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体书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领袖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书法体系,亦是对学习、临写的与毛泽东书法的基本风格相一致的书法作品的称谓。
现存毛泽东的书法墨迹,分楷书、行书和草书三种书体。就用途而言,他多用楷书和行书题字题词,用草书抒发情感、调养身心。就学书的过程而言,毛泽东是由楷书到行书再到草书。他早年的楷书,受晋唐楷书和魏碑的影响较大,追求阳刚之气。行书方笔多折,放纵舒展,如长枪大戟,笔力雄浑。大致在上世纪40年代,毛泽东开始了草书的探索,其书作中帖学的意味逐渐增加,明显的标志是书风由生拙雄强向流畅写意发展。
毛泽东曾于1959年视察济南时与时任山东省委书记舒同谈起自己练字的经历:第一阶段是1921年以前,打下书法基础;第二阶段是建党后到抗战爆发,由于流动性和严酷斗争环境,留下的作品不多;第三阶段是1938年到1949年,用文房四宝打败了国民党的四大家族;第四阶段是进北京城以后,全国人民兴高采烈,自己的书法也就欢快飞动了。
从1905年毛泽东12岁写的“还书便笺”开始,到1975年做的读书笔记的手迹来看,在毛泽东的人生岁月中,除去战争年代遗失和无法保存的书法作品外存世的书法作品有四百五十多件。其中,代表毛泽东书法艺术最高成就的作品有两幅:一是取大草气势的行草代表作品《忆秦娥·娄山关》,可竞秀
张旭、
怀素;二是取小草气势的行草代表作品《沁园春·长沙》。这两幅诗书合璧、书诗双绝的作品,是书家书写形式与内容完美统一的扛鼎之作。
命名
毛体书法,即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形成的一种独特的书法体系,亦是对学习、临写的与毛泽东书法的基本风格相一致的书法作品的称谓。故毛体书法是对毛泽东书体的简称。
毛泽东,字润之,笔名子任。1893年12月26日生于
湘潭市韶山冲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9月9日在北京逝世。中国人民的领袖,
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历史沿革
早年时期(1902年至1920年)
毛泽东出生于1893年12月26日,8岁时就被父母送进韶山私塾读书,之后又先后转读6所私塾,共读了6年,这就是毛泽东自己概括的“6年孔夫子”,这6年中他学会用毛笔写字。这期间,毛泽东虽有2年休学在家,但却没有荒废学业。他白天下地劳动,晚间读书,为父亲记账,对毛笔字书写兴趣越来越浓,书法基础也打得更加扎实。
1910年秋,毛泽东走出韶山,进了湘乡县城附近的东山小学堂读书。他的入学文章《言志》,是以工整清秀的蝇头小
楷书写在十行纸上的。这篇文章很受该校国文教师袁仲谦的赞赏,并破格录取了这位异乡学生。在这所学堂里,毛泽东受到
康有为、
梁启超维新派思想的政治启蒙。他从表兄
文运昌那里借来一本《
新民丛报》合订本,读到《新民说》“论国家思想”处有感而发,写了一段批注:“正式而成立者,立宪之国家……不以正式而成立者,专制之国家……”这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最早的政论文字墨迹,当时学校师生已经戏称毛泽东的字为“兰亭体”了。
1913年春,毛泽东考入5年制的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第四师范后来合并到第一师范。从此,毛泽东开始了求学和革命实践道路上重要的一段历程,他的书法也正是在这里打下了坚实的根基。在一师读书期间,毛泽东有一句口头禅:“字要写得好,就要起得早。”他几乎天天练碑帖,书法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现在的湖南一师还保留着1张毛泽东1915年2月24日的“还书便笺”,用笔严谨。
1915年5月7日,日本政府提出吞噬中国主权的“
二十一条”。同年5月9日,
袁世凯北洋政府基本接受。消息传出,举国愤慨。一师学生将几篇反对卖国条约的言论编印成册,题名《明耻篇》。毛泽东读罢,在封面上写下4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也是这年5月,与毛泽东要好的同学易永畦病逝。毛泽东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40行五言古风挽诗:“我怀郁如焚,放歌依列嶂……”这也是迄今发现的毛泽东留下的最早的诗作墨迹。
