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厢镇原属于金堂县。宋
嘉祐二年(1057年),金堂县治所迁驻城厢镇。1950年10月,县府迁驻
赵镇街道,1981年1月,划归成都市青白江区。
城厢镇是青白江区的一个重要的集镇区域中心大镇。东与金堂杨柳、
青白江姚渡镇、日新镇隔
毗河相望,西与
祥福镇、大同镇接壤,北与金堂清江镇相邻。位于
成都平原东北部,成都市总体规划的
都市圈范围内。距成都市31公里,距青白江区大弯镇6公里,唐巴公路、城太公路和
达成铁路从境内穿过(其中唐巴路过境段为省川西旅游环线),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全镇幅员面积46.9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0611亩,是典型的川西平坝田园区,集农、工、贸和旅游为一体的辐射力较强的区域中心。
2003年城厢镇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9098万元,旅游商贸综合经济收入达到9860万元,财政收入1706万元,农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3367元,全镇旅游商贸收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6.6%以上,旅游商贸收入占农民可支配收入的5.4%以上,解决从业人员3000余人,历来是
青白江区、
金堂县、
广汉市商业集散重镇之一。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城厢镇位于四川成都平原东北部,距
成都市31公里,成都市总体规划的
都市圈范围内,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大镇,历史文化底蕴十分深厚,东南西北四周分别与金堂县、本区
姚渡镇、本区大同镇、广汉市接壤,紧临城南、成绵高速公路,成金(青)快速通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
成都市第二绕城高速公路、
青白江大道北延线(旌江干道)和达成铁路从境内穿过,交通便利,水电气等基础设施配套,通讯发达,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和自然资源丰富,区位优势明显。
气候特征
城厢镇属内陆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较充沛,日照偏少,无霜期长。据相关资料资料,辖区气温在14.9℃—16.7℃之间,降水量911.8毫米;日照时数1239.1小时,日照率28%,
太阳总幅射值90.94千卡/平方厘米,大于0℃的年积温4912℃,无霜期279天。
城厢镇平均
降水量925.4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9月,尤以7-8两月最集中,从年际上看,洪涝一般一两年发一次。洪涝的成因,一是上游下暴雨造成江河水猛涨、泛滥;二是区间突降暴雨沟渠排不出去,导致河渠横溢。以上两种如单独出现,影响不大;如同时出现,危害就大。
水文
城厢镇水文境内河道属
沱江水系,
毗河、绣川河、茅家河流经城厢、马棚堰、粉子堰、后江堰、壁山渠等水系,与城厢的
护城河形成水网。
自然资源
矿藏资源
城厢镇矿藏及其他自然资源境内已探明主要矿藏有
页岩、
砂岩、黏土、砂砾石等。2011年末,有证矿山企业3家,其中页岩砖厂1家,砂岩开采矿厂1家。
耕地资源
2011年末,城厢镇耕地面积3.4万亩。
行政区划
人民政府所在地设在:
青白江区城厢镇大南街70号。全镇幅员面积46.91平方千米,其中城区面积2.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483亩,水田面积25455亩,其中雨季田25219亩,冬水田215亩;旱地面积8028亩;全镇辖6个社区、11个行政村,258个村民小组。
截至2020年6月,城厢镇辖12个社区、3个行政村,城厢镇人民政府驻大南街70号。
交通
城厢镇位于北纬3051’17”,东经10419’9”。镇境东西相距9.2千米,南北相距9.6千米。东临
金堂县赵镇,南接
姚渡镇、祥福镇,西连大同镇,北靠金堂县清江镇和
广汉市三水镇。紧临城南、成绵高速公路,成都第二绕城、成金(青)快速通道、成德大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和达成铁路穿境而过,地铁34号线(规划)、35号线(规划)穿境而过,构建起五高五快四轨的交通网络,交通十分便利。
