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烈
地质学家
王烈(1887-1957),字霖之,萧山临浦镇人,中国著名地质学家和地质教育家。1906年,他进入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格致科学习,并跟随德国学者梭尔格学习地质。1909年,他考取公费生出国留学,1911年赴德国弗赖堡大学攻读地质学。1913年学成回国后,任北京师范大学博物系教授,并在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教,兼任地质调查所工作。1918年起,他在北京大学地质系执教。由于地质文献参考资料稀少,王烈为培养年轻地质人才,不辞劳苦,将德国学者费迪南·冯·李希霍芬所著《中国》一书,用笔译或口译向学生传授。他在地质教育领域工作45年,是中国本科大学学习地质并终身从事地质事业的第一人。
正文
本词条为消除歧义词条,一:王烈,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第一班学生,是中国本科大学学习地质并终身从事地质事业之第一人。从事地质教育45年,先后任教于北京高等师范、农商部地质研究所、北京大学、北洋大学、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等校,特别在北京大学地质系前后执教40年,多次、多年任系主任。为中国培养了第一代乃至好几代地质科学人才。二:王烈,字彦方,平原县(今山东平原)人。生于永和六年(公元141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8年)。
地质学家
个人简历:
1887年11月10日 生于浙江省萧山区临浦镇
1897年 省城杭州市读书。
1906年 入京师大学堂格致科预科就读。
1909年 入京师大学堂地质学门就读。
1910年 开封市中州公学教书。
1911年 留学德国,攻习地质、矿物、岩石学
1913年 归国,任北京高等师范博物系教授。
1914年 兼任农商部地质研究所教职,并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兼职。
1917年 任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首任系主任。
1921年 与翁文灏等考察甘肃海原地震。
1922年 参加中国地质学会筹创,为创立会员、筹备委员会委员、首届评议员。
1923-1924年 连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二、三届评议会评议员。
1926-1927年 任中国地质学会第五届评议会副会长。
生平介绍:
王烈,字霖之。出生在浙江萧山区临浦镇。10岁时,到省城杭州市读书。少年老成,聪慧勤勉,才华出众,成绩优异。19 岁时,被选送到京师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的前身)格致科学习。每次考试,都名列第一。当时的御侍孙培源很赏识他的才华,决定招他为东床乘龙快婿。1911年,他24岁时,与孙培源之女孙慎礼(19岁)结婚。1909年,京师大学堂在农科中设地质学门,王烈是第一班的三个学生之一,而坚持在地质战线善始善终者惟王烈一人。所以,称他是在中国本科大学学习地质之第一人是完全恰当的。当时在地质学门教书的主要是德国地质学家梭尔格博士,王烈很受他的影响,从他那里学到很多东西。同年,他考取浙江省公费留学时,毅然决定去德国。1910年,他在出国之前,曾一度短时间在开封市的中州公学教书。
1911年,他去德国留学,就学于著名的富莱堡矿业学院。当时德国正忙于准备与英、法、俄“协约国”的战争,中国形势紧张混乱。所以,他只学习了两年,就在1913年匆匆回国了。回国之初,他在北京高等师范(北京师范大学前身)博物系任教授。1914年,他到刚成立不久的农商部地质研究所任教,并在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职。当时,1913-1916年的地质研究所是中国第一所,也是惟一的一所地质专科学校,招收30人,毕业22人,其中18人拿到毕业文凭,是中国人自己培养的第一代(第一批)地质学家,其中有王竹泉谭锡畴李捷李学清朱庭祜叶良辅谢家荣、徐渊摩、徐书曼等。
