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文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图书
《中国历史文选》是2002年7月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予同
内容简介
《中国历史文选》是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课程之一,在综合性大学和部分师范学院的历史系中已设置多年了。它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原地区史料学和中国历史学发展的常识。
本书是《中国历史文选》上册的第三版。它是中国高等学校文科历史专业的课程之一,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各种典型的历史作品,培养学生阅读并运用一般文言文史料的能力,也向学生介绍一点有关中国史料学和中国史学发展概况的常识。本书分为上下二册,供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之用。本册是上册,选录篇目涉及:甲骨文和金文、书、诗、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辞、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魏书、世说新语等。
作者简介
周予同(1898—1981)初名周,学名周,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
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业后,进了浙江省瑞安中学。1916年,以第一名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前身)国文部。受"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潮的影响,周予同和同学们组织励学会、工学会、平民教育社,进行"工读主义"的实验。1919年"五四",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北京各校代表数十人举行联合大会,他就是高师的代表之一,并参加"火烧赵家楼"的壮举。 1920年,周予同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次年到上海市工作,直至1932年。他当过商务印书馆编辑,担任过教育杂志社主编,并一度在上海大学执教。这十余年,恰风华正茂,是他学术上大有建树的时期。1925年2、3月,他在《民铎》杂志上发表了《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异同》,次年改题名《经今古文学》出版。1926年10月,还发表了论文《僵尸的出崇》,猛烈地抨击北洋政府的"读经"叫嚣。后来,又出版了《经学历史》注释本和《朱熹》等著作。 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后,他义愤填,与胡愈之等联名抗议,揭露真相。当时,参加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周谷城来到上海市,生活上碰到困难,他热情的给予帮助。颇有趣味的是,后来两人长期任教复旦大学大学,因为同年出生,加上同姓、同学又同行,被称为复旦"二周"。 1932年周予同离开上海,回乡探亲。一度在浙江十中任教。1933年,应邀到安徽大学任教,曾兼中文系主任、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1935年又返回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这几年里,他一方面继继研究经学史,出版了《群经概论》、《孔子》、《汉学师承记选注》等,另一方面,为编写教材花了大量心血,如编写了《本国史》、《国文教科书》。此外,撰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 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至1941年,周予同仍在暨南大学任教,兼史地系主任、南洋研究馆主任、教务长等职。1943年至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1945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当教授,一直到逝世。从抗战爆发到上海市解放这段战乱的年代里,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上海,他身陷"孤岛",正气浩然,宁肯挨饿,决不到日伪办的学校教书。抗战胜利后,新的内战又起,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与张志让蔡尚思、沈体兰等发动组织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大教联")。解放前夕,复旦进步学生遭毒打,周谷城曾起草宣言,揭露真相,他与陈望道洪深曹亨闻、朱伯康等著名人士均签了名。坚定地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为保障人民权利与民族解放而奋斗。