2011年,城厢镇有成金(青)快速通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
达成铁路从境内穿过,距
成都双流国际机场40余千米。
2011年末,城厢镇镇区汽车客运站1个,日发汽车151班次,日均客运量1000人次。
铁路交通
2011年,城厢镇有达成铁路从境内穿过。
人口民族
城厢镇户籍总人数59292人,其中农业人口35393人,非农业人口23899。全镇以
汉族为主,还有部分
回族和其他散居的少数民族。
截止2020年,城厢镇常住人口为77544人。
社会
基础设施
城厢镇辖区内有变电站2座(35千伏城厢变电站、容量4万千伏安;110千伏天马轴承专用变电站、容量4万千伏安);高压10千伏供电线路4条,总长93.76公里;配电变压器205台,容量49857千伏安;低压线路总长430公里。
城厢有汽车站1座,建筑面积912平方米。截止2016年底,已开通青白江2路、4路、6路、11路公交,境内汽车站点十余个。成都第二绕城、成金(青)快速通道、唐巴公路、清泉大道和
达成铁路穿境而过,交通便利。截止2016年底,全镇公路总里程数138.7公里,各村社区主要道路已全部“村村通”。
文化事业
千年古城城厢,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间文化源远流长,至今仍保存着汉代以来唐、宋、元、明、清至现代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灿烂的文化积淀,现有家珍专祠、绣川书院、陈氏宗祠等为代表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市区级各级文物保护处130余处,省级6处,市级1处,区级100余处;截止2016年底,城厢镇获得2010市级“文化活动示范基地”,2011年市级“一级文化站”,2017年省农业厅、省体育局、省农民体育协会“亿万农民健身乡镇”荣誉称号。
城厢镇已全面完成综合文化站和17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活动室标准化建设,现已接纳群众5.9万人次,站外公益活动受益12.6万人次。全镇有综合文体站1个,文化信息共享工程中心服务站18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点18个;村级文化中心17个,读书室17个,有图书册3.5万册。
教育事业
2016年,城厢镇有中小学校2所,其中,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学校1所(含原小学、初中各一所)、完全
高中学校1所;公办幼儿园和私人幼儿园共9所。有在校学生5800人,其中在园幼儿1438人;在校小学生2224人,初中学生893人,高中学生1245人;教职工总数842人(含退休教职工302人),其中在职教职工540人;全镇义务教育入学率100%,巩固率100%,15周岁初等义务教育完成率100%,初中升学率97.5%,高中升学率96.15%;全镇学校建有读书阅览室7个,学习辅导室34个,娱乐活动室8个。
医疗卫生
2016年底,城厢镇有
公立医院2个,民办医院1个,村级卫生室17个,个体门诊3个,药店9个,从业人员500余人。仅就城厢镇两个公立医院的统计,医院占地面积37.25亩,建筑面积13351平方米,职工总数355人。卫技人员169人,其中高级职称3人,
中级职称63人,初级及其以下203人;执业医师84人,
执业助理医师13人,执业护士93人;开放床位214张,设医务科、护理部等14个职能科室,设中西医、内外科、
骨科、妇产科、肛肠科等28个临床科室,设放射科等9个医技科室。
2014年城厢镇荣获省级卫生乡镇。
2017年城厢镇龙潭村、马鞍社区、壁峰社区荣获省级卫生村。
体育事业
2011年末,城厢镇有学校体育场3个,看台设座椅2000张。41%的村安装了健身器材,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员占常住人口的40%。
社会保障
