞质折射率为1.33,在这种巨大的折射率差异下,鱿鱼便能将场景反射出来;随后用神经系统控制其身体的行为,这种行为包括调节其皮肤上的色素细胞模拟其想要伪装的环境(其中鱿鱼可以利用光吸收作用控制其身体变暗或者变透明以及调节其皮肤上的色素细胞)以及使自己移动到它们模拟的场景中,从而实现伪装。
伪装场景
研究发现,头足纲动物可以模拟许多场景,例如珊瑚礁、海藻、泥沙等。但由于鱿鱼多属远洋生物,所以对其伪装场景研究略少,科学家们仅观察到银鳞十腕总目(Sepioteuthis sepioidea)一种半远洋鱿鱼能够伪装成珊瑚,班氏爪鱿(Onychoteuthis banksii)能够根据环境光照强度调节其皮肤上的色素细胞以及其身体的透明度从而实现伪装。
伪装功能
这种伪装技术可以发挥多种功能,例如与附近的鱿鱼交流、猎物探测、导航以及在狩猎或寻找庇护所的定位。
节律行为
日节律
部分鱿鱼的栖息水层具有明显的日节律,例如太平洋褶柔鱼白天常下沉至50-70米以下,黑夜上浮;剑尖枪乌贼白天多栖息于海水的中下层,夜间活跃于海水中上层;中国枪乌贼白天会潜伏海底,夜晚会上浮。
年节律
很多鱿鱼种类会像中上层鱼类一样进行频繁而密集的群体迁移,例如日本枪乌贼于春季会从黄海中部的深水越冬场集群向浅水区进行生殖洄游;剑尖枪乌贼冬季会在深水区越冬,而春、夏季会向近岸浅水区聚集洄游;中国枪乌贼冬季会在深水区越冬,而春、夏季游向近岸进行生殖。
交流行为
鱿鱼皮肤上覆盖着可控的不同颜色的色素细胞,这可能也与其通过视觉信号进行群体性交流行为有关,例如美国大赤鱿就被认为其身体颜色的变化具有一定的信号功能,研究人员通过对美国大赤鱿身体内的18种色素细胞进行分析,便发现其中有13个色素细胞会于美国大赤鱿在觅食时被其他生物或者同一物种包围所使用,且它们在追捕其猎物时通常身体颜色会变暗。
另外,研究人员发现尽管鱿鱼多进行群体觅食行为,但它们也不会触碰到对方或者其他生物,这也进一步证实了它们会通过皮肤上的色素细胞形成视觉信号,进行交流行为。同时,研究人员发现部分鱿鱼例如美国大赤鱿、萤光鱿(Watasenia scintillans)等也存在一定的发光机制以确保其在深海中光线不足的情况下向同类传递视觉信号,而夏威夷短尾鱿鱼(Euprymna scolopes)属于一种浅水层生活的鱿鱼也存在一种特别的生物发光机制。此外,有研究表明雄鱿鱼也可能通过视觉信号来识别雌鱿鱼,以进行交配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鱿鱼的发情行为通常发生在开阔的水域,通常包括雄鱿鱼向雌鱿鱼“求爱”行为和雌鱿鱼作出相应“回应”后,雄鱿鱼将精囊转移给雌鱿鱼,多数情况下,雄鱿鱼会驱赶其他潜在的“竞争对手”,尤其体型相对较大的雄鱿鱼在交配行为中会更有优势。但某些鱿鱼并非完全的两性动物,比如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雄莱氏拟乌贼既可以与雌莱氏拟乌贼交配,也可以与雄莱氏拟乌贼交配。
繁殖力
头足纲的个体繁殖力反映了其生殖机能的强弱及其后代繁衍能力的重要表征指标之一,对研究群体资源量变化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同时其个体繁殖力在一定程度上表征了后代的数量大小。繁殖力可分为雌性繁殖力和雄性繁殖力。
雌性繁殖力
在已报道的鱿鱼的雌性繁殖力数据显示除了莱氏拟乌贼(Sepioteuthis lessoniana)外,其他种类的雌性潜在繁殖力最大值均在4000粒卵母细胞以上;与潜在繁殖力一致,鱿鱼的体质量相对繁殖力相对于头足纲的其他种类来说较高。鱿鱼的输卵管载卵量具有属种特殊性,柔鱼的输卵管载卵量最大,其最大载卵量高达200万粒卵母细胞;而小钩腕十腕总目(Abraliopsis 小猪乌贼)的输卵管载卵量最小,其最大载卵量仅为130粒卵母细胞。通常,鱿鱼产卵之前暂存成熟卵子于输卵管;因而,输卵管载卵量可表征这些种类的实际繁殖力大小。同时,鱿鱼的产卵策略多表现为间歇性的、多次的产卵活动,其有效繁殖力将是实际繁殖力的数倍以上。比如,茎柔鱼有效繁殖力高达1400万粒卵母细胞,是其输卵管载卵量最大值的10倍以上,这也是截至2024年报道的鱿鱼中有效繁殖力最大者。
