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春芳(1927年7月14日-2016年8月14日),女,
汉族,原名毕雅珍,
浙江省县人,
越剧表演艺术家,工
小生,毕派创始人,第三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
1940年,毕春芳进入上海鸿兴舞台科班学艺,拜男班艺人
李桂芳为师。1943年满师后,先后与邢竹琴、徐天红、王文娟、裘爱花、金艳芳等搭班。1946年参加徐天红组织的天红剧团,次年参加东山越艺社,与范瑞娟、傅全香合作。1948年参加袁雪芬领导的雪声剧团,参演了《珊瑚引》《梁祝恋史》等作品。1949年再度进东山越艺社唱二肩小生,1951年加入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长期合作。1958年2月,她与戚雅仙合演了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
1966年“文革”开始,毕春芳被下放到崇明县区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春,她被分配到上海延安豆制品厂当工人。1978年,文化局下了调令,毕春芳重返舞台。1980年,毕春芳和
戚雅仙一起重建静安越剧团,两人再度合作,除恢复演出一些优秀传统戏外,还进行了艺术革新,先后在《光绪皇帝》《
卖油郎》和阿拉伯神话《天方夜谭》等剧目中,塑造了光绪皇帝、卖油郎、格洛梅王子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自1983年起,毕春芳先后9次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1986年,毕春芳举办了《毕春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纪念演出。次年,毕春芳退休。1995年11月,在北京举行的“第五届中国唱片
金唱片奖”授奖大会上,她获得了“金唱片”奖。2016年8月14日,毕春芳因骨折并发症于
上海市去世,享年90岁。
毕春芳发声清脆而富有弹性,
音域较宽,中音厚实,运腔圆润,吐字清晰,旋律新颖,轻快流畅,柔刚兼具,其做功飘逸潇洒,松弛自然。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范瑞娟学习,后又吸收了尹桂芳的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唱腔形成独特风格,被公认为“毕派”,代表作品有《白蛇传》《玉堂春》《三笑》等。毕春芳的弟子不下数十人,著名的毕派传人包括杨文蔚、丁莲芳、毕继芳等。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7年7月14日,毕春芳出生于浙江省县东乡横石桥毕家村(今江东区东郊乡仇毕村),原名毕雅珍,1940年入鸿兴舞台学戏,拜男班艺人李桂芳为师,师傅给她取了艺名“春芳”。
演艺经历
崭露头角
毕春芳进鸿兴舞台科班学戏六个月后,就上台实验演出。师傅为她排定的剧目是《盘夫》,扮演曾荣,这是她第一次登台,与她合作的是罗佩琴。六个月串红台后,师傅便带毕春芳等人到杭、嘉、湖一带演出。1943年满师后,先后与
邢竹琴、
徐天红、
王文娟、
裘爱花、