1918年9月,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后来到北京,在李大钊任职的
北京大学图书馆里当了一名助理员。1919年4月,毛泽东回到
长沙市,经
周世钊推荐,在一师附小任历史教员。这个时期,毛泽东经常去听孙佷的课,由此二人相识。孙佷写得一手好字,毛泽东曾登门求教。他告诉毛泽东要练好
楷书,就要懂得章法,还从笔架上拿下一支狼毫,给毛泽东写下28个字:“疏密、大小、长短、粗细、浓淡、干湿、远近、虚实、顾盼、错落、肥瘦、首尾、俯仰、起伏。”毛泽东把写有这28个字的纸条揣进口袋,从此认真琢磨,开始练起楷书来。平日批改学生作业和给朋友写信,写得都是一丝不苟的楷体,读书所作的笔记和书页天头所作评语,也都是写的蝇头小楷。整体来看,毛泽东早期书法作品,是以楷书为主,亦兼有行书。
探索时期(1921年至1949年)
1921年至1936年是中国革命的曲折发展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毛泽东东奔西走,戎马倥偬,居无定所。这个期间,毛泽东几乎没有时间研究书法,现在能够找到的毛泽东手迹,只有少量书信和题词。如:1923年9月28日致林伯渠、
彭素民的信;1934年1月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第二次工农代表大会的题词;在反“围剿”时鼓励
中国工农红军的题词;1936年10月5日致
张学良的信;1936年11月2日致许德珩等的信;1936年致林彪的信等。从这少量墨迹中能够看到,毛泽东的书法已经逐渐摆脱了过去所研习书体形式的束缚,展露出他追求个性化自由书写的心态。
1936年以后,红军
长征结束,建立陕甘宁革命根据地,其后国共实现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开始,毛泽东坐领
延安市,相对有了稳定的住所和时间。从这个时候开始,毛泽东才像他探索革命道路一样,真正开始了他的书法探索。这一时期记载毛泽东书法的资料也多了起来。1937年,一位青年作家把从日军炸毁的废墟中拾到的4册名著及《石索》《三希堂法帖》各2卷,带到了延安。素有“长征才子”之称的朱光把他引荐给毛泽东。毛泽东热情相迎,待如嘉宾。青年作家十分感动,便从挎包中将那几件“宝贝”掏了出来,要送给毛泽东。毛泽东喜出望外,正要伸手去接,不料,却被一旁的朱光抢先夺了过去,说:“见面分一半。”毛泽东不肯,最后在青年作家的调解下,两人各分一半,毛泽东得到了两册名著和《三希堂法帖》。
除了这本法帖,毛泽东身边还有一些晋唐小楷等书帖,经常翻阅,心记手摹。有时也跟人谈论书法,最有名的一句话就是“我写我的体”。1942年,毛泽东在延安和他的秘书师哲谈起书法时,说:“各个体我都研究过,各个体都有缺点,我都不遵守,我都看不上,我写我的体。”这可能就是现在把毛泽东的书法称为“毛体”的最早由来。
晚年时期(1950年以后)
1950年10月,全国热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一周年,首都北京举行盛大庆祝活动。10月3日,在中南海怀仁堂庆祝晚会上,有好几个民族文工团演出少数民族歌舞节目,毛泽东和
柳亚子出席观看。毛泽东兴致很高,请柳亚子即席赋诗。柳亚子当即填了一首“火树银花不夜天”,歌颂毛泽东,歌颂民族团结。看了柳亚子填的词后,毛泽东当即就和了一首“长夜难明赤县天”。同年11月4日和5日晚,
中央戏剧学院在怀仁堂演出歌舞剧《和平鸽》,柳亚子应邀前往观看,感动之余,又填写了一首《浣溪沙》“
白鸽连翩奋舞前”。毛泽东看后,深为柳亚子爱国热情和正义精神所感动,又恰值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取得第一次战役胜利的捷报传来,于是又写下了“颜触齐王各命前”这首词。从这两首词的书法风格来看,正如毛泽东说的:“全国人民兴高采烈,我的书法就欢快飞动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泽东的所作诗词,大都是随作随书。除了上述两首诗词外,还有1954年作的《浪淘沙·北戴河》,1955年作的《五律·看山》《七律·五云山》,1956年作的《水调歌头·游泳》,1957年作的《蝶恋花·答李淑一》,1958年作的《七律·送瘟神》,1959年作的《七律·到
韶山市》《七律·登庐山》,1961年作的《七绝·为女民兵题照》《七律·答友人》《七绝·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卜算子·咏梅》,1963年作的《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等等。1956年在筹备新中国第一届书法展时,铁道部原部长、书法家
