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晔
东晋时期士族重臣
陆(261年-334年10月21日),字士光,吴郡吴县(今苏州市)人。东晋时期士族重臣,孙吴丞相陆逊侄孙,选曹尚书陆瑁之孙,高平市国相陆英之子。
陆晔出身吴郡陆氏,早年有良好名声,先获察孝廉,后被镇东将军司马睿召为祭酒,又封平望亭侯。东晋建立后,任太子詹事,累迁至领军将军,因参与平定王敦之乱受封江陵伯。
325年(太宁三年),晋明帝司马绍病重,陆晔与王导等人一同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晋成帝,被加职散骑常侍录尚书事。成帝即位后,获授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
苏峻之乱时,陆晔跟随保卫成帝,后更与弟陆玩劝说叛将匡术以宫城苑城归降义军。事后因功加职卫将军,进封江陵公。
334年(咸和九年),陆晔逝世,享年七十四岁,受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谥号穆。
人物生平
少有雅望
陆晔出身于江南名族吴郡陆氏,其从祖为三国时期孙吴丞相陆逊伯父陆喜,在孙吴官至吏部尚书;父陆英,官至高平国国相、员外散骑常侍。
陆晔年轻时就有好的名声,他的从兄陆机每每称赞他说:“我家世代不缺乏公卿。”陆英逝世后,陆晔在居丧期间亦以孝闻名。于他同郡的名士顾荣给乡人写信说:“士光(陆晔字)身体虚弱,让人为他担心,一说起就伤心。”陆晔后来被察举为孝廉,被授任为永世、乌江两县县令,但陆晔都未就任。
仕途升迁
永嘉元年(307年),时任镇东将军司马睿移镇建康,任命陆晔为祭酒,不久后补任振威将军、义兴太守,因病没有就任。
永嘉五年(311年),江州刺史华轶拒绝接受在永嘉之乱后被推举为盟主的司马睿命令,于是被司马睿讨伐,最终兵败被杀,陆晔亦因参与讨伐有功而获封平望亭侯。经多次升迁后任散骑常侍、本郡(吴郡)大中正。
太兴元年(318年),司马睿即位为帝,建立东晋后,改任陆晔为太子詹事。当时的侍中都是北方人,为安抚江南士族,司马睿任命素以清白著称的陆晔任侍中,又调任尚书,兼领扬州市大中正。
太宁元年(323年),晋明帝司马绍即位后改任陆晔光禄勋,调任太常,又接替纪瞻担任尚书左仆射,兼领太子少傅,不久又加授金紫光禄大夫,接替卞壸任领军将军。随后因在王敦之乱中协助朝廷平定钱凤的功劳而进封为江陵伯。
受诏顾命
太宁三年(325年),明帝病重,陆晔与司徒王导尚书令卞、车骑将军郗鉴、丹杨尹温峤和护军将军庾亮皆为顾命大臣,辅助皇太子晋成帝,并入殿统禁军值夜。明帝遗诏加陆晔散骑常侍录尚书事。司马衍于次年即位为晋成帝,陆晔被授职为左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赐给亲兵一百人,散骑常侍职如旧。
协助平乱
咸和二年(327年),和县太守苏峻与镇西将军祖约发动叛乱,并攻向都城建康,于次年攻陷建康、掌控朝政,并大肆抢掠、奴役士民。当时,侍中褚翜抱着成帝登上太极前殿,陆晔与司徒王导光禄大夫荀崧、尚书张闿一同登上御床,护卫成帝。后跟随成帝迁至石头城。陆晔当时举动方正,不因苏峻等人的凶暴行为而动摇变节;而苏峻亦因陆晔在江南有很高名望而不敢加害,而他留守南京市留台。次年,苏峻为荆州刺史陶侃领导的义军所杀,部分叛军兵众溃散。
咸和四年(329年)正月,陆晔与其弟陆玩成功劝说苏峻将匡术以宫城苑城归降义军,百官都到苑城并推举陆晔督宫城军事。同年,苏峻之乱平定后,陆晔因功被加授卫将军,受赐一千兵一百骑,并进爵江陵公,次子陆嘏也被封为新康子。
回乡病逝
咸和(326年-334年)年间,陆晔请求回乡扫墓。有司上奏请按旧制给假六十日,侍中颜含黄门侍郎冯怀则认为不必规定日期,成帝允许。
咸和九年(334年)九月初八日,陆晔病逝,享年七十四岁。被刘骜追赠为侍中、车骑大将军,谥号“穆”。
家族成员
祖父
陆瑁,字子璋,官至选曹尚书。
父亲
陆英,官至高平市相,员外散骑常侍
子嗣
陆堪,官至散骑常侍。
陆嘏,陆晔次子,苏峻之乱后因陆晔的功勋被封为新康子。
史书记载
《晋书·卷七十七·列传第四十七》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三·晋纪十五》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四·晋纪十六》
《资治通鉴·卷第九十五·晋纪十七》
人物评价
总评
陆晔作为江南士族名士,德高望重,历仕东晋元、明、成三朝,见证了王敦之乱、苏峻之乱,为明帝托孤重臣之一。苏峻在叛乱后意外被杀,当时陆晔便趁机与其弟陆玩劝说苏峻手下匡术以宫城苑城归降义军,使得百官得以回到苑城。
历代评价
陆机:我家世不乏公矣。
顾荣:陆士光贞正清贵,金玉其质……凡此诸人,皆南金也。
司马绍:晔清操忠贞,历职显允,且其兄弟事君如父,忧国如家,岁寒不凋,体自门风。”
颜含、冯怀:晔内蕴至德,清一其心,受托付之重,居台司之位。”
房玄龄等《晋书》:①陆晔等并以时望国华,效彰历试,迭居端,参掌机衡。然皆率由旧章,得免悔。②士光时望、士瑶允当。政既弟兄,任惟台相。
洪迈:百年之间,会稽郡王昱、道子、元显以宗室,王敦、二桓以逆取,姑置勿言,卞壸陆玩郗鉴、陆晔、王彪之、坦之不任事,其真托国者,王导庾亮何充庾冰蔡谟殷浩谢安宋武帝八人而已。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少有雅望
仕途升迁
受诏顾命
协助平乱
回乡病逝
家族成员
祖父
父亲
子嗣
史书记载
人物评价
总评
历代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