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古区
中国甘肃省兰州市辖区
红古区,是中国甘肃省兰州市辖区,因境内享堂峡以东的红古川而得名,地理坐标为东经102°50′—102°54′,北纬36°19′—36°21′之间。区境东西长53.7千米,南北宽不过24千米,最狭窄处仅3.3千米,总面积567.66平方千米。据红古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全区总人口14.38万人,有汉、回、满、东乡、藏、蒙古等多个民族。截至2023年,辖4镇3街道,34个行政村,22个社区。
红古区古为西羌地,秦时属陇西郡,汉朝属浩亹、令居、允街三县地,北魏广武县天宝兰州市。民国时区境大部为永登县管辖,部分地区一度为皋兰县所辖。红古区境内最早的县级政区是1943年设置的湟惠渠特种乡(又称“湟惠渠扶植自耕农实验区”,为县级机构,直属甘肃省),1948年,更名为湟惠渠管理局。1949年12月,甘肃省行政公署(即省政府)决定,裁撤湟惠渠管理局,并入皋兰县。1949年10月,永登县撤销窑街镇(注:1935年设立),设立窑街区。1958年,撤销窑街、河桥、连城3个乡,合并成立八宝公社;撤销红古城乡,成立红古公社。1960年4月,甘肃省人民委员会批准,由兰州市永登区(注:1958年12月,撤销永登县,并入兰州市,设立永登区;1961年12月,撤销兰州市永登区,恢复永登县)析置红古区。1960年4月,新设的红古区驻八宝公社的窑街街道。1989年7月,红古区政府由窑街镇迁至海石湾镇。1983年6月,窑街、红古、河嘴、平安公社改为窑街、红古、河嘴、平安4个乡。1986年底,撤销海石湾街道办事处,与红古乡海石湾、下海石、虎头崖3村合并设立海石湾镇。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从海石湾镇划分设立华龙街道办事处,成为红古区人民政府驻地。2015年4月,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撤销红古乡设立红古镇。
红古是青海省西藏自治区与内地联络的黄金通道,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黄金节点,境内交通路网四通八达。该区有109国道、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兰青铁路、兰新高铁贯穿全境,连接兰州市中川机场、西宁曹家堡国际机场,航线覆盖全国各地,东抵兰州西达西宁,具有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同时,红古区经济上已经形成了以精细蔬菜、优质果品、高效养殖、林木种苗、牧草花卉、农副产品储运加工为主的农业产业体系,是兰州市重要的有机蔬菜生产基地、西北重要的“高原夏菜”生产基地。工业发展势头强劲,基本形成了以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兰州连海开发区红古园区、兰州清真生物科技产业园为支撑,以煤基循环、“城市矿产”、有色冶金、高端炭素、清真生物、新型建材、火力水力发电等为主的工业产业体系。2022年,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6.11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2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1.97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7.91亿元。
红古区是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化石出土的地方,也是齐家文化、马家窑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境内古生物化石和地质遗迹资源类型众多,拥有近十个国家级地层命名剖面、侏罗纪窑街植物群、亚洲第一龙马门溪龙标本产地、白垩纪足迹化石和鱼类化石、以及发育完好的地质地貌景观,是大自然留给红古不可复制的自然遗产。
历史沿革
秦时属陇西郡
汉朝属浩门、令居、允街三县地。
1958年永登县并入兰州市,改称永登区。
1960年4月2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兰州市设立红古区。析永登区位于红古区。以境内红莲古城得名。
2006年,平安镇增设新安村。至此,全区共有22个社区、34个行政村。
2008年,红古区对18个社区进行更名,具体情况:1.窑街街道:将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区依次更改为和平、团结、滨河、新村社区;2.下窑街道:将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社区依次更改为跃进、新跃、二坪台、沙窝社区;3.海石湾镇:将原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社区依次更改为火车站、大通路、西苑、复兴、华龙社区;4.红古乡:将原第一社区更改为红古社区;5.花庄镇:将原第一、第二社区分别更改为花庄、白土路社区;6.平安镇:将原第一、第二社区分别更改为平安台、张家寺社区。
