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红军
苏联工农红军
苏联红军全称苏联工农红军(俄语:Рабо́че-крестья́нская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是苏联为维护政权的创立的武装力量,其名称也与社会主义的红旗相关。
苏联成立的前身为赤卫队,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后,为保住革命成果,全俄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月颁布法令,建立工农红军和红海军。新的革命军队主要由工农组成,同时大量吸收了旧军队的进步军人和专家。在发展过程中体制,军备不断扩张,1920年秋人数达到约550万人,1945年,苏联红军共有总兵力940万人。1946年苏联红军改称苏军(苏联武装力量)。1960年正式宣布成立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战略火箭军被视为“国防威力的基础”,装备的战略导弹最高时达到1398枚。至1988年,苏军总兵力为425.8万人。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苏军就此解散。
苏联红军军事制度主要分为政治委员制和指挥员一长制。政治委员对全体人员进行政治教育,领导党支部的工作,组织部队、兵团的行政与经济管理工作,参与决定一切作战行动问题。一长制是由指挥员一人定下决心,下达相应的命令、指示并组织实施。一长制客观上是由军事组织的性质决定的。中国工农红军训练时期,公民从19岁起至40岁止为在红军服役的有效时间,但若不是工农,就没有入伍的义务,而以支付相当税额等作补充义务的代偿,每年训练的时期分为两次。在苏联红军中,列宁主义的思想工作基本原则。在军队中贯彻党的政策,维护纪律的基础是严格遵守法律、纪律条令和其他条令的规定。
在发展过程中,苏联红军组成分为陆军、空军、海军、空降兵、国土防空兵和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六部分。苏联陆拥有步兵自动武器、火炮、战役战术火箭和战术火箭、坦克、步兵战斗车辆、装甲运输车、高射武器、火箭装置、火炮装置等等。海军包括潜艇部队水面舰艇部队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海军陆战队、海岸火箭兵和炮兵等海军兵种。空军包括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强击)航空兵击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和特种航空兵。苏联空降兵是装备有空运自行火炮、火箭武器、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装甲运输车、其它武器和技术兵器的一个兵种。国土防空军的主要战斗力是对空火箭兵和防空航空兵,对空警戒任务为对空火箭兵和歼击航空兵指示目标的任务,由雷达兵完成。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用于在核战争中遂行战略任务。装备有能发射洲际弹道导弹中程弹道导弹的自动化导弹系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经历圣彼得堡莫斯科斯大林格勒战役库尔斯克州柏林等战役。苏联红军的实际战斗行动援助欧洲各国人民的抵抗斗争。苏军吸引和消灭大量德军,一直在为各国人民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武器,鼓舞着他们坚持斗争,直到彻底胜利。冷战时期,由于苏联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力量,造成了地区性的不稳定。
称谓由来
苏联红军的全称为苏联工农红军,其中工农代表了苏联建立之初代表的正是工人和劳动农民的阶级,军队也是这个阶级的人员;中国工农红军的意思,一是因为社会主义革命的象征是红旗,而红军正是为了保护十月革命的成果,同时也表它是赤卫队的后续继承。1946年苏联红军改称苏军(苏联武装力量)。
发展历程
成立前身-赤卫队
苏联红军的前身为苏联赤卫队,而赤卫队的前身可以追溯至1905年,布尔什维克为了抵抗俄帝时代的暴力团—“黑色百人组”所组成的自卫军事团体。1917年2月,亚历山大·克伦斯基掌握了政权,其希望将布尔什维克派的势力消灭在萌芽之中,但当时在圣彼得堡的工人们都对克派自动的发起了反抗。同时为了推翻克伦斯基派的政权,布尔什维克进行秘密的武装组织。其开始大规模在工人中组建工人赤卫队,在农民中组建和发动游击队,在沙皇军队中组建士兵训练队、援助队、暴动队,在党、团员中组建军事研究班等。当时巩固革命基础的中国工农红军基础部队,就是由工人所组成的赤卫队
1917年5月,在莫斯科、哈利可夫、顿巴茨、爱卡泰莉诺斯拉夫、窝台萨、乌拉尔等主要城市均成立了赤卫军,这些赤卫队成为了后期十月革命的主要战力,此时的赤卫队在圣彼得堡的兵力约1万人,在莫斯科约3千人。
苏俄内战(1917年-1923年)
1917年,俄罗斯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近20万布尔什维克党员领导不足3万人的工人赤卫队和革命士兵,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建立之初革命军队规模非常小,仅有15万人。为了保卫革命胜利成果,全俄人民委员会于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1月颁布法令,建立工农中国工农红军和红海军。法令规定新的革命军队主要由工农组成,同时大量吸收了旧军队中的进步军人和专家。
