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卷外事 第十五卷经济综述 第二十七卷房地产
目录
凡例 总述 大事记1
大事记2 第一卷建置沿革 第二卷自然环境
第三卷人口 第四卷中国共产党 第五卷政府(上)
第六卷政府(下)第七卷人大、政协、代议机构 第八卷党派群体
第九卷公安司法 第十卷军事 第十一卷劳动人事
第十二卷外事 第十三卷侨务、港澳台事务 第十四卷民族、宗教
第十五卷经济综述 第十六卷综合经济管理 第十七卷工业(上)
第十八卷工业(下)第十九卷商业服务业 第二十卷旅游
第二十一卷对外贸易、经济合作 第二十二卷农业 第二十三卷水利
第二十四卷财政、税务 第二十五卷金融 第二十六卷城市建设
第二十七卷房地产 第二十八卷
交通运输(上)第二十九卷交通运输(下)
第三十卷邮电 第三十一卷浦东开发开放 第三十二卷开发区
第三十三卷科学技术 第三十四卷哲学、社会科学 第三十五卷教育
第三十六卷卫生 第三十七卷体育 第三十八卷文化艺术(上)
第三十九卷文化艺术(下)第四十卷方言 第四十一卷报业、通讯、出版、广播、电视
第四十二卷图书馆、文博、档案 第四十三卷社会生活 第四十四卷人物
第四十五卷专记 第四十六卷特记 后记
编写、审定人员名单
总述
上海市地处东经120度52分至122度16分,北纬30度42分至31度48分,位于
太平洋西岸,
亚洲大陆东沿,中国南北海岸线的中心点,
长江和
钱塘江入海汇合处。北界长江,东濒
东海,南临
杭州湾,西接
江苏省和
浙江省两省。上海以其地理上的优越位置,和休养生息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的代代耕耘,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从
吴淞江下游的一个渔村,发展成为国际性的大都市。
今上海地区春秋战国时期属
吴越之地。
秦始皇统一后,确立郡县制,
上海市地区出现县级行政建置。唐天宝十载(751年),析
嘉兴市东境、
海盐北境、
昆山市南境之地置华亭县。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
华亭县升为华亭府,翌年改为
松江府。至
清代,松江府辖有
松江区、娄、上海、
青浦区、
金山区、
奉贤区、
南汇区等7县和川沙厅。吴淞江以北于
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初九(1218年1月7日)设
嘉定区,后又析出宝山县。长江口的沙洲于
五代十国初(907年左右)置崇明镇,元至元十四年升为
崇明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为崇明县。南宋
景定末年至
咸淳初建上海镇,镇因黄浦江西的上海浦得名。元至元二十八年,经元朝廷批准,至元二十九年正式分设
上海县,辖
华亭县东北、
黄浦江东西两岸的高昌、长人、北亭、海隅、新江等5乡,为
松江府属县。1927年设为上海特别市,1930年改称
上海市。1949年5月27日,
上海战役。全市划分为
黄浦区、老闸、新成、
静安区、江宁、
普陀区、邑庙、蓬莱等20个市区和新市、
江湾镇、
吴淞镇、
大场镇等10个郊区。50年代,上海的行政区划几经调整。1964年5月,撤销
闵行区,上海市辖有黄浦、
南市区、
卢湾区、
徐汇区、
长宁区、静安、普陀、
闸北区、
虹口区、
杨浦区10个市区,以及上海、
嘉定区、
宝山区、
川沙县、
奉贤区、
南汇区、
松江区、
金山区、
青浦区、
崇明区10个郊县。1980年设立
吴淞区。1982年恢复闵行区。1988年撤销宝山县和吴淞区,设立宝山区。1992年撤销
上海县和原闵行区,设立闵行区;同年9月,以川沙县全境、原上海县
三林镇和
黄浦江、南市、杨浦3个区的
浦东新区部分,设立浦东新区。10月嘉定县撤县建区。1995年,
上海市辖有浦东新区、徐汇、长宁、
普陀区、闸北、虹口、杨浦、
黄浦区、
南市区、
卢湾区、
静安区、宝山、
闵行区、
嘉定区等14个区,南汇、
奉贤区、
松江区、
金山区、
青浦区、