金艳芳等搭戏演出。1946年参加徐天红组织的天红剧团,次年参加东山越艺社,与
范瑞娟、
傅全香合作。1948年间参加
袁雪芬领导的雪声剧团,参加演出了《
珊瑚引》《梁祝恋史》等。1949年再度进东山越艺社唱二肩
小生,与范瑞娟傅全香合作。
稳步发展
1950年,毕春芳受北京的邀请去首都演出,还进了中南海怀仁堂。那次演出的剧目是《梁山伯与祝英台》,范瑞娟演后梁山伯,她演前梁山伯,毛主席、周总理等许多中央首长都去看她的戏。1951年起,在上海合作越剧团与
戚雅仙长期合作。她进“合作”第一部戏是《彩虹万里》,由
红枫编剧,是写明末杨娥与张小武卫家保国与吴三桂卖国求荣的故事。毕春芳前演张小武,后扮
吴三桂,一饰两角,该作品获得上海市1951年春节戏曲竞赛演出
一等奖。接着,她又排演了《
龙凤花烛》,毕春芳演出时,由金凤重新导演,改为清装,客满了三个多月。
从1951年下半年起,毕春芳等演出的场子移至金都大戏院(
公私合营后改名
瑞金剧场)演出。她塑造了《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白蛇传》中的许仙、《玉堂春》中的王金龙、《三笑》中的唐伯虎等人物形象。1956年,毕春芳和
戚雅仙带着《
琵琶记》《郑成功》《王老虎抢亲》,第一次到北京演出,受到观众的欢迎。毕春芳还演了不少历史剧,如《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等。1958年2月,她与戚雅仙合作,上演了古装喜剧《王老虎抢亲》,轰动了上海滩。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毕春芳演出的黄金时代。1961年和1964年,合作越剧团两次来宁波天然舞台演出,轰动一时。有戏迷为了一睹毕春芳风采,在天然舞台门口熬夜排队。
文革停演
1966年“文革”开始,当年9月,合作越剧团被停演“砸烂”,剧团遭停演前的最后一天,毕春芳等还在瑞金剧场演出革命现代戏《沙家浜》,随后她被赶下舞台下放到
崇明区县区设“五·七”干校劳动。1972年春,毕春芳结束了长达5年之久的崇明五七干校劳动生活,她被分配到上海延安豆制品厂当工人。
重返舞台
1978年,文化局下了调令,毕春芳重返舞台。同年9月,经一段时间筹划,剧团终于在瑞金剧场作复出后第场公演,毕春芳仍与
戚雅仙搭档演出《梁祝·楼台会》。毕春芳等的演出,不但受到
上海市观众欢迎,在
浙江省一带演出时,曾经出现凭户口簿买票的情况。剧团重建后第一部新戏是由
红枫编剧的《光绪皇帝》,也是毕春芳“文革”后塑造的第一个艺术形象。复出后,重新改编了传统戏《卖油郎》,现代戏《红色医生》《阿里巴巴》,阿拉伯
神话剧《天方夜谭》等。
重建剧团
1980年初,毕春芳与戚雅仙等重建静安越剧团,除恢复演出一些优秀传统戏外,更立志创新,并热心扶植戚派新秀
朱祝芬。1983年,毕春芳为了演唱《
卖油郎》中
秦钟,她与戏曲音乐家连波合作,吸取了花鼓戏曲调中某些旋律,并注意发挥毕派艺术特色。
交流与传承
从1983年开始,毕春芳相继赴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9次,1986年春,在各方面的支持下,毕春芳举办了《毕春芳舞台生活五十年》的纪念演出。为了展示毕派艺术的特色,她演了4个
折子戏:《赠塔》饰方卿;《书房会》饰徐文秀;《盘夫》饰曾荣;《认子》饰徐史宰。同年,
