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GM-84“鱼叉”反舰导弹
美国1977年推出的亚音速反舰导弹
RGM-84AGM-84反舰导弹(RGM-84 "Harpoon" anti-ship 导弹)是一种全天候、多平台的超视距反舰导弹系统。
RGM-84AGM-84反舰导弹最初是为美国海军开发的,作为其基本反舰导弹,供舰队使用。其由美国麦道公司(现归属波音司)于1969年开始方案论证,1971年正式开始研制,1972年进行首次空射试验,1976年又进行一系列水上发射试验,1977年初完成作战鉴定,同年10月投入批生产,随之交付服役。1998年,开发了AGM-84反舰导弹Block II的高级升级版。“鱼叉”导弹现有机载型AGM-84、舰载型RGM-84和潜载型UGM-84三种型号。三型导弹的总体布局、弹体结构、战斗部、制导系统、主发动机、电子对抗系统和导引头等都基本相同,唯一的不同是机载型AGM-84未装固体火箭助推器。
RGM-84“鱼叉”反舰导弹的主要用途是对水上目标(包括各种舰艇、商船及其它水上平台)作战,具有全天候攻击能力,曾在多次实战中应用:两伊战争中,伊朗舰艇发射的“鱼叉”舰舰导弹击沉伊拉克一艘快艇。1986年3月,美国航母A-6E攻击机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巡洋舰分别发射多枚“鱼叉”空舰导弹和舰舰导弹,击沉击毁利比亚多艘护卫舰;1988年4月,美国海军从空中和海上发射“鱼叉”导弹,击沉伊朗“萨汉德”号护卫舰和“沸油”号022型导弹艇;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飞机用“鱼叉”导弹击毁多艘伊拉克舰船,而沙特海军则用“鱼叉”舰舰导弹击沉了1艘伊拉克布雷艇。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苏联瑞典等国就在德国德国V-1导弹导弹和各国航空工业的基础上开始发展反舰导弹。苏联的“扫帚”和瑞典的“罗伯特315”于1958年先后服役,这是第一代反舰导弹。这一代导弹采用脉冲喷气或飞机用的涡喷发动机推进,波束式或无线电指令制导。它们虽然比传统的航空炸弹、火炮攻击距离远、精度高,但导弹尺寸大,设备笨重,飞行速度低,导弹发射后,发射舰艇或飞机仍需对导弹进行跟踪控制。
发展了第一代反舰导弹后,有远洋舰队的西方国家认为反舰导弹只是一种近岸防御武器,把人力物力转用于发展弹道导弹,几乎停止了反舰导弹的发展。苏联海军力量较弱,没有航空母舰,把反舰导弹视为抗击航空母舰的主要武器,不断投入人力物力,并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首先在反舰导弹上使用了末制导系统。1965年,美国海军航空系统司令部(NAVAIR)启动一项空射战术反舰导弹的研究案,主要目的是攻击当时配备SS-N-3反舰导弹的苏联潜艇;由于SS-N-3导弹只能在水上发射,因此美国海军计划趁其在水面上进行发射作业时,抢先发射导弹将之击沉;由于这种攻击型态类似捕鲸船以鱼叉攻击浮在水上的鲸目,因此计划代号就称为鱼叉(Harpoon)。
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中,埃及用苏制“冥河”导弹击沉了以色列的“埃拉特”号驱逐舰反舰导弹首次实战应用,证明了它是打击舰艇的有效武器,使西方国家大为震惊,纷纷重新开始发展反舰导弹。1970年,美国海军作战部长埃尔莫·朱姆沃尔特(Elmo 朱姆沃尔特级驱逐舰)上将加速了“鱼叉”导弹的研发工作,希望为美国水面作战舰艇增加急需的打击能力。
研发历程