叶恭绰恭请毛泽东题写展标,毛泽东谦虚地回答:“为书法展题词,甚难著笔,以不写为好。送上所书《
沁园春·雪》词一幅,当作品展出。”
1955年以后,毛泽东曾指示身边工作人员广置碑帖。在毛泽东身边工作过的
陈秉忱回忆说,遵照毛泽东指示,经他亲自收集的各种字体法帖和千字文就有30多种。1958年10月16日,毛泽东给田家英写了一封信,说:“请将已存各种草书字帖清出给我,包括若干拓本(
王羲之等)、
于右任千字文及草诀歌,此外,请向
故宫博物院负责人(是否郑振铎?)一询,可否借阅那里的各种草书手迹若干,如可,应开
会计凭证,以便按件清还。”之后田家英就向故宫博物院一次为毛泽东借了20件古代书画作品。其中有8件草书作品,包括
傅山、
文徵明、
董其昌等人的书作。毛泽东逝世后有人作过统计,毛泽东所存的拓本及影印本碑帖有600多种,看过的有400多种。20世纪50年代末,毛泽东辞去了国家主席职务,从纷繁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看书写字成了他的最大嗜好。这个时期,他写了大量古人诗词,有人统计,大约有一两百首。长的有白居易的琵琶行,短的只有一句,如
王勃的“儿女共沾巾”。这些作品有
楷书,也有草书,其中不乏精品佳作。这期间,他开始重新书写
长征以前创作的诗词作品。如《七律·长征》《清平乐·六盘山》《采桑子·
重阳节》《忆秦娥·娄山关》《清平乐·蒋桂战争》《西江月·
井冈山市》《
沁园春·
长沙市》《十六字令三首》等,几乎每一幅作品都反复书写数遍,仅《七律·长征》我们就看到过6个版本。这些已经成为毛泽东书法中的精品之作。
1963年3月5日,《
人民日报》发表了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在全国兴起一个群众性的学雷锋热潮的同时,人们也惊呼:“原来毛主席的字写得这么好啊!”一时间,全国数千万的书法爱好者争相临摹,工厂、农村、机关、学校、军营的墙壁、板报、
油印刊物上,到处可见毛泽东题词的临摹手迹。毛泽东一生特别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单位和个人题字很多。如:1951年8月为陕甘宁老区人民题词“发扬革命传统,争取更大光荣”;1952年3月为公安部队首届功臣模范代表大会题词“提高警惕,保卫祖国”;1952年6月为全国体育总会成立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5年6月为
人民英雄纪念碑题词“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1957年1月为刘胡兰重新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1960年为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题词“艰苦奋斗”等等,这些都是毛泽东书法的精品之作。
1965年夏,毛泽东直接参与了国内文化界关于《兰亭序》真伪的大辩论。这年6月,郭沫若在《文物》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从王谢墓志出土论〈兰亭序〉的真伪》,推断现在存世的《兰亭序》不是王羲之所作,乃是赝品。文章发表后,
江苏省文史研究馆馆员高二适看了,不以为然,于是写了一篇《〈兰亭序〉真伪驳议》,与郭沫若争论。可是文章发出去后没有刊物敢发表,他就把稿子寄给了中央文史馆馆长
章士钊。章士钊看后,要高作一些修改,并应高的要求,写信寄给了毛泽东。毛泽东看后,第二天就复函章士钊说:“……高先生评郭文已读过。他的论点是地下不可能发掘出真、行、草墓石。
草书不会书碑,可以断言。至于真、行是否曾经书碑,尚待地下发掘。但争论是应该有的。我当劝说郭老、康生、
任峻诸同志赞成高二适一文公诸于世。”同日毛泽东也给郭沫若发去一信,说:“……笔墨官司,有比无好,未知尊意如何?”于是《
光明日报》和《
文物》均先后刊载了高的文章,之后,郭、高二人再次发文辩论,学术界也有很多人参与进来,由此引发了一场学术大辩论。这次辩论,为书法理论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
后世发展
2009年10月适逢中华人民共和国60华诞,由陕西省委宣传部和
延安市市委、市政府主办,
陕西广播电视台承办的大型文化活动《回延安》在革命圣地延安举行。毛泽东侄女毛小青,毛泽民(毛泽东大弟)长孙
毛宁科等毛家后人,以及扮演毛泽东的
特型演员张克谣、车予正、