江苏电视台为毕春芳拍摄了3集《春华秋实皆芳菲》电视艺术片。该片不仅在全国各地播放,而且还在国外发行,得到了好评。1987年,毕春芳退休,退休后仍潜心为艺。1989年又随中国越剧出访团到
美国访问演出。这些活动,不仅使
香港特别行政区和美国的广大
越剧观众得到了满足,也将“毕派”艺术传播,更给予了她学习、交流和开眼界的机会。
毕春芳的弟子不下数十人,除
上海市之外,
江西省、南京、
镇江市、
厦门市、
浙江省的尤多,还有远在美国、
日本、香港的。毕春芳退休后,为了“毕派”艺术的接班人,她不辞辛苦,到处奔波,教授技艺、声腔,观看演出、排练。2016年7月13日、14日,毕春芳的学生后辈在逸夫舞台举行“‘春华秋实满庭芳’越剧毕派艺术专场演出”,为她贺寿。
去世
2016年7月,毕春芳在生日过后不慎
骨折,住院后罹患并发症,8月12日进入重症病房。8月14日上午8点25分左右去世。
个人生活
家庭出身
毕春芳的父亲是海员,经常在
上海市落脚,之后全家便搬到上海定居。毕雅珍(毕春芳)从小爱唱戏。母亲叫她去买酱油,店堂里正在播放
越剧,她待听完,买了酱油回到家,母亲早已等不及将菜烧好了。为此,她常遭母亲训斥。
婚姻生活
1952年,毕春芳为了剧团排现代戏《千军万马》到上海崇信纱广去体验生活,和吴佩承两人相识后相爱。1955年8月,毕春芳和吴佩承在
锦江饭店举行婚礼,成为终身伴侣。育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吴越从小喜爱美术,对油画尤感兴趣,中学时期就发表和出版了许多作品。肄业后,去
加拿大深造,在外国某大公司任职。小儿子吴春,大学毕业后也赴
日本和加拿大求学、工作。
健康状况
2016年7月,毕春芳不慎骨折,住院后罹患并发症,8月12日进入重症病房。8月14日,在徐汇中心医院去世。
技艺传承
毕派的传人有杨文蔚、丁莲芳、董蓓芬、毕继芳、张镇英、徐文芳、丁素芬、丁小娃、
杨童华、
孙建红等。
杨文蔚,1942年生,江苏吴县人,
越剧二级演员,
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代表剧目有《血手印》《林冲》等。
丁小娃,毕派
小生,12岁登台,14岁入梨园行学艺,从嵊州艺校毕业后回到家乡的乐清越剧团。25岁时,师从毕春芳,作为引进人才进入静安越剧团。
主要作品
传统剧目
参考资料:
现代剧目
参考资料:
艺术特色
毕春芳发声清脆而富有弹性,音域较宽,中音厚实,运腔圆润,吐字清晰,旋律新颖,轻快流畅,柔刚兼具。其做功飘逸潇洒,松弛自然,她在唱腔和表演上向
范瑞娟学习,后又吸收了
尹桂芳的某些特点,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唱腔形成独自的风格,被公认为“毕派”。
唱腔
毕春芳唱腔明朗豪放,流畅自如,具有粗犷的男性特点。她的唱腔中常出现一种切分符点音型,因此行腔棱角分明,音调富有弹性。她咬字有力,字音清晰,并强调重音处理。她能运用多种方法塑造不同人物形象,使唱腔呈现不同色彩。比如在《
龙凤花烛》中,她一人饰演两个角色:前半场是体弱多病的施文宗,唱腔低回抑郁,暗淡深沉;后半场是才华出众的书生鲁玉亭,唱腔以明朗纯朴、流畅洒脱为主,尤其是“读信”这段【尺调腔·中板】转【清板】,唱得情深意切,委婉动人。
毕春芳擅长演唱(四工腔),她的(四工腔)既具有浓郁的老调风味,又具有创新特色。如她在1964年现代剧《红色医生》中演唱“启发牧民”的(四工腔)唱段中,在唱腔上做了精心的设计。从“红日绿树山花开,风吹草低羊成海”等前三句唱腔中,借鉴了(
