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湘(1904年-1933年),诗人、散文家、教育家,“清华四子”之一,新月派成员,字子,出生于湖南省沅陵县。
朱湘自幼天资聪颖,六岁开始读书,七岁学作文,十一岁入小学,十三岁就读于南京第四师范附属小学。1919年入南京工业学校预科学习一年,受《
新青年》的影响,开始赞同
新文化运动。1920年入
清华大学,参加清华文学社活动。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1922年开始在《
小说月报》上发表新诗,并加入
文学研究会。此后专心于诗歌创作和翻译,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
闻一多,
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
人物经历
朱湘是二十年代
清华大学园的四个学生诗人之一,与
饶孟侃(字子理)、
孙大雨(字子潜)和杨世恩(字子惠)并称为“清华四子”,后来与其他三子成为了
中原地区现代诗坛上的重要诗人。在校期间,他的艺术天分已经崭露出来,当时就是清华校园的文学名人。
1921年在清华学习期间开始新诗创作,初期作品多收在诗集《夏天》(1925)中。作品《小河》等风格纤细清丽,技巧还较为幼稚。1925年以后,自觉追求新诗音韵格律的整饬,曾于1926年参与
闻一多、
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提倡格律诗的运动,并发表“我的读诗会”广告,努力实践诗歌音乐美的主张。他的第二部诗集《草莽集》(1927)形式工整,音调柔婉,风格清丽,《摇篮歌》《采莲曲》节奏清缓、动听,他的著名长诗《王娇》,注意融汇中国古代词曲及民间鼓书弹词的长处。这个诗集标志着他诗歌创作的日趋成熟。朱湘出国前后的创作较多接受外国诗歌的影响,对西方多种诗体进行了尝试。在后期,他多用西洋的诗体和格律来倾吐人生的感叹,其中《石门集》(1934)所收的7余首首十四行体诗,被称为是他诗集中"最有价值的一部分"(柳无忌《朱湘的十四行诗》)。其外在他其他作品中,还包含了有回环调,巴俚曲,商籁体,散文诗,诗剧等等,这些都是外来形式,和前期诗歌的格调形成了鲜明的对照。参与
徐志摩创办的《晨报副刊.诗镌》的工作。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
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番石榴集》(1936)。
1926年自办刊物《新文》,只刊载自己创作的诗文及翻译的诗歌,自己发行。因经济拮据,只发行了两期。
1927年他出版第二部诗集《草莽集》《摇篮歌》《采莲曲》。
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学美国,回国后,他生活动荡,为谋职业到处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渐激化。其间曾任教于国立安徽大学(现安徽师范大学)外文系,但与校方不和。
1933年12月5日,他从
上海市到南京的客轮上,纵身跃入清波,自杀身亡。
个人生活
诗歌创作,对于此时的朱湘来说,不要说闲情逸致,连养家糊口都勉强。一次在
武汉大学,朋友邀请其参观图书馆,问是否有新作出版。只见诗人脸上露出悲凉的表情:“新着诗稿数种在
长沙市妻子身边,还没有接洽到出版社。”
如果不是死后《
石门集》的出版,几乎无人了解朱湘内心的苦闷。“我弃了世界,世界也弃了我……给我诗,鼓我的气,替我消忧。”在诗作《我的诗神》中,朱湘这样写道。
于是,诗人之死被赋予了多重含义,一时间成为文学专栏的头条。较多的说法是《