谷智鑫等齐聚延安,缅怀先辈。作为毛家后人的毛宁科,致力于推广毛泽东书法——毛体书法。在他的推动下,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于2009年6月20日在北京正式成立,他也成为这个协会的主席。同年12月26日,协会在
大连市举办中国大型的毛体书法大奖赛。
书法特点
风格演变
毛泽东书法艺术的发展过程和一般的书法艺术发展史一样,也有一个由浅人深、由低级到高级、由酝酿发展再到成熟、创新、飞跃的过程。毛泽东的书法艺术实践大致也经历了一个普通学书者由楷而行再草乃至狂草的书法演变过程。毛泽东从少年、青年、中年、壮年到老年不同时期书体的演变轨迹很明显,有一个大幅度的跃迁、飞扬、升腾、跨越以至
升华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书法作品既整体统一而又变化万端、气象万千,不同书体的书法作品也散见于各个时期,即使同一篇作品也呈现出不同书体交错纷杂互现的独特现象,并无一个泾渭分明、非此即彼,楷行草互不联属的绝对分明、非此即彼的界限。
毛泽东书法的演变历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青年时代是第一阶段。该时期多为
楷书,字体工整。1921年到1949年间,是第二阶段。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战火纷飞的环境中,他运筹帷幄,为使机要人员传达准确,他起草的文电多是行书。30年代以后,字体清秀,字体自左向右略有倾斜。1949年进北京以后,是第三阶段。这时生活环境好了,此时他的字越写越好,越写越草。但是,他的信函视对象而有区别,对文化程度低的人,他就写得清楚工整;给高级民主人士、老先生、科学家、教授等的书信多为草书,例如他书写的诗词,给
华罗庚、章士钊的信件等,都非常洒脱、精美。
章法
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中的章法美,既继承了优良传统,也体现出勤学苦练的创新。首先是章法美与形式美相结合。例如,1949年4月29日手书的《七律·和柳亚子先生》是一幅矩阵型书作,在正文写完之后,矩阵已布置就绪。但作者并不满足常规的写法。接着又写“奉和柳先生三月八日之作”,然后放纵用笔,写了“敬祈教正”的谦词。并大笔写下“毛泽东”三字。为了更加完整,落款时间,顶行而书“一九四九年四月廿九日”,至此矩阵完成。在这幅手卷中,首字“饮”,第二行的“年”、“国”,第四行的“肠断风物”,第五行的“浅”等字比较突出,加上落款的风趣灵动,使整个篇章熠生辉。
墨法
毛泽东的书法散发着浓郁的哲学氛围;作为一位诗人,他的书法笔墨中充满了浓郁的哲学情趣。他的字迹流畅如歌,抒情性十足,风生水起,清风拂面。毛泽东书法在笔墨技巧上,奇崛多变、各立面目。他书法的典型体态是倾斜,飞动感极强,犹如
唐朝壁画飞天的气势和韵味。寻觅毛泽东书法作品踪迹,隶意与魏趣杂,“肥笔”与“游丝”并施。有的左垂右曳,有的左伸右敛,线条丰富、
结体意殊,极尽异态。他手书的词作《忆秦娥·娄山关》,笔力万仞,屈铁盘丝,瘦劲秀挺,近似
怀素的“瘦草”,笔似蜻蜓点水轻。他书写唐代
王昌龄的诗《从军行》,则是一股强悍之气凝聚笔端,粗犷豪放,雄浑磅礴,犹如
张旭的“肥草”,率意超旷。
用笔特点
毛泽东的书法以露锋为主,藏锋极为轻盈活泼,又不失沉稳宁静。例如,在他的书法作品"丰衣足食"四个字中,每一笔的开头线条或隐或现,而每一笔的收尾线条几乎都是开放的。毛泽东十分重视运笔和用笔,他能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藏露得当,方中有露,露中有藏,藏中有露。有的重按轻提,撇捺舒展;有的竖粗捺细,身法严备。中锋用笔饱满结实,侧锋用笔轻盈秀丽。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字与字之间,侧与侧并用,活泼有力,力透纸背。方圆笔法各有千秋,方笔褶皱多,棱角分明,具有错落有致、方正峻峭的特点,而圆笔转折多,灵活多变,云水间有很多弯曲和流动。通过方圆笔法的运用,可以达到刚柔相济的奇妙结合。他能根据不同的书写内容,巧用方圆,藏露得当,方中有圆,圆中有方,变化无穷。在毛泽东的书法作品中草书占据了很大一部分,这些作品或笔断而神缚,意在笔先;或笔下如丝,如收如离,如开如引,一脉相承。这些作品看似不着一字,实则一抒情、一运笔、一气呵成,尽显行云流水之气势。
线条特点
刚劲、有力
毛泽东书法作品中的线条刚劲有力,刚柔相济,既有立体感,又显力度,可谓立体与力度的有机融合。以毛泽东1964年3月18日致