1917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成立。王烈任教授,并为首任系主任。他与留美归来的何杰教授、留英归来的李四光教授,以及由美国聘请来的葛利普教授等共同努力,使该系在地质教学与科研方面比较健全,初具规模。1920年北京大学地质系学生杨钟健、田奇、侯德封赵亚曾等,发起成立“北京大学地质研究会”。王烈与其他教授,积极支持,热情扶掖。同年11月28日,该研究会举行演讲会,由王烈主讲《中国之支那海侵时代及昆仑海侵时代》。主要内容是中国地区寒武奥陶纪的“支那海侵”和志留泥盆纪(以泥盆纪为主)的“昆仑山脉海侵”在各地的分布特征。尤其指出了古地理、海陆变迁的研究方法,很有指导性意义。同年12月22日,该研究会举行第一次大会,王烈在会上发表了重要意见。关于研究方针,他谈了3条:①注意理论,不急于速求应用;②科学上新说可把旧说代替,故不必存绝对的观念;③应当用科学的方法把当时尚凌乱的中国地质调查报告整理出来。关于研究会的活动经费问题,他认为,可以先向地质系的教员申请捐助,也可以像葛利普教授所说的那样,向外国人募集。
教学工作:
王烈在主要从事教学工作的同时,还从事地质调查和科研工作,他所著的《河北省怀来县八宝山煤田地质》,是中国最早的地质报告之一。1920年,甘肃省海原县(现属宁夏回族自治区)发生里氏8.5级大地震,灾害严重,死亡20多万人。次年,北洋政府派出翁文灏、王烈、谢家荣、杨铎等前去调查。事后,王烈向南至甘肃省南部的武都、陕西省南部的汉中市等地调查。他在汉中的药铺购得石燕贝化石,回京之后,交葛利普研究,后来追索查明该化石原产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在湖南省也有很多同类者)。葛利普后来发表了《中国古生物志》专著之一《中国泥盆纪腕足类化石》,其中定了一个新种,命名为“王烈石燕”,以示对王烈的纪念、敬仰。
20世纪20年代,北洋军阀连年混战,形势大乱,北京的教育界经费常常无法保证,教师生活极端贫困,不少人,其中包括王烈的若干亲友都转而从政或经商,也有人劝他改行。但王烈却丝毫不为所动,矢志忠于教育事业。他在北京几所大学,乃至天津市的北洋大学都兼了教职,提高劳动强度,借以保证收入不至降低,生活能够维持,教学与科研也得以继续进行,实为两全之策。他在北京城内四处奔波、并且风尘仆仆地往来于京津铁路上的动人情景,实为很多人所称道,都敬佩他这种坚守教育岗位的崇高精神。
人物评价:
王烈在年事日高的情况下,教学科研的热情和积极性有增无减。他擅长教结晶学、矿物学、光性矿物学、岩石学等。他主要使用美国丹纳编的矿物学教科书。他教学多年,笔记本教案已背得滚瓜烂熟,凭记忆也能编出许多补充讲义。学生们回忆当年他上课的情景时指出,他从德国留学回来,处处体现出德国学者的严谨作风,他往往讲完一个段落,就摸出怀表看看,时间刚到,下课铃也响起,既不拖堂,也不白浪费剩余时间。当学生们拿着矿物、岩石标本去问他时,他便拿起放大镜,或用简单的加工方法,很快就解答清楚了学生的问题。他指导大家鉴定矿物、岩石切片时,在偏光显微镜下转几下,就能准确地定出名称。大家公认他是矿物、岩石学方面实践经验相当丰富的老权威,教学基本功相当扎实。他为中国培养的矿物、岩石学专家很多,如李学清何作霖王嘉荫董申保赵景德等,都先后出自他的门下。
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学期间,他还积极参与各种学术活动,他曾应邀为全系师生作了“中国地质教育史”的报告。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王烈首先回到北平市,筹备北京大学的复校工作。他虽年近花甲,但仍精神饱满地为复校之大小事务操劳。1948年秋,王烈因国民党政府“币制改革”而使精神受到强烈刺激,健康状况严重恶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王烈年迈多病,退休在家。