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冰莹
代表作《女兵自传》
谢冰莹(1906年10月22日(农历九月五日)——2000年1月5日),原名谢鸣岗,字凤宝,出生于湖南省新化县谢铎山(今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她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女兵,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兵作家,曾任北平女师大、华北文学院教授。
1926年,谢冰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6期武汉分校女生部,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女兵成员。1927年5月,谢冰莹随军北伐,被编入“中央独立师”,配合卫戍武昌的叶挺部队和西征军南征西讨。行军过程中创作的《女兵日记》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10多种语言。1931-1937年间,谢冰莹两度赴日求学均未能修成正果,一次因组织抗日救国会被遣送回国,一次因爱国罪入狱,经柳亚子等极力营救方始获释回国。1974年,同丈夫贾伊箴定居旧金山。2000年1月5日,谢冰莹在旧金山病逝,享年93岁。
据不完全统计,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谢冰莹与冰心、苏雪林并称为“三棵常青树”、与丁玲、白薇誉为“女性作家三杰”,是二十世纪中国具有巨大影响的女作家之一。被誉为“女兵文学的祖母”“中国女性的精神之光”“湖南人的精神代表”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06年10月22日,谢冰莹出生在新化县一个举人家庭。父亲谢裔勋先后担任新化、武冈市等地的书院山长,后任新化县立中学校长30年,母亲刘喜贵也能识文断字。谢冰莹自小就和其他女孩子不一样,喜欢混在男孩子里面玩,崇拜《水浒传连环画》中的英雄好汉,极具叛逆性格,雅称“岗猛子”。5岁时,她便在父亲的教育下开始识字、读诗。8岁时,她开始读《唐诗三百首》《随园女弟子诗》《史记》等。11岁时,她进入村里的私塾读书,成为当地唯一的女学生,一年读完《女子国文》8本、《四字女经》1本,又偷学了半本《幼学琼林》和《论语》。可谢冰莹并不满足,她要求父母让其进入新化县县城的大同女校读书。强势且保守的母亲坚决不同意。经过一番抗争,谢冰莹如愿以偿进入大同女校。在大同女校,她开始阅读《少年杂志》《小朋友》等现代刊物,还接触到阿尔丰斯·都德的《最后一课》和莫泊桑的《二渔夫》等外国短篇小说集。
因大哥在益阳中学当校长的缘故,1918年母亲破例同意谢冰莹转入离家400多里的益阳信义女子中学读书。这是一所挪威人办的教会学校。谢冰莹不愿读学校规定必读的《新约》《旧约圣经》,也不愿唱教会的“赞美诗”。在“五七”国耻日,她组织同学在校内游行,高喊“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誓雪国耻”等口号,被学校“遣送”回家。1920年,谢冰莹在父亲陪同下,考取了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在新的环境里,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大量阅读莫泊桑爱弥尔·左拉列夫·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亚历山大·仲马等人的作品,这为她以后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这一时期,她的思想开始成熟,已有了自己明确的世界观。1922年,她用笔名“闲事”在长沙市大公报》上发表处女作《刹那的印象》,第一次向世人展示她的世界观。
革命经历
1926年,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招收女兵。谢冰莹的二哥从报上看到招生消息后,要她赶快报名。经过复试,谢冰莹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设在两湖书院的中央军事政治学校(黄埔军校)第6期武汉分校女生部,成为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批213名女兵中的一员。1927年5月,北伐军经过武汉时,女兵队奉命挑选出谢冰莹等20人组成宣传队,随军北伐,被编入“中央独立师”,配合卫戍武昌的叶挺部队和西征军南征西讨,迎击夏斗寅杨森叛军。