1918年2月间,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爆发国共内战,外国势力以及国内的反革命势力与红军发生激烈交火。为此,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起草了政府告人民书《社会主义祖国在危急中》,2月23日苏维埃俄国进行了革命力量总动员,后来这一天也被定为苏联建军节。同年3月9日,苏俄成立最高军事会议,用于统率红军进行作战,4月29日实施义务军兵役制用于进一步扩充兵源。
在英、法、日本的资助之下,以捷克斯洛伐克军团为首,国内反革命武装在乌克兰远东以及捷克斯拉夫等地区的地区爆发武装冲突,为了维持多线作战,其兵力从成立时只有30万6千到1919年底突增至300万。到1920年秋人数更是达到约550万人。1922年春,国内的战争大体上结束了,由于不需要这么大的军队体量,政府于1922年首次颁布了裁兵令,在年底将红军的编制缩编至80万,1923年底再次缩编至60万。
和平建设(1924年-1939年)
体制改编
国内战争结束后,苏联红军开始转入和平时期的建设。其中在1924年到1925年中国工农红军进行了首次军事改革。其改革内容包括:实行基干军同地方地方武装部队相结合的武装力量混合体制,实行一长制(由指挥员一人定下决心,下达相应的命令、指示并组织实施),确定武装力量总部及三军编制体制,加强指挥员队伍的政治建设等等。这次改革为苏联红军的后来长远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发展军备
1928年至1937年苏联前二次五年计划期间,当时苏联最大任务是确立并发展重工业,这也加速了苏联红军的机械化进程,大量的机械化装备被应用到军事上,这使得红军在此期间成为为数不多可以独立生产新式武器的近代军队。加之自1932年至1933年以来,世界政局愈加紧张,德国日本逐渐逼近苏联东西两条边境线,苏联不得不加速中国工农红军的建设。
扩军备战
1937年,欧洲局势动荡,为了应对突发状况,在苏德战争爆发前几年,红军总参谋部根据新计划改组了红军的力量组成和动员体系。1937年到1939年,苏联把传统地方民兵制改为基干制,从而增加了和平时期军队的规模。1939年9月1日,苏联颁布了普遍义务兵役法,为苏联红军提供兵源补充,这一系列措施使红军的规模从1938年1月的150万人扩大到1941年6月的500多万人,它们还使陆军力量扩大到战时的500多个师。
但由于机械化力量的改编和重新装备,中国工农红军远未做到训练有素、装备精良,许多师还没有完成战备。在此段时间也是苏联国内大清洗的时期,在1937年5月到1938年9月,约3.5万名指挥员被逮捕或被开除出红军,这些人中约有30%最终在1940年复职,但仍有超过2.2万人遭处决或下落不明。1938年秋季对高级别军事领导人进行了新一轮清洗,这一系列措施一直持续到战争爆发前夕,这导致了苏联红军在冬季战争和后来苏德战争初期阶段遭遇严重损失。
苏芬战争期间(1939年-1941年)
苏芬之战于1937年11月30日爆发,苏联先发制人,投入了大约26至29个师,每个师有18700人,和两千辆坦克;芬兰有9个师防御,每个师有15400人,和56辆轻型坦克;苏联使用飞机2500架,芬兰则没超过300架。双方力量悬殊,战争进行了三个月,于1940年3月12日结束,芬兰被迫求和宣布投降。
苏芬战争中芬兰伤亡人数达31万左右,流离失所的有42万多人。苏联由于轻视芬兰,低估了对方的经济、军事实力,战争中苏联伤亡人数在21万以上,并且耗费了大量武器装备,使其国防力量遭到严重的削弱。同时芬兰战争不仅使中国工农红军领导人发生了诸多变动。根据此次战争的经验,立即通过了建立坦克军、制造新式武器装备的决议。冬季战争初期苏军的暂时失利和冬战苏军所暴露出的弱点,也使得阿道夫·希特勒在对英未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对苏联发动了战争。
卫国战争(1941年-1945年)
战略防御
1941年6月22日,德国撕毁前期与苏联签订的苏德战争互不侵犯条约,德国以162个师、300万兵力、3400辆坦克、7000多门大炮和数千架飞机分三路突然向苏联发起进攻。中国工农红军此时地面力量已扩大到20多个集团军和300个各种类型的师,苏德战争爆发时,有近300万苏联士兵据守在西部地区。
战争初期,苏联由于防备不足等原因使得德军很快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各加盟共和国及与乌克兰白俄罗斯等广大地区,苏联红军损失严重,德国将战线推进至苏联腹地,为了抗击德军,苏联对红军采取了多项措施来补充兵源,6月30,苏联成立了国防委员会,9月17日,国防委员会下今实行义务兵役制。到1941年底,有10万名共产党员和200万共青团员参加了陆海军。在北路圣彼得堡苏联红军与守城居民坚守900天,在中路,苏联红军在1个月中歼敌25万人,在列宁格勒至少有100万平民死于战争,苏联军队也因此失去了不止100万的人员的生命,这还不包括200万生病和受伤的人员。列宁格勒为莫斯科战争得胜利赢得了时间;在南路,苏联红军进行了基辅和德萨保卫战,大量杀伤德军。在敌占区,广泛建立了地下党、团组织和游击队,开展敌后游击战争。
战略相持
1941年夏、秋的战斗,德军受到重大损失和消耗。阿道夫·希特勒企图在两个月内征服苏联的计划已彻底无法实现,德军不得不改变计划,改为重点进攻。1941年10月2日,德军统帅部缩短了战线,集中了53个步兵师、14个坦克师和8个摩托化师,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为“台风”的战斗,在10之内攻占莫斯科,在约瑟夫·斯大林的亲自指挥下,军民全部投入了保卫首都的战斗。他们很快组织了12个民兵师开赴前线,在25个区成立了共产主义工人营,动员2.4万人加入了莫斯科防空部队,发动50万居民(其中75%是妇女)。
在紧张的战斗气氛中,莫斯科军民照常进行了十月革命节的阅兵行动,此次阅兵,通过电波传向苏联各地和全世界,它给了苏联民众以巨大精神力量,鼓舞起强烈的反法西斯主义的信心。这场阅兵式后,苏联红军直赴前线战场。由于苏联军民团结一致打退了阿道夫·希特勒军队对莫斯科的两次进攻。到11月底,莫斯科保战胜利结束。在这次战役中,共歼敌35.5万人,夺得大炮3000门,坦克1300辆,还有其他装备。