但他仍然关心教育工作。在他病情稍愈、精神好转时,就潜心从事岩石学、矿物学书籍的翻译,为地质科学事业发挥余热。王烈晚年所患疾病主要在神经系统方面,时轻时重。1950 年底,病情转剧,入北京协和医院治疗,于1957年2月2日与世长辞,终年70岁。1957年2月10日,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及北京矿业学院副院长何杰主持了王烈的公祭大会,王烈的学生和亲友参加了公祭大会,正在举行的中国地质学会中国代表大会的全体代表也参加了王烈先生的公祭大会。王烈先生的遗体安葬在北京西郊万安公墓。
平原王烈
生平介绍:
王烈少时师从陈骞,闻名遐尔。董卓作乱时避乱辽东,并多次拒绝曹操的聘请。七十八岁时病死于辽东。王烈拜颍川陈寔为师,与陈的两个儿子结为朋友。当时一些川名士如荀爽贾伟节李膺和韩元长都跟随陈寔学习,亦都佩服王烈的性格和行为,都与他交往,王烈当时在中国都很有名气。学成后王烈回到平原,在那里兴办学校教育人民,最终带动了风气,当地所有人都行善远恶,一些人即使原本有争端要找王烈评理,都会在半途或王烈家前和解并折返,为着不要令王烈知道他们有这些争端。当时连平原国国君亦到王烈那里筹划和咨询政令。
王烈被举为孝廉,三府同时辟命他都被王烈拒绝,此时董卓作乱,王烈于是到辽东避难,在那里耕种和钻研典籍,自得其乐,当地的人都十分尊敬他,如同君主。当时因为国家纷乱,有识见的人不多,一些人结成朋党,互相攻击,而当时到辽东避乱的人,很多都被这些人出言诬害,而王烈在那里居住多年却没有问题。王烈同时当辽东知府公孙度长史,令到辽东强者不欺负弱者,没有人恃众凌寡,商人亦没有抬高价格谋取暴利。后来曹操多番征召王烈任官,王烈辞任辽东长史,但公孙度及继位的公孙康都没有遣送他上任,最终也没有到职。建安二十三年(218年),王烈七十八岁时病死。
性格特征:
先贤行状》载他“通识达道,秉业不回”。王烈为人孝顺仁慈。学成后父亲逝世,王烈为他哭了三年。又有一年遇到饥荒,路上乡民快饿死,王烈竟然和他们分享粮食,救了他们的性命。
相关故事:
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少师事陈,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问其姓名,以事告烈。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王烈字彦方,太原市人。青年时曾在陈门下学习,因为品德高尚,称著乡里。有个盗牛的被主人抓住,盗犯向牛主认罪,说:“判刑杀头我都心甘情愿,只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这件事。”王烈听说后派人去看望他,还送给他半匹布。有人问这是为什么?王烈说:“盗牛人怕我知道他的过错,说明他有羞耻之心。既然心怀羞耻,必然能够改正错误,我这样做正是为了促使他改过。”后来有个老汉在路上丢了一把剑,一个过路人见到后就守候剑旁,直到傍晚,老汉回来寻剑,得到了遗失的剑,惊奇地询问他的姓名,并将这件事告诉了王烈。王烈派人查访守剑人是谁,原来就是那个盗牛的人。
人物评价
楚汉网:王烈一生热爱地质,热心教育,对地质的理论研究与实际调查尤为关注。他早期所写的《河北省怀来县八宝山煤田地质报告》,是我国最早的地质报告之一。20年代初,北大地质系学生杨健等发起成立地质研究会(后改名为地质学会),王多次资助经费,支持学会开展活动,并作题为《中国之支那海浸时代及昆仑海浸时代》的学术讲演。解放后,成立中国地质学会,王烈是26位创立会员之一。历任该学会第一、二、三届评议会评议员,第五、七届评议会副会长;第三届学会年会任主席。
参考资料
地质资料馆 http://www.ngac.cn/nga_aspx/NgaOrg.asp
三国资料网 http://www.esgweb.net/Article/Class58/Class75/Class76/200901/49191.HTML
参考资料
王烈.楚汉网.2022-01-17
目录
概述
正文
地质学家
平原王烈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