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兆镛
殷兆镛
殷兆(1806年—1883年),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晚清官员。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1840年)进士。授编修,任大理寺少卿,充湖北、陕西省、顺天考官,督直隶学政。历任礼、户、吏诸部侍郎。性耿直,关心民间疾苦。有奏议、诗文集等。
人物生平
殷兆镛,字补金(一字序伯),号谱经,祖籍河南陈州(今淮阳区),后移居江苏吴江(今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嘉庆十一年寒衣节日(1806年11月10日)戌时,殷兆镛出生于江苏吴江(今江苏省吴江区)平望镇东溪湖村。
道光二十年(1840年),殷兆镛考中二甲(殿试第二等)进士,选为庶吉士,授任翰林编修
咸丰四年(1854年),殷兆镛升任侍讲,进入上书房,教授惠亲王爱新觉罗·绵愉的儿子奕祥等人读书。不久升任侍讲学士,奉命教授爱新觉罗·旻宁第九子、咸丰帝九弟孚郡王爱新觉罗·奕譓读书,后多次升迁至大理寺少卿。
咸丰八年(1858年),英法联军攻陷大沽街道,进犯天津市,殷兆镛力主抗战,斥责主和派大臣,朝廷提拔他担任詹事
咸丰九年(1859年),殷兆镛担任兵部侍郎。朝廷诏令江苏省诸省治团练,殷兆镛上疏陈述此事的弊端,列举四大害处,言词十分确切。上海市想借英国人、法国人助战,殷兆镛亦认为不可。
咸丰十一年(1861年),殷兆镛因母亲病故,于是回家守丧。
同治元年(1862年),殷兆镛守丧期满,继续回到上书房供职。不久授任詹事,升任内阁学士,屡次担任兵部、礼部各部侍郎。
同治六年(1867年),督察安徽学政,史书说他“能得士心”。后任大理寺少卿时,弹劾将军爱新觉罗·奕山丧失黑龙江省以北国土的行径:“以边地五千余里,藉称闲旷,不候谕旨,拱手授人,始既轻诺,继复受人所制,无能转圜。”奕山因此被革职留任。
同治七年(1868年),担任礼部侍郎,任期满后,仍然回到上书房供职,并先后任兵、工、吏、户、礼部侍郎,但始终未能成为尚书。因此,他自叙年谱便称为“侍郎”。
光绪七年(1881年),殷兆镛因病辞官。
光绪九年(1883年),殷兆镛病逝于家乡
历史评价
清史稿》:“陶梁为文学老宿,吴存义、殷兆镛并侍从清望,存义视学滇、浙,能得士心,兆镛慷慨论事,於乡邦疾苦冀有补苴,何言之深也!”
史籍记载
《清史稿·卷四百二十二·列传二百九》
殷 兆镛,字谱经,江苏吴江人(今苏州市吴江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咸丰四年,迁侍讲,直上书房,授惠亲王子奕详等读。侍讲学士,命授孚郡王奕读,累迁大理寺少卿。八年,英吉利兵犯天津市,兆镛力主战,疏请黜邪谋,决不计,诋斥主和诸臣甚力,擢詹事。九年,署兵部侍郎。诏江苏省诸省治团练,兆镛疏言其弊,举四害,言甚切。上海市欲借英、法人助战,兆镛亦以为不可。
十 一年,丁本生母忧,同治元年,服除,仍直上书房。疏言:“江、皖军威既震,大局渐有转机。臣来自灾区,敢就见闻真切关系重大者为皇上陈之:一,宜饬戎行。上海兵勇号称四万,皆不堪用,何以今年经英、法人管带,便成劲旅?华尔亲兵六百,尽中国人,战无不胜。无他,挑选慎,约束严,器械精,赏罚信耳。请敕将帅讲求武备,渐事安攘。提镇中如曾秉忠北洋水师通贼焚掠;马德昭苏州市、上海;李定泰掠湖州市嘉兴市;向奎每战辄败,败辄行劫;冯日坤部兵掠妇女。李恒嵩兵不行劫,已共推良将。窃谓行师首禁焚掠,克城先谋戍守,否则旋得旋失,民间无孑遗矣。一,宜澄吏治。上海市诸官吏,惟刘郇膏得民心,已蒙特简。薛焕统驭无能;吴煦精心计,在上海设银号,缴捐者非所出银票不收;新授粮储道杨坊,由洋行担水夫致巨富,为洋人所鄙;浙江省布政使林福祥杭州市破后降贼,送王有龄张锡庚柩至上海。