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民(1934年4月24日-2024年8月15日),男,出生于
烟台市,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教授、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与
九三学社资深社员。2024年8月15日22点40分,徐振民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90岁。
人物生平
求学经历
1934年4月24日,徐振民出生于山东烟台。1948年,他随身为钢琴家的姐姐徐环娥到
天津市进入
天津市南开中学学习,并先后学习钢琴、
小提琴。1951年,徐振民的姐姐徐环娥介绍在
中央音乐学院音工团工作的
罗忠镕先生教授徐振民和声与作曲课程。1952年,徐振民顺利考入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
1955年,徐振民根据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改编了一首大型
声乐变奏曲,该作品经
苏联作曲专家阿拉波夫的推荐后,成为徐振民首部正式发表的创作。次年,即1956年,徐振民再次以陕北民歌《媳妇受折磨》为灵感,创作了一部大型
钢琴变奏曲。这部作品于1957年底由著名钢琴教育家
朱工一教授首演,随即获得苏联钢琴专家克拉芙琴柯的高度评价,并被选作教学教材,随后还被纳入
中央音乐学院编纂的《钢琴曲集》中。
南京艺术学院任教
1957年,徐振民完成了他的毕业作品《钢琴协奏曲》,而后该曲由
周广仁教授担任独奏,
李德伦指挥
中国交响乐团协奏,在中央音乐学院礼堂首演。同年,徐振民选择毕业留校,担任配器课助教。1958年,徐振民根据工作调动前往南京艺术学院,随后在音乐系执教长达三十年。在南京艺术学院任职期间,他长期担任作曲教研室主任,并曾任音乐系负责教学管理的副主任及学报副主编等职务。在此期间,他培养了大量音乐人才。1961年,徐振民创作了
钢琴组曲《江苏民歌小曲五首》、
小提琴作品《民歌主题随想曲——小路》和以苏北民歌《撒趟子撩在外》为主题的《水乡情》。
重新投入创作
在“文革”结束后的
改革开放新时期,徐振民重新投身于交响音乐的创作之中。1979年,为纪念周恩来总理逝世三周年,他创作了幻想序曲《雪里梅园》。这部作品随后在1981年的“全国交响音乐作品评奖”活动中获奖,并经由
郑小瑛指挥
中央歌剧院乐队的演绎为人所知。1983年,徐振民加入
九三学社,是九三学社
中央音乐学院支社资深社员。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他应
名古屋市爱乐交响乐团之邀,创作了管弦乐作品《边寨音画》。这部作品于1986年5月由名古屋爱乐乐团进行了首演,指挥家为
日本知名作曲家及指挥家
外山雄三。1988年,徐振民再次调回至母校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工作,并担任硕博士导师。任教期间,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1991年4月,他又根据唐代诗人
张继的著名诗篇创作了音诗《
枫桥再泊》,并于同年10月下旬由日本东京新星交响乐团首演。这部作品在1993年“全国单乐章弦乐作品征集比赛”中荣获
二等奖(
一等奖空缺),上述的《边寨音画》则同时获得
三等奖。
徐振民在
室内乐领域亦有所建树,他创作了多首艺术歌曲,如基于苏轼词作的《水调歌头》及《忆江南》等。1998年,应美国
罗切斯特大学伊斯曼音乐学院钢琴家拜瑞·斯耐德教授的邀请,徐振民创作了《唐人诗意两首》,这部作品不仅荣获当年“
中国音乐金钟奖”银奖。次年,他汲取
京剧曲牌《夜深沉》的精髓,创作了同名
钢琴作品。到了21世纪,尽管新作数量有所减少,但徐振民在创作上仍不断探索与拓展。2000年,他创作了专为双
小提琴与钢琴合奏而作的《
奇异恩典》。2007年,
扬琴五重奏《
茉莉花》的问世,再次展现了他在传统与现代融合方面的独到见解。2004年,他的作品《唐人诗意两首》被选为第三届北京国际钢琴比赛规定的中国钢琴曲目之一。2010年,九三学社北京
西城区委及本院支社为表彰徐振民教授的教学和创作成就,特别举办了《“奉献”——徐振民教授室内乐作品音乐会》。2011年,徐振民创作的钢琴曲《叙事曲》也受到演奏家们青睐。
晚年生活
退休后的徐振民在南京养老。2017年4月5日,由
中国音乐学院主办的“中国乐派名家讲坛(第十期)”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行。徐振民为现场师生带来了一场题为“谈《
枫桥夜泊》的创作”的讲座。2021年9月疫情期间,南京广播电台举办森林音乐会“山水城林 交相辉映——交响与协奏音乐会”,上演了徐振民管弦乐作品。2024年4月,“意韵神州”
谭利华与江苏交响乐团演绎徐振民经典作品专场音乐会在
江苏大剧院举行前夕,徐振民接受了扬子晚报的专访。
因病逝世
2024年8月15日22点40分,徐振民因病在南京去世,享年90岁。
家庭关系
创作特点
以徐振民的