2008年末,全区农村人口1.37万户/5.76万人,有4个乡镇,38个行政村,170个村民小组。(不含城区数据)
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红古区常住总人口136101人,其中,窑街街道18123人,下窑街道17149人,矿区街道6357人,海石湾镇54936人,花庄镇12950人,平安镇13886人,红古乡12700人。
2013年,市政府(兰政函〔2013〕132号)批复同意设立华龙街道。
2015年,红古乡撤乡改镇获批。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红古区位于兰州市西南部,东接西固区,西临大通河,南濒湟水河与青海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永靖县相望,北部黄土山岭与永登县毗邻,地理坐标东经102°50′-102°54′和北纬36°19′-36°21′之间,地处湟水下游河谷,部分地区位于大通河下游。是甘肃省通往青海省西藏自治区的咽喉要道。辖区总面积567.66平方千米,东西长约54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
地形地貌
红古区地貌总特征属黄土高原西部丘陵沟壑区,自南向北大致分为一、二、三级阶地,明显呈现出滩、川、台、山四种地形地貌。北部为黄土山梁、台地区,南部和西部为河川谷地区。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区平均海拔为1580-2462米。
气候
红古区属北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温差大,降水少、气候干燥,年平均气温7.6℃,全年7月份最热,平均27℃,1月份最冷,平均-6.8℃,阳光充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气候温和。年均降水量327.7-349.9mm,年蒸发量1507.8mm,日照量1762-2769小时,相对无霜期160-173天。
水文特征
红古区位于黄河上游,地处大通河、湟水河左岸,大通河、湟水河为常年过境河流。大通河为黄河二级支流,境内河道长16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90.5立方米/小时,在海石湾镇汇入湟水河。湟水河属黄河一级支流,在大通河汇入前多年平均流量为56.13立方米/小时,境内河道长62千米,多年平均流量为146.63立方米/小时。红古区境内有大小沟道48条,共长335千米,均为季节性沟谷,部分沟道山大沟深,汇水面积较大,降雨形成洪水后,经沟道注入大通河和湟水河。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2022年4月,兰州市红古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兰州市自然资源局红古分局、兰州市红古区统计局联合发布兰州市红古区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主要数据公报,全区主要地类数据如下:(一)耕地5323.20公顷(79848.00亩);(二)种植园用地1222.37公顷(18335.55亩);(三)林地小行星160605公顷(24090.75亩);(四)草地36106.19公顷(541592.85亩);(五)湿地186.40公顷(2796.00亩);(六)城镇村及工矿用地3068.89公顷(46033.35亩);(七)交通运输用地1141.42公顷(17121.30亩);(八)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694.99公顷(10424.85亩)。
水利资源
红古区水源丰富,境内大通河和湟水河交汇于海石湾镇并贯穿全境,年径流量46.31亿立方米,目前,大通河和湟水河规划建设享堂峡、新庄、平安等16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22.185万千瓦。
矿产资源
红古境内2011年已探明各种矿点、矿床多处,主要有煤炭、石油、天然气、黄金、蛇纹、土、页岩、石英石等,资源丰富,被誉为“八宝川”。2011年窑街和海石湾煤田探明储量为4亿吨,蛇纹岩储量仅享堂峡一处就有3750万立方米,丰富的硅石碳酸钙和硅矿石为本地生产水泥及硅系列产品提供了优质资源。
生物资源
红古物产资源丰富,有粮食作物17种48个品种、油料作物和绿肥作物8种、蔬菜作物30种117个品种,还有林果植物、花卉植物、药材植物等其他植物多种。有鸡、鸭、鹅、鸽子的家禽和狐属、野兔、旱、大杜鹃的野生动物多种。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红古区成立后,先后经历了多次的行政区划调整。1961年8月,红古区将4个公社划分为河桥、连城、永和、塔、七山、通远、临坪、兴隆、窑街街道、红古、河嘴、平安12个公社。
1963年8月,将红古区所属河桥、连城县、永和、鳌塔、七山、通远、临坪、兴隆8个人民公社划归永登县,红古区辖有窑街、红古、河嘴、平安4个人民公社,下辖34个大队。至此,红古区的政区范围基本定型,形成了今天的行政区划格局。1963年9月,成立窑街街道办事处。
