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侍桁(1908年3月2日-1987年),原名韩云浦,天津人,中国现代文学评论家、翻译家。早年毕业于天津
东亚同文书院,曾留学日本
庆应义塾大学。1929年回国后,参加左联,历任
中山大学、上海中国公学教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战地记者,文风书局、国际文化服务社总编辑,上海编译所所员。笔名侍桁、东声、索夫等。著有《中国文学评论集》《参差集》《浅见集》等论著,译著包括《红字》《虎皮骑士》《
卡斯特桥市长》《
妇女乐园》《英雄园》等。
人物经历
1930年参加“左联”,次年执教
于广东中山大学,任教授。1934年起任中山文化教育馆特约编译,1937年后任中央通讯社特约战地记者和该社总编辑室编审。30年代曾写作大量的文艺批评文章,辑有《
文学评论集》、《参差集》、《浅见集》。在批评作家作品和讨论“大众文艺”、“第三种人”等问题时,与某些
左派文学工作者展开论争。重要译著有
丹麦批评家勃兰兑斯的《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
1942年任重庆文风书局总编。1944年创办国际文化服务社。
解放后任齐鲁大学教授,以后先后在上海编译所,
上海译文出版社工作,专门从事文学翻译。
著作书目
胭脂(散文集)1933,新中国
文学评论集 1934,现代
小文章(理论、杂文合集)1934,良友
参差集(论文集)1939,良友
浅见集(论文集)1939,中华
翻译书目
近代
日本文艺论集(论文集)日本
小泉八云等著,1929,北新
西洋文艺论集 1929,北新
现代日本小说(短篇小说集)1929,上海春潮书局
铁甲列车(长篇小说)
苏联符舍伏洛特·伊凡诺夫著,1932,神州
文学的畸人(论文)日本小泉八云讲演,1934,商务
塔拉斯布尔巴(中篇小说)俄国郭歌尔著,1934,商务
两个伊凡的故事(中篇小说)俄过郭歌尔著,1934,商务
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1—4册,理论)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1935—1937,商务
红字(长篇小说)美国
纳撒尼尔·霍桑著,1940,重庆文风书局
哥隆克人(长篇小说)
俄罗斯列·托尔斯泰著,1943,重庆文艺奖助金管理委员会出版部
虎皮武士(史诗)俄国路斯塔威里著,与北芒合译,1944,重庆文风书局
战争的插曲(短篇小说集)
土耳其S·亚果等著,1944,商务
拜伦评传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1948,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海涅评传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1948,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俄罗斯人剪影(短篇小说集)
苏联马克西姆·高尔基著,1949,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哈吉·慕拉(中篇小说)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50,平明
法国作家评传 丹麦乔治·勃兰兑斯著,1951,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赌徒(长篇小说)
俄罗斯陀思妥夫斯基著,1951,文光
莫斯科的黎明(话剧)苏联凡·苏洛夫著,1951,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巨浪(长篇小说)苏联
伊利亚·爱伦堡著,与千羽合译,1952,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
家庭的幸福(中篇小说集)俄国列·托尔斯泰著,1955,泥土社
卡斯特桥市长(长篇小说)
英国托玛斯·哈代著,与淑勤合译,1955,上海出版公司
妇女乐园(长篇小说)
法国爱弥尔·左拉著,1959,上海文艺
英雄国(上下册,史诗)芬兰伦洛特整理,1962,上海文艺
你往何处去(长篇小说)波兰
亨利克·显克维支著,1980,上海文艺
雪国(长篇小说)
日本川端康成著,1981,
上海市译文
韩侍桁,曾留日,也是三十年代具有独立思想的人。他在所著《
胭脂》自序中说:“我时时刻刻在要求着使用自己的笔,写出自己的所想,自己的所见,自己的感觉;于是在脑中,我不断地建筑过蜃楼,然而面对着生活的狞恶的面像,这些蜃楼,马上就瓦解了。”可见韩侍桁是一个不为那所谓时代潮流所左右,而一心要说自己的话的人物,在现代是很难得,是一个为批评而批评的作家。
侍桁。其实,学过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读者对他的名字并不陌生。韩侍桁是三十年代著名作家和评论家,所谓的“第三种人”。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渊源颇深,只有具备很高的中国古典文学修养,也才能准确而传神地传达出像
川端康成原作优美的精髓。三十年代的中国现代作家,如韩侍桁先生,不仅学贯中西,而且本身就具有很高的创作功力,相信读过的人自有公论。
《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
原著 丹麦 勃兰兑斯
他宣言:祖国的文学是死了的,或几乎死了,它是太矫作了,太远于人生了。文学必须直接有关于人生,且解释人生的问题。文学必须是熊熊的思想与社会实际情况的自由无谓的代表。文学必须“表现出一切问题以供辩论。”
从1936年起,韩侍桁所译的《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由商务印刷馆陆续出版了前四卷(1936年推出第1,2卷,1937年和1939年又分别推出第3,4卷)。该书的第5.6卷却未能印成。抗战胜利后,韩侍桁从后几卷中抽出部分章节,分别辑成《拜伦评传》,《法国作家评传》和《海涅评传》,由国际文化服务社于1948年至1953年陆续出版。至此,
沈泽民当年的殷切期盼终于得以实现,勃兰兑斯的著作不仅为中国读者广泛了解,也成为“五四”以来唯一较为完整地译成中文的西方文学史著作。由此也可理解,韩侍桁的译本一经问世,就受到读者界的普遍关注。
如上所述,勃兰兑斯及其《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在现代中国的译介和接受并非偶然,而是因为他的著作满足了中国文学批评的期待视野。或者可以这样说,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的主导倾向是激进主义的,历史主义的,同时也是“拿来”主义的。因此,中国批评家也就特别激赏勃兰兑斯的激进立场,认同他的历史主义研究方法,对他取法西欧文学以唤醒本国作家的做法也能产生深切地理解与共鸣。不仅如此,现代批评家对勃兰兑斯的评价和翻译也是相当及时的。
在韩侍桁看来,《十九世纪文学之主潮》具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它把初期的民主主义的精神输进到文艺园地里来,并以此为衡量文艺价值的标准;其次,它不把批评作成学究的说教,而造成为有机的活的艺术。”
韩侍桁同志追悼会在上海举行
林巳
【摘要】:正 著名作家、翻译家韩侍桁同志追悼会1987年5月21日在上海龙华的殡仪馆举行。韩侍桁同志生前是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名誉理事,因长期患病医治无效,5月9日下午9时在上海中山医院逝世,终年79岁。
阳翰笙、巴金、
臧克家、
端木蕻良、
侯外庐、陈原、
陈沂、
王元化、
施蛰存、
吴朗西、
蒯斯曛、
陆晶清、
赵家璧、
赵清阁、
朱雯、
贾植芳、
草婴等送了花圈。中国作家协会上海分会、中国翻译工作者协会、
上海翻译家协会、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上海鲁迅纪念馆也送了花圈。
黄源、
陈学昭、高光和
北京鲁迅博物馆等发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