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3.5型航空母舰(俄文:Авианесущие крейсера проекта 1143.5,英文:Type 1143.5 Aircraft Carrier,中文:1143.5重型航空巡洋舰项目,北约代号:Kuznetsov-class aircraft carrier,译文:库兹涅佐夫级或库兹涅佐夫元帅级或库兹涅佐夫海军元帅级航母),是
苏联建造的一型常规动力滑跃式航母,是苏联海军海军建造服役的第三代航母,是苏联和
俄罗斯第一型真正意义上的航母。
1143.5型航空母舰是世界上最大的滑跃式起飞和
常规动力航母,同时拥有斜角甲板和滑跃起飞甲板;没有装备弹射器,却可以起降重型固定翼战斗机。本级舰的诞生使世界海军中首次出现了滑跃起飞、拦阻降落这一新颖的航母起降方式。此外,舰上还装有
超音速反舰导弹及一系列防空弹炮,具备很多别树一帜颇具特色的设计。
1143.5型航空母舰共两艘由
苏联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建造,吸收了苏联约800个学科的专家参加,有7000多家工厂提供了材料和设备,是集当时苏联科技发展大成之作。
首舰1143.5“库兹涅佐夫”号,1981年3月3日下订,1982年4月1日最初开工后停工,1983年2月重新动工,1985年12月4日下水,1991年1月21日服役,命名源自
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海军总司令尼古拉·格拉西莫维奇·库兹涅佐夫,现部署于
俄罗斯海军北方舰队,为俄罗斯海军唯一一艘航母。次舰1143.6
瓦良格号,
苏联解体归为
乌克兰,后出售给中国,现为
辽宁号航空母舰。
发展沿革
研制背景
苏联向来对
航空兵力的发展为重视,早在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苏联已拥有大量的飞机服役于海军之中。1941年时,苏联海军航空兵力已拥有1500架飞机,但在二战时,苏联海军的这些飞机只能由陆地起飞,1941年8月,还曾以少数
战略轰炸机空袭
柏林。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
苏联海军航空兵力已有了长足的成长,单是
俄罗斯海军太平洋舰队就的超过1500架的飞机,不过因为当时苏联还没有
航空母舰,因此这些飞机仍以陆上为基地。1960年,苏联第一代
1123型航空母舰的出现是苏联朝向建造航舰所跨出的重要一步,其与
意大利的维多利亚·维南多级直升机巡洋舰以及
法国的
圣女贞德号直升机母舰相似,只是搭载了更多的直升机,以执行猎杀敌人
战略核潜艇的任务。
1123型为
苏联提供了在舰上操作飞机的宝贵经验,其后的第二代
1143型航空母舰(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基辅级)舰体较莫斯科级大,还有斜形飞行甲板,除直升机外,亦可操作固定翼机。1143型航母的主要任务虽仍为搜寻并摧毁敌人的弹道导弹核潜艇,不过其作战范围可广及全世界各海域。苏联在经历了第一代航母的艰苦探索和第二代航母的成功建造之后,航母的重要作用逐渐得到认可。原反对建造航母的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赫鲁晓夫下台后,海军总司令
戈尔什科夫旨在组建并发展现代化的远洋海军,
圣彼得堡的
涅瓦设计局(即涅瓦设计局,时称苏联第17设计局)为制定长期造舰计划而进行调研并得出结论“
苏联海军需要航母”。
1969年,苏联海军提出了在1973至1986年之间,建造3艘大型
航空甲板巡洋舰(即
航空母舰),于是涅瓦设计局开始进行项目论证,先后提出了8种构型,吨位从4万吨涵盖到10万吨,其中以8万吨级的采用
核动力的
1160型航空母舰最为完善。
1972年时,1160型最终设计方案的指标为满载排水量8万吨,搭载4台核反应堆,4座蒸汽弹射装置,装载P-700“
花岗石”
反舰导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称
P-700花岗石导弹反舰导弹),总载机量46架,包括12架苏-27K和苏-29K、12架苏-28K
强击机、6架P-42
歼击机、4架P-42
预警机、4架苏-28KRTS
侦察机、8架卡-252
反潜直升机。后来由于
苏-27战斗机进展缓慢,并且遇到重大挫折,需要推倒重来,时任国防部长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认为1160型根本没有任何价值,叫停了该方案。后来在1160型的基础上又设计了“缩水”的
1153型航空母舰,但也在1977年遭到了乌斯季诺夫的否决,乌斯季诺夫错误评估了搭载垂直/短距起降飞机的航母的价值,要求以能够搭载雅克-36MP垂直起降机的1143M型(后改名为1143.3型,即新罗西斯克号,1143型航母的3号舰)。1977年5月,1143型4号舰(即后来的1143.4型“巴库”号)的建造计划获得顺利通过,之后