1971年8月,成立海石湾镇街道办事处。
1978年,省政府将窑街公社所属下街、山根、下窑3个大队划归窑街矿务局
1982年2月,成立花庄街道办事处。
1983年6月,红古区将4个人民公社改建为4个乡人民政府,33个大队改建为33个行政村,178个生产队组建为178个村民小组。
1986年12月,在海石湾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划入红古乡虎头崖、下海石上海石村成立海石湾镇。
1989年1月,窑街乡与窑街街道办事处合并成立窑街镇。1989年7月,红古区政府所在地从窑街迁至海石湾镇
1995年1月,在花庄街道办事处的基础上,划入河嘴乡湟兴、花庄、苏家寺、河嘴4个村,成立花庄镇。
2000年3月,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撤销平安乡设立平安镇。
2004年11月,撤销窑街镇,成立了窑街街道办事处;撤销河嘴乡,并入花庄镇,将原河嘴乡人民政府机关整建制转移组建下窑街道办事处;
2005年11月,接管原窑街煤电公司矿队办四村,设立矿区街道办事处。
2013年,经市政府批准,从海石湾镇划分设立华龙街道办事处,成为红古区人民政府驻地。
2015年4月,省民政厅正式批复撤销红古乡设立红古镇。
区划详情
截至2020年6月,红古区下辖3个街道、4个镇。区政府驻华龙街道。
人口民族
人口
2010年红古区户籍总人口14.11万人,其中22-35岁青壮年人口30362人(男性15129人,女性15233人)。2014年,总人口15万人。
2021年6月,红古区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公报,红古区常住人口143795人。
2021年末,红古区常住人口14.4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2.08‰,城镇人口比重76.03%。
民族
红古区境内有回族满族蒙古族壮族苗族瑶族土家族朝鲜族藏族彝族裕固族、维吾尔族、侗族锡伯族布依族土族、俄罗斯族、达斡尔族等18个少数民族。
经济
综述
2014年,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5.28亿元,比2013年增长15.5%;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68.6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28.3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3.13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2.52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208元。三次产业比例调整为7.9:65.2:26.9。
2017年,红古区地区生产总值接近130亿元大关,达到129.19亿元,增长8.5%;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10亿元大关,达到10.05亿元,增长4.9%;第二产业增加值完成79.12亿元,增长9.7%;第三产业增加值突破40亿元大关,达到40.02亿元,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7.1亿元,增长9.3%;地区财政收入17.75亿元,同比增长107.9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达到5.24亿元,增长99.93%。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005元,增长8.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6020元,增长0.1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539元,增长8.4%;城镇和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均为45%。全区金融机构存款余额达到114.62亿元,贷款余额达到89.35亿元,分别增长11.66%、6.58%。
十三五”末,红古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0.01亿元,年均增长1.6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26.72亿元,年均增长3.28%;十大生态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19.58%;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顺利突破并稳定在5亿元以上,达到5.46亿元,在“十二五”末的基础上实现了翻一番的目标;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611元、22689元,均是“十二五”末的1.5倍。