申报》提出的“黑暗对知识分子的害”。作家陈鹤祥甚至着文呼吁,朱湘之死,应给所有不愿向恶势力妥协的人以警策,“那就是要更加顽强地活下去”。也有人赞叹他是用生命谱写的诗歌。
苏雪林就曾说:“生命于我们虽然宝贵,比起艺术却又不值什么……我仿佛看见诗人悬崖撒手之顷,顶上晕着一道金色灿烂的圣者的圆光,有说不出的庄严,说不出的瑰丽。”
反倒是他的诗作被人忽视了。以至于后人
周良沛在编《朱湘诗集》时不得不建议,与其讨论朱湘是新月诗人,还是爱国诗人,不如先读读他的全部诗作。
不仅如此,诗人所在的时代也不复存在。按照当代诗人
西川的说法,写诗不再是一种生活方式,特别是在
消费主义、流行文化泛滥的时代。而走在朱湘年少时曾和其他文学青年畅谈诗作的清华园,人们不再看到手捧诗集的学生。他们大多在背英文单词,为考GRE和托福而努力。打开BBS水木
清华大学站的诗歌版面,搜索朱湘、“清华四子”也是毫无结果,倒是一个请网友帮孩子取名的帖子十分热门。大半个世纪前,这所园子里萌生的诗人、诗派和诗意,似乎已随诗人的离去而渐远渐淡。
朱湘在最后时刻,一边饮酒,一边吟诗。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本是海涅的,另一本是自己的。那张三等舱的船票,是亲戚接济的。那瓶酒,是用他妻子工钱买的。
独特个性
“我的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园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他之不满意
清华大学在于:“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占有占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
朱湘也许并无意去中伤别人,然而,他却时时在意自己的尊严。这强自尊心自尊心支持了他崇高的爱国节操。1927年朱湘在美留学,只因教授读一篇有把中国人比作猴子的文章而愤然离开劳伦斯大学。后朱湘转入
芝加哥大学。然而又不长,1929年春,朱湘却又因教授怀疑他借书未还,加之一美女不愿与其同桌而再次愤然离去。他丝毫不能容忍任何人对他的大不敬外国人外国人国为“死牢”,强烈地维护着个人的尊严和祖国的尊严。
1929年9月,朱湘提前三年回国,被荐到
安徽大学任英文系主任,月薪三百元。按说,也荣华富贵了,也被重用了,该心满意足了,该安于现状了,然而朱湘却又因校方把英文文学系改为英文学系而又一次愤然离去。并且大骂,教师出卖智力,小工子出卖力气,妓女出卖肉体,其实都是一回事:出卖自己!这说法尽管专横,但对于当时之现实,并不过分。
他的自尊意识,他的反抗精神,在维护国家的尊严上,表现得愈加淋漓尽致和崇高!因此,从这一点上讲,他的背离,使他主动诀别了那个时代仅仅是仅仅是时代时代抛弃了他。着的以着的,站着的,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一具一具,一具俱堂堂正正的尸体朱湘的朱湘的人朱湘的人格格下的最恰当的评价。
为妻作诗
他还历历记得那时的妻:一阵红潮上来,忽睁眼皮,接着
喉咙里发响声,沉寂--颤摇的影子在墙上面移。
三十年的夫妻终得分开,在冷雨凄风里就此葬埋;爱随她埋起了,苦却没有,苦随了春寒依旧每年来。
这种描写是长诗应有的渲染法必不可少少。《孔雀东南飞》本是长篇叙事诗,记焦仲卿夫妇婚姻悲剧,但叙事之中,时时杂以描写。首段写兰芝之貌及其才艺,临下堂时写其服饰,
太守下聘时写其礼物之繁,从人之众。
沈德潜云:"长篇诗若平平叙去,惟恐无色泽,中间须点染华,五色陆离,使读者心目具炫。如篇中'新妇出门时,妾有绣罗襦'一段,
知府择日后'青雀白鹄舫'一段是也。“