苏联计划在“巴库”号的基础上再建造一艘1143.4型航母(1143型的5号舰,1143.4型2号舰)。
建造沿革
设计方案
1977年11月,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要求在原1160型及1153型方案的基础上设计新的1143.5型航空母舰,具备同水平航空搭载能力,并要求采用常规动力,且要求对排水量压缩。在此之前1143.4型2号舰的“2号改进方案”中
舰载机除
雅克-141战斗机外,已计划搭载米格-29K战斗机,苏-25K
强击机和苏-27K战斗机。这样
涅瓦设计局不得不设计一种能够同时运用垂直/短距起降和弹射起飞飞机,并设有着陆拦阻装置的特殊航母,在设计局副局长埃菲莫夫的带领下,设计人员制定了59000-65000吨的5套设计草案。
1978年4月,涅瓦设计局最终选择了“5号改进方案”。在该项方案中,主
发动机与1143型相同,搭载2部弹射器,舰载机主要为
米格战斗机29K战斗机和
苏-25攻击机强击机,另外苏-27K战斗机的搭载量减少了35%,飞行甲板的面积比1143型增加了60%左右,机库规模扩大了30%,最多可搭载42架飞机。
1978年10月,
苏联海军要求在两个月内制定出1143.5型航母以及弹射起飞舰载机的相关技术方案,最晚在1980年之前完成,之后1981年正式开工建造并于1990年完工。但由于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反对建造大型航母,而
戈尔什科夫又多次更改技术要求,设计工作处于十分艰难的境地。另外,
涅瓦设计局方面出现了较大的人事变动,局长及主任设计师均被更换。最终1979年11月,戈尔什科夫批准了技术方案,并指示在不改变舰体基本设计的情况下将
舰载机数量增加至52架,将排水量增加至65000吨,这就是1979年“草案”。对此,原苏联总参谋部提出了反对意见,特别是一直支持将费用低的
商船改造为直升机航母的总参谋部负责海军事务的副部长阿梅里科提出了强烈抗议。
1980年,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代表国防部指示,新造不如改造,为了控制1143.5型航母的排水量,提出采用1143型基辅级进行一定放大,舰载战斗机全部换为采用垂直/短距起降的
雅克-141战斗机,
导弹改换为12联装
花岗石,采用滑跃起飞甲板代替弹射器,称为“乌斯季诺夫方案”,这样技术方案又继续推迟。
1980年4月,
戈尔什科夫指示在1143.5型航母排水量限制在55000吨的情况下,
舰载机主要选用雅克-141,数量为46-62架。同年7月,原苏联海军空军、造船工业部、飞机制造部基本同意了
涅瓦设计局制定的技术方案,中央舰艇建造研究所还对该方案进行了修改,在修正方案中,舰载机数量减少为46架,预警直升机改为垂直/短距起降
预警机,安装一部苏-27K战斗机弹射器,并减少航空燃料的搭载量等,最终实现了55000吨的排水量。但是,与1979年“草案”相比1143.5型航母降低了30%左右的战斗力,因此
德米特里·乌斯季诺夫拒绝批准该修正方案,涅瓦设计局则不得不再次制定新的设计草案。
最终定型
1981年,1143.5型航母方案不断调整的同时,1143.4型航母2号舰的建造计划也在进行中,1143.42进一步的改进方案也已经得到了批准,比1号舰增加了1万吨的排水量,并在右舷附近部署了“
玄武岩”
导弹(即SS-N-12
反舰导弹,北约代号P-500“沙箱”),飞行甲板面积由6000平方米扩大到10800平方米,
舰载机为40架。
1143.5型航母的设计方案由于未最终确定,因此能苏联造船工业部和财政部,又在已经存在的1143.42进一步改进方案的基础上联合提出了“1143.42修改方案”作为1143.5型的设计方案,这个方案基本就是“巴库”号加装弹射器。为了最终实现1143.5型方案的设计目标,海军也根据自己的要求再次调整了“1143.42修改方案”,要求将载机量提高到50架,将“玄武岩”导弹改为3K-45“花岗岩”
反舰导弹(即
P-700花岗石导弹反舰导弹,又称P-700“海难”),并采用垂直发射,不再使用垂直起降机,改用固定翼战斗机,移除弹射器,采用滑跃起飞,排水量相应的提高1万吨,该方案称为“1143.42-MO”,这是1143.5型的最终方案,被国防部批准并上报。几乎在同一时期,原苏联总参谋部决定停止研制弹射器。
1982年4月17日,1143.4型1号舰“巴库”号下水,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开始着手建造1143.4型2号舰,并开始改造船台。同时,
涅瓦设计局制定出在1143.4型2号舰的技术方案中添加1143.5型航母要素的修正方案(即将两个方案合二为一),并提交给苏联总参谋部及海军总司令部,1982年5月7日,苏共中央委员会和