RGM-84AGM-84反舰导弹最初是为海军开发的,作为其基本反舰导弹,供舰队使用。““鱼叉”导弹由美国麦道公司(现归属波音司)于1969年开始方案论证,1971年正式开始研制。“鱼叉”导弹的整个研制工作分为航空武器系统设计、研制试验和海军作战鉴定试验三个阶段。研制伊始就考虑了多平台的通用性,作为空射、舰射和潜射多用途的反舰导弹,设计虽然开始投入的经费较多,但比先研制单一型号再改型要节省大量经费,研制的总周期也大为缩短。另外,该导弹在最初设计时还考虑了能从多种现有的发射架上发射,从而使多数已有舰艇不需要进行大的改装即可装备该弹,并可以使许多舰艇迅速获得先进的装备。
1972年AGM-84反舰导弹进行首次空射试验,1976年又进行一系列水上发射试验。导弹研制出后,技术鉴定试验非常成功,发射36枚,31枚成功。作战鉴定试验包括从飞机,水面舰艇和潜艇上发射,共发射了24枚,19枚成功。1977年初完成作战鉴定,同年10月投入批量生产,随之交付服役。A/R/UGM-84于1977年首次推出,1979年,空射版本首次部署在海军的P-3C猎户座飞机上。AGM-84反舰导弹也适用于美国空军B-52H战略轰炸机,该轰炸机可以携带8到12枚导弹AGM-84反舰导弹已集成在F-15和F-16战斗机上。1998年,开发了鱼叉导弹Block II的高级升级版。
后续升级
自1977年投入服役以来,“鱼叉”导弹进行了一系列升级改进。最初的A/RGM-84Block 1A型“鱼叉”用于直接攻击目标,采用末端跃升俯冲攻击方式。1982年,Block 1B型推出,该型号采用了先进的无线电导航技术,降低了地效航空母舰飞行高度,克服了末段跃升方式容易被目标舰近程航空武器系统拦截的缺点。1984年,Block 1C型推出,该型号可在发射前选择目标搜索图形,可沿可变弹道逼近目标,具有一定的隐形能力,而且换用了燃料,射程增大到140千米。
1992年,Block 1D型推出,并加装了0.6米长的燃料箱,可多载燃料32千克,飞行时间延长,射程增至200千米以上,而且更新了导引头,改进了控制系统,使其具备了再次攻击能力和更强大的机动和抗干扰能力,作战灵活性和攻击可靠性大大提高。1994年,Block 1E型(又称SLAM斯拉姆)推出,配用了全球定位系统制导装置,拥有了在敌方防区外进行精确打击的能力,于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投入使用(这种新式“AGM-84反舰导弹”以及后来又推出的Block 1F型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全新的对地攻击导弹)。
90年代末,随着美国海军战略的调整(由远洋作战转向近岸作战),波音公司又开始研制“鱼叉”Block 2型导弹(亦称“鱼叉2000”),用于攻击浅水海域和近岸目标。2001年11月,美国海军对“鱼叉”Block 2进行了研制飞行试验。试验在美海军空战中心的海上靶场进行,“鱼叉”Block 2导弹由阿利·伯克级宙斯盾导弹驱逐舰“德凯特”号发射,对MK35SEPTAR近岸靶舰进行了攻击,验证了其良好的近海作战能力。
据波音公司宣称,这种Block 2型“鱼叉”具有三种作战模式:(1)快速反应模式,此模式和现役“鱼叉”的作战模式一样,采用发射控制系统提供的坐标导航和目标最优搜索程序攻击目标。(2)自主模式,此模式将采用导引头、信号处理器、控制系统和全球定位。惯性导航制导系统,将导弹直接导向目标地域。(3)目标修正/选择模式,此模式将采用航空武器系统的数据自动传输装置,把目标的中途修正指令随时传送给导弹,同时有选择地接收导引头的实时搜索图形,以使操作人员更换或选择要打击的目标。“鱼叉”Block 2导弹保留了Block 1型的弹体结构和涡轮喷气发动机推进系统,但其制导控制系统采用了从“联合直接攻击弹药”(JDAM)移植而来的低成本惯性测量装置,融入了AGM-84H型快速反应“斯拉姆”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的软件技术、作战计算机、一体化的全球定位/惯性导航制导系统、GPS天线和接收机等。
