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城
湖北恩施市七里坪的古城遗址
恩施柳州城遗址位于七里坪乡州城村柳州城。柳州城原名椅子山,讹呼柳州城,南宋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至元世祖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曾将施州州治移于此。城内属省、州级文物重点保护的宋城遗址、碑刻等古迹众多。柳州城依托其峻险秀美的山势,优美的林场风光,浓郁的乡风民俗,以及丰富的具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研究价值的文物古迹而闻名于省内外,城内西瓜碑享誉国外。
柳州城旅游景区面积约2平方公里,南北长约4公里,东西宽约0.5公里,平均海拔为800-1006米,南部地势较平缓,有大片农田,有水库和池塘20多个。北部山势陡峭,有大小山峰20多个,森林面积达1700多亩,自然风光秀丽,冬暖夏凉,是一处旅游度假休闲胜地。
另十堰西上津古城又名柳州城,建于明洪武初年,爱新觉罗·颙琰七年全面复修,是目前湖北省唯一保存较完整的县级古城,1993年衩省政府确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地理位置
七里乡是恩施城东郊的一个行政乡。相传很早以前,有人从恩施城的下官坡起丈量路程,经洗脚溪、公媳坡、碴子到此坪刚好7里路长,故名。该乡属恩施低山区,西南低,西北和东南高,中部有一道长山梁。它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东郊较高的山头,也是七里乡中部制高点。站立山头,俯视四周,七里乡全境尽收眼底:溪沟河流纵横,山槽坪坝隔行扫描,良田沃土,山寨民宅,组成一幅壮丽的山河图画。
柳州城原名椅子山,因山顶中间低平,四周较高,形如一把大圈椅而名。此山居高临下,地势险要,大有“一人把关,万夫莫开”之势。《恩施县志》(同治版,后同)载:“椅子山在城东十五里,宋开庆初,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此,以据险要,亦名州基山,俗名旧州城,讹呼柳州城,土瓷器皿多出于此。”柳州城山体呈南北走向,南部是平地,北部是缓坡,东西两面较陡,有一段呈悬崖峭壁,南北长4000米,东西宽800米,总面积3.2平方公里,山顶有大小山峰20余座,其主峰海拔1001.5米。这里山峦起伏绵延,泉水沟溪众多,山顶建有东风水库和椅子山水库。山上植被茂密,华山松马尾松油松水杉楠木等树木郁郁葱葱。柳州城不但风景优美,而且山泉甘甜,清凉纯净,远近闻名。地下资源也丰富。享有盛名的有陶土耐火石翻沙、煤、磨子石、磨刀石,先后建有耐火石材料厂、陶瓷厂、焦煤厂、采石场、打砂厂。这里的磨子石,经民间工匠打制成杵磨,曾作为民族工艺品赠送给外宾。
自七里镇至柳州城,有长达4公里的乡村盘山公路直达山顶,沿公路一线镶嵌着南宋(公元1253到1276年)通天洞石刻、西瓜碑、州城遗址。驱车在公路上,漫步于山村小道,寻迹于文物古迹之中,仿佛是穿过时间隧道,又返回到740多年前的南宋施州城。
文物古迹分布
施州建治源于后周。前代在这一地区也曾设官建治,但仅是置于治所,在四川巫山、湖南陵、湖北荆州等“郡”辖下的“县”级行政单位。自后周起,始在当地设“州”级单位,下辖“郡”、“县”,并为后代因袭。施州的设置,使该地逐渐成为湘鄂川黔边境地区重镇。清《太平御览》载:“北周建德二年,酋长向邹四人相率内附,置施州。”“北周建德二年”即公元573年。另据《恩施县志》载:“东晋末,恒元子诞窜蛮中,自称施王,筑城监施水,号施王,子孙袭王,至后周保定市初年(公元561年)始平之。以其地置施州,乃施王屯余地。”“施王屯”又名蛮王寨,位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城西2公里瓦店子,坐落于山间坪坝之中,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临施水有一出口。山如刀削,两相倾斜,形如开然城墙。本世纪60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瓷片、陶片和铁器。隋唐五代各朝建治名称更迭无常,宋设施州并创建土城,元仍其旧,明设施州卫,清设施南府,历经1000余年,逐渐形成了以恩施作为鄂西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
