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坊村位于
江西省抚州市
金溪县浒湾镇境内,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旅游目的地,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位于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素有明清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之称的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浒湾镇境内,前绕抚水,背枕
灵谷峰,重山叠嶂,境界开阔,可谓钟灵敏秀,山辉川媚。自古就流传着“黄坊府,上尚县,印山胜似金峦殿”之说,可见其规模之大。赣东谚语“
临川区才子金溪书”,黄坊村便位于这两地的节点之处,交通极其便利,316国道穿境而过,距金溪县城约29公里,离抚州市区约18公里。黄坊村建村1000多年,现有80多座明清建筑,7个村民小组,400多户,1600多人,但均为杂姓,民谚把这里姓氏编成一句玩笑话云:金车
黄河(何)水,不荫一棵芋(于),便是说黄坊村有金、车、黄、何、于
诸姓。黄坊虽然杂姓多,但整个村的建筑规划统一,在古代,整个村庄有“举林世第”等三座门楼,如将三座门楼关上,土匪、盗贼难于进村。
2016年11月9日根据住房城乡建设部网站公示抚州市
金溪县浒湾镇黄坊村列入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历史沿革
黄坊又名举林,始建于
北宋嘉丙申九年(公元1056年),始迁祖为南丰双井黄振基、庆基兄弟。他们少时曾随南丰
曾巩游学于
灵谷峰,并于此结识了在山上读书的
王安石兄弟。后因深爱灵谷南麓这片山水,兄弟俩遂于嘉佑丙申年建书舍于此,生活、读书于其中。未久,安石之弟安国来游,与庆基兄弟欢聚一堂,
王安国兴起,执笔题名“举林书舍”,意为这里举拔人才必将如林,于是“举林黄坊”之名传开了。
此后,多个姓氏迁来定居,到
南宋末,黄坊已发展到十多个姓,形成“金、车、黄、河(何)水”之类的民谚,村之四周建有“十三关”,号曰“举林十三关,关关入戗难”。后来,村中形成六大民居聚落群,现有30多个姓氏,400余户,1600多人,是个少见的
多姓聚居的村庄。
黄坊村自“举林书舍”始,果然人文蔚起,仕宦如林。仅按黄、车、何、詹
四姓族谱所载,自宋至清就出了
进士11人、
举人16人,其中解元1人;授任
县丞以上官职者多达38人。其中,有南宋时被称为“神童”的黄孟麒(号贝楼),人称
晏殊再世,他7岁能文,12岁举童子科,应召赴试,赋论援笔立就,辞义斐然,上特赐进士出身,17岁侍宴赋侍,被
赵昀连称“才子”,25岁任翰林学士,常与参知政事、大儒
真德秀切磋学问;有历任
陕西省、湖广
按察使,人称“车青天”的车梦瑶;有
汤显祖同科举人,贫困时说“身穷非穷,道穷为穷”,后来历任闽、广四县知县,矢慎矢公,卒后汤显祖为之作长篇墓志,赞之为“砥砺名节,空视荣华,见道分明真儒者”的车端吾;有书法家、知县黄际春,等等。闻名学界的理学名儒更多,佼佼者如黄节,
南宋初讲学白水寺,可谓金溪理学之发端者,陆筠(象山族叔,官至江西宪司)、李浩(象山师友,官至
吏部侍郎)皆其弟子;如车泰,师从理学名儒
吴与弼(号康斋),曾代师赴京谢表,力辞官职,归家著述;如
黄宣,师从
吴悌,继至吉水石莲洞追随