另外,战斗部也将视目标不同而分别换用带延时引信的穿甲型、带编程引信的穿甲型或带有自动寻的子弹头的子母型。此外,波音公司还为“鱼叉”Block 2开发了全新的“鱼叉”武器控制系统,该系统以商用计算机技术为基础,全自动化,可接收舰基、空基和陆基探测系统的目标数据并加以处理,可对导弹的沿岸飞行航线进行自动规划,可选择最佳的末段弹道。据此,波音公司宣称,这种新款“鱼叉”Block 2是近海作战中的理想武器,其精确的目标分析能力能可靠地识别打击目标、中立国舰艇、岛屿和其它障碍物,准确地攻击离岸极近行驶的舰艇、在狭窄水域游弋的舰艇和停泊于港湾内的舰艇,而且也可对陆上50千米内的目标发起攻击,攻击精度高达10米左右,射程200千米以上。
2003年,波音公司实施“鱼叉”Block 3(又称“鱼叉”-21)的预研计划,旨在进一步提高“鱼叉”的作战能力。“鱼叉”Block 3导弹加装由快速反应型防区外对地攻击导弹“斯拉姆”移植的数据链路或正在开发中的一种全新数据链,从而使SH-60海鹰直升机或MH-60直升机能在导弹发射后对其进行控制,并在飞行中提供目标修正指令。这种Block 3型“鱼叉”不仅可用于对地攻击,而且可在沿海浅水域作战中对付突然出现的目标,另外,该新“鱼叉”还可在战区上空待机巡航,待识别并确认目标后再行攻击,从而大大提高攻击可靠性。
生产装备
自1977年投入服役以来,“鱼叉”Block 1型导弹已生产出近8000枚,除装备美国海军110多艘主力战舰和数百架战机(装备量达2500枚以上)外,还装备了英国日本德国澳大利亚加拿大、中国台湾等26个国家和地区的海空军,是除法国飞鱼反舰导弹外世界上装备最多的反舰导弹,装备量估计会突破万枚大关。至2003年,新款Block 2型“鱼叉”生产出了2000枚以上,波音公司获准将其推向国际市场。
潜载型“AGM-84反舰导弹”采用无动力运载器,由潜载标准鱼雷发射管发射,隐蔽性极好,出水弹器分离后的工作过程与舰载型基本相同。美国海军潜艇在1997年后基本上已不再列装“鱼叉”导弹,甚至原先装备的“鱼叉”已被“战斧”对地攻击导弹取代。但德国荷兰西班牙日本澳大利亚等国的海军潜艇就装备有大量的“鱼叉”反舰导弹。
基本设计
“鱼叉”导弹是一种多用途、多平台发射的超视距反舰导弹,导弹的总体布局、弹体结构、战斗部、制导系统、主发动机、电子对抗系统和导引头均相同,机载型AGM-84反舰导弹未装固体火箭助推器。“鱼叉”反舰导弹弹长4.63米(舰载型)和3.85米(机载型),弹径343毫米,翼展914毫米(折叠后463毫米)。
弹体结构
鱼叉导弹的前四分之一是制导部分,包括雷达、惯性导航和相关电子设备。接下来的四分之一是高爆弹头,用于穿透船体并在目标舰船内部引爆。导弹的后半部分是涡喷发动机。舰载版中,在尾部增加了一个额外的固体酒精助推段,燃烧时间约为3秒,提供初始速度。
弹身为圆柱形,前端为卵形头罩,后端有渐缩的尾段,中部有X型配置的4片梯形可折叠弹翼,尾部有X型配置的4片后掠式可折叠舵面,在助推器上也有X型配置的4片可折叠的梯形稳定翼,由铝合金材料制造。三组翼面的翼展相同,构成了典型的“X-X-X”式空气动力学外形,用于产生升力、控制力和发射起飞的稳定力。
制导装置舱包括导引头舱和惯导设备舱,导引头(重34千克)舱内装有雷达导引头及电子设备。惯导设备舱内装有捷联惯导装置、数字计算机、高度表及发射天线等。战斗部舱内装有战斗部、引信和保险装置,外部设有前吊挂凸耳和高度表接收天线。在导弹的腹部、两弹翼之间有主发动机的埋入式进气口。后面的助推器与前弹身之间通过连接环用四个分离用的爆炸螺栓连接串联在导弹尾端。
动力系统
动力装置包括固体火箭助推器(机载型“鱼叉”无此助推器)和涡轮喷气主发动机,火箭助推器为串联式结构,位于主发动机之后,内装固体推进剂66千克,推力达64.7千牛,工作时间不到3秒;主发动机直径318毫米,长748毫米,重45千克,采用环形燃烧室,从点火到最大推力时间仅7秒,工作时间长达60分钟。