雄性繁殖力
在已报道的鱿鱼的雄性繁殖力数据显示,柔鱼、阿根廷滑柔鱼、科氏滑柔鱼(Illes coindetii)、茎柔鱼等种类的潜在繁殖力相对较高,其最大值在1500-1700条精荚之间,精荚长度在12-53毫米之间;而菱鳍乌贼的潜在繁殖力最小,仅为15-20条精荚;但精荚长度则很长,可达100毫米。
影响因素
现生头足类属种,除鹦鹉螺属外,均为生命后期繁殖产卵,产卵后便死去。因此,它们的繁殖力往往与其个体大小、配子大小及其栖息环境等密切相关。首先,鱿鱼雌雄性个体繁殖力一般与其个体大小密切相关,表现出一定的线性关系,例如枪乌贼、福氏枪乌贼、茎柔鱼阿根廷滑柔鱼等种类的潜在繁殖力均与其个体胴长呈正相关关系。其次,鱿鱼繁殖力与其配子大小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这种相关性与其栖息环境关系密切,例如大洋性生活习性的茎柔鱼、柔鱼和鸢乌贼等种类繁殖力很高,但成熟卵子直径多在1毫米左右;而栖息在近海、大陆架和大陆坡折等水域的异尾枪乌贼、福氏枪乌贼等种类的繁殖力相对较低,成熟卵子直径则较大,在2毫米及以上。
产卵及生长
鱿鱼属于季节性产卵,它们通常会在春夏季进行交配产卵,通常会有多个产卵群体,由两三只体型较巨大的母鱿带头进行集体交配,这些群体会分批次产卵,并在产卵后迅速死亡,这就意味着一年内会有多个成年群体消失,群体内有幼体和新个体替代的周期循环。
鱿鱼有时会将其卵附着在漂浮的杂草上,有时则附着在海底中,例如中国枪乌贼会将其卵鞘20多束附着在一起,成片铺于海底,呈云朵状。研究发现,包括鱿鱼在内的所有头足纲动物产卵后,其“父母”不会照顾其幼仔。某些鱿鱼中,幼体在孵化阶段与成体相似,而另一些物种中则会出现浮游幼体阶段,例如美国大赤鱿的幼体就会出现一个类似浮游动物的阶段。
鱿鱼的生命周期较短,通常为1年,但也有寿命较长的鱿鱼,例如大王乌贼,其寿命可达14年。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人工养殖鱿鱼最早于西班牙Cadiz水产研究院的帕斯夸尔(Pascual)博士对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在养殖鱿鱼方面取得了成功。随着基因工程学的发展,1986年,美国科学家将虹鳟(Oncorhynchus mykiss)的生长激素基因转移到了鱿鱼中,从而使鱿鱼的养殖期从18个月,缩短到了12个月,降低了养殖鱿鱼的成本,提高了产量。
养殖管理
环境管理
研究人员通过大量的实验证明在人工条件下,养殖深水的鱿鱼幼体较为困难,所以需要将近海品种的鱿鱼放养在敞开、半封闭或全封闭的循环水系统,并需要采用水质很好的海水,其盐浓度需在每升水中含30-40纳克,温度约在15-20℃之间。养殖水池需底部铺有沙子或砂砾,供其遮蔽或躲藏;需采用充气方法产生一股水流清除粘附在水池壁上的动植物;水池内需设有设施供鱿鱼产卵。
运输管理
通过拖网捕获的鱿鱼从渔船到水池的运输期间,需使用麻醉剂使成体保持安静,防止其在运输期间受到损伤。
饲养管理
成体饵料较广泛,可投喂活的或死的甲壳亚门、贝类和鱼类;幼体饵料供给要适量但要足够,饵料以甲壳类幼体、桡足类还有大小合适的鱿鱼为主。
繁育管理