南宋淳三年五月(公元1243年)庚子,诏施州筑土城及关隘60余所,地址即今象牙山及瑞狮岩,因山为之。南宋开庆初年(公元1259年),郡守谢昌元移州治于柳州城。《恩施县志》载:“谢昌元开庆元年四月乙酉知施州,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筑郡城有功,诏转一官。”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十三年(1276年)迁因原址。相传在迁州址时,有人曾将恩施城、大龙潭、柳州城的土各一升,进行称重比较,结果恩施城的土最重,加之临清江,故决定迁回现址。
柳州市城内遗址保存较多。城内众多。城内众多山峰、山岩、沟槽名称,尚有旧施州城之格局。如:北门沟、南门槽、将军岩、玄武峰、朱雀峰。有许多山岩,当地民称雅名。如“狮抢宝”、“龙戏珠”、“崖勒马”、“凤朝阳”、“鹿含花”、“鸡冠岩”、“老鹰岩”等。现南面建筑的城墙、饮马池、云台观、佛塔,山顶的校场坝和点将台,东面的城门旧址尚可辨识。东北有县崖绝壁自成城墙,西南人工砌成的城墙保存较多,城墙垛保存仍有。点将台有一似圆形垒砌的台基,台上有大量素面筒瓦。校杨坝尚有铁柱一根,相传是当年演武厅旁的马桩。城内原建有寺庙两座。云台观为五进七殿,供大小佛像60余尊,殿前有六角亭、戏楼、看台等,有柱联“白云瑞雪兆州地,玉竹苍松满旧城”。云台观大约在1956年左右才予拆除。今恩施市二中退休教师王寿襄老家即在柳州城天池岭,在他孩提时代,曾跟其善大叔(庙里和尚)去过云台观。去的那天,正值中秋节,天晴,见有大约300余香客坐在石桌旁看“人大戏”——《杂剧·破幽梦孤雁汉宫秋》。云台观后有一壁岩叫打儿岩,岩下有一古槽,求子的人在庙里烧香许愿后,再到庙后捡石块抛向石槽,若打中了便认为许愿灵验,即可生子。打中几次石块,便认为可得几子。尼姑庙建在长白山天池岭(又名天竺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四合院式庙堂。西楼是尼姑室,东殿供佛像20余尊,西厢是香客憩息之所。原庙旁锣石和鼓石之间,立有清宣统年间《重修尼姑庙记》石碑一块,庙毁后多年不见。1985年,王寿襄在一农户墙基上寻得。碑文共300余字,形容了天池山、柳州城等处山峦起伏错落、山泉清纯的胜景,记载了先年李姓于此修建尼姑祠乐善好施及清宣统年间当地百姓捐资重建尼姑庙经过等。尼姑庙于1948年才拆除。
在南门口城门处,有“渐入佳景”石刻4字。南门关外,摩岩题刻一处,碑文为:“宋咸淳丙寅季冬(即公元1266年),郡守张朝宝平削险,拓砌此路,以便行役。”说明了当年建州城之状况。《恩施县志》载:“张宝臣,咸淳初知施州,开拓险径,人皆便之。”张宝臣即张朝宝,宝臣一或为字,一或为号。位于州城村二台坪的西瓜碑,是以高4米、宽3.5米、厚3米的自然砂岩削面镌刻而成的。刻铭框高1.49米,宽1.85米。全文如下:
郡守秦将军到此栽养万桑诸果园开修莲花池创立接客亭及种西瓜西瓜有四种内一种云头蝉儿瓜一种团西瓜一种细子儿名曰御西瓜此三种在淮南市种食八十余年矣又一种回回瓜其身长大自庚子嘉熙北游带过种来外甜瓜生瓜有数种咸淳五年在此试种种出多产满郡皆与支逸其味甚加种亦遍及乡村谷书丹于此不可不知也其瓜于二月尽则以种须是三五次种恐雨不调咸淳庚午孟春朐山
陈子昂谨记
地处地鄂西地区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在今天来讲,西瓜种植仅为小部分地区,而史志中更少见记叙。清代湘鄂川黔边等县撰修的地方志中均无有西瓜一名的记载,仅有民国7年(公元1918年)卷永禧所著《施州考古录》,曾记录了这一块有关西瓜种植史的碑文资料。解放后,恩施州、市文博工作者对西瓜碑进行了数次调查,发现该碑刻保存完好。它不仅对鄂西南山区瓜果种植史研究有重要意义,而且是鄂西南、湖北省乃至全国都属罕见的并且最早的、完整的西瓜碑刻,明确记载了西瓜种类、种植方法、引种路线等情况。