发射重量682.7千克(舰载型)和519.5千克(机载型)。最大射程124千米,巡航高度61米,巡航速度0.85马赫,动力装置为J402型涡轮喷气发动机,推力2.9千牛(舰载型另加装有固体燃料火箭助推器)。
制导系统
制导系统采用发射后自主制导体制,由惯性导航控制设备、主动末制导雷达(最新型号改为GPS辅助惯导加红外末制导)与后面操纵舵面的控制设备组成制导控制系统。导弹发射后的中段飞行过程由惯导系统和高度表控制。惯导系统在±90°的发射扇面角范围内仍能控制导弹转向目标方向。导弹飞行中由机电式执行机构操纵4个可动舵面执行气动控制,舵面可摆动的角度为±30°。末段制导采用主动雷达导引头对目标进行搜索、捕获和跟踪。该导引头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其圆形平面相控阵天线能在任何方向上转动45°。正常的工作方式包括大、中、小三种搜索图形。导引头的搜索宽度和深度随着导弹与目标距离的减小而加大,搜索的起点由操作员在导弹发射前装定。在预先选定的最大距离上,如果没有捕获到目标,导弹按程序终止飞行。在后续改进中增加了重新攻击功能、GPS辅助惯性导航和双向数据链功能。
引战系统
由半穿甲爆破型战斗部(最新型号改为高爆侵彻型)重221.6千克,和延时触发和近炸引信组成。战斗部为钢壳体结构,长900毫米,直径340毫米,装有高能炸药约90千克,壳体前端为平的穿甲头部,具有良好的防跳能力。它以7°的俯冲角从甲板或船舷穿入舰内,由延时触发引信引爆,在目标内部爆炸,以达到最大的毁伤效应。如果导弹飞越目标上方没有直接命中目标,近炸引信能发出指令引爆战斗部,靠引爆后的高压冲击波和高速破片重创目标,单发命中概率接近95%。
发射装置
舰载的四联装MK141发射器是最常见的发射器。通常使用一对MK141发射器,一个面向左舷,另一个面向右舷。还可以使用MK112、MK11、MK13、MK22手枪等发射器进行发射。潜射版安装在533毫米鱼雷大小的包装中,并从鱼雷发射管发射。少量AGM-84反舰导弹用于陆基海防系统。
性能参数
衍生型号
截止2024年,AGM-84反舰导弹共发展包括10个型号,主力服役的型号仍为Block 1C/D/E/F/G 型,其中Block1 E/F为对陆防区外攻击型,Block1 G则是当前美国军队装备的主要型号。Block 2+型目前生产及装备量较少,Block 2型近年则刚形成战斗力。
RGM-84 Block 1A
鱼叉的原始水面舰艇发射版本。1977年投入使用。属于基本型,射程92千米,制导形式采用惯导加主动雷达制导,雷达导引头具备一定的抗干扰能力。
RGM-84 Block 1B
RGM-84 Block 1B主要将巡航高度降低到30米,末端不再实施跃升俯冲机动,直接攻击水线,提高了对舰船末端速射炮的突防概率。
RGM-84 Block 1C
Block 1C导弹射程增至130千米,增加了航路规划能力和可靠度,可设置3个航路点,具有跃升俯冲和水线攻击2种模式。距目标5千米处进行跃升俯冲,跃升高度500米,俯冲角度20°,突防能力比Block 1A更强,可以在隐蔽发射平台进行发射。巡航高度可设定,一般是先在61米高度进行巡航,再降低到30米高度,末端突防时高度降低至15米。
RGM-84 Block 1D
Block 1D导弹射程增至227千米,采用经过第4次改进的新型导引头Dash4,增加了雷达导引头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具备立体交叉搜索能力,丢失目标后可重新进行搜索捕获。一旦发现被干扰,可快速进入反干扰机动模式重新对目标进行捕获。
RGM-84 Block 1E、Block 1F
Block 1E、Block 1F专用反舰型演化而来,以对陆攻击为主,也可打击水面舰船目标。
RGM-84 Block 1G
