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世秀(1923年5月—1999年1月6日),原名谭国华,生于北京,祖籍湖北江夏(今
湖北省武昌市)。中国共产党党员,著名京剧鼓师,曾任北京京剧团一团副团长。他出身于谭派梨园世家,
曾祖父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鑫培。
1931年,谭世秀入富连成社五科学戏,工武旦,后改学京剧武场。出科后在北京等地搭班献艺,为京剧演员
宋德珠、
杨盛春、
姜铁麟等伴奏。1946年4月加入同庆社,为“四大须生”之一的
谭富英司鼓。1949年加入太平京剧社,为谭富英和京剧名家
裘盛戎伴奏。1952年底,加入北京市京剧二团。1955年,
北京京剧团成立,之后与
马连良、谭富英、
张君秋、裘盛戎等头牌都有合作。1956年至1957年,参加了
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
1959年,参加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赤壁之战》。同年3月,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联合出演的《
赵氏孤儿》司鼓。1961年5月,为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献礼京剧《赤桑镇》司鼓。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谭世秀参与创排了现代京剧《
沙家浜》。1982年起担任北京京剧团一团副团长。除了舞台伴奏,谭世秀还注重鼓艺传承,先后培养了王福禄、
金惠武、
孙砚军等青年鼓师。1999年1月6日,谭世秀逝世。
谭世秀与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等
京剧名家合作,参与伴奏或创排了《赤壁之战》《三顾茅庐》《春秋笔》等剧目;与京剧名家
谭元寿合作,恢复了《
南阳关》等剧目。此外,他还撰写了《马派表演艺术在打击乐运用上的出新》,协助整理出版《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在司鼓风格上,他具有“胸有成竹、主动发挥、领奏清楚、有神有威”的特点。被誉为鼓王,谭世秀与谭元寿、
王鹤文被誉为新时期京剧舞台上的“三剑客”。《
中国京剧史》赞誉:谭世秀鼓艺精湛,戏路宽、能戏多,舞台经验丰富。姿势手法款式大方,开点清楚准确,节奏稳练,尺寸严谨,文戏、武戏俱佳。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23年5月,谭世秀出生在北京,祖籍是湖北江夏(今
湖北省武昌市)。他的
曾祖父是“伶界大王”
谭鑫培,父亲谭豫智工武场面,尤其精于
大锣。谭世秀为谭鑫培重长孙。出身于这样一个梨园世家,谭世秀自幼就受到家庭艺术氛围熏陶。他原名谭国华,1931年入富连成社五科学戏,工武旦。时任富连成社社长
叶春善为其择取艺名世秀,遂名谭世秀。
到了青春期,谭世秀身高快速增长,身形变得瘦弱不再适合学戏而退学。1938年,他拜鼓师松文明为师,改学京剧武场。谭世秀表现出优异的司鼓天赋,学习两个月后即能上台伴奏。为了练好基本功,谭世秀每天清晨都到
陶然亭公园南边的城墙一带练功。他带着竹、铁鼓槌两副鼓槌,敲击城砖以训练手腕的力度、速度和双手平衡。不管寒冬还是酷暑,谭世秀苦练不缀,坚持了五年,终于练得了一双好手腕 。同时,谭世秀还全面拓展自己的素质,记场子、记牌子、记尺寸都是他日常的必修课程。另外,松文明也将各种
京剧常用的鼓点打法倾囊相授,使得谭世秀19岁就开始担任鼓师。
演艺经历
名声渐起
师从松文明不久,谭世秀就开始上台伴奏,在天桥的小小剧场、红楼剧场以及
吉祥戏院进行实习锻炼。1942年,谭世秀成为鼓师,先后与京剧演员
宋德珠、
杨盛春、
姜铁麟等合作。谭世秀司鼓以快、严、密见长,善于用
鼓板节奏的变化来烘托出不同行当、流派的特点,如为宋德珠司鼓时,衬托出宋派武旦脆、快、帅、媚的风格特点;为杨盛春、姜铁麟等司鼓时,配合好出杨(小楼)派大武生的气势。谭世秀的专业能力逐渐得到诸多名家的认可。1946年4月起,谭世秀加入了同庆社,与
京剧名家且是其七叔的
谭富英开始了合作。同时受邀为京剧演员
杨宝森、
杜近芳等司鼓。
行业翘楚
1949年,谭世秀加入太平京剧社,成为京剧名家谭富英、
裘盛戎合作演出中不可或缺的鼓师,与他们合作演出了《
定军山》《
斩马谡》《除三害》等京剧。次年,谭世秀加入北京太平京剧团,其参与创排的京剧《将相和》在上海演出20余场,成为
新中国成立后新编
历史剧的经典之作。1952年10月24日,谭世秀参加了第一届
戏曲观摩演出大会,由其伴奏的《将相和》作为北京代表团演出剧目荣获演员奖