崇明区等6个县。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上海以港兴商,以商兴市,至唐宋逐渐成为繁荣的港口。明清两代经济发达,有“衣被天下”、“江南之通津,东南之都会”的称誉。19世纪中后期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发展成为
中原地区外贸、金融、工业和文化中心。解放后成为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和工业基地,教科文卫中心之一。
改革开放以后,
上海市的经济迅速发展,确立“一个龙头、三个中心”(以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的目标,建设
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国际大都市。
一
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上海地区历史悠久,境内至少有20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属
马家浜遗址、泽文化类型的青浦崧泽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上海先民采集植物籽实,猎取野生禽畜,捕捉鱼虾,进而以石器、动物骨角为工具,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公元前2500年左右,上海地区进入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男女劳动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陶器制作从使用慢轮进展到快轮,已出现原始手工纺织技术。
公元前8世纪前后,
上海市地区社会经济进入新阶段。夏禹治水,“三江既入,震泽底定”,为农业开发提供保障。人们创造出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特有的称作“�”的农耕方法,并推广江南。手工业生产,除传统的制陶、酿酒外,开始发展产盐业。行政区划,
秦汉,分属由拳、
海盐等县。
魏晋南北朝时期,上海地区海岸线离开冈身向东推进。大批中原人口避乱南迁,栖居地广人稀的上海地区,充当世族豪强的农奴性质的佃客、部曲。
陆姓等望门大族,“童仆成军,闭门为市,牛羊掩原隰,田池布千里”,富甲一地。
晋朝年间,佛教传入
上海市,至
南梁蔚为大观。梁天监年间,上海地区建有菩提、方泰、护国、云翔、昆福、吴兴诸寺。
到
唐朝,上海地区区域主要分辖于今江、浙嘉兴、海盐、
昆山市等县。至8世纪,今上海地区大部分涨露成陆。
开元元年(713年),为防海涌,西起
海盐、东至
吴淞江南岸,沿
杭州湾长130余里海岸线兴筑捍海长堤捍海塘。
天宝十载(751年),割昆山县南境、
秀州东境、
海盐县北境设
华亭县,为上海地区的第一个独立县级行政建置,范围相当于今吴淞江以南的
上海市地域,县治在今松江县城附近。筑捍海塘、设华亭县,成为上海地区相对独立发展的重要标志。
唐宋时期,上海地区农业仍以粮食生产为主,疏浚河道、修建圩田成为粮食生产重要保障。
吴越时期,西部设都水营使和撩浅军,专事疏浚吴淞江及治理
淀山湖上下水道。所浚河道多建闸门、堤堰及配套灌溉沟渠。所筑圩田,因地势高底筑不同岸,每一大圩分若干小圩,圩内外大小排灌水道相连,形成圩田水利网络。低洼、河网地区,大量湖沼、苇地开垦成田。农作物产量大为提高,宋代西部肥沃圩田亩产稻谷已达500~600斤。
北宋年间,传入北方豆、麦,推动东部高亢斥卤地带农业生产发展。唐宋,
渔业生产仍为重要经济活动,顺
吴淞江入海口的“沪渎”是主要渔业产区,唐陆龟蒙称“列竹于海�曰沪,吴之沪渎是也”。后“沪”又成
上海市别称。唐宋时期,上海地区人口增加。
华亭市初建,全县在册户12780户,北宋
元丰初年增至近10万户,
南宋末达20万户。人口增加促进新居民村落和草市、墟集的发展,形成上海地区的早期市镇。地理位置优越的如青龙镇、上海镇等,进一步成为上海地区最早的贸易口岸。青龙镇在今
青浦区境内青龙江畔,相传三国
孙权在此建造青龙战舰,唐天宝初设有镇将,唐大中年间有
日本、
新罗(今
