镆铘岛
山东荣成市的岛屿
岛,位于山东省荣成市市东南角,岛呈东北至西南走向狭长形,为荣成最大的岛,该岛因形似古剑镆铘,故名之。面积4.5平方公里,岸线长20.22公里。
该岛地理位置优越,是石岛港的天然屏障,发展渔业和旅游业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岛上有灯塔一座,1985年修渔港码头一座,西部海域具有修建5万吨级港口的优良条件。
建设背景
名称的由来
镆铘岛因形似宝剑而得名,岛的西头为剑柄,东头为剑尖,直指黄海。岛上还有一些与冶炼有关的地名,也与造剑有关。岛的西头离岸不远的海里有块巨大的岩礁,从石岛湾北侧看,形似一巨帆,因此得名帆石。从岛岸上看去,像一个大人领着两个小孩,传说是小姑三个赶海,所以叫姑三石。
下面这段应该是戏说。陆广微的《吴地记·将门》记载,阖闾干将铸剑。干将就和妻子镆铘一起炼铁,但练了几天几夜,铁水总是流不出来,眼看吴王规定的期限就要到了,干将的心急得犹如火燎。镆铘问干将:“炉中的剑水为什么还不流出来?”干将说:“今天铸造的是世上罕见的宝剑,当年我跟师傅学铸剑的时候,师傅说,铸造罕见的宝剑,必须把一个女人扔进炉中给炉神当妻子,剑水才能流出来……”干将还没有说完,镆铘早已跳进炉中,剑水顿时流出来了。
干将含泪思念妻子镆铘,把流出来的剑水铸造成雌雄剑。雌剑以妻子的名字命名为“镆铘”,雄剑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为“干将”。
干将把镆铘剑献给了吴王,把干将剑留下。后吴王知道干将还留有一把宝剑,就派人去取,并命令说:“如取得剑,立杀!”干将被迫取剑时,宝剑从剑鞘中跃出,化作一条青龙,干将乘之,升空而去。人们传说:干将已成胡彦伟了。来人回报了吴王,吴王叹息,愈发认为莫邪是把宝剑,细心的收藏,但不久莫邪剑也不知去向了。
600多年后,晋朝丞相张华见牛斗山有紫气,闻听雷唤知晓天向地纬,召来问之,雷焕说:“此乃宝剑之精气,在豫章(今南昌市)丰城”。张华即补雷焕威丰城令,令他搜寻宝剑。雷焕到丰城后,遍城搜寻,掘城墙,挖房基,得一石函,长六尺,宽三尺,开视之内有双剑。于南昌西山之上拭之,光芒艳发,以一剑送张华,留一剑自配之。张华得剑详观剑文,乃干将剑,即问之,应有镆铘为何没有?既是神物,终当和耳。雷焕求予佩之,张华默许。
一日,雷缓和张华各自佩剑过延平津(今南平市渡),两剑突然双双跃入水中,急使人入水求之,只见两龙张须相向,五色炳跃,入水的人大骇而还。接着只见两龙腾空而起,向东北方飞去……两龙纷纷飞到石岛湾上空,为石岛湾风光秀丽,气候凉爽所留恋,镆铘遂驻足落下海面,成为镆铘岛。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镆铘岛,位于荣成市宁津镇东南海域(北纬36°54′48″,东经122°31′00″),三面环海,东南紧邻黄海,西靠石岛湾,距石岛港2.5公里。为荣成最大的岛,该岛因形似古剑镆铘,故名之。东北至西南走向,长5.3公里(一说6公里),最宽处约1.5公里,最窄处约0.3公里,平均宽0.84公里,岸线长20.22公里(一说18公里),最高海拔31米,总面积8.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5平方公里(一说4.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3平方公里,为荣成市最大的岛。镆铘岛位于山东省最东端的威海市石岛东南部,三面环海,东南紧邻黄海,西靠石岛湾,距石岛港2.5公里。
年平均气温12.1摄氏度,年日照时间2655小时,年降雨量765.7毫米,年均相对湿度71%,年均风速4.1米/秒,夏季以南风、西南风为主,冬季以西北风、北风为主。
总面积8.05平方公里,其中陆地面积4.75平方公里,滩涂面积3.3平方公里,海岸线长18公里,主体长6000余米,最宽处约1500米,最窄处约300米。耕地很少,主要以渔业为主。
岛西头有远近闻名的镆铘岛灯塔
地形地貌