杭剧)的唱腔音调,第四句运用了(四工)老调中的一句大转腔;从“牛羊涌、
稞麦堆”开始,唱腔转为节奏紧凑的(连板),最后,在“老人们琴声悠悠欢曲弹”这句唱腔中,吸收运用了藏族音乐曲调,使唱腔宽广、流畅、豪放,把整段唱腔的情绪推向高潮。
毕春芳擅长以大段的慢板唱腔,通过细致的唱法处理来抒发人物内心情感,其(尺调腔·慢板)细腻柔情,缠绵哀怨,富有艺术感染力。如她在《白蛇传·合钵》中的“娘子是真情真意恩德厚”唱段,是许仙听了白娘娘一番真情倾诉后,由衷而发的愧疚之情的表白。毕春芳根据唱词中运用的数个上下两句对比性较强的特点,在唱腔旋律、音调高低、润腔唱法上,予以多种变化和对比,如开始二句“娘子是真情真意恩德厚,我却是薄情薄义来辜负”,前句音调高昂明亮,字音坚实,后句曲调低沉,晦暗略带羞悔。通过这两句唱腔的一扬一抑,形象地渲染了许仙自我忏悔的痛苦心情。又如最后随着人物悔恨心理的逐步加深,在“许仙是不分善恶祸自招,许仙是悔不尽来恨不休”二句唱中,在“许”字上,加了五度下滑的音调润腔,以加重字调,来表示许仙对自己的深恶痛绝。而在上句“不分善恶”四个字和下句的“悔不尽来”四个字上,腔句扩展延伸,音调富有力度的逐渐下沉,在“恨不休”三个字的甩腔上音调连续级进下行,犹如深沉哀叹,表达了许仙此恨绵绵无绝期的心理。这个甩腔是毕派唱腔的典型甩腔。这段唱的整个唱段感情真挚,激情充沛,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毕春芳在创腔时,根据塑造人物需要常吸收
越剧其他流派、
行当和兄弟剧种的音调融化在自己的唱腔中,使唱腔生动活泼,富有新意。如《三笑·点秋香》中的起腔“秋香姐姐呀”,吸收的是传统名剧《盘夫》中且角
严兰贞的起腔“
秀才啊”的音调略加变化,使
唐伯虎潇洒飘逸的形象更为鲜明。《
玉堂春》“孤身独栖关王庙”中的“大雪纷飞……”吸收了
江南曲艺苏州弹词的某些因素,呈现出凄切苍凉的气氛。《光绪皇帝》中借鉴了
黄梅戏的音调,《血手印·法场祭夫》中借鉴了
京剧的曲调成分。这种吸收、借鉴拓展了毕派本身的表现力,使其呈现出更丰富的色彩。
表演
在《卖油郎》中,她塑造的是一位的卖油郎秦钟的形象,性格善良质朴、厚道诚实,唱腔在酒脱飘逸中含有畅快悠扬的韵味,如“耳听得四更响”这一唱段,用《尺调腔·男调板》,表现了秦钟憨厚的性格。毕春芳尤其擅长表现喜剧人物,善于在唱腔中运用夸张多变的唱法处理,使曲调活泼、轻松、诙谐,妙趣横生。这是毕春芳唱腔的独到之处。这种风格在
越剧中不多见。如她在《王老虎抢亲·戏豹》和《三笑·点秋香》等唱段中,就是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获得了极佳的艺术效果。“点秋香”中的“相爷堂内把话传”这段《四工腔》爽朗流畅,唱中夹白,许多业余爱好者经常演唱。
所获荣誉
个人荣誉
参考资料:
作品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纪念
2021年7月14日,“春韵芬芳”——纪念越剧表演艺术家毕春芳先生公益演艺专场在
鄞州区云龙镇云龙村文化礼堂举行。戚毕越剧艺术“非遗”传人代表、
戚雅仙之女
傅幸文,毕派传承人
丁小蛙到现场参加活动。国家一级演员
孙建红和
王杭娟演唱了选段《梁祝·楼台会》,特邀嘉宾
宁波市的
张小君、
凌惠琴演唱了《三笑·点秋香》,毕派第三代传人、宁波小百花
越剧演员、静爱越剧团的演员们也表演了毕派、戚派的经典曲目《血手印·花园会》《王老虎抢亲·寄闺》《玉堂春·关庙重会》等。现场有1500多名从