杜甫《北征》,亦为纪述行程之作,而写沿路所见风景,到家时儿女娇痴情态。”张上若云:“凡作极要紧极忙文字,偏向极不要紧极闲处传神,乃夕阳反照之法,惟老杜能之。如篇中青云幽事一段,他人于正实事尚铺写不了,何暇及此?此仙凡之别也。”我以为旧诗的作法也可以应用在新诗上的。而且《孔雀东南飞》《北征》几段描写尚是硬插入的,删去也不关紧要,至于《王娇》的几段描写都是有机的,这是作家感受西洋文学的影响,所以能够如此。又春香引周生进房,王娇大怒,将丫头严加申斥。丫头回答的一段,也写得极其曲折传神:小姐,你已经忘记掉:那早晨我替你梳妆,你一边拿着铜镜照,一边瞧镜里的面庞。你问我,眼睛没有转,"春香,你瞧我该配谁?"我说"师爷,可惜穷点。"你红着脸,一语不回。一晚我从床上滚下,正摸着碰疼了的头,忽然听到你说梦话,别的不闻,只听说“周……”
三件大事
朱湘曾经慨叹过人生有三件大事:“朋友、性、文章。”但由于朱湘抑郁、孤傲和乖戾、偏狭的性格,友情和爱情都成了镜中之花。最后留给朱湘短短29年人生这首程这首,就这首有这首诗。朱湘对诗的钟情,可以说,已经到了全身心地痴迷而无以复加的地步。早在
清华大学时就忘却了一切。后来,赴美留学,为了诗更是全无顾恋。甚至,连学位也不屑一顾,毅然决然提前回国。朱湘说:“博士学位任何人经过努力都可拿到,但诗非朱湘不能写。”
相关人物
个人作品
个人著作
诗词作品
朱湘的诗“重格律形式,诗句精炼有力,
庄肃严峻,富有人生哲学的观念,字少意远”。
他的代表作《有忆》更是做到了
闻一多所提出的“三美”主张——
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朱湘是一个性格独特、对艺术充满执着的诗人,他在
清华大学六年学生生活并不顺利,曾因记满三次大过而受到勒令退学的处分,1926年复学后又读了一年才毕业。但这并不意味着朱湘的学习成绩不好,他"中英文永远是超等上等,一切客观的道德藩篱如嫖赌烟酒向来没有犯越过,只因喜读文学书籍时常跷课以至只差半年即可游美的时候被学校开除掉了。"他在给清华文学社的顾一樵的信中说,他离校的原因是"向失望宣战。这种失望是多方面的",但他又对清华园无限留恋:"清华又有许多令我不舍之处。这种两面为难的心情是最难堪的了。反不如
清华大学一点令人留恋的地方也无倒好些。"他之不满意清华在于:"人生是奋斗的,而清华只占占分数;人生是变换的,而清华只有单调;人生是热辣辣的,而清华只是隔靴搔痒。"严格的校园生活,对一个
浪漫主义的诗人来说,不免感到拘;但清华的自然人文环境,毕竟给过熏染染和陶冶,使他后来的创作道路走得更为扎实。
新文学自诞生至今以历七十馀年,而新诗作为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其功绩尤不可没。而在新诗诞生初期数十位可圈可点的诗人当中,有四人是缺一不可的。他们是郭沫若,
徐志摩,
闻一多和朱湘。就诗的风格而言,我曾比喻,郭沫若的诗如不羁的烈火(但郭诗精品极少,且大都限于早期作品),徐志摩的诗有若璀璨的宝石,朱湘好比无暇的
美玉,闻一多则是澎湃的江河。以郭沫若,徐志摩,闻一多三人的成就来说,世人就算不全了解,大都也有所耳闻。而知道朱湘的却是百无一人。这对这样一个将新诗从形式和内容与民族性、创造性完美结合的重要的诗人,对于这个对新诗发展做出了诸多创造性贡献的诗人来说,生未能逢其时,死又不能传其名,何尝不是最大的悲哀呢?或许这也是诗人苦难的一种馀音吧。
有风时白杨萧萧着,
无风时白杨萧萧着,
萧萧外更听不到什么。
野花悄悄的发了,
野花悄悄的谢了,
悄悄外园里更没有什么。
看起来这是一首完全写景的诗歌,然而景物中蕴涵着"情语":没有生气的“废园"里除了萧萧的白杨,无所听、无所见,在悄没声中岁月流逝,青春不再,这其实就是诗人心目中死气沉沉的校园的象征。含蓄的形式下透露出不满和苦闷,当然这不满还是比较朦胧的,不像这首《冬夜歌》,直截了当地写明副标题"敬勉《周刊》产物质而革课程也”:
耸暮空紫色西山,
山顶戴着白雪之冠;
山阴飘清华校旗,
但清华旗色何其黯然!
