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林寺,位于
南京方山北麓,距今已有1600多年历史,为南朝佛教禅宗圣地、金陵名刹、“四十八景”之一,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美誉。
定林寺在历史上屡经兴废,明代曾全部被毁,后经重建,恢复旧制。清光绪初年再次重建后,到20世纪50、60年代又陆续受损,在饱经沧桑后,惟余一座
定林寺塔。历史上的钟山定林寺有两处,被称为
上定林寺和下定林寺。上定林寺毁于战火,
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高僧善鉴和尚在今
江宁区方山之西北麓修建了下定林寺。
定林寺高僧辈出,佛源广播,中国佛寺轮藏之祖
傅大士出于此寺,
后梁时禅宗之祖
达摩来中国参禅的第一道场设于定林寺,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
寺庙简介
根据史籍记载:佛陀后,涅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存世间,一颗传入
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入当时的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
金玉国。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游于,把佛牙带到中国的首都建康(今南京)
上定林寺佛牙阁里,广受四方佛徒朝拜,这颗佛牙如今供养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里。
南梁刘宋景平二年(423年)“慧觉”于南京钟山创建“下定林寺”。
南朝刘宋元嘉十六年(439年),外国高僧竺法秀(
昙摩蜜多)在南京钟山紫霞湖一带建“上定林寺”。文艺评论家
刘勰皈依佛门后,依止大学僧“僧佑”十余年,所著不朽巨著《
文心雕龙》即完成于上定林寺。被《
金陵梵刹志》列为中刹。
史料记载
史籍
根据史籍记载:
佛陀涅槃后,有两颗佛牙舍利留存世间,一颗传入
斯里兰卡(今斯里兰卡),一颗传入当时的乌苌国,后由乌苌国传到
金玉国。五世纪中,南朝高僧“法献”游于阗,把佛牙带到
南齐首都建康(南京)
上定林寺佛牙阁里,广受四方佛徒朝拜,这颗佛牙便供养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里。
《上江两县志》
赵昚乾道时(1164~1173),高僧善鉴将“上定林寺”匾额移至方山,重建定林禅寺,与南京钟山上定林寺在子午线上南北正对,同时建
定林寺塔,此塔已有800余年历史,专供佛像,不能上人。据清同治《上江两县志》称:宋乾道间,善鉴和尚因钟山定林寺废,便募资建寺于此,沿袭寺名。塔建于乾道九年,高十三米。底层特高,南面开门,另三面各有
佛龛,塔刹和腰檐已毁。此后,远近信徒、施者接踵而至,佛殿﹑法堂﹑僧房次弟建成。
《金陵梵刹志》
据《金陵梵刹志》记载:全国佛寺“轮藏”之祖——傅()大士即在方山定林寺建轮藏并广为弘法,(史载
傅大士与禅宗初祖
菩提达摩、宝志共尊为“梁朝三大士”)。同时,
萧衍萧衍时,来自天竺的
达摩祖师留在建康期间,曾到方山定林寺举行佛事活动,方山至今尚保留有“达摩崖”等历史古迹,为禅宗之祖达摩偃坐之地,故此,在佛教界有“南定林、北少林”之说。
历史沿革
(1)定林寺曾于元
至治年间(1321~1323年)和明天顺年间居士朱福宝及其诸子重建(1457~1464年)两次大修后,随后即遭到破坏。
(2)至清
同治年间寺庙已毁,至太平天国时,更被毁尽,清光绪间,由世称“道明师祖”的僧人向四方化缘重建,增其旧志,规模宏大。
(3)而不幸文革期间,寺遭劫毁,仅塔尚存,目前为南京历史最久的楼阁式硬塔,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较高,边长1.46米,直径3.45米。
(4)1982年,方山