臣意此等悖员,宜分别惩创,稍申宪典。一,宜清釐饷款。上海左近官卡、贼卡、枪船卡林立,卡税之外,釐捐、月捐、船捐、亩捐、房捐日增月益,臣闻官吏绅商皆云日可收银二万,月得六十万。兵勇四万人,日饷三钱,月止三十六万,而当局犹入不敷出。请敕曾国藩李鸿章严密清釐。苏、松、嘉、湖赋额甲天下,近三十年,年年缓,官民交欠,赋成虚额。现经大乱,田荒户绝,可否俟军务大定,敕督抚计,酌留商税,核减农赋,以羡补不足,勿逾定则。一,宜抚恤遗民。江、浙交界莠民设枪船,所至焚掠,此辈视官兵盛衰以为向背,克复时必为内应。请敕督抚从宜处置,或令归农,或籍为兵,勿贻后患。至失守郡县,陷贼士民商贾,苟非出自甘心,仅止偷生畏死,可否援胁从罔治之义,乞恩原宥。一,宜防维外人。上海市孤城克保,不得谓非外人之力。自经助剿,所向无前,或云实出义举,或云欲通商贩,或云日后恃功索偿,臣俱不敢逆亿。各处通商,尊奉外人太过。犹幸我国新政清明节,未萌觊觎。日久相习,利权尽归,人情益附,而谓狼子必无野心,实难深信。抚御得体,尤在博知外情。请敕各口通商衙门,译述各国新闻有关时事者,书记大则奏闻,藉资豫备。”上以所陈不为无见,下国藩、鸿章等筹画,并将福祥等察劾按治。寻授詹事,迁内阁学士,迭署兵、礼诸部侍郎。
四 年,编修蔡寿祺疏劾爱新觉罗·奕訢,命大学士乌齐格里·倭仁等察奏。兆镛与左都御史潘祖荫疏言:“恭亲王辅政以来,功过久蒙睿照,重臣进退,关系安危。尚祈持平用中,熟思审处,察其悔过,予以转圜。庶无紊黜陟大纲,滋天下后世之惑。”上纳其言。六年,督安徽学政。七年,授礼部侍郎,任满,仍直上书房,迭署兵、工二部侍郎。寻授吏部侍郎,调户部,再调礼部光绪七年,以病乞罢。九年,卒。
宗谱自序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七年《皖桐殷氏宗谱》序
我殷氏世居于歙。明天启时,我八世祖侍桥公,始由歙迁吴江,经兵流离之后,谱乘散佚,迄今二百余年。吴江区之族渐繁,先大夫东溪公尝欲辑成书,顾自侍桥公以上求诸歙,而木本水源无可考矣。道光乙未岁,兆镛举于乡,同榜有殷闲者,桐城市人也,赴礼部试,相见京师,知其先世亦歙产,由歙而迁居桐城旗山之侧,则自明初曰华富公者始。闲,字子征,后更名胡廷瑞,丙午、丁未间在京师过从尤数,因出其桐城之谱见示。桐城之谱虽溯源歙县,然其间世次亦复断续不可考焉。殷于他省几为稀姓,歙县大宗。当明时,科第鼎盛,户部尚书石汀公,其尤赫奕者,宗谱之辑,肇始于石汀公,有姓氏、本源、里居、世系、遗像、世德、闺范、训典、文献、宅第、邱墓、遗事、遗迹、里社十四考。桐城谱纂于万历六年,其后屡经续修,体例视歙谱略同,而互有详简。所载家规及四时祭仪,数百载后披览遗文,犹想见当日父诏兄勉,门庭肃穆,春秋荐,豆雍容,可为世世子孙法巳。镛维古者谱牒掌于史官,与国史相表里;自唐以后,士大夫不复以氏族为重,而谱牒之学微。镛虽在史官后,苟微子征,则吾歙与桐城市本宗之谱又乌从而见之?且歙与桐城既有谱,而吾吴江区族姓似不逮歙与桐城之蕃衍,其编纂宜较易。乃镛才识陋,又去桑梓日久,使先大夫未竟之志至今尚留有待,此尤序我桐城之谱而不能无感者也。旗山奕奕,枞水洋洋,他日造祠堂而展拜,庶不蹈郭崇韬之也夫!
爱新觉罗·旻宁七年岁次丁未嘉平月上浣吴江族人 兆镛 谨序
个人作品
工诗文,著有《松陵诗经》、《玉尺堂诗文集》等传世。由他撰书的水木清华轩联“槛外山光历春夏秋冬万千变幻皆非凡境,窗中云影任东西南北去来澹荡是仙居”,今已成为清华大学校园一景。
代表作品
《读文选》
坡公直是讥无用,杜老频闻劝熟精。
省识宋唐分界处,文章风尚与时更。
《建宁》
星程访古南乡路,风物尝新北苑茶
楼毁碧云怀郡治,岭环红树有人家。
诗心梦揽天湖景,药笼思收泽泻花。
使院酒阑还点笔,尊闻堂外月初斜。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历史评价
史籍记载
宗谱自序
个人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