夕阳是清华的灵魂,
漫天的黑云将他攫吞;
遗下物质的躯壳,
有大会堂作伊的坟墓。
玄冰仿佛功课,
压住本性活泼的小河,
月光只映他滞重的面色,
再不见风中的笑窝。
诗人用象征比喻的手法,描写弥漫着物质气息的校园,吞噬灵气如坟墓,缺乏自主意识像石像,刻板教条。其实它并不缺少灵秀的环境,就像它不缺少活泼的少年一样,然而黑云压住了美景,功课窒息了学生的天性。诗人忍不住要呐喊:赶走冬夜,让春色重临校园。
朱湘独立不羁的思想也同样表现在这一时期的论文中,《课程上前车之言》中,朱湘提出要提倡自由发展,减少课时,改为自修,以交心得代替传统的考试模式。在《精神教育》一文中,更提出"出世的教育",即精神教育,提高青年人的审美情趣,而不能总沉浸于世俗之中。
从学生时代起,朱湘的个性就较乖僻、焦躁,可是他的诗歌却是少有的平静和谐,他仿佛在创作之前洗净了身内身外的烦恼,给诗歌留下一方神圣和谐的园地。从创作初起时就十分注重锤炼诗歌的情感和形式,他的内心是喧嚣的,而他的诗情却是宁静而柔美的:
春天的花香真正醉人,
一阵阵温风拂上人身,
你瞧日光它移的多慢,
睡呀,
宝宝,
蜜蜂飞的真轻。
天上瞧不见一颗星星,
地上瞧不见一盏红灯;
什么声音也都听不到,
只有蚯蚓在天井里吟;
睡呀,
宝宝,
蚯蚓都停了声。
一片白云天空上行,
像是些小船飘过湖心,
一刻儿起,一刻儿又沉,
摇着船舱里安卧的人;
睡呀,
宝宝,
你来跟那些云。
不怕它北风树枝上鸣,
放下窗子来关起房门;
不怕它结冰十分寒冷,
睡呀,
宝宝,
挨着炭火的温。
舒缓的旋律,悠扬的节奏,错落有致的诗行,加上活泼清新的形象,在不经意中营造出一派和谐世界,给人以阅读与聆听的双重美感。朱湘孜孜不倦地进行着新格律的探索,他特别追求"理智节制情感"的具有东方神韵的美学原则,从诗的情感到诗的章法、字句,他一直不懈地实践着,形式上讲究整齐、对称,诗韵上讲究与内容情绪合一,这些努力使朱湘在新诗创作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朱湘还写过不少散文随笔、诗歌批评,翻译介绍了不少外国名诗。他曾用“天用”的笔名在1924年《文学周报》上开辟“桌话栏”,发表了关于《
呐喊》、《红烛》等书评。他的著作还有:诗集《永言集》(1936),散文和评论《中书集》(1934)、《文学闲谈》(1934),书信《海外寄霓君》(1934)、《朱湘书信集》(1936),译作《路曼尼亚民歌一斑》(1924)、《英国近代小说集》(1929),《芭乐集》(1936)。
诗刊作品
《诗刊》派是新诗界最有贡献的一个文艺集团。
徐志摩、
闻一多是这派中间的一双柱石,此外则有朱湘、
孙大雨、
饶孟侃、
蹇先艾、
刘梦苇及少年诗人
陈梦家、
方玮德等人。朱湘于1922年发表《夏天》,那是一本极薄的诗集,里面颇少成熟的作品。但他秀丽清雅的诗笔已表现出一个特异的作风。1927年出版《
草莽集》,比之《夏天》,更有惊人的进步。但说也奇怪,《草莽集》的艺术不但远胜五四前后的
康白情、
俞平伯、
汪静之……等人的诗集,即比之在新诗界负有盛名的郭沫若的《
女神》亦无多让,而文艺界对之竟未如何注意,颇教我们惊奇。或谓诗人不善自己标榜,所以如此。只看新诗做到最高标准的
闻一多的《死水》还以寂寞状况存在,别说《草莽集》了。我说这固是一部分的原因,而最大原因则以《草莽集》出版过迟。
五四运动后我们对新诗抱着异常的好奇心与期待的愿望,所以有许多草率的作品,竟获得读者热烈的欢迎,而《
草莽集》则在读者对新诗冷落的时期出版的,一个孩子不能在父母渴望子息的时候诞生,哪怕是天上
石麟也不能得如何钟爱了。
其他作品