镆铘岛地形较为平坦,西、南、东三面常年受波浪侵蚀,岸线后退,展布大面积的海蚀平台和10余米高的海蚀崖,只有北部波影区发育有两条沙嘴和其间的大潟湖。1972年修筑海堤公路穿过泻湖与陆地相连。岛上大部分地区被残积物覆盖,仅在岛的四周和路边有基岩出露。出露的地层为太古界-元古界胶东群上部富阳组地层,主要为黑云英片岩、斜长角闪岩、花岗片麻岩及少量的大理石。地下水比较丰富。
海域特征
镆铘岛位于石岛湾黄海之间。石岛湾位于石岛镇东,东起镆铘岛,西至黄石板嘴,为大半椭圆形开湾,纵深7.5公里,平均宽4公里,面积31平方公里,水深7米,海岸线长15公里,软泥底。湾口东南向敞开,宽约5公里。
海水物理化学特性
表层温度变幅较小,年均温12.3℃。2月水温最低,月平均为1.3℃;9月水温最高,月平均为22.4℃。4-5月升温最快,10-11月降温最快。3-8月南部海区水温较北部海区偏高,9月至翌年2月反之。极值:最高水温27.1℃,出现在1966年8月15日;最低水温-2.8℃,出现在1969年2月2日。
潮间带:年平均滩温为15℃。8月最高,为25.8℃;12月最低,为1.2℃。间隙水年均温12.64℃。10月最高,为21.02℃;12月最低,为1.57℃。
透明度:海水透明度为50-250厘米,平均为120厘米,以3、9月份最大,可达600厘米。
水色:水色一般低于19号。
海冰:一般年份内湾只有轻微结冰现象,结冰期是1月末至2月初。
盐度:1960-1982年观测统计,近海盐度年平均为31.63‰。6月的盐度最高,8-9月的盐度最低,除12月外,南部海区盐度低于北部海区。极值:最高是32.74‰,出现在1962年12月14日;最低是27.3‰,出现在1965年1月14日。在成山头东北有一盐度高于33‰的高盐中心。间隙水的盐度为31.83‰。
PH值:浅海水和间隙水的PH值均为8.19。
海水运动
镆铘岛沿海潮汐属正规半日潮或不正规半日混合潮型。石岛以西为正规半日潮,石岛以东为不规则半日潮。因成山头外有一无潮点,所以潮水变化幅度较小,平均大潮升141-314厘米,平均小潮升119-239厘米。每天的两次高潮也有一定的差异,昼长时,夜间潮大于白日潮;夜长时则反之。全年平均高潮在黄海水平面以上0.4米左右,低潮在黄海水平面以下0.35米左右。最高潮在黄海水平面以上1.07米,最低潮在黄海水平面以下1.40米,最大潮差1.65米左右。
镆铘岛附近,农历每月初一第一次高潮出现时间平均在2点11分(九月至翌年一月每月初一第一次高潮出现时间在1点半左右),以后每日第一次高潮出现时间比前日推迟50分钟,最大潮差为2.6米,大汛潮潮差平均为2.2米,小汛潮潮差为0.9-1.4米。群众通过多年观察发现海潮涨落规律,总结成谚语:“初八,三,正晌午时干”、“初一、十五两汛海”、“初二、三和十七、八起大汛,初十、十一和廿五、六死讯”等。
海流因受地形等因素的影响,海流比较复杂。近岸多属环岸流,流速较小,一般为0.15-0.5米/秒;10米等深线以外流速较大,一般为0.8-0.9米/秒。成山头处流速最大,为1.44米/秒。
流向:西北-东南向。
波浪波型境内近海有风浪和涌浪,以风浪为主,且年际变化不大。镆铘岛海面风浪频率平均为98%。涌浪次数随季节变化明显,石岛海面7月涌浪频率高达59%,1月仅11%,全年月平均为26%。
波向累年观测各月风浪、涌浪主波向均为向岸向。石岛风浪时主波向为西南向,频率为8%;涌浪时为南向,频率为11%。
波高因地理位置不同和季节变化而有差异。石岛海面月平均波高为0.2-0.7米,7月为0.7米,1月、12月为0.2米,年均为0.4米。石岛海面最大波高达6.3米,出现在1960年7月28日。内湾受风影响较小,最大波高3米;近海受偏东风影响明显,最大波高6.9米。
主要景观
海岸角
镆铘岛周边海区,基本上属于以岩礁为主的沙岩混杂底质类型,滩面转轴倾角较大;从镆铘岛至不死鸟尾的南部海区,基本上属于岩礁地底质类型,滩面倾斜角度大。