苏联部长会议决议通过,9月1日正式下达第392-10号决议,随后“1143.42-MO”方案正式更名为1143.5。
舰名变化
1143.5型航母原计划建造两艘,首舰“库兹涅佐夫”,建造代号“1143.5”,造船厂编号为No.105;2号舰
瓦良格号,建造代号“1143.6”,
江南造船编号为No.106。由于
苏联末期的历史及剧烈的政治变化,1143.5型的两艘舰多次更名。“库兹涅佐夫”号的实际开工日期为1982年4月1日,当时它还是1143.4型航母的2号舰,这时舰名为“苏联”号。1982年5月7日后,由于在1143.4型2号舰技术方案中添加1143.5型航母要素的修正方案通过,该舰的建造工作也随之中止。1982年9月1日,该舰以新的1143.5型建造方案而重新开工,舰名改为“苏联/里加”号;原苏联共产党总书记
列昂尼德·勃列日涅夫去世后,该舰于1983年2月22日更名为“勃列日涅夫”号;1987年8月11日,该舰又更名为“第比利斯”;1990年10月4日,
苏联解体前夕,为纪念
尼古拉·伊万诺维奇·库兹涅佐夫元帅(其担任了18年的
苏联海军总司令,也是苏联航空母舰的积极倡导者),该舰更名为“库兹涅佐夫”并一直沿用。2号舰最初命名为“里加(Riga)”号,1990年6月19日(一说7月),为纪念在1904-1905年
日俄战争中沉没的“瓦良格”号巡洋舰被重新命名为“瓦良格(Varyag)”号。
建造阶段
苏联为了建造1143.5型航母,拨巨款对
尼古拉耶夫造船厂进行第二次大规模技术改造以增强船厂的生产能力,先后建成了装配和焊接车间,允许将船体分段重量增大到200吨;装备了2台载重各为350吨的自行平板车,建成了从新车间到船台的运输车道;0号船台的长度加长了30米;建成了装配重达1700吨总段的水平船台,安装了2台起重量各为900吨的龙门
吊车,并加装了其他新型吊车,使得整个船台上使用的吊车达到10台;同时改造大型装码头。为了保障航母出厂驶出
黑海,还将河道疏浚挖深到十几米。
1982年4月1日,“库兹涅佐夫”号实际开工,后因方案变动停工。1982年9月1日又重新开工,由于使用了
计算机技术,制作设计图的工作实现自动化,建造工作效率大幅提高,船台作业时间也大幅缩减。
发动机、锅炉、冷冻机以及
发电机等设备在组装第6甲板前安装完毕,
航空武器系统及电子设备则在下水后安装。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舰体采用分段建造,共分为21个模块,每个模块长32米,重达1400吨,巨大的舰岛作为第22个特别的模块。
1982年12月,“库兹涅佐夫”号舰体组装工作开始,在组装舰体的同时,飞机降落阻拦装置也在被积极研制,1983年
苏联决定建造第二艘1143.6。1983年6月,
米格-23战斗机飞机的试验机首次使用降落阻拦装置;同年8月,
苏-27战斗机飞机也成功使用该装置降落。此后,苏-27还使用建于陆地的滑跃式起飞甲板进行了试验。1985年12月4日(一说12月5日),“库兹涅佐夫”号下水后,紧接着1143.6就在船台上安放龙骨,1988年船体建造成功,并于当年11月25日(一说12月4日)下水,截至1991年11月,建造率已达68%,1992年
苏联解体后,
瓦良格号归属
乌克兰,由于缺乏经费陷入停工状态。
服役历程
1989年6月起,“库兹涅佐夫”号开始进行海上试验,同年秋天开始进行
舰载机的综合试验。1989年11月1日,
苏霍伊航空集团的著名试飞员维克多尔·普加乔夫首次驾驶苏-27K(即
苏-33战斗机)战斗机成功在该舰降落,同日
米高扬设计局的试飞员阿奥巴基洛夫驾驶米格-29K战斗机也首次成功在该舰起飞。1990年7月起,“库兹涅佐夫”号开始在
黑海进行国家海洋试验,半年总航程达到16232
海里,在此期间,米格-29K、
苏-27战斗机K、苏-25UTG教练机、卡-27直升机、
卡-29直升机及
卡-31预警直升机多次起降训练,总次数达454次。
1990年12月25日,
苏联国家材料与设备供应委员会签署了“库兹涅佐夫”号的交付文件。1991年1月21日,“库兹涅佐夫”号正式加入海军服役,之后“库兹涅佐夫”号在黑海进行
舰载机起降训练;同年12月,经
地中海返回
北方舰队基地,编入北方舰队。
苏联解体后,“库兹涅佐夫”号被
俄罗斯接收,之后十年时间里,因为财政预算的原因,“库兹涅佐夫”号一度停在基地内无所作为。1996年之后,因
俄罗斯海军预算不足达到最为严重的地步,舰艇退役也无法解决问题,俄罗斯海军由远洋海军向沿岸海军转变,“库兹涅佐夫”号被提议废弃,甚至被商讨出售。1999年开始,
弗拉基米尔·普京政府采取复兴俄罗斯海军政策,“库兹涅佐夫”号逐渐恢复正常训练和大洋巡航。2016年,“库兹涅佐夫”号参与了支援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
叙利亚的行动,2017年上半年开始进厂大修。
1998年,
瓦良格号被
乌克兰公开拍卖,最终由中国澳门
创律集团以2000万美元买下,称要将其改造成一个大型海上综合旅游设施兼“赌船”。1999年7月,创律集团雇用
