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玉玲(1939年12月24日-2017年4月21日),女,
西安市长安区人 ,国家一级演员,著名秦腔表演艺术家,秦腔闺门旦,秦腔“(小)肖派”创始人,曾任陕西省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
肖玉玲13岁考入西安三意社开始学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秦腔演员。在
三意社,她开始了正规严格的艺术培训,在老师韩辅华的教导下,肖玉玲从龙套开始做起。1953年,肖玉玲排了第一出戏《
秋江》,该戏连演40多场,场场爆满,这是她出演的第一部具有轰动效应的本戏,之后肖玉玲从青衣转行秦腔闺门旦。1958年,年仅18岁的肖玉玲主演了
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
大祭桩》,成功的塑造了黄桂英这一角色,从而蜚声剧坛,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文革”中,肖玉玲还串演过《
红灯记》,在剧中扮演李奶奶。1984年,以肖玉玲为队长的承包演出队成立,她六下
甘肃省,为当地群众演出。1990年,肖玉玲转行到了
西安市艺术学校,开始了教学生涯,2009年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获得“
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2017年4月21日7时,肖玉玲因病在
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岁。
肖玉玲广泛吸收前辈的优点,在继承中精益求精,在唱腔上有较大的革新。现在凡是演唱《
玉堂春》的演员,都以肖为范本,此戏已经形成了“无旦不肖”的局面。肖玉玲同时也是一位
秦腔教育家,弟子门徒遍布西北五省的秦腔界,其中不少著名演员出自她的门下,
侯红琴、
苏凤丽、
齐爱云、张小琴、
雷通霞等都先后获得了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9年,肖玉玲出生在西安东木头市娘娘庙巷,由于生计所迫,父亲靠拉车当脚夫、母亲给人拆洗缝补维持生计,年仅五岁的肖玉玲在城壕里、垃圾堆里捡煤渣。小时候的肖玉玲就喜爱戏曲,1952年3月,西安三意社招收学员,肖玉玲被录取,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培养的第一代
秦腔演员。
在
三意社,肖玉玲开始了正规严格的艺术培训,同时也开启了她艺术生涯的起点。由于肖玉玲有一副好嗓子,艺术悟性极强,加上她勤学刻苦,受到导演
姚鼎铭格外青睐,开始严格的基本功练习。
演艺经历
在老师韩辅华的调教下,肖玉玲先后在《探窑》《
断桥》等剧目中登台表演,收获了初步认可。随后,她从新生部转入“大人团”,开始和角儿们同台演出,从最不起眼的龙套做起。
1953年3月,西北五省区组织文化代表团赴
朝鲜慰问演出。为了不影响正常演出,社里开始给新人们排大戏。这时,肖玉玲成了主力军,先后排演了《
五典坡》《
铡美案》《
包公三勘蝴蝶梦》等传统剧目,并逐渐被观众认可。同年,老师
姚鼎铭为肖玉玲排了第一出戏《
秋江》,她主演戏中角色陈妙常。《秋江》连演40多场,场场爆满,是她出演的第一部具有轰动效应的本戏。也是肖玉玲从青衣转行
秦腔闺门旦的开始。
1956年,肖玉玲凭借《
铡美案》这出戏参加了
陕西省第一届戏曲观摩汇演,荣获了
三等奖。两年后,年仅18岁的肖玉玲主演了秦腔史上第一部电影《
火焰驹》,成功的塑造了黄桂英这一角色,从而蜚声剧坛,成为家喻户晓的名角。并受到毛主席的接见。
1960年,肖玉玲赴
山西省、
河南省、
河北省三省巡演四个多月,并参加陕西省戏曲青年演员会演,荣获演员
二等奖。1962年,肖玉玲从
歌剧转入秦腔,主演移植导演的第一个现代戏《红珊瑚》,同年,参加了
西安市现代戏会演,扮演《苦水甘泉》里的罗大妈,获演员二等奖。“文革”中,肖玉玲还串演过《
红灯记》,在剧中扮演李奶奶。
1984年7月17日,以肖玉玲为队长的承包演出队成立。演出队成员以中青年为主,其中有
秦腔老艺人
王辅生、名演员
李夕岚等人。在整个80年代,肖玉玲六下
甘肃省,为当地群众演出。1988年,肖玉玲《探窑》秦腔盒带荣获全国盒式音带“通美杯”金银榜大奖赛银榜奖。1990年,肖玉玲转行到了
西安市艺术学校,开始了教学生涯。
2008年肖玉玲被列入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次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秦腔项目代表性传承人。2011年,肖玉玲获得了“
秦腔表演艺术家终身成就奖”的殊荣。
2017年4月21日7时,肖玉玲因病在陕西省人民医院逝世,享年79岁。