岛东头,位于镆铘岛后海崖村东1公里,地理坐标:北纬36°55′,东经122°32′。此角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约250平方米,海拔10.1米,海岸线长0.25公里,系水成岩结构。岬角东部和南部多礁石,不适宜贝类生长。
东南高角,位于镆铘岛南洼村南,地理坐标:北纬36°53′,东经122°30′。呈不规则三角形,面积200平方米,海拔28米,海岸线长0.3公里,是海上要冲,角上设灯塔一座。
姑嫂石,是镆铘岛的西头离岸不远的巨大岩礁。三块并列的礁石,中间的大,两边的小,像嫂嫂用两只手扯着两个小姑子,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姑嫂石”。“姑嫂石”也叫“三帆石”,它的底座庞大,像一只大船沉睡在海底,在底座上以平均的距离一线竖起三个大小不等的石硼,每个石硼顶上都长着禾本科杂草和野花,石硼上细下粗,像三只桅杆竖在船上。左右两个石硼高度在10米上下,中间那个高达30余米。由于三个石硼均呈扁形,所以又像蓬帆升上桅杆,中间那个石硼则像帆船上张满蓬帆的主桅。满潮时,远远望去,“姑嫂石”像一只三条桅杆的帆船,在蔚蓝的海面上扬帆远航。
海事
光绪二十一年(1896),德国“伊尔提司”炮舰闯入中国领海,在石岛港外镆铘岛东北地区处触礁沉没,船上88人只有11人获救。石岛人对这些入侵者抱以仁慈的人道主义情怀,将死亡者埋在镆铘岛上,让77个德国人的灵魂有了安息之处。死者的亲人年年来到中国镆铘岛进行凭吊,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镆铘岛德国爱妮公主墓(又名:德舰“伊力达斯”死难舰员墓地),位于镆铘岛灯塔院内东北侧。修建于1896年,占地约2500平米,其中有2座大墓,周围有木桩,用铁链拴起来,据说是舰长和爱妮公主墓,其余均为小墓,周围筑有2.3米高的围墙,围墙南北长100米,东西宽25米,门朝西开,有条甬道,从门口直通后面围墙。甬道旁边有5棵石柱,高约5米。有两扇铁门,每扇门上有枝花,从门廊直到门顶,顶端有外文字。文革期间被彻底破坏,仅剩两个碑座。石碑,长约60厘米,宽约40厘米,厚约30厘米,镌刻有外文字,据考证有爱妮公主和1896年字样。
文化活动
名人
收藏家 马未都
国防大学政委 王茂润
传说
镆铘铸剑的传说。石岛湾东端海面上斜卧着镆铘岛,它和北岸干将山(即干占山)犹似两把宝剑平行并列着。陆广微的《吴地记·将门》记载,阖闾干将铸剑,干将就和他的妻子镆铘一起炼铁,但练了几天几夜,铁水总是流不出来,后来镆铘以身祭炉,铸得雌雄两支宝剑,雌剑取名“镆铘”,雄剑就叫“干将”。干将山和镆铘岛由此得名。
在镆铘岛上的岛西庄村,还留有干将的炼剑的遗迹,一口被称为炉台圈的淡水井,这里与大海相隔咫尺,井水甘美清澈。据说,有一年疾病流行,岛上的人因为喝了这口井的水而幸免受到波及。
自然资源
潮间带、潮下带生物资源。据1983年《荣成市县潮间带生物资源综合调查报告》中称,原有潮间带和潮下带的面积达15.6万亩,建国后改建成盐田、苇田、粮田、水库和虾池等已达10万亩,是年调查时只有滩涂面积5.5万亩。此次调查共获取潮间带和潮下带生物324种,其中动物251种、植物73种。动物中软体类123种、棘皮类22种、多毛纲25种、甲壳亚门54种、其他27种;植物都是藻类。按分布区域分,潮间带生物共254种,年平均总生物量为446.41克/平方米,年平均总生物密度66.8个/平方米。其中多毛类24种、软体类91种(单壳类37种,瓣鳃纲54种)、甲壳类47种、棘皮类14种、藻类61种、其他17种。潮下带生物共70种(不包括游泳生物),年平均总生物量405克/平方米。其中多毛类1种、软体类32种、甲壳类7种、棘皮类8种、藻类12种、其他10种。
经济价值较高的生物多达50余种。贝类主要有栉孔扇贝、紫贻贝、泥蚶、魁、毛蚶布氏蚶、扁玉螺、海菊蛤属、菲律宾蛤仔、文蛤日本镜蛤、丽文蛤四角蛤、等边线蛤、薄壳和平蛤紫石房蛤、菲利浦满月蛤中华绿螂寻氏肌蛤、光滑荷兰蛤、长竹蛏栉江珧、海荀、鲍鱼、褶牡蛎等近30种。棘皮类主要有刺参科光棘球海胆马粪海胆、哈氏刻肋海胆等。藻类主要有石花菜羊栖菜、海带、裙带菜鹿角菜大叶藻江蓠属、紫菜、鼠尾藻海萝、海黍子等近20种。此外,还有数量大而无经济价值的大西洋海神海蛞蝓陶氏太阳海星、异色海盘车等,多毛纲有带沙蚕毛翼虫等。