2011年,城厢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户数250户,人数433人,支出86.4万元,比上年增长153.6%,月人均166.2元,比上年增长152.6%;城市医疗救助1371人次,民政部门资助参加合作医疗995人次,共支出19.27万元。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户数345户,人数828人,支出92.5万元,比上年增长231.2%,月人均93.1元,比上年增长68.5%。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25人,抚恤事业费支出162.2万元,比上年增长173.9%。社会福利费95万元;敬老院1家,床位147张,收养农村五保138人。社区服务设施4个,其中社区服务中心2个,社区服务站2个。五项社会保险(不含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收入合计1.2亿元,比上年增长35.6%;基金支出合计1.2亿元,比上年增长37.6%。年末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75万人,参保率98%。
历史沿革
公元前285年设
蜀郡,城厢隶之。汉、晋时期,为
广汉郡新都县、县及
犍为郡牛鞞县地。
东晋司马德宗义熙九年(413),
朱龄石率军讨平占据蜀地的
谯纵后,乃于此建置金渊戍,戍所在今县治东南同兴乡州城村。此为县境有建置之始。
南北朝时期,县境仍主要为新都、雒、牛鞞三县之地。
南北朝
元钦二年(553年),于金渊戍所置金渊郡,割
清溪县西部分地区置
金渊县,割新都县东部分地区置
白牟县,以金渊、白牟二县隶属金渊郡,白牟县即设治所于今城厢北门古城桥附近。至
北周(557—581年),废金渊郡及白牟县入金渊县,城厢由白牟县治废为镇。
隋朝因之。
唐武德元年(618),为避高祖
李渊讳改金渊县为
金水县;
唐朝咸亨二年(671年)割雒县、新都、金水三县部分地建置
金堂县,县治所在
赵镇街道旧城北(今金堂县龙威乡新生村旧城址),白牟县治始称古城镇,宋初亦然。宋
嘉祐二年(1056),金堂县治所为避
沱江水患,由旧城址迁至古城镇。
历经宋、元、明、清、中华民国、
新中国成立之初约1400年间,城厢一直是金堂县治所,是金堂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民国二十四年(1935)设置城区联保,民国二十七年(1937)更名为城厢联保,民国二十九年(1940)实行新县制,改城厢联保为城厢镇,此即为“城厢”一名之由来并一直沿用。
1949年12月27日
金堂县和平解放,城厢镇为县人民政府所在地。1950年8月,金堂县划分为十个区,城厢为第一区,管辖三乡一镇(绣水、大同、祥福乡和城厢镇)。
1950年10月,金堂县人民政府迁址
赵镇街道,城厢镇遂成为区公所和镇人民政府驻地。
1953年1月,正式建立了各区委会。1954年9月,第二区委(姚渡)撤销,所辖姚渡、日新、龙王3个乡划归第一区委(城厢)管辖。1956年初,将玉虹乡划归城厢管辖。1954年9月城厢为由
金堂县第一区委改名为第二区委。1957年底原属
新都区的华严乡划归城厢管辖。1959年11月城厢隶属城赵联社,1961年12月城赵联社撤销,分建城厢区和赵镇区。1962年1月中共城厢区委建立,管辖绣水、祥福、日新、姚渡、玉虹、龙王6个公社和城厢镇。“文化大革命”中区委工作瘫痪,1971年12月城厢、太平两区委重新建立。
1950年,划全川为四个行政公署区,金堂县隶属于川西行政公署
绵阳专区。1952年9月,恢复
四川省建制,
金堂县仍隶属于绵阳专区。1953年7月隶于
温江专区。1968年9月,温江专区改为
温江区,金堂仍为属县。1976年1月,金堂县划入
成都市。
1981年1月,金堂县城厢区辖的6个公社1个镇(绣水、祥福、日新、姚渡、玉虹、龙王和城厢镇),与1960年1月建区时规划的华严乡、大同乡(原属金堂)、弥牟乡(原属新都)并为
青白江区管辖。
1998年4月绣水乡并入城厢镇,面积扩大到18.46平方千米。2002年10月,成立槐树街、朝阳路社区居民委员会。2004年6月玉虹乡并入城厢镇,增挂街道办事处牌子,面积扩大到45.68平方千米,辖茶花、永久、绣川、板桥、马鞍、星星、和平、金川、龙潭、前锋、沿沱、桂花、永乐、双龙、壁峰、双福、杨柳、万寿、月明、五泉、玉隆、同心、万安、联兴、泉龙、十五里、白贯、筒渡28个村,槐树街、朝阳路2个社区居民委员会,229个村(居)民小组。
2005年农村村组管理体制改革,城厢镇辖金河、龙潭、十八湾、万柳、五泉、玉龙、联兴、十五里、白贯、前锋、沿沱11个村,茶花、马鞍、绣川河、槐树街、朝阳路、壁峰6个社区,总人口59292人,其中农业人口35393人。
经济
综述
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GDP)50亿元,完成全口径财政收入9225.86万元,地方财政收入2840.07万元,进出口总额340万元;农业总产值63030万元,农业增加值18119万元;工业总产值275625万元,工业增加值241407万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7800万元,固定投资35354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4868万元,服务业增加值104170万元;农村居民