一等奖、剧本奖。同年底,谭世秀加入北京市京剧二团。
1955年,马连良京剧团与北京市京剧二团合并组成北京市京剧团。1956年,谭世秀与
京剧名家
马连良、
谭富英、
裘盛戎合作了京剧《三顾茅庐》。同年9月,参加了北京市京剧界为成立“北京市京剧工作者联合会”而义演的京剧《
四郎探母》,这是
新中国成立后京剧界首次大合作。同年,京剧名家
张君秋、
陈少霖领衔的北京市京剧三团加盟
北京京剧团。自此形成 了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四大头牌同台合作的梨园盛况,而谭世秀则是这一盛况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这个期间,谭世秀出任办公室副主任,负责剧团业务工作。同年
冬至1957年春,参加了
京剧电影《群英会·借东风》的拍摄。
1957年1月2日,北京京剧团合团纪念演出在北京长安戏院举行,谭世秀司鼓,演出剧目《
龙凤呈祥》。次年4月13日,为由
马连良、
谭富英、
张君秋、
裘盛戎合演的《
四进士》司鼓。1959年2月,
中国国家京剧院与
北京京剧团联合上演国庆十周年献礼节目《赤壁之战》。同年3月26日,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裘盛戎联合出演的《
赵氏孤儿》司鼓,同年还为马连良、谭富英、张君秋等联合排演的《
青霞丹雪》伴奏。1960年,
赵燕侠的燕鸣京剧团部分演员并入北京京剧团,谭世秀为开始为马连良、谭富英、裘盛戎、张君秋、赵燕侠等人司鼓。。从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谭世秀就参与了北京京剧团青年鼓师的培养工作,为京剧武场积蓄后备力量。
1961年3月1日,谭世秀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
北京京剧团为中国共产党建党40周年献礼编排了京剧《赤桑镇》,谭世秀为该剧目司鼓。1963年,中共中央决定派遣北京京剧团组成赴中国
香港特别行政区演出团,谭世秀作为乐队主要成员也身列其中,他为
裘盛戎演出的《
连环套》[二黄散板]唱段司鼓时,博得了现场观众的集体起立鼓掌,香港观众的热情让谭世秀铭记于心。另外,谭世秀还为由
马连良、
张君秋、裘盛戎、
马长礼、
谭元寿、
李多奎等京剧名家参与拍摄彩色戏曲电影《
铡美案》伴奏。
文艺凋零
1964年6月5日,在北京召开了全国性的
京剧现代戏演出观摩大会,从此以工农兵为主体的现代戏占领了戏剧舞台。会后,谭世秀参与主创了《
杜鹃山》《雪花飘》等剧目,尤其是将
沪剧《
芦荡火种》改编为现代京剧《
沙家浜》,谭世秀全程参与其中。“文化大革命”期间,除了八个样板戏外,中国文艺界均处于凋零状态。‘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重新确立了
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全面拨乱反正工作也由此迎来了新的局面,文艺工作再次焕发新生。
京剧复兴
1979年
北京京剧院成立,谭世秀担任一团乐队队长,1982年起担任北京京剧团一团副团长、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党支部书记。谭世秀主抓全团的业务建设,还要参加日常的演出伴奏工作。为了使马派艺术能够得到传承发展,他与
马崇仁、
马盛龙、
李慕良等人共同协助京剧名家
马长礼恢复上演了《
赵氏孤儿》《春秋笔》《
胭脂宝褶》《
苏武牧羊》等马派代表作。
谭世秀还为京剧名家
谭元寿策划恢复了《定军山·阳平关》《
战太平》《琼林宴》《
洪洋洞》《
连环套》《将相和》《野猪林》《
八大锤》《
南阳关》等剧目。谭世秀与谭元寿、
王鹤文被誉为新时期
京剧舞台上的“三剑客”。此外,谭世秀与李慕良合作,在传统的基础上对《夜深沉》《哪吒令》《新东方赞》等京剧曲牌进行了改编创新。他还撰写了《马派表演艺术在打击乐运用上的出新》,并协助整理出版《马连良演出剧本选集》。
培养学生
在辅助谭元寿、
马长礼这些京剧演员演出之外,谭世秀非常注重青年京剧鼓师的培养。他言传身教,给青年演员以舞台演出的具体指导,还积极搭建舞台演出实践的平台。对于学生的培养,谭世秀总结了套方法,一是加强基本功的训练;二是注重名宿舞台的艺术实践,三是多观摩学习他人的优长。多年来,谭世秀培养了王福禄、
金惠武、李朝阳、徐阿明、
孙砚军、王大亮等学生。
鼓王离世
1999年1月6日,谭世秀去世,享年76岁。因其精湛的鼓艺和对
京剧艺术的贡献,谭世秀被称为“一代京剧鼓王”。
个人生活
亲属关系
谭世秀的
曾祖父是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