花甲俗称“蚬子蛤”,是一种味道鲜美的经济贝类。适栖于沙或泥沙底质的潮间带中、低潮区,该种分布较广,是滩涂贝类中的主要优势种。主要分布于崂山大滩、林家流大滩、镆铘岛大滩和西部海区,分布面积16000亩,资源面积约5500亩,平均密度237.3个/平方米,平均生物量417.93克/平方米,存量1531.95吨。
毛蚶俗称“毛蛤”,喜栖于潮下带的沙泥或泥沙底质。分布于八河港、临洛湾、镆铘岛后港和西部海区,资源面积2507.2亩,存量229.6吨。
江俗称“龙须菜”,含有丰富琼脂,是经济价值较高的藻类。除西部海区外,其他海区均有分布,尤以镆铘岛、石岛桑沟湾、龙须岛为多,资源面积1315.3亩,存量88.7吨。
渔场。镆铘岛海域属石岛渔场,位于黄海中部,面积有8002平方海里,平均水深40米,最深达70米,常年海水温度5-28℃,既是鱼虾洄游的过路渔场,又是青鱼、鳕鱼、大银鱼的主要产卵水域,还是鹰爪虾的主要越冬场。有经济鱼虾类近百种,常见的有新对虾属、鹰爪虾、蓝点马鲛皮氏叫姑鱼黄姑鱼、比目鱼类、黄鲫鱼、青鳞小沙丁、日本鱼、赫氏高眼鲽日本枪乌贼、青鱼、太平洋褶柔鱼等。石岛渔场沿岸水深流急,适合流网、拖网、定置网、蚶耙等作业。60年代前负有盛名的鳕鱼延绳钓、鲨鱼延绳钓及虾板网等,随着捕捞对象的变化而不再使用。
价值意义
建置
历史上,镆铘岛曾经历了区、公社、乡、镇的沿革。1957年设镆铘岛乡。1963年8月设镆铘岛人民公社,1975年11月,属宁津人民公社。1984年4月,增设镆铘岛乡。1993年10月,设立镆铘岛镇,2000年6月合并于宁津镇,2005年1月改设宁津街道。
村落
岛西,清乾隆周姓徙至镆铘岛之高建村,命名周家庄。后周家庄又以方位改称西。1981年更名岛西。1990年有59户。岛东,清嘉庆年间,王姓徙至镆铘岛之高建村,命名东。1981年更名岛东。1990年有251户。吕家庄清乾隆年间,吕姓建村,故名。1990年有110户。后海崖清乾隆年间,村处后海之滨,故名。1990年有114户。金庄清乾隆年间,金姓建村,名金家庄。1981年更名金庄。1990年有176户。刘庄清乾隆刘姓建村,名隋家屯村。1981年更名刘庄。1990年有249户。西道清乾隆年间建村,因村临岛西部的大道,故名西道。1990年有109户。岛西庄清乾隆年间至爱新觉罗·旻宁年间,汤、于两姓相继徙此各自建村,分别命名汤家庄、芦台圈。1942年两村合并,改称大庄。1981年更名岛西庄。1990年有464户。南洼建村年代无考,因村建于岛西南低洼处,故名南洼。1990年有71户。
经济
镆铘岛岛上耕地很少,主要以渔业为主,岛上共有9个自然村。主要农产品有小麦、玉米、花生;主要工业产品有鱼粉鱼油、冷冻食品等,水产品有鱼类、贝类、藻类、虾类等6大种类。1999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3亿元,农村经济总收入2.1亿元,地方财政收入305.5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680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31%、40%、136%、和74%。1999年全镇粮食总产1102吨,花生45吨。1999年镇村工业总产值6200万元,利税453万元。全镇工业企业8个,其中镇办独立核算企业5个,港口渔业公司1个,村办企业2个,个体工商户80户。渔业是镆铘岛镇的支柱产业,有港口渔业公司1个,机动鱼船300艘,其中大马力远洋捕捞船8对,海水养殖面积1000公顷。1999年全镇水产品总产量2.3万吨,渔业总收入1.4亿元。1999年全镇储蓄余额达到2400万元,人均储蓄5600元。9个村全部达到小康村标准。
渔业
