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县是
新石器时代马家浜遗址的发祥地,距今7000年前市境就有先民从事农牧渔猎活动。
春秋时,此地名长水,又称
槜李,
吴越两国在此风云角逐。
战国时,划入楚境。秦置由拳县、
海盐县,属
会稽郡。两汉时煮海为盐,屯田为粮。三国时
孙吴雄踞江东,析由拳县南境、海盐县西境置
盐官县。吴黄龙三年(231)“由拳野稻自生”,吴大帝孙权以为祥瑞,改由拳为禾兴,
赤乌五年(242)改称
嘉兴市。两晋、
南北朝时,嘉兴得到进一步开发,“一岁或则数郡忘饥”。
隋朝开凿
江南运河,即
杭州市经嘉兴到
镇江市的大运河,给嘉兴带来灌溉舟之利。
李隆基天宝十年(751)析
秀州东境及
海盐、
昆山市等县部分辖地置华亭县。
唐朝嘉兴屯田27处,“浙西三屯,嘉禾为大”,嘉兴已成为
中原地区东南重要产粮区,有“嘉禾一穰,江淮为之康;嘉禾一歉,江淮为之俭”的说法。五代十国时期,
吴越在嘉兴设置开元府,领嘉兴、海盐、华亭3县,是为嘉兴首次设州府级政权。
石敬瑭天福五年(940),因吴越王
钱元瓘之奏请,在
嘉兴市置秀州,领嘉兴、海盐、华亭、
崇德4县。
北宋改秀州为嘉禾郡,
南宋赵扩庆元元年(1195)升郡为府,后改嘉兴军。
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改嘉兴军为嘉兴府安抚司,旋升为嘉兴路总管府。宋元时,嘉兴经济较发达,被称为“百工技艺与苏杭等”,“生齿蕃而货财阜,为浙西最”。
乍浦镇、
澉浦镇、青龙等港口外贸频繁,海运兴隆。明宣德五年(1430)析
嘉兴县西北境为秀水县,析东北境为
嘉善县;析
海盐县置
平湖市;析
崇德县置桐乡县,嘉兴府下辖7县,称一府七县。此后四五百年内嘉兴府县体制基本未再变动。其时,在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基础上,商品经济日渐繁荣,棉布丝绸行销南北,远至海外,嘉兴
王江泾镇的丝绸有“衣被天下”的美誉,嘉善有“收不完的
西塘镇纱”的谚语,桐乡
濮院镇丝绸“
日产汽车公司万匹”,名闻遐迩。明弘治《嘉兴府志》记载:“嘉兴为浙西大府”,“江东一都会也”。清朝初期,清政府进行了赋税改革和整顿,并多次对
杭州湾沿岸海塘进行修筑,
嘉兴市社会经济不断好转,市镇更加繁荣。清咸丰十年(1860),
太平军攻克嘉兴,建听王府为当地军政领导机构。清朝中期以后,受
帝国主义掠夺和封建主义的剥削,嘉兴的经济和城市面貌日渐衰落和凋敝。1911年11月7日,
辛亥革命党人光复嘉兴,成立嘉兴军政分府。民国初
废府存县,改称
嘉禾县,后复称
秀州。1921年8月初,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
南湖的一艘游船上闭幕,宣告中国共产党成立。
1949年5月7日嘉兴解放,分设
嘉兴县、
嘉兴市,后撤并频繁。1983年8月,撤销嘉兴地区行政公署,分设嘉兴、
湖州市,嘉兴市设城区和郊区,下辖
嘉善县、
平湖市、桐乡、
海宁市、
海盐5县。1985年1月,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准,嘉兴市区及所辖嘉善、桐乡、海宁县被列为长江三角洲经济开放区,至1988年,嘉兴市及所辖5县均被列为经济开放区。1993年11月,嘉兴城区更名为
南湖区;1999年6月21日,郊区更名为
秀洲区,2005年嘉兴秀城区更名为南湖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