谭鑫培(1847年4月23日-1917年5月10日),本名谭金福,艺名小叫天,号称“伶界大王”,主攻
老生,曾演
武生,与
汪桂芬、
孙菊仙被誉为"新三鼎甲",并开创了
京剧史上第一个老生流派——谭派。父亲谭豫智是京剧武场面,母亲为绛氏。谭世秀的七叔
谭富英(1906年10月15日-1977年3月22日)是谭派第四代嫡传人,四大须生之一,创立了"新谭派"。
谭世秀与李秀玲成婚后,育有两子四女,其子女均为从业梨园。其中儿子谭长友,著有文章《回忆先父谭世秀》。谭长友有女儿谭茗心,原名
谭娜。谭茗心于1992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毕业后进入
北京京剧院梅兰芳京剧团,经谭世秀介绍,拜京剧表演艺术家
梅葆玖为师。谭世秀的女儿谭婉华有女谭晓令。谭晓令自幼酷爱京剧艺术,1990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1997年考入
中国戏曲学院表演系。谭世秀的女儿谭秋平有女谭筱羽。谭筱羽本名
谭小羽,自幼喜爱老生艺术。1993年考入北京戏曲学校,后入
中国戏曲学院深造。
师徒关系
谭世秀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受家学熏陶。1938年,他拜师松文明,学习
京剧武场。在师傅的教导下,谭世秀勤学苦练,很快登台司鼓,进行舞台实践。多年的司鼓生涯,谭世秀的艺术造诣极高,被称为鼓王。为了传承艺术,谭世秀从不敝扫自珍,他先后培养了王福禄、
金惠武、
孙砚军、李朝阳、刘永瑞、
李纯炎、徐孟墨、刘志章、鲁华、郑光、徐阿明、王大亮等学生。其中王大亮追随了谭世秀三、四年的时间,搜集了谭世秀司鼓的全部剧目。
主要作品
谭世秀参与创作并演出了《
赵氏孤儿》《
四进士》等剧目,参与了《
秦香莲》等剧目的电影拍摄,并撰写了《马派表演艺术在打击乐运用上的出新》。
京剧作品
电影作品
文章
艺术特点
谭世秀自23岁起就辅佐
谭富英,能够密切配合以快著称的谭富英作舞台表演。到34岁时,谭世秀在艺术上已日臻成熟,能够同时为诸多流派宗师司鼓伴奏。谭世秀所擅打的传统戏极为丰富,尤善于打谭、马、王、梅、张、裘、杨等派系武生戏,也能打文戏,还能打旦角戏、老生戏、花脸戏。在辅佐京剧演员表演时,谭世秀都能打出京剧角色的气韵、神韵和灵韵。在司鼓风格上,谭世秀形成了胸有成竹、主动发挥、领奏清楚、有神有威的特点。在伴奏过程中,快而不乱、实而不虚、节奏准确、强弱分明。被公认为开创了独具特色的谭氏司鼓艺术,进而成为
北京京剧院标志性的打击乐特色。
在为
北京京剧团集全团之力创排的《
赵氏孤儿》伴奏时,谭世秀对该剧武场的整体处理气势恢宏、细节安排精致入微,核心节奏处理大开大合、
张力极大。他紧密地配合
马连良所扮演的
程婴的唱腔和表演,如在全剧的核心“说破”一场,当程婴画完雪冤图听到
赵孟叩门受到惊吓而急向右转身,左手遮掩桌上图画,甩髯口,面部不断颤抖以表现内心的惊恐。谭世秀适时配合使用[崩登仓][丝边一击],以声音配合马连良的肢体和形色表演,完美演绎出程婴内心的惊恐万状。当得知
赵武遇到庄姬,且庄姬将其赶出阴陵后,程婴心中百感交集,右手不断颤抖,神情悲戚地抖动髯口,谭世秀配合其表演单楗起“大、大、大、大、大大乙、仓”的[
大锣一击],一楗千斤,声声如泣。《
赵氏孤儿》体现了谭世秀在马派、谭派、张派、裘派伴奏上的纯熟技艺,也体现了他对
锣鼓在
京剧中如何发挥重要作用的思考与探索。
人物评价
著作《
谭鑫培》作者李仲明评价谭世秀:其司鼓技艺文戏不瘟,武戏不燥,张弛有序,恰到火候。马、谭、张、裘联袂演出之《
铡美案》《赵氏孤儿》,由他司鼓堪称珠联璧合,成为京剧史同场为四位京剧名家司鼓的唯一演奏家。
北京市艺术研究所、上海艺术研究所编著的《
中国京剧史》评价谭世秀:谭世秀鼓艺精湛,戏路宽、能戏多,舞台经验丰富。姿势手法款式大方,开点清楚准确,节奏稳练,尺寸严谨,文戏、武戏俱佳。
人民政协网评价谭世秀:谭世秀以过人的天赋、刻苦的努力、坚实的功夫、一丝不苟的作风、宽泛的戏路、丰富的舞台经验成为大师云集,群英荟萃的北京京剧团乐队的领军人物。谭世秀先“打”马、谭、裘等老一辈艺术大师,又“打”
马长礼、
谭元寿、
杨少春、
宋丹菊等新一代艺术家,后期更是为
谭孝曾、闫桂祥、杨淑蕊等当时的青年一代保驾护航。同时,培养出了
金惠武、
孙砚军、刘永瑞等优秀鼓师。他的一双鼓键,“打”了三代人,真正做到了传帮带,为
北京京剧院艺术上的繁荣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后世纪念
2023年11月19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举行谭世秀百年诞辰纪念演出《
龙凤呈祥》。谭世秀孙辈谭小令、谭茗心、谭筱羽登台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