人均可支配收入20055元,同比增长8.8%;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893元,同比增长8%。2019年,城厢镇有66个工业企业,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9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4个。
第一产业
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等,经济作物有食用菌、
玉蜀黍属、油菜、红薯等,耕作制度是一年两熟。2016年城厢镇
农业企业30户,其中龙头企业6户;30户家庭农场,其中2户市级家庭农场;33户合作社,其中国家级1户,省级1户,市级3户。城厢镇牧业主要是猪、牛、羊、家禽的饲养。
第二产业
截止2016年,城厢工业总产值达37.77亿元,同比增长13.21%;从业人员数4306人,有个体工商户数2244个,其中工业89个,从业人员5407人。有各类企业312家,法人单位271家,产业活动单位41家。有工业企业65家,主要以机械加工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及食品生产为主,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家。
第三产业
全镇三产业企业176家,主要以批发、零售、住宿、餐饮及物流等
服务型企业为主,其中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1家,限上商业单位9家。城厢正依托国际铁路港和五金机电市场辐射带动优势,发展以古城旅游、都市休闲观光为重点的商贸服务业。
特色产业
城厢镇现代农业基本形成以有机蔬菜种植、特色食用菌、稻渔综合种养和
莲藕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发展格局。以贵和高科、玉虹桥蔬菜基地等为代表的有机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000余亩;特色食用菌园区加工企业数量达8家,种植企业3家,园区年产值达3亿多元,解决周边劳动力就业2000余人;以玉虹水产、旺泉等合作社为代表的稻渔综合种养现已推广面积达1700余亩。
未来,园区将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园区配套,在菌渣处理利用和栽培水平提档升级下功夫,利用“蓉欧+”、
电子商务等优势努力为广大客商提供成就事业的沃土,为广大创客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
旅游
特色美食
古城
回族馆古城回民馆座落在小东街,始于上世纪30年代,其菜品别具一格,保证肉类的新鲜和质量,深受消费者喜爱。
曾氏豆花饭店位于城厢镇西门口,主要菜品是麻婆豆腐、油炸猫猫鱼、正宗蒜苗回锅肉。
彭老大
酸辣粉70年代在上北街经营腌卤、白酒、凉粉、
凉面等小吃;1983年开始主营酸辣粉,时任区长
谢述钧亲自为其题写店名“彭老大酸辣粉”,名气大增,逞嘈极一时,成为城厢镇乃至
青白江区名小吃。
田喔味抄手店主田发贵,解放前在城厢镇下北街经营
素三鲜饺子、
荞麦面、抄手、渣渣面等小吃。现为城厢名小吃。
黄糖麻饼城厢镇本土名小吃。选料:黄糖、芝麻、面粉。
风景名胜
彭家珍大将军专祠纪念馆。座落在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公园路34号
城厢家珍公园内,为一座崇祀
辛亥革命著名英烈
彭家珍的专祠。纪念馆现占地10250平方米,平面略呈四方形,正门与家珍公园相通,坐南朝北,为传统四合院布局。大门设在北端,除正中的纪念碑和西侧的陈列室外,依次为新建的大门、
毛主席纪念堂、碑廊和西侧的万祺亭、接待室。
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1938年,
国民政府为了彪炳纪念为国捐躯的先烈,在城厢镇家珍公园中心地带,修建了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纪念碑为三棱柱状石碑,通高5.2米,由基座、碑身、碑顶三部分构成。碑身三面均刻有苍劲、端庄的