但朱湘艺术最高的作品,如《有一座坟墓》《葬我》《雉夜啼》《梦》《序诗》,与
闻一多《死水》里的作品也不差多少。
创作特点
《草莽集》虽没有
徐志摩那样横恣的天才,也没有闻一多那样深沉的风格,但技巧之熟练,表现之细腻,丰神之秀丽,气韵之娴雅,也曾使它成为一本不平常的诗集。
善于融化
旧诗词的文词、格调、意思他都能随意取用而且安排得非常之好。他这一点很像
北宋词人中之
周邦彦。
刘潜夫云:“美成颇偷古句”。“陈质斋云:美成词多用唐人诗语,隐括入律,浑然天成。”张叔夏云:“美成负一代词名,所作之词浑厚和雅,善于融化诗句。”所以偷呀,剽窃呀都不要紧,只看他能否融化。朱湘的落日:“苍凉呀,大漠的落日,笔直的烟连着云,人死了战马悲鸣,北风起驱走着砂石。”
用
王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汉乐府”枭骑格斗死,怒马徘徊鸣。“
岑参的”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
砾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热情》:“我们发出
流星的白羽箭,射死丑的
蟾蜍,恶的天狗,我们挥
彗星的筱帚扫除,拿南箕撮去一切污朽……我们把九个太阳都挂起,我们拿北斗酌天河的水……”
使我们恍惚想到《楚辞九歌》的“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操馀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以及《诗经·小雅》“维南有箕,不可簸扬;维北有斗,不可以挹酒浆。”
以及
卢仝《月蚀诗》中的一切。不过这首诗比上首已大有变化了--以上属词的方面。
《催妆曲》:“画眉在杏枝上歌,画眉人不起是因何?远峰尖滴着新黛,正好蘸来描画双蛾……起呀!趁草际珠垂,春莺儿衔了额黄归。”
《采莲曲》的"“日落,微波,金丝闪动过小河……溪间,采莲,水珠滑走过荷钱……”
都像旧词的调子。《昭君出塞》:“
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记得当初被选入京华,常对着南天悲吒;哪知道如今朝去远嫁,望昭阳又是天涯。”又像旧曲的调子--以上属于调的方面。
《晓朝曲》其庄严典重,雍容华贵的气象全以唐人早朝诗套来。《还乡》写一个军人久战还家父死妻亡,母亦以哭泣盲目,情景甚为可惨,但大半从《豳》诗《东山》脱化而出,
不过反用之罢了。《情歌》分春夏秋冬四段叙述,用六朝子夜四时歌,及齐梁间诗人的十索十忆的意思--以上属于意的方面。
音节调协
《诗刊》派的诗人对于音节和体制一样的注意。朱湘也是极力主张新诗是可以歌唱的一个,所以他的诗,音节方面大都有异常的成功。譬如他的《摇篮歌》是唱着给孩子睡时听的。
在某一个文艺会上我曾亲听作者诵此歌。其
音节温柔飘忽,有说不出的甜美与和谐,你的灵魂在那弹簧似的音调上轻轻簸着摇着,也恍恍惚惚要飞入梦乡了。等他诵完之后,大家才从
催眠状态中然醒来,甚有打呵欠者。其音节之魅人力可想而知。又《
采莲曲》,听说也预备在一个集会中由作者读唱,虽然我再没有那样耳福了。但观全曲音节宛转抑扬,极尽潺之美。诵之恍如置身莲渚之间:菡萏如火,绿波荡漾,无数妙龄女郎,划小艇于花间,白衣与翠盖红裳相映,嫋之歌声与伊鸦之划桨相间而为节奏。这种优美幽闲的古代东方式生活与情调,真使现代的我们神往呵!又《晓朝曲》用东阳韵,黄钟大吕,气象堂皇。试引末段:看哪!一轮红日已经升东,杏黄的旗在殿脊飘扬;在一万里的青天下荡漾,听哪!景阳楼撞动了洪钟!