第一产业
2014年,红古区第一产业增加值8.3亿元;投资1.74亿元,建成1000亩新特菜、1000亩优质果品、2000亩竹柳、3000亩核桃等千亩种植基地6个,新建扩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39个,罗金台、金砂台2个大型绿色生态农业科技园建设初见成效;新发展省市级龙头企业14家,新增耕地2550亩、高标准基本农田5300亩、高效节水灌溉面积1万亩,改造加固干渠险段1千米。
第二产业
2014年红古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规模以下工业企业109家,工业总产值由2011年的154亿元增加到2015年(预计)的330亿元,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个数和工业总产值的双翻倍。规模以上工业经济占整个工业经济的比重为99.5%,规模以下企业占工业比重为0.5%。2014年红古区被列为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县区和国家“城市矿产”基地。截止到2014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94.8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9.3亿元,增速达到19.2%。
截止2015年5月,红古区共有非公企业2400余户,其中:非公工业企业有180余户,占红古区非公企业的7.5%,规模以上非公工业企业有22家。2014年实现非公经济增加值51.06亿元。
第三产业
2014年底红古区共有限上企业及大个体40家,其中批发业8家;零售业11家;住宿业6家;餐饮业15家。2014年限上企业完成销售额及营业额40672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25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完成27.94亿元。
文化
永宁寺遗址
永宁寺遗址位于平安乡张家寺村“寺洼”果园以北,坐北朝南。四周是高达7米的土堡,底宽2.5米,顶宽1.5米。铸铁钟两口(大钟口径4尺,小钟口径2.6尺)。藏文大经24部,小经24部,每部大经重60斤,小经重20斤。寺东槐树处(原名叫“塌方湾”)有五座方形砖塔,塔高1.8米。清顺治焚毁,后重修。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毁于兵,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重修。清同治四年(1865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又毁于兵燹,仅存寺前照碑。民国7年(1918年)北大殿原址上修了三间经堂,其规模远不如以前,这次重修改名为“张家寺”。在明、清时期,曾与皋兰“石洞寺”、夏“拉卜楞寺”为三大佛教圣地。
窑街塔儿遗址
窑街塔儿遗址,位于大砂村以西(现红古区建筑公司预制厂厂内)。原窑街塔儿矗立在一个小古树林中,是昔日八堡川里遐迩闻名的一处古迹,建于何年不详,无从考证。
八宝川由来
八宝川位于兰州市西部,由永登县连城镇河桥镇和红古区窑街镇三镇相连地界组成。西临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乐都区马厂乡,东接永登县七山乡。此地四面环山,连绵不断,遥望田野纵横,风光秀丽,是一座天然大花园。大通河如镶嵌在花园里的一条银带,蜿蜒全境。
八宝川古称八堡川。解放前属连城鲁土司管辖。据《兰州市文史资料选刊》第六期记载:“八宝川呈西北东南走向,为一带状形,占地约90平方公里,因该地有连城、河桥、丰乐(今牛站村)、杜家湾、马军、七里店、红山、马庄共八个军事堡子,所以称之八堡川”。
红古川由来
红古川旧称峡外川,川境内以北有条峡谷,叫享堂峡,其峡以北称八宝川,峡以南称峡外川。峡外川长约百余里。包括平安乡、河嘴乡、红古乡和海石湾镇
川内有条湟水,顺川东下,汇入黄河,南北两面,山峦起伏。湟水两岸,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曾有俗语“四马二主拴者牢鳌者装粮库,峡外川是个摇钱树”。年年入春时,桃红柳绿,梨花似雪,民间曾在此举办果花节。
说起红古川这个地名,还有一定的来历,在川内红古乡有个小村庄,现称红古城村,旧时为鲁土司管辖的一座古城。据记载,在明代古城以南有座旧古城,因城建在川中心,没有水源,易攻难守,不适应战略需要。故将城迁筑到现红古城。此处原名叫红古土,建城后遂改名新古城,此城四周筑有十多米高的城墙,南面临河,西面挖有壕沟,东面是悬崖峭壁,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外城还有一条南北走向的护城河。既险要,又好取水。易守难攻的角之势。城内有东西一弓形街道,北面建有王土司衙门,南面是贡爷住居地。据村内老人回忆,民国三十二至三十三年(1943至1944年),杨子恒的部队,有一个中队在城内驻扎过。从王氏家谱表上证明,其先祖为王保保