个人生活
肖玉玲由
李正华推荐,成为
三意社解放后招收的第一期新生部学员,跟随启蒙老师韩辅学习青衣,后肖玉玲师从姚鼎铭从青衣转行
秦腔闺门旦,成为她艺术风格成型并广为流传的奠基石。
肖玉玲的弟子门徒遍布西北五省的秦腔界,其中不少著名演员出自她的门下,
侯红琴、
苏凤丽、
齐爱云、张小琴、
雷通霞等都先后获得了中国戏剧“
中国戏剧奖·梅花表演奖”。
参演作品
舞台作品
肖玉玲先后在《
苏武牧羊》《三家春》《洪湖赤卫队》《苦水甘泉》《
红灯记》《水牢仇深》《
断桥》《卧薪尝胆》《沙岗村》等近百个传统戏和现代戏中担任主角角色。
影视作品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唱功
“四功五法”,唱功为首。肖玉玲唱的好是观众公认的。《探窑》是她的代表作之一。该戏唱作并重,唱腔更为突出。在该戏中
王宝钏有一个“来来,来了!”的叫板,肖玉玲反复推敲:王宝钏因思念
薛平贵精神沮丧,忽听门外叫声,既感突然,却无力回答,她只得有气无力的唱出“来来”二字,随即出现停顿。“来了”的“来”字也只是用了一个轻声,“了”字的拖音更显疲惫不堪却是韵味深长。这样的处理有情、有境、有人物、有味道,为观众称赞。肖玉玲在所演的剧目中,各种叫板,都与众不同,并成为其唱腔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有专家称赞:“美哉,肖家的‘板头腔’。”肖玉玲广泛吸收前辈的优点,在继承中精益求精,在唱腔上有较大的革新。现在凡是演唱《
玉堂春》的演员,都以肖为范本,此戏已经形成了“无旦不肖”的局面。
人物刻画
肖玉玲在表演上的个人特色,主要是善于刻画人物,深挖角色的思想内涵,并以大方、细腻、真切、深忱、优雅的艺术手法展现其表演之优美。做到了戏中有艺,艺不离戏,真实可信,美不胜收。《
大祭桩》展示了她的年轻美貌,闺门旦行当也被她演绎得趋于完美。但她没有停滞不前,又向闺门与青衣攀登。
王宝钏的《
三击掌》《别窑》《探窑》这三折也形成了她在艺术道路上奋进的“三步曲”,不但被观众肯定,也被年轻演员效仿。
嗓音
肖玉玲嗓音条件并不太好,但她能很好地运用假声弥补高音区的不足,并在吐字上狠下功夫,不光吐字清楚,而且在行腔时注意咬字、收音和归韵。经过一番努力,她的音域反而更显宽广。在她的唱腔中,很多唱段能自如地游刃三四个八度,时而耸入云霄,时而钻入海底,给人以意境开阔、心旷神怡的感觉。她的假声宽、厚、实,没有虚晃之感,所以演唱通透、明亮。假声运用中又能发挥出自己鼻腔共鸣的优势,使整个唱腔韵味更加醇厚,尤其苦音唱腔能给人以如泣如诉的艺术享受。节奏变换是其非常鲜明的特点,她的慢板慢得缠绵悱恻,快板快得如同
砂锅炒豆。在代表剧目《三堂会审》的演唱中,她吐字清晰明快,字字逼人、声声送耳,犹如雨打芭蕉一般,给人以一泻千里、酣畅淋漓的感觉。
社会任职
肖玉玲曾担任
陕西省政协第五、第六、第七届委员,
陕西省青年联合会会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演员学会会员,剧协陕西分会理事,剧协西安分会常务理事,陕西省秦腔研究会副会长等职务。
获得荣誉
主要成就
闺门旦是戏曲行当中旦行分支,顾名思义特指未出嫁的闺阁少女。60多年来,一代
秦腔名角肖玉玲将闺门旦行当推向极致,是秦腔“(小)肖派”创始人。
肖玉玲扮相秀丽端庄,嗓音激越委婉,表演细腻深邃,动作清逸洒脱,又谦恭好学、勤奋多思。从艺50余年,在100多部传统与现代剧中扮演主要人物,在秦腔闺阁旦行当中独树一帜,她塑造的《
大祭桩》中的黄桂英、《
秋江》中的
陈妙常、《
状元媒》中的
柴郡主、《
苏三起解》中的
苏三、《
五典坡》中的
王宝钏、《红珊瑚》中的珊妹、《
孟丽君》中的孟丽君、《
杜鹃山》中的
柯湘等艺术形象,个个性格鲜明,一人一面。在《探窑》一场戏中,她一改传统穿黑褶子的装扮,改穿淡紫褶子,巴巾
包头市,既避免了下一场《赶坡》也穿黑褶子的重复,又很好地体现了这位相府千金虽身居寒窑,仍美貌动人及因忧夫成疾的痛苦心情。刚一上场,还没开腔,就让观众入了戏,这就是艺术家对艺术的精湛诠释。肖玉玲在舞台实践中不断向其他剧种学习,她的《
玉堂春》一剧好多地方可以找到
京剧的影子,但又是原汁原味的秦声秦韵。总之,肖玉玲是发展和开拓
秦腔声腔艺术的一位改革家。
人物评价
肖玉玲在舞台实践中还不断的向其他剧种学习,她的《玉堂春》一剧好多地方可以找到京剧的影子,但又是原汁原味的秦声秦韵,总之,肖玉玲是秦腔旦角声腔艺术发展和开拓的一位改革家,是秦腔旦角表演艺术的实践家。(
陕西交通广播 秦之声栏目 评)
这一辈子,肖玉玲似乎只为秦腔而活。黄桂英、
苏三、
王宝钏、
孟丽君等,这一生她塑造了太多经典戏曲人物形象,个个惟妙惟肖、神采斐然。之所以能演活一个个人物,那是老一代艺术家用非同一般的执着,去坚守着戏比天大的信念。(
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 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