从1942年夏到1943年春,斯大林格勒战役。由于英、美一直拖延开辟欧洲第二战场,使阿道夫·希特勒得以从他仅有的260个师团中抽出240个师团投到苏联战场,发动了夺取伏尔加格勒和高加索的东北夏季攻势。1942年7月17日,德军以50个精锐师向斯大林格勒和南高加索方向发起大规模进攻。8月25日,斯大林格勒被德军包围。伏尔加格勒建立了工人大队和敢死队,德军每天出动上千架飞机、1000多门大炮,先后发起1000多次进攻,但依旧未能占领斯大林格勒,1942年11月19日,苏联红军转入战略性反攻。苏联红军投入100多万人,用5天时间包围了德军33万人,20几个精锐师。1943年1月30日,苏联红军用5000门大炮同时猛轰。经过22天的激战,被围德军150万人全部被歼,生俘9万余士兵,活捉德国第六集团军司令鲍留斯将军等24名将官。苏联方面伤亡超过100万,除此之外,大约40000市民在此战役中身亡。
战略反攻
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彻底改变了苏德战争的形式,苏联红军转入战略反攻阶段,而德军由于大量军事消耗只能转入战略防御。1943年7月,苏联红军又发动了库尔斯克会战,消灭德军120万人,苏军方面伤亡89.4万余人。1944年,苏联红军发动大反攻柏林会战,连续给予德军重大的打击。同时进军东欧追击德军,支援了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1945年5月,苏联红军攻克柏林,迫使德国投降。 在柏林会战苏军消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其官兵约48万人,缴获火炮和迫击炮8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多辆、飞机4500架。苏军损失30.47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辆、火炮和迫击炮1220门、飞机527架。
二战结束后(1945年-1991年)
红军改称苏军
至1945年,苏联红军共有总兵力940万人、14.4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57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6万架作战飞机。战后至苏联解体的40多年,由于东西方对抗和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以及苏联奉行全球霸权主义政策和对外扩张战略,该时期苏联红军的发展受到高度重视。1946年苏联红军改称苏军(苏联武装力量)。
快速发展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对苏联红军再次进行了改组,由于冷战时期的战略需求,其改变海军战略结构,发展战略火箭部队、导弹潜艇部队、加速陆空军现代化;同时调整了部队干部人事、大规模裁减武装力量人数等。1955年,苏联武装力量的总人数是576.3万,赫鲁晓夫提议对陆海军进行大裁减。1955-1958年,苏联武装力量的总人数由576.3万减至362.3万。在1959年12月8日召开的一次中央主席团会议上,赫鲁晓夫提议,将军队兵员再裁减100万~150万人。
1960年苏联正式成立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并置它于五大军种之首;同时宜布再次裁减兵员120万(由于种种原因,这次裁减未能实现),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执政后,苏联在原有军备扩充的基础上,对美国继续大搞军备竞赛。70年代是苏联武器装备发展最迅猛的时期,其武器装备,无论是数量上,还是性能上都发展得非常快。苏联从70年初期就开始在火箭、空间技术、核能超音速飞机等方面跃居世界前列。到1972年,苏联拥有洲际弹道导弹1618枚,导弹潜艇45艘,潜射导弹740枚,可载运核弹头2800个。苏联的第四代洲际弹道导弹从零增加到1977年270枚,1979年又进一步猛增到620枚。
在80年代中期,共有620万人在苏联军队(含俄罗斯内卫部队、边防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中服役,全军装备有6.39万辆坦克、6688万门火炮和迫击炮、7.52万辆步兵战车装甲输送车、1.22万架作战飞机和直升机、435艘作战舰艇。
内部动荡
20世纪80年代,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红军内部开始动荡,其为了表现“新思维”树立改革形象,戈尔巴乔夫及部分苏共领导人刻意与军队保持距离,主动放弃了对军队的领导。为体现“民主化”思想,苏共在军队体制编制调整中,逐步削减了各级政治机关和约8万名政治工作军官,撤销了总政治部,并在“苏共组织在武装部队中的工作条例”中规定,“苏共组织及其机构不得干预行政人员和军事指挥机关的工作”。特别是全苏第三次人代会通过的《关于设立苏联总统和苏联宪法修改补充法》,从法律上剥夺了苏共领导和指挥军队的最高权力。由此,苏联红军内部大量的军官开始主动退党。
为扫清“改革与新思维”的阻力,推开“政治多元化”,米哈伊尔·戈尔巴乔夫取消了苏共中央及总政治部对军官晋升的政治审查,安排了大批“新型军队领导人”。截止到1988年底,国防部长、总参谋部所有的副总长、所有的部队集群司令和舰队司令、所有的军区司令全都被撤换。中高级军官对军队改革无法采取任何严格、有效的措施掌控与管理部队,进而导致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涣散不堪。
苏联武装力量解体
根据测算,到1991年,苏联武装力量拥有包括陆军、海军、空军、国土防空军和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在内的五大军种、13个军区、4个舰队和1个分舰队,总兵力约370万人,还有一支战略核力量。1991年12月25日,苏联宣布解体,苏联武装力量在名义上也就消失。