罗洪先,后任袁州府教授、国子监丞,卒后
吴道南为其撰墓志铭;如何文明,曾师从
王守仁,肄业于白鹿洞,潜心
象山县之学,历任县令、州学教授。他们皆为名震一代之大儒,为官时受百姓敬重,有良吏之风;致仕后居乡讲学,生徒众多,影响巨大。很多历史名人与黄坊村发生过联系。此地
黄姓便是福建邵武
和平镇赫赫大名的
黄峭的后裔。峭山公八句《嘱子诗》后来成为了海内外黄姓宗族的文化密码,至今传颂。明代著名学者吴与弼曾在此设馆授徒,车氏始修宗谱便是由其作序,后来明代状元
文震孟、
清代名臣江球等亦曾为《车氏族谱》撰序,明代
大学士吴道南更是为《黄氏宗谱》题写了“衣冠名胄,文献故家”的赞词。村后白水寺有
谢灵运文化遗迹,后来
汤显祖等诸多名士亦游其间,且有题咏。
文化
文物古迹
沿着村中公路向灵谷峰行走,道旁有一座规模宏大的车氏宗祠,是明代遗迹。车氏宗祠属三进院落,院基渐次升高,16根16米高的木柱支撑起
聂氏宗祠的整体框架,四周青砖墙到顶,天井边的围栏石雕造型别致。大门过后便是第一个天井了,由天井到过殿,有五级台阶。炉座为清石雕成,呈正方形,四面均刻有花卉鸟兽等图案。宗祠的大门原本有8只大
石狮,文革时期被毁坏了,只留下巨大的存放石狮的石。
著名的“应钦中学”就创办于此。因为黄坊何家是国民党陆军总司令
何应钦将军的祖籍地,他的
曾祖父从这里远走
贵州省谋生,后来定居贵州
兴义市。何应钦1933年还来过一次寻根认祖。抗战期间,
金溪县聘请由京返乡的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曾仲鲁(金溪东源人)创办私立中学,仲鲁先生遂聘请时任
江西省建设厅厅长和
龚学遂为名誉董事长,请龚游说何应钦同意和支持金溪开办以他名字命名的“应钦中学”。1941年秋,拥有初、
高中的完全中学“应钦中学”在黄坊挂牌开学,校本部与大礼堂就设在车大宗祠。当时应钦中学名师云集,闻名遐迩,在抗战期间为国家、为地方培养了大批有用之才。现
聂氏宗祠内陈列了介绍黄坊历史、人物、诗文的展板,是黄坊的道德讲堂,也是黄坊的一道文化风景。
黄岩别墅
在黄坊村众多的古建中,保存的最好的当属黄岩别墅,黄岩别墅又称“南平世家”,是村人车先庆在清末民国初年所建。车先庆在湖南长沙做生意,为其儿子娶亲,在家乡建造了这栋房屋。房屋占地1200多平方米,东西两院合一,东院高约30余米,为中西合璧式结构,双层台阶上有一大门,房门石匾上刻有“黄岩别墅”四个大字,书法极为精致。西院为中式结构,大门牌匾为“南平世家”,寓其谨记
福建省祖先。
黄岩别墅前有石栏砌成的水塘,风光绮丽,室内砖雕、木雕、石雕三雕工艺极为精美,保护完整。车会文说,车先庆后人在村中并无田产,土改时也未被划成地主,因此,此偌大的房屋没有被充公,仍由其后人居住,整栋房屋保护完好。
福音庙
位于灵谷峰山麓东南面山脚下,黄坊村上灵谷峰之路路口,庙前原本有一口池塘,抗日战争时期,日军曾在这里杀害村内老弱群众26人,每年
清明节都有人到这里来扫墓。福音庙后因年久失修,残破不堪,近年来由村民自发组织捐款重修,现焕然一新,风格依旧保持那种古老的风格,庙正堂有一尊古色古香的关帝木像,两边摆放着其他各式各样的雕像,庙门口新建池塘一口,老池塘已不复存在,只剩一颗古树依然屹立在庙边,仿佛是历史的见证者。
代表人物
中国国民党政治家、军事家、国民党一级上将,曾经是中华民国二号人物,官职最高时到
国民政府国防部长、行政院长,1945年代表中国政府接受
日本投降。不管现政府对其如何评价,但在国民政府中他却是绝对的强势人物。虽然他生在贵州兴义,但是其简历却写着的是临川(何应钦生于1889年4月2日即农历庚寅年闰二月十三日,清光绪十六年。其祖辈于清朝中期由江西临川随军出镇