拖船,拖着“瓦良格”号开始了漫长的航程,当驶抵
土耳其北部
黑海水域,通过土耳其控制的
伊斯坦布尔海峡时,土耳其政府加以拦阻,强行命令退回黑海。随后在8月,“瓦良格”号又试图通过海峡,又遭到土政府的拦阻。“瓦良格”号被阻挡在黑海中,漂荡了很长时间后又返回原海港。中国与土耳其的交涉一直持续到2001年下旬,经过谈判,2001年8月25日,土耳其作出决议,同意让
瓦良格号通过博斯普鲁斯海峡与
达达尼尔海峡。
2001年11月3日,由6艘
拖船拖曳的“瓦良格”号在爱琴海
斯基罗斯岛附近的国际海域遭遇前所未有的风暴,它与拖船连接的拖缆相继被刮断。从风暴中脱险后,经
地中海,穿
直布罗陀海峡(
苏伊士运河不允许其通过),出
大西洋,经
加那利群岛的拉斯帕尔马斯,2001年12月11日绕过非洲好望角进入
印度洋,经莫桑比克的
马普托,2002年2月5日通过
马六甲海峡。2002年2月11日晚抵达
新加坡外海,2月12日进入
南海,2月20日进入中国领海。
2002年3月3日,在经历诸多波折后,
瓦良格号最终抵达中国
大连港。2005年4月26日,“瓦良格”号被拖进
大连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一工场的30万吨级船坞,开始由中国人民解放军更改安装及继续建造,目标是对其进行更改制造,以用于科学研究、实验及训练用途。2009年8月,“瓦良格”号舰岛改建作业开始,相控阵雷达基座随之出现,呈现明显的军用特征。同一时期,中国
中国重工701所武汉黄家湖新区内出现了航母试验建筑。2012年9月25日,中国第一艘
辽宁号航空母舰航空母舰在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大连造船厂正式交付海军,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向海军接舰部队授予军旗,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网站公布
瓦良格号正式更名为辽宁号;同日早上,官方举行了交接入列仪式,将辽宁舰正式交付解放军海军。
技术特点
舰型结构
舰型
1143.5型航空母舰采用了与1143相同的基本线型,只是在1143型中部加入30米长的平行中体。船体两侧增加了 防雷隔舱,至使船宽增加了7米。干舷从13.5米(1143.1)增加到16.5米(1143.5),这两次改进纠正了1143型的纵倾问题。1143.5型主要的特征就是全通型飞行甲板以及舰巨大的滑跃式起飞甲板,除此之外还包括舷侧升降机、降落拦阻装置等许多首次使用的设备。该舰艏部水上部分有较大的外飘,甲板舷角圆弧连接。艏端水下部分设球鼻首,用于安装声呐
换能器。部采用方尾,艉板较宽,部为圆形。
1143.5型
瓦良格号与“库兹尼佐夫”号在舰体布局与外形尺寸上等方面没有多大出入,但由于内部舱室结构和舰内
油料装载量变化,满载排水量增加了6000吨达到6.4万吨。同时,“瓦良格”号航母采用了全新的总段模块化建造方法,全舰共由1059个建造分段及安装单元模块组成,比库舰减少百分之35各种大型机械动力设备都是以整机机组的方式计入舰内安装的,设备的完好率安装精度以及舰内系统集成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高。“瓦良格”号动力装置与库舰完全相同,最大输出功率20万马力。虽然
瓦良格号较库舰更重,但最高航速仍可达到28节,由于舰内燃料增加经济航速18节时料增加了1500吨续航力,较库舰增加了12%的海上自持力。
结构
1143.5型航空母舰主舰体从飞行甲板往下有7层甲板、2层平台和双层底,共10层甲板。岛式上层建筑位于飞行甲板右侧,首尾端仍保持着圆形,上层建筑底部尺寸为64×8.5米,高32米,布置有指挥部位、高级住舱、电子设备和工作舱室等。
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舰体由11个防水舱壁分开,整个舰体均采用双重底结构。全舰共划分为3857个区域,3800个舱室,2500个床位,其中有400个为
空降兵预留床位,
士官居住室387个,洗浴室50个,食堂6个,通道总长达6000米。舷侧防雷区域宽4.5米-5米,内部为空腔、燃料舱或淡水舱,能够吸收爆炸的能量。因此,即使5个区域进水舰体仍能维持
浮力。水上部分舰体的防御方面,基本采用了钢-玻璃纤维-钢的夹层结构。水下防护结构进行了加强以提高遭受战损时的生存性,由外层到内依序为空的扩展舱、内部储放燃料的冲击吸收舱以及安装各种管道的过滤舱,可吸收
鱼雷爆炸的力量并降低对舰内核心区域的影响,并设置高强度防弹复合装甲。
1143.5型
瓦良格号在舰体防护方面,与“库兹涅佐夫”号有着比较明显的差别,在“库兹涅佐夫”号之前所造的5艘航母都没有采用比较有效地舰体,弹药舱和燃油舱防护措施,直到1143型才开始采用专门设计的防护隔壁,通过多层防护来提高证件的抗打击能力和生存力,而在设计“库兹涅佐夫”号时苏联已经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瓦良格”号继承了“库兹涅佐夫”号的防护结构同时改用了厚度为100毫米的普通高强度合金防弹装甲,这比“库兹涅佐夫”号节省出进200吨结构重量和近400万