鱿鱼产卵后的胚胎发育期需保证温度在18-20℃之间;幼体孵化后,需保护幼体防止其被激流冲击,且在水池出水口需安装细网目过滤器,避免幼体流失;幼体发育早期,死亡率较高,故需将其放置到无毒的材料如木材、玻璃、塑料或水泥制造的养殖池中;由于幼体较贪食,故需保证池养密度不太高,避免其同类相残或过度掠食。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截至2024年,鱿鱼中约有68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其中仅长枪乌贼(Heterololigo bleekeri)的种群数量趋于下降,另外46个物种种群数量趋势均未知,例如美洲大赤鱿(Dosidicus gigas)、欧洲北鱿(Todarodes sagittatus)、尤氏枪鱿鱼(Loliolus uyii)等。尚未有柔鱼类和枪乌贼类的种群规模量化。
致危因素
人类的捕捞行为
人类的大量捕捞导致了鱿鱼种群数量减少,例如乳光枪乌贼(Doryteuthis opalescens)从2001年至2012年的捕捞量一直在稳步增长,2001年其捕捞量为8万吨,而自2009年起其捕捞量达到了最大捕捞限度——11.8万吨;商业捕捞对银磷乌贼(Sepioteuthis sepioidea)造成了一定的威胁;Loligo reynaudii已受到过度捕捞的威胁:据科学家们估计该物种种群生物量已从20世纪70年代的6万吨左右到达了2013年的1.7万吨左右。
环境变化
环境变化也对鱿鱼种群数量造成了一定的威胁,例如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对银磷乌贼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北欧鱿鱼(Loligo forbesii)被认为受到了全球变暖的影响。
保护级别
截至2024年,鱿鱼约有68种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保护等级均为无危(LC)或数据缺乏(DD)。
保护措施
针对鱿鱼的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的渔业管理计划,例如乳光枪乌贼、澳大利亚拟乌贼(Sepioteuthis australis)。
渔业
历史概况
世界历史概况
早期人们对渔业的认识非常粗浅,最早的海洋渔业可追溯到16万年前的南非海岸,由于古代社群似乎已经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了很大影响,导致开发的种群规模逐渐缩小。阿纳扎布斯的Oppian首次撰写了海洋捕捞的专著,描述了有关鱿鱼捕捞的工具及技术。伴随着机械捕捞船的出现、特殊拖网和鱿钓设备的发展,现代鱿鱼渔业于20世纪早期发展起来,并从此开始它们在人类消费的海洋产品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中国历史概况
1989年,在上海海洋大学王尧耕等一批远洋鱿钓先驱带领下,中国首次派遣“浦苓号”在日本海开展太平洋褶柔鱼渔场的探索和光诱鱿钓技术试验并取得成功,实现了中国远洋鱿钓业“零”的突破。王尧耕也被誉为“中国鱿钓之父”。经过上海海洋大学几代教授的努力,上海海洋大学陈新军团队开发了大洋性鱿鱼新渔场发现与资源认知新技术,在全球发现了4个鱿鱼新渔场,同时,他们还完成了全球9个海域30年鱿鱼资源调查分布图,创建了鱿鱼栖息地模型和鱿鱼资源分布预测图并自主开发的鱿鱼渔情近实时预报系统准确率普遍超过80%。中国远洋鱿钓渔业已从当初日本海单一渔场扩展到西北太平洋、中东太平洋、东南太平洋、西南大西洋和西北印度洋等海域。
产业优势
鱿鱼的很多特性使得它们有别于其他商业开发的海洋物种。首先,它们寿命短,单次繁殖且生长快速,故捕食率和转化率都很高;其次,它们繁殖率很高,虽然枪乌贼类产卵数量通常少于柔鱼类,这些特征使它们成为生态机会主义者,可以快速利用适宜的环境条件,相对的,鱿鱼的数量增长也会造成环境条件恶化,所以补充率和丰度在年际时间尺度上可能会剧烈变动;同时,也有迹象表明,某些地区鱿鱼种群受益于底层鱼类的过度开发所带来的生态变化。
产业规模
世界产业规模