华罗庚信的手迹为例,可充分展现这种美的特点。此幅手迹分三页书写,十一行,共三十九字。“华”字以浓墨重彩起笔,枯笔结尾,线条粗壮,笔力雄健;“罗”字浓墨书之,刚中有柔;第二行“先生:诗和信”五字字形略小但粗而密;第三行“已经收读”四字奔放豪迈,刚劲有力;到第四行“壮志凌云”四字,线条粗壮雄强,字体正中有草,极具粗壮、刚健之美;“可喜可贺”四字,线条流畅,笔意连贯,“可喜”二字见柔,“可贺”二字见刚;“肃此”二字书为一行,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既具立体感,又具力感;“敬颂教”“褀”四字分别书为一行,遒劲刚健,粗壮雄奇。
飞动、柔雅
毛泽东书法的线条灵动流畅,柔美飘逸,既有动感,又有情感,可以说动感与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毛泽东手书李白诗《下江陵》的手稿,书如其文,其线条于纤柔中见气魄,大有一泻千里之势,字里行间透着书者的大气情怀。从毛泽东致李淑一书的信手迹中更可领略到他书法艺术的线条纤细柔润、流转自如、飘逸不群、婀娜多姿、飞动柔雅的独特风格。
轻快、疾涩
毛泽东书法的线条轻快跳跃,浑厚疾涩,既具有节奏感,又呼应自如,可谓节奏感与呼应感的自然贯通。此外,线条灵动飘逸,柔美流畅,既有动感,又有情感,可以说动感和情感是交织在一起的。飞动的线条是轻快的、跳跃的,也是首尾连贯的、呼应的自然就有了节奏感和线条的呼应。轻快即运笔挥毫不做作,不费力,轻松自如;疾涩即在施毫摄墨时一心一意注意到纸上的笔毫在每一点画中的起笔、收笔和运笔的过程中有顿有挫,有轻有重,不断提按、往复,保持中锋行笔,使得上下两面,有鳞状的起伏,沉着浑厚,遒劲充实,它是书家用笔中表现点画线条形质美的重要手法之一。
代表作品及人物
毛泽东代表作品
其他代表人物
价值与影响
价值
“毛体”书法的创立与形成,从“毛体”书法起源、发展脉络来看,是以草书书体实现的。毛泽东初期书法创作是以楷书、行书为基础的,为后期书写草书打下了严谨而坚实的功底。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后期,毛泽东虽有追摹或基本沿用“二王”、怀素等行草书风的趋向,但又不因循守旧,拘泥于此,更多的是独具一格,开辟新路,形成新的书风。书法行家认为草书是艺术境界最高的书体,草书的形成要以楷书为基础,学习书法需要先楷后行再草的一个渐进过程。因此,要多读古人的书法书籍,多临古人书法字帖,多研究古人的书法艺术技巧,积淀各类书法知识。从实践看,学写“毛体”书法没有一点楷书、行书的基本功是很难奏效的,做一些基础性的楷书、行书练习是有必要的,但也不要刻意追求完全单一化练习。学写“毛体”就要重点研究“毛体”,因为“毛体”书法里边就包含着楷、行书的笔风墨迹,在研习中临摹“毛体”也就间接研习了古人的楷、行书书法技巧。
影响
毛泽东在用哲学处理书法创作及书法艺术中的问题上,树立了光辉典范。他曾讲到,“字的结构有大小、疏密,
笔画有长短、粗细、曲直、交叉,笔势上又有虚与实,动与静,布局上有行与行间的关系、黑白之间的关系。这一对对的矛盾都是对立的统一。既有矛盾,又有协调统一。中国的书法里充满了辩证法。”毛泽东关于书法创作的言论,既有辩证法,又有认识论、
方法论,既讲实践,又讲创新。把这些鲜明独到的哲学原理运用到书法创作实践,从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是毛泽东书法艺术的独创,对“毛体”书法创作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学习毛泽东书法创作思想、创作精神、创作方法、创作实践,会在多方面受益或提高。
毛泽东是世界公认的杰出书法家。作为书法家,他将艺术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他实现了艺术性和人民性实现高度的统一,艺术性与实用性高度的统一。毛泽东善于捕捉和把握人民的审美认知和审美意识。他把人民群众视为书法美学的基本主体。他尊重人民,敢于把自己的艺术作品交给人民检验。与此同时,毛泽东依靠人民搭建的历史舞台,表现自己的书法艺术才华。在亿万人民中广为传播。
传承和推广
组织机构
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于2009年4月16日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登记注册;2009年4月25日在北京市丰台公安分局石榴园派出所登记备案;2009年6月20日成立大会在北京召开;2014年1月3日经中国共产党北京市
丰台区委