俄罗斯卢布的建造费用。
甲板
1143.5型航空母舰的飞行甲板长300米,宽70米,总面积约为14700-14800平方米,分为起飞区、降落区、停机区,与众不同的是它的飞行甲板是一个奇妙的“混合体”。从外形来看,舰艏设有一个滑跃甲板;舰体左侧则有一个7度的斜角甲板,作为
舰载机降落动线,这条动线后半设置四道降落用的拦阻索。飞行甲板规划了两条起飞动线,合计三个起飞点;第1个动线由舰岛前方左侧出发至滑跃甲板,是第一起飞点,跑道长度105米;第2条动线由左侧斜角甲板中段出发至滑跃甲板,有两个起飞点,第二起飞点在降落动线边缘附近,长度105米,而第三起飞点则向后延伸到斜角甲板左端,长度195米。第三起飞点是全舰滑行距离最长的跑道,可让飞机以较大的起飞重量起飞。
1143.5型航母采用滑跃起飞和阻拦降落方式。飞行甲板下面是一个庞大的机库可容纳22架战斗机和7架
反潜直升机,或是14架战斗机4架固定翼
预警机和5架反潜直升机,加上甲板上停放的15架载机载机总量可达50架。
瓦良格号和库舰虽然都采用了滑跃起飞方式,也解决了
固定翼飞机不需要复杂弹射器在航母上实现起飞的难题。因为最初常规固定翼飞机采用滑跃起飞实现短距起降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因此库舰在建造时保守的采用了12度,后来根据试飞员和实验测定发现如果加大滑跃角可以进一步提高
舰载机的起飞安全性和载重能力,于是“瓦良格”号航母便将船艏甲板加到14度,并经过复杂计算得到
抛物线,在同样使用苏-33前提下可增加10%载重,并将起飞速度降低30KM/H。虽然
瓦良格号只增加了2度但对于增加飞行安全性和提高作战性能还是非常明显的特别是针对
预警机,从这点看“瓦良格”号的使用功能已远远超过库舰。
1143.5型实际上是将
英国设计创新的“滑跃式”起飞方式与自己的
苏-27战斗机相结合,在牺牲飞机作战性能的情况下,建成了这艘“大型航空母舰”,世界海军中也首次出现了滑跃起飞加拦阻降落这一航母起降方式。然而滑跃式起飞方式存在一些缺点,
舰载机是依靠自身动力通过甲板滑行起飞,要求飞机必须逆风起飞,而且滑跑距离很长,天气情况稍差,就不能正常起飞。另外舰载机在滑跳起飞过程中会消耗大量燃料,导致滞空时间缩短和携带武器的减少,严重影响战斗力发挥以及无法起飞固定翼
预警机。
舰载武器
配置
1143.5型航空母舰自身防御火力超过了美国尼米兹级航母。一般来说,航母仅配备少量的防御自卫武器,防御任务主要靠航母编队的驱护舰和航母上的舰载机来担负。但“库兹涅佐夫”号除
舰载机外,还拥有大量的武器装备。在它舰艏的飞行甲板下方装有1座12单元装3K-45“花岗岩”反舰
导弹垂直发射装置,装有12枚3K-45“花岗岩”反舰导弹,这种导弹可通过卫星接受目标信息,实施超视距打击,最大射程可达550公里,其通过
惯性制导+末端主动雷达制导,再加上“蜂群”式的联合作战,对航母战斗群构成了巨大的威胁。然而其位于舰载机起飞的跑道动线上,发射飞弹时舰载机起飞作业必须中断。该舰的反潜能力除配有
反潜直升机外,还在舰尾两舷处各布置了1座十联装RBU-12000(Udav-1M)火箭
深水炸弹发射装置,射程12千米,备弹60发。
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的防空火力包括飞行甲板两侧前后4个舷侧平台上布置的4座6单元装9M330短程防空导弹垂直发射器(北约代号SA-N-9,即道尔海军型,绰号“匕首”),每座有6个发射单元,每个单元备弹8枚,总共备弹192枚,射程15千米;4个舷侧平台还装有8座CADS-N-1“卡什坦”舰载
弹炮结合防空武器系统,每座系统结合火控雷达,由2座6管30毫米
速射炮和2组4联装共8枚SA-N-11近程舰对空导弹组成,火炮射程2500米,导弹射程8000米;此外还有4座AK630型6管30毫米炮,射程2500米,发射率3000发/分,备弹24000发。舰上共有25个弹药舱,按弹库分布位置可分为首、中、尾三个区域,首区16个,中区6个,尾区3个。
1143.5型航空母舰舰载机型号较少,美国航母一般搭载有七八种舰载机,而“库兹涅佐夫”号仅搭载有4种型号舰载机。初期载机方案为:12架
苏-33战斗机、12架米格-29K战斗机或12架
苏-25攻击机或12架
雅克-38战斗机/141战斗机,15-18架卡-27直升机。服役后载机方案为:20-26架苏-33战斗机,15-18架卡-27直升机,4架苏-25UTG教练机,2-4架
卡-31预警直升机和2架卡-27PS救援直升机。
苏-33战斗机是苏-27的舰载型,它既保留了苏-27的全部优点,又作了多方面的适应舰载的重大改进。它首次使用了水平全动式鸭翼,大大提高了飞机的机动性以及从甲板上短距起飞的可控性和稳定性。机上装有驾驶导航系统,可以保证飞机自动完成从降落到着舰整个过程。机上还装有边跟踪、边扫描的相干脉冲多普勒雷达和其他先进