1927年军政学校女生队解散,谢冰莹先后入上海艺大、北平女师大学习。1931年9月,谢冰莹用创作所得稿费到日本神户留学,在轮船上获悉日军发动进攻我国东北地区九一八事变。她到达神户后立即转往东京,参加由1000多名中国留学生共同举行的“追悼东北死难同胞追悼会”,并加入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东京分盟。谢冰莹参加的悼亡抗议活动受到日本警察野蛮制止,双方发生冲突。年底,因与同学组织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谢冰莹被遣送回国。1935年5月,谢冰莹再赴大日本帝国,改名谢彬,入东京早稻田大学攻读西洋文学。1936年4月12日,伪满洲国皇帝溥仪到日本来朝拜,谢冰莹因明确表明不承认“满洲国”,不承认伪满皇帝,遭到日本警察逮捕,在监狱里关了3个多星期,还被施以酷刑。消息传到中原地区柳亚子于右任、邵力子一起签名,致电中国驻日大使许士英、留日学生监督周宪文,请他们营救。被保释出狱后,谢冰莹在日本朋友的帮助下潜逃回国。这段经历,她后来写进了《在日本狱中》一书,留下了永久的控诉。
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全国人民掀起抗日救亡运动浪潮。此时,因母故父病,谢冰莹悲伤过度以致重染沉,但她坚决“要去前线”“去参加抗日救亡斗争”。仅用4天时间就组织了“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湖南妇女战地服务团”分为4个组到五十九师、九十师野战医院帮助工作。1938年8月,谢冰莹为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杨济时大夫组织的战地服务团充当向导,先后在广济和黄梅工作。1939年春,谢冰莹参加“基督教负伤将士服务协会”的工作,开办前线救护人员训练班,设立“伤兵招待所”,为受伤战士服务。因在抗战宣传和战地服务方面的杰出贡献,1939年谢冰莹被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授予少将军衔。
写作经历
1927年随军北伐途中,她利用行军与作战的空隙,把自己在征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急就成章。为防丢失,她把写成的日记和“随意记”沿途寄给她尊敬的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主编孙伏园,请他代为保存。这些日记和“随意记”被孙伏园全部发表在武汉《中央日报》副刊上。接着,林语堂又将其译为英文,在该刊的英文版上发表。1928年,林语堂又将这些日记编成单行本出版,并作序。谢冰莹的《从军日记》,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成英、日、俄、法、德等10多种语言。生物学家、厦门大学教授汪德耀将其译成法文,于1930年初寄给诺贝尔奖得主、法国作家罗曼•罗兰,罗曼•罗兰将《从军日记》在法国出版。1930年8月初,著名的《小巴黎人日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了题为《参加中国革命军的一个女孩子》的评论文章。1932年1月28日,日军进攻上海闸北、吴淞镇。从日本大分工业高等专门学校回到上海的谢冰莹和周令飞茅盾、叶圣陶、郁达夫、丁玲等左派作家,在上海联合发表《上海文化界告世界书》,呼吁世界人民反对日本对中国的野蛮侵略。谢冰莹白天参加宝隆医院救护队到前线救护伤员,晚上写稿、主编周刊《妇女之光》。同时,她兼任《大公报》《救亡日报》记者,采写战地报道,激励全国军民坚决抗日。
1936年,谢冰莹在湖南休养期间,完成了《湖南的风土》《一个女兵的自传》两部书稿的写作。1938年4月,谢冰莹赴台儿庄前线。在此期间,她采访了李宗仁白崇禧、李品仙等诸多中国国民党将领和许多前线战士,撰写了关于台儿庄大捷的战地通讯、报告文学,鼓舞了全国军民抗战胜利的信心。1940年,谢冰莹来到西安区创办《黄河》月刊,继续为抗日救亡呐喊。1946年1943年3月,谢冰莹离开西安。1944年4月《黄河》杂志出至第5卷第4期停刊。1944年至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谢冰莹任教于成都制革学校。1946年秋应聘回到北平女师大中文系任教。同年8月11日、12日,北平市《世界日报》在头版显要位置,连载题为“谢冰莹谈抗战生活”专访报道。1948年3月在北平复刊《黄河》杂志,谢冰莹继续担任主编,同年8月出至复刊第6期终刊。此时,谢冰莹应台湾师范学院之聘,赴台任教。在执教期间,她仍保持着边教学边写作的状态,著述甚丰,著作多由台湾三民书局出版。1956年,谢冰莹因机缘巧合皈依佛门,法名慈莹。1957-1960年,赴马来西亚太平华联高中任教三年。1971年,在赴美探亲的船上不幸跌伤,右腿骨折。1972年从台湾师大退休。1974年,同丈夫贾伊箴定居旧金山。1979年底,在《世界日报》的“儿童世界”版开辟“贾奶奶信箱”专栏,与小朋友通讯,教他们读书写作和做人。