大红门街道工委批准成立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流动党支部。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是由全国热爱毛泽东书法艺术的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组织宣传社会活动家、红色
收藏家等社会各界相关人士组成的团体。
文化活动
2008年北京
奥运会会期间,贺惠邦书写了“2008米奥运书法
长卷”,其主要内容是用毛体书法书写奥运历史,得到了北京奥组委的认可。这幅毛体书法长卷获得了两项
吉尼斯世界纪录,创造了三个世界第一:第一位用毛体书法书写奥运史的书法家;世界奥运史上第一幅最长的毛体书法长卷;世界奥运史上发行的第一幅中国毛体书法长卷。贺惠邦开创了中国毛体书法与奥运相结合的先河,创造性地弘扬了一代伟人毛泽东的书法艺术,促进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西方先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为中国书法艺术与时俱进地走出国门插上了一面旗帜。
2022年6月1日,由
韶山市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联合举办的“毛体书法进校园”系列活动在
韶山学校正式启动。启动仪式上,韶山市毛泽东书法艺术研究会会长申建平围绕学好书法、写好毛体书法的重要性和技巧等内容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
2021年,为了更广泛地介绍和宣传毛泽东书法,中国
韶山市网策划了“毛泽东书法万里行”活动。“毛体书法万里行”从毛主席的故乡韶山出发,先后到达
北京市、(
湖南省)
长沙市、(
山东省)泰安、
汶上县、(
山西省)运城、
交城县、
大寨村、(山东)德州、(湖北)
武汉市、(
辽宁省)
沈阳市、(山东)东明、(
河南省)新乡等地。毛泽东书法万里行得到了所到之处相关单位的热情支持,引起了当地政府和媒体的高度关注,也得到了当地居民的热情赞誉。毛泽东书法万里行不仅活跃了当地的文化氛围,让当地的书画爱好者和广大群众认识了领袖的书法作品,更是一次爱国主义教育和励志教育。
2023年11月14日,在湖南省委省政府和国务院参事室、
中央文史研究馆指导下,省文史研究馆组织省内画家开展了“韶山·毛泽东”诗书画专题创作活动。
学术研究
毛体书法被广泛传播,备受众多书法家、学者关注,涌现了不少相关理论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理论著作、
学位论文及学术论文三个方面。就理论著作而言,据统计,
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发行的研究毛体书法的代表性著作主要有:2007年由
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由
季世昌编著的《
毛泽东诗词书法艺术》;2010年由
西苑出版社出版、由杨宪金编著的《
毛泽东手书真迹》;2011年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由
孔维阳编著的《毛泽东书法创作历程》;2012年由
长征出版社出版、由
王鹤滨编著的《惊世书圣:毛泽东秘书解读毛体墨迹》;2012年由
台海出版社出版、由良石等人编著的《
毛泽东书法品鉴》;2014年由
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由郑广瑾编著的《毛泽东书艺》;2014年由
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由叶兆银编著的《
毛泽东书法字典》。
相关评价
《
毛泽东传》作家R·特里尔在这本被誉为“世界关于毛泽东的最重要的著作”中写道:“他(指毛泽东),更是一个诗人和艺术家。他的诗词想象丰富、气魄宏大、寓意深刻;他的书法汪洋恣肆、任意挥洒、自成妙趣,将他列到中国最杰出的诗人和艺术家行列是毫不逊色的。”
中央档案馆研究馆员、毛泽东手稿鉴定专家
齐得平评价:毛主席的书体,从学生时代到中年、老年,有很大的变化。一般来说,年代相隔越远,变化越明显;时间相隔越近,其变化越不明显。但是,毛主席书体的变化是逐步的,细心观察还是可以看出它的变化规律。
参考资料
致范长江.韶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2023-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