电子系统,具有下视下射能力,可担负各种作战任务。它既能挂
空空导弹进行近距格斗,又能挂
空舰导弹打击敌方水面战舰,还能挂
航空炸弹对陆实施攻击,此外卡-27直升机也具有相当强的反潜能力。
舰电系统
1143.5型航空母舰为了最大限度地增强作战能力,配备了众多
俄罗斯当前最先进的雷达和指挥控制及干扰系统,如天空哨兵多功能相控阵雷达(Mars-Passat),这种雷达与美国“宙斯盾”
舰载雷达极为相似,具有跟踪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等优点,能对多批次目标进行探测、识别和跟踪。其他电子设备包括1部MR-710(北约代号Top Plate,即顶板)三座标对空/对海雷达;2部MR-320M(北约代号Strut Pair,双支柱/支撑)对空/对海雷达;4部MR-360(北约代号Cross Sword,十字剑)火控雷达用于SA-N-9
舰空导弹控制系统;8部3P37“热闪”火控雷达,用于SA-N-11舰空
导弹控制系统;1部“
蛋糕台”战术空中导航雷达;3部MR-212(北约代号Palm Frond,
棕榈)导航雷达;1部Fly Trap B航行管制雷达。电子对抗设备为“酒桶”和“钟”系列,另有2部PK-2和10部PK-10干扰箔条发射器。1部Zvezda-2舰体中/低频搜索声呐以及1部MGK-345(北约代号Ox Yoke,牛颚)舰体声呐。
瓦良格号建造过程中,
苏联已经决定取消天空哨兵雷达,虽然当时整个
舰桥的建造已经完成,相控阵雷达的安装位置也已留出,但最后还是花费了近3个月的时间完成了对舰桥的改造,改装为1部MR-710三座标和2部改进的MR-650三坐标对空警戒雷达。在“瓦良格”号换装的雷达中,“顶板“雷达用于日常对空探测和警戒,MR-650雷达用于远程对空警戒和辅助指挥
舰载机作战。虽然MR-650雷达采用传统机械扫描,但在高低方向实现了电子频扫,最大400千米的探测距离完全可以满足作战要求,同时探测超过150个目标,同时跟踪40个目标。战时雷达将以每分15转工作,虽然其目标刷新率较天空哨兵相控阵雷达低了一个数量级,但在有舰载
预警机的情况下,对作战不会有太大影响。2部MR-650雷达分别布置在
舰桥02甲板前后部,每部各负责180度空域,实现全方位空域覆盖。此外,
瓦良格号的电子战系统也进行了更新,安装了4座最新的TK-146BR电子战系统,舰桥左右两侧互为对称,各覆盖180度方位,其技术和功能与
美国海军装备的SLQ-32
综合电子战系统类似,主要用于防御敌方反航导弹的攻击,具有探测、截获、跟踪、干扰的能力。总体上看,“瓦良格”号的雷达系统虽然较“库兹涅佐夫”号有了相当的简化,但综合探测能力并没有明显下降,特别是在可能装备固定翼
预警机后,无论其对中高空目标还是中低空探测能力、跟踪数量、数据处理能力以及舰载机指挥能力都将会明显超过“库兹涅佐夫”号,只是最后这些都因为苏联的解体而成为泡影。
大修升级
1143.5型“库兹涅佐夫”号受
苏联解体及
俄罗斯经济的影响,并未完全发挥航母的应有性能,在有限的活动中始 终故障不断、黑烟滚滚,甚至连接坠机,年久失修已不堪重负,而经济压力又使几次大修最终以刷漆告终。对暂时无法建造新航母的俄罗斯来讲,让“库兹涅佐夫”号继续服役不仅是一个军事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所以对其进行一次彻底的大修时必须的,然而仅仅大修又是不够的,原因在于
俄罗斯海军和
苏联海军的的军事战略是不同的,苏联庞大的红色舰队已大半消失,
俄罗斯当下所面临的军事环境需要的是一艘纯粹的、在战术上具备高度灵活性的“平甲板军舰”。因此“库兹涅佐夫”号入坞实际上是集大修、翻新与升级于一体的工程。
动力武器
“库兹涅佐夫”号动力系统采用的是八台增压锅炉和四台GTZATV-12-4蒸汽轮机,总功率20万马力,设计航速超过30节,可满足
舰载机起降和舰队机动的要求。但服役后动力系统问题不断,经常看到冒着黑烟航行,这也是长期无法形成战斗力的重要原因之一。这是从建成服役开始便遗留的问题,由于其动力系统的兼容调试和相关设备零件的检查工作没有完全完成,而增压锅炉和蒸汽轮机也不够安全稳定,加上后期维护方面不到位,整个动力系统已是积重难返。因此,“库兹涅佐夫”号修理升级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动力系统的维修和更换,根据计划将维修四座锅炉,更换剩余四座锅炉。
“库兹涅佐夫”号上的雷达和电子战设备代表了20世纪80年代末
苏联的最高水平,本次改装“库兹涅佐夫”号的雷达电子战设备势必全面更新。“库兹涅佐夫”号的舰载
防空武器的防空火力达到
尼米兹级核动力航空母舰四倍以上,因此应该继续优化配置。
起降装置
弹射器对提升
舰载机起飞重量和出动率有着十分显著的作用,“库兹涅佐夫”号上没有使用蒸汽弹射器,一方面因为该舰最初设计方案,搭载短距/垂直起降飞机;另一方面也可能因为当时苏联的弹射器还存在技术问题。但从该舰斜角甲板下的舰体结构和管路布局看,