定林寺塔被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著名的斜塔中,
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为4度,
苏州市的
苏州云岩寺塔倾斜度为3.5度,而经过纠正的方山定林寺斜塔斜为5.3度,《新华社》2003年11月5日称:定林寺斜塔至今仍堪称世界第一斜塔。
(5)为了恢复千年佛教古刹圣迹,在国家和当地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注下,定林寺得以再次重建,
大雄宝殿目前已竣工,殿内佛像及山门、藏经楼、天王殿、功德堂、钟楼、鼓楼、禅堂、斋堂、祖堂、客堂、僧等建筑还将陆续兴建,愿有缘佛寺的大德善士能随缘乐助,共襄善举,功德无量。
主要景观
1、概况
“浮来山”又称“福来山”,素以天宫赐福于此山而著称。定林寺雄居于浮来峰下。始建于
南北朝时代,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全寺南北长跑95米,宽52米,总面积4940平方米,整个建筑分前,中,后三进院落,以“大雄宝殿”为主体,向前向后左右展开,东西两旁对称,依山势向后逐级升高,
大雄宝殿建筑雄伟,飞檐首,雕梁画栋,轩敞明朗,典雅大方,颇具北方古建筑风格,定林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艺理论批评家刘晚年循迹之地,现已为
山东省人民政府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刘勰校经楼
刘勰校经楼位于定林寺的中院,门匾镌刻有郭沫若手书“校经楼”三字,据《
南史》记载,此楼为刘勰校经藏书之处,现辟为“刘勰生平陈列馆”,陈列着《
文心雕龙》的各种古代和当代研究文献及纪念文库。出定林寺山门南走不远,但见一片怪石,形态各异,妙趣横生,大自然的造化之功之奇妙,令人叹为观之。在怪石丛中,树荫处,建有“文心亭”,由郭沫若亲自命名,并题字,以纪念《文心雕龙》藏书1460周年。
(2)云龙崖
云龙崖:越沟壑,穿蓁莽,便到
飞来峰东麓的“云龙崖”南北走向,长100米,高2—3米,象一条人工绣成的腰带束在飞来峰上,这些天然形成的图案,如乌云叠涌,
蛟龙厮缠,蜿蜒凹凸错落有致,在杂树掩映下,远望如似有龙舞飞动之态,蔚为石中之奇观。
3、相关史料
据史料记载,莒县浮来山定林寺始建于晋,开山祖僧是
竺法汰和僧远。据传过去在浮来山的东山口曾有一座过路牌坊,前后两面的楹联就是对这一历史掌故的记载与诠释。牌坊正面的楹联是:“浮丘公驾鹤来山曰浮来乡人尽信,竺法汰传禅定寺名定林远客鲜知。”其背面的对联是:“鲁公莒子会盟处,法汰僧远坐禅山。”由此可见,竺法汰和另一位叫僧远的禅师就是定林寺的最早
住持。
4、相关信息之“千年龙树”
山东省十大魅力景点之首——“福山寿地”莒县浮来山又添奇景,一条长达6米、干粗0.8米的“千年树龙”亮相,令前来观看的游客叹为观止、拍手惊奇。新发现的“千年树龙”给本来就充满神秘色彩的浮来山又披上一层神秘面纱,也使浮来山的魅力进一步增加。据收藏者介绍,“千年树龙”生长于浮来
山西省麓,树种为曲树,距今已近千年,挖掘前原树主干已被伐去。“千年树龙”的发现纯属偶然。当地一位老农在山上植树,不经意间发现在乱石缝中生长的树根酷似巨莽盘卧其中,于是约上9位同伴花了7天7夜时间才将此“千年树龙”挖掘而出。该“千年树龙”有三奇,一是此根弯曲有度,未经雕饰,形似卧龙,惟妙惟肖;二是树龙比主干还粗;三是主干仅生一
龙根,且斜向生长形成树龙。该“千年树龙”与2004年在浮来山发现的“天然寿龟”相映成趣。“天然寿龟”为4亿年前
溶洞岩石,是经海水冲刷天然形成,现伏于浮来八景之一的清泉峡内,面向东方,有“神龟探海”之势,形态极其逼真。左传》记载:“
鲁隐公八年,(
公元前715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可见,该树当时已成浓荫,成为名树。专家考证,此树至少已有3500年历史。树现高26.3米,树冠遮地20余亩,树干周长15.7米,须八人伸展双臂方能合围。此古树乃冰川时代留下来的树种,有“