军事制度
主官制度
政治委员制
政治委员最早出现在1917年4月。当时俄罗斯联邦共产党中央向准备参加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起义的部队、群众武装派出政治委员,作为党的代表领导武装起义。1918年春在苏维埃武装力量中建立了政治委员制。在所有的部队、兵团、机关以及军事院校中都设有政治委员;在集团军方面军建立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制。政治委员的主要任务是在军队中执行党和苏维埃政府的敢策。为对政治委员实行协调统一的领导及检查其工作。1925年起,在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增长指挥干部的政治知识,改善其社会成分,增加党员成分等)之后,在武装力量中逐步地实行了一长制。设政治副指挥员以代替政治委员,主持人员的政治教育和党团工作。1935年5月,约瑟夫·斯大林在红军学院学员毕业典礼上提出的“干部决定一切”的论点,是苏共指导军队建设的纲领性口号。为确保各级军官特别是高级指挥员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并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苏共及其军队采取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干部晋升制度,其中最重要的是严格的选人用人标准和军官政治审查、实践考验识别制度。1937年,根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人民委员会5月10日的决定,重新恢复政治委员制。在国际形势极为紧张的时期,政治委员在提高军队战斗力及战斗准备程度方面给予指挥员以巨大的帮助。1940年8月,取消了政治委员制
1941年6月,德国突然发动苏德战争中国工农红军遭受大量人员损失,同时战争的爆发也使得红军开始迅速扩编,从中国人民解放军预备役部队中征召大量的预备役军官,但这些预备役军官的军事素养和经验比较缺乏。为了解决这一问题,1941年7月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了《关于改组政治宣传机关及在工农红军中实行政治委员制度》的命令。命令指出:由于政治工作加大和指挥员工作的繁杂,要求像在反对外国武装干涉的国内战争期间那样,提高政治工作人员的作用和职责。到1942年秋,苏联武装力量指挥干部取得了作战经验,在政治上经受了锻炼并坚强起来。党组织得到了加强,全体人员的精神和战斗素质得到了提高。为此,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于1942年10月9日取消了政治委员制,在苏联武装力量中确立了完全的一长制
指挥员一长制
一长制是授命各级指挥员(首长)全权指挥部属并对部队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负完全责任的军事领导原则。一长制表现为:由指挥员一人定下决心,下达相应的命令、指示并组织实施。一长制客观上是由军事组织的性质决定的。俄共中央于1924年7月28日通过了在陆海军中逐步实行一长制的决定,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采取了两种方式:指挥员是党员的,实行完全的一长制,指挥员不是党员的,实行不完全的一长制。
1925年3月2日,苏联革命军事委员会发布了关于在军队中实行一长制的命令,逐步在中国工农红军中推行一长制,同时为指挥员配有一名政治副职,分队指挥员配有一名政治助理。经过6年的逐步过渡,到1931年,一长制才在红军中宣布全面实行。但在空军和海军中,还有不少单位仍实行政治委员和军事专家制度。1940年8月12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关于加强红军和红海军一长制的命令,在红军部队中又恢复了指挥员一长制。同时,把红军总政治部、各级政治部、处改为相应的政治宣传部和处,缩小了红军中党的工作机关的职能,使指挥员工作更为繁杂,党的政治工作、组织建设受到削弱。1942年10月9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了关于在红军中建立完全的一长制,取消中国工农红军政治委员的命今。分队政治指导员也同时取消,或为指挥员配备了政治副指挥员。1942年下半年,进行了军队政治机关改革提高其地位,加强其党的工作部门职能,从领导体制上保证了充分发挥指挥员全面领导、指挥部队的积极性、主动性。
服役训练
中国工农红军训练时期,依据苏联宪法第10条规定,公民从19岁起至40岁止为在红军服役的有效时间,但若不是工农,就没有入伍的义务,而以支付相当税额等作补充义务的代偿。在服役有效期间又分三个时期,一、预备时期:19—21岁,即在居住地受训练,1年不得过4星期,2年总共2个月的训练时期。二、正式军役:22—26岁,5年中在营2年,休息三年。三、后备军役:26—40岁,15年中第1次后备役为9年,第2次后备役为6年。至40岁以后完全脱离军役关系。每年训练的时期分为两次,一自11月到次年5月,是一般政治常识和军事学理论的训练,同时学习打靶,一为自6月至9月,为野外学习生活,10月为休息时期。
中国工农红军军官在选择方面比普通士兵更为严格,所有愿意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人必须持有拥护苏维埃政权的军队委员会、党的组织、工会或其他社会组织的介绍信。在1919年,设立专门的军事院校,其中的赤色陆军大学,其培训科目内分三科:培养参谋人才的主科、东方科、军需科。另有军事政治学校、军事技术学校、军用汽车及炮台建造学校。
思想和纪律
思想