钢琴代表作《唐人诗意两首》为例,在这部作品中,徐振民沿袭了“徐振民式”的独特写作风格,将民族五声化的音乐语言与较为现代的作曲技法融合在一起,使得整部作品的全貌体现出一种融汇贯通的特点。他在创作中借鉴了西方现代的作曲技法。如多种调式的融合、多种非三度排列的叠置和弦的运用以及一些非传统的和声材料等,将他所钟爱的民族风格元素与西方作曲技法结合起来,完美地融合在这部作品中。这部作品中,徐振民在好多部分都极力淡化了调式材料所带来的“调性感”,从而形成了一种游离于调性音乐与无调性音乐之间的“准调性”。最大程度地体现出作品中理性范畴内的感性因素。在《登幽州台歌》中的第—小节中,徐振民就是运用这种“准调性”的思路来创作的。
在徐振民的众多作品中都出现了民族调式的色彩性对置这里的“色彩性对置”是指片段之间不存在过渡或转调的过程,而是直接进行远关系调的进行,从而达到一种调性色彩忽然转化的效果。在徐振民的
音乐创作中,“融合”主要体现在将现代思维与民族化的音乐语言加以揉捏。在《唐人诗意两首》这部作品中,无论是在横向的旋律材料中,还是在纵向的音高材料中,都频繁地使用了具有五声化风格的动机材料。
徐振民特别着重于“色彩性”的描写,这种“色彩性”在美学范畴上则体现为一种“意境”的融合,作品中的音乐语言体现出较强烈的写意性”的审美取向。“意境”是指文艺作品借助形象传达出的意蕴和境界,即主观感受的“意”与客观存在的‘境’合二为一的艺术体现。与绘画、诗歌或雕塑等艺术形式直观地营造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不同,音乐作品中的音响不能直接构成形象和意境,这两者的体现都需要通过听者对于作品音响的二次理解才能产生,因此在意境的描写上,要求作曲家必须运用准确的音乐语言进行色彩的描绘。徐振民的作品中针对色彩性的强调说明他对于意境的表达是很重视的,这种重视体现为作品中虚实相应的
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本身是将情感内容和情感表达置于音乐的首位且十分重视音乐色彩的变化,在徐振民的作品中,存在着由浪漫主义色彩的音乐语言所形成的“意”,也存在着由古代诗歌文字构成的“境”,“意”与“境”的融合使作品中的色彩都调配得浓淡适中且富有立体感。徐振民的音乐作品呈现出的是一种“多种主义”的综合风格—
波普艺术、新浪漫主义、新民族主义、新当代主义。在徐振民近年的创作生涯中,虽然作品的体裁、表现内容和创作手法都不相同,但作品中始终都沿袭了他“徐振民式”的写作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贯穿了一个相同的线索和灵魂—浓郁民族性的体现。在浓郁民族性的背景下,还体现出现代思维理念与传统技术手段的并容以及这种并容所带给人们的启示。
人才培养
徐振民在
南京艺术学院期间,他为
江苏省乃至中国的
音乐创作事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如作曲家、教育家
邹建平,
王建民,
乔惟进,吴小平,
崔新,杜小甦等。而后他在
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任教期间也培养了许多专业人才,如
贾国平、陈泳钢、
姜万通、田蕾蕾、
龚晓婷、
严洁敏、赵林、
张征、刘洁、吴羿明等。他们中有的活跃于中国乃至国际乐坛,作品广泛在中国及世界各地演出,并有多人屡次在包括
法国贝桑松国际交响音乐作曲比赛、中国音协“
中国音乐金钟奖”作曲比赛等国内外重大赛事中获得殊荣。
主要作品
交响乐
参考资料
室内音乐作品
声乐
参考资料
钢琴独奏
参考资料
小提琴独奏
参考资料
双小提琴与钢琴三重奏
参考资料
扬琴五重奏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徐振民先生淡泊名利,一生追求崇高,始终秉持着谦虚与君子风范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他与人为善,工作上精益求精。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教学中,徐振民先生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华和深厚的底蕴,成为了音乐界的一面旗帜。他的离世无疑让音乐界痛失一位巨匠,但他的音乐和精神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成为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和榜样。(南京晨报评)
徐振民先生为人低调,从不张扬。他的作品无论在过去还是现在都在音乐界产生过重要的影响,我相信这种影响不是短暂的,而是永久的!因为他的作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先进水平,它可以与国际上的优秀作品相媲美,它的影响力将是无穷的。(原
中央音乐学院院长
王次炤 评)
于润洋教授和徐源教授就徐振民音乐中体现的现实感受和民族历史感悟,深刻体会出其“抒情的气质”与“悲天悯人的情怀”
高为杰教授称赞“徐先生是我国音乐界的抒情交响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