小楷大字;正面为“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侧面为“易营长明道抗倭死事纪念碑”(易明道营长1907年生于
金堂县,1937年抗战爆发,在上海南口战役为国捐躯。四川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右侧面为“耿营长明抗倭死事纪念碑”(耿明营长城厢人,1898年生,1937年12月在南京保卫战时遭日机轰炸壮烈牺牲。
四川省省政府追认为革命烈士)。抗日阵亡将士纪念碑的碑体和题字浑然一体,历经风雨依旧庄严屹立。
绣川书院。座落在
成都市青白江区城厢镇大东街125号,原名“金堂书院”,始建于宋代。绣川书院坐北朝南,粉墙黛瓦,花格门窗,石道通幽,其庭院结构甬深,院前栽种
松柏,浓荫满庭,建造布局为四进四合院,穿斗式木质结构,小青瓦悬山屋面,占地5085平方米,建筑面积1969平方米。绣川书院曾是四川省成都地区最大的书院,也是晚清
川西地区最活跃的书院,历任院长皆为博学之士,其遗址是全省唯一保留完好的县级书院遗址。
三清观。
雍正年间,道士姚来亨建。解放初期毁神像。经有关部门将原灵官庙改“
城子坦三清观”。2006年4月28日开放。有道士5人,道长王至明。分前后两殿,前殿正中
灵官菩萨,左祀
吕洞宾,右祀邱祖、财神、药王共5尊神像,后殿正中
观世音(慈航),左祀
后土娘娘,右祀
王母娘娘,观音对面为斗母,共4尊菩萨。2007年,维修了斋房、饭堂,可容纳200之众吃住。
陈氏宗祠。原名旭高祠,位于
青白江区城厢镇西街135号。始建于清
乾隆六年(公元1741),坐西南向东北,占地面积约18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260平方米。呈长方形平面布局,两进四合院结构,穿斗式梁架,悬山顶,小青瓦屋面;现存门厅、前厅、后厅,天井;门厅面阔一间。
孔子庙。城厢文庙始建于宋
嘉祐二年(1057年),后随
金堂县治所迁移至古城镇。宋、元、明、清四代、屡毁屡建。
清代康熙、
雍正、乾隆时多次修补扩建,最后一次大规模重修是在清代
爱新觉罗·颙琰十四至十五年(1809-1810年),由当时县令
谢惟杰主持其事。古城文庙坐南面北,位于镇东北隅(今城厢粮站内),属大型建筑群落。解放后,文庙改为仓库。现存大成殿、后殿、
崇圣祠、前厅和厢房,为层叠式布局,占地2500多平方米。其中以大成殿最雄伟,为重檐歇山式和琉璃瓦面,黄瓦朱,金碧辉煌,庄严雄伟,是
青白江区重要文化遗产之一。
武庙。武庙原在城厢镇东北
文昌宫后,嘉庆十三年(1808年)从文昌宫后迁今址(原城厢中学西南隅),坐北面南。庙制为正殿三楹,东西廊各十楹。正殿内,中塑
关公像,左
关平,右
周仓,威风凛凛。
武庙高度为12米,超过高度为11.1米的
孔子庙,虽然相差不到1米,但这种武庙超过文庙的现象全国罕见。武庙现存正殿三间,为重檐歇山式。1981年,
武庙被列为
成都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西街。西街是古镇唯一保留最完整的一条古街,全长320米,街后侧有几处大院紧贴。街上有三清观、当铺、陈家祠、原
金堂县衙署等。连接西街有4条小巷,北侧为西城边街、槐树街、坚强巷,南侧有上寿巷。西街两侧大部份保留老街原有的清时代和民国时期民居和街房建筑。
代表人物
获得荣誉
2021年11月,入选
四川省首批省级乡村文化振兴样板村镇拟命名公示名单。
2019年11月,城厢镇被选为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9年10月,城厢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8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2017年,城厢镇被列为四川第一批省级特色小镇。
文化
概述
城厢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名家辈出。自西魏设县治以来,已有1400余年历史,创造了灿烂的“书院文化”“县治文化”“宗祠文化”“英雄文化”,涌现出了谢湜、魏长生、
彭家珍、流沙河等一大批仁人志士和名家大师,镇内拥有
彭大将军专祠、
孔子庙、武庙、明教寺觉皇殿、绣川书院、陈氏宗祠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及73处传统民居、宗祠院落。
名称来历
城厢镇因1938年设城厢联保而得名。
参考资料
城厢镇概况.中国招商引资信息网.2024-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