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霄环佩”为盛唐
开元年间
四川省制琴世家雷氏第一代
雷威制作的
雷琴,为伏羲式,通体紫漆,有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
断纹,曾因剥落伤裂,用朱漆修补过。现收藏于
故宫博物院。另外两张“九霄环佩”分别收藏于
辽宁省博物馆、
中国国家博物馆。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霄环佩”通长124厘米、额宽22.7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最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所用的木材主要是
杉木王,琴底龙池上方篆书“九霄环佩”琴名,下方有篆文“包含”大印一方。该琴曾为
古琴家佛诗梦所藏。2003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实业家
何作如在北京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以350万元左右人民币获得了一张“九霄环佩”。2020年,在“天地同和——
中原地区古代乐器展”上,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进行了展出。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是古琴中的精品,一直被学者、古琴家所推重。
历史沿革
故宫博物院“九霄环佩”
故宫博物院收藏的“九霄环佩”在
清代末年是琴坛上的一件重器,为古琴家佛诗梦所藏,继佛氏之后,为
爱新觉罗·溥侗溥侗所得,后携至
上海市,为
刘世珩所得,它一直被学者、古琴家所推重,
新中国成立后,由
刘姓后人手中购得后收藏于故宫博物院,为中国所藏历代文物中的珍品之一。2020年,在“天地同和——
中原地区古代乐器展”上,该琴进行了展出。
中国历史博物馆“九霄环佩”
在
山东省,也有珍贵的
唐琴被保存下来。解放后,在山东昌潍地区发现了民间珍藏的
唐朝雷氏琴“九霄环佩”(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者同名而异物)。一九五六年,以
古琴家
查阜西先生为首的古琴采访小组来
济南市时见到此琴,认为
中原地区唐琴虽有不少流传至今,但保存得如此完好的还很少见,此琴先后由
潍坊市文物部门和
山东博物馆收藏,一九五八年调去北京,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
辽宁省博物馆“九霄环佩”
辽宁省博物馆“九霄环佩”在中唐时期所制。
构造特征
故宫博物院“九霄环佩”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为
伏羲式,紫漆,纯鹿角灰胎,发小蛇腹
断纹,曾因剥落伤裂,用朱漆修补过。琴背龙池上刻唐篆“九霄环佩”四字。池旁右刻“超迹苍霄,逍遥太极。庭坚。”黄书两行十字,左刻“冷然希太古”、“诗梦珍藏”。行书两行十字及小印“诗梦斋印”一方。池下刻篆书“包含”大印一方。印下刻“霭霭春风细,琅琅环佩音。垂帘新燕语,苍海老龙吟。
苏轼记。”苏书五行二十三字。凤沼上刻“三唐琴榭”椭圆印一,下刻“楚园藏琴”印一方。腹内左刻“
开元癸丑三年斲”楷书七字。“九霄环佩”通长124厘米、额宽22.7厘米、肩宽21厘米、尾宽15.5厘米、最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无论是琴身的长、宽、厚度,或底板的厚度,都大于传世