又一说,当年的边陲守将和士兵,百姓多是土人(指少数民族),由于口音上,对“新”字读不准,误读为“红”。这样天长日久才叫成了红古城。1960年4月27日,由甘肃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立红古区,就以这座古城为名,故取名为红古区。从此,人们便称这条川为红古川。有小诗一首“雪浪起峡谷,湟水绕平,百里红古川,却似小江南”。
名优特产
红古区有百合鸡丝、葫芦雕刻、金妈妈杏、兰州砂锅、高三酱肉、东升、兰州烤全羊、麻薯长茄、碧秀、兰州苦水玫瑰等特产。
交通
红古区位于兰州市西宁市两大省会城市的几何中心,是内地通往青海、西藏自治区的咽喉通道,也是连接欧亚大陆桥战略通道。有109线国道兰青铁路北京-拉萨高速公路、兰铝铁路专用线贯穿全境,一小时内可西达青海西宁,东抵兰州。海石湾站中国铁路青藏集团有限公司二等车站。
社会
科学技术
2010年红古区拥有各类科研研发和服务机构6家,各类人才12176人,其中女性人才4183人,专业技术人才6638人,经济管理人才1545人,高技能人才2178人,党政领导人才1470人,农村实用人才345人。每万人拥有人才873人,高于全省494人的平均水平。
社会保障
2014年红古区累计投资1.54亿元,将810名失地农民纳入保险范围,提高了城乡居民低保、养老保险、新农合等10个方面社会保障标准,解决了上街、大砂等村2831人的安全饮水问题,改造农村危房600户,新建农村互助老人幸福院、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各4个。
教育事业
2014年红古区有各级各类学校43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独立高中2所、独立初中3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31所,幼儿园2所、职业中学1所,有教职工2163人,在校学生人数达到18854人。
2014年,投资7638万元,实施了海石二小教学楼、区职教中心实训楼建设和海石湾镇幼儿园改扩建等项目,完成了18所标准化学校建设任务,改造C级危房3.89万平方米;为42所学校配备安保人员65名。
文体事业
2014年,红古区投资1.65亿元,区体育中心建成投入使用,天韵七彩文化城建设和红古民间艺术馆改造提升工程全面完成,溪龙谷文化产业园、窑街煤电文化体育中心等项目加快实施;新建体育惠民工程1个、全民健身场地18个,成功举办了第三届红古区运动会。
医疗卫生
2010年红古区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46家,其中有二级医院3家、乡镇卫生院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家、社区卫生服务站8家和38家村卫生所,有病床数892张,卫生工作人员1475人,人均医生3.0/千人,人均护士2.9/千人,人均床位为6.3张/千人。形成了以区医院、区疾控中心、区妇保所为龙头,以4家乡镇卫生院、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骨干,以38家村卫生所、8家社区卫生服务站为网底,医疗、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三网并行,协同作战的三级医疗预防保健卫生服务网络。
2014年,甘肃省人民医院红古分院挂牌,改造提升了乡镇卫生院和村级卫生所,新建标准化村卫生所12个。
代表人物
陈富才(1902年-1960年),字贵三,红古区河咀乡河咀村人。陈青年经商,家境富裕,自幼酷爱秦腔,曾求教于永登苦水班的苗兰庭等人。先工小旦,后改唱须生、老生。二十年代起即开始和苦水班子、兰州市的一些秦剧班社搭班在永登、红古、青海民和等地演出。
刘万里(1931-1980),兰州市红古区平安乡人。曾任甘肃美术家协会会员,兰州市文联常委、副秘书长,“五泉书画学会”副会长。他的作品曾多次参加省市展获奖,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齐运顺,祖籍窑街。原为窑街卫生院中医大夫,现系窑街下街村个体中医诊所大夫,政协红古区第一、二、三届委员会委员。
获得荣誉
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并连续四次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
2012年红古区检察院被授予“全省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同时被最高检院授予“全国检察机关司法警察编队管理示范单位”称号。
2014年10月,兰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红古园区成功申报为第五批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水文特征
自然资源
土地资源
水利资源
矿产资源
生物资源
行政区划
区划沿革
区划详情
人口民族
人口
民族
经济
综述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文化
永宁寺遗址
窑街塔儿遗址
八宝川由来
红古川由来
名优特产
交通
社会
科学技术
社会保障
教育事业
文体事业
医疗卫生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