长诗创作
《
诗刊》排除体制
音节二端之外,又注意长诗的创作试验。
闻一多《李白之死》、
徐志摩《爱的灵感》、
陈梦家、
方玮德的《悔与回》、朱湘则有《猫》与《王娇》。《猫诰》借父子二猫谈话,写出一篇滑稽文字。此诗别无何等深刻的寓意,也不含何等教训,只是纯粹的“游戏文章”。中国文学只知道拉长脸子说正经话,对游戏精神排斥不遗余力。
韩愈做了一篇《
毛颖传》,
柳宗元便不以为然,无怪乎中国文学之不如西洋之富有谐趣了。《猫诰》是作者童心复来时的作品,除文笔活泼之外,更富于机智、风趣,而且二句一换韵,
音节异常轻快,于内容之滑稽相称。
又有许多触景生情,涉笔成趣的插笔。如老猫正在训话之际,忽闻鼠声立即跳去捉住吞下,训子道:“
孔子虽曾三月不知肉味,佛虽言杀生于人道有悖,但是西方的科学在最近,证明了肉质富有维他命。”又说:“我们于人类这般有功劳,不料
广东省人居然会吃猫……所以我主人如去广东,那时候你切记着要罢工。”“维他命”、“罢工”都是我们常说的口头禅,这样用来,不愁不令读者发笑。
后段更有趣味,老猫和它儿子到厨房吃饭,碰到一只狗:老猫真不愧为大腹将军,折冲樽时特别有精神。不幸他们的饭才吃了一半,便有一条狗来到了身畔;他毫不作地地将猫挤走,片时间鱼饭都卷进了口。老猫直气得将两眼圆睁,他一壁向狗呼,一壁退身。小猫也跟着退出战阵外,他恭听老猫最后的告诫:有一句话终身受用不竭,便是老说得得大勇若怯!
《王娇》见于明代裨官,《
今古奇观》有《
王娇鸾百年长恨》一则便是演这故事。朱湘又把它化为长篇叙事诗。全诗共长七千四五百字。比
康白情《庐山纪游》尤长,而且纪游乃是许多断片凑合而成,《王娇》则是整个的;《纪游》为无韵的自由诗,《王娇》则为有韵的长篇;《纪游》拉杂记途中见闻,不成系统;《王娇》则写一有首有尾的故事。它的结构上当然比康作难多了。
原来故事的间架,由诗人的想像加以改变,不相干的情节删去,而人物心理方面则添出许多琐碎细微的描写,不但使几百年的僵尸复活,而且使它变为一个具有现代人灵性的亭亭美人了。如写《王娇》父亲居时对亡妻的追念的几段:
时光真快,已到了梅雨期中:
阴沉的毛雨飘拂着梧桐,一夜里
青苔爬上了阶砌,卧房前整日的垂下帘栊。
稀疏的檐滴仿佛是秋声,忧愁随着春寒来袭老人,何况妻子亡去,今日里正逢着她的忌辰。
正是这样的一天在傍晚,蚯蚓嘶鸣庭院间,偶尔有凉风来撼窗~*,他们永别于暗淡的灯前。
人物评价
罗念生:"
英国的济慈是不死的,中国的济慈也是不死的。"
余伟文:朱湘自杀“完全是受社会的逼迫”,“正是现代社会不能尊重文人的表现”。
何家槐:混乱的社会“使他没有生活下去的勇气,使他不得不用自杀来解决内心的苦闷”。
柳无忌:不为写文章,“也许子沅不会这样悲伤的绝命”。
罗皑岚:“朱湘虽不是见面向人问好的交际大家,难道竟无一个朋友?”