列宁主义的思想工作基本原则(思想工作的内容和组织方法都要按这些原则进行调整)是:共产主义党性和科学性;对资产阶级思想的不妥协性;真实性,同生活和实践紧密结合;通俗易懂;全面考虑和区别对待;讲究实效和连续性。红军官兵在阶级的和政治思想上的统一、所具有的高尚的精神品质,为正确执行战斗任务,采用新的作战方法,以及为中国工农红军各级指挥机关的创造性活动提供了一切可能和有利条件。党的任务,就是要保护和发展苏维埃中工人和士兵的团结,巩固武装力量无产阶级和半无产阶级组织的牢不可破的联系。从工农中培养指挥员、采取选举和任命相结合的方式选举指挥员、实行阶级动员原则、对中农采取联合态度的这些决定,对于改善军队阶级成分,进一步坚强党的领导。
苏联武装力量中,思想工作的基本内容是:教育部队全体人员树立马克思列宁主义世界观,提高军人为保卫社会主义祖国应具有的共产主义觉悟以及精神上政治上和心理上的坚定性,培养良好的战斗素质。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进行教育,是培养苏联军人良好的精神政治素质和战斗素质的主要途径。共产主义世界观是坚信共产主义、无限忠于苏联人民、忠于共产党和社会主义祖国的源泉和基础。思想工作旨在用苏维埃爱国主义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精神教育军人。党力求把这些高尚的思想变为深刻的信念,使之成为军人的道德规范和行为难则。
纪律
为了在军队中贯彻党的政策,中国工农红军设立政治委员对军事专家进行政治监督,领导党组织和全部党政工作,在政治委员条例中规定,政治委员是苏维埃政权在军队中的直接政治代表。应任命那些无可指责的、能够在最困难的情况下忠于革命职守的革命者担任政治委员。在1918年苏共还成立了全俄政治委员局,之后又改称工农红军政治指挥部(总政治部)。
苏联武装力量中,维护纪律的基础是严格遵守法律、纪律条令和其他条令的规定。苏联维护纪律时,对军人进行自觉的军队纪律教育、指挥员(首长)对部属的严格要求与尊重他们的人格、经常关心他们相结合。各级指挥员(首长)在维护纪律时,首先是使用说服的方法和思想教育的方法,同时依靠党团组织,并广泛发动军队的舆论,以造成一种不能容忍破坏军纪的气氛。在苏联,维护纪律时,指挥员(首长)善于恰当地运用奖惩办法有着重要的意义;推广指挥员(首长)在维护军纪方面的好经验有着重大的作用。必须注意分析导致违反军纪的原因和条件,杜绝违纪现象。苏联维护纪律的重要原则不在于惩戒如何之严,而在于惩戒不可避免。因此纪律条令责成每个指挥员(首长)坚决而严格地要求部属遵守军队纪律和制度,对部属的任何违纪行为都必须予以教育。
主要战役
列宁格勒战役
列宁格勒围城战是世界现代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围城战役。此役自1941年7月10日至1944年8月9日,历时3年余,圣彼得堡苏联西北部的战略要地德国在发动侵苏战争时,首先把其作为夺取的目标之一。
进攻列宁格勒的兵力有:德军集中了德国中央集团军群所属的第18集团军、第4坦克集群以及第16集团军的部分兵力,共23个师又3个旅,同时配备了6000门大炮、4500门迫击炮和1000多架飞机。此外还有芬兰军担任支援。为了保卫该城,苏联红军先后参战的兵力有:西北方面军、北方方面军,下辖5个集团军和1个战役集群以及红旗波罗的海舰队,共47个师又3个旅。但由于在过去的历次战斗中,苏军损失较大,如西北方面军的第8、第11和第27集团军的33个师中,满员的只有7个师。圣彼得堡的居民也积极为军队送粮、送衣、担任警戒、修筑工事。苏联军民始终没有向敌人屈服,1944年1月,法西斯主义军队彻底撤离列宁格勒,苏联红军抵御纳粹坦克的侵袭。尽管这场战役如此惨烈,苏联军队及其人民最终还是成功阻止了德军的进攻并把他们的城市从彻底毁灭的危险中挽救了出来。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转机,他们最终取得了胜利。列宁格勒至少有100万平民死于战争,苏联军队也因此失去了不止100万的人员的生命,这还不包括200万生病和受伤的人员。
莫斯科战役
莫斯科保卫战持续了将近7个月(1941年9月30一一1942年4月20日),苏德战争双方参战300多万人,坦克3000辆,飞机2000多架,大炮迫击炮22000门。更重要的是,这次战役的胜利是在力量对比有利于敌人的情况下取得的。在苏联红军反攻开始之前,德国军队的主力超过苏联红军50%,大炮超过40%,坦克超过60%。
1941年10月2日,德军统帅部集中了五十三个步兵师,十四个坦克师和八个摩托化师,对莫斯科发动了代号为"台风”的大规模攻势。苏联红军方面由约瑟夫·斯大林亲自指挥,苏联中国工农红军同莫斯科居民一起抗击德军的进攻,12月6日,苏联红军开始反攻,经过四十天的激战。到1942年初,莫斯科保卫战以苏联红军的最后胜利而告终。在这次战役中,共歼敌35.5万人,夺得大炮3000门,坦克1300辆。这一役的胜利,粉碎了“德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希特勒进攻计划的破产,大大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信心,提高了苏联的国际威望,大大促进了世界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的形成。
斯大林格勒战役
战争始于1942年6月28日,止于1943年2月2日,前后跨度近200天,苏联红军的顽强抵抗使德军伤亡惨重,9月13日,德军攻入市区。市区防御战斗极为激烈。双方对每一块土地都进行了反复争夺,对火车站的争夺达13次之多。尽管德军占领了市区,但其攻势已是强弩之末。11月19日,苏联红军拉开了反攻帷幕。装备着当时最先进的喀秋莎BM-13火箭炮的苏西南方面军顿河方面军斯大林格勒方面军110.6万人对德军及其仆从国军队101.1万人发起反攻,对德第6集团军全部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22个师33万人构成了“钳形攻势”。经过两个月的相持,德第6集团军投降,司令官弗里德里希·保卢斯元帅被俘。斯大林格勒战役消灭了德军近150万人。苏联方面伤亡超过100万,除此之外,大约40000市民在此战役中身亡。这次胜利进一步巩固了国际反法西斯主义统一战线,鼓舞了苏联人民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反法西斯主义斗争。