鱿鱼渔业对全球渔业总产量的贡献相对较小。全球鱿鱼鱼获的主体由两个科的种类组成,即柔鱼科和枪鱿科,除了这两科,也有以武装乌贼科、黵乌贼科、爪乌贼科和菱鳍乌贼科为目标的渔业。据统计,2010年粮农组织(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简称FAO)发布的每个种类的年捕捞产量中,头足类全球总捕捞量为365万吨,其中有298万吨来自于鱿鱼,其中48%是柔鱼科,30%是枪乌贼科,2%是黵乌贼科,其余20%的鱿鱼为未辨别种类。
中国产业规模
远洋鱿钓是中国远洋渔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洋性渔业的支柱产业之一,中国已成为鱿鱼的生产、消费和贸易大国,在全球同类产业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鱿鱼产业规模跃居全球前列,鱿鱼年产量已连续10多年居世界第一。据统计,2020年,中国远洋渔业鱿鱼捕捞量占远洋渔业全年总产量的22.5%。
中国远洋捕捞的鱿鱼大部分出口至国外,主要市场包括欧盟日本泰国美国,但随着国际水产品经济贸易格局调整,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成为国际对抗趋势,中美之间的贸易战对中国鱿鱼出口造成了负面影响。
捕捞方法
网具捕捞:包含各种手工渔业中常用的陷阱网、定置网和围网,例如在加利福尼亚州,乳光枪乌贼(Doryteuthis opalescens)渔业在灯光聚集鱿鱼的过程中使用围网,有时也使用泵把鱿鱼从网中取出;而在东亚国家,不同陷阱的定置网被应用于滑柔鱼、皮氏枪乌贼(Doryteuthis pealeii)和萤火鱿(Watasenia scintillans)及其他特殊种类的捕捞。但这种捕捞方式鱿鱼的质量要低于鱿钓和陷阱方法捕获的鱿鱼。
鱿钓:这种方式对海洋环境的破坏较小,并能产出更高价值的产品,它是利用鱿鱼夜间上浮到水体表面的自然行为,使用灯光将鱿鱼吸引至捕捞船和鱿钓机。很多捕捞柔鱼和枪乌贼的大规模渔业就使用的是灯光鱿钓机。
流刺网:日本捕捞鱿鱼的流刺网渔业出现于西北太平洋,该渔业在20世纪70年代太平洋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资源大幅下降而减产的时候补偿了鱿鱼的产量。20世纪80年代初,韩国也开始了流刺网渔业。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台湾开始用流刺网来捕捞北太平洋柔鱼。
生态影响
首先,鱿鱼渔业对生态系统最显而易见的影响就是由捕捞设备直接造成的影响,例如柔鱼渔业所采用的灯光诱捕鱿钓,其灯光有时会吸引海鸟到船上停留至天亮,昆虫也会时常出现,同样浮游和游泳生物都会和鱿鱼一起受到灯光的吸引。其次,鱿鱼通常会在生长缓慢和繁殖率低的鱼类被过度捕捞的生态系统中增加种群数量。
渔业管理
根据鱿鱼的繁殖特点,管理者可在资源补充之前进行预调查,但这种方法只能在鱿鱼大到能够被渔具捕获时才能对资源规模作出可靠的评估。由于鱿鱼渔业管理的挑战性,1983年,Caddy提出管理应该以努力量限制为基础,采取在短期内调整努力,并以每年减少可捕获生物量最大比例(40%)为目标。2005年,Boyle等人也给出了其他地区使用的渔业管理方法,包括空间性和季节性限制、网口尺寸限制、引进个人转让配额等,这消除了竞争性捕捞。另外,鱿鱼既是渔业的目标生物,也是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组成部分,故可采取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EBFM)。