江浙沪赶来的戏迷和云龙村民。
2022年7月14日,以毕春芳名字命名的毕春芳艺术馆在她的老家
鄞州区东郊街道仇毕社区落成开馆。当晚,毕春芳的儿子吴越、学生
丁小蛙,
戚雅仙的女儿
傅幸文及众多文艺界友人聚首
宁波市,用一场毕派演唱会庆祝艺术馆的开馆,并纪念这位艺术家。艺术馆内展示着毕春芳的生平介绍、剧照、节目单、获奖证书等,并提供毕派剧目和唱段聆赏,还配套建了戏曲排练厅、室内小剧场、讲堂和演员化妆室等空间。这也是宁波市首个越剧名家纪念馆。
人物评价
毕老师是一个特别谦虚,特别忍让,内心很平和的人。她自称自己是安乐王,是床下的鹞子,她把自己的心态放得很低。所以每次开会的时候请她去发言或是领奖,她都说,这些是过去的荣誉。安乐王嘛,她就是把戏演好。(戏曲资深导演汪灏 评)
在生活中就很幽默、乐天的毕春芳,把这种性格带进了她的表演中,先后塑造了《
梁祝》中的
梁山伯、《
王老虎抢亲》中的周文宾、《
白蛇传》中的
许仙、《三笑》中的唐伯虎等经典形象。
戚雅仙的先生、编剧
傅骏曾经给她总结过一个“三轻”的特点:擅演轻喜剧;唱腔轻快流畅;表演轻松自如。(钱江晚报 评)
毕春芳打破了这种对于
越剧小生的刻板期待。在与
花旦戚派创始人戚雅仙半个世纪珠联璧合的合作演出中,逐渐形成的毕派以其轻快流畅的唱腔和略带夸张、擅演轻喜剧的表演风格征服了几乎所有的越剧爱好者。《王老虎抢亲》里,毕春芳扮演的周文宾,老实中又透着一丝狡黠的表演,让周文宾层层设套逼得王妹妹吐露
爱意终于私订终身让王老虎赔了夫人又折兵的智慧极具说服力。还有《三笑》里的唐解元,四大才子中的两位都让她演活了,那轻微耸肩、蹦蹦跳跳的台步,步步都踏在了越迷心里的痒痒肉上。(北京青年报 评)
毕春芳擅长演喜剧,她发声清脆且富有弹性,音域较宽,善于唱法的变化来塑造人物形象,她吸收了范派和尹派的唱腔精华,袁派的表演技巧,融会贯通自成一格。她的唱腔特色有下行小滑腔的弹性唱法和别出心裁的创立了毕派独特的唱腔艺术。(浙江人民政府 评)
人物轶事
戚毕情缘
1950年,同为23岁的毕春芳与
戚雅仙携手创建了合作越剧团。在越剧界,戚毕组合被称为“解放牌”,她们台上是夫妻,台下是姐妹。从25岁开始,她们两人合作了半个多世纪,两家人逢年过节都会聚在一起。戚雅仙的女儿傅幸文出生之前,两家人在陕西北路住在上下楼。从傅幸文爱上越剧之后,毕春芳也是傅幸文的半个老师、半个妈妈。毕春芳的两个儿子都管戚雅仙叫继娘,因为毕春芳的大儿子过继给戚雅仙。戚雅仙过世后,每一次纪念演出,毕春芳都会出席,而且很支持傅幸文办这些活动。
舞台过寿
2016年7月14日是毕春芳90岁生日,13日、14日学生后辈在逸夫舞台举行“‘春华秋实满庭芳’
越剧毕派艺术专场演出”,为她贺寿。13日晚上,家人开始为毕春芳化妆,准备逸夫舞台登台。毕春芳的头发三分之一白了,头顶向后的头发三分之二还是灰黑色。但她坚持戴发套,要把最好的印象留给观众。按照节目流程,毕春芳压轴登场,不需要掐点赶到逸夫舞台。但她还是吩咐家人,准备好了,尽快出门。专场演出中,很多学生后辈为毕春芳贺寿,从外地和国外来的学生后辈,毕春芳总能第一时间叫出对方的名字。
毕春芳的丈夫吴佩承拄着拐杖,也来逸夫舞台祝她生日快乐。毕春芳在一旁养神,吴佩承翻看戏迷送来的老节目册。几十年前的节目册,封面色彩变得模糊,遮住剧名,吴佩承还是能说出是毕春芳演的什么戏。专场演出最后,毕春芳脱稿讲话,还哼唱了两句戏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