解放初期,周予同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等职。1957年以后,兼任上海市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繁忙的社会活动,他仍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59年起,他恢复了经历史学的系统研究,开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课程"中国经学史",并悉心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和二届研究生撰写专题论文。六十年代初,他和汤志钧合撰了七篇论文,推动了全国学术界重视经学史的研究。此外,他还主编了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和《辞海》经学史全部条目。周予同的学术研究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公开抵制极"左"的观点。1965年。围剿吴晗《海瑞罢官》,他在《文汇报》编辑部举行的座谈会上,愤激地说,如此全盘否定,"将来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只好取材于外国资料了"。会上,他公开说吴晗是好人、是"清官",痛斥姚文元"乱箭射人"、"乱打一 通"。这一下,真是闯了大祸了。1966年,上海市"首批周予同",他遭到了从未有过的磨难。一位古稀之年的学者病倒了,瘫痪卧床,双目失明,整整13年。粉碎"四人帮"后,周予同的冤案得到昭雪。他虽然病魔缠身,无法执笔,却仍然指点朱维挣撰写有关论文,并编辑自己的论著选集。遗憾的是,选集尚未正式出版,却于1981年7月15日早晨然病逝,终年83岁。
主编《历史文选》2002年7月新一版 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
目录
上册
一、甲骨文和金文
武丁卜辞(二则)
大盂鼎铭
二、书
牧誓(尚书)
克殷解(逸周书)
三、诗
七月(国风)
宫(鲁颂)
四、左传
宋楚泓之战鲁僖公二十一年、二十二年)
晋楚城之战(鲁僖公二十七年、二十八年)
五、越南语
越王勾践灭吴(越语上)
楚昭王问于观射父(楚语下)
六、世本
作篇(辑佚)
七、战国策
秦围赵之邯郸(赵策三)
八、楚辞
天问(节录)
九、史记(西汉-司马迁
秦始皇本纪(卷六)(节录)
六国年表(卷一五)(节录)
陈涉世家(卷四八)
孙子列传(卷六五)
货殖列传(卷一二九)
一零、汉书(东汉-班固)
武帝本纪(卷六)(节录)
百官公卿表(卷一九)(节录)
食货志上(卷二四上)(节录)
张骞传(卷六一)
赵充国传(卷六九)
一一、后汉书(刘宋-范)
刘盆子传(卷一一)
党列传序(卷六七)(节录)
仲长统传(卷四九)(节录)
一二、三国志(西晋-陈寿
诸葛亮传(卷三五-蜀志五)(节录)
让县自明本志令(曹操)(卷一-魏志卷一-裴松之注引“魏武故事”)
一三、晋书(唐。房玄龄等)
食货志(卷二六)(节录)
刘毅传(卷四五)(节录)
一四、宋书(梁。沈约
谢灵运传论(卷六七)
一五、魏书(北齐魏收
释老志(卷一一四)(节录)
一六、世说新语(刘宋刘义庆
俭啬(卷之下第二九)
汰侈(卷之下第三零)
一七、水经注(北魏-郦道元
鲍邱水(卷一四)(节录)
一八、洛阳伽蓝记(北魏-杨衒之
法灵寺(卷四-城西)
下册
一九 史通〔唐·刘知几
六家〔卷一〕
二体〔卷二〕
二〇 大唐西域记〔唐·玄奘〕
朅盘陀〔卷一二〕
二一 三通
食货门·田制〔唐·杜佑:通典卷一、二〕〔节录〕
通志·总序〔宋·郑樵
田赋考·屯田〔元·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七〕〔节录〕
二二 通鉴 续通鉴 续通鉴长编
秦晋淝水之战〔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〇五〕
陈靖奏请务农积毂〔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四〇〕
赵匡胤收兵权〔清·毕沅:续资治通鉴卷三〕
二三 通鉴、宋史纪事本末
安史之乱〔宋·袁枢:通鉴纪事本末卷三一〕〔节録〕
王安石变法〔明·隙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卷三〇〕〔节録〕
二四 明 实录
作铁榜申诫公侯〔太祖洪武实录卷七四〕
二五 明儒学案〔清·黄宗羲
凡例
二六 日知录〔清·顾炎武
宋世风俗〔卷一三〕〔选录〕二七 读通鉴论〔清·王夫之
唐用回纥汗国以诛安史〔卷二三李亨
二八 读史方舆纪要〔清·顾祖禹
元代州域形势〔卷八〕〔节录〕
二九 文史通义〔清·章学诚
书敎下〔卷一〕
永清县志·舆地图序例〔卷七〕〔节録〕
三〇 潜研堂文集〔清·钱大昕
经史子集之名何〔卷一三·答问十〕
元史多用投下字〔卷一三·答问十〕
三一 二史创记〔清·赵翼
汉初布衣将相之局〔卷二〕
明代宦官〔卷三五〕
三二 龚自珍全集〔清·龚自珍〕
乙丙之际箸议第七
乙丙之际箸议第九
三三 海国图志〔清·魏源
筹海篇一·议守上〔卷一〕〔节录〕
筹海篇二·议守下〔卷二〕〔节录〕
三四 中西纪事〔清·夏燮
粤民义师〔卷一三〕〔节录〕
三五 孔子改制考〔康有为
三六 书〔章太炎
清儒〔第十二〕
三七 新史学〔梁启超
中原地区之旧史〔第一章〕
历史学之界说〔第二章〕
参考资料
中国历史文选(上).豆瓣.2017-11-08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