苏联海军当时应该有对该舰改进时加装弹射器的意图。但从实际情况考虑,假如不对舰体结构进行彻底的改变,该舰只能在斜角甲板处加装一部蒸汽弹射器,而且位置与甲板布局很不协调,更会影响舰载机的出动率。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的航空保障系统也令
俄罗斯海军困扰,已有多次多架飞机在降落过程中坠机。据分析,事故原因是航母拦阻索突然发生断裂,而
俄罗斯海军使用的拦阻装置是
乌克兰公司的产品,关键产品受制于他国,本次改装按计划将使用新的
舰载机安全着陆保障系统。应该会全部更换为俄罗斯自研的降落系统,包括拦阻索本身、滑轮缓冲系统、钢索系统、钢索末端缓冲系统、定长冲跑控制系统、复位系统、油液冷却系统、拦阻索支撑系统等。
舰载机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携载的“花岗岩”
导弹曾是苏联时代的“神器”,设计于20世纪70年代末,旨在让
苏联海军的主力舰船能在美国航母战斗群的打击范围之外实施有效攻击,然而随着发展,
美国海军各型军舰的近防系统和电子战能力也在不断提升。航母甲板下的12个巨大的斜向垂直发射筒严重占用了可用空间,机库空间过小一直困扰着“库兹涅佐夫”号,这限制了它的舰载机数量,也就从根本上限制了航母的战斗力,多次传言将拆除这些导弹发射筒,扩大机库以停放更多的飞机。
为了扩大机库而拆除导弹发射筒,实际上只增强了一部分战斗力,深度整合米格-29KR新型舰载战斗机则是另外一个改进重点。虽然
苏-33战斗机已经于近期完成了一次SVP-24升级,具备了使用
精确制导弹药实施空中打击的能力,但由于其寿命已近年限,在不久的将来完全退役是必然的,而米格-29KR就是它的替代品。这款由印度提供资金研发的舰载机是
俄罗斯海军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舰载航空兵部队的希望所在,其研发过程一直比较顺利,换装节奏紧凑。2016年8月9日,首次降落在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上。虽然舰机整合工作早已开始,但工作显然是粗糙的,2016年11月13日,1价米格-29KR在战斗中损失表明了这一点。显然在入坞工程中,进一步深度整合新型
舰载机是一切工作的重心所在。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1991-1998
1991年底
苏联解体,由于
俄罗斯和
乌克兰因
黑海舰队分配问题产生严重对立,时任
乌克兰总统要求正在黑海训练的“库兹涅佐夫”号立即返回由乌克兰实际控制的苏联黑海舰队
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在时任北方舰队副司令的指挥下,“库兹涅佐夫”号连夜在仅携30%的船员的情况下离开,全速返回由俄罗斯控制的北方舰队基地,连舰载机都没有装备。
1992年至1993年,苏联解体后的几年里,
俄罗斯海军因预算严重不足,勉强完成了“库兹涅佐夫”号的舾装工作。叶利钦政府接受了美国方面的裁军政策,“库兹涅佐夫”号上许多飞行员被迫辞职或者退役,飞行联队解散,停泊于北方舰队基地的“库兹涅佐夫”号只剩下了金属躯壳。
1994年,
俄罗斯重新为“库兹涅佐夫”号配备了飞行部队,主要
舰载机为最新型的
苏-33战斗机;同年还首次参加了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北海舰队的演习。1994年下半年,“库兹涅佐夫”号一直进行飞行训练,之后经过7个月的改装于1995年8月重新回到海上。
1995年12月至1996年3月期间,“库兹涅佐夫”号作为特混编队的旗舰前往
地中海执行为期80天的远航训练任务,进行了一系列战术训练,成功地完成了30多次导弹和舰炮射击,航空兵完成了近700次飞行。并访问了
叙利亚和
马耳他。
1996年至1998年,“库兹涅佐夫”号在
北方舰队基地里成了海军“屡遭侮辱”的形象。由于工资和配给不足,船员们私自拆除了许多贵金属部件,在黑市上出售。舰上蒸汽管几乎破裂,70%以上的设备均发生了故障。仅有的24架
苏-33战斗机战斗机只有7架处于“工作”状态。燃料见底,
发电机停止工作,舰内到处充满了“冷酷”的气息。
1998年8月,“库兹涅佐夫”号进行了一次重要的航行演示,然后继续进行海试和训练。
1999-2017
1999年,
俄罗斯海军正式开始装备“库兹涅佐夫”号,重新组建了飞行部队,
舰载机逐步恢复了飞行训练,短期出海航行次数也不断增加。
2000年,“库兹涅佐夫”号参加了为数不多的一些地区性演习。2001年和2002年没有参加任何活动。2003年秋,“库兹涅佐夫”号原计划进行为期4天的航行试验时,因突然发生故障而未能出港。此后,主要用来为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提供飞行训练。