另外,公海鱿鱼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生物资源,是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养护和可持续利用公海鱿鱼资源,是践行“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参与国际海洋治理的重要举措和体现。中国为养护公海鱿鱼资源,自2021年起,根据《农业农村部关于实施2021年公海自主休渔措施的通知》要求,在西南大西洋、东太平洋部分公海海域正式实施公海自主休渔措施。
经济效益
鱿鱼是世界海洋中具有开发潜力的重要渔业资源。日本是鱿鱼的主要市场之一,需求量约50万吨,其中50%为进口,售价一般为每吨3000-7000美元。而鱿鱼鲜销和干制品在东南亚及中国也有很大市场,1994年中国售价为每吨9000-10000元。此外,鱿鱼还可加工成鱿鱼丝、鱿鱼卷等,销路和价格均较好,鱿鱼内脏还是生物制品和黑色食品的重要原料,据统计,2017年,中国加工鱿鱼40-50万吨,行业年产值约200亿元人民币。
生态关系
鱿鱼的某些物种与某些特殊的细菌有共生关系,例如夏威夷短尾鱿鱼(Euprymna scolopes)能够与发光细菌(Vibrio fischeri)形成共生关系,并通过一个特殊的光器官内寄宿着这些细菌,从而控制照明强度和方向。这种共生关系对于夏威夷短尾乌贼是必须的,但是对于这种发光细菌来说是兼性的,一旦细菌进入鱿鱼体内,它们就能在光器官的内部上皮细胞中“定居”下来,并且生活在具有复杂微绒毛突起的隐窝中,而且这种细菌还能与鱿鱼的血细胞相互作用,但这一过程的机制和功能尚不清楚;这种鱿鱼通常会在傍晚时发光。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鱿鱼具有丰富的营养及食用价值:鱿鱼被认为是海洋赐予人类的天然无污染水产蛋白质,全世界有日本韩国波兰泰国、中国等55个国家和地区从事鱿鱼生产。关于其食用价值中国自宋代时期就有记载,20世纪以来,其被视作高档食品原料。鱿鱼富含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且这些必需氨基酸组成接近全蛋白,是一种营养保健型且风味良好的水产品,此外,它还含有丰富的牛磺酸赖氨酸、章肉碱甜菜碱嘌呤、核苷酸类、糖类氧化三甲胺等风味物质。
商业价值
鱿鱼具有很高的商业和经济价值:鱿鱼中具有可观商业价值的约有30-40种,它们在2021年全球头足纲捕捞量中所占比例最大,约占总捕捞量的70%-80%。
生态价值
鱿鱼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具有重要地位,它们是能量在海洋食物网中进行传递和转换的重要通道,处于营养级金字塔中层,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型鱼类和海洋哺乳动物的关键食物,又对其捕食种群有很大的季节性影响。
科研价值
鱿鱼的伪装能力引起了科学家的注意,科学家们通过对此能力的研究开发出了一个智能窗口计划,即将纳米磁性功能材料排列成非对称锥形阵列,并用磁场控制其光吸收区,同时采用折射率匹配的液体作为分散介质,以防止光折射作用。这项计划被广泛的运用在3D打印等技术中。
鱿鱼在游动过程中通过触腕聚拢合并,使鱿鱼在高速航行与加速瞬间可以与酮体及尾部形成优异的流体外形结构,这种结构充分利用了水动力学特性,大大减少了航行的阻力,同时为其完成急加速、俯仰等动作提供了有力、高效的保障与支持。研究人员通过计算流体力学的研究方法研究鱿鱼的游动行为与游动机理,为仿生鱿鱼模型提出了合理的理论模型;通过计算机视觉技术提取的形态参数模型为仿生机器鱿鱼的外形建模与设计提供了依据;通过机械结构设计、机电一体化设计实现了仿生机器鱿鱼的三维结构与控制系统,并完成了仿生机器鱿鱼的游动功能与水下视频传输,为渔业生产作业中的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关文化