1988年,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博物馆馆长邓辉所撰《鄂西南西瓜种植史小考》一文在《农业考古》上发表后,1990年《今日中国》将该文以日语译介到国外;1997年,《人民日报》海外版、《法治日报》、《科技日报》、《文汇报》、《中国文物报》、《湖北日报》等数十家报刊又都相继刊载、转载恩施市委宣传部全平的《恩施南宋西瓜碑》一文,再度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及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的关注。
碑文所提秦将军,应为1270年左右知施州。城内原建有将军基墓。于今50年代修东风水库时废。据咸丰《覃氏族谱》称:原世居恩施椅子山,元时迁咸丰。椅子山秦将军墓是其族祖宗。覃与秦为同音借用。
位于距七里镇1公里处通天洞内的石刻,与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公安局汽车驾驶培训学校和七里乡中心小学毗邻。通天洞系一天然石灰岩溶洞,坐东朝西,洞体形似张开的无尾目口。洞门呈半圆形,高约30米,宽约40米,因洞内正中顶部有一直径约2米的窍孔直通山顶,可见云天,故名通天洞。《恩施县志》载:“通天洞在城东10里,其洞宽敞,上有石窍通天,内有田、有溺爱、有古碑。元、明时人多题咏,即木仙人洞。”明代诗人沈庆有诗咏:“胜日寻芳迹,山中洞府宽。碧桃千树古,流水一溪寒。火伏丹应结,云凝龙沿蟠。登天知有路,即此跨青鸾。”诗人刘子历亦作诗云:“一窍中通小天,旁开门户揖群仙。金丹合就悬钟乳,玉粒收成废石田。残榻欲醒卢氏县梦,断碑犹记至元年。游来似作寻游客,洞中桃花莫浪传。”通天洞造型独特,犹如人工雕凿一般。洞底部有两子洞,可供出入,洞左侧有清泉涌出,涓涓泉水长年不干。每当正午太阳当顶时,阳光穿过山洞窍孔,形成一束大光柱,直射洞内田中,十分壮观。原洞内有宋代以来碑刻诗文众多,惜已废。今仅存记载宝祐元年(公元1253年)郡太守王次畴侍亲游览该洞盛景的碑刻一块。清代诗人彭人檀《题木杪仙人洞》诗亦提及此事:“木杪仙人洞,出城东七里余。宋宝祐元年,清江郡守王公次畴侍其亲,挈僚佐一游,称‘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现碑刻长80厘米,宽60厘米,碑文共89字:
宝祐元年岁在癸丑郡太守潼川王次畴侍亲游木杪仙人洞约贰车开封赵兴端郡从事重庆焦震雷清江令忠南青阳龙孙法曹橡眉山市蔡昌文偕行洞府窈深奇怪不类人间世亲年八十步履如飞观者瞩目莫春十有二日
在西瓜碑所处的二台坪,尚存现代文物州城养猪场遗迹,保存有养猪用大池塘一座,占地面积约400平方米。尤为珍贵的是猪场石大门保存较好,拱形门额上雕刻“农业学大寨”5字。两旁石门柱上雕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自力更生、艰苦奋斗,1975年4月8日”。石门旁刻方形石碑一块,文为“毛主席语录:养猪业要有一个大的发展。”
柳州城附近,还有寨沟魏晋南北朝崖墓、阳鹊坝清代黄氏墓群、活龙溪洪宪元年墓等重要文物点。根据《恩施县志》关于“清江县在卫城东十里”和“马公泉”等记载,沮江县旧址也应在通天洞一带。
历史背景
南宋施州土城的创建在朝廷政治腐败、穷途末路和面临蒙古军入侵,为苟安图存不得已而采取的防御抵抗措施。13世纪30年代,川蜀地区成了宋元战争的主要战场,施州虽在蜀边,仍难免为蒙古兵锋所指。面对蒙古军队的大举入侵,南宋政府不得不采取一些如诏令各地筑城设隘等防御措施。端平三年(公元1236年)元军攻陷成都市,全川震动。嘉熙三年(公元1239年)孛儿只斤·窝阔台攻长江以北,《宋史·孟洪传》载:“嘉熙三年,谍报大元兵欲大举临江,策必道施、黔,以透湖、湘。以二千人屯宜昌市,千人屯归州镇,以精兵伍千驻松滋市……珙密令刘全拒敌,遗伍思智以千人戌施州”。淳祐二年(1242年),南宋朝廷为抗元蒙军队,令诸府择险筑城并将州县治所移其上,以据险抗敌。淳祐三年(公元1243年),施州奉诏创建土城,因象牙山及瑞狮岩而为之。宝祐三年(公元1255年),孛儿只斤·蒙哥攻占大理白族自治州后,又攻川东,施州成了围攻目标。宝祐六年,蒙古军分三路大举伐宋,蒙哥率主力3万进攻四川省。年底,川西北府州县俱陷落。