Block 1G改进了制导系统的软件,并使用了全新雷达导引头,提高了捕捉、识别、选择目标能力,全面提升了干扰对抗能力。美国海军已有2000枚导弹改进为Block 1G形式,是其主要装备型号之一。
RGM-84 Block 2
Block 2型继承了Block 1G的主要能力,包括反舰和对陆2种功能,制导方式为惯导/GPS+雷达/红外多模复合制导,导引头配装抗干扰性能好的宽带捷变频主动雷达导引头和红外成像导引头。
RGM-84 Block 2+
Block 2+以加装数据链套件形式(Blook 1C改装)加入服役,通过这一改进可以表现出美国新一代精确制导武器正朝着武器网络化的方向。
作战过程
舰射“鱼叉”导弹(RGM-84A)由探测系统发现目标后开始跟踪,并将目标数据传输给火控系统,火控系统对目标的运动数据和发射舰的位置及运动数据进行处理显示,同时向导弹供电,进行内检,选定发射的导弹及攻击方式后,将导弹飞行程序和有关数据输入导弹。目标进入导弹射程之内前,上述过程连续进行,不断更换输入的程序和数据(因为发射平台和目标都在运动),一旦目标进入导弹的射程,在±90°的攻击扇角内时,输入最后的程序和数据,然后按下发射按钮,助推器点火,导弹起飞。
导弹发射后以10g的加速度,与水平面成35°的角度爬升到约700米的高度,助推器燃完被抛掉,主发动机启动,当导弹爬升至离水面约760米时,主发动机已达到额定推力,导弹开始在高度表控制下下降飞行。在下降过程中,“AGM-84反舰导弹”Block 1导弹根据目标在发射扇面的具体区域转为对着目标的方向。当下降到离海面约61米时转为水平巡航飞行,由惯导系统和高度表控制,导弹沿直线飞向目标。在距目标选定距离处,导引头开机搜索目标,捕获目标后导弹下降到最后的地效航空母舰高度,飞行很短的一段距离后,导弹突然跃升向目标俯冲攻击。
“鱼叉”Block 1C导弹的飞行弹道有很大的变化,没有虚拟目标航向点,巡航高度和末段弹道均可选定。导弹转入巡航飞行前的下降过程中是转为对着设定的航向点飞行。整个制导飞行过程中有三种可选方案。一是全程掠海飞行,大约在30米高度上飞行。二是在60米高度上巡航飞行,或在60米高度巡航飞行一段,再降到30米高度巡航飞行。三是先在较高处飞行一段后再降到60米或30米的高度飞行,最后降至地效航空母舰高度飞向目标。末段攻击时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一直以掠海高度飞向目标或突然再次跃升,然后向目标俯冲攻击。后者与“鱼叉”Block 1相同,但开始跃升点离目标更近,跃升高度也较低。
服役情况
装备国家/地区
新款Block 2型AGM-84反舰导弹首批订户有丹麦澳大利亚加拿大埃及和中国台湾。其中,丹麦海军订购的50套Block 2改装件已完成交货;澳大利亚投资近亿美元订购的64套Block 2“鱼叉”导弹系统于2004年交付;而埃及采购的53枚Block 2型“鱼叉”遭到了以色列人的强烈不满。为了平息以色列的情绪,美方对拟售埃及的53枚“鱼叉”又进行了软件降级改装,使其不具有对地攻击能力。此外,许多美国的盟友国家和地区购买了“鱼叉”导弹,包括巴基斯坦日本新加坡韩国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以及大多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家。
皇家澳大利亚空军能够从其F/A-18F“超级大黄蜂”、F/A-18A/B“大黄蜂”和AP-3C“猎户座”飞机上发射AGM-84反舰导弹系列导弹,之前还能从已退役的F-111C/G飞机上发射。皇家澳大利亚海军则在主要水面作战舰艇和“柯林斯”级潜艇上部署了“鱼叉”导弹。西班牙空军和智利海军在水面舰艇以及F/A-18、F-16和P-3“猎户座”飞机上部署了该导弹。英国皇家海军也在多种类型的水面舰艇上部署了“鱼叉”导弹。加拿大皇家海军在其“哈利法克斯”级护卫舰上装备了“鱼叉”导弹。