关于鱿鱼的饮食文化自中国宋代时期就有记载,例如《本草纲目》中所述“一种柔鱼,与乌贼相似,但无骨耳,越人重之”;《梦梁录·分茶酒店》中所述“歌叫买卖者,如.......柔鱼、虾茸”。同时,在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1季中,就出现了酸辣笔筒鱿鱼卷的画面,这是一道既好看又好吃的传统湘菜,因其形美如笔筒而得名,其中的主料鱿鱼肥嫩可口,更是深得食客们的喜爱。
此外,中国福建泉州惠安县小岞于2018年首次举办小岞鱿鱼旅游文化节,将鱿鱼美食与旅游推介、文化体验融为一体,使“小岞鱿鱼”成为靓丽的“美食品牌”。
另外,“炒鱿鱼”是近世流行的俗语,与“卷铺盖”同义,比喻被解雇或辞职,离开工作地点。这一比喻义的来源是由于鱿鱼在爆炒时会翻卷起来,根据这一现象,人们便将“炒鱿鱼”之“卷”与“卷铺盖”之“卷”联系起来,于是便有了“炒鱿鱼”一词,改革开放后,该词被频繁引用。
参考资料
squid.britannica.2024-01-08
Teuthida.ITIS.2024-01-08
大王鱿.《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2024-01-08
太平洋褶柔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剑尖枪乌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中国枪乌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2024-01-08
..2024-01-08
..2024-01-22
枪乌贼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2024-01-08
..2024-01-08
Myopsina Orbigny, 1841.ITIS.2024-01-22
日本枪乌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柔鱼科.《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4-01-22
..2024-01-08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08
..2024-01-08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22
..2024-01-08
..2024-01-22
..2024-01-22
Opalescent Inshore Squid.IUCN.2024-01-08
Caribbean Reef Squid.IUCN.2024-01-08
Cape Hope Squid.IUCN.2024-01-08
Lula.IUCN.2024-01-08
Southern Calamari.IUCN.2024-01-08
..2024-01-08
..2024-01-08
..2024-01-08
目录
概述
起源演化
命名与分类
命名
分类
形态特征
体型
外部特征
柔鱼科与枪乌贼科特征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栖息环境
生活习性
活动特点
摄食行为
社群行为
防御行为
伪装行为
节律行为
交流行为
生长繁殖
发情求偶
繁殖力
产卵及生长
人工养殖
养殖历史
养殖管理
保护情况
种群现状
致危因素
保护级别
保护措施
渔业
历史概况
产业优势
产业规模
捕捞方法
生态影响
渔业管理
经济效益
生态关系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商业价值
生态价值
科研价值
相关文化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