梁实秋:“朱先生的脾气似乎太孤高了一点,太怪僻了一点,所以和社会不能调谐”。
时代背景
民国才子多短命。具体到诗人朱湘,他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梁实秋认为:“应由他自己的神经错乱负大部分责任,社会上冷酷负小部分责任。”看来,连朱湘的同学也未必真正理解他“孤高的真情”。当然,孤僻,决绝,敏感,狂,清高,刚正,这些是诗人典型的性格。这样的天才,在哪个时代都很难被接受,从
屈原到朱湘,诗人的命运,大抵如此。可是,如果一个时代(朝代),把异端的思想家、另类的诗人、狂傲的艺术家全逼到无法生存的地步,那么,这个时代(朝代),也就要完蛋了。
人物事件
自杀
前奏
一个诗人死了,这本不是什么大新闻。
他选择在一个冬日的凌晨,当
轮船即将驶入南京时投河自尽。据说,这个名叫朱湘的年轻人,最后的时刻一边饮酒,一边吟诗。随身携带的两本书,一本是
海因里希·海涅的诗集,另一本是他自己的诗作。
几乎无人知道诗人自杀的真正原因。
梁实秋猜测是因性格怪癖,
闻一多则感叹“谁知道他若继续活着只比死去更痛苦呢”?不管怎样,这个被
鲁迅誉为“中国
约翰·济慈”的诗人,死前早已没有才子的风貌,只剩下流浪汉的潦倒。
那张三等舱的船票,是亲戚接济的,那瓶酒,是妻子打工所得。
起因
他还和杨世恩等4名
清华大学学生,因在新文学运动中脱颖而出并称为“清华四子”。作为其中的佼佼者,年仅18岁的朱湘在《晨报》、《小说月报》等知名刊物发表作品若干。看起来,少年诗人的前途该是多么远大。然而,他好像故意跟光明、美好这样的字眼作对似的。在清华专攻文学而肆意跷课,抵制斋务处的早餐点名制度,终于因记3次大过被开除。在美国读书时因同学说了句“中国人像猴子”,又愤而退学,什么学位也没拿到。在
安徽大学任教,由于校方将自己主持的“英文文学系”更名为“英文学系”,便发誓再也不教书了。
清华大学、"海归"、教授……若干耀眼的光环,只因诗人的一时任性而纷纷远去。就连“
中原地区约翰·济慈”的雅号,也被诗人鄙夷为诗坛的崇洋之风,再三表示“我只是东方的一只小鸟”,“只想闻泰岳嵩间的白鹤”。
一个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一下子捣得粉碎?为什么要脱离安适的环境,走上饥饿寒冷而又耻辱的道路?同时代的女作家
苏雪林曾发出这样的疑问。对此,朱湘自己的解释是"向失望宣战"。只是,宣战的结果是输得一塌糊涂。从
安徽大学离职后,向来清高的朱湘竟毫无生计,四处流浪。时人回忆,这位曾经穿着笔挺
西装、神情傲慢的大学教授,一度住在黑暗狭小的码头饭店里,低声下气地问人借钱。而他一个未满周岁的儿子,因为没有奶吃,哭了7天后活活饿死。
原因
徐志摩乘飞机触山而亡,朱湘投水自尽,
殷夫被枪决,20世纪上半叶,诗人多死于非命,让人扼腕叹息。《孤高的真情:朱湘书信集》一书,我们可以看到才子朱湘的人生轨迹和命运归宿。朱湘15岁时,考入
清华大学,人称“清华四子”之一,享有诗名。朱湘的处女诗集《夏天》在商务印行;第二本诗集《
草莽集》在
开明书店出版;第三本诗集《
石门集》,亦在商务出版。他生前有这3本薄薄的诗集问世,依女作家
苏雪林的说法,是诗人拿性命兑换来的。
回国前:
朱湘于1927年留学美国,1930年没有拿到学位就回国了。他在美国期间,给妻子刘霓君写了90封情书,每一封信都有编号。在这些情书中,他写谋生之艰辛,为钱所困的尴尬,更多的是如水的柔情,有日常生活的关照叮咛,夫妻间的体贴呵护。读之温暖。朱湘去世后,他的好友
罗念生将这一组情书编辑出版,名为《
海外寄霓君》。新文学史上有四大情书经典,是
鲁迅致
许广平的《
两地书》、
徐志摩致
陆小曼的《爱眉札记》、
沈从文致
张兆和的《湘竹书简》和朱湘致刘霓君的《海外寄霓君》。
回国后:
回国后,在
安徽大学教书,生活很不宽裕,因为安徽大学时常拖欠薪水,他和他的妻子在
安庆市所生的一个幼儿,未满周岁,就因为没有奶吃哭了七个昼夜,活活的饿死。这很像杜甫诗中描述自己生活的悲惨情景。贫贱夫妻百事哀,这严重影响了夫妻感情,婚姻已近崩溃。朱湘邀请好友到安徽大学任教,被校方拒绝。不知他是愤而辞职,还是校方解聘,他在安大也无立足之地了。
紧靠微薄的稿酬如何养家糊口,朱湘已经穷困潦倒,可是,他“生无媚骨”,不肯接受嗟来之食。自从他辞职后,被世俗诬为“神经病”。此时,夫妻也闹起了离婚。1933年12月5日,诗人在去南京的渡轮上跳江自杀。他的妻子刘霓君“只好靠缝纫和刺绣来维持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