新加坡共和国空军运营着五架改装的福克F50海上巡逻机(MPA),这些巡逻机配备了发射“鱼叉”导弹所需的传感器巴基斯坦海军在其海军护卫舰和P-3C“猎户座”飞机上装备了“鱼叉”导弹。土耳其海军在其水面战舰和209型潜艇上装备了“鱼叉”导弹。土耳其空军将装备SLAM-ER导弹
中国台湾至少购买了339枚“鱼叉”导弹,用于其F-16 A/B Block 20舰队和中国台湾海军,中国台湾海军有四艘导弹驱逐舰和八艘导弹护卫舰具备携带“鱼叉”导弹的能力,包括八艘前美国海军“诺克斯”级护卫舰和四艘前美国海军“基德”级驱逐舰,这些舰艇已售予中国台湾。两艘“剑鱼”/“海龙”级潜艇和12架P-3C“猎户座”飞机也可以使用该导弹。尽管八艘“成功”级护卫舰基于美国“奥利弗·哈扎德·佩里”级护卫舰,但其战斗系统中已删除了“鱼叉”导弹的能力,截至2015年尚未获得恢复该能力的资金。此外,其采购的Block 2主要是机载型。
2024年11月,中国台湾海军已接收首批美制陆基型AGM-84反舰导弹的部分装备。
实战经历
1980年11月,伊朗导弹艇使用鱼叉导弹击沉了两艘伊拉克奥萨级导弹艇。
1981年7月14日,加勒比海圣克罗伊岛海岸附近的美国海军“库恩茨”号军舰意外发射AGM-84反舰导弹,导弹在水中爆炸,因此没有造成不良影响。
1982年9月6日,丹麦护卫舰“佩德·斯克拉姆”号正在卡特加特海峡进行机动,导弹意外发射,随后击中了一片森林,摧毁了四栋建筑,另有130栋建筑受损。此次事件未造成人员伤亡。
两伊战争期间,美国军队用该导弹在波斯湾攻击伊朗海军舰艇。最初用4枚RGM-84(2枚是从“温赖特号”巡洋舰上发射的,另外2枚是从“辛普森”号驱逐舰上发射的)击毁一艘伊朗快艇。另外,一艘伊朗的“萨汉德”号护卫舰被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A-6飞机发射的AGM-84反舰导弹击中。
1986年3月,美国航母A-6E攻击机和约克城号航空母舰巡洋舰分别发射多枚“鱼叉’空舰导弹舰舰导弹,击沉击毁利比亚多艘护卫舰;1988年4月,美国海军从空中和海上发射“鱼叉”导弹,击沉伊朗“萨汉德”号护卫舰和“沸油”号导弹艇。
1988年12月,美国海军在可爱岛试验场附近进行演习,一架F/A-18“大黄蜂”战斗机向一个试验目标发射了一枚不会爆炸的训练型鱼叉导弹,却意外击中了一艘76米的印度货船。但仍有一名水手丧生。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国飞机用“鱼叉”导弹击毁多艘伊拉克舰船,而沙特海军则用“鱼叉”舰舰导弹击沉了1艘伊拉克布雷艇。
参考资料
harpoon-missile.navy.mil.2024-07-11
RGM-84+Harpoon.weaponsystems.2024-07-12
RGM-84-Harpoon.seaforces.org.2024-07-12
RGM-84.weaponsystems.2024-07-12
Harpoon.csis.org.2024-07-31
history-deadly-us-anti-ship.geopolitiki.2024-07-12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研发背景
研发历程
后续升级
生产装备
基本设计
弹体结构
动力系统
制导系统
引战系统
发射装置
性能参数
衍生型号
RGM-84 Block 1A
RGM-84 Block 1B
RGM-84 Block 1C
RGM-84 Block 1D
RGM-84 Block 1E、Block 1F
RGM-84 Block 1G
RGM-84 Block 2
RGM-84 Block 2+
作战过程
服役情况
装备国家/地区
实战经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