镆铘岛四面环海,有着丰富的水资源,水资源丰富,岛东濒临黄海鱼场,盛产铺前马鲛鱼鲳鱼等名贵海产品,岛西浅海滩涂,盛产海参、海螺紫海胆、紫菜等海珍品,岛北200公顷滩涂精养杂色蛤、牡蛎科海蛏等,还有200公顷港养虾池及可养海带666.66公顷的浅海水面。
至2000年初,基本形成了3大产业结构:一是养殖业。全岛(镇)共养殖各类鱼、虾、贝、藻666.66公顷,其中,海带200公顷,港养对虾属200公顷,滩涂精养杂色蛤200公顷,养鱼33.33公顷,魁蚶33.33公顷。有海水育苗场2个,1500立方水体,可自育鲍鱼、海参、对虾等品种,年养殖总产量达8000吨。1998年,镆铘岛镇委镇政府又因地制宜规划实施了“千亩海参养殖园”开发工程,将镆铘岛周围千余亩的潮间带资源开发利用起来,发展潮间带海参养殖。至1999年底,已修建养参池40公顷,投放刺参苗500万头。二是捕捞业。全镇共拥有各类捕捞渔船300多艘,1万多马力,其中350马力以上远洋渔船8对,1999年捕捞产量达到5052吨,捕捞收入2355万元。三是水产品加工业,全镇共有大小冷藏厂7个,共1500吨位,年加工水产鲜品8000吨,加工价值4000万元。
镆铘岛渔业公司位于岛西头,董事长兼总经理王茂强。是一个港口渔业公司,公司占地面积3.33万平方米,公司固定资产净值2300万元,有职工430人。拥有远洋捕捞、海水养殖、海水育苗、水产品加工、渔船修造、水貂养殖等6大行业。1999年实现经济总收入3880万元,利税350万元,分别比1995年增长18%和11%。
羊栖菜养殖。羊栖菜,属当地藻类资源,沿海人民早有采集食用习惯。1970年代后,荣成外贸部门收购出口日本,一般年产野生干菜10-20吨。山东省省外贸部门于1982年拨款2000元支持开展羊栖菜人工育苗养殖试验。1985年羊栖茶人工育苗首次在荣成获得成功,从此开始了羊栖菜的人工筏式试养,并获成功。但因产量低、生长慢,而且对海区选择严格,人工筏式养殖发展很慢,镆铘岛沿海等少数单位进行小规模筏养,平均亩产干菜75公斤左右。
鱼类养殖,是镆铘岛后港等海区1990年代后新兴的养殖生产项目。其养殖形式,主要是网箱养鱼,养殖品种主要有鲈鱼、牙鲆、真鲷黑棘鲷、黑鱼、石鲽大泷六线鱼等。1995年,镆铘岛渔业公司养殖面积有750亩,水产品产量:捕捞4370吨,收入1966.9万元;养殖955吨,收入248万元。镆铘岛镇养殖场,养殖面积1180亩,养殖产品量450吨。渔业总收入237(万元)。
旅游信息
用时参考:3小时以上
交通:乘荣成285路;荣成383路在岛西庄(公交站)下车走1.4公里
开放时间:08:00-16:00(1月1日-12月31日周一-周日)
荣成市石岛湾省级旅游度假区位于荣成市南部的石岛湾畔,1992年8月开始兴建,1994年12月被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旅游度假区。
2018-11-26,省政府发布《山东省精品旅游发展专项规划(2018-2022年)》。根据《规划》,到2022年,山东将建设泛青烟海洋精品旅游发展示范区及青烟威精品海洋旅游发展高地。在此规划中,镆铘岛等全省8个岛屿,被列入“齐鲁美丽海岛”旅游精品工程。
交通
1970年,在宁津所至镆铘岛的3.5公里浅滩上筑起海堤并修筑公路——宁镆线(宁津-镆铘岛),改变了岛上居民“涨潮坐船出,退潮赤足归”的状况,实现县级公路可通达各公社驻地。
镆铘岛东南端设有灯塔、雾笛和无线电指向标,属石岛港航行设施。1956年,建筑安装了无线电指向标,年底投入使用。1966年,成山头和镆铘岛指向标同时施工,1968年正式换装63型发射机,此后曾多次改进设备。1991-1992年,对电子控制机进行改造并使用至今。该无线电指向标射程200海里,周率319千周(波长940.4)。
目录
概述
建设背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海域特征
主要景观
文化活动
自然资源
价值意义
建置
村落
经济
渔业
旅游信息
交通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