活化石”之称。经国家林业部专家鉴定,为“天下第一银杏树”。
钟山下定林寺
南定林道场,由“定林下寺、定林上寺、方山定林寺”三大
庙宇组成,最早的是定林下寺,由“慧觉”创,又称“下定林寺”,位于金陵钟山南麓,由于地势较低,后由竺法秀(
昙摩蜜多)在钟山紫霞湖上方另建一座庙宇,也称定林禅寺,为区别“下寺”,故人称“定林上寺”或“上定林寺”。上定林寺的规模相当宏大,据史载,上定林寺“禅房殿宇,郁尔层构”、“肃然深远”,时人称赞上定林寺就像释迦牟尼在古印度居住说法的
灵鹫山圣地。
上定林寺被毁后,1173年,其匾额被善鉴和尚请至
天印山(今
方山)重建定林禅寺,方山定林寺与钟山定林寺在子午线上是南北正对的,而且据史料记载,当时方山定林寺规模也是相当宏大,禅宗初祖
达摩渡海抵达金陵时,曾与
萧衍有过一次会谈,在金陵逗留期间,曾到方山偃坐(至今方山仍留有达摩壁一处),但是在金陵与梁武帝的会谈并不契合,此后达摩初祖一苇渡江北上少林,面壁九年,后圆寂于河南定林寺(后改称
空相寺)。而与达摩同时代的
宝志禅师(俗称
济公)却与梁武帝比较谈得来,也深受梁武帝的尊重,
宝志和尚在钟山也建有寺庙,并在金陵广为弘法。与此同时,人称“梁朝三大士”(达摩、宝志、
傅大士)的傅翕傅大士在方山以“释道儒”三教
同源、轮藏之祖著称于世,后人传说其为
弥勒佛应身。傅大士也曾受
萧衍之邀开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当时宝志和尚也在现场,可见定林寺在当时地位之尊,“南定林、北少林”之说也由此而来。再加上定林寺与诸多历史名人息息相关,比如
王安石、
苏轼、
陆游、
谢灵运、
袁枚等等都与定林寺有过一段各自不同的因缘,定林寺自古也是高僧辈出,以上定林寺“僧佑”为代表的一代高僧以“转轮藏”广度众生,其弟子
刘勰(法号:慧地)也因《
文心雕龙》著称四海,再加上法献和尚西游新疆,竟得到佛牙舍利一枚,带回定林寺佛牙阁供养,这件事成了佛教界共瞩的一件大事,南定林的在当时拥有极高的声望其实也是理所当然的。
虽然定林寺自古以来声名天下,但
上定林寺被毁后,下定林寺的规模也逐渐缩小,到了宋代,下定林寺的范围已大大缩小,称“定林庵”。
北宋赵顼熙宁九年(1076)
王安石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王安石深爱钟山景色优美,经常骑驴游玩钟山,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来,他就在庵内建了一个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约一百年后,
南宋爱国诗人
陆游曾两次慕名来游钟山定林庵。第一次在昭文斋壁上题名曰:“
乾道乙酉(1165)七月四日。笠泽陆务观冒大雨独游定林”。五年后,陆游重游钟山,定林庵已被火毁,而他在昭文斋壁上的题名却被寺僧事先摩刻在寺后的崖壁上。1975年10月,陆游题名石刻被发现,成为考证下定林寺遗址的重要资证。
下定林寺后的“三教会宗堂”让今人更加体悟佛教“心包
释太虚”的境界
陆游题名被寺僧摩刻在寺后的石壁上,成为下定林寺的重要资料
钟山已在万山深,更过钟山入定林。
穿尽松杉行尽石,一庵犹隔白云岑。
近年来在钟山南麓紫霞湖东附近新修了一座“
王安石纪念馆”,称“定林山庄”,花墙环绕,建筑古雅,馆内陈设皆照原样,大小文物保存良好,其画像也是宋代名画家
李公麟所绘。馆外有长廊,壁上刻有其诗作一百首,均出自现代全国名家的手迹,精彩纷呈。院中古木参天,流水潺潺,四季有景,清幽迷人。定林山庄,是为纪念
北宋改革家、思想家、文学家
王安石而新建。这里绿茵环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它占地面积不大,但布局精巧,古朴典雅。正门在大路西侧,入门是一个小院落,四角植数株四季常青的
棕榈,四壁围以高白墙,南北两侧中间各有一个门。北门外是回廊,南门上端有一方石额,镌刻着爱国诗人
陆游所书"定林"两字。南门内东、西、南三面为环状廊庑,壁上嵌刻着王安石诗词数十首,由当代书法家书写,或草或篆,风格各异,给人以美的享受。定林山庄北首是"昭文斋",斋内正中高悬