2004年9月,“库兹涅佐夫”号前往
大西洋北部参加了“大西洋-2004”远洋出海训练。与舰载空军联队,一起前往北大西洋水域,执行战斗执勤任务。此次远航级战斗训练是
俄罗斯海军最大规模的一次出海训练之一,也是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继1995年首次出海进行类似战斗值勤后的第二次出海。
2005年8月至9月间,“库兹涅佐夫”号在北大西洋参加了北方舰队的演习。由于技术问题和经费制约,之后很少参加大规模的活动。
2015年6月6日,“库兹涅佐夫”号进入摩尔曼斯克州的第82修船厂(SRZ-82)中的PD-50号浮船坞进行维修。俄罗斯军方没有透露维修的时间和工作量,但普遍认为其将接受至少两到三年的大修。
2016年9月22日,俄罗斯海军航空兵司令伊戈尔·科任称,
库兹涅佐夫号航空母舰将携带其所有
舰载机和其他全部武器装备前往
地中海东部执行任务。本次任务是俄罗斯应
叙利亚政府的要求增援俄驻叙利亚
拉塔基亚空军基地的空军,加强反恐力度。
2016年10月21日,“库兹涅佐夫”号在
英国皇家海军的监视下驶离英伦海峡,前往东地中海,支援
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在叙利亚的行动。2016年11月15日上午,俄罗斯舰载机
苏-33战斗机从“库兹涅佐夫”号上起飞,对叙境内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和努斯拉阵线目标实施大规模火力打击。两个月内,海军航空兵飞行员完成了420次战斗飞行,在此期间,摧毁了恐怖分子在叙利亚的1200多个据点。
2017年上半年,“库兹涅佐夫”号将在小星星修理厂进行现代化改装和维修,从2018年起将持续2.5年到3年,包括维修4座和更换另外4座锅炉,安装现代化电子设备、通信、侦查、导航与作战控制系统,并安装新的舰载机安全着陆保障系统。全部工作将在2020年前完成,初步估计费用超过200亿卢布。
该级各舰
总体评价
1143.5型航空母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是
苏联海军史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苏联每十年发展一个级别的航母,可谓历尽沧桑,在经过1123型和1143型两代“
准航母”之后,苏联动用了36个工业部、800多个行业的专家和7000多个工厂、制造厂参与研制和建造,从开工建造到建成下水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到1991年建成服役也只有8年时间就圆了苏联几代人拥有大型航母的长久梦想。毫无疑问,1143.5型是苏联航空母舰发展史上的巅峰之作,它继承了1123型和1143型的技术特征,同时也吸纳了美国
重型航空母舰的一些技术特长。实现了众多技术上的飞跃,是苏联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研制适合苏联特点和技术特长航母的一个成功范例。
1143.5型航空母舰从长期的作战使用来看,虽然在舰艇吨位、载机数量、外形特征等方面与美国同类型航母差不多,但作战效果相差悬殊,其中最主要的问题还是常规起降飞机的问题。苏联虽然解决了常规起降飞机在航母上自主起飞、拦阻着舰的问题,但仅仅解决了有无问题,对于提升航母的作战能力没有太大的帮助。苏-33虽然性能优异,但舰上起降性能不稳定。此外,与舰载机配套的预警机(苏联改用了直升机预警机)、侦察机、加油机、电子战飞机等无法在该舰飞行甲板上起降,也就无法联合作战,在信息化战争中没有
作战支援飞机的配合,只依靠战斗机强大的性能,将是非常不利的。(《
百年航母》,环球网,现代舰船评)。
1143.5型
瓦良格号的建造是
苏联海军从
航空甲板巡洋舰进入到真正意义上的航母中极为重要的
拐点,其针对“库兹涅佐夫”号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了150多项的改进,使其在整体设计上和性能上更为完善,在其建造过程中所获得的很多技术与经验也被应用到1143.7型航空母舰上。可见“库兹涅佐夫”号实现了从常规垂直起降到大甲板航母的过度,而“瓦良格”号则进一步完善了设计与系统配置,基本实现这个吨位航母战斗力的最大化,可见其在苏联整个现代航母发展过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从这点看,中国为了
辽宁号航空母舰虽然付出了较大的费用,但这个付出完全是值得的,因为该舰至少使中国在航母反面的技术水平和建造能力向前推进了近20年,是中国航母出现的时间提前了近十年,并且在未来还将为中国海军进入航母时代以及建立自己的航母作战体系和战略思想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