贵州省,时
金溪县隶属临川管辖)。30年代,何应钦带兵围剿苏区时遍访临川、金溪寻祖,最后确定在金溪县
浒湾镇黄坊村。
黄振基
让黄坊村特别有文化价值的,当属黄坊开基祖黄振基、庆基兄弟。其后人
清代黄鹤题诗云:“一门家学溯前贤,选举成林里社传。台阁文章开后代,曾王师友忆当年……”这里的“曾王”是指
曾巩、
王安石兄弟,“台阁”是指黄振基、庆基兄弟。他们当年曾追随曾巩、王安石读书灵谷峰,创建举林书舍后,愤发苦读,振基随即中举,由大臣
韩琦荐登馆职,后官至直秘阁知制。
字
尹吉甫,又字世伦,号灵南,宋黄坊人。少与兄振基齐名,时推双壁。
嘉祐六年(1016年)
进士,西京国子教授,改镇东节度
推官,历选
太常博士,进
吏部员外郎。庆基与王安石同学,深相亲爱。时安石欲行新法,庆基反复劝说,论其不可,至于涕泣而下。
赵煦元祐八年(1093年)四月,进言议论以资序升迁的缺点,主张根据州郡的不同来选择人才。以
司马光、
吕公著、
孙固、呈等为贤,不喜
苏轼,以为有固习气,写文章论其不可大用。丙申知
南康军。绍庆元年(1094年)九月,为
监察御史。弹劾
苏辙等专权之罪,罢斥为转运判官。加朝义大夫致仕,家居七年,卒年七十六。庆基正直敢言,和
王安石亦相契,时有诗词唱和,王安石有《送黄吉甫归金溪》一诗,脍炙人口,于金溪影响极大,诗曰:“还家一笑即芳辰,好与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兴往,相邀锦绣谷中春。”
黄宣
字景召,又字重庵,明黄坊人。幼笃志于学,师从
吴悌,继从学于
罗洪先,于石莲山洞潜心学习,所造日深。性至孝,尝徒步入蜀迎父归养。母病三月不解衣而寝,及卒,哀伤成疾。悌尝称之曰:如景召,乃可谓实践之学。嘉靖六年(1527年),以岁贡廷试第一授苏州嘉定训导。日与诸生讲求实学,
士争归向之。后迁广西怀集教谕,署县事,又升通判,辞,改
宜春市教授。又被荐南京国子监监丞,以年老多病乞归。及卒,
崇仁县吴道南志其墓。
嘉定人祀之名宦祠。
车梦瑶
字玉符,明黄坊人。
天启二年(1622年)
进士,授平江知县,升
礼部主事,后任
陕西省副使,驻
武威郡。在河西极边地带训练兵马,修缮城堡,备足粮饷精选义勇。边防得以大治。崇祯七年(1634年),外族侵犯,敌围
永昌(今
甘肃省)等城。梦瑶统兵出战,歼敌5000余人,追兵出寨,大获全胜。晋
广西壮族自治区参政,复以湖广
按察使治兵
辰州,擢
河南巡抚,命未下而卒。
重建灵谷峰
1942年5月下旬,
金溪县被驻
南昌市侵华日军攻占,黄坊村也遭涂炭,日军在黄坊村将老弱群众26人全部刺死在福音庙前的池塘里。
日寇败退后,曾
纵火梵烧灵谷峰。因一云突至,晴空转雨,将火烧灭,得存后殿及偏舍。伏于丛林中窥视之数百乡民,无不举手加额相庆,认为这是观中神灵显圣。
日本投降后,黄坊村的车其章回到家乡,来到灵谷峰,只见那里已是断垣残壁,瓦砾遍地,决心修复灵谷峰。他在家中找人商议修复之计,并将《修复计划》印发各地,筹募修复资金。他自己又前往
湖南省、
贵州省等省募款。时在湖南常德、贵州贵阳的黄坊村人接到计划书后立即响应,慷慨解囊,总共募得法币(民国时期货币)20余万元。车其章、车林祥等人重新对灵谷峰道观进行规划设计,买办建筑材料,造窑烧制砖瓦。一些群众踊跃参加搬运砖瓦和木料等建材上山,并请来木匠和
塑像师,历经一年多的艰辛修建,终于在次年将
日寇焚毁的
庙宇复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