王安石纸本画像,画像两侧挂对联一副:"一望江南万里天,解装相值得留连"。四壁悬挂名人字画。殿内设仿宋代木制坐椅、茶几。游人耒到这里仿佛又耒到当年王安石的书斋之中,思古之情不禁油然而生。王安石曾三任江宁府尹,两度出任宰相。第二次被罢相后,归隐金陵,野居在府城东门与钟山半道上的"半山园"。王安石深爱钟山风景名胜,经常骑驴游山玩水,疲倦时便到定林庵休息。后耒,他就在庵内建了供自己休息和写字读书的书斋,取名"昭文斋"。
王安石在咏《定林所居》诗中云:"屋绕湾溪竹绕山,溪山却在白云间。临溪放艇依山坐,溪鸟山花共我闲"。在定林庵,他结识了
北宋"四大书家"之一的
米芾、著名画家
李公麟。米芾为他题书"昭文斋"匾额,李公麟为他画了一幅神态逼真的肖像悬挂书斋正中,由此,定林庵更加闻名遐迩,成为古代钟山的名胜之一。被称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
黄州府北往路过金陵时,王安石热情地接待了他,两人一边畅游,一边论文说佛。
元祐元年(1086年),
王安石病逝金陵,葬于半山园后山。明朝开国皇帝
朱元璋在金陵筑城墙,正好从半山园后山经过,王安石的后人便将他的坟迁回故乡江西抚州录谷峰东后月塘村。
2005年3月1日,中山陵管理局建成“钟山定林寺
刘勰与《
文心雕龙》纪念馆”,并正式对外开放,实现了海内外《文心雕龙》研究者和中华文学爱好者的愿望。该纪念馆设于南京钟山南麓的定林山庄内,纪念馆分前、中、后三个展厅,以南京“钟山与六朝都城”“钟山定林寺”“刘勰与《文心雕龙》”三个展览单元。刘勰在钟山定林寺前后生活了20年左右,他在这里借助定林寺丰富的藏书,潜心学习和研究,最终完成了标志着辉煌成就的文学理论巨著《文心雕龙》。这次展览中,不仅展出了近年来在钟山南麓出土的反映六朝时代文化面貌的瓷器、铜器等各类文物,而且还首次向社会披露了南朝钟山定林寺遗址的考古发现。
河南定林寺
空相寺,原名定林寺又称
熊耳山寺,位于陕县
西李村乡的熊耳山下,距
三门峡市53公里。全国文物保护单位。熊耳山海拔885米,北依
黄河,南接
伏牛山,东临
洛阳市,西连
西安市,洛三高速公路从山下通过,交通便捷,风景宜人,既是驰名中外的佛教圣地,也是令人向往的旅游胜地。历史上熊耳山林木茂密,山花烂漫,流水潺潺,鸟语如歌。山上的“八大奇景”和“四大绝胜”名甲天下。八大奇景为:龙嘴喷雾、土桥卧虹、井底明月、
达摩铜佛、高楼洪钟、铁薪烧粥、椿抱
翠柏、汉代松林;四大绝胜为:藏兵洞、濯心泉、八仙庙、
公孙瓒藏甲处。空相寺座落在林木掩映之间,走进空相寺“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的神秘之感油然而生。更因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摩大师安葬于此,历代帝王将相多有来此朝山拜佛,文人骚客舞墨咏叹。空相寺鼎盛时期,寺内拥有僧徒八百,香客无数,各种殿房四百余间,占地八十余亩。但在历史上曾数遭洗劫和人为拆迁。其中两次大规模灭佛,即北周武帝灭佛和
李炎灭法,空相寺都难逃顾厄运,佛像被毁,房屋拆迁,强迫和尚还俗,没收寺院财物和土地,使空相寺遭受了严重毁坏。历代对该寺也曾数次修,有据可考的有: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重修达摩殿和部分殿宇,
景泰五年(公元1454年)重修达摩殿并立“菩提达摩圆觉大碑”,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重修转角楼。清康熙十一年(公元1672年)、
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重修空相寺,后来
乾隆、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也几经修葺。但到了晚清、民国时期,寺院房屋相继倾倒拆毁,空相寺逐渐衰败。
新中国成立以后,
空相寺内仅存的“
达摩塔”、“达摩石刻画像碑”被列为