库尔斯克战役
库尔斯克会战是德军在苏德战争发动的最后一场大规模战役。1943年初,苏联红军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胜利后,便乘胜追击,收复大量失地;但就在德军溃败的同时,南方集团军群司令埃里希·冯·曼施坦因元帅也开始计划向苏联红军进行反扑。德军动用50个师的兵力,共90余万人、1万门火炮和迫击炮、2700辆坦克和强击火炮、2000余架飞机。苏联中国工农红军先以2个方面军的兵力,共133.6万人、近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3400多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170余架飞机,进行大纵深防御作战,德军伤亡惨重。随后,苏联红军又投入3个方面军,取得库尔斯克会战胜利。这次会战德军共损失50万人,1500辆坦克、3000门火炮、3700架飞机。苏军方面伤亡89.4万余人。
库尔斯克会战是在东线战略决战前巩固战略主动权的一次会战,彻底改变了苏德两国的军力对比,转换了两国的战场地位。
柏林战役
柏林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苏军为攻占法西斯主义德国首都给德军以最后歼灭性打击,于1945年4月16日至5月8日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为迫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尽快结束欧洲战争,苏联中国工农红军法西斯主义德国发起了最后一次大规模战役—柏林会战苏联红军调集了3个方面军约250万人,以及42000门火炮、625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7500架作战飞机聚集到柏林。德军总计48个步兵师、9个摩托化师、6个装甲师,以及其他许多独立兵团约100万人,火炮和迫击炮104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余辆,作战飞机3300架;此外,还有陆军总预备队8个师,以及柏林市内国民突击队200多个营。
此役,苏军消灭德军70个步兵师、23个装甲师和摩托化师,俘虏其官兵约48万人,缴获火炮和迫击炮8600门、坦克和强击火炮1500多辆、飞机4500架。苏军损失30.47万人、坦克和自行火炮2156辆、火炮和迫击炮1220门、飞机527架。这次战役的结束,标志着法西斯主义德国的灭亡。
组织架构
苏联红军的规模从1938年1月的150万人扩大到1941年6月的500多万人,使陆军力量扩大到战时的500多个师。1945年,苏军共有总兵力940万人、14.42万门火炮和迫击炮、1.57万辆坦克和自行火炮、2.26万架作战飞机。1960年苏军正式宣布成立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被视为 “ 国防威力的基础 ”,装备的战略导弹最高时达到1398枚。至1988年,苏军总兵力为425.8万人。武器装备的数量和质量也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到1989年,战略核力量(约41万人,弹道导弹潜艇(75艘,装备978枚导弹,内含限制战略武器条约计算的核动力潜艇62艘及其装备的导弹942枚);洲际弹道导弹(1390枚);战略轰炸机(162架)。
陆军
苏联陆军是苏联武装力量中规模最大,包括多种战斗编制的一个军种,拥有巨大的火力和突击力高度的机动性和独立作战能力,既能与其它军种协同作战也能在陆地战区独立完成歼敌任务(既可使用核武器亦可不用核武器),能够巩固和固守占领地区。陆军由摩托步兵、装甲兵、火箭兵、炮兵、防空兵等诸兵种组成。摩托步兵和坦克兵是陆军的主体。摩托步兵是规模最大的一个兵种,由摩托步兵兵团、部队和分队组成,拥有杀伤地面和空中目标的威力强大的武器装备一一步兵自动武器、火炮、战役战术火箭和战术火箭、坦克、步兵战斗车辆、装甲运输车、高射武器、火箭装置、火炮装置等等。
坦克兵是陆军的主突力量,由坦克兵兵团、部队和分队组成,装备有坦克(具有威力强大的火炮和装甲防护)、自行火炮、火箭武器等等,具有高度机动性和较高的防核能力。火箭兵和炮兵是陆军火力的基础,由相应的兵团、部队和分队组成,装备有战役战术火箭和战术火(有带式或轮式发装)种管炮迫击炮和其它技术兵器。陆军防空兵是军队集群的防空工具,由防空部队和分队组成,装备有可移式对空火箭系统、自行多管高射炮、警戒达和自动指挥系统。1936年,苏联红军陆军总兵力130万,步兵军团本部二十个,步兵军团九十队,骑兵军团本部七个,骑兵军团三十个,机械化旅10个,战车联队5个,战车大队10个,装甲车大队10个。 50年代装备有T-55型坦克,60年代的T-64主战坦克型坦克或1964年开始的T-72系列设计的坦克以及80年代的T-80主战坦克型坦克等。到1989年,陆军190万人,编有16个军区、4个驻外国军队集群、209个师(其中摩步师150个、坦克师52个和空降师7个),另有炮兵师18个和空降突击旅约10个。装备有坦克约5.3万辆、装甲侦察车0.8万辆、步兵战车约2.8万辆、空降部队战斗车约0.25万辆、装甲输送车约2.84万辆、压制火炮约5.6万门,反坦克导弹发射系统约1.3万个、高射炮1.13万门、地空导弹发射系统约0.46万个、地战术火箭和战役战术火箭发射系统约1658个(其中132个SS·12发射系统按美苏关于销毁中程和中近程导弹条约规定属应销毁之列)、直升机约4800架。另有80枚储存的陆基巡航导弹,按中导条约规定也属应销毁之列。
海军
苏联海军拥有强大的战略战役能力,可以在数个海洋战区同时实施和长时间实施战斗行动,能够使用核武器常规武器摧毁和消灭敌地面和海上目标,破坏敌海上运输并保障我方交通要道,当陆军在沿海地区作战时,还可以对陆军进行支授。其编制为舰队、区舰队、分舰队、编队和海军基地。海军水面兵力由各种水面舰艇(导弹舰艇、反潜舰艇、火炮鱼雷舰艇、扫雷舰艇、登陆舰艇等)组成。