次年,蒙哥令宋降将杨大渊率兵突击合州,俘虏男女万余。在战事日趋逼紧之时,谢昌元出任施州郡守,为抵抗元蒙军的攻击作战事准备,自备缗钱百万,米麦千石,移州治于椅子山,以据险要,并采取措施加修城池,操练兵马,发展生产,屯集粮草。元代建国之前(公元1260年),即已略定大西南。至地十三年(公元1276年),元蒙军队定万州区后,即派骠骑卫上将军杨大渊进攻施州,擒了统制薛忠,而施州守帅向艮(施州道正乡人,初署参军,历任都统)凭险抵抗,用土炮流箭、滚木擂石挫败蒙军多次攻城,元蒙军伤亡惨重,只好围而不打。向艮率部坚守半年之久,终因弹尽粮绝,在一个风雪交加之夜,突遭元兵夜袭,炸开西门城墙,元蒙军大举入城。向艮率部奋力抵抗,不屈阵亡,城破。
元蒙军攻陷柳州城后,即将施州治所迁回原址,清理户口农业税,加固维修城墙(在宋原土城基础上)。一方面是为防范和震慑当地各族人民,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施州城市的繁荣和发展,并使之日渐成为鄂中国西南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开发优势
柳州城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自治州境内具有740多年悠久历史、保存现状较好、具有重大历史、科研价值和唯一的古代城址遗址,是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恩施的重要内容。1988年9月19日,恩施市人民政府将柳州城遗址及西瓜碑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12月16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将其公布为文物重点保护单位。1993年,湖北省文物处处长周崇发到恩施察看文物后说:恩施有二件宝贝,一是西瓜碑,二是恩施城南门外武圣宫。1994年4月21日,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将通天洞石刻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5月28日,恩施市人民政府公布柳州城遗址及西瓜碑城墙残基及题刻四周50米为保护范围,保护范围外30米为建设控制地带。恩施南宋旧施州城——柳州城遗址及宋代碑刻文物在全州县文物古迹分布网络中已形成一大特色,这是发展地方经济与进行精神文明建设的宝贵财富和资源。
柳州城地处恩施自治州首府城郊,交通便利,水源纯净充足,自然风光秀丽,文化内涵丰富。特别是在西瓜碑处看恩施城全景,在天池岭观恩施城(含红庙、龙凤一带)夜景,令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若把柳州城作为森林公园规划并保护,将其建设成为集避暑、疗养、文物访古游等为一体的旅游胜地,具有良好的优势和广阔的前景。近年以来,当地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已着手规划,加强了文物保护和环境建设及对外宣传。我们坚信,在不久的将来,柳州城遗址必将迎来一个璀璨的明天。
度假旅游区
分为三大块:
北区
以1200亩林区为主,植被良好,空气清新,古宋城--柳州城遗址位于林区中心地段。北区有36个自然生态观光景点、古战场体验区、特色活动区、自来水厂、北门沟水库茶馆、西瓜碑景区,佛教寺庙。
中区
中部面积近1000亩,项目有:游客中心、会议中心、老年疗养院、蔬菜园、激情广场、花香农家、高山渔岛、垂钓园、度假别墅、百果园、花卉园、土苗新村、民族工艺品购物街。
南区
南部约800亩,以小山包为主,地势开阔,项目有:相思林、情侣木屋、野味馆、烧烤屋、蒙古包、狩猎场、跑马场、特种养殖场、儿童小动物乐园、滑草场、悠波球场、野营基地,青少年野外体验活动中心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地理位置
文物古迹分布
历史背景
开发优势
度假旅游区
北区
中区
南区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