人物逝世
2000年1月5日,谢冰莹在美国旧金山病逝,享年93岁。
个人生活
三次逃婚
谢冰莹很小的时候,家里就给她订下了娃娃亲。1927年夏,谢冰莹回到新化县家中后,母亲强迫她出嫁。她连续逃了3次,又3次被抓回。受母亲逼迫,无奈之下的谢冰莹只得假意同意结婚。到了婆家,她同丈夫谈判,只作名义上的夫妻。不久,她假借去大同女校任教,从婆家逃出,并在长沙市找到名义上的丈夫,说服他登报解除婚姻。
初次真爱
1927年,在中央独立师特务连工作的黄埔第五期男同学、湖北青年符号,与同在中央独立师宣传队的谢冰莹因工作交往产生恋情。两人于武昌区结婚后流浪到上海,靠写作的稿费谋生。1930年,两人到了北平市,谢冰莹生下女儿,取名符冰,又名小号兵。为了一家三口的生活,符号到天津北方书店工作,不久因该书店是中共地下机关而被逮捕,符号被关进了天津第三监狱。谢冰莹决定离开北平,回到湖北武昌,打算奉养婆婆周庆余,抚养孩子,等符号一辈子。在生活陷入绝境的情况下,谢冰莹无奈将孩子留给婆婆,只身一人去了上海。符号在天津市受了五年牢狱之灾后,回到武昌母亲、妹妹、女儿的身边。这时的谢冰莹,忙着写作、学习和编刊物。当她于1940年在西安区编《黄河》文艺月刊时,与贾伊箴教授结合,符号在湖北有女儿和母亲做主,和王桂叶成婚。至此,谢冰莹和符号的婚姻画上了句号。
终身伴侣
1940年,谢冰莹在西安主编《黄河》月刊时,与毕业于燕京大学的贾伊箴先生结婚。1948年,谢冰莹受邀去台湾师范学院担任中文系教授,贾伊箴随同前往。1974年,从台湾师范学院退休后,同丈夫贾伊箴定居旧金山。谢冰莹和贾伊箴共生有两男一女,都在美国工作,大儿子贾文辉是经济学博士;二儿子贾文湘是化学工程师;小女儿贾文蓉是音乐博士,在大学教书。1988年7月贾伊箴病逝。
主要作品
据不完全统计,谢冰莹一生出版的小说、散文、游记、书信等著作达80余种、近400部、2000多万字。
书籍作品
资料来源:
人物评价
南社元老柳亚子曾为其题诗题词:“谢家弱女胜奇男,一记从军胆气寒。谁遣寰中棋局换,哀时庾信满江南。”“绝技擅红妆,短笔长枪,文儒武侠一身当。青史人才都碌碌,伏蔡秦梁。旧梦断湖湘,折翅难翔;中原依旧战争场!雌伏雄飞应有日,莫温漫悲凉。”
《北京青年报》评:《一个女兵的自传》这一作品,来源于谢冰莹的真实生活,作者出色地运用细节描写与心理刻画的手法,将一位追求“思想解放”与“生活独立”的女性,活生生地带到了读者面前。
中共长江局机关报《新华日报》评价说:“冰莹女士的《从军日记》记北伐参战经过,曾得到广大读者的赞誉。‘八一三’以来,冰莹女士又参加到抗日前线,将其战场生活,写成《新从军日记》一册,都十万余言,并附战地图片多幅。在本书中可以见到中国新女性活跃的姿态,可以见到前方将士在枪林弹雨中与敌人肉搏的情形。”
《湖南作家网》评:谢冰莹的文学成就主要体现在纪实文学与散文方面,以直露地抒发自身感受著称。最大特点就是真实地反映时代,真挚地表达感情,绝不粉饰雕琢,绝不矫揉造作,一切自然流露,就象她展现在人前的印象一样,人之本色即文之本色。
后世纪念
谢冰莹故居
“谢冰莹故居”位于“世界锑都”湖南省冷水江市铎山镇龙潭村,2011年1月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已进入国务院第七批“国保”单位候选名单,是娄底市唯一的涉侨与涉台文化旅游资源。谢冰莹故居分为新栋“守园”和旧栋“花灼堂”两部分。“守园”是谢冰莹四次逃婚前的住所,整体基本完好,屋内精美的雕窗和彩绘的飞檐都极具湘中民俗特色。“花灼堂”是谢冰莹的出生地。
参考资料
文儒武侠一身当.湖南作家网.2024-03-27
穿越世纪的彩虹.娄底日报.2024-03-27
谢冰莹.豆瓣读书.2024-03-27
谢冰莹:中国第一女兵作家.西安党史网.2024-03-27
谢冰莹故居.冷水江市人民政府.2024-01-08
女兵作家谢冰莹.搜狐网.2024-03-27
淞沪抗战史料丛书(第十辑).豆瓣读书.2024-03-27
良友文学丛书.豆瓣读书.2024-03-27
新译四书读本.豆瓣读书.2024-03-27
谢冰莹文集.豆瓣读书.2024-03-27
谢冰莹散文(上下集).豆瓣读书.2024-03-27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革命经历
写作经历
人物逝世
个人生活
三次逃婚
初次真爱
终身伴侣
主要作品
书籍作品
人物评价
后世纪念
谢冰莹故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