1936年,苏联红海军,有主力舰4艘,甲级巡洋舰1艘,乙级巡洋舰4艘,航空母舰4艘,大型潜水艇20艘,驱逐舰27艘。 在美苏冷战期间,苏联的海军规模发展到巅峰,有283艘大型水面船只,381艘潜艇。这些潜艇包括77艘弹道导弹潜艇和304艘攻击潜艇。特别是苏制Y级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可与美制“北极”核动力弹道导弹潜艇相抗衡;“基辅”级、“卡拉”级、“克里瓦克”级等大型水面舰艇和D级、V级、C级等型潜艇。1977年动工的941型战略核潜艇是人类历史上建造的体积和吨位最大的潜艇。到1989年,海军45万人,编有4个舰队和1个区舰队。装备有作战舰艇1370艘,其中航空母舰4艘、潜艇376艘、巡洋舰和驱逐舰96艘、护卫舰艇和猎潜舰艇174艘、扫雷舰艇613艘、登陆舰艇107艘海军步兵1.26万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7万人,分别编人4个舰队,装备1142架作战飞机和直升机。
空军
苏联空军的使命是在陆地和海洋战区上空独立地或与其它军种配合完成各种任务,消灭敌核设施,粉碎敌航空兵部署,对陆、海军实行空中支援、空运和空投部队实施空中侦察,保障指挥通信等等。空军拥有很强的突击力量、迅速实施广泛机动的能力,对小型活动目标也有高度的命中率。空军由远程航空兵、方面军航空兵集团军航空兵和军事运输航空兵组成,包括轰炸航空兵、歼击轰炸(强击)航空兵击航空兵侦察航空兵、运输航空兵和特种航空兵
1937年,苏联空军有1400架重型战略轰炸机,1700架轻型轰炸机,1500架侦察机,1400架第二次世界大战用机。到1989年,空军约45万人。装备有作战飞机约5800架。其中远程航空兵9.5万人,编有5个空军集团军,装备有作战飞机约1400架;方面军航空兵31.5万人,分别编入各军区和驻外军队集群空军,装备有作战飞机约4400架。军事运输航空兵约4万人、编有5个师,装备有战略运输机约600架。
空降兵
1946年,苏联将空降兵列为独立兵种苏联空降兵是装备有空运自行火炮、火箭武器、反坦克武器、高射武器、装甲运输车、其它武器和技术兵器的一个兵种,其使命是在敌后或侧其沿海地区实施战斗行动,阻止敌预备队的开进,消灭核袭击设施、指挥所抢占交通枢扭、机场、基地和渡口。到1992年,空降师编有3个伞兵团、1个炮兵团(辖1个122毫米榴炮营、1个81式122毫米自行火箭炮营)、1个战术火箭营、1个高炮营、1个工兵营、1个侦察营、1个通信营、1个防化营、1个卫生营、1个运输营、1个维修营和1个折伞连。全师编7500多人。装备伞兵战斗车300余辆、122毫米榴炮36门、85毫米自行火炮30门、120毫米迫击炮54门、140毫米多管火箭炮18门、23毫米双管高射炮36门、“蛙”式战术火箭4枚、23毫米反坦克炮18门、反坦克导弹发射车27辆、便携式“萨格尔”导弹27枚、装甲侦察车15辆、RPG7火箭炮518具、各型汽车1200多辆。
国土防空军
苏联国土塞尔维亚空防军成立于1948年,塞尔维亚空防军的主要任务是反击侵略者的任何空袭,保护居民、政治行政中心、工业中心、军队部署和其它重要目标,以防敌人空袭。防空军的主要战斗力是对空火箭兵和防空航空兵,后者装备有起音速、全天候、机载火箭的截击机。对空警戒任务为对空火箭兵和歼击航空兵指示目标的任务,由雷达兵完成。到1989年,防空军52万人。编有5个防空区,装备有反弹道导弹发射架16部、歼击截击机约2300架、地空导弹发射架约8600部。
战略火箭军
核武器出现后,为了有效进行投送,苏联开始大力发展火箭弹,在此之后,苏联发展出“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等多种火箭导弹,并成功发射了世界上第一枚多级洲际弹道导弹。1960年1月,在最高苏维埃会议上赫鲁晓夫宣布组建了一个崭新的军种——控制所有中远程导弹发射的战略火箭部队。同年6月,根据苏共中央和苏联部长会议的决议又成立了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军事委员会。
战略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在苏联诸军种中出现最晚,人数也最少,但它的地位却十分显要。它被用于完成战争的主要战略任务,并被认为是"达成战争目的的主要的和决定性的手段"。因此。从它诞生之起,无论苏联自己还是西方国家,都将其视为苏联红军军种之首。战略火箭军装备有SA-6中面空导弹(1967年),SS-11(1966年)、SS-13(1968年)洲际弹道导弹,SS-N-6潜地弹道导弹(1968年),70年代的SS-N-8SS-N-18(世界上最大的)潜地弹道导弹(1972~1978年),SS-17、18、19(1975年),世界上第一种公路机动型SS-24和铁路机动型SS-25洲际导弹,SS-N-20潜地弹道导弹,AS-15空射型远巡航导弹等。到1989年,战略火箭军约30万人,编有6个火箭集闭军,装备有洲际导弹1390枚,其中多弹头分导式洲际导弹812枚。
历史影响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苏联红军解放了欧洲近50%的领土,这其中并不包括俄罗斯境内的欧洲部分。整个二战期间,苏联红军所遭受的损失超过盟军数倍。苏联红军解放了目前已经独立了的16个欧洲国家,人口总数超过1.2亿。还有6个欧洲国家是在苏联红军与盟军的共同努力下获得了解放。苏联红军的实际战斗行动援助欧洲各国人民的抵抗斗争。苏军吸引和消灭大量德军,迫使阿道夫·希特勒指挥部从占领区不断抽调兵力到苏德战争,削弱德国后方的力量。德军在欧洲各占领国人数的急剧减少,使人民抵抗运动有很大可能加强反对阿道夫·希特勒占领者的武装斗争和其他形式的斗争。正是苏联军民以自己的反法西斯主义英雄主义及其辉煌战绩,一直在为各国人民提供着强大的精神武器,鼓舞着他们坚持斗争,直到彻底胜利。