三门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衍撰文碑”被列为
陕州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县文化、文物部门多次出资修葺加固“达摩塔”,使这处濒临倒塌的珍贵文物,至今保存完好。
空相寺是佛教初祖达摩大师弘汉葬身之处,近年来常有中外僧人接踵来此寻根问祖。古老的空相寺过去是佛门圣地,现在依然是灿烂的文化圣地。据
清代和民国的《陕州志》记载,佛教于
东汉永平年间公元58—75年传入陕州时,就修建了空厢寺,距今已1900多年,是与中国第一古刹
白马寺同一时期的佛门圣地。空厢寺是禅宗初祖菩提
达摩的葬地,它以达摩舍身求法、开创佛教禅宗而闻名天下。据史籍记载,达摩初祖在
少林寺传法
慧可之后,即到
熊耳山下的定林寺传法5年,于
萧衍大同二年公元536年十二月圆寂,终年一百五十岁。众僧徒悲痛之极,如丧考妣,依佛礼将初祖大师葬于定林寺内,并修建了达摩
灵塔和达摩殿。梁武帝萧衍亲自撰写了“
南梁菩提达摩大师颂并序”的碑文,以示对达摩大师创立禅宗的纪念。后来
东魏使臣于
元象元年自西域取经返回途中,遇见
达摩杖挑只履西归,立即报于皇帝。皇帝闻之,命人挖开达摩墓葬,只见只履空棺,方知大师已脱化成佛,遂将定林寺更名为“空厢寺”。
据有关史料记载,达摩是南天竺国(今
印度)香至王的第三太子,姓
刹帝利,受西天二十七祖
般若多罗师命,于梁普通元年(公元520年)渡海东来,在
广州市登陆。
萧衍信佛甚笃,遂将达摩迎至都城金陵(今南京市)。二人对佛理方面的理解不尽相同,话不默契,不欢而散。达摩毅然离开金陵,乘一叶苇筏漂过
长江北上,来到熊耳山下定林寺内,任该寺依法
住持,在此讲经说法,教化万民。前来听他讲经说法的达官贵人、平民百姓络绎不绝,他被誉为“西方圣人,东方活佛”,定林寺因此名扬四海。后来
达摩渐感悟道不深,需要以修身来悟性才能达到“法我皆空”的境界,便前去佛教圣地少林寺修行了九年。
南梁武帝大同二年(公元536年),达摩在洛阳禹门千圣寺讲经说法期间圆寂,享年150岁,归葬于熊耳山定林寺。
萧衍闻讯,亲自撰文树碑,对达摩大师创立佛教禅宗的无量功德给予了高度评价。此碑距今已有1460余年,虽经风雨剥蚀,但碑文还可辨认。达摩圆寂后第二年,由积庵法师修了达摩塔,定名为“圆觉空塔”。现存的塔为明
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所建,青砖结构,七级浮屠,两层基座,高约12米,塔身为八角形,塔刹为宝瓶式。
东魏元象元年(公元538年),
元善见将定林寺更名为空厢寺。
空相寺新出土
唐朝碑刻《汾阳王置寺表》,碑通高120公分,宽60公分,厚15公分。共26行,满行44字。碑首圆额,双行篆书“
郭子仪置寺表”。立碑年代为“唐大中十二年九月”(公元858年)。立碑人为汾阳王郭子仪后人。碑文的大意为,郭子仪平定
安史之乱时,曾到空相寺朝拜达摩圣迹,并许愿若
达摩禅师福佑,平定叛乱,必当奏请朝廷,“特加崇饰”,给予特别的荣耀。果然,平定安史之乱9年后(公元772年11月),郭子仪即书奏朝廷要求重整寺庙。半年后,朝廷钦赐“达摩禅师宜赠谥号园觉,寺额为空相之寺,塔额为空观之塔……”据此为证,定林寺易名空相寺乃
李豫李豫钦赐,并且追加达摩为“园觉”禅师,达摩塔为“空观之塔”。汾阳王置寺表》的出土,对于研究佛教文化史、禅宗渊源仍具重大历史价值;又为研究佛教禅宗及
空相寺兴衰史、
郭子仪与空相寺的关系、空相寺地理沿革等,提供了更加珍贵的实物资料。唐天宝三年(公元748年),郭子仪曾奉皇命重修空厢寺,他亲任总监工。工程竣工后,
李隆基封达摩为“圆觉”,封达摩塔为“空观”。唐后历代对空厢寺多有修葺扩建,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
大雄宝殿、千佛殿、水陆殿、白衣观音阁等,其南有达摩塔、达摩殿、转角楼、南北僧院等,寺院殿舍400余间,占地50余亩。离寺院西南约50米处有享誉豫西的塔林,占地30余亩,有大小灵塔400余座。整个寺院布局严整,古碑林立,晨钟暮鼓,香烟缭绕。
在历史上,定林寺成为可以与少林寺、
白马寺、