唐朝的其它制作。“九霄环佩”的琴面自肩至尾均较圆厚,近边处亦略具圆弧形,基本上是半椭圆形状,因而看上去给人以古朴厚重的感觉,加以长度和宽窄度的比例十分协调,边线、楞角的处理柔和而又自然,所以它的体积虽然大于其它唐琴,而其造型却依然极为优美。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琴背两个音孔的设置,其位置、形式与长短大小,在
唐琴上也并不是一致的。它既关系着琴的音响,也有整体上协调美观的问题。“九霄环佩”琴的两个音孔是长圆形的,其位置:龙池(上音孔)长22厘米、宽2.8厘米,居于中部的正中,相当于四至七徽之间。凤沼(下音孔)长11厘米、宽2.8厘米,居于腰尾之间,相当于十至十一徽半。池沼边沿的贴格(周边所镶的硬术)是用一根长木条制成,接口处放在左侧的正中。从整体来看,两个音孔的大小、位置非常适宜,形式和整体非常协调,制作手法细腻。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琴的内部构造比较特殊,九霄环佩”琴的内部,是起伏较大、纳音较厚,纳音正中当音孔处,又开出一条约2厘米宽、1厘米深的圆沟,通贯于纳音的终始,其凸起的边沿,距底板仅容一指许,这样做的目的,显然是为了避免音箱的共鸣迅速散去,真正起到纳音的效果。其两侧纳音的空间,看上去是不甚宽大。
中国历史博物馆“九霄环佩”
中国历史博物馆“九霄环佩”的绛紫色,蛇腹
断纹,金徽
玛瑙轸,发青松透,背面有
南宋丞相周必大的题词。
辽宁省博物馆“九霄环佩”
长85厘米:宽21厘米。琴身呈狭长形,木质音箱。面板由寸余宽的桐木条胶合而成,属“百衲琴”的制法。有徽13个,嵌螺钿,朱漆面,蛇腹纹。底板用梓木制成,开有“龙池”“风池”痘孔。张弦7根,琴面刻篆书“九霄环佩”4字,并有“夏氏泰符子子孙孙永宝”方印,侧有“
乾隆御赏响泉韵磬”刻款。外附黑漆,匣盖内有乾隆题铭,
盖面刻“宋制九霄环佩”。
材质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所用的木材,主要是
杉木王,也是它奇特之处。据文献记载,从古以来,制琴都是选用
梧桐木作面,以梓术为底,或底面都用梧桐木。“九雷环佩"琴非梧桐木所制,其底面系杉木,而纳音与肩部边侧则是以梧桐木镶合上去的。杉木制琴在古书中尚未见到记载,只有清末
杨时百在其《
琴学丛书》中提到过。杨氏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破修
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竞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这是
杉木制琴见于文字的最早记载。杨氏所述之琴,从其特点来看,与当时为佛诗梦所藏的这张“九霄环佩”相合,所指应即此琴。“九霄环佩”所用的杉木,也就是所谓的峨眉松。
音质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的音质纯正完美,而且具有突出的金属音,琴音具有奇、古、透、润、静、圆、匀、清、芳九个特点。
品评
故宫博物院“九霄环佩”
雷威制作的“九霄环佩”琴在
清代末年,就是琴坛上的一件重器,当时对这
张琴的品评,留下了文字记录的共有三人。第一人是佛诗梦,他得了这张琴后,就在琴背上刻了“冷然希太古”的评语。第二人是当时的琴学大家
杨时百,他非常赞赏这张
唐琴。所以在他的著作中,写到“九霄环佩”琴时,出现了前后矛盾的现象。他在《琴粹》中说:“欧阳公三琴记,唐琴在