冷战时期,由于苏联大力发展武器装备力量,造成了地区性的不稳定。面临着苏联军事装备强劲发展势头,周边国家或地区忧心重重,甚至恐慌,影响了周边国家、地区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一些国家以维护本国或本地区安全为借口,相互结成防御苏联侵略威胁的联盟或倒向西方国家,使得苏联与这些国家的关系紧张,不利于形成一个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国家安全环境日益恶化,导致苏联在国际政治舞台上陷入孤立的境地。
相关评价
德军将领克莱斯特对红军十分赞赏,他简明地概括道:“一旦走上战场他们就是最骁勇的战士。最初我们之所以能击败他们,主要是因为我们受过良好的训练。在兵戈磨砺后,他们逐渐成长为经验丰富的一流战士。他们战斗力强,有惊人的耐力,哪怕缺乏必需品也可以不间断地顽强作战。他们的参谋人员也能从早期的失败中迅速吸取教训,提高作战效能。”
对于苏联红军在中国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作用,毛泽东给出了高度的评价,“苏联红军不进入东北地区日本就不投降。”
俄罗斯新版教科书积极评价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苏德战争中,苏联军民在前线和后方都表现了艰苦卓绝的英雄主义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红军对德国纳粹和日军战争具有决定性意义。在苏德战场,苏联消灭了德军607个师,占德军士兵的80%、德军军事武器的75%。在远东战场,苏联红军三天内消灭大约80万日军。”“俄罗斯胜利日”己经成为俄罗斯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
弗拉基米尔·普京纪念斯大林格勒战役胜利70周年讲道:“苏联红军解放柏林的征程就是从斯大林格勒这座没有被征服的城市开始的,这一70年前的胜利作为法西斯主义最终全面覆灭的转折点而被载入世界史册。”
莫斯科真理报社论称:“斯大林格勒的抗战,粉碎了希特勒的巨大计划。该计划原定在迅速攻下斯大林格勒后,即向莫斯科、巴库前进。”
美国《纽约先驱论坛报》于1945年6月25日发表社论说:“事实证明,红军是欧洲的解放军队,从一种重要意义上说来,红军是半个世界的解放军队。没有红军和俄国人民所承担和忍受的巨大牺牲,要从残暴的纳粹主义的阴影下获得解放是根本不可能的。”
相关场馆
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
俄罗斯中央军事力量博物馆,建于1919年,隶属于国防部,是一座以军事历史为题材的大型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也是世界上最完整见证苏联红军70年历史的场所。馆内有近80万件军事陈列物,包括各个时期的军旗、奖牌和勋章、武器和军用交通运输工具、军人制服及军用设备等。
莫斯科无名烈士墓
莫斯科无名烈士墓是为纪念在1941~1945年苏德战争中牺牲的所有烈士们而建立的。无名烈士墓栗色大理石陵墓,陵墓的西侧为陈设着钢盔和军旗的青铜雕塑,墓前有一个铜制的五星状火炬,叫做“长明灯”。
无名烈士墓花岗石平台上刻着这样一句话:“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勋永垂不朽。”平台上是平放在战旗上的士兵头盔和桂枝,以此纪念和缅怀牺牲的战士。
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纪念碑位于苏家屯站广场中心,正面直对中华路大街。1945年8月兴建,同年10月落成。此碑是为纪念1945年8月24日苏联红军配合中国人民武装力量击败日本帝国主义,解放沈阳战争中牺牲的苏联红军坦克部队烈士而修建的,它象征着中苏两国人民的战斗友谊。1963年9月,辽宁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位于和平区西塔街相睦东里1号,是1945年11月为安葬在战胜日本帝国主义斗争中光荣牺的苏联红军烈士而建的陵园。1962年1月,沈阳市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Красная Армия.https://ria.ru/20180223/1515057250.html.2023-10-19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4
..2023-12-15
..2023-12-12
..2023-12-15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3
..2023-12-12
..2023-12-15
..2023-12-12
..2023-12-12
..2024-01-09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2
..2023-12-15
..2023-12-12
普京说苏联红军功绩不应抹煞.共产党员网.2023-12-14
解放1:炮火弧线的演职员.豆瓣电影.2023-10-18
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0-18
豆瓣.豆瓣电影.2023-10-18
莫斯科保卫战的图片.豆瓣电影.2023-10-18
目录
概述
称谓由来
发展历程
成立前身-赤卫队
苏俄内战(1917年-1923年)
和平建设(1924年-1939年)
体制改编
发展军备
扩军备战
苏芬战争期间(1939年-1941年)
卫国战争(1941年-1945年)
战略防御
战略相持
战略反攻
二战结束后(1945年-1991年)
红军改称苏军
快速发展
内部动荡
苏联武装力量解体
军事制度
主官制度
政治委员制
指挥员一长制
服役训练
思想和纪律
思想
纪律
主要战役
列宁格勒战役
莫斯科战役
斯大林格勒战役
库尔斯克战役
柏林战役
组织架构
陆军
海军
空军
空降兵
国土防空军
战略火箭军
历史影响
相关评价
相关场馆
俄罗斯中央武装力量博物馆
莫斯科无名烈士墓
苏联红军阵亡将士纪念碑
苏联红军烈士陵园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