相国寺并驾齐驱的四大名寺之一,人们给它编撰了许多神话传说,在当地还广为流传一首歌谣:“龙嘴吐雾在山巅,土桥卧虹升九天。井底明月昼夜显,杖桃金履往西还。高楼洪钟音上殿,铁薪烧粥厨水欢。椿抱
翠柏千年茂,汉代松林万古传。”这首歌谣使定林寺蒙上一层神秘的色彩。相传,定林寺的钟楼为3层,高数丈,是寺内最高建筑。人们可以自下而上转着登楼,故又称“转角楼”。据说,很早以前山西永济人和河南陕州人夸耀各自家乡建筑时,永济人夸张普救寺的
莺莺塔之高时说:“
山西省有座塔,离天丈七八。”陕州人说:“河南有座转角楼,半截插在云里头。”山西人不相信,专门到定林寺观看后,叹服道:“楼中之最。”相传,原来转角楼上挂有一口神奇的铁钟,高两米,口径1.5米,可以定向传音。敲响巨钟,其声一直可传到皇帝的
太和殿上,所以当地有“和尚敲钟,传到京城,惊动皇帝,不得安宁”之说。空厢寺在清末民初连遭战火洗劫,毁坏严重。现存的主要遗迹有:达摩灵塔一座,石碑十块。其中最有意义的石碑有两块,一是
南梁达摩碑,即
萧衍撰写的《菩提
达摩大师颂并序》碑;二是达摩造像碑,此碑为魏
元象元年公元538年所立,碑的正中是达摩大师站像,头罩祥光,宽袍大袖,单线条阴刻,形象逼真,右上侧刻了四句偈语:“航海西来意,金陵语不契,少林面壁功,熊耳留只履”,精确概括了达摩大师的生平。
空厢寺在近现代虽没有
白马寺那么驰名,也没有少林寺那样辉煌,但作为达摩初祖的葬地,它在我国佛教界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近年来不断有
印度、
日本、
香港特别行政区、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僧人前来朝拜,进香拜佛的群众也与日俱增,香火不绝。现在陕县政府、少林寺、日本友人等已经投资在原址的基础上修复空厢寺。目前,已经投入1130万元,建成了
达摩殿、山门大殿及僧房,道路、水、电、绿化等基础设施已经全部到位。
公元538年,众僧徒为纪念达摩初祖,又在空相寺建造了达摩造像碑。据史料记载,空相寺在极盛时,僧众800余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千佛殿、观音阁、藏经楼、钟楼、鼓楼等合计400余间,占地160余亩。但世事变迁,沧海桑田。该寺虽历代都有修茸,终因时节因缘不具,而渐趋衰落。时至今日,寺内大部分建筑,自抗日战争以来,或毁于战火,或人为破坏,寺院原貌已荡然无存,现仅存一塔一幢等数块
碑刻和
浮雕。
布局结构
定林寺塔(又称方山斜塔)始建于
南宋乾道九年(公元1173年),塔高约14.50米,为七级八面仿木结构楼阁式砖塔。底层和二层内部为方形,三层以上则为圆筒形。在第五层设木架以承刹杆。底层仅南面开门,中央有石雕须弥座,东、西、北三面有
佛龛。其他各层均四面开门。塔身用砖砌成仿木结构的柱枋、斗拱。因年久失修,腰檐、塔顶及塔刹已毁,塔身向北倾斜7.59度,经过纠偏后保留斜度为5.3度,超过闻名于世的
意大利比萨斜塔。
1982年,方山斜塔被公布为
江苏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在世界著名的斜塔中,意大利比萨斜塔倾斜度为4度,经过纠正的方山定林寺斜塔斜为5.3度,比斜度为4度的意大利比萨斜塔还要“斜”,仍为世界第一斜塔。《新华社》2003年11月5日称:定林寺斜塔仍堪称世界第一斜塔。
2003年,相关部门对定林寺塔进行了抢救“纠偏”加固,以钢板捆绑,并用钢索拉住塔身,使斜度从7.5度拉回至5.35度。
文化活动
民间传说
传说先有南京江宁方山、后有南京。方山又名天印山,顶平似削,方正似印,是风水吉祥命运山,帝王之气灼灼逼人。传说
秦始皇灭六国,公元前210年最后一次南巡,浮江而上南京,为方山王气震撼;为破金陵之王气、凿断方山地脉,引
淮河污水入城,归途中却一病不起、驾崩途中,遭“破天机”之谴,南京终究成六朝古都,流芳百世。
寺内题词
乞食归来晚,云堂已闭关。
明月篱犬吠,经罢木鱼闲。
白板双扉启,青一杖还。
挑灯石岩下,坐小尘寰。
此诗是明代诗人
盛时泰(应天府上元人,今属南京市
江宁区)结
香茅属于方山时所咏:“宿定林寺”。