北宋时已不多得,况更历千年乎,宜乎今日唐琴如凤毛麟角也。近时都下收藏家仅贵池
刘姓之'鹤鸣秋月’、佛君诗梦之'九霄环佩’,其声音木质定为唐物无疑。其余予所藏及所见虽不乏良材,要不能与数琴埒。”这里对“九霄环佩”琴是充分肯定了的。而后来在《藏琴录》中,记录他按照“九霄环佩”仿制的两张新琴时,却说:“秦华近益精研制琴法,必欲高出所见最上
古琴而后已,得古杉,断此两琴,声大而远,与众琴异。适开会于嶽云别业,旧藏佛氏著名
唐琴“九霄环佩’不期而至,同人品题,佥谓两琴远出其上。十年来,子尝恨不得“九霄环佩’,今竟喜过望,因皆名'无上’,以次第别之。铭曰:九德九品兼全最上,鼎鼎唐物莫与之抗。良材绝技越古跨今,十年大愿快慰余心。”又说:“自两琴成,乃知“九霄环佩’能使他琴退避三舍,由于尺度长大不同,十年前不知制琴法,谬以中小琴与
大琴较优劣,宜乎小巫见大巫也。今'无上’仿其尺度而得其声,且有过之无不及者,始恍然,十年大愿,其愚不可及也。”在这里
杨时百又极力贬低了这张“九霄环佩”琴。
辽宁省博物馆“九霄环佩”
该琴是
中原地区传统的弹拨乐器目前所知较早的实物是
东周时期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的琴二件,分五弦和十弦。
马王堆汉墓出土了七弦琴琴的形状与此琴略有差别。此
里拉琴制作精致是宋代七弦琴的杰作。
雷琴记载
在公元7世纪左右,也就是比
小提琴制作三大家族早一千年左右的
唐朝,在四川成都也出现过一个著名的制琴家族--雷氏家族。古代
古琴的制作工艺非常讲究,到了唐代,出了四个著名的制琴家族,即雷霄、郭亮、
张越、沈镣四家,尤以雷家声名最响。
雷氏家族制琴,相传了三代,计有雷绍、雷霄、雷震、
雷威、雷俨、雷文、雷珏、雷会、雷迅九人。制琴开始于唐开元(713-741)年间,至
开成(836-840)时期,前后约一百二十年。其中以雷霄、雷震、雷威最为著名。自宋代以后,
雷琴就独受琴家的钟爱,文人雅士都以拥有一张雷琴为荣。
苏轼在《
东坡题跋》中就说自己家藏了一张雷琴,他为了搞清楚雷琴的音色为什么那么好,还把雷琴解剖了来研究。据《
琅嬛记》记载,说雷威制琴,不一定非要用桐木。他常常在大风雪天跑到
峨眉山去。先喝酒,然后戴着大斗笠,跑到松林中去,听到在风声中声音很好听,“连绵悠扬”的,就把它砍下来作琴材,据说比桐木还好。雷琴流传至今,已经很稀少了。现存
故宫博物院的雷琴“九霄环佩”,堪称国宝。
《嫏嬛记》引前人之说:“
雷威作琴,不必皆桐,遇大风雷中独往峨眉,酣饮着蓑笠人深松中,听其声连绵悠扬者伐之,斫以为琴,妙过于桐。”可见雷威所作之琴,并不拘泥于必须用梧桐、梓木,而是以峨眉松之良者为之,只部分使用桐木,却比桐木制作的还要好。在传世
古琴中,尚未见有
松属之作,文献中亦只此一例。清末大琴学家
杨时百在《藏琴录·序言》中说:“确修古琴数十,其中杉制者竟居十之三四,且有最著名之古琴与最著名大家所制之琴皆用杉,池沼间表以桐。”在此最早提出
杉木制琴的向题,最著名之古琴应该是“旧藏佛氏著名唐琴九霄环佩”,最著名的制琴大家所制之琴,只有盛唐
雷威所制的《
云烟过眼录》着录的“春雷”琴,才是杉木所制而池沼间表以桐木的。《嫏嬛记》所说的峨眉松,实质是杉木,这是盛唐雷威制琴的第一个特点。
古人有云:“
唐琴第一推雷公,蜀中九雷独称雄。”在传世的
古琴之中,唐琴最为珍贵;而在唐琴之中,又以雷公琴最为珍贵。
唐朝蜀中有专擅制琴的
雷氏家族,在雷氏家族中,名声最响、成就最高的制琴家就是雷威。而雷威一生制作的所有琴中,评价最高、最珍贵的就是“春雷”琴。
在雷威所制的古琴中,以“九霄环佩”“春雷”“松雪”“忘味”等最为有名,“九霄环佩”声音温劲松透,自清末以来即为古琴家所仰慕的重器,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这个数可谓极数,含有“至高”之意,因此,常常与皇权、帝位相关联。这一命名从一开始便预示了此琴身世不凡。“九霄环佩”为“