朝鲜半岛古国)
海船,宋代有江南、
浙江省、
福建省,杭、苏、湖、常、明、越、温、台、漳、泉等州海船航此进行贸易。元丰五年(1082年),
北宋书法家
米芾治事青龙镇,并手书《隆平寺经藏记》。政和三年(1113年),宋廷在
华亭市设市舶务;青龙镇设税务监官,镇有茶务、酒务、税务,“市杂夷夏之人,宝货当东南之物”,称为“小杭州”。
北宋
熙宁年间,
上海市浦西岸设有上海务。
南宋景定五年(1264年),青龙镇市舶分司移驻上海镇,专管航海贸易,“上海镇”名称始见于文献。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设
松江府,领
松江区1县。同年于上海镇设市舶司。至元二十八年经元廷批准,至元二十九年,分
华亭县东部5乡设
上海县,与华亭县同辖于松江府。县治所在上海镇“有市舶,有
榷场,有酒肆,有军隘、官署、儒塾、佛仙宫馆、�廛贾肆,鳞次而栉比,实华亭东北一巨镇”。
唐宋时期,上海地区佛道兴盛,寺院众多。唐、
五代十国,
吴淞江以南地区有寺院不下20余处。著名的有唐
垂拱三年(687年)建的
龙华寺,
天宝建的
报德寺、
重元寺(今
静安寺前身),
长庆年间建的国清院,太和二年(828年)建的法云禅院,
大中十二年(858年)兴建的观音禅院,五代后汉乾�二年(949年)始建的兴圣教寺等。唐大中十三年,
华亭市城南建高9.3米的陀罗尼经石幢。另有宋建
崇福道院、春申道院等道观。元至正年间,
松江府城西建清真教寺。
宋元时期,沿海地区盐业生产盛极一时。
南宋建炎年间,南起今
金山区、林,北至吴淞江口沿海,设
浦东新区、袁部、
青村镇、
下沙、南跄,以及崇明天赐场6个盐场,各盐场设基本生产单位团、灶。宋
景定元年(1260年),年产食盐2500万斤,元至正初年增至3000万斤。宋末元初,植棉以及棉纺织技术传入,在当地经济中具有划时代意义。棉花最早种植于黄浦西岸
华泾镇一带。元
元贞年间,乌泥泾人
黄道婆从
海南省带回捍、弹、纺、织之具,改革纺织工具和技术,教习乡亲“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织成美观实用的番布,推动棉花生产和江南棉纺织手工业发展,促进江南经济。
宋元时期,名士辈出。元代下沙翟霆发世为盐官,提举
上海市舶,又领两浙运使,为一代豪富。青龙镇
任仁发精于治水,成一代杰出水利家。
崇明区朱清、嘉定张�创海路漕运,掌漕运万户府。元末天下纷乱,赵孟�、
陶宗仪、
王逢、
高克恭等文人流寓上海。
明初,天下
大定,苏松两府重赋,官田占在册田地70%以上。官田田赋为民田数倍至数十倍,加上各种徭役,上海赋役之重居全国之最。明中叶,地方官员力行改革,重赋官田多行折征银、布,并行均徭及均征加耗;乡民农耕之余,纺纱织布充抵赋役,民间赋役负担稍有轻薄。
明中叶起,棉花种植从乌泥泾一带向东、东北及东南高亢地带发展。明后期,农业生产形成东棉西稻。东部、东北部
上海市、
嘉定区、
崇明区等县棉田占耕地一半以上。西部地区仍以水稻为主,种植的、、
糯稻三大类有20多个品种,最高亩产可达3石以上。还种植
靛青、油菜、烟草、黄草、蒲草等。渔业生产除淡水捕捞,还有海洋捕捞及淡水养殖。东部沿海五墩、四团、�阙、曹泾、青村、高桥、柘林、张堰、金山嘴一带,居民多赖海为生。淡水养殖有池养和野外塘养。
中盐集团生产较宋元时下降,明中叶年产食盐约2000万斤。
明中后期,手工棉纺织成为农家最重要的家庭手工业,并出现先进的纺纱工具三锭
纺车。万历年间,
上海县30万城乡人口,有20万人从事手工棉纺织。整个
上海市地区,年产棉布3000万~3500万匹。品种以原棉品种、质地分,有紫花布、白棉布、黄纱布;以棉纱粗细、织物紧疏分,有细布、粗布;以棉纱
上浆方式分,有浆纱布、刷纱布;以布幅宽窄、长短分,有稀布、大布、小布;以是否经后整理加工分,有色纱布、印染布、踏踹布、白坯布;以纱成分分,有纯棉布、混织布;以产地分,有七宝尖、龙华稀等。国内销售,北至九边、山陕、京师,南到
江西省、湖广、
贵州省、
云南省、
福建省、
广东省,以秦晋京边诸路为最大市场,稀布和标布销量最大。高峰年间,年输出棉布2500万~3000万匹,年贸易额白银500万~600万两。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