伏羲式”造型,长124.5厘米,肩宽20.5厘米,焦尾宽15.5厘米,高6.5厘米,琴体宽大结实。
雷威所制的
雷琴在槽腹制作上与众不同。
苏轼在《
东坡志林》中写道:“唐雷氏琴,自
开元以至
开成问世有人,然其子孙渐志于利,追世好而失家法。”什么又是“雷氏家法”,《杂书琴事》中说开元十年造的雷琴,“琴声出于两池间,其背微隆若薤叶然,声欲出而隘,徘徊不去,乃有余韵,此最不传之妙。”可见
琴腹纳音的特殊做法,亦即上述雷氏第一代人所创造的家法。从“九霄环佩”琴的纳音来看,都是在稍稍高的纳音中间,开出一条约五分深、一寸宽、通贯于纳音始终的圆沟。它既未增加琴面的厚度而影响发音,又使龙池凤沼两个出音孔变得稍稍狭隘,借以延长共鸣箱中余音的扩散。这是雷威制琴的又一个特点。
雷琴的声音特点,据《琴苑要录·斫琴记》云:“唐贤取重惟张、雷之琴(
雷绍及震、威、
张越也)。雷琴重实,声温劲而雄。张琴坚清,声激越而润。”《陈氏乐书》云:“然斫制之妙,蜀称雷霄、郭亮、吴称沈镣、张越,霄、亮清雄沉细,镣、越虚鸣而响亮,凡琴音响者则必虚干,无温粹之韵,雷氏之琴其声宽大复兼湿润。《
渑水燕谈录》说雷琴“音极清实”。晚年退居汝阴的
欧阳修在《
六一诗话》中说,雷琴“其声清越,如击金石”。用传世的
唐朝雷琴相对照,具有家法特点的盛唐之作,虽已经历了上千年的自然变化,而上述音的特点依然存在,与其他
古琴相比较,其“消越如击金石”与“湿劲而雄”之异尤感突出,“九宫环佩”之音正是如此。
“九霄环佩”既是传世雷琴,又是传世
唐琴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张。其实,从今天仅存的十几张唐琴中,可以认定的只有雷氏一家所制琴,这是因为雷琴不仅被
唐贤所重,而且更被宋贤所重,他们收藏雷琴,并详细地记录于各自的著述之中,为后世识别
唐朝雷琴提供了重要依据。
《
东坡题跋》:“余家有琴,其面皆蛇腹纹,其上池铭云'
开元十年(722年)造,雅州灵开村’。其下池云'雷家记,八日合’。”
《
渑水燕谈录》:“钱塘沈振蓄一琴名'
冰清’……书'
大历三年(768年)
上巳节上底,
蜀郡雷氏斲’。”
《
西溪丛语》:“尝见一琴,中题云'唐大历三年(768年)仲夏十二日,西蜀雷威于杂花亭合’。”又记有:“长兄伯声云:昔在
渑池县获一
古琴,中题云'合大雅乐,成文正音。徽弦一泛,山水俱深。
雷威斲,
欧阳询书’。”
《
乐府杂录》:“
贞元中(约794年)
成都市雷生善斲琴,至今尚有孙息不坠,其业精妙,天下无比也。”《六一居士诗话》:“余家旧蓄琴一张,乃
宝历三年(827年)雷会所斲…”《
云烟过眼录》:“廉运使庭臣藏'玉润鸣泉’,
咸通三年(862年)
谯蜀雷迅斲。”《
东坡志林》:“唐雷氏琴自
开元至
开成间(713~840年),世有人……
陈拙《琴书》:“明皇返蜀(756年左右),诏雷俨充翰林断琴待诏,父子工习,三世不绝……龙池内题雷震或雷霄者,岂其伯仲乎?”
馆藏与展览
目前名为“九霄环佩”的
唐朝古琴四张,另三张一在北京故宫博物院,一在中国历史博物馆,一在
辽宁省博物馆。2020年,在“天地同和——
中原地区古代乐器展”上,
故宫博物院藏“九霄环佩”琴进行了展出,2023年10月26日至11月6日,“九霄环佩复制琴展”在琴润一生深圳分院展出。2024年10月,“九霄环佩”在深圳天空美术馆的一场
古琴展中进行了展出。
市场估值
2012年10月,“九霄环佩”估价高达4亿元,并称在